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支遁

相关人物:共 21 位
共 2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86—374 【介绍】: 东晋僧。琅邪人,俗姓王,字法深。年十八出家,师从中州刘元真。晋怀帝永嘉初,避乱过江,为晋元帝、明帝及王导等所重。后隐居剡县山中避世,卒。
全晋文
道潜字法深,琅邪人,大将军王敦弟。出家,师事刘元贞,宁康中终峁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字法深。
出琅琊王氏。
年十八。
师事中州刘元真。
元真有美名。
潜服膺。
后落发。
善仪止。
二十四讲法花大品。
道俗日万指。
永嘉乱。
渡江。
中宗元皇肃祖明帝敬之。
承相王茂弘。
大尉庾元规。
并造门结友。
尝著屐至殿中。
时人叹其道德高风。
初不省有朝市也。
久之去隐剡山。
哀帝即位。
两遣使致之。
不得已。
至建邺。
时简文在藩邸。
尤师礼焉。
沛国刘惔见于简文。
座中嘲曰。
道人亦游朱门乎。
潜曰。
贫道以为蓬户也。
司空何次道遵。
以师资之敬。
屡兴法会。
数相招请。
复还山。
支遁求买沃洲小岭。
潜答曰。
欲来当给。
不闻巢由买山而隐也。
欣然。
爱其风鉴。
与高丽道人书。
大称赏之。
康宁二年殁。
寿八十九。
诏赙钱十万葬之 竺法友。
诵毗昙。
一宿上口。
年二十四。
讲经于南台寺 竺法蕴。
悟解逸群。
尤精放光般若。
康法识。
有义学。
工草隶。
尝与廉昕。
各临右军帖。
世不能别其书。
以写众经。
见重于世 竺法济。
有才藻。
作高逸沙门传。
凡此皆潜之神足云。
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一
竺道潜。
字法深。
姓王。
琅琊人。
晋丞相武昌郡公敦之弟也。
年十八出家。
事中州刘元真为师。
元真早有才解之誉。
故孙绰赞曰。
索索虚衿。
翳翳闲冲。
谁其体之。
在我刘公。
谈能彫饰。
照足开矇。
怀抱之内。
豁尔每融。
潜伏膺已后剪削浮华崇本务学。
微言兴化誉洽西朝。
风姿容貌堂堂如也。
至年二十四讲法华大品。
既蕴深解复能善说。
故观风味道者。
常数盈五百。
晋永嘉初避乱过江。
中宗元皇及肃祖明帝。
丞相王茂弘大尉庾元规。
并钦其风德友而敬焉。
建武太宁中。
潜恒著屐至殿内。
时人咸谓方外之士。
以德重故也。
中宗肃祖升遐王庾又薨。
乃隐迹剡山以避当世。
追踪问道者已复结旅山门。
潜优游讲席三十馀载。
或畅方等。
或释老庄。
投身北面者莫不内外兼洽。
至哀帝好重佛法。
频遣两使慇勤徵请。
潜以诏旨之重暂游宫阙。
即于御筵开讲大品。
上及朝士并称善焉。
于时简文作相。
朝野以为至德。
以潜是道俗标领。
又先朝友敬尊重。
挹服顶戴兼常。
迄乎龙飞虔礼弥笃。
潜尝于简文处遇沛国刘惔。
惔嘲之曰。
道士。
何以游朱门。
潜曰。
君自睹其朱门。
贫道见为蓬户。
司空何次道懿德纯素笃信经典。
每加祇崇遵以师资之敬数相招请。
屡兴法祀。
潜虽复从运东西。
而素怀不乐。
乃启还剡之仰山遂其先志。
于是逍遥林阜以毕馀年。
支遁遣使求买仰山之侧沃洲小岭。
欲为幽栖之处。
潜答云。
欲来辄给。
岂闻巢由买山而隐
后与高丽道人书云。
上座竺法深。
中州刘公之弟子。
体德贞峙道俗纶综。
往在京邑维持法网。
内外具瞻弘道之匠也。
顷以道业靖济不耐尘俗。
考室山泽修德就闲。
今在剡县之仰山。
率合同游论道说义。
高栖皓然遐迩有咏。
以晋宁康二年卒于山馆。
春秋八十有九。
烈宗孝武诏曰。
深法师理悟虚远风鉴清贞。
