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北齐文宣帝

相关人物:共 79 位
共 7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僧慧云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5—? 【介绍】: 唐僧。湖湘人,俗姓姚。十岁时从南岳初祖禅师出家,弱冠于岳寺受具足戒,专营福事,为士庶所钦。住东京相国寺。历游荆郢江浙,所至劝人舍资造寺庙,前后共成二十余所,多有灵异之相。时号造寺祖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姚氏。湖湘人。麟德初。云十岁。辞父母。出家于南岳。弱冠受具戒。游历幽胜。随有废弛。辄营治。如是至凡寺宇二十馀。所久视初。驻锡浚郊。夜宿繁台。望有异气。起汴水北园池中。且访其地。乃知其为歙州司马郑景宅也。因杖屦以往。见池阔甚。澜漪浩渺无际涯。下布天影。而参差轇轕。有宫殿楼阁状。独叹曰。此可以致吾力矣。神龙二年。徙居濮州报成寺。发愿募金。写就丈八弥勒像。树殿池旁。且拟名其寺为福慧。以安奉之。伐材聘工。将底功绪。景龙二年。始从景购得其宅。或出古碣土中。记曰齐天保六年乙亥岁。创建国寺。于是行部使者。命迎像其地。仍撤殿材。以定建国额。会刑部尚书王志愔。以采访使。将诏指尽撤天下无名额寺宇。并收铜铁像。送近寺。时云规模已备。所欠者仅绘饰尔。既值此诏。竟中辍。云乃焚香涕泣。日夕膜拜于像前曰。苟事必成。当现奇瑞。顷之像首发金色光。辉烛天壤。合城聚观叹异。或瞋视谤言。则目盲口喑。云为像前悔过而愈。皆誓奴役终其身。未机上闻诏赐额相国。先是上于潜邸。尝符梦想云。复诏佛授。记寺大德明干。捡挍功德。毋令官府烦扰。中书舍人贾曾。侍郎平章事岑羲。悉捐俸赀以助。玄宗受内禅。先天中。上皇躬御翰墨。书额以赐。诏大德真谛。并弟子品官。并持幡华以侈之。久而卒。葬东郊。至今寺庄影堂在焉。号造寺祖师。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慧云。
姓姚氏。
湖湘人也。
性识精明气貌疏朗。
高宗麟德元年。
正十岁矣。
邈然有出尘之志。
二亲多厌沮之。
其心匪席不可卷也。
父哀其所愿。
从往南岳初祖禅师禀承慈训。
而能黠慧好味经教。
沈默如也。
至于弱冠于岳寺受具足法。
自专护戒且善毗尼。
寻罢讲科专营福事。
发言响答化俗风从。
立事绝私士庶钦揖。
乃出重湖而游荆郢。
江南振锡浙汭携囊。
务在劝人令舍悭病。
随处盖造葺修寺宇二十馀所。
皆功成不宰。
天后久视元年江北行化因缘未会。
长安元年来观梁苑。
夜宿繁台。
企望随河北岸有异气属天。
质明入城寻睹。
乃歙州司马宅西北园中池沼。
云徙步临岸见澜漪中有天宫影。
参差楼阁合沓珠璎。
门牖䌽绘而九重仪像逶迤而千状。
直谓兜率之宫院矣。
云睹兹异事喜贯心膺。
吾闻智严经说。
琉璃地上现宫殿之影。
此不思议之境界也。
今决拟建梵宫答其徵瑞。
乃挂锡于安业寺。
神龙二年丙午往濮州属县报成寺。
发愿为国摹写弥勒像。
举高一丈八尺。
募人出赤金。
于时施者委输逡巡若丘阜矣。
遂振橐籥程巧工。
一铸克成。
相好奇特殆景龙四年庚戌六月属温王让位奉睿宗。
叔父也。
景云元年云于寺东廊南隅造别殿安圣容。
始云治材方议版筑。
檀越众议纷纭未成建树。
至二年辛亥于福慧寺经坊北。
贸新安典午郑景宅。
方事兴工掘得古碑。
则北齐天保六年乙亥岁置建国寺。
乃高欢嗣子文宣帝也。
睹之者皆惊叹。
同舍利弗悲蚁垤焉。
采访使君称异再三。
遂沿此记改福慧为建国寺。
迎取安业圣容及殿材至寺。
太极元年五月十三日。
改元延和。
是岁刑部尚书王志愔为采访使。
至浚郊宣敕。
应凡寺院无名额者并令毁撤。
所有铜铁佛像收入近寺。
云移所铸像及造殿宇门廊。
犹亏䌽缋。
遇新敕乃辍工。
云于弥勒像前泣泪焚香。
重礼重告曰。
若与此有缘当现奇瑞策悟群心。
少顷像首上放金色光照曜天地。
满城士庶皆叹希有。
是时生谤毁者随丧两目。
又有舌肿一尺许者。
远近传闻争来瞻礼。
舍施如山乃全胜概。
像坐垂趺人观稽颡。
涉恶报者云望像为其悔过。
斯须失明者重视。
舌卷者能言。
皆愿为寺之奴持钟扫地也。
采访使王志愔贺兰务同录祥瑞。
奏闻睿宗潜符梦想。
有敕改建国之榜为相国。
盖取诸由相王龙飞故也。
仍敕佛授记寺大德明干。
同共检校功德勿令州府烦扰。
中书舍人贾曾侍郎崔沼给事中卢逸中书侍郎平章事岑羲。
皆捐俸禄共构因缘。
或启发心之元。
或施外护之力。
先天中行传神于潞邸。
玄宗即位。
至八月十五日上皇御书寺额。
奉诏令大德真谛并弟子二人品官一人赍敕赐幡华及寺额至。
迎受悬挂。
云道化梁园身荣福树。
百龄有限四相交迁。
终于寺之别院。
葬今京之东郊寺庄塔亭存焉。
时号造寺祖师。
云去世后天宝四载造大阁号排云。
肃宗至德年中造东塔号普满者。
至代宗大历十年毕工。
或云造塔。
僧能分身行化难测品阶。
文殊维摩是王府友吴道子装塑。
又开元十四年。
玄宗东封回敕车政道往于阗国。
摹写天王样就寺壁画焉。
僧智俨募众画西库北壁。
三乘入道位次皆称奇绝。
今之殿宇皆大顺年火灾之后盖造。
宋太祖重修。
翰林待诏高益笔迹壁画。
时推笔墨之妙矣。
僧旻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7—527 【介绍】: 南朝梁僧。吴郡富春人,俗姓孙。七岁出家,居虎丘西山寺。力学不怠,志操冠群辈。后居扬都庄严寺。自齐迄梁,登座讲说逾二十年。梁武帝天监初与诸僧于上定林寺抄一切经论。著有《论疏杂集》、《四声指归》、《诗谱决疑》等,尤以《成实论义疏》著名。与智藏、法云合称梁代三大法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孙氏。
世居吴之富春。
三国有吴之后也。
幼孤。
七岁出家。
住虎丘西山寺。
师事僧回。
从受五经义。
宋吏部郎吴郡张辩。
尝谓之曰。
沙弥何姓。
家何处。
旻曰。
贫道姓释。
家此山。
辩异之。
特进张绪。
见而叹曰。
松柏虽小。
已有凌云之气。
年十三。
随回出都。
住白马寺年十六。
回亡。
移住庄严寺。
师事昙景。
与同寺法云神冈法关。
夕则合帔而卧。
昼则假衣而行。
往返咨询。
柔次远亮四师。
大明经律论指。
振发拥滞。
虽命世硕学。
无所是非。
齐文慧帝。
竟陵王。
深加贵敬。
尚书令王俭。
尝延僧宗。
讲涅槃经。
旻所扣问。
辄摧衄。
俭曰昔姚兴于逍遥园。
使竺道生。
