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崔浩

相关人物:共 42 位
共 3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广德殿碑颂 北魏 · 崔浩
四言诗
肃清帝道,振慑四荒,有蛮有戎,自彼氐羌,无思不服,重译稽颡,恂恂南秦,敛敛推亡,峨峨广德,奕奕焜煌(《水经·河水注》三。太平真君三年,刻石树碑,勒宣时事,碑颂云云。侍中、司徒、东郡公崔浩之辞也。碑阴题宣城公李孝伯、尚书卢遐等从臣姓名。)
答宗钦诗 北魏 · 高允
四言诗
高允为著作郎。与崔浩同撰史。宗钦赠诗以相规讽。允答之云云。后崔浩竟坐暴扬国恶。与宗钦同被诛。允以太子救得免。
汤汤流汉,蔼蔼南都。
载称多士,载耀灵珠。
邈矣高族,代记丹图。
启基郢域,振彩凉区。(一章)

吾生倜傥,诞发英风。
绍熙前绪,奕世克隆。
方圆备体,淑德斯融。
望倾群雄,响振华戎。(二章)

响振伊何,金声克著。
匡赞西藩,拯厥时务。
放志琴书,恬心初素。
潜思渊渟,秀藻云布。(三章)

上天降命,祚钟有代。
协耀紫宸,与乾作配。
仁迈春阳,功隆覆载。
招延隐叟,永贻大赉。(四章)

伊余栎散,才朽质微。
遭缘幸会,忝与枢机。
窃名华省,厕足丹墀。
愧无荧烛,少益天晖。(五章)

明升非谕,信渐难兼。
体卑处下,岂曰能谦。
进不弘道,退失渊潜
既惭朱阙,亦愧闾阎。(六章)

史班称达,杨蔡致深。
负荷典策,载蹈于心。
四辙同轨,覆车相寻。
敬承嘉诲,永佩明箴。(七章)

远思古贤,内寻诸己。
仰谢丘明,长揖南史。
遐武虽存,高踪难拟。
夙兴夕惕,岂获恬止。(八章)

时之圯矣,灵运未通。
凤马殊隔,区域异封。
有怀西望,路险莫从。
王泽远洒,九服来同。(九章)

有昔平吴,二陆称宝。
今也克凉,吾生独矫。
道映儒林,义为群表。
我思与之,均于纻缟(十章)

仁乏田苏,量非叔度。
韩生屡降,林宗仍顾。
千载旷游,遘兹一遇。
藻咏风流,鄙心已悟。(十一章)

年时迅迈,物我俱逝。
任之斯通,拥之则滞。
结驷贻尘,屡空亦敝。
两闻可守,安有回赐。(十二章)

诗以言志,志以表丹。
慨哉刎颈,义已中残。
虽曰不敏,请事金兰。
尔其励之,无忘岁寒(十三章)

