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赖子清

相关人物:共 78 位
共 78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台诗
庄天锡(?
~?
),凤山县人。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例贡。
〖编者按:赖子清《台海诗珠》误作「庄天赐」。
〗(江宝钗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41—1903 【介绍】: 清广西灌阳人,字维卿。同治四年进士。中法战起,自请出关招刘永福,率景字军与之共败法军于宣光。战后,除台湾道,累擢至巡抚。《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于日本,士绅拥之为总统,宣告自立。日军攻基隆,微服遁归厦门。有《请缨日记》。
全台诗
唐景崧(1841~1903),字维卿,又字薇卿,号南注、南注生、请缨客,广西灌阳人。
同治四年(1665)进士,入翰林院选庶吉士,授吏部主事。
光绪八年(1882)入越南,力劝刘永福黑旗军加入抗法行列。
光绪十年(1884)率「景字军」迎战法军有功,官升二品。
光绪十一年(1885)十月出任台湾兵备道,兼理学政。
唐氏雅好文学,曾修葺台南道署旧有斐亭,创「斐亭吟社」,时邀僚属、诗友饮酒赋诗。
台人士之能诗者,悉礼致之,扢雅扬风,于斯为盛,一时台士竞为诗作。
又礼聘台南进士施士洁担任海东书院山长,挑选台士之秀异者如丘逢甲、许南英、汪春源等入海东书院就读,对当地文风之鼓倡,颇具影响力。
光绪十七年(1891)升台湾布政使,驻省会台北。
公馀复屡邀文士百数十人集于官署,为诗酒之会,尤以竞作诗钟为能。
适因安溪人林鹤年办理茶釐船捐等局务来台,赠以数十盆牡丹,故取名为「牡丹吟社」。
社员吟咏诗稿,景崧悉加收录,遂有《诗畸》之辑录。
此外,唐氏又好诗谜,台南、台北两地任职时皆致力推展之,编有《谜拾》一书,对台湾谜学之发展影响颇大。
光绪二十年(1894)九月出任台湾巡抚,次年(1895)割台议起,唐氏致电清廷,预言台民将有大乱,建议急请英俄为同盟以保台,并请辞巡抚职。
及马关条约签订,全台哗然,唐氏复电告清廷,自云遭台人「劫留」,不得已暂允驻台,与当地绅民发布公告,宣示保台决心。
五月二十五日全台绅民倡建「台湾民主国」,共推唐氏为总统。
六月五日,日军逼近台北城,唐氏搭德船从沪尾遁逃,内渡厦门,后归桂林。
光绪二十三年(1897)支持康有为在桂林的维新运动,光绪二十五年(1899)任桂林「体用堂」中文总教习。
晚年耽爱戏剧改革,为中国十大剧种之一「桂戏」之奠基者。
著有《请缨日记》、《寄閒吟馆诗存》、《看棋亭杂剧》。
唐氏在台之作可见者不多,以下据《诗畸》所收录之唐氏诗作为底本,参照郑鹏云《师友风义录》、连横《台湾诗乘》、《台北文物》六卷四期所刊赖鹤洲〈斐亭吟会‧牡丹诗社〉进行编校。
(许俊雅、施懿琳合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翁煌南(?
~?