难道融义。
往复百翻言义俱切。
众服其英秀。
今旻法师过之远矣。
文宣帝请柔次二师。
讲成实论。
旻于末席。
有所议论。
辞旨清新。
宏邈。
听者倾属。
次师乃放麈尾叹曰。
老夫受业彭城精思五聚。
有十五番。
诚为难窟。
每恨不逢勍敌。
自至金陵五年。
始见竭于今日矣。
待为思之。
晚讲当答。
及晚裁复数交。
辞义遂拥。
次师动容。
顾四座曰。
后生可畏。
永明十年。
始二十六岁。
讲成实论于兴福寺。
先辈后进。
道俗交会。
不远万里。
呜呼盛哉。
晋宋来学者。
务高谈大语。
以相誇罩。
而旻谦让。
恬静若不能言。
晋安太守彭城刘业谓旻曰。
师于经论该博。
何以立义多儒。
答曰贫道谨依经文。
文玄则玄。
文儒则儒。
不知其他也。
竟陵王世子昭胄出守会稽。
或邀旻往征虏亭饯之。
旻曰吾与相识于讲席间耳。
然未尝修诣。
闻其得郡便往。
意所不欲。
众由是亦罢。
永元初。
诏僧局。
请僧三十人。
入华林园夏讲。
僧正拟旻法主。
旻却之。
或问其故。
答曰。
此徒外润。
不能内益。
由是誉传遐迩。
琅琊王仲宝吴郡张思光。
学冠当时。
并投分纳交。
申以缟滞。
齐乱避地入东。
逮梁天监五年。
诏僧正慧超。
到房请。
与法宠法云。
汝南周舍等。
入华林园道义。
六年制注般若经。
请京城五大法师于五寺。
首讲。
以旻道居其右。
深其悦可。
又诏于慧轮殿。
讲胜鬘经。
躬临听。
僧智僧晃临川王记室东莞刘协等。
三十人。
同抄定林寺一切经论。
以类相从成。
八十卷。
皆取旻考正来上。
十一年。
感风疾。
诏吴郡太守张充吴兴太守谢览给。
舟仗资粮津发至都。
晋陵太守蔡撙出门候之。
叹曰。
昔仲尼素王于周。
今旻公又素王于梁矣。
天监末。
诏庄严寺。
建八座法轮。
讲者五僧。
以年腊相次。
旻最处后。
而徒众剧繁。
庄严讲堂。
宋世祖所立者。
其高广𮞅[〦/柔]。
非他处比。
是日至不能容。
诏听停讲五十日。
益辟窗牗。
进床五十张。
犹云迫隘。
桄程为之摧折云。
讲十地经于简静寺。
先为筑堂五间。
以增其旧。
至日悉满。
尤薄于势要。
吴郡陆倕一日造房。
旻称疾不见。
倕欣然曰。
此诚弟子所望也。
时吴兴太守萧昂过山展礼。
山主智迁以告旻。
旻曰。
吾山薮病夫。
无事见贵二千石。
昔戴颙隐居北岭。
宋江夏王诣之。
颙高卧牗下。
不与相见。
吾虽德薄。
请附于戴公。
及萧至。
旻从后门遁去。
其年。
皇太子亦遣通事舍人何思澄。
致礼赠物。
大通五年。
诏还都。
徙居开善寺。
于路旧疾。
增剧八年二月一日卒。
寿六十一诏。
以其月六日。
窆钟山之开善。
初旻乐禅默。
乃依所立义。
获入定。
问诸禅师。
皆曰门户虽殊。
造寂则一。
每开讲先使众于坐定后为舍灵转经曰。
道安故事也。
时灵根寺道超。
勤学。
每祷佛。
愿如旻。
忽梦。
人曰。
僧旻法师。
毗婆尸佛时。
已能讲说。
君始发心。
岂可遽及耶。
但自加功。
当得开解。
旻造弥勒像。
朝夕礼谒。
梦像遣化。
送菩提树。
曰菩提者。
梁言道场树也。
弟子颇宣其言。
旻止之。
著述殆百馀卷。
行世。
续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初
释僧旻。姓孙氏。家于吴郡之富春。有吴开国大皇帝其先也。幼孤养能言而乐道。七岁出家。住虎丘西山寺。为僧回弟子。从回受五经。一闻能记。精神洞出标群独秀。每与同辈言谑及诸典礼。未尝不慨慨然欲为己任。宋吏部郎吴郡张辩谓之曰。沙弥何姓家在何处。旻曰。贫道姓释。家于此山。辩甚异之。特进张绪见而叹曰。松柏虽小已有陵云之气。由是显誉。年十三随回出都住白马寺。寺僧多以转读唱导为业。旻风韵清远了不厝意。年十六而回亡。哀容俯仰率由自至。丧礼毕移住庄严师仰昙景。景久居寺任。雅有风轨。大小和从。寺给僧足。旻安贫好学。与同寺法云禅岗法开。禀学柔次达亮四公经论。夕则合帔而卧。昼则假衣而行。往返咨询不避炎雪。其精力笃课如此。大明数论究统经律。原始要终望表知里。内鉴诸己旁启同志。前疑往结靡不冰泮。虽命世硕学有是非之辩。旻居中振发曾无拥滞。光绪既著风猷弘远。齐文惠帝竟陵王子良。深相贵敬请遗连接。尚书令王俭。延请僧宗讲涅槃经。旻扣问联环言皆摧敌。俭曰。昔竺道生入长安。姚兴于逍遥园见之。使难道融义。往复百翻言无不切。众皆睹其风神服其英秀。今此旻法师超悟天体。性极照穷言必典诣。能使前无横阵。便是过之远矣。文宣尝请柔次二法师。于普弘寺共讲成实。大致通胜冠盖成阴。旻于末席论议。词旨清新致言宏邈。往复神应听者倾属。次公乃放麈尾而叹曰。老子受业于彭城。精思此之五聚。有十五番以为难窟。每恨不逢勍敌。必欲研尽。自至金陵累年始见竭于今日矣。且试思之晚讲当答。及晚上讲裁复数交词义遂拥。次公动容顾四坐曰。后生可畏。斯言信矣。年二十六。永明十年始于兴福寺讲成实论。先辈法师高视当世排竞下筵。其会如市山栖邑寺莫不掩扉毕集。衣冠士子四衢辐凑。坐皆重膝不谓为迮。言虽竟日无起疲倦。皆仰之如日月矣。希风慕德者不远万里相造。自晋宋相承凡论议者。多高谈大语竞相誇罩。及旻为师范。棱落秀上机变如神。言气典正。座无洪声之侣。重又性多谦让。未常以理胜加人。处众澄眸如入禅定。其为道俗所推如此。时人称曰。折剖磐隐通古无例。条贯始终受者易悟。庶方荡诸异论大同正法矣。于是名振日下。听众千馀。孜孜善诱曾无告倦。晋安太守彭城刘业。尝谓旻曰。法师经论通博。何以立义多儒。答曰。宋世贵道生。开顿悟以通经。齐时重僧柔。影毗昙以讲论。贫道谨依经文。文玄则玄。文儒则儒耳。时竟陵王世子萧照胄。出守会稽。要旻共往。征虏别之。旻曰。吾止讲席。相识未尝修诣。承其得郡。便狼狈远别。意所不欲。众因是亦止。永元元年。敕僧局请三十僧。入华林园夏讲。僧正拟旻为法主。旻止之。或曰何故。答曰。此乃内润法师。不能外益学士。非谓讲者。由是誉传遐迩名动京师。琅琊王仲宝。吴人张思光。学冠当时清贞独绝。并投分请交申以缟带。年立之后频事开解蔚为宗匠。九部五时若指诸掌。玄理伏难坦然夷易。故缁素结辙华俗邀延往复屯萃矣。时有令闻夙成负先来之风。耆年素望怀新旧之耻。设伏者比肩翘关者间出。旻随方领会。弘量有馀。皆衔璧舆榇响然风靡者一人而已。值齐历横流道属昏诐。时宠小人世嫉君子。因避地徐部。仍受请入吴。法轮继转胜幢屡建。皆随根获润有声南北。皇梁膺运乃翻然自远言从帝则。以天监五年游于都辇。天下礼接下筵亟深眷悦。敕僧正慧超衔诏至房。欲屈与法宠法云汝南周舍等。时入华林园讲论道义。自兹已后优位日隆。六年制注般若经。以通大训。朝贵皆思弘厥典。又请京邑五大法师。于五寺首讲。以旻道居其右。乃眷帝情深见悦可。因请为家僧。四事供给。又敕于慧轮殿讲胜鬘经。帝自临听。