弃宰相之荣。
袭染衣之素。
山居人外笃勤匪懈。
方赖宣道以济苍生。
奄然迁化用痛于怀。
可赙钱十万星驰驿送。
孙绰以深比刘伯伦。
论云。
深公道素渊重有远大之量。
刘伶肆意放荡以宇宙为小。
虽高栖之业刘所不及。
而旷大之体同焉。
时仰山复有竺法友。
志业强正博通众典。
尝从深受阿毗昙。
一宿便诵深曰。
经目则讽见称昔人。
若能仁更兴大晋者。
必取汝为五百之一也。
年二十四。
便能讲说。
后立剡县城南台寺焉。
竺法蕴悟解入玄。
尤善放光波若。
康法识亦有义学之功。
而以草隶知名。
尝遇康昕。
昕自谓笔道过识。
识共昕各作右军草。
傍人窃以为货。
莫之能别。
又写众经甚见重之。
竺法济幼有才藻。
作高逸沙门传。
凡此诸人皆潜之神足。
孙绰并为之赞不复具抄。
释通贤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号浮石。平湖赵氏子。受密老人付嘱。住报恩。腊八示云。自舍皇宫入雪山。六年冷坐绝追攀。谁知今夜蒲团上。绀目无端发眚斑。山僧恁么告报。祇要诸人拈却炙脂帽子。脱下鹘臭布衫。便见古释迦不先。今弥勒非后。一切时中。不倚一物。净裸裸上无攀仰。赤洒洒下绝己躬。千圣不能知。万灵安可测。一切坐断。不漏丝毫。又新正解制示云。才拴意马不多时。顷刻隆冬又过之。耳畔只闻锣鼓闹。声声敲入𩬆成丝。大众。还有不随声色转变者么。等閒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到恁么地。可谓知归。若有人问从甚处来。切莫道报恩来。因甚如此。不将平实对。正要使他疑。故道泰不传天子令。时清休唱太平歌。复举世尊一日。与阿难行次。路见古塔。世尊便作礼。阿难云。此何人塔。世尊云。过去诸佛塔。阿难云。是谁弟子。世尊云。是我弟子。阿难云。应当如是。大众。既是过去诸佛。为何又是现在世尊弟子。既是世尊弟子。为何又作礼。如是推求。一一相反。阿难为何又言。应当如是。能向这里。明得透得。一切有为法当体即无为。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二
释通贤,字浮石,姓赵氏,当湖人也。
生有奇秉,性厌薰惺。
稍长志学,便怀出世,年十九潜越南海,礼绍宗薙染,因归省父母,以独子苦留。
稍自蓄发,貌为慰解。
后投武源普净庵乘白重相剃度,受沙弥戒于云栖莲,圆具于海宁湛然澄,随侍嘉禾东塔,闻同堂举七贤女尸陀林䛡有省。
归葬二亲,复参證于云门,及闻金粟密道风崇峻,决志归依。
明崇祯辛未,密迁天童,随入侍寮。
未几,思出掩关武原,请辞,密语之曰:“汝三年关后,可随处开堂,厚自保重。
”去经二载,密过嘉禾,破关执侍,一日集众,以拂子属贤曰:“付汝为众去。
”自是,当湖青莲请贤开法。
甲申冬,主席遁村报昌,顺治戊子,迁海门广慧。
甲午,牧云谢事天童,延贤主持。
丁酉,迁嘉禾栖真。
己亥,迁宜兴善权。
庚子,住虞山福城,退老西山支公之白马涧。
丁未七月二十五日入灭,世寿七十有五,塔于径山之鹏搏峰下,著有语录行世。
释亡名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海东高僧传·卷第一
释亡名。
句高丽人也。
志道依仁。
守真据德。
人不知而不愠。
考钟于内。
在邦必闻。
霈然有馀。
厥闻旁驰。
晋支遁法师贻书云。
上座竺法深。
中州刘公之弟子。
体性贞峙。
道俗纶综。
往在京邑。
维持法纲。
内外具瞻。
弘道之匠也。
遁公中朝重望。
其所与寄声交好。
必宏材巨擘。
而况外国之士。
非其胜人。
宁有若斯之报耶。
且佛教既从晋行乎海东。
则宋齐之间。
应有豪杰之辈与时则奋。
而无载籍。
悲夫。
然彼宋人朱灵期(或作虚)使自高丽。
