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一丁不识
 
丁字不识
 
不若一丁字
  
二石弓
 
弓两石
 
空腹无丁字
 
莫识一丁字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七〈张嘉贞列传·张弘靖〉~4447~
长庆初,刘总举所部内属,请弘靖为代,进检校司空,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卢龙节度使。始入幽州,老幼夹道观。河朔旧将与士卒均寒暑,无障盖安舆,弘靖素贵,肩舆而行,人骇异。俗谓禄山、思明为「二圣」,弘靖惩始乱,欲变其俗,乃发墓毁棺,众滋不悦。旬一决事,宾客将吏罕闻其言。委成于参佐韦雍、张宗厚,又不通大体,朘刻军赐,专以法拫治之。官属轻侻酣肆,夜归,烛火满街,前后呵止,其诟责士皆曰「反虏」,尝曰:「天下无事,而辈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军中以气自任,衔之。
《能改斋漫录》卷五〈辨误·不如识一丁字〉~02~
《唐书》张宏靖传:「背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旧史亦同。窦苹《唐书音训》云:「丁恐当作个。」予尝以窦说虽当,而无所据。偶读孔毅父《续世说》,引宏靖曰:「汝曹能挽两石弓,不若识一个字。」乃作此个字。因知个误为丁,无可疑者。
《漢語大詞典》:丁字
见“ 丁字帘 ”。
分類:丁字
《漢語大詞典》:丁字帘(丁字簾)
(1).丁字形的卷帘。 清 钱谦益 《留题秦淮丁家水阁》诗:“夕阳凝望春如水,丁字帘前是 六朝 。” 清 黄景仁 《步蟾宫》词:“一层丁字帘儿底,只绣著花儿不理。”亦省作“ 丁字 ”、“ 丁帘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五回:“带三分暖收丁字,隔一重纱放午晴。” 刘国钧 《月词》之六:“偷向丁帘深处立,怕他花影妬腰支。”
(2).地名。在 南京市 利涉桥 畔。 明 末为妓女聚居的地方。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寄扇》:“ 桃根 桃叶 无人问, 丁字帘 前是断桥。”
《漢語大詞典》:无丁字(無丁字)
谓不识一个字。 宋 杨万里 《初秋戏作山居杂兴》诗之三:“莫羞空腹无丁字,且免秋阳晒杀人。”参见“ 一丁 ”、“ 目不识丁 ”。
分類:不识
《漢語大詞典》:丁字帘(丁字簾)
(1).丁字形的卷帘。 清 钱谦益 《留题秦淮丁家水阁》诗:“夕阳凝望春如水,丁字帘前是 六朝 。” 清 黄景仁 《步蟾宫》词:“一层丁字帘儿底,只绣著花儿不理。”亦省作“ 丁字 ”、“ 丁帘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五回:“带三分暖收丁字,隔一重纱放午晴。” 刘国钧 《月词》之六:“偷向丁帘深处立,怕他花影妬腰支。”
(2).地名。在 南京市 利涉桥 畔。 明 末为妓女聚居的地方。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寄扇》:“ 桃根 桃叶 无人问, 丁字帘 前是断桥。”
《漢語大詞典》:丁字街
呈T形的街道。
分類:街道
《国语辞典》:拉丁字母  拼音:lā dīng zì mǔ
西元前六、七世纪由埃特鲁斯坎字母发展的拼音文字,原用以记录拉丁语。古典拉丁语有二十三个字母;至中世纪,分化增至二十六个字母。由于各种历史条件,拉丁字母成为欧洲多数语言的文字基础,近代更传到美、非、亚、澳诸洲,广为当地无字民族采用。
《国语辞典》:丁字带(丁字带)  拼音:dīng zì dài
一种主要用来包扎病人腰部及外阴部伤口的敷料,形如丁字或T型,也可由一般绷带做成。
《国语辞典》:丁字儿(丁字儿)  拼音:dīng zì ér
丁字形。《三国演义》第五回:「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
分类:丁字字形
《国语辞典》:丁字脚(丁字脚)  拼音:dīng zì jiǎo
两脚张开站成直角的姿式。《西游记》第二○回:「却便丁字脚站定,执著棒高叫。」
《国语辞典》:丁字裤(丁字裤)  拼音:dīng zì kù
形状如丁字的裤子。为特定地区或特定习俗的穿著。如台湾兰屿人民或日本相扑人士等。
《国语辞典》:丁字路  拼音:dīng zì lù
形似丁字的道路。《军语。地形军语》:「丁字路:道路之形如丁字也。」《水浒传》第二九回:「早见丁字路口一个大酒店,檐前立著望竿,上面挂著一个酒望子。」
分类:丁字道路
《国语辞典》:丁字铺(丁字铺)  拼音:dīng zì pù
铺成丁字形的床铺。《通俗常言疏證。什物。丁字铺》引《拜月亭记剧》:「也依娘子,一半儿铺床,便把来丁字铺了。」
《高级汉语词典》:丁字步  拼音:dīng zì bù
双脚呈垂直方向接触,其中一脚跟靠在另一脚窝处,两脚尖对两斜角,如一“丁”字,所以叫丁字步。丁字步是中国古典舞中最基本的脚位
《國語辭典》:丁字尺  拼音:dīng zì chǐ
由两支长度不同的木条制成的丁字形制图工具。也称为「丁字规」。
《漢語大詞典》:丁字钢
断面呈T形的条状钢材。俗称丁字铁。
《國語辭典》:不识一丁(不識一丁)  拼音:bù shì yī dīng
丁,比喻极易认识的字。语本《旧唐书。卷一二九。张延赏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形容人不识字或毫无学问。《幼学琼林。卷三。人事类》:「村夫不识一丁,愚者岂无一得?」也作「目不识丁」、「目不识字」、「一丁不识」、「未识一丁」。
《國語辭典》:一丁  拼音:yī dīng
1.一个成年男子。《宋书。卷六。孝武帝本纪》:「夏五月辛酉,制荆、徐、兖、豫、雍、青、冀七州统内,家有马一匹者,蠲复一丁。」唐。白居易〈新乐府。新丰折臂翁〉:「户有三丁点一丁,点得驱将何处去。」
2.一个的󻾹误。《旧唐书。卷一二九。张延赏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