仍选才学道俗释僧智僧晃临川王记室东莞刘协等三十人。同集上定林寺。抄一切经论以类相从。凡八十卷。皆令取衷于旻。十一年春忽感风疾后虽小间。心犹忘误言语迟蹇。旻曰。自登座讲说已二十年。如见此病例无平复。讲事尽矣。乃修饰房内隔立道场日夜礼忏。后吴郡太守张充。吴兴太守谢览。各遣僚左至都表上延请。有敕给船仗资粮发遣。二郡迎候舟楫满川。京师学士云随雾合。中途守宰莫不郊迎。晋陵太守蔡撙。出侯门迎之叹曰。昔仲尼素王于周。今旻公又素王于梁矣。天监末年。下敕于庄严寺。建八座法轮。讲者五僧以年腊相次。旻最处后。众徒弥盛。庄严讲堂。宋世祖所立。栾栌增映延袤遐远。至于是日不容听众。执事启闻。有敕听停讲五日。悉移窗户四出檐霤。又进给床五十张。犹为迫迮。桄桯摧折日有十数。得人之盛皆此类焉。旻因舍什物嚫施拟立大堂。虑未周用付库生长传付后僧。又于简静寺讲十地经。堂宇先有五间。虑有迫迮又于堂前权起五间。合而为一。及至就讲寺内悉满。斯感化之来殆非意矣。少与齐人张融谢眺友善。天下才学通人莫不致礼。虽居重名不嘉荣势。闲处一室简通豪右。众人多恨之。唯吴郡陆倕。博学自居。名位通显早崇礼敬。旻亦密相器重。时为太子中庶。傧从到房。旻称疾不见。倕欣然曰。此诚弟子所望也。人皆推倕之爱名德也。弥重旻之不趣于世。暨普通之后。先疾连发弥怀退静。夜还虎丘人无知者。时萧昂出守吴兴。欲过山展礼。山主智迁先知以告旻。旻曰。吾山薮病人。无事见贵二千石。昔戴颙隐居北岭。宋江夏王入山诣之。高卧牖下不与相见。吾虽德薄请附戴公之事矣。及萧至旻从后门而遁。其年皇太子。遣通事舍人何思澄。衔命致礼。赠以几杖炉奁褥席麈尾拂扇等。五年下敕延还移住开善。使所在备礼发遣。不得循常以稽天望。于路增剧未堪止寺。权停庄严因遂弥留以至大渐。良医上药备于寺内。中使参侯相望驰道。以大通八年二月一日清旦。卒于寺房。春秋六十一。天子悲惜储君嗟惋。敕以其月六日。窆于钟山之开善墓所。丧事大小随由备办。隐士陈留阮孝绪。为著墓志。弟子智学慧庆等。建立三碑。其二碑。皇太子湘东王。并为制文树于墓侧。徵士何胤。著文立于本寺。初旻尝乐于禅默。乃依所立义试遍安心。旬日之间遂得入定。问诸禅师皆云。门户虽殊造寂不异。又尝于讲日谓众曰。昔弥天释道安。每讲于定坐后。常使都讲等为含灵转经三契。此事久废。既是前修胜业。欲屈大众各诵观世音经一遍。于是合坐欣然远近相习。尔后道俗舍物乞讲前诵经。由此始也。时有灵根寺道超比丘。勤学自励。愿明解如旻。梦有人言。僧旻法师毗婆尸佛。已能讲说。君始修习。云何可等。但自加功。不患不达。随分得解。后大领悟。旻尝造弥勒佛并诸供具。朝夕礼谒。乃梦见弥勒佛遣化菩萨送菩提树与之。菩萨曰。菩提树者。梁言道场树也。弟子颇宣其言。旻闻而勖之曰。礼有六梦。正梦唯一。乃是好恶之先徵。故周立占梦之官。后代废之。正以俗人浇薄亟多假托。吾前所梦乃心想耳。汝勿传之。以庄严寺门及诸墙宇古制不工。又吴虎丘山西寺朽坏日久。并加缮改事尽弘丽。旻所造经像全不封附。须者便给。放生布施未尝倦废。弟子咨曰。和上所修功德诚多。未始建大斋会。恐福事未圆。旻曰。大斋乃有一时发起之益。吾寡乏人力难得尽理。又且米菜酱酢樵水汤灰践踰浇炙。信伤害微虫岂有数量。虑有此事故不敢为也。始复求寄王官官府有势之家。使役虽多弥难尽意。近识观之藉此开悟。智者窥人有求名之诮。要请法俗侵星早到。若不专至有乖素心。若现斯言犹涉讥笑。故吾不为也。旻美言笑善举止。吐纳膏油自生顾眄风飙满室。凡所施为不为名利。勤注教勖形于言晤。先人后己常若不及。常有馀师言弟子不恭者。旻呼与相见为设饮食。方便诱喻遂成善士。生无左道卜筮。不妄同惑凡人。又不假托奇怪以诳近识。贵人君子皆景慕焉。营居负贩者亦望风而畏敬。闻其名者伪夫正鄙夫立。所著论疏杂集。四声指归诗谱决疑等。百有馀卷流世。
僧达 朝代: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5—556 【介绍】: 北齐僧。
俗姓李,上谷人。
十五出家,从勒那三藏学《地论》,深习禅法,有异行。
梁武帝引入重云殿,誓为弟子。
北魏废帝召之入邺,受菩萨戒。
北齐文宣帝尤重之,为立洪谷寺,造定寇寺。
后卒于洪谷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姓李。
上谷人。
形器异伦。
虎头长耳。
双齿过寸。
见者骇异。
志学之年始薙染。
即事游历。
以阅北岱讲席之盛。
登具二夏。
乃进毗尼。
时犹魏历未替。
孝文邀以弘阐四分于庙寺。
机论适变。
人共褒美。
寻复振锡洛阳。
受地论于勒那三藏。
居久之。
那迁化。
众奉覆述声骇伊谷。
俄听光师十地有所发明。
遂从禀菩萨戒。
雅闻梁武弘法。
即南济江入觐。
诏驸马殷均。
引见重云殿。
连席七宵。
秘妙宣泄。
请从加戒为弟子。
仍令旬浃陛对。
诏住同泰寺。
以便开示。
尝与志公遇。
公曰。
大福德人也。
故帝每以为北方鸾法师达法师皆肉身菩萨云。
留一纪。
归兖州。
时侯景方治行台。
就天观山筑丈六寺。
以迎之。
而达且念身为苦器。
莫足维持。
遽饵苓断粒。
誓终此报。
顷之魏废帝。
诏仆射高隆之聘至邺都。
并为中山王授菩萨戒。
及齐继魏统。
文宣在位。
尤礼重。
前后归崇。
凡十度。
诏于林虑山黄华岭下作洪谷寺。
又以神武旧庙作定𡨥寺。
听其往来燕处。
始达将经营洪谷。
虎遮其前不可入。
祝曰。
兹欲创造。
以福幽灵。
若许者可避去。
虎即去。
一日议返邺未行。
夜见黄服而拜跪者。
自称戴山胡曰。
王约三谷备供养矣。
愿无复还。
达谓在山则所利益者寡。
在京则所利益者多。
贫道观机而动。
幸勿沮也。
夜有媪闯户而馈米糕者曰。
弟子山神之偶也。
今僧于礼佛之际。
而独遗弟子名。
宁非偏乎。
得兼唱可矣。
达辞其糕。
而许之。
复为山神读经月馀。
失所畜狗。
达闻之曰。
此必小道人不谨。
而檀越警之。
以贻祸于狗也。
具问焉。
则曰。
本读金光明经。
偶误易以维摩经耳。
于是达祝曰。
昨虽读馀经。
其功德亦属檀越。
未几而狗出窦中。
视其顶有御啮痕。
则知其以虎故。
然天保七年六月七日。
终于谷寺。
寿八十二。
大驾奔赴举哀。
六军号恸。
声震山林。
葬谷中立碑岩下。
续高僧传·卷第十六 习禅初
释僧达。
俗姓李。
上谷人。
十五出家。
游学北代听习为业。
及受具后宗轨毗尼。
进止沈审非先祖习。
年登二夏。
为魏孝文所重。
邀延庙寺阐弘四分。
而形器异伦见者惊奉。
虎头长耳双齿过寸。
机论适变时其高美。
与徐州龙达各题称谓。
寻复振锡洛都。
因遇勒那三岁。
奉其新诲。
不久值那迁化。
覆述地论声骇伊谷。
令望归信相次称谒。
后听光师十地发明幽旨。
遂从受菩萨戒焉。