还失济于洲上得杯渡之钵。
又齐时高丽未达佛生之事。
问高僧法上。
上以周昭之瑞为答。
则高人烈士。
西笑于中国。
䛦取纲要者固不少矣。
时无良史罗缕厥绪为恨耳。
赞曰。
古者三韩鼎峙。
开国称王。
彼佛声光蔑有其兆。
及感应道交。
贤德聿来。
以赴机叩。
易曰。
感而遂通。
天下之故。
顺道有之矣。
始予躬诣所谓兴国兴福。
因有缀文记事之志。
无缘以发之。
今谬承景命。
乃以顺道为传首云(此赞当在顺道传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20—385 【介绍】: 东晋陈郡阳夏人,字安石。
少有重名。
善行书。
初无处世意,累辟不就。
与王羲之、许询、支遁等放情丘壑。
年四十余始出仕。
为桓温司马。
晋孝武时,进中书监,录尚书事。
时前秦强盛,晋军屡败。
太元八年,前秦大军南下,次淝水,江东震动,安任征讨大都督,使弟谢石与侄谢玄加强防御,指挥作战,终获大胜。
封建昌县公。
继又使石等北征,收复洛阳及青、兖等州,进都督扬、江、荆等十五州军事。
时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受排挤,出镇广陵。
旋疾卒。
谥文靖。
全晋文·卷八十三
安字安石,尚从弟,寓居会稽,屡徵不就。年四十馀,桓温请为征西司马,除吴兴太守,徵拜侍中,迁吏部尚书中护军。孝武即位,为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总中书事;又领扬州刺史,进中书监骠骑将军,录尚书事,加司徒复加侍中,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假节,拜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建昌县公。苻坚入寇,加征讨大都督。坚破、进拜太保,都督扬荆、司、豫、徐、兖、青、冀、幽、并、宁、益、雍、梁十五州军事,加黄钺。寻为会稽王道子所构,出镇广陵之步丘。卒赠太傅,更封庐陵郡公,谥曰文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晋剡县人。好仙释,兼精医理。尝旅行于外,暮夜投宿人家,值主人之妻难产,儿积日不下。曰:“此易治耳。”命杀一肥羊,令产妇食肉十余脔,继而针之,须臾儿下。有《议论备豫方》一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不知何许人。
法兰弟子也。
善放光法华。
慕耆婆以药施人。
多神验。
尝乞食村家。
值妇人在草危急。
众医拱手。
开曰。
此易治耳。
其家方宰羊淫祀。
因令先以少肉作羹以进。
即随气针之。
顷之羊膜裹儿而出。
升平五年。
孝宗疾。
开视脉知不起。
固辞不复入。
康献后令曰。
帝小不佳。
昨呼于公视脉。
到门种种辞逊。
宜收付廷尉。
诸未卒而帝崩。
还石城。
住元华寺。
又移白山灵鹫寺。
支公争色空义。
庐江何默。
申明开义。
高平却超。
宣述遁解。
并传于世。
弟子法威。
清悟有辨慧。
最知名。
开尝使威出都曰。
汝还山阴。
道林方讲小品。
至某品汝往见之。
则宜致难。
且示其语数十番。
曰此中旧难通。
威曰诺。
既至遁讲。
果如开所指。
因致难攻之。
遁遂屈。
厉声曰。
君乃受人寄载来耶。
开于哀帝时累徵。
至京师。
讲放光。
谢安石王文度尤敬之。
或问。
法师人天师。
乃复游戏于医药乎。
曰吾以六度药。
治四魔病。
[颢-京+隹]不伟欤。
年六十四殁。
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一
