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杨士琦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维基
杨士燮 (1855年—?),字赞元,号味春,一号渭春,又号味莼,安徽省泗州(今安徽省泗县)人,进士出身。
弟杨士骧、杨士琦、杨士晟等。
光绪十四年孝廉;光绪二十年,登进士,同年五月,任工部员外郎。
光绪二十六年,升任工部郎中。
光绪二十七年,任江西道监察御史,管理街道事务。
光绪二十八年,任山西乡试副考官。
宣统退位以后,隐居天津。
杨士燮娶了吴棠的女儿为妻,生了八个儿子,都曾出国留学,人称杨家将。
其中一子为杨毓章,曾经留学日本,后来成为天津中国银行第一任行长。
杨毓章生子子杨宪益,是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诗人。

人物简介

维基
杨士晟(1858年 - ?
),字曙新,号蔚霞、藕船,安徽省泗州直隶州人,进士出身。
光绪八年壬午科举人,十八年,登进士。
1897年,接替汪以诚任南汇县知县一职,同年年由汪以诚接任。
兄杨士燮、杨士骧、杨士琦等。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1861-1912,字符九,号占斋,江西南城县人。光绪十一年(1885)贡生,不久中举人,十五年考授内阁中书。二十年成进士,选授编修。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芝祥随光绪帝和慈禧太后逃至西安。二十八年赴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翌年典试湖北,因奔祖母丧未赴任。时值清廷废科举,郡绅推芝祥主建昌府中学堂讲席,在家乡兴办实业,创立厚生种植公司。光绪三十四年被召回京,擢御史,补辽沈道,又转任四川道监察御史。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相继去世后,芝祥上疏弹劾内监李莲英,认为其罪当诛,一时声振朝野。与新昌(今宜丰县)胡思敬并有“西江二御史”之誉。参与清廷“预备立宪”事宜。宣统三年(1911) 四川爆发保路风潮,芝祥上疏请撤总督赵尔丰,但未被采纳,后调任贵州铜仁知府。赴任途中,辛亥革命爆发。次年,抑郁病逝于南昌。芝祥为文“骈散兼工”,奏议“博辞穷辩”,著名的有《请诛内监李莲英折》、《弹两广总督袁树勋折》等,所撰传记、序、铭尤受桐城派影响,为晚清同光体巨擘陈衍所推崇。亦擅草行书。著有《占斋诗文集》。
泗州杨尚书遗词
往居海上,座间闻杨公杏城与朱古微侍郎论词,颇疑其素不倚声,而忽重此,或以侍郎故,遂未觉其辞之微微耶。
迨公薨后,存诗如干首,词终未一见,今始就丛稿中检出三阕,清丽似樊榭。
片羽足珍,亟刊布之。
赣一谨识于睇向斋。

人物简介

维基
赵椿年(1864年—1942年)字剑秋,一字春木,晚号坡邻(因为故居在前北岸藤花旧馆东),江苏常州人。
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学者。
赵椿年13岁肄业于龙城书院,16岁中秀才头名,后入上海求志书院师从俞曲园。
光绪十四年(1888年)中举人,嗣后留在北京考取内阁中书。
光绪廿四年(1898年)中进士,同年五月,授内阁中书,后以知府分发江西,入江西巡抚幕府,帮助推行新政,起草政令规章。
宣统元年(1909年),赵椿年任资政院钦选议员。
辛亥革命时,杨士琦充南北议和北方代表,赴上海之前邀请赵椿年同行。
在上海南阳路惜阴堂,他和族叔赵凤昌相谈甚欢,“对南北和议多所赞划”。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由袁世凯接任。
庄蕴宽作为原南京临时政府代表,出任审计院院长,赵椿年任审计院副院长,二人因系“少时同学,交谊最笃”。
民国六年(1917年),赵椿年任崇文门监督。
赵椿年还两次出任北京政府财政次长。
民国十七年(1928年),北伐成功,北京政府倒台,赵椿年辞去财政次长职务。
当时,北京自来水公司准备整顿,推赵椿年任总经理。
任内,他努力经营,“未尝妄用局中一钱,博得股东及僚属交口称赞。
”赵椿年工书法及诗歌,晚年将收藏的汉魏碑帖陆续刊印为《覃研斋石鼓十种》、《考释》、《覃研斋诗存》。
民国卅一年三月廿三日(1942年),赵椿年因中风病逝于北京米市胡同48号寓所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