因从请业有名学众。
又南会徐部随通地论。
梁武皇帝拨乱弘道。
衔闻欣然遂即济江造宫请见。
敕驸马殷均。
引入重云殿。
自昼通夜传所未闻。
连席七宵帝叹嘉瑞。
因从受戒。
誓为弟子。
下敕住同泰寺。
降礼供奉。
旬别入殿开示弘理。
年移一纪道怀有据。
请辞还魏。
乃经七启方许背梁。
时兖州行台侯景为造二寺。
山名天观。
治曰。
丈六达念身为苦器难可维持。
乃试履裁约。
饵苓断粒。
自此终报。
资用通生。
未为魏废帝中王敕仆射高隆之召入邺都。
受菩萨戒。
暨齐文宣特加殊礼。
前后六度归崇十善。
达性爱林泉居闲济业。
帝为达于林虑山黄华岭下立洪谷寺。
又舍神武旧庙造定寇寺。
两以居之。
初达经营山寺将入谷口。
虎踞其前。
乃祝曰。
欲造一寺福被幽灵。
若相许者。
可为避道。
言讫寻去。
及造寺竟安众综业。
达反邺京。
夜有神现。
身被黄服拜而跪曰。
弟子是载山神也。
王及三谷正备供养。
愿不须还。
达曰。
在山利少在京利多。
贫道观机而动。
幸无遮止。
又经静夜有推户者。
称曰。
山神之妻。
白日无暇。
今故参拜。
并奉米糕一筐进而重曰。
僧无偏为。
礼佛之时请兼弟子名也。
达答。
糕可将还。
后当为礼。
因令通为之。
时一拜兼唱。
其含幽识明皆此类也。
达遣弟子道爽。
为山神读金光明经。
月馀有虎来将狗去。
达闻之曰。
此必小道人懈怠。
不为檀越读经。
具问之。
果云三日来别诵维摩耳。
乃烧香礼佛告曰。
昨虽诵馀经。
其福亦属檀越。
若有灵鉴放狗还也。
至晓狗还。
看于顶上有衔啮处。
斯又接统神明。
殆不可测。
讲华严四分十地地持。
虽无疏记而敷扬有据。
特善论议知名南北。
禅法一门开世殊广。
曾游梁境。
志公遇而告曰。
达禅师是大福德人也。
帝亦深敬。
常顾侍臣云。
北方鸾法师达禅师。
肉身菩萨。
恒向北遥礼。
其为时君所重无有加焉。
一时少觉微疾。
端坐绳床口诵波若。
形气调静。
遂终于洪谷山寺。
春秋八十有二。
即齐天保七年六月七日也。
宣帝闻之。
崩腾惊赴。
举声大哭。
六军同号山林为动。
葬于谷中岩下。
立碑于后余以贞观九年亲往礼谒。
骸骨犹存。
寺宇遗迹宛然如在。
自达奉心玄道。
情无间然。
有识同亲无闻嫌隙。
承先私憾倍加事之。
荣胜高流弥所谦退。
自季世佛法崇尚官荣。
侥倖之夫妄生朋翼。
而达为国都眇然无顾。
昭玄曹局曾不经临。
斯乃圣达之所轻。
寔世福之嘉相矣。
神僧传·卷第三
释僧达。俗姓李氏。上谷人。十五出家。游学北代听习为业。初经营山寺。将入谷口虎踞其前。乃祝曰。欲造一寺福被幽灵。若相许者可为避道。言讫寻去。及造寺竟安众综业。达返邺京。夜有神现。身被黄服。拜而跪曰。弟子是戴山胡也。王及三谷正备供养。愿不须还。达曰。在山利少在京利多。贫道观机而动。幸无遮止。又经静夜有推户者。称曰山神之妻。曰日无暇今故参拜。并奉米糕一筐。进而重曰。僧无偏为礼佛之时。请兼弟子名也。达答糕可将还。后当为礼佛兼名也。因令通礼之时一拜兼唱。达遣弟子道爽为山神读金光明经。月馀有虎来盗犬去。达闻之曰。此必小道人懈怠不为檀越读经。具问之。果云。年日来别读维摩耳。乃烧香礼佛告曰。昨虽诵馀经其福亦属檀越。若有灵鉴放犬还也。至晓犬还。看于顶上有衔啮处。一日少觉微疾。端坐绳床。口诵般若。形气调静。遂终于洪谷山寺。春秋八十有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0—560 【介绍】: 北齐僧。钜鹿人,俗姓孙。通经史,征为太学博士。年二十八出家,从道房、跋陀等习禅,多有神异。魏孝明帝三召不赴。北齐文宣帝天保二年诏请下山宏法,居云门寺,并令国内诸州别置禅肆,禅法以是大行于北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姓孙氏。
其先昌黎人。
今居钜鹿之廮陶。
性孝信。
该综经史。
时论归之。
徵为太学博士。
然厌世烦辱。
乍览佛经。
涣乎神解。
年二十八。
事里之景明寺僧寔法师。
为薙落师。
且发五愿。
以敬三宝。
以福四恩。
初从跋陀弟子房禅师受行止观。
北游定州之嘉鱼山。
敛念摄心。
全无所證。
即欲出山。
业涅槃经以度世。
会有僧自泰岳来。
稠以情告。
僧苦以禅道勉之。
使无他志。
曰。
一切含灵。
皆有初地味禅。
要必系缘无不至者。
乃从之。
旬日果得定。
常依涅槃圣行四念处法。
眠梦觉见都无欲想。
居五夏。
诣赵州漳洪山道明禅师。
受十六特胜法。
钻仰之勤。
至于九旬食唯四斗。
单敷石上。
布缕入肌。
或饔餐未熟。
嗒尔坐忘。
动移𠷳漏。
而饥鸢饿玃。
已尽所有。
且常脩死观。
贼每怖之。
了无惧色。
因为说诸行业。
皆摧弓折矢。
受戒而退。
尝于鹊山。
感神以娇姿媚态。
抱肩跲腰。
唼唇嘘气。
加挠乱。
而稠以死要心定者。
九日已而出定。
情想澄然。
究竟世间无可乐者。
即诣少林寺祖师跋陀三藏处。
呈己證。
三藏曰。
禅学于葱岭迤东。
汝其最矣。
留住嵩岳寺。
寺有泉。
常足供众。
间见妇人弊衣。
挟帚坐阶上听经。
僧呵斥之。
妇人殊愠。
以足踏泉。
泉随竭。
妇人亦没不现。
众自是苦泉不给。
以告稠。
稠遽于泉处。
呼优婆夷三。
妇人出。
稠曰。
众僧行道。
宜加拥护。
妇人以足拨泉处。
泉辄涌如初。
复尝游怀州王屋山。
两虎方怒斗。
稠以锡杖中解。
各散去。
所居床上。
忽有仙经二卷。
稠曰。
我求佛道。
而已。
长生非所脩也。
顷之。
失书所在。
徙青罗山。
诸癃疠疡瘅者。
皆致供养。
受之。
虽脓血腥臊。
无所惮。
坐久疲剧稍舒足。
遽有神从地出扶之。
还令跏趺。
一定以七日为期。
盖其晚年如此。
徙怀州马头山。
魏孝明帝三诏不起。
永熙元年。
孝武帝为立禅室于尚书谷。
徒侣骈拥。
给奉丰缛。
诏定州刺史娄睿。
彭城王高攸。
迎至文墨之大冥山。
创开归戒燕赵之境。
孚信者众。
曾莫敢血食。
苟有胶固名利者。
则为说偈。
以释其惑。
息心之俦。
进所未至。
道俗交赖。
逮齐之文宣
尤加钦挹。
天保二年。
诏曰。
久闻风德。
诞欲弘宣。
希即荷锡暂游承明教化众生。
义无独善。
至此之日。
脱须还山。
当任东西无所留絷。
已诏定州津遣赴邺。
稠即日出山。
而两岫忽震。
响声悲切。
禽兽飞走者三日。
大驾郊迎。
扶拥入内。
跪听法要。
毛竖汗流。
既受禅法。
宜获深證。
授菩萨戒。
诏太官断酒肉。
虎圈纵鹰犬。
悉禁天下畋猎屠杀。
月六。
年三。
民以斋戒。
他日谓稠曰。
道由人弘。
诚不虚应。
师但安心。
弟子愿为外护檀越如何。
稠曰。
菩萨以护法为心。
陛下应天顺人。
栋梁三宝。
教门幸甚。
遂停止禁中。
四十馀日。
三年诏于京城西南八十里龙山之阳。
