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周惑褒姒
 
周褒媚己
   
褒女惑周
 
褒女灭周
 
褒女笑
 
褒姒烽火

相关人物
周幽王
 
褒姒


《国语》卷七〈晋语一·史苏论献公伐骊戎胜而不吉〉~255~
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宠,生伯服,于是乎与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太子出奔申,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今晋寡德而安俘女,又增其宠,虽当三季之王,不亦可乎?且其兆云:「挟以衔骨,齿牙为猾。」我卜伐骊,龟往离散以应我。夫若是,贼之兆也,非吾宅也,离则有之。不跨其国,可谓挟乎?不得其君,能衔骨乎?若跨其国而得其君,虽逢齿牙,以猾其中,谁云不从?诸夏从戎,非败而何?从政者不可以不戒,亡无日矣!
《史记》卷四〈周本纪〉~47~
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大鼓,有寇至则举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例句

褒姒冢前烽火起,不知泉下破颜无。 唐彦谦 登兴元城观烽火

未免被他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 李商隐 华清宫

妲己灭纣,褒女惑周。天维荡复,职此之由。 李白 雪谗诗赠友人

周王惑褒姒,城阙成陂陁。 李华 咏史十一首之十一

明明天子咸戒之,赫赫宗周褒姒灭。 王翰 飞燕篇

红儿若为回桃脸,岂比连催举五烽。 罗虬 比红儿诗

典故
苍蝇惑曙鸡


《诗经·齐风·鸡鸣》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例句

集仙殿与金銮殿,可是苍蝇惑曙鸡。 李商隐 漫成五章之二

典故
三年不顾
 
三年送目
 
下蔡倡
 
下蔡倾
 
下蔡城危
 
下蔡迷
 
偷窥笑眼
 
增之太长,减之太短
 
墙东宋
 
墙头岑寂
 
太赤
 
宋家东
 
宋家邻
 
宋玉墙
 
宋玉东家
 
宋玉东邻
 
宋玉墙东
 
宋玉墙头
 
宋玉邻
 
宋邻
 
宋邻东畔
 
惑阳城
 
慕宋
 
施朱施粉
  
东家一笑
    
东邻女
 
东邻妙
 
东邻子
 
楚女窥墙
  
登墙女
  
窥宋东墙
 
窥宋玉
 
窥邻
 
粉墙偷眼觑
 
红欹宋玉
 
莫把一分增减
 
西邻公子
 
西邻宋
 
西邻宋家
   
迷下蔡惑阳城
 
邻墙招
 
邻宋玉
 
阳城下蔡
 
阳城惑
 
相关人物
司马相如
 
宋玉


《昭明文选》卷十九〈 赋癸·情·登徒子好色赋〉~892~
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玉曰:「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无说则退。」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是时,秦章华大夫在侧,因进而称曰:「今夫宋玉盛称邻之女,以为美色,愚乱之邪!臣自以为守德,谓不如彼矣。且夫南楚穷巷之妾,焉足为大王言乎?若臣之陋,目所曾睹者,未敢云也。」王曰:「试为寡人说之。」大夫曰:「唯唯。臣少曾远游。周览九士。足历五都。出咸阳。熙邯郸。从容郑卫溱洧之间。是时向春之未。迎夏之阳。鸧鹒喈喈。群女出桑。此郊之姝。华色含光。体美容冶。不待饰装。臣观其丽者。因称诗曰。遵大路兮揽子袪。赠以芳华辞甚妙。于是处子恍若有望而不来。忽若有来而不见。意密体疏。俯仰异观。含喜微笑。窃视流眄。复称诗曰。寤春风兮发鲜荣。洁斋俟兮惠音声。赠我如此兮不如无生。因迁延而辞避。盖徒以微辞相感动。精神相依凭。目欲其颜。心顾其义。扬诗守礼。终不过差。故足称也。」于是楚王称善。宋玉遂不退。
《艺文类聚》卷十八
汉·司马相如《美人赋》:「臣之东邻,有一女子,云发丰艳,蛾眉皓齿,登垣而望臣,三年于兹矣,臣弃而不许。」(据《艺文类聚》卷十八引)

简释

三年送目:指女子爱慕男子。宋杨亿《宋玉》:“三年送目愁邻媛,七泽迷魂怨楚辞。”

宋玉墙:喻女子寄情之所。唐罗隐《桃花》:“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欹宋玉墙。”