),台南盐水人。
同治年间增生,曾捐助军饷,授五品衔,旋补儒学教授。
乙未割台之际,曾举兵抗日。
明治卅一年(1898),授绅章,后任嘉义厅参事以下诗作辑录自《台湾日日新报》、馆森鸿、尾崎秀真《鸟松阁唱和集》、鹰取田一郎《寿星集》、赖子清《台海诗珠》、陈汉光《台湾诗录》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29—1814 【介绍】: 清江苏阳湖人,字耘松,一字云崧,号瓯北。乾隆二十六年进士,殿试第三,授编修,历广西镇安知府,官至贵西道。曾佐两广总督李侍尧幕。晚主讲安定书院。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又精史学。有《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瓯北诗集》、《檐曝杂记》、《皇朝武功纪盛》等。
晚晴簃诗汇·卷九十
赵翼,字云崧,号瓯北,阳湖人。乾隆辛巳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历官贵西兵备道。有《瓯北集》。
全台诗
赵翼(1727~1814),字云松,又字耘松,号瓯北,晚署三半老人。
常州府阳湖县(今江苏省武进县)人。
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乾隆三十一年(1766)冬,授广西镇安府知府,曾开府仓以周民急。
乾隆三十五年(1770)调广东广州府,次年擢贵州贵西兵备道。
后出任县令。
乾隆五十二年(1787)因台湾林爽文之役,尝佐闽浙总督李侍尧幕。
赵翼计谋调兵遣将,擘画军需,所提制敌策略,卓越中肯,李侍尧倚之如左右手。
乾隆五十三年(1788)春,林爽文被捕,赵翼以军事已毕,请辞归,坚决不受封赏。
晚年归乡里,以著述自娱。
在诗坛与袁枚、蒋士铨齐名。
著有《皇朝武功纪盛》、《二十二史劄记》、《瓯北诗话》、《瓯北诗集》等〖参考《清史稿‧台湾资料集辑》,台银本、《清耆献类徵选编》,台银本。〗。
  赵翼在清代诗坛颇具影响力,论诗不标举宗派;而其诗学精神实从宋诗来。
擅长以平铺直叙的手法写诗,似嘲似谑,洪亮吉因此谓其作「如东方正谏,时带诙谐」;袁枚则称其诗:「忽正忽奇,忽庄忽俳。
稗史方言,皆可闻入」。
以下所收,乃以嘉庆壬申(1812)湛贻堂版《瓯北集》为底本,参考湛贻堂版《瓯北诗钞》、连横《台湾诗乘》、赖子清《台湾诗醇》、彭国栋《广台湾诗乘》、陈汉光《台湾诗录》、赖子清《台海诗珠》而来。
(施懿琳撰)
黄鹤楼志·人物篇
赵翼(1727—1814) 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诗人。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殿试探花。曾任广州知府,官至贵西兵备道。中年辞官归里,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诗与袁枚齐名,并称“袁赵”,袁赵与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与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为“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曾作五言排律《题黄鹤楼十六韵》,有“楼真千尺回,地以一诗传”之句。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林鹏霄(1846~1904),字世弼,号汉侯,清竹堑苦苓脚庄(今新竹古贤里)人。
同治七年(1868)入淡水厅儒学,光绪八年(1882)取中岁贡。
十四年(1888)钦授五品军功,十七年(1891)补儒学正堂,任台中县学教谕。
日治初,因协助维护地方秩序有功,于明治三十年(1897)受佩绅章。
明治三十三年(1900),应里见义正之聘,登庸新竹辨务署参事。
次年,任新竹监狱教诲师。
林氏为「竹梅吟社」成员,著有《苦苓村人诗草》,都百馀首。
闽侯张亨嘉评云:「汉侯之诗,古体如纯钩初出,拂钟无声,切玉如泥;又如铙吹平江,秋空清响。
近体雄浑勇武,气格非凡。
举凡治乱兴衰,得失消长,俱入题裁,文笔精严,深入史奥,犹为人所不及。
」惜今原刊本已散佚 。
以下诗作据蔡汝修《台海击钵吟集》、曾笑云《东宁击钵吟前集》、陈汉光《台湾诗录》、赖子清《台海诗珠》、苏子建《堑城诗荟》等辑录编校。

人物简介

全台诗
薛邦扬(?
~?