于法开。
不知何许人。
事兰公为弟子。
深思孤发独见言表。
善放光及法华。
又祖述耆婆妙通医法。
尝乞食投主人家。
值妇人在草危急众治不验举家遑扰。
开曰。
此易治耳。
主人正宰羊欲为淫祀。
开令先取少肉为羹进竟因气针之。
须臾羊膜裹儿而出。
升平五年孝宗有疾。
开视脉知不起不肯复入。
康献后令曰。
帝小不佳咋呼于公视脉。
亘到门不前种种辞惮。
宜收付廷尉。
俄而帝崩。
获免还剡石城。
续修元华寺。
后移白山灵鹫寺。
每与支道林争即色空义。
庐江何默申明开难。
高平郤超宣述林解。
并传于世。
开有弟子法威。
清悟有枢辩。
故孙绰为之赞曰。
易曰翰白。
诗美蘋藻。
斑如在场。
芬若停潦。
于威明发。
介然遐讨。
有洁其名。
无愧怀抱。
开尝使威出都经过山阴。
支遁正讲小品。
开语威言。
道林讲比汝至。
当至某品中。
示语攻难数十番云。
此中旧难通。
威既至郡。
正值讲。
果如开言。
往复多番遂屈。
因厉声曰。
君何足复。
受人寄载来耶。
故东山谚云。
深量开思林谈识记。
至哀帝时累被诏徵乃出京讲放光经。
凡旧学抱疑莫不因之披释。
讲竟辞还东山。
帝恋德慇勤。
䞋钱绢及步舆并冬夏之服。
谢安王文度悉皆友善。
或问法师高明刚简。
何以医术经怀。
答曰。
明六度以除四魔之病。
调九候以疗风寒之疾。
自利利人不亦可乎。
年六十卒于山寺。
孙绰为之目曰。
才辩纵横。
以数术弘教。
其在开公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36—377 【介绍】: 东晋高平金乡人,字景兴,一字嘉宾。
郗愔子。
卓荦不羁,父信天师道而超奉佛,好施与。
桓温辟为征西大将军掾,转参军。
深相结纳。
温欲立霸王之基,超为之谋。
谢安尝诣温论事,温令超于帐中听之,风动帐开,安称超为“入幕之宾”。
温定废立,超谋成之。
迁中书侍郎,权重一时。
转左司徒长史,母丧去职。
性好闻人栖遁,有能辞荣隐居者,为起屋宇。
沙门支遁交游,甚相知赏。
全晋文
超字景兴,或作敬舆,(见《文选·天台山赋》注、《褚渊碑》注。)一字嘉宾,愔子。为桓温征西椽,随府迁大司马参军除散骑侍郎,迁中书侍郎,转司徒左长史。有集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高阳人,字玄度。
寓居会稽。
好黄老,尚虚谈,善属文,作玄言诗与孙绰齐名。
徵辟不就,与谢安、支遁游处。
隐永兴西山,后舍宅为寺。
晋简文帝称其五言诗妙绝时人。
有《许询集》,已佚。
全晋文
询,高阳新城人,咸安中徵士,有集八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48—1608 【介绍】: 明僧。应天府上元人,俗姓黄,字三怀,一字雪浪。年十二出家,居长干寺。有《雪浪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三怀上元黄氏子居长千寺晚年开接待于吴之望亭有雪浪集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五
释洪恩,字雪浪,姓黄氏,金陵人也。
出家住宝华雪浪山,因以山为号。
性颖悟,耽静寂,儿时便学趺坐。
双目重瞳,高颡广颧,大口方颐,肌理如玉。
年十三从父往报恩寺,听无极讲《法华》,至“三界无安,犹如火宅”,髣然有觉,遂留不去。
密袖剪,礼玄奘发塔,自截其顶发,父来寺趣归,恩提发向父曰:“以此遗母。
”父恸哭,恩瞪视而已。
为小沙弥时,遇设斋,学侣鱼贯,济济雍雍,恩独摄𪗋趋登,抗席首座,人或喝之,恩曰:“此座待谁?