构云门寺以居之。
兼主石窟寺。
复诏境内州郡多置禅刹。
因欲尽罢诸刹之讲诵者。
上曰。
佛法大宗静心为本。
诸法师等。
徒尔嚣烦。
安能扬阐。
今并令除废可乎。
稠谏曰。
法师流通三藏。
诏继四依。
皆心学之初基。
佛乘之前导。
归信之渐发蒙斯人。
上大说。
自是议以国储三分之。
其公费私用外。
馀悉以奉稠。
诏寺中立府库。
蓄钱帛。
送者蹄踵交接于道。
稠亟奏书反之。
上嘉焉。
稠常燕处小房。
虽驾幸省问。
未尝为起。
其徒以为言。
稠曰。
昔宾头卢迎王七步。
致王失国者七年。
吾诚德不逮。
未敢自欺形相。
所以不起者。
亦冀主上获福耳。
后果有以稠傲慢谗于上者。
上怒。
将躬往加害。
稠心知之。
宿戒庖人。
大脩供。
顿乘牛车。
夜行二十里。
且独立谷口道侧。
少焉驾至。
怪问其故。
稠对以恐身血不净。
秽污伽蓝。
是以先此候耳。
上大惊。
下马拜伏。
愧悔无已。
顾谓尚书令杨道彦曰。
如此真人何可诬也。
因求负稠归寺谢罪。
稠固却之。
间问朕前生何等身。
答曰罗刹王。
其好杀习气也。
咒盆水示之。
独见其貌。
如世所画罗刹云。
黄门侍郎季奖。
偕诸大德。
请出禅要。
为著止观法二卷。
行世。
乾明元年四月十三日卒。
寿八十有一。
夏五十。
襄乐王宣。
诏吊慰曰。
故大禅师志力精苦。
感果必然。
栖心寂嘿。
虚来实反。
妙业玄风。
事高缁素。
运往神迁。
实用嗟惘。
资崇有加。
用申悽敬。
可施帛五百疋。
送千僧供于云门。
皇建二年五月。
门人昙询等。
奏请起塔。
诏曰。
故大禅师。
德业高迥。
三宝栋梁。
缘尽化终。
神游物外。
可依西域之法。
阇维起塔。
赠帛千疋。
建千僧斋。
标树芳迹。
示诸后代。
右仆射魏收。
制文勒碑。
续高僧传·卷第十六 习禅初
释僧稠。
姓孙。
元出昌黎。
末居钜鹿之瘿陶焉。
性度纯懿孝信知名。
而勤学世典备通经史。
徵为太学博士。
讲解坟索声盖朝廷。
将处器观国羽仪廊庙。
而道机潜扣欻厌世烦。
一览佛经涣然神解。
时年二十有八。
投钜鏕景明寺僧寔法师而出家。
落发甫尔便寻经论。
悲庆交并识神厉勇。
因发五愿。
所谓财法通辩。
及以四大常敬三宝普福四恩。
初从道房禅师受行止观。
房即跋陀之神足也。
既受禅法北游定州嘉鱼山。
敛念久之全无摄證。
便欲出山诵涅槃经。
忽遇一僧。
言从泰岳来。
稠以情告。
彼遂苦劝。
修禅慎无他志。
由一切含灵。
皆有初地味禅。
要必系缘无求不遂。
乃从之。
旬日摄心果然得定。
当依涅槃圣行四念处法。
乃至眠梦觉见都无欲想。
岁居五夏。
又诣赵州障供山道明禅师。
受十六特胜法。
钻仰积序节食鞭心。
九旬一食米惟四升。
单敷石上不觉晨宵。
布缕入肉挽而不脱。
或煮食未熟。
摄心入定动移晷漏。
前食并为禽兽所啖。
又常修死想。
遭贼怖之了无畏色。
方为说诸业行。
皆摧其弓矢。
受戒而返。
尝于鹊山静处感神来娆。
抱肩筑腰气嘘项上。
稠以死要心。
因證深定。
九日不起。
后从定觉情想澄然。
究略世间全无乐者。
便诣少林寺祖师三藏。
呈己所證。
跋陀曰。
自葱岭已东。
禅学之最。
汝其人矣。
乃更授深要。
即住嵩岳寺。
僧有百人泉水才足。
忽见妇人弊衣挟帚却坐阶上听僧诵经。
众不测为神人也。
便诃遣之。
妇有愠色以足蹋泉立竭身亦不现。
众以告稠。
稠呼优婆夷。
三呼乃出。
便谓神曰。
众僧行道宜加拥护。
妇人以足拨于故泉。
水即上涌。
时共深异威感如此。
后诣怀州西王屋山。
修习前法。
闻两虎交斗咆响振岩。
乃以锡杖中解。
各散而去。
一时忽有仙经两卷在于床上。
稠曰。
我本修佛道。
岂拘域中长生者乎。
言已须臾自失。
其感致幽现皆此类也。
从移止青罗山。
受诸厉疾供养。
情不惮其臭溃。
甘之如荠。
坐久疲顿。
舒脚床前。
有神辄扶之。
还令加坐。
因屡入定。
每以七日为期。
又移怀州马头山。
魏孝明帝夙承令德。
前后三召。
乃辞云。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乞在山行道不爽大通。
帝遂许焉。
乃就山送供。
魏孝武永熙元年。
既召不出。
亦于尚书谷中为立禅室。
集徒供养。
又北转常山。
定州刺史娄睿。
彭城王高攸等。
请至又默之大冥山。
创开归戒奉信者殷焉。
燕赵之境。
道未通被略言血食。
众侣奔赴礼贶填充。
时或名利所缠者。
稠为说偈止之。
闻者惭色而止。
便为陈修善偈。
预在息心之俦。
更新其器。
既道张山世望重天心。
文宣
天保二年下诏曰。
久闻风德常思言遇。
今敕定州令师赴邺教化群生。
义无独善。
希即荷锡暂游承明。
思欲弘宣至道济斯苦坏。
至此之日脱须还山。
当任东西无所留絷。
稠居山积稔业济一生。
闻有敕召绝无承命。
苦相敦喻方遂元请即日拂衣将出山阙。
两岫忽然惊震。
响声悲切。
骇扰人畜禽兽飞走。
如是三日。
稠顾曰。
慕道怀仁触类斯在。
岂非爱情易守放荡难持耶。
乃不约事留杖策漳滏。
帝躬举大贺出郊迎之稠年过七十。
神宇清旷动发人心。
敬揖情物乘机无坠。
帝扶接入内为论正理。
因说三界本空国土亦尔。
荣华世相不可常保。
广说四念处法。
帝闻之。
毛竖流汗即受禅道。
学周不久便證深定。
尔后弥承清诲。
笃敬殷重。
因从受菩萨戒法。
断酒禁肉放舍鹰鹞去官畋渔郁成仁国。
又断天下屠杀。
月六年三敕民斋戒。
官园私菜荤辛悉除帝以他日告曰。
道由人弘。
诚不虚应。
愿师安心道念。
弟子敢为外护檀越何如。
稠曰。
菩萨弘誓。
护法为心。
陛下应天顺俗。
居宗设化。
栋梁三宝导引四民。
康济既临义无推寄。
即停止禁中四十馀日。
日垂明诲。
帝奉之无失。
后以道化须布。
思序山林。
便辞还本住。
帝以陵阜回互咨谒或难。
天保三年下敕于邺城西南八十里龙山之阳。
为构精舍。
名云门寺。
请以居之。
兼为石窟大寺主。
两任纲位。
练众将千。
供事繁委。
充诸山谷并敕国内诸州。
别置禅肆。
令达解念慧者就而教授时扬讲诵。
事事丰厚。
帝曰。
佛法大宗静心为本。
诸法师等徒传法化。
犹接嚣烦未曰。
阐扬。
可并除废。
稠谏曰。
诸法师并绍继四依弘通三藏。
使夫群有识邪正达幽微。
若非此人将何开导。
皆禅业之初宗。
趣理之弘教。
归信之渐发蒙斯人。
帝大喜焉。
因曰。
今以国储分为三分。
谓供国自用及以三宝。
自尔彻情归向通古无伦。
佛化东流此焉盛矣。
具如别纪。
即敕送钱绢被褥。
接轸登山。
令于寺中置库贮之以供常费。
稠以佛法要务志在修心。
财利动俗事乖道化。
乃致书返之。
帝深器其量也。
敕依前收纳。
别置异库。
须便依给。
未经王府。
尔后诏书手敕月别频至。
寸尺小缘必亲言及。
又敕侍御徐之才崔思和等。
