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桓伊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26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桓伊一日声辉赫,骑从联翩将远适。
青溪桥畔逢王郎,下马停车三弄笛。
晚照留红,寒烟弄碧,金飙吹满江城。
倦倚雕阑,谁家玉笛飞声。
梅花落尽人何处,更无愁、也唤愁生。
况凉州、别调新翻,越样凄清。

柯亭旧韵何堪问,剩关山月色,千里同明。
懊恨桓伊,催教绣阁心惊。
陌头杨柳萧疏甚,顿牵来、无数离情。
又长空、塞雁争飞,相和悲鸣。
薄寒轻暖,时候难将息。
关山万重云树,草没马蹄碧。
归梦何时得到,到也无端的。
酒灯歌席。
锦温香醉,总是天涯断肠客。

前度鸾笺远寄,密意教亲拆。
为说窗下花枝,玉蕊犹堪摘。
更有传来秀句,怨入桓伊笛。
夜深人寂。
新词和了,怕惹多情更相忆。
长干秋兴 其一 明末清初 · 龚鼎孳
五言律诗
是日同友沂出南郊,坐雨花台,慨然有感。未几澹心、寤明、孝威来,末几仲调来,未几于皇来,不期而集,遂不减旗亭高会。偶简得空同《河上秋兴》十首,各用韵赋如数。
烟树南朝阔,征鸿自远方。
屐逢晴日健,鬓对老秋苍。
孙楚楼千载,桓伊笛一航。
登临幽兴惬,为劝缓浮湘(友沂时将返楚。)
吴阊草色又新年,郭外清溪野寺连。
林积梅花明似雪,水含孤屿淡如烟。
僧閒解弄桓伊笛,吏隐偏归范蠡船。
不醉青山良自惜,向来白发已盈颠。
凭眺凌崇峻,周览极浩渺。
日落出古寺,秋旻见归鸟。
石梁百尺横,苍渚游龙矫。
两崖崩欲坠,五湖环且绕。
人家隔花源,孤亭构木杪。
坐久待明月,亭亭映翠筱。
既望升较迟,微亏光仍皎。
近浦何氤氲,远峰亦缥缈。
桓伊笛自幽,范蠡舟偏小。
零露瀼瀼华,明星渐以少。
何事杯行缓,夷犹俟清晓。
溪山总含情,宛然留谢朓。
寄题南昌尉厅思贤亭(1203年12月) 南宋 · 杨万里
五言律诗
南昌尉厅之右有孺子墓,墓前故有思贤亭。中更兵馀,亭毁墓湮。今尉剑津张敬之因葺公廨,披榛得墓。按图谍,墓旁有九里井,求之,得井。又有氓耕桓伊墓下,得甓三,款识云:晋平南将军墓去聘君墓七里。验其遐迩而信,因表其墓,复其亭云。敬为赋之。
有客栖霞外,无名涴党中。
南州一高士,东汉独清风。
旧国已禾女,荒阡犹石翁。
更烦吹笛魄,端为洗榛丛。
戏简文量 其二 明 · 陆釴
七言律诗
(十月二十八日,予与文量晚酌朱懋暹处,懋暹以教坊弟子王秀侑觞,夜深风冽,琵琶弦屡断,而懋暹以洞箫继之,已而秀舍弦按拍清歌数曲,中有所谓学士波者,余不解,文量哂之曰:"此方言也。"文量醉甚,戏问秀:"杜韦娘安否?"秀茫无以对,因相与抚掌而罢云。)
樽前谁遣雪儿歌,司马风情晚更多。
银蜡影偏人已醉,紫檀声断欲如何。
归来尚想桓伊笛,醒后空惭学士波。
戏问韦娘今健否,青楼元自不曾过。
委巷萧斋,惊剥啄、何来佳客。
共执手,言欢道故,暂舒愁色。
洗斝急倾燕市酒,挑灯细诉湖头月。
叹频年,蓟北与天南,音徽绝。

休问取,冯生铗,且莫弄,桓伊笛。
笑吾人,放浪风尘谁识。
诗卷茶铛聊自慰,渔竿樵斧期同适。
话萍踪,不觉漏声残,东方白。
花茵重叠有辉光,长跪敷衽客满堂。
除却凤衔丹诏至,未容高坐踞胡床。
注:坐起皆席地,两膝据地,伸腰危坐,而以足承尻后,若趺坐,若蹲踞,若箕踞,皆为不恭。坐必设褥,敬客之礼,旧有敷数重席者。有君命,则设几,使者宣诏 毕,亦就地坐矣。皆古礼也。因考《汉书·贾谊传》“文帝不觉膝之前于席”,《三国志·管宁传》“坐不箕股,当膝处皆穿”,《后汉书》“向栩坐板,坐积久, 板乃有膝踝足指之处”。朱子又云:“今成都学所,存文翁礼殿刻石,诸像皆膝地危坐,两蹠隐然,见于坐后帷裳之下。”今观之东人,知古人常坐皆如此。盖古人 无几,故不能垂足而坐。高坐之设,萌于赵武灵王,兴于六朝,盛于北宋,而通行于元。三代之前,凭则有几,《诗》所谓“授几有缉御”,《孟子》所谓“隐几而 卧”皆是也。寝则有床,《诗》所谓“载寝之床”,《易》所谓“剥床以辨”,皆是也。然床几或以凭依,或以庋物,或以寝处,皆非坐具。至应劭《风俗通》“赵 武灵王作胡床”,乃以为坐,然汉时犹皆席地。《贾谊传》“不觉膝之前”,暴胜之登堂坐定,隽不疑据地以示尊敬,皆可知也。东汉之末,有靳木为坐具者,其名 仍谓之床,或谓之榻,如管宁、向栩所坐,或于地上加板,未必离地咫尺也。魏、晋后,观《魏志·苏则传》“文帝据床拔刀”、《晋书》“桓伊据胡床取笛作三 弄”、《南史》“纪僧真诣江敩,登榻坐,敩令左右移吾床让客”、“狄当、周赳诣张敷就席,敷亦令左右移床远客”、《邺中记》曰:“石虎所坐几,悉漆雕 画。”则似为高坐,然皆高客贵人始有之。《语林》曰:“孙冯翊往见任元褒,门吏凭几见之,孙请任推此吏,曰:得罚。体痛,以横木挟持,非恁几也。”夫门吏 不许恁几,则知所谓移床远客者,非尊敬之客不许坐也。又其时坐榻坐几。尚皆跪坐。《梁书·侯景传》“升殿踞胡床,垂脚而坐”,史特记之,以为殊俗骇观。知 虽有床几,亦不如今坐耳。至唐又改木榻而穿以绳,名日绳床。《演繁露》:“穆宗长庆二年,见群臣于紫宸殿,御大绳床。”然不名椅子,至宋初乃名之。《丁晋 公谈录》:“窦仪雕起花椅子二。”王铚《默记》:“徐铉见李后主,卒取椅子相待。”(诸书椅本作倚,后乃借桐椅之椅为之。)此后诸书,屡见椅子。如《贵耳 集》云:“今之交椅,古之胡床也。今诸郡守僚必坐银交椅。”《桯史》载荷叶交椅。《曲洧旧闻》有锦椅背。至宋时颇加缘饰,殆已盛行与?然观古图画,唐以前 人物无坐几者,宋画亦不尽设几。窃疑胡床本西俗,赵武灵王始学为之,元人中国,因其旧习,乃通行耳。日本制度,多半仿唐,唐时尚席地,故亦无之。近十年来 亦有矣。
共 26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