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三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善恶无记之三。遍依圆之三。
【佛学常见辞汇】
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2。善性、恶性、无记性。善性是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益处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恶性是于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害处者,如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的恶业是;无记性是非善非恶,不可记别之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心法,分别有三种性,谓善性、恶性、无记性。
一、善性 与一切善法相应曰善性。
二、恶性 与一切恶法相应曰恶性。
三、无记性 不记善,不记恶,故谓之无记性。又分为二:
一、有覆无记 为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谓之有覆。不感苦果时所受之恶性,故谓之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
二、无覆无记 离惑障之无记法也,又名净无记。依宿世之业力,感五蕴之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如一切之果报是也。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弘者,即四弘誓愿也。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恶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恶法之性也。五逆、十恶等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恶性。(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无记性〕,谓第六识所具一切不善不恶之性也。亦不属善,亦不属恶,初无记忆,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无记性。
善恶无记三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善性,于现世来世为自他为顺益者。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之善根是也。二、恶性,于现世来世,为自他为违损者。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之恶业是也。三、无记性,非善非恶为中容之法,亦为顺益,亦为违损,不可记别者。此中有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二种。妄惑之势用微弱,虽无违损自他之力,然其体为妄惑,故荫覆圣道者,又与此惑障俱者,谓之有覆无记。末那识等是也。其体非妄惑,又非与妄惑俱之法,其自性微弱,曾无损益自他者。谓之无覆无记。阿赖耶识及内根外器等是也。出于唯识论五,百法问答抄三。
【佛学常见辞汇】
善性、恶性、无记性。(参见:三性)
三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善恶无记之三。遍依圆之三。
【佛学常见辞汇】
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2。善性、恶性、无记性。善性是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益处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恶性是于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害处者,如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的恶业是;无记性是非善非恶,不可记别之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心法,分别有三种性,谓善性、恶性、无记性。
一、善性 与一切善法相应曰善性。
二、恶性 与一切恶法相应曰恶性。
三、无记性 不记善,不记恶,故谓之无记性。又分为二:
一、有覆无记 为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谓之有覆。不感苦果时所受之恶性,故谓之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
二、无覆无记 离惑障之无记法也,又名净无记。依宿世之业力,感五蕴之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如一切之果报是也。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弘者,即四弘誓愿也。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恶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恶法之性也。五逆、十恶等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恶性。(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无记性〕,谓第六识所具一切不善不恶之性也。亦不属善,亦不属恶,初无记忆,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无记性。
遍依圆三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遍计所执性,由凡夫之妄执认为实物者。凡夫之妄情。遍计度一切法,故曰遍计。为此遍计之妄情所迷执者,谓之所执性,例如见绳而误以为蛇。非有蛇之实体。但妄情迷执为蛇耳。是曰遍计所执性,吾人于内外认实我执实法亦如此。有为之万法,为因缘假和合之法,无一实我,无一实法,但自妄情计度而迷执为我为法,因而指实我实法。谓之遍计所执性。是但由妄情而存,不能离妄情而有者。二、依他起性,依因缘而生之一切万法是也。他指因缘,以阿赖耶识之种子为第一之因。藉其他种种之助缘而生者。是离忘妄情用而自存也。例如绳自麻等之因缘而生者。三、圆成实性,圆满成就之真实性也。亦曰法性,亦曰真如。是一切有为法体性也,恰如绳之实性为麻。此有二义。谓此法性随缘,为依他起性者,为实大乘之义。谓此法性为所依,而依他起性成立者,为权大乘之义。然而此三性中遍计所执性为妄有,依他起性为假有,圆成实性为实有。又遍计所执性为实无,依他起性为似有,圆成实性为真有。此三性于别事上亦在,于一事上亦具。龟毛兔角及过未之法,认为实者,为遍计所执性。如于百法之中差别前九十四法为依他起性,后六无为为圆成实性,是别事上之三性也。又举一花以妄情迷执为实之花,花之相,是遍计所执性也。自因缘而生,假现花之相,是依他起性也。花之实体,是圆成实性也。如此分别之。则诸法各各于一事上具三性。说见唯识论八,百法问答抄四。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三性)