例句

西墙邻宋玉,窥见妾眉宇。 于濆 宫怨

因游李城北,偶向宋家东。 元稹 会真诗三十韵

阳城迷处笑,京兆画时嚬。 吴融 倒次元韵

住处方窥宋,平生未嫁卢。 吴融 即席十韵

城堪迷下蔡,台合上姑苏。 吴融 即席十韵

可怜三五夕,妩媚善为邻。 吴融 和韩致光侍郎无题三首十四韵

未达东邻还绝想,不劳南浦更销魂。 吴融 春晚书怀

尘埃一别杨朱路,风月三年宋玉墙。 唐彦谦 离鸾

羞杀登墙女,饶将解佩人。 徐夤 和仆射二十四丈牡丹八韵

宋玉邻边腮正嫩,文君机上锦初裁。 徐夤 忆牡丹

昔岁曾为萧史伴,今朝应作宋家邻。 方干 赠美人四首

古有阳台梦,今多下蔡倡。 李商隐 夜思

不见华胥梦,空闻下蔡迷。 李商隐 思贤顿

春风自共何人笑,枉破阳城十万家。 李商隐 无题

水精如意玉连环,下蔡城危莫破颜。 李商隐 赠歌妓二首

隐忍阳城笑,喧传郢市歌。 李商隐 镜槛

自古有秀色,西施与东邻。 李白 效古二首

扬清歌,发皓齿,北方佳人东邻子。 李白 白纻辞三首之一

知君调得东家子,早晚和鸣入锦衾。 李群玉 戏赠魏十四

惊杀东邻绣床女,错将黄晕压檀花。 杜牧 偶作

宋玉东家女,常怀物外多。 梁锽 观王美人海图障子

莫作经时别,西邻是宋家。 权德舆 玉台体十二首

花恨红腰柳妒眉,东邻墙短不曾窥。 段成式 戏高侍御七首

莫教才子偏惆怅,宋玉东家是旧邻。 王硕 和三乡诗

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 白居易 感情

一笑阳城人便惑,何堪教见杜红儿。 罗虬 比红儿诗

红儿若在东家住,不得登墙尔许年。 罗虬 比红儿诗

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攲宋玉墙。 罗隐 桃花

郎若姓何应解傅,女能窥宋不劳施。 罗隐

早惑阳城客,今悲华锦筵。 赵嘏 昔昔盐二十首恒敛千金笑

每笑东家子,窥他宋玉墙。 霍总 关山月

有时自患多情病,莫是生前宋玉身。 韦庄 奉和左司郎中春物暗度感而成章

千金莫惜旱莲生,一笑从教下蔡倾。 韩偓 偶见

莫道风流无宋玉,好将心力事妆台。 韩偓 席上有赠

手持双豆蔻,的的为东邻。 韩偓 无题

何曾举意西邻玉,未肯留情南陌金。 骆宾王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

美女出东邻,容与上天津。 骆宾王 咏美人在天津桥

典故
相关人物
杨秉


《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传》附《杨秉传》
「秉性不饮酒,又早丧夫人,遂不复娶,所在以淳白称。尝从容言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杨秉传赞》:「震畏四知,秉去三惑。」

例句

四知台上镜,三惑井中瓶。 杜牧 分司东都寓居履道叨承川尹刘侍郎大夫恩知上四十韵

典故 
拾尘惑孔

相关人物
孔子
 
颜回


《吕氏春秋·览部》卷十七〈审分览·任数〉~066~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
《孔子家语》卷五〈在厄〉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祐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例句