”曰:“待通佛法者。
”恩曰:“若然,则我当坐矣。
”曰:“汝通何法?
”曰:“请问。
”乃举座上讲语,恩信口答之,再问再答,辩论不竭,如倒峡悬河。
众大惊异,曰:“此儿再来人也。
”于佛书无所不读,博综外典,旁及晋字唐诗,乃曰:“不读万卷书,不知佛学。
”尝从无极学,极迁化,综其讲说,依次补订,尽扫训诂,称性而谈,恒教学人以理观为入法之门。
每当敷演,闻声向化,日盈万指。
说法三十年,不立坛场,不设高座,一茗一炉,据几清谭,嬗嬗动听。
或杖履间游,四众围绕,依山水为妙音,化树林为宝网,东南法席之盛,无出其右。
明万历丁酉,至焦山主楞严讲会,因撰《般若心经述解》一篇,并讲会疏引,手书《圆觉经》刻于石。
戊戌,报恩寺塔顶倾侧,恩奋志修理,当道诸公莫不乐助,给谏祝公为之首倡。
恩亲领众数百,行乞于都市,一时人心跃然,兴起金钱,集者动以千百计,大役遂举。
塔高二十五丈,其塔顶中心木约长七丈,架半倍之,则从空而下,如芥投针,其势难矣,恩心苦极,忽呕血数升,而塔顶立正,架上之人如鸟栖柔条,竟无小恙。
尝居虎邱,讲《般若经》。
有自题像偈云:“游遍天目山,来坐虎邱石。
人道是支公,我说浑不识。
雪浪庵中不死人,走向江南说消息。
”晚岁于望亭,结茆饭僧。
若将终焉,一日腹疾,谓其徒曰:“日而行,夕而息,未有夕而不息者,吾其息乎!
”弟子问:“灭后用龛?
用棺?
”曰:“坐以龛子,卧以棺相,锡打瓶,且莫言。
”沐浴端坐而化,寿六十有四,遗命还葬雪浪山北。
恩生平不作崖岸,不避讥嫌,说法谈禅,论诗度曲,因人而施。
食钵衣衲,不择美恶,随境所处,事至不推,事去不恋。
尝于长城山中正定二日,林木屋宇皆为震动。
嘉兴楞严寺地饶水竹,恩赏其幽秀,作精舍三间,经营数月,手自涂塈,落成三日,飘然竟去,终身不再至,其逍遥脱略类此。
梁溪邹迪光铭其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9或691—约740 【介绍】: 唐襄州襄阳人,字浩然,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曾于太学赋诗,一座倾服。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出为荆州长史,辟为从事,未几,返乡。后王昌龄过襄阳,访之,相见甚欢,食鲜疽发而卒。工诗,善写山水景色,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89—740 或谓字浩然(《新唐书》本传),排行六,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后世故称孟襄阳。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后又隐居其祖居园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赴长安,应进士举,不第,还襄阳。《新唐书》及《唐才子传》均载有孟浩然在长安会见玄宗事,盖来自《唐摭言》卷二。历代诗话往往引用,流传颇广,然经考證,颇不可信。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间,韩朝宗任山南东道采访使,曾荐孟浩然面君,但因孟浩然与友人饮酒未赴而未果(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二十五年,张九龄贬荆州长史,署孟浩然为从事,曾随张九龄往各地巡视,或祭山川,或游览从猎,与之唱和。二十八年,王昌龄来游襄阳,相与饮酒甚欢。时浩然疾疹发背且愈,食鲜疾动,终于冶城南园。孟浩然终生布衣,经历单纯,除在襄阳隐居外,喜漫游,东至于海,西至巴蜀(陶翰《送孟大[六]入蜀序》),南至吴越,漫游中大都留有诗作。孟浩然虽以隐逸闻名,然从未忘情仕进,在若干诗中,反映强烈。此种情绪,到晚年方趋淡漠。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与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今人刘文刚有《孟浩然年谱》。孟浩然为唐代山水诗派之先行者,诗以清幽、平易见长,与王维诗风近似,故历来王孟并称。