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相关人物
暴胜之
 
隽不疑


《汉书》卷七十一《隽不疑传》
「武帝末,郡国盗贼群起,暴胜之为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兴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胜之素闻不疑贤,至勃海,遣吏请与相见。……不疑据地曰:『窃伏海濒,闻暴公子威名旧矣,今乃承颜接辞。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唐·颜师古注:「公子,胜之字也。」

例句

非逢暴公子,不敢涕流离。 杨凝 别友人

典故
阮放八隽

相关人物
阮放(字思度)


《世说新语》中卷上《雅量》
「过江初,拜官,舆饰供馔。羊曼拜丹阳尹,客来蚤者,并得佳设。日晏渐罄,不复及精,随客早晚,不问贵贱。」南朝梁·刘孝标注引《羊曼别传》:「曼字延祖,泰山南城人。父暨、阳平太守。曼颓纵宏任,饮酒诞节,与陈留阮放等号兖州八达。」

例句

阮放八巂,江暨四凶。 李瀚 蒙求

《國語辭典》:得隽(得雋)  拼音:dé jùn
得到杰出的人才。旧时指士人应试及第。《幼学琼林。卷四。科第类》:「士人登科曰释褐,又曰得隽。」
《漢語大詞典》:得俊
(1).俘获敌方的猛将勇士。谓得胜。左传·庄公十一年:“大崩曰败绩,得儁曰克。” 孔颖达 疏:“战胜其师,获得其军内之雄儁者,故云得儁曰克。” 唐 刘知几 史通·申左:“ 鲁侯 御 宋 ,得雋 乘丘 。”一本作“ 得儁 ”。
(2).谓及第。 唐 元稹 《和王侍郎酬广宣上人观放牓后相贺》诗:“竞走墙前希得儁,高县日下表无私。” 宋 欧阳修 《送徐生之渑池》:“名高场屋已得儁,世有龙门今復登。”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现任大官子弟登第:“ 南京 兵部尚书 李遂 子 材 ,亦以是科得雋。” 清 刘銮 《五石瓠·建德相公》:“诸生高才,万一得雋,岂不似私?”
(3).谓喜获大鱼。 唐 韩愈 《叉鱼》:“竞多心转细,得雋语时嚣。” 宋 苏轼 《江西》:“何人得儁窥鱼矼,举叉絶叫尺鲤双。”
(4).谓含意隽永。 唐 白居易 《与刘苏州书》:“然得儁之句,警策之篇,多因彼唱此和中得之,他人未尝能发也。”一本作“ 得雋 ”。
《國語辭典》:隽永(雋永)  拼音:juàn yǒng
甘美而意义深长,耐人寻味。
《漢語大詞典》:隽功(雋功)
(1).突出的功勋。 宋 陆游 《南唐书·朱元传论》:“ 朱元 取两州於 周 兵将遯之时,固未为雋功。” 宋 岳珂 桯史·成都贡院:“以为 乾德 平僭伪,虽鑾舆不亲幸,而耆定一方,实为雋功。”宋史·游师雄传:“ 洮州 之役,可谓雋功,但恨赏太薄耳。”
(2).功勋特出者。宋史·礼志八:“ 陈汤 、 傅介子 、 冯奉世 、 班超 之流,皆为 有汉 之雋功。”
《漢語大詞典》:英隽(英雋)
同“ 英俊 ”。
(1).才智出众的人。文子·下德:“故国治可与愚守也,而军旅可以法同也,不待古之英雋而人自足者,因其所有而并用之。”汉书·礼乐志:“至 武帝 即位,进用英雋。” 宋 曾巩 《雨中王驾部席上》诗:“英雋并游知最幸,名园偷暇更追寻。”
(2).才智出众。 宋 苏轼 《赐范纯仁上第二表辞免恩命不允断来章批答》:“朕用慨然,当食不御,思得英雋之老,共收文武之用。” 明 朱鼎《玉镜台记·下镜》:“我本傖荒鄙人,才非英雋。”
(3).容貌俊秀而有精神。 欧阳予倩 《潘金莲》第五幕:“想你们是同胞弟兄,怎么你哥哥那样丑陋,你这样英雋?”
《漢語大詞典》:贤隽(賢雋)
见“ 贤俊 ”。
《國語辭典》:贤俊(賢俊)  拼音:xián jùn
