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元朗

相关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2—716 【介绍】: 唐朝皇帝。
高宗第八子。
初名旭轮,改名轮,又更现名。
通训诂,工草隶书。
始封殷王,改豫王。
母武后废其兄中宗,立为皇帝。
及改国号周,赐姓武,以为皇嗣。
中宗自房州还,复为皇太子,封其为安国相王。
及中宗被杀,其子李隆基起兵诛韦后,遂拥其即帝位。
在位三年,传位于太子隆基,自为太上皇。
卒谥大圣真皇帝。
全唐文·卷十八
帝讳旦。高宗第八子。龙朔二年生。封殷王。乾封元年徙封豫王。总章二年徙封冀王。初名旭轮。改名轮。上元三年徙封相王。永淳二年又封豫。改今名。嗣圣元年二月即位。武后临朝。天授元年降为皇嗣。仍名轮。圣历元年又封相。复今名。神龙二年改封安国相王。唐隆元年六月复辟。延和元年八月传位元宗。在位三年。年五十五。谥曰大圣贞皇帝。庙号睿宗。加尊元真大圣大兴孝皇帝。集十卷。
元燮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全后魏文·卷十六
燮,休次子。
太和末除下大夫。
景明初,袭爵安定王,拜太中大夫。
永平中,除征虏将军、华州刺史,后为幽州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7 【介绍】: 北魏末安定临泾人,字湛辉。
胡国珍侄。
封爱德县公,位中书监、侍中。
后改封濮阳郡公。
自孝庄帝即位后废弃,不预朝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7—533 【介绍】: 北魏渤海蓨人,字乾邕。
出身河北大族。
初率河北流人从葛荣起事,旋降魏。
不为尔朱荣所用,解官归乡里。
荣死,孝庄帝命为河北大使,招集乡闾以为外援。
孝庄帝被杀,乾袭据冀州,杀尔朱兆监军孙白鹞,为孝庄帝举哀。
后附高欢,助平殷州,擒尔朱羽生。
共立元朗为帝(后废帝)。
拜侍中、司空。
后欢另立孝武帝,欲用乾除欢,乾在孝武帝与高欢之间反覆两端,恐其泄事,杀之。
全后魏文·卷二十九
乾字乾邕,佑从子。起家员外散骑侍郎领直,转太尉士曹、司徒中兵、迁员外、散骑常侍。孝庄即位,除龙骧将军、通直散骑常侍、给事黄门侍郎、兼武卫将军,解官归。寻兼侍中,加抚军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河北大使。中兴建,拜侍中、司空。孝武即位,解侍中,封长乐郡公,以贰于高欢赐死。天平初,赠太师、录尚书事、冀州刺史。谥曰文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6—547 【介绍】: 东魏渤海蓨人,一名贺六浑。
世居怀朔镇,遂习鲜卑风俗。
北魏孝明帝孝昌元年,参与杜洛周起义军,后归葛荣,旋又叛降尔朱荣,为亲信都督、晋州刺史。
荣为孝庄帝所杀,欢奉尔朱兆命破步藩,遂统率六镇起事余众及葛荣旧部入山东。
时尔朱氏残暴,吏民苦之,欢起兵讨灭尔朱氏,废节闵帝及后废帝,立魏孝武帝,自为大丞相。
及孝武帝图谋攻欢失败,西奔长安,欢另立孝静帝。
自是魏分东西,高氏执东魏政十六年,与西魏连年作战,互有胜负。
死后,其子高洋代东魏称北齐,追尊为神武帝,庙号高祖。
全北齐文·卷一
帝姓高,讳欢,字贺六浑,勃海蓨人,初事尔朱荣,为亲信都督。孝庄即位,封铜鞮伯,历晋州刺史,建明初封平阳郡公,普泰初封勃海王,加授东道大行台。举兵反,拥立章武王子朗,年号中兴。进位大丞相、柱国大将军、太师,寻废朗及节闵帝而立孝武。孝武逊于长安,立孝静。魏分为二。武定五年正月薨,年五十二,谥曰献武王。文宣受禅,追尊曰献武皇帝,庙号太祖。天统元年改谥曰神武皇帝,庙号高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0—535 【介绍】: 即元脩。
北魏皇帝。
鲜卑族。
孝文帝孙,字孝则。
性沉厚少言,好武事。
初封平阳王。
节闵帝普泰元年六月,高欢率兵讨尔朱氏,南下洛阳,废杀节闵帝元恭及安定王元朗(即厉废帝),立脩。
永熙三年帝与斛斯椿、贺拔岳等共谋对付据邺之高欢,欢乃使侯莫陈悦杀贺拔岳,岳部下推宇文泰为帅,败侯莫陈悦。
时欢兵进洛阳,帝奔关中依宇文泰,是年闰十二月为泰鸩杀。
在位三年。
史称出帝。
全后魏文·卷十三
帝讳修,字孝则,广平王怀第三子。永安三年封平阳王。中兴二年三月即位,改元太昌。其年十二月改元永兴,寻改为永熙。在位三年。西迁长安,为宇文泰所弑。谥曰孝武皇帝。
北魏后废帝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3—约532 【介绍】: 即元朗。
北魏皇帝。
鲜卑族。
字仲哲。
章武王元融第三子。
官渤海太守。
高欢讨尔朱氏,立为帝,即位于信都,年号中兴,寻迁邺。
高欢破尔朱氏,帝至河阳,为高欢所废。
降封安定郡王。
后坐事死。
史称后废帝
在位一年。
王沂之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泉州晋江人,字春伯。
以荫知新昌,有惠政。
曾祖王秉尝立义斋,延师教学,后废
沂之遗命子起震继其志,辟学堂于家之南,并捐学田三百余亩以赡师生。