孟诗在唐代即获好评:杜甫称其“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五首》之五);又称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之六);皮日休则称其“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郢州孟亭记》)。诗集有宋蜀刻本,为今日所存之最早版本。《四部丛刊》据明刊本影印,《四部备要》据明刊本排印,最为通行。校注本有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徐鹏《孟浩然集校注》、佟培基《孟浩然诗集笺注》等。《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2首,断句6。
唐诗汇评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开元间游长安,应进士试不第。自洛之越,漫游江、淮、吴、越、湘、赣等地。归襄阳。二十五年,张九龄出任荆州长史,引为幕宾。次年归里。二十八年,王昌龄自岭南北归,经襄阳,相得甚欢。寻病卒。浩然以诗名重当世,与王维齐名,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天宝四载,王士源编次其诗为《孟浩然诗集》三卷,今存。《全唐诗》编诗二卷。
黄鹤楼志·人物篇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故乡鹿门山,后应进士不第,赴吴越一带漫游,以隐士终生。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有《孟襄阳集》。曾多次过江夏(今武昌),在黄鹤楼宴客送友,饮酒赋诗。其黄鹤楼诗作中著名的有《江上别流人》《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送元公归鄂渚》等。“鄂州杂诗碑”录存其诗四首。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浩然诗,文彩茸,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至如“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无论兴象,兼复故实。又“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亦为高唱。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
(浩然)骨貌淑清,风神散朗。……学不为儒,务掇菁藻;文不按古,匠心独妙。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矣。
皮日休《郢州孟亭记》
明皇世,章句之风大得建安体,沦者推李翰林、杜工部为尤。介其间能不愧者,惟吾乡之孟先生也。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钩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谢眺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声”。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间也。他称是者众,不可悉数。
后山诗话
子瞻谓孟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尔。
《臞翁诗评》
孟浩然如洞庭始波,木叶微落。
沧浪诗话
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沧浪诗话
孟浩然之诗,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
刘辰翁《孟浩然诗集跋》
生成语难得。浩然诗高处不刻画,只似乘兴,苏州远在其后,而澹复过之。
《唐诗品》
襄阳气象清远,心悰孤寂,故其出语洒落,洗脱凡近,读之浑然省净,而采秀内映,虽悲感谢绝,而兴致有馀。藻思不及李翰林,秀调不及王右丞,而闲澹疏豁、翛翛自得之趣,亦非二公之长也。世代下流,崇慕冠绂,孟君沦落江海,遂阻声华,传之后世,悠然隐意更高。孟君之节,夫亦久而后定者耶!