送诸药饵观僧疾苦。
帝常率其羽卫。
故幸参觐。
稠处小房宴坐都不迎送。
弟子谏曰。
皇帝降驾。
今据道不迎。
众情或阻。
稠曰。
昔宾头卢迎王七步。
致七年失国。
吾诚德之不逮。
未敢自欺。
形相冀获福于帝耳。
时亦美其敦慎大法得信于人。
黄门侍郎李奖。
与诸大德请出禅要。
因为撰止观法两卷。
味定之宾家藏本据。
以齐乾明元年四月十三日辰时。
绝无患恼。
端坐卒于山寺。
春秋八十有一。
五十夏矣。
当终之时异香满寺。
闻者悚神。
敕遣襄乐王宣慰曰。
故大禅师。
志力精苦感果必然。
栖心寂默虚来实返。
业畅玄风事高缁素。
运往神迁寔深嗟惘。
资崇有嘉用申悽敬。
可施物五百段。
送千僧供于云门以崇追福。
至皇建二年五月。
弟子昙询等。
奏请为起塔。
下诏曰。
故大禅师。
德业高迥三宝栋梁。
灭尽化终神游物外。
可依中国之法阇毗起塔。
建千僧斋赠物千段。
标树芳迹示诸后代。
敕右仆射魏收为制碑文。
其为时君所重。
前后皆此类也。
既而剋日准敕。
四部弥山人兼数万。
香柴千计。
日正中时焚之以火。
莫不哀恸断绝哭响流川。
登有白鸟数百徘徊烟上。
悲鸣相切移时乃逝。
仍于寺之西北建以塼塔。
每有灵景异香应于道俗。
初稠奉信出家知奇齐魏。
克志禅业冠绝后尘。
而历履大行往还朝野。
鸣谦抱素能扇清风。
加又威棱群贼势慑山魑。
解虓虎之斗情。
禁稍养之深毒。
大儒皇氏躬为负粮。
青罗猎客执刀剪发。
或德感上玄泽流奉敬之苗。
幽诚所致粟满信心之室。
树神遮道。
随器欲而法流。
文豹净房。
衔秽幞而遥弃。
或猛虎驯狎即背垂衣。
颓山将陊召出存命。
若斯灵相振古罕俦。
具如云门象图所纪。
又初敕造寺面方十里令息心之士问道经行。
稠曰。
十里大广。
损妨居民。
恐非远济。
请半减之敕乃以方五里为定。
使将作大匠纪伯邕缔构伊始。
邕集诸乡邑问此地名。
忽闻空中大声答曰。
山林幽静。
此处本号云门。
重问所由。
了无一人知者。
帝闻异之。
因从空响焉。
今名光严寺是也。
又尝有客僧。
负锡初至。
将欲安处。
问其本夏。
答云。
吾见此中三为伽蓝。
言终而隐。
既而掘地为井。
果得鸱吻二焉。
又所住禅窟前有深渊。
见被毛之人。
伟而胡貌。
置釜燃火。
水将沸涌。
俄有大蟒从水中出欲入釜内。
稠以足拨之。
蟒遂入水。
毛人亦隐。
其夜因致男子神来。
顶拜稠云。
弟子有儿。
岁岁为恶神所啖。
儿子等惜命不敢当。
弟子衰老将死。
故自供食。
蒙师护故得免斯难。
稠索水噀之。
奄成云雾。
时或谗稠于宣帝以倨傲无敬者。
帝大怒自来加害。
稠冥知之。
生来不至僧厨。
忽无何而到云。
明有大客至。
多作供设。
至夜五更先备牛舆。
独往谷口。
去寺二十馀里。
孤立道侧。
须臾帝至。
怪问其故。
稠曰。
恐身血不净秽污伽蓝在此候耳。
帝下马拜伏。
愧悔无已。
谓尚书令杨遵彦曰。
如此真人何可毁谤也。
乃躬负稠身往寺。
稠磬折不受。
帝曰。
弟子负师。
遍天下未足谢愆(云云)。
因谓曰。
弟子前身曾作何等。
答曰。
作罗刹王。
是以今犹好杀。
即咒盆水令帝自视。
见其影如罗刹像焉。
每年元日常问一岁吉凶。
后至天保十年云。
今年不能好。
文宣不悦。
帝问师复何如。
答云。
贫道亦不久。
至十月帝崩。
明年夏首稠丧。
验之果矣。
尝以暇日帝谓曰。
弟子未见佛之灵异。
颇得睹不。
稠曰。
此非沙门所宜。
帝强之。
乃投袈裟于地。
帝使数十人举之不能动。
稠命沙弥取之。
初无重焉。
因尔笃信兼常。
寺宇僧供劳赐优渥。
齐灭周废。
以寺赐大夫柳务文。
文又令其亲辛俭守。
当将家入住。
有神怒曰。
何敢凌犯须陀洹寺。
而俭未几便卒。
隋初兴复奄同初构。
六时禅忏著声寰宇大业之末贼所盘营。
房宇孑遗馀皆焚荡。
余以贞观初年陟兹胜地。
山林乃旧情事惟新。
触处荒凉。
屡兴生灭之叹。
周睇焚烬。
频曀黍离之非。
传者亲阅行图。
故直叙之于后耳。
神僧传·卷第三
释僧稠。姓孙氏。元出昌黎末。居钜鹿之瘿陶焉。性度纯懿。一览佛经涣然神解。幼落发为沙弥时。时辈每暇。常角力为戏。而稠以劣弱见凌侮。稠羞之。乃入殿中闭户抱金刚足。而誓曰。我以羸弱为等辈轻侮。汝以力闻当祐我。我捧汝足七日当与我力。如不与必死无还志也。如是至第六日。将曙金刚形现手执一钵筋谓稠曰。小子欲力当食此筋。稠辞以斋故不欲食。神乃怖以杵。稠惧遂食。食已神曰。汝已多力。然善持教勉旃。神去且晓。乃还所居。同列复戏侮。稠曰。吾有力矣。恐汝不能堪。众试引其臂。筋骨强劲殆非人也。方惊疑。稠曰。吾与汝试之。因入殿中横蹋壁行。自西至东凡数百步。又跃首至于梁数四。仍引重千钧。拳捷骁趫动骇物听。众皆惊服。尝住嵩岳寺。僧有百人泉水才足。忽见妇人弊衣挟帚却坐阶上听僧诵经。众不测为神人也。便诃遣之。妇有愠色以足蹋泉。水立枯竭身亦不现。众以告稠。稠呼优婆夷。三呼乃出。便谓神曰。众僧行道宜加拥护。妇人以足拨于故泉。水即上涌。众叹异之。后诣怀州西王屋山修习前法。闻两虎交斗咆响震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一时忽有仙经两卷在于床上。稠曰。我本修佛道。岂拘域中长生者乎。言已须臾自失。后移止青罗山受诸疠疾供养。情不惮其臭溃甘之如荠。坐久疲顿舒脚床前。有神辄扶之还令加坐。因屡入定。每以七日为期。闻有敕召绝无承命。苦相敦喻方遂允请。即日拂衣将出山阙。两岫忽然惊震响声悲切。骇扰人畜禽兽飞走。如是三日。稠顾曰。慕道怀仁触类斯在。岂非爱情易守放荡难持耶。乃不约事留杖策漳滏(扶甫切)又尝有客僧负锡初至。将欲安处问其本夏。答云。吾见此中三为伽蓝。言终而隐。既而掘地为井果得鸱吻二焉。又所住禅窟前有深渊。见被毛之人伟而胡貌。置釜然火水将沸涌。俄有大蟒从水中出。欲入釜内。稠以足拨之蟒遂入水。毛人亦隐。其夜因致男子神来顶拜稠云。弟子有儿。岁岁为恶神所啖。儿子等惜命不敢当。弟子衰老将死。故自供食。蒙师之力得免斯难。稠索水噀之奄成云雾。时或谗稠于宣帝以倨傲无敬。帝大怒自来加害。稠冥知之。生来不至僧厨。忽无何而到云。明有大客至多作供设。至夜五更先备牛舆。独往谷口。去寺二十馀里。孤立道侧。须臾帝至。怪问其故。稠曰。恐身血不净秽污伽蓝。在此候耳。帝谓尚书令杨遵彦曰。如此真人何可毁谤也。因谓曰。朕未见佛之灵异。颇可得睹否。稠曰。此非沙门所宜。帝强之。乃投袈裟于地。帝使数十人举之不能动。稠命沙弥取之。初无重焉。嵩阳杜昌妻柳氏甚妒。有婢金荆昌沐令理发。柳氏截其双指。无何柳被狐刺螫(音栻)指双落。又有一婢名玉莲。能唱歌。昌爱而叹其善。柳氏乃截其舌。后柳氏舌疮烂事急。就稠忏悔。稠已先知谓柳氏曰。夫人为妒。前截婢指已失双指。又截婢舌。今又合断舌。悔过至心乃可免。