人物简介

维基
邓文蔚,字豹生,号泉庵,广东新安县人。
清代政治人物。
邓文蔚顺治十四年(1657年)中举。
康熙廿四年(1685年)乙丑科陆肯堂榜第三甲进士。
少年家贫,但刻苦力学,文思敏捷,靠每天打柴、捕鱼奉养父母。
乡试中举后,北上应考落弟,回到家乡陶情山水间二十多年。
壬戌年(1682年),再次上京,在冠军将军倪公家中授馆,所著《燕台新艺》得到蔡升元欣赏作序,并为之印刷刊行。
3年后中进士,授浙江衢州府龙游县知县,不久病逝。
邓文蔚葬于元朗一风水穴「獭地陇」,位置即大榄隧道转车站天桥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弘道,字存翁,号竺隐,桐乡密印寺僧。族姓沈,吴江人。洪武丙辰,住持杭州上天竺,注释《楞伽经》。后与楚石同被召入京,为僧录司左善世。辛未,告老,赐驿驰归。明年秋,跏趺而逝,世寿七十八岁。藏于天竺双桧峰云隐塔,独庵少师撰碑铭。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弘道,字竺隐,姓沈氏,吴江澄源里人也。
幼而失恃,鞠于嫂氏。
十年就外傅,日诵数千言,见人诵《法华经》历耳成诵。
年十三,父命礼密印寺云屋慈为师,弱冠薙发,进受具戒,自此为学,孜孜靡懈。
往见元叟端,复归密印。
时庭生五竹,因以名轩,将藏脩焉。
闻鲁山文公讲授有规矩,乃从学台宗疏钞诸书,罔不通贯。
会我庵迁主上竺,诣之。
我庵深言奖励,且曰“为我掌记”。
未期月,入室请益曰:“前承指教,尝于净夜,试以平日所闻返照己心,圆具法界,念念即空、即假、即中,千界如一,事理无碍,若明日以此心对一切境、接一切佛,未免掉散昏沈,不能任运泯合,不知过在何处?
”我庵厉声叱曰:“未在,去!
”弘道汗流浃背,顿觉平日所闻所行,一切疑碍冰消,遂礼拜。
我庵复谓之曰:“子善护持,他日教绪灰寒火冷之际,以此对扬明廷,重光末运可也。
”明洪武初,我庵既寂,去从绝宗继。
未几,秀之天岩耀退寂广福,请弘道自代,遂拈香嗣我庵。
湖郡守请主慈感,无何,退于澄源溪上,六时礼大悲像,期生净土,为终焉之计。
三年,诏天下高行僧道问鬼神事,弘道建议唯允。
杭之灵山,兵后废败,众请弘道主之,乃偕其徒净珠,畚瓦砾、刜荆榛,重造光明忏堂。
自元季之乱,期忏行法绝闻于时,至是行之,弘道之力也。
初居五竹轩时,梦与大明照师同游灵竺,赋诗有出红尘户外德业至今存之句。
照尝住此山,始悟所梦为有灵应。
十年,大祖有旨,笺注《楞伽》诸经。
弘道与全室具庵同注三经,颁行天下,御制竺隐说赐之。
十五年,迁住上天竺,兼领杭郡都纲,寻转僧录司左善世。
二十四年,以老告间,许之,时年七十七矣。
退处长干,脩一行三昧,明年秋八月,梦观仁公请为学者讲《妙宗》,至三辈往生观文,忽示微病,顾其徒正谟等曰:“昔我祖法智尝为心境叵得故,染可观净,不碍缘生,想成相起,惟色惟心,故当处显现,吾所修念佛三昧以此为准则。
今夕世缘当谢。
”泊然而逝,洪武二十五年九月三十日也。
世寿七十有八,僧腊五十有九。
火馀,藏舍利于天竺双桧峰之麓,曰云隐塔。
少师姚广孝为撰碑铭。
弘道四坐道场,所至莫不兴修,惟灵竺忏堂,其功最钜。
为都纲僧录,三宗诸山有所依怙焉。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