拾尘掇蜂,疑圣猜贤。 李白 雪谗诗赠友人

机事齐飘瓦,嫌猜比拾尘。 柳宗元 酬娄秀才将之淮南所赠之升

典故
荀奉倩
 
荀粲惑溺

相关人物
荀粲


《三国志》卷十〈魏书·荀彧传〉~39~
南朝宋·裴松之注引《晋阳秋》:「粲字奉倩,粲诸兄并以儒术论议,而粲独好言道,常以为子贡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然则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粲兄俣难曰:『易亦云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尽言,则微言胡为不可得而闻见哉?』粲答曰:『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及当时能言者不能屈也。又论父彧不如从兄攸。彧立德高整,轨仪以训物,而攸不治外形,慎密自居而已。粲以此言善攸,诸兄怒而不能回也。太和初,到京邑与傅嘏谈。嘏善名理而粲尚玄远,宗致虽同,仓卒时或有格而不相得意。裴徽通彼我之怀,为二家骑驿,顷之,粲与嘏善。夏侯玄亦亲。常谓嘏、玄曰:『子等在世涂间,功名必胜我,但识劣我耳!』嘏难曰:『能盛功名者,识也。天下孰有本不足而末有馀者邪?』粲曰:『功名者,志局之所奖也。然则志局自一物耳,固非识之所独济也。我以能使子等为贵,然未必齐子等所为也。』粲常以妇人者,才智不足论,自宜以色为主。骠骑将军曹洪女有美色,粲于是娉焉,容服帷帐甚丽,专房欢宴。历年后,妇病亡,未殡,傅嘏往谚粲;粲不哭而神伤。嘏问曰:『妇人才色并茂为难。子之娶也,遗才而好色。此自易遇,今何哀之甚?』粲曰:『佳人难再得!顾逝者不能有倾国之色,然未可谓之易遇。』痛悼不能已,岁馀亦亡,时年二十九。」
《世说新语》下卷下《惑溺》
荀奉倩与妇至笃,冬月妇病热,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身熨之。妇亡,奉倩后少时亦卒。

简释

荀奉倩:指夫妻恩爱,或用以悼亡。唐李贺《后国凿井歌》:“情若何?荀奉倩。”