柳氏顶礼求哀。经七日稠大张口咒之。有二蛇从口出。一尺以上。急咒之遂落。舌亦平复。当终之时异香满寺。闻者悚神。既而剋日。准敕四部弥山。人兼数万香柴千计。日正中时焚之以火。莫不哀恸哭响流川。顷有白鸟数百徘徊烟上。悲鸣相切。移时乃逝。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孙。元出昌黎。末居钜鹿之瘿陶。性度纯懿。孝信知名。而勤学世典。备通经史。徵为太学博士。一览佛经。涣然神解。年二十有八。投钜鹿景明寺。僧实法师。而出家落发。更寻经论。识神厉勇。复从道房禅师。受行止观。房即跋陀神足。北游定州嘉鱼山。敛念久之。全无摄證。便欲出山诵涅槃经。忽遇一僧。言从泰岳来。稠以情告。彼遂苦劝修禅。慎无他志。由一切含灵皆有初地味禅。要必系缘。无求不遂。乃从之旬日。摄心果然得定。常依涅槃圣行四念处法。乃至眠梦觉见。都无欲想。岁居五夏。又诣赵州漳洪山道明禅师。受十六特胜法。节食鞭心。九旬一食。或煮食未熟。摄心入定。动移𠷳漏。前食并为禽兽所啖。又常修死想。遭贼怖之。了无畏色。方为说诸业行。皆摧其弓矢。受戒而返。常于鹊山静处。感神来娆。稠以死要心。因證深定。九日不起。后从定觉。情想澄然。便诣少陵寺。祖师三藏。呈己所證。跋陀曰。自葱岭已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乃更授深要。即住嵩岳寺。僧有百人。泉水才足。忽见妇人。毙衣挟帚。却坐阶上。听僧诵经。众不测为神人也。便诃遣之。妇有愠色。以足蹋泉。水立枯竭。身亦不现。众以告稠。稠呼优婆夷。三呼乃出。便谓神曰。众僧行道。宜加拥护。妇人以足拨于故泉。水即上涌。时共深异。因屡入定。每以七日为期。齐文宣天保二年。下诏敦喻。方遂允请。即日拂衣。将出山阙。两岫忽然惊震。响声悲切。骇扰人畜。禽兽飞走。如是三日。倜顾曰。慕道怀仁。触类斯在。岂非爱情易守。放荡难持耶。乃不约事留。杖策漳滏。帝躬举大驾。出郊迎之。倜年过七十。神宇清旷。动发人心。敬揖情物。乘机无坠。帝扶接入内。为论正理。因说三界本空。国土亦尔。荣华世相。不可常保。广说四念处法。帝闻之。毛竖流汗。即受禅道。学习不久。便證深定。尔后弥承清诲。笃敬殷重。因从受菩萨戒法。断酒禁肉。放舍鹰鹞。去官畋渔。郁成仁国。又断天下屠杀。月六年三。敕民斋戒。官园私菜荤辛悉除。帝以他日言曰。道由人弘。诚不虚应。愿师安心道念。弟子敢为外护檀越。稠曰。菩萨弘誓。护法为心。陛下应天顺俗。居宗设化。栋梁三宝。导引四民。康济既临。义无推寄。即停正禁中。四十馀日。日垂明诲。帝奉之无失。后以道化须布。思序山林。便辞还本住。帝以陵阜回互。咨谒或难。天保三年。又敕于邺城西南。八十里。龙山之阳。为搆精舍。名云门寺。请以居之。兼为石窟大寺主。两任纲位。练众将千。供事繁委。充诸山谷。并敕国内诸州。别置禅肆。令达解念慧者。就为教授。以齐乾明元年。四月十三日辰时。绝无患恼。端坐卒于山寺。春秋八十有一。敕遣襄乐王。宣慰起塔。右仆射魏收为制碑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8—551 【介绍】: 东魏河内温人,字遵业。初为怀朔镇省事,与高欢结托甚深。魏孝明帝孝昌中,北州陷落,南奔肆州,为尔朱荣所礼遇,仕魏官兼尚书右仆射。高欢入洛,以为大行台尚书,参知军国。东魏孝静帝天平初,除左仆射,与高岳、孙腾等共知朝政。高澄辅政,以赃贿削官。未几起行冀州事。北齐建,以功除司空,坐事免。官至太尉。
全北齐文·卷三
子如字遵业,河内温人,晋司空南阳王模八世孙。
魏孝昌中、尔朱荣以为中军。
武泰末,历司马,持节假平南将军监前军,行建兴太守;永安初,封平遥县子,仍为大行台郎中,进爵为侯,行相州事,徵为金紫光禄大夫;建明初、兼尚书右仆射;普泰中、为侍中骠骑大将军,进爵阳平郡公,出为南岐州刺史;中兴初,献武以为大行台尚书,天平初,除左仆射;兴和中,为北道行台,转尚书令,武定中免,起行冀州事,别封野王县男。
文宣授禅,别封须昌县公,除司空,免,寻拜太尉,卒赠太师太尉,怀州刺史,谥曰文明。
那连提黎耶舍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尊称。
北竺乌伤国人。
弱冠出家。
备闻正教。
既登具足。
遍访圣踪。
天梯石台之奇。
龙庙宝塔之胜。
并躬顶礼。
无所遗逸。
尝有异尊者。
见舍而谓之曰。
苟能静脩。
当證道果。
游涉徒劳。
终无所成舍不从艰关诸国。
乃届齐境。
文宣皇帝
天宝七年。
也。
时舍齿方强仕。
气貌雄雅。
物议惮之。
诏安置天平寺。
号翻经三藏。
礼遇隆至。
内出梵本千馀夹。
为建道场。
以示尊崇。
躬拜伏。
顾谓群臣曰。
此三宝洪基也。
故宜偏敬。
初译众经五十馀卷。
诏昭玄大统沙门法上等。
二十馀人监掌。
沙门法智。
居士万天懿。
度语。
未几诏授舍昭玄统。
俄为都。
及齐历告终。
教亦随替。
避地东南。
不遑宁处。
绵历四载。
有隋御宇。
光复大法。
开皇二年。
七月。
奉玺书。
偕弟子道密等入京。
居大兴善寺。
冬十二月。
即事翻译。
前后出菩萨见宝月藏日藏法胜毗昙像头精舍大乘总持等经论一十七部。
并沙门法纂僧琛明芬。
给事李道宝等笔受。
昭玄统沙门昙延。
昭玄都沙门灵藏等二十馀人。
监护。
舍年迈行厉。
每以舍利弗陀罗尼自课。
梦身作佛。
境界殊妙。
后住广济寺。
为外国僧主。
抚存羁旅。
得其欢心焉。
久之不疾而化。
适满百龄。
开皇九年。
八月二十九日也。
续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二
那连提黎耶舍。
隋言尊称。
北天竺乌场国人。
正音应云邬荼。
荼音持耶反。
其王与佛同氏。
亦姓释迦。
刹帝利种。
隋云土田主也。
由劫初之时先为分地主。
因即号焉。
今所谓国王者是也。
舍年十七发意出家。
寻值名师备闻正教。
二十有一得受具篇。
闻诸宿老叹佛景迹。
或言。
某国有钵。
某国有衣。
顶骨牙齿神变非一。
遂即起心愿得瞻奉。
以戒初受须知律相。
既满五夏发足游方。
所以天梯石台之迹。
龙庙宝塔之方。
广周诸国。
并亲顶礼仅无遗逸。
曾竹园寺一住十年。
通履僧坊多值明德。
有一尊者深识人机。
见语舍云。
若能静修应获圣果。
恐汝游涉终无所成。
尔日虽闻情无领悟。
晚来却想悔将何及。
耶舍北背雪山。
南穷师子。
历览圣迹仍旋旧壤。
乃睹乌场国主真大士焉。
自所经见罕俦其类。
试略述之。
安民以理民爱若亲。
后夜五更先礼三宝。
香花伎乐竭诚供养。
日出升殿方览万机。
次到辰时香水浴像。