三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善恶无记之三。遍依圆之三。
【佛学常见辞汇】
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2。善性、恶性、无记性。善性是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益处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恶性是于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害处者,如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的恶业是;无记性是非善非恶,不可记别之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心法,分别有三种性,谓善性、恶性、无记性。
一、善性 与一切善法相应曰善性。
二、恶性 与一切恶法相应曰恶性。
三、无记性 不记善,不记恶,故谓之无记性。又分为二:
一、有覆无记 为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谓之有覆。不感苦果时所受之恶性,故谓之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
二、无覆无记 离惑障之无记法也,又名净无记。依宿世之业力,感五蕴之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如一切之果报是也。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弘者,即四弘誓愿也。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恶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恶法之性也。五逆、十恶等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恶性。(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无记性〕,谓第六识所具一切不善不恶之性也。亦不属善,亦不属恶,初无记忆,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无记性。
三性分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就事物之性质,分别善恶无记之三性者。
三性对望中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万有有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之三面。配于空假实。故万有为非有非空,不可不以为离有空之中道结论之。如是三性对望而说万有之中道也。
唯识三性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唯识观)
三性(二)
【佛学次第统编】
三性者:
一、善 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
二、不善 能为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
三、无记 有有覆无覆二种:
一、有覆无记 其染污而非善恶,谓之有覆无记。覆谓染法覆障为义,障圣道故,又能蔽心,令不净故,覆蔽为义。
二、无覆无记 其性非染,亦非善恶,故名无覆无记,此中有四:
一、异熟 异熟习气为增上缘,感第八识酬引业力,恒相续故,立异熟名。
二、威仪无记 具云威仪路心,行住坐卧,名为威仪。此用色香味触为体,此威仪是心之所缘,故名为路。威仪即路,名威仪路。心或缘之,或亦发之,是故名曰威仪路心,威仪路之心也。
三、工巧无记 具云工巧处心,刻镂等名身工巧,歌咏等名语工巧。若身工巧四尘为体,若语工巧以声为体。此工巧者,心之所缘,故名为处,工巧即处也。心若缘若发,故名工巧处心,工巧处之心也。
四、变化无记 变化五尘之心,若是无记,名变化无记。此能变化心,从通而生,亦名通果无记矣。
诸识于此三性,第八识是无覆无记,第七识是有覆无记,六转识是通三性。
遍等三性
【佛学次第统编】
遍等三性者:
一、遍计所执性 谓由彼彼虚妄分别,遍计种种所遍计物,谓所妄执蕴处界等。若法若我,自性差别,此所妄执自性差别,总名遍计所执自性。如是自性,都无所有,理教推徵不可得故,谓之遍计所执。周遍计度,故名遍计。如于绳上,妄执为蛇。而实我法,离于心心所体见相分等,如绳外别无实蛇也。
二、依他起性 谓众缘所生心心所体及相见分有漏无漏,皆依他起。依他众缘而得起故,名依他起。
三、圆成实性 谓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显此遍常体非虚谬,简自共相虚空我等。此圆成实性与彼依他起性,譬如麻之与绳,水之与波,既非是异,亦非不异。
三性三无性
【佛学次第统编】
三性者:
一、遍计所执性 周遍计度,妄执我法。然第八识及前五识,非能遍计。第七末那,但计不遍。唯第六识为能遍计也。所遍计者,即是依他所起色心诸法。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彼不过即于依他所起心心所体见相分等,虚妄执为实我实法。如于绳上,妄执为蛇。而实我法,离于心心所体见相分等,皆无自性,如绳外别无实蛇也。
二、依他起性 心心所体及见相分,皆由分别缘之所生,依他起自性心心所法,皆有缘虑故。若染若净,皆名分别,即以此身别为缘,展转复生染净心心所体及见相分。
三、圆成实性 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即于彼依他起性之上,常远离前遍计所执故。此圆成实性与彼依他起性,譬如麻之与绳,水之与波,既非是异,亦非不异。亦如无常无我等蕴处界有为诸法与无常无我等性,非异亦非不异。盖若言异,则应蕴处界不是无常。若是不异,则应无常不是蕴处界等共相。今圆成实与依他起亦复如是,若言是异,则应真如非彼依他实性,如水非波所依体性。若言不异,则应圆成实性亦是无常,如波生灭,水亦生灭,岂可乎哉?惟若未达遍计本空,未證见于圆成实理,不能思彼依他起性,盖必无分别智證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等故。
三无性者,依三性立三无性,为遣执故。
一、依遍计所执立相无性,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
二、依依他起性立生无性,此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
三、依圆成实性立胜义无性,谓此胜义由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性故,假名无性,非谓全无胜义性也。
三性空有宗
【三藏法数】
谓此宗但说遍计一种性是空,依他、圆成二种性是有,是为三性空有宗。(遍计性者,谓众生迷惑,不了诸法本空,妄于我身及一切法,周遍计度也。依他性者,谓所有诸法,皆依众缘相应而起,都无自性也。圆成性者,谓真如之性,不迁不变,圆满成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