《批点唐诗正声》
浩然体本自冲澹中有趣味,故所作若不经思,而盛丽幽闲之思时在言外,盖天降殊才,非偶然也。
四溟诗话
浩然五言古诗近体,清新高妙,不下李、杜。但七言长篇,语平气缓,若曲涧流泉,而无风卷江河之势。
艺圃撷馀
诗有必不能废者,虽众体未备,而独擅一家之如孟浩然洮洮易尽,止以五言隽永,千载并称“王孟”。
诗薮
孟五言不甚拘偶者,自是六朝短古,加以声律,便觉神韵超然,此其占便宜处。英雄欺人,要领未易勘也。
诗薮
孟诗淡而不幽,时杂流丽;闲而匪远,颇觉轻扬。可取者,一味自然。
唐诗镜
孟浩然诗材虽浅窘,然语气清亮,诵之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唐诗归
钟云:浩然诗当于清浅中寻其静远之趣,岂可故作清态,饰其寒窘,为不读书、不深思人便门?若右丞诗,虽欲窃其似以自文,不可得矣。此王、孟之别也。
唐音癸签
引何景明语:孟五言秀雅不及王,时闲澹颇自成局。
唐音癸签
引王世贞语:孟襄阳才不足半摩诘,特善用短耳。其景色恒傅情而发,故小胜也;其气先志而索,故大不胜也。然偏师而出者,犹轻当于众志而脍炙艺林。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珽曰:凡读孟诗,真若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自有一种天然清旷之致。
《诗源辨体》
孟浩然古律之诗,五言为胜:五言则短篇为胜。
《诗源辨体》
唐人律诗以兴象为主,风神为宗。浩然五言律兴象玲珑,风神超迈,即元瑞所谓“大本先立”,乃盛唐最上乘,不得偏于闲淡幽远求之也。
《诗源辨体》
古人为诗,有语语琢磨者,有一气浑成者。语语琢磨者称工,一气浑成者为圣。语语琢磨者,一有相类,疑为盗袭;一气浑成者,兴趣所到,忽然而来,浑然而就,不当以形似求之。试观浩然五言律入录者,无一句人不能道,然未有一篇人易道也。后人才小者辄慕浩然,然但得其浅易耳。
《诗源辨体》
李、杜二公诗甚多,而浩然诗甚少。盖二公才力甚大,思无不获。浩然造思极深,必待自得。故其五言律皆忽然而来,浑然而就,而圆转超绝,多入于圣矣。须溪谓“浩然不刻画,只似乘兴”,沧浪谓“浩然一味妙悟”,皆得之矣。
《载酒园诗话又编》
五言律,摩诘风体不一,浩然机局善变。
然摩诘可学,而浩然不易学也。
浩然如“云海访瓯闽”、“沿溯非便习”、“士有不得志”、“拂衣去何处”、“府寮能枉驾”、“敝庐在郭外”、“闻君息阴地”、“与君园庐并”、“去国已如昨”、“少小学书剑”、“挂席东南望”、“遑遑三十载”、“南国辛居士”、“旧国余归楚”、“二月湖水清”等篇,格虽稍放而入小变,然皆神会兴到,随地化生,未可以智力求之。
至如“欣逢柏台旧”、“义公习禅寂”、“支遁初求道”、“龙象经行处”等篇,则皆幽远清旷,以丘壑胜者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诗忌闹,孟独静;诗忌板,孟最圆,然律诗有一篇如一句者,又有上句即有下句者,往往稍涉于轻,乃知有所避必有所犯。笔力强弱,实由性生,不复可强,智者善藏其短耳。
《骚坛秘语》
(浩然诗)祖建安,宗渊明,冲澹中有壮逸之气。
《蠖斋诗话》
襄阳五言律、绝句,清空自在,淡然有馀,衍作五言排律,转觉易尽,大逊右丞。盖长篇中须警策语耐看,不得专以气体取胜也,故必推老杜擅场。
《唐诗归折衷》
孟诗以清胜,其入悟处,非学可及,吴敬夫云:浩然清姿淑质,风神掩映,乃在淡若无意之中。
《唐诗归折衷》
孟诗佳处只一“真”字,初读无奇,寻绎则齿颊间有馀味。
《古欢堂集杂著》
襄阳(五律)佳处亦整亦暇,结构别有生趣,辋川、太白,殆能兼之。
原诗
孟浩然诸体似乎澹远,然无缥缈幽深思致,如画家写意,墨气都无。苏轼谓“浩然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诚为知言。后人胸无才思,易于冲口而出,孟开其端也。
《唐诗别裁》