宫中常设日百僧斋。
王及夫人。
手自行食。
斋后消食习诸武艺。
日景将昳写十行经。
与诸德僧共谈法义。
复与群臣量议治政。
暝入佛堂自奉灯烛。
礼拜读诵各有恒调。
了其常业乃还退静。
三十馀年斯功不替。
王有百子。
诚孝居怀。
释种馀风胤流此国。
但以寺接山阜。
野火所焚。
各相差遣四远投告。
六人为伴。
行化雪山之北。
至于峻顶。
见有人鬼二路。
人道荒险鬼道利通。
行客心迷多寻鬼道。
渐入其境。
便遭杀害。
昔有圣王。
于其路首。
作毗沙门天王石像。
手指人路。
同伴一僧错入鬼道。
耶舍觉已。
口诵观音神咒。
百步追及。
已被鬼害。
自以咒力得免斯厄。
因复前行。
又逢山贼。
专念前咒便蒙灵卫。
贼来相突对目不见。
循路东指到芮芮国。
值突厥乱西路不通。
反乡意绝。
乃随流转。
北至泥海之旁。
南岠突厥七千馀里。
彼既不安远投齐境。
天保七年届于京邺。
文宣皇帝极见殊礼偏异恒伦。
耶舍时年四十。
骨梗雄雅物议惮之。
缘是文宣礼遇隆重。
安置天平寺中。
请为翻经。
三藏殿内梵本千有馀夹。
敕送于寺。
处以上房。
为建道场供穷珍妙。
别立厨库以表尊崇。
又敕昭玄大统沙门法上等二十馀人。
监掌翻译。
沙门法智居士万天懿传语。
懿元鲜卑。
姓万俟氏。
少出家师婆罗门。
而聪慧有志力。
善梵书语工咒符术。
由是故名预参传焉。
初翻众经五十馀卷。
大兴正法。
弘畅众心。
宣帝重法殊异。
躬礼梵本顾群臣曰。
此乃三宝洪基。
故我偏敬。
其奉信推诚为如此也。
耶舍每于宣译之暇。
时陈神咒。
冥救显助立功多矣。
未几授昭玄都。
俄转为统。
所获供禄不专自资。
好起慈惠乐兴福业。
设供饭僧施诸贫乏。
狱囚系畜咸将济之。
市廛闹所多造义井。
亲自漉水津给众生。
又于汲郡西山建立三寺。
依泉旁谷制极山美。
又收养厉疾男女别坊。
四事供承务令周给。
又往突厥客馆。
劝持六斋。
羊料放生受行素食。
又曾遇病百日不起。
天子皇后躬问起居。
耶舍叹曰。
我本外客。
德行未隆。
乘舆今降。
重法故尔。
内抚其心惭惧交集。
健德之季周武克齐。
佛教与国一时平殄。
耶舍外假俗服。
内袭三衣。
避地东西不遑宁息。
五众彫窘投厝无所。
俭饿沟壑者。
减食施之。
老病扶力者。
随缘济益。
虽事力匮薄。
拒谏行之而神志休强。
说导无倦。
此负留难便历四年。
有隋御寓。
重隆三宝。
开皇之始。
梵经遥应。
爰降玺书。
请来弘译。
二年七月。
弟子道密等。
侍送入京。
住大兴善寺。
其年季冬草创翻译。
敕昭玄统沙门昙延等三十馀人。
令对翻传。
主上礼问殷繁。
供奉隆渥。
年虽朽迈行转精勤。
曾依舍利弗陀罗尼。
具依修业。
梦得境界。
自身作佛。
如此灵祥杂沓。
其例非一后移住广济寺。
为外国僧主。
存抚羁客。
妙得物心。
忽一旦告弟子曰。
吾年老力微不久去世。
及今明了诫尔门徒。
佛法难逢宜勤修学。
人身难获慎勿空过。
言讫就枕。
奄尔而化。
时满百岁。
即开皇九年八月二十九日也。
初耶舍先逢善相者云。
年必至百。
亦合登仙。
中寿果终。
其言验矣。
登仙冥理犹难测之。
然其面首形伟特异常伦。
顶起肉髻耸若云峰。
目正处中上下量等。
耳高且长轮埵成具。
见人荣相未比于斯。
固是传法之硕德也。
法主既倾哀惊道俗。
昭隆之事将渐坠焉。
凡前后所译经论。
一十五部。
八十馀卷。
即菩萨见实月藏日藏法胜毗昙等是也。
并沙门僧深明芬给事李道宝等度语笔受。
昭玄统沙门昙延昭玄都沙门灵藏等二十馀僧。
监护始末。
至五年冬。
勘练俱了。
并沙门彦琮制序具见齐周隋二经录。
寻耶舍游涉四十馀年。
国五十馀。
里十五万。
瑞景灵迹胜寺高僧。
驶水深林山神海狩。
无非奉敬。
并预惩降。
事既广周未遑陈叙。
沙门彦琮为之本传。
具流于世。
时又有同国沙门毗尼多流支。
隋言灭喜。
不远五百由旬。
来观盛化。
开皇二年。
于大兴善。
译象头精舍大乘总持经二部。
给事李道宝传沙门法纂笔受。
沙门彦琮制序。
元豫 朝代: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齐河南洛阳人,字景豫。
元景安从弟。
美姿仪,有才干。
北魏孝庄帝时任羽林监。
元颢入洛,以守河内功赐爵永安君。
出为濮阳郡守。
豫本北魏疏宗,时北魏宗族多被诛戮,从兄景安议请改姓高氏。
从兄景皓不允。
景安以其言告文宣帝,并引豫,言相应和。
豫云尔时以袖掩景皓口,令勿妄言。
案问得实,景皓被杀,豫获免。
杜弼 朝代: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1—559 【介绍】: 北齐中山曲阳人,字辅玄,小字辅国。在魏以军功起家,由征虏府墨曹参军累迁大行台郎中。东魏孝静帝元象初,高欢引弼典掌机密,甚见信任。尝密劝高欢代魏称帝。齐文宣帝时,以预定策功,迁卫尉卿。坐事徙临海镇,以守镇功,行海州事。后除胶州刺史。遭谮被杀,追谥文肃。好玄理,注《庄子·惠施》、《易·系辞》,名《新注义苑》。
全北齐文·卷五
弼字辅玄,中山曲阳人,小字辅国,延昌中以军功起家,除广武将军、恒州征虏府墨曹参军,孝昌初除太学博士,授光州曲城令,天平中除侍御史,加前将军、太中大夫,迁中军将军、北豫州骠骑府司马,未之官,监仪同窦泰军。
泰败,左迁下灌镇司马。
元象初,神武征为丞相府法曹参军,署记室,转大行台郎中,加镇南将军,赐爵定阳县男,加通直散骑常侍、中军将军,带并州骠骑府长史,武定中迁卫尉卿。
文宣引为兼长史,加卫将军,转中书令,进爵定阳县侯,及受禅,迁骠骑将军、卫尉卿,别封长安县伯,坐事徙临海镇,行海州事,转徐州刺史,未之任,除胶州刺史,以忤旨被斩。
天统中追赠尚书右仆射、扬州刺史,武平初又赠骠骑大将军,谥曰文肃。
王敬宝 朝代: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6 【介绍】: 北齐太原人。
王则弟。
位东广州刺史。
文宣帝天宝七年与萧轨等攻建业,不克而死。
萧明 朝代: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6 【介绍】: 名或作渊明。
北齐兰陵人。
萧懿子。
在梁封浈阳侯。
梁武帝纳侯景,命明率军趋彭城,图进取。
渡淮未几,为东魏俘,送至晋阳。
高澄礼见之。
齐文宣帝天保六年,西魏灭梁元帝,文宣帝立明为梁,送之南还,梁太尉王僧辩迎入建康,即位。
梁司空陈霸先袭杀僧辩,废明,立萧方智,以明为太傅。
次年,疽发背死。
追谥闵。
共 7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