例句

王述忿狷,荀粲惑溺。 李瀚 蒙求

情若何,荀奉倩。 李贺 后园凿井歌

因事爱思荀奉倩,一生闲坐枉伤神。 罗虬 比红儿诗

《國語辭典》:不惑  拼音:bù huò
1.不迷惑。《论语。子罕》:「知者不惑。」《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
2.孔子自称四十不惑,后人因称四十岁为「不惑」。如:「不惑之年」。
《國語辭典》:荧惑(熒惑)  拼音:yíng huò
1.古代指火星。《史记。卷二七。天官书》:「察刚气以处荧惑」句下司马贞索隐引《春秋纬。文耀钩》:「赤帝熛怒之神,为荧惑焉,位在南方,体失则罚出。」汉。王充《论衡。变虚》:「有善行必有善政,政善则嘉瑞臻,福祥至。荧惑之星,无为守心也。」
2.迷惑、眩惑。汉。桓宽《盐铁论。论诽》:「夫苏秦张仪,荧惑诸侯,倾覆万乘,使人主失其所持。」也作「营惑」。
《國語辭典》:疑惑  拼音:yí huò
怀疑、不明白。《三国演义》第一一四回:「瓘恐维疑惑,乃引三千兵去了。」《文明小史》第七回:「心下好生疑惑。又问兵役道:『庙里后花园,可曾仔仔细细查过没有?』」
《國語辭典》:惶惑  拼音:huáng huò
心中疑惧。《三国志。卷四三。蜀书。吕凯传》:「盖闻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惶惑。」
《國語辭典》:惑众(惑眾)  拼音:huò zhòng
迷惑众人。《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师古恐其惑众,斩了王浩。」《西游记》第一○回:「赶他起身,不许在长安惑众。」
《國語辭典》:惑乱(惑亂)  拼音:huò luàn
妄造谣言,使人陷于混乱。《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三国演义》第七二回:「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國語辭典》:迷惑  拼音:mí huò
1.不明事理、胸无所主。《荀子。大略》:「故民迷惑而陷祸患,此刑罚之所以繁也。」《史记。卷三九。晋世家》:「周厉王迷惑暴虐,国人作乱。」
2.无法弄清楚。《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3.使人迷惑。《庄子。盗蹠》:「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贵焉。」
《國語辭典》:眩惑  拼音:xuàn huò
迷乱而失去主张。《淮南子。泛论》:「同异嫌疑者,世俗之所眩惑也。」
《漢語大詞典》:惑人
(1).昏庸糊涂的人。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知事非而不改,闇良规而增剧者惑人也。”
(2).迷惑人。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不可妄作怪异惑人,以干天谴也。”
《國語辭典》:举烽(舉烽)  拼音:jǔ fēng
举起烽火。古代的一种军事示警信号设备。遇有敌兵入侵时,便在烽火台上燃烧薪草,通知警戒和救援。《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
《漢語大詞典》:举燧(舉燧)
(1).燃起火把。文选·张衡〈西京赋〉:“升觴举燧,既釂鸣鐘。” 薛综 注:“燧,火也。谓行酒举烽火以告众也。”后汉书·班固传上:“割鲜野食,举燧命爵。”按,文选·班固〈西都赋〉作“举烽”。
(2).燃起告警烽烟。宋史·种世衡传:“有急,则举燧介马以待。”
《漢語大詞典》:褒女
亦作“褒女”。 褒姒 。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 幽王 之惑 襃女 也,祅始於 夏 庭。” 唐 李商隐 《华清宫》诗:“未免被他 褒女 笑,只教天子暂蒙尘。”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宫闱·高丽女见疑:“圣主之严防女戎如此,又安得 襃女 、 驪姬 之祸乎?”参见“ 襃姒 ”。
分類:褒姒
《國語辭典》:褒姒  拼音:bāo sì
人名。周幽王的宠妃,生卒年不详。褒人所献,姓姒,故称为「褒姒」。褒姒生性不爱笑,幽王为取悦褒姒,举烽火召集诸侯,诸侯匆忙赶至,却发觉并非寇匪侵犯,只好狼狈退走。后来犬戎入寇,王举烽火示警,诸侯以为又是骗局而不愿前往,致使幽王被犬戎所弑,褒姒亦被劫掳。
《漢語大詞典》:东墙窥宋(東牆窺宋)
比喻美貌女郎倾心于男子。 元 姚燧 《新水令·冬怨》套曲:“悔当日东墙窥 宋 ,有心教夫婿乘龙。见如今天寒地冻,知他共何人陪奉。”参见“ 东家子 ”。
《漢語大詞典》:东家子(東家子)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序:“天下之佳人,莫若 楚国 ; 楚国 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然此女登墙闚臣三年,至今未许也。”后常用为典,并以“东家子”指美貌的女子。 唐 李群玉 《戏赠魏十四》诗:“知君调得东家子,早晚和鸣入锦衾。” 唐 霍总 《关山月》诗:“每笑东家子,窥他 宋玉 墙。”亦称“ 东家处子 ”。 林学衡 《艳体》诗之一:“东家处子三年怨,南国佳人絶代容。”
分類:美貌女子
《漢語大詞典》:东家女(東家女)
泛指东邻美女。 清 方拱乾 《绝域纪略》:“男子偶有悦於东家女,女父母曰:‘必逐而妇。’归遂不动色而逐之。”参见“ 东家子 ”。
《漢語大詞典》:东家子(東家子)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序:“天下之佳人,莫若 楚国 ; 楚国 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然此女登墙闚臣三年,至今未许也。”后常用为典,并以“东家子”指美貌的女子。 唐 李群玉 《戏赠魏十四》诗:“知君调得东家子,早晚和鸣入锦衾。” 唐 霍总 《关山月》诗:“每笑东家子,窥他 宋玉 墙。”亦称“ 东家处子 ”。 林学衡 《艳体》诗之一:“东家处子三年怨,南国佳人絶代容。”
分類:美貌女子
《國語辭典》:东墙(東牆)  拼音:dōng qiáng
东边的墙垣。借指邻家。如:「东墙处子」。
《漢語大詞典》:东墙窥宋(東牆窺宋)