襄阳诗从静悟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此诗品也。然比右丞之浑厚,尚非鲁、卫。
《唐诗别裁》
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孟公五律,笔洁气逸,为品最高;较之储生,尤为神足。故能指作自如,不窘边幅。自是一代家数,未易轩轾也。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谢惠连,挹彼清音,谢其密藻。五律含华洗骨,超然远神,如初日芙蕖,亭亭秀映。《唐书》称其方驾李、杜,固知名下无虚。
《唐宋诗举要》
姚曰:孟公高华精警,不逮右丞,而自然奇逸处则过之。
《历代五言诗评选》
传言浩然为诗,伫兴而作,造意极苦。篇什既成,洗湔凡近,超然独妙。虽气象请远,而采秀内映,藻思所不及。
释昙斐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全梁文·卷七十四
昙斐俗姓王,会稽剡人,住法华台寺。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昙斐。
本姓王。
会稽剡人。
少出家受业于慧基法师。
性聪敏素著领牒之称。
其方等深经皆所综达。
老庄儒墨颇亦披览。
后东西禀访。
备穷经论之旨。
居于乡邑法华台寺。
讲说相仍。
学徒成列。
斐神情爽发志用清玄。
故于小品净名尤成独步。
加又谈吐蕴藉辞辩高华。
席上之风见重当代。
梁衡阳孝王元简及隐士庐江何胤。
皆远挹徽猷招延讲说。
吴国张融汝南周颙颙子舍等。
并结知音之狎焉。
以天监十七年卒于寺。
春秋七十有六。
其制作文辞亦颇见于世。
初斐有誉江东。
被敕为十城僧主。
符旨适行未拜便化厥土僧尼倍怀恋德。
斐同县南岩寺有沙门法藏。
亦以戒素见称。
憙放救生命兴立图像。
时馀姚县有明庆比丘。
与斐同时致誉。
庆本姓郑氏。
戒行严洁学业清美。
本师事炎公。
又弘实弟子。
师资三叶并见重东南焉。
论曰。
夫至理无言玄致幽寂。
幽寂故心行处断。
无言故言语路绝。
言语路绝。
则有言伤其旨。
心行处断。
则作意失其真。
所以净名杜口于方丈。
释迦缄默于双树。
将知理致渊寂。
故圣为无言。
但悠悠梦境去理殊隔。
蠢蠢之徒非教孰启。
是以圣人资灵妙以应物。
体冥寂以通神。
借微言以津道。
托形传真。
故曰。
兵者不祥之器不获已而用之。
言者不真之物。
不获已而陈之。
故始自鹿苑以四谛为言初。
终至鹄林以三点为圆极。
其间散说流文数过八亿。
象驮负而弗穷。
龙宫溢而未尽。
将令乘蹄以得兔藉指以知月。
知月则废指。
得兔则忘蹄。
经云。
依义莫依语。
此之谓也。
而滞教者谓至道极于篇章。
存形者谓法身定于丈六。
故须穷达幽旨妙得言外。
四辩庄严为人广说。
示教利憙其在法师乎。
故士行寻经于于阗誓志而灭火。
终令般若盛于东川。
忘想传乎季末。
爰次竺潜支遁于兰法开等。
并气韵高华风道清裕。
传化之美功亦亚焉。
中有释道安者。
资学于圣师竺佛图澄。
安又授业于弟子慧远。
惟此三叶世不乏贤。
并戒节严明智宝炳盛。
使夫慧日馀晖重光千载之下。
香土遗芬再馥阎浮之地。
涌泉犹注。
寔赖伊人。
远公既限以虎溪。
安师乃更同辇舆。
夫高尚之道如有惑焉。
然而语默动静所适唯时。
四翁赴汉。
用之则行也。
三闾辞楚。
舍之则藏也。
经云。
若欲建立正法则听亲近国王及持仗者。
安虽一时同辇。
乃为百民致谏。
故能终感应真开云显报。
其后荆陕著名。
则以翼遇为言初。
庐山清素。
则以持永为上首。
融恒影肇德重关中。
生睿畅远领宗建业。
昙度僧渊独擅江西之宝。
超进慧基。
乃扬浙东之盛。
虽复人世迭隆。
而皆道术悬会。
故使像运馀兴岁将五百。
功效之美良足美焉赞曰。
遗风眇漫  法浪邅回  匪伊释哲 孰振将颓  潜安比玉  远睿联瑰 鐇斧曲戾  弹沐斜埃  素丝既染 承变方来
共 2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