⑴ ○魏书宗钦传。《诗纪》百八。又文馆词林百五十八所引缺末一章。
留侯(1117年) 宋 · 吕本中
留侯下邳时,豪气或未除。
晚节欲轻举,效在黄石书。
其书本无言,一叹三呜呼。
彼公实天人,识此鹓凤雏。
良田有芜秽,令子痛自锄。
万事不得已,一身常晏如。
袖手默无语,四方瞻步趋。
不知隆准公,果能知子无。
小儿荀彧辈,下及崔浩徒。
谓能明子心,此语亦已诬。
不能处其知,正足杀其躯。
所恨生已晚,圣门无坦途。
学不尽其才,未免风俗驱。
诗书在煨烬,子何不回车。
试问礼之本,更观心地初
⑴ 自注:庄生言欲当则缘于不得已,不得已之类,圣人之道,留侯盖庶几于此。韩非曰:非知之难,处知为难矣。此留侯与荀彧辈所以分也。使其亲受业于圣人,盖未可量。故妄作此诗,论其大概,实平昔所粗晓也。
① 御史名浚以。小字帖穆尔普化行。累官至辽阳行省参知政事云。
鸡林多俊士,御史最为魁。
负屩游京辇,飘缨入宪台。
三年思觐省,千里赋归来。
始自乘槎去,终能衣锦回。
欢心宁可既,笑口数相开。
葭管催佳节,椒花映寿杯。
悦亲情恳到,留客舞徘徊。
盛事诚堪记,高风未易陪。
料应书国史,不用赋南陔。
拓跋姓氏自古贻,谓黄帝后真无谓
二十馀传雄诸部,据有邺都国号魏
太武道武所钟爱,果作室家善涂塈。
戎轩四出定中外,南北划疆俨朝制。
公卿子弟命入学,疑狱决之以经义。
崇道教而汰沙门,则邻月落教星替。
崔浩既不好老庄,书信谦之(寇)思也未。
⑴ 魏太祖初即帝位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说本不经余向作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文云东吴西夷各依其地谬举淳维未为理据拓跋之远溯轩辕与史记谓匈奴为夏禹苗裔何以异哉
⑵ 按魏书拓拔氏之先世居北荒自可汗推寅始南迁二十馀传至太祖据有邺都国号曰魏又再传而至太武考拓拔氏居于北汉当为蒙古部落其推寅之名与蒙古语托音相近至今蒙古谓贵种为僧者为托音即此可见拓拔盖蒙古之一部且拓拔自系蒙古语之图卜谓正及中也其姓氏取义本自正大乃作魏史者谬云北俗谓土谓拓谓后谓跋故以为氏考蒙古语土曰拓素此犹近之至后则曰哈屯并无所谓跋者顾牵引土德递王之说强为传会不亦失诬乎至于议定国号自宜创立嘉名以垂久远当时群臣以启基云代请以代为号乃因崔宏有魏者大名神州之上国云云遂下诏号为魏不知崔宏本汉人其盛称魏地沿曹操受封建国之号或有深义欲贬拓跋皆不可知尔时盖受其愚耳至魏之传世虽历一百七十馀年在南北朝最为长久然其初十六国各自窃据后则分裂东西较辽金之尽据北方与宋人划疆分土者不及远矣
观南北朝吟 北宋 · 邵雍
七言律诗
方其天下分南北,聘使何尝绝往还。
偏霸尚存前典宪,小康犹带旧腥膻。
洛阳雅望称崔浩,江表奇才服谢安。
二百四年能并辔,谩将夷虏互为言。
度尝读旧史。详求往哲。或秉事君之节。无开国之才。得立身之道。无治人之术。四者备矣。兼而行之。则蜀丞相诸葛公其人也。公本系在策。大名盖天地。不复以云。当汉祚衰陵。人心竞逐。取威定霸者。求贤如不及。藏器在身者。择主而后动。公是时也。躬耕南阳。自比管乐。我未从虎。时称卧龙。诗曰。潜虽伏矣。亦孔之炤。故州平心与元直神交。洎乎三顾而许以驱驰。一言而定其机势。繇是翼扶刘氏。缵承旧服。结吴抗魏。拥蜀称汉。刑政达于荒外。道化行乎域中。谁谓阻深。殷为强国。谁谓遳脆。励为劲兵。则知地无常形。人无常性。自我而作。若金在镕。故九州之地。魏有其七。我无其一。由僻陋而启雄图。出封疆以延大敌。财用足而不曰浚我以生。干戈动而不曰残人以逞。其厎定南方也。不以力制。而取其心服。震謺诸夏也。不敢角其胜负。而止候其存亡。法加于人也。虽死徙而无怨。德及于人也。虽奕叶而见思。此所谓精义入神。自诚而明者矣。若其人存。其政举。则四海可平。五服可倾。而陈寿之评。未极其能事。崔浩之说。又诘其成功。此皆以变诈之略。论节制之师。以进取之方。语化成之道。不其谬欤。夫委弃荆州。不能遂有三郡。此乃务增德以吞宇宙。不黩武以争寻常。及出斜谷。据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计。与敌对垒。待可胜之期。杂乎居人。如适虚邑。彼则丧气。我方养威。若天假之年。则继大汉之祀。成先主之志。不难矣。且权倾一国。声震八纮。而上下无异词。始终无愧色。苟非运膺五百。道冠生知。曷以臻于此乎。故元德知人之明者。倚杖曰鱼之有水。仲达奸人之雄者。嗟称曰天下奇才。度每迹其行事。度其远心。愿奋短札。以排偫议。而文字⿱(山虫)鄙。志愿未果。元和二年冬十月。圣上以西南奥区。寇乱馀孽。罢氓未息。污俗未清。辍我股肱。为之父母。乃诏相国临淮公。由秉钧之重。乘推毂之寄。戎轩乃降。藩服乃理。将明帝道。陬落绥怀。溥畅仁风。闾阎滋殖。府中无留事。宇下无弃才。人知向方。我有馀地。则诸葛公在昔之治。与相国当今之政。异代而同尘矣。度谬以庸薄。获参管记。随旌旄而爰止。望祠宇而修谒。有仪可象。以赫厥灵。虽徽烈不忘。而碑表未立。古者或拳拳一善。或师长一城。尚流斯文。以示来裔。况如仁之叹。终古不绝。其可阙乎。乃刻贞石。庶此都之人。存必拜之感云尔。铭曰。
昔在先主。
思启疆宇。
扰攘靡依。
英雄无辅。
爰得武侯。
先定蜀土。
道德城池。
礼义干橹。
煦物如春。
化人如神。
劳而不怨。
用之有伦。
柔服蛮落。
铺敦渭滨。
摄迹畏威。
杂居怀仁。
中原旰食。
不测不克。
以待可胜。
允臻其极。
天未悔祸。
公命不果。
汉祚其亡。
将星中堕。
反旗鸣鼓。
犹走司马。
死而可作。
当小天下。
尚父作周。
阿衡佐商。
兼齐管晏。
总汉萧张。
易代而生。
易地而理。
遭遇丰约。
亦皆然矣。
呜呼。
奇谋奋发。
美志夭遏。
吁嗟严立。
咸受谪罚。
闻之痛之。
或泣或绝。
甘棠勿剪。
骈邑斯夺。
繇是而言。
殊途共辙。
本于忠恕。
孰不感悦。
苟非诚悫。
徒云固结。
古柏森森。
遗庙沈沈。
不殄禋祀。
以迄于今。
靡不骏奔。
若有照临。
蜀国之风。
蜀人之心。
锦江清波。
玉垒峻岑
入海际天。
如公德音。
赠云留道人 其二 南宋 · 张埴
七言绝句
往往诸公眼亦青,尚疑崔浩是前生。
蚩尤堕地已为石,且道何时见景星(同上书页四二○)
少卿得意鱼烧尾,崔浩多才鳖出头。
魏绛巧穷工买绽,杜钦智尽漫藏钩。
扬雄须死元空草,徐铉无情水自流。
张伟醉中悲破甑,蒙恬悟后骂虚舟。
姑苏纪事 其七 (乙酉) 清 · 袁枚
七言绝句
平生尝遍五侯鲭,崔浩常思著食经。
此日书空作唐字,金盐玉鼓总仙灵(唐厨精绝。)
共 3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