比喻美貌女郎倾心于男子。 元 姚燧 《新水令·冬怨》套曲:“悔当日东墙窥 宋 ,有心教夫婿乘龙。见如今天寒地冻,知他共何人陪奉。”参见“ 东家子 ”。
《漢語大詞典》:东蘠(東蘠)
即沙蓬。一年生草本。茎由基部分枝,坚硬,具条纹,幼时被毛。叶披针形至线形。花两性。果实近圆形,两面扁平。种子可食,也可榨油。《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其高燥则生葴菥苞荔,薛莎青薠;其埤湿则生藏莨蒹葭,东蘠彫胡。” 郭璞 注引 张揖 曰:“东蘠,实可食。” 明 胡侍 《真珠船·东墙》:“ 甘 、 凉 、 银 、 夏 之野,沙中生草子,细如罌粟,堪作饭,俗名登粟,一名沙米……《子虚赋》‘东蘠雕胡’註:‘东蘠,实可食。’《广志》:‘东墙,色青黑,粒如葵子,似蓬草,十一月熟,出 幽 、 凉 、 并 、 乌丸 地。’魏书:‘ 乌丸 地宜东墙。’余意一物:‘东蘠’讹为‘登厢’,又讹为‘登粟’耳。”
《漢語大詞典》:东邻(東鄰)
(1).东边的邻居。《易·既济》:“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后汉书·刘赵淳于江传序:“言以义养,则 仲由 之菽,甘于东邻之牲。” 唐 元结 《漫问相里黄州》诗:“东邻有渔父,西邻有山僧。” 叶圣陶 《穷愁》:“赌窟既破,全市喧传,群来聚视博徒何如人…… 阿松 东邻子 金荣 与焉。”
(2).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 楚国 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后因以“东邻”指美女。 唐 李白 《效古》诗之二:“自古有秀色, 西施 与东邻。” 五代 阎选 《浣溪沙》词:“ 刘 阮 信非仙洞客, 嫦娥 终是月中人,此生无路访东邻。”
(3).亦作“ 东厸 ”。特指 殷 纣王 。汉书·叙传上:“东厸虐而歼仁兮,王合位虖三五。” 颜师古 注:“ 应劭 曰:‘东厸, 紂 也。’厸,古邻字也。”一本作“ 东邻 ”。
《漢語大詞典》:登墙(登牆)
登上墙头。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惑 阳城 ,迷 下蔡 。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后以“登墙”作男女越礼相悦的典故。 唐 吴融 《宋玉宅》诗:“穿径早曾闻客住,登墙岂復见人窥。” 唐 罗虬 《比红儿》诗:“ 红儿 若在东家住,不得登墙尔许年。” 宋 真德秀 《欧阳四门集》:“自世之学者离道而为文,於是以文自命者知黼黻其言而不知金玉其行,工骚者有登墙之丑,能赋者有涤器之污。”
《漢語大詞典》:窥宋(窺宋)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天下之佳人,莫若 楚国 , 楚国 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然此女登墙闚臣三年,至今未许也。”后因以“窥宋”指女子对意中人的爱慕。 唐 吴融 《即席十韵》:“住处方窥 宋 ,平生未嫁 卢 。” 宋 柳永 《玉蝴蝶》词:“忆情牵,粉墙曾恁,窥 宋 三年。”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二:“一书生家有园亭,夜雨独坐。忽一女子搴帘入,自云家在墙外,窥 宋 已久,今冒雨相就。”
《漢語大詞典》:西邻玉(西鄰玉)
典出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天下之佳人,莫若 楚国 。 楚国 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然此女登墙闚臣三年,至今未许也。”本指 宋玉 。后泛指邻家的情郎。 唐 骆宾王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何曾举意西邻玉,未肯留情南陌金。”
分類:邻家情郎
《漢語大詞典》:迷下蔡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 阳城 ,迷 下蔡 。”后因以“迷下蔡”形容女子艳丽迷人。《文选·阮籍〈咏怀诗〉之二》:“倾城迷 下蔡 ,容好结中肠。” 张铣 注:“言美皃倾人之城,迷惑 下蔡 之邑。” 唐 温庭筠 《春暮宴罢寄宋寿先辈》诗:“ 苏小 风姿迷 下蔡 , 马卿 才调似 临邛 。”亦作“ 迷伤下蔡 ”。 唐 张鷟 游仙窟:“虫蛆面子,妬杀 阳城 ;蚕食容仪,迷伤 下蔡 。”
《漢語大詞典》:阳城笑(陽城笑)
指美女迷人的笑。典出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嫣然一笑,惑 阳城 ,迷 下蔡 。” 唐 李商隐 《镜槛》诗:“隐忍 阳城 笑,喧传 郢市 歌。”
《漢語大詞典》:三惑
(1).指酒、色、财三种惑人之物。《后汉书·杨震传赞》:“ 震 畏四知, 秉 去三惑。”隋书·韦世康传:“志除三惑,心慎四知。” 唐 许浑 《金谷园》诗:“三惑沉身是此园,古藤荒草野禽喧。”参见“ 三不惑 ”。
(2).佛教天台宗所说的三种妄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法苑珠林卷十:“居兹三惑,示画篋之非真;出彼四门,厌浮云之易灭。” 明 徐復祚《一文钱》第六出:“立三观、破三惑,成三德,捐思絶议,自证菩提。”
《漢語大詞典》:三不惑
谓不为酒、色、财三者所迷。后汉书·杨秉传:“ 秉 性不饮酒,又早丧夫人,遂不復娶,所在以淳白称。尝从容言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
《國語辭典》:拾尘(拾塵)  拼音:shí chén
相传孔子困于陈、蔡间,七日不得食,颜回索米煮饭,熟时,孔子见颜回偷吃,遂借梦以问,回即答因煤灰沾米,不忍丢弃,所以把它吃下去。典出《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后以拾尘比喻误会。晋。陆机〈君子行〉:「掇蜂灭天道,拾尘惑孔颜。」《旧唐书。卷一五九。韦处厚传》:「盖曾参有投杼之疑,先师有拾尘之戒。」
分類:孔子得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