),字垂青,台湾县人。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廪生。
林爽文之役,郡城被围,邦扬募兵以抗,久而食尽,典产以济,身经数十战,乾隆五十二年(1787)阵亡,年二十八。
〖参考赖子清〈台湾科甲艺文集〉《台北文物》七卷四期,1958年。
〗(施懿琳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韬庵、陶庵、听水、桔叟、桔隐,别署听水老人、沧趣楼主、铁石道人、听水斋主人。
福建闽县人。
中举后曾来台。
同治七年(1868)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此后屡次出任考官。
光绪八年(1882)任江西学政,翌年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后因中法战争失利,遭受牵连,被降五级,里居达廿馀年。
光绪廿四年(1893)开始,掌教福州鳌峰书院,积极推动地方教育。
宣统元年(1909)奉召入京,担任礼学馆总纂大臣、弼德院顾问大臣。
民国元年(1912)溥仪入学,被宣召为授读,授太傅,尽忠辅育。
张勋复辟,推举为议政大臣。
民国廿年(1931)满州事变,随帝入满州,及建国登基,仍随侍为帝师傅。
民国廿四年(1935)捐馆,年八十八。
  陈氏善诗,为闽派诗坛领袖之一,其诗多感时怀旧之作。
著有《沧趣楼文存》、《沧趣楼诗集》、《沧趣楼联语》、《沧趣楼律赋》、《南游草》、《陈文忠公奏议》等,刊有《征秋馆藏印》、《征秋馆吉金图录》〖参考(1)《福建名人词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2)赖子清《台湾诗醇》,台北:青木印刷所,1935。〗。
(杨永智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施菼(1848~1909),原名藻修,字悦秋,一字采生。
清彰化鹿港人。
光绪十二年(1886)因清丈田亩事,违逆知县李嘉棠;适逢施九缎起事抗官,受株连,被刘铭传革去廪生身份,并遭通缉,遂逃往泉州,改名菼。
光绪十九年(1893)中举。
乙未(1895)割台时,曾与士绅施仁思、庄士哲、吴德功于彰化白沙书院设筹防局,事败内渡。
于晋江衙口兴建「?玉山庄」。
曾兴洋学,参与创建泉州府立中学;办洋务,捐资漳厦铁路,并担任铁路协理之职。
生平颇有诗名,诗作大多已散佚。
近年施氏后裔施性山整理《?玉山庄联珠集》、《?玉山庄唱酬集》,收录施菼、施缉亭、施介予祖孙三代的楹联、诗稿,及与诗友间的唱和之作。
兹以《?玉山庄联珠集》所收施菼《慕慕庐庐集稿》诗八十首为底本,并参照洪繻《披晞集》、吴幅员《台湾诗钞》、陈汉光《台湾诗录》、赖子清《台海诗珠》编校。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梁成楠(?
~?
),字子嘉,号钝庵,清广东三水诸生。
少怀才负气,应制科时因得罪有司,离乡出走;遍游长江中下游,曾于吴、楚一带担任幕客。
厌刑名、钱谷之俗,后东渡来台。
居台十馀年(约1885~1895),入巡抚刘铭传幕下,并在中部统领林朝栋军队担任书记,掌理开山抚番之相关文书,深得刘铭传器重。
光绪十二年(1886)负责东势角抚垦事宜,亲自走访各番社,询问民众疾苦,并纳番女为妾,甚得当地住民爱戴。
光绪十三年(1887)安抚万社番民,并有意开发卓兰一带,置产台湾。
乙未(1895)割台,委署彰化县令;未几,日军至,携妾从刘永福内渡,在台之家产尽失。
日治后,再度来台,寓居雾峰林家;曾走访鹿港洪繻,以诗唱和,相谈甚欢。
后因在台不得志,郁郁离去,客死于香江。
洪繻《寄鹤斋诗话》评云:「钝庵诗法,盖由昌黎入手而上溯杜公,旁及苏、黄也;故健而峭,宗派甚正。」。
近人李渔叔认为梁成楠诗,即境抒思,吐词真切,能摒除浮词伪语,有清明亢爽情致。
兹以连横《台湾诗荟》收录梁氏六十八首诗为底本,参照洪繻《寄鹤斋诗话》、许铁峰《铁峰诗话》、郑鹏云《师友风义录》、赖子清《台湾诗醇》、陈汉光《台湾诗录》等编校。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林启东(1850~1892),字乙垣,号藜阁,又号罗峰,嘉义东门横街仔人。
清同治十一年(1872)嘉义县学廪生,光绪八年(1882)壬午乡试中式第七十九名。
十二年(1886)丙戌进士,时年三十七,殿试二甲第一百一名,朝考二等第三十名。
钦点主事,签分工部屯田司,掌教台南崇文、嘉义罗山两书院。
同治十一年卒(1872),年四十二〖参考《嘉义县志》(第六册,卷七),页45~48。〗。
存诗三首,见赖子清《斐亭吟会‧牡丹诗社》,今据以移录。
(江宝钗撰)
共 78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