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嬴棺费鲍鱼
 
鲍车

相关人物
李斯
 
秦始皇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语具在李斯传中。行,遂从井陉抵九原。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

例句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李贺 苦昼短

欲厌东南气,翻伤掩鲍车。 李显 幸秦始皇陵


《杜诗集详注》卷四〈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萧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沈饮聊自适,放歌颇愁绝。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淩晨过骊山,禦榻在嵽嵲。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欢娱,乐动殷樛嶱。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慄。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未登,贫窭有仓卒。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清·仇兆鳌注引《韩诗外传》:「孔子曰:『学而不已,阖棺乃定。』」又引《宋书》:「刘毅曰:『大丈夫盖棺事乃定矣。』」
典故
晋代神仙白玉棺


《晋书》卷七十二〈葛洪列传〉~93~
洪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又精辩玄赜,析理入微。后忽与岳疏云:「当远行寻师,剋期便发。」岳得疏,狼狈往别。而洪坐至日中,兀然若睡而卒,岳至,遂不及见。时年八十一。视其颜色如生,体亦柔软,举尸入棺,甚轻,如空衣,世以为尸解得仙云。
《风俗通义校注》卷二〈正失·叶令祠〉~82~
后天下一玉棺于厅事前,令臣吏试入,终不动摇。乔:「天帝独欲召我。」沐浴服饰寝其中,盖便立覆。

例句

汉陵帝子黄金碗,晋代神仙白玉棺。 戴叔伦 赠徐山人

玉棺来九天,凫舄掩穷泉。 李群玉 伤友

玉棺已上天,白日亦寂莫。 杜甫 昔游

典故
相关人物
王乔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卷三《正失·叶令祠》
俗说孝明帝时,尚书郎河东王乔,迁为叶令,乔有神术。……后天下一玉棺于厅事前,令臣吏试入,终不动摇。乔:「天帝独欲召我。」沐浴服饰寝其中,盖便立覆。宿夜葬于城东,土自成坟。
《漢語大詞典》:盖棺(蓋棺)
指身故。 宋 苏轼 《提举玉局观谢表》:“臣敢不益坚素守,深念往愆……盖棺未已,犹怀结草之心。” 明 唐顺之 《刑部郎中唐嘿庵墓志铭》:“君自束髮至盖棺,未尝一日不兢兢砥厉名检。” 鲁迅 《花边文学·运命》:“‘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里的‘失’,是在非到盖棺之后,一个人的运命‘终是’不可知。”
分類:盖棺
《漢語大詞典》:玉棺
(1).传说中玉制的棺。后汉书·方术传上·王乔:“天下玉棺於堂前,吏人推排,终不摇动。 乔 曰‘天帝独召我耶?’乃沐浴服饰,寝其中,盖便立覆……或云此古仙人 王子乔 也。”后用为升仙之典实。 唐 杜甫 《昔游》诗:“玉棺已上天,白日亦寂寞。” 宋 苏轼 《和蔡景繁海州石室》:“何年霹靂起神物,玉棺飞出 王乔 墓。”
(2).棺材的美称。 宋 胡仲弓 《哭赵吏部》诗:“惜无金輅封同姓,空有玉棺归九京。”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八七:“偿得三生幽怨否,许儂亲对玉棺眠。”
《國語辭典》:棺椁(棺槨)  拼音:guān guǒ
棺材和套在棺外的外棺。《儒林外史》第一回:「又亏秦老一力帮衬,制备衣衾棺椁。」
《漢語大詞典》:棺郭
见“ 棺椁 ”。
《漢語大詞典》:桐棺
桐木做的棺材。因其质地朴素,故表示薄葬。左传·哀公二年:“桐棺三寸,不设属辟。”墨子·节葬下:“﹝ 禹 ﹞葬 会稽 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汉书·周磐传:“若命终之日,桐棺足以周身。”
《漢語大詞典》:阖棺(闔棺)
盖棺。指死亡。《商君书·刑赏》:“民之欲富贵也,共闔棺而后止。”三国志·魏志·邓艾传:“以平 蜀 之功,绍封其孙,使闔棺定諡,死无餘恨。”南史·袁湛传:“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但官序不失等伦,衣食粗知荣辱,以此闔棺,无惭乡里。” 宋 陆游 《自嘲》诗:“独立未除还笏气,餘生犹待闔棺论。”
分類:盖棺
《漢語大詞典》:瓦棺
古代陶制的葬具。礼记·檀弓上:“ 有虞氏 瓦棺。” 郑玄 注:“始不用薪也, 有虞氏 上陶。”后汉书·王堂传:“年八十六卒。遗令薄敛,瓦棺以葬。”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临卭 夹门镇 ,山险处,得瓦棺,长七尺,厚几二寸,与今木棺略同,但盖底相反。”
《國語辭典》:金棺  拼音:jīn guān
1.金饰的棺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注》:「佛泥洹后,天人以新白緤裹佛,以香花供养,满七日,盛以金棺,送出王宫。」
2.旧时尊称贵妃的棺木。
《漢語大詞典》:棺衾
(1).棺材和衾被。泛指殓尸之具。 清 吴嘉纪 《七歌》之二:“慈母谢世值饥年,棺衾草草何曾厚。”儒林外史第二一回:“吩咐外甥女儿看好了老爹,你同我出去料理棺衾。”
(2).谓收殓。 宋 曾巩 《湘寇》诗:“羣党争夸杀吏士,白骨弃野谁棺衾。”
《漢語大詞典》:棺敛(棺斂)
见“ 棺殮 ”。
《漢語大詞典》:棺殓(棺殮)
亦作“ 棺敛 ”。 以棺木收殓死者。礼记·曾子问:“ 召公 谓之曰:‘何以不棺敛於宫中?’”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既溺,里人大呼求救,得其尸已死,即号慟为之制服如兄弟,厚为棺敛,送终之礼甚备。”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洪全福起义档案·大明顺天国元年南粤兴汉大将军重悬赏格告示》:“官弁兵丁长夫等有阵亡者,由营从丰棺殮。”
《漢語大詞典》:斲棺
亦作“斵棺”。 劈开棺材。三国志·魏志·王凌传:“ 齐 崔杼 、 郑 归生 皆加追戮,陈尸斲棺。”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勋戚·陆炳恤典:“至 高新郑 再起,復嗾言路劾其罪状,籍没其家,且谓当斵棺戮尸。”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吾夫方死二十餘日,何不斵棺而取之?”
分類:劈开棺材
《漢語大詞典》:白玉棺
传说 东汉 王乔 为 叶县 令,天堕玉棺于堂前, 王 即沐浴盛饰卧于棺中,棺盖立阖。县人为葬于城东,土自成坟。见《后汉书》本传。后因用作成仙的典故。 唐 李白 《赠王汉阳》诗:“天落白玉棺, 王乔 辞 叶县 ,一去未千年, 汉阳 復相见。”
《國語辭典》:盖棺事定(蓋棺事定)  拼音:gài guān shì dìng
人一生的功过是非,要到死后才能断定。如:「评人功过,必须综观始末。盖棺事定,才算客观。」也作「盖棺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