才德兼备的贤士。唐。李白〈大猎赋〉:「顿天网以掩之,猎贤俊以御极。」《三国演义》第二三回:「旁求四方,以招贤俊。」
《漢語大詞典》:隽才(雋才)
亦作“ 雋材 ”。 才智出众的人;出众的才智。雋,通“ 俊 ”。左传·宣公十五年:“ 酆舒 有三雋才。” 杜预 注:“雋,絶异也。言有才艺胜人者三。”汉书·儒林传·张山拊:“ 宽中 有雋材,以博士授太子。” 唐 李翱 《右仆射杨公墓志》:“与之厚者,莫匪雋材。”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黄蛰南父子:“生四子,皆负雋才。”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七·王慧诗:“ 王慧 字 兰韵 , 太仓 人……有雋才。”
分類:才智出众
《漢語大詞典》:隽声(雋聲)
犹美誉。 宋 韦居安 梅磵诗话卷中:“ 叶 少游上庠,负雋声,天性滑稽。”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词林·庶常授官:“时 沔阳 费似隺 年少有雋声。”
分類:美誉
《漢語大詞典》:隽望(雋望)
犹美誉。 宋 曾巩 《太平州与本路转运状》:“雋望倾乎天下,壮猷蔼於朝端。” 明 文徵明 《送刘君元瑞守西安叙》:“余惟 刘君 奇才雋望,遭罹盛会。”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湘潭 刘侍御 元燮 在词馆有雋望,在諫院有直声。”
分類:美誉
《漢語大詞典》:隽轨(雋軌)
喻特出的典范。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二:“ 太祖 尝谓 赵普 曰:‘卿苦不读书。今学臣角立,雋轨高驾,卿得无愧乎?’ 普 由是手不释卷。”
分類:特出典范
《漢語大詞典》:豪隽(豪雋)
见“ 豪俊 ”。
《國語辭典》:豪俊  拼音:háo jùn
才智勇力出类拔萃的人物。《汉书。卷五一。贾山传》:「文王之时,豪俊之士皆得竭其智,刍荛采薪之人皆得尽其力,此周之所以兴也。」《文选。贾谊。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也作「豪隽」。
《漢語大詞典》:隽游(雋遊)
犹良友。 宋 曾巩 《贺蹇周辅授馆职》:“分符海徼,幸依德庇之餘;寓直书林,更託雋游之末。”
分類:良友
《漢語大詞典》:隽味(雋味)
(1).美味。 宋 李彭老 《摸鱼儿·莼》词:“爱滑捲青綃,香裊冰丝细。山人雋味。”
(2).深长的意味。 清 陈田 《明诗纪事丁籤·王韦》:“故其诗婉丽多致,雋味难穷。”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六:“ 稼轩 词,於雄莽中别饶雋味。”
《漢語大詞典》:才隽(才雋)
见“ 才俊 ”。
《漢語大詞典》:才俊(才儁)
见“ 才俊 ”。
分類:才俊
《國語辭典》:才俊  拼音:cái jùn
才能出众的人。唐。杜牧 乌江亭诗:「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儒林外史》第七回:「似这少年才俊,不枉老师一番栽培。」也作「才畯」。
《漢語大詞典》:暴公子
即 暴胜之 , 汉武帝 末为直指使者。素闻 隽不疑 贤,表荐 不疑 为 青州 刺史,有知人之誉。见《汉书·隽不疑传》。后作为知音之典。 唐 杨凝 《别友人》诗:“倦客惊危路,伤禽遶树枝。非逢 暴公子 ,不敢涕流离。” 宋 苏轼 《张作诗送砚反剑乃和其诗卒以剑归之》:“赠君长鋏君当歌,每食无鱼叹委蛇。一朝得见 暴公子 ,櫑具欲与冠争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