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穆彰阿

相关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简介

维基
萨廉(1844年—?),郭佳氏,字立甫,号俭斋、简斋,满洲镶蓝旗人。
,清朝官员、进士出身。
重臣穆彰阿之子。
光绪二年,丙子科顺天乡试中举,六年(1880年),登进士,改庶吉士。
光绪九年,授翰林院编修。
后任国子监祭酒。
光绪二十一年,任詹事府詹事。
光绪二十二年,改通政使司通政使。
光绪二十三年,任广东乡试正考官。
次年,改礼部右侍郎、盛京兵部侍郎。
光绪二十五年,任奉天牛马税务监督。
后兼署盛京户部侍郎。
光绪三十年,任礼部左侍郎。
光绪三十二年,任正黄旗护军统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51—1815 【介绍】: 清山西寿阳人,字鹤皋,一字谐庭。乾隆四十三年进士,授编修,官至户部郎中。坐事戍伊犁,寻释还。喜治史,尤熟于疆域山川形胜及古人爵里名氏。有《藩部要略》、《西陲要略》、《万里行程记》等。
人物简介
祁韵士(1753~1815),山西寿阳县平舒村人。字鹤皋,又字谐庭,以所居山房名称别号筠禄,32岁时任国史馆纂修官,编纂《蒙古回部王公表传》一书,历时八年。嘉庆年间,因揭露和鞭挞了官场的贪污舞弊之风面成为和珅为首的官僚们的眼中钉,后因宝泉局的亏铜案被陷入狱,发配伊犁。嘉庆十八年(1808年)著《西陲竹枝词》一百首。
维基
祁韵士(1751年—1815年),字鹤皋,又字谐庭,号筠禄,晚号访山,山西寿阳人。
生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从小入家塾读书,喜史地。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为贡生,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国史馆编修官、右春坊右中允、户部主事等职。
嘉庆六年(1801年)调任宝泉局监督。
嘉庆九年(1804年),宝泉局库亏铜案发,穆彰阿示意监督阿伦查库,查出亏铜七十万斤,入狱,发配伊犁。
主编《西陲总统事略》12卷。
嘉庆二十年(1815年)卒。
有子祁隽藻、祁宿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68—1842 【介绍】: 清陕西蒲城人,字省厓。
嘉庆元年进士,选庶吉士。
道光间官至东阁大学士。
管刑部最久,多所平反。
鸦片战争时,愤议和辱国,自草遗疏,劾大学士穆彰阿误国,并荐林则徐可大用,然后闭户自缢,冀以尸谏。
穆彰阿使人灭其疏,别具以闻。
谥文恪。
生平清操绝俗,不受请托,亦不请托于人,卒之日,家无余赀。
晚晴簃诗汇·卷八十六
王鼎,字祖锡,号香浦,一号条山,江南华亭人。诸生。有《兰绮堂诗钞》。
维基
王鼎,又称王鼐,字允调,山西长治县人,进士出身。顺治三年,登进士,授山东登州府推官,丁忧归,起补袁州府推官,升任江西道、福建道监察御史、两浙巡盐、广东岭西参议道。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91—1850 【介绍】: 清广东南海人,字泰瞻,号萝村先生。
道光二年进士。
官至工部右侍郎。
乞病归。
穆彰阿权势倾天下,文俊会试出其门下,独不肯一谒。
晚晴簃诗汇·卷一三○
罗文俊,字泰瞻,号萝村,南海人。道光壬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官至工部侍郎。有《绿萝书屋遗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93—1867 【介绍】: 清广东花县人,原名俊,以字行,改字龠门,号儒斋。道光十二年进士。授编修。任御史时曾疏劾鸦片战争败将奕山。累擢至湖南巡抚。咸丰元年,守长沙拒太平军达八十余日,城卒不陷。后赞助曾国藩编练乡勇。咸丰末,任四川总督,镇压蓝大顺等起事。同治二年,在大渡河边击败太平军,杀害石达开及其部属。卒于四川,谥文忠。有《骆文忠公奏议》。
维基
骆秉章(1793年—1867年),原名俊,37岁时改名秉章,字吁门,号儒斋,广东广州府花县人,清后期政治家、军事家、儒生、文学家、书法家、湘军将领,官至封疆大吏、太子太保、四川总督,谥“文忠”。
骆秉章父珝元,号诚斋。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三月十八日,骆秉章出生于广东省花县炭步镇华岭村。
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进士,其座师为穆彰阿,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道光二十年(1840年),受命稽察吏部银库,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任湖北按察使、道光三十年(1850年)由贵州布政使升任湖南巡抚。
咸丰二年(1852年)夏,太平军入湖南,骆秉章率清兵拼死抵抗,并令用炮轰击,其事未平,被革职留任。
后以守长沙有功(太平军围攻八十馀日不能克)而复职。
咸丰三年(1853年)支持曾国藩办团练,又聘左宗棠为幕僚,事无巨细,皆听之,左宗棠说:“所计画无不立从。
一切公文,画诺而已,绝不检校。
”一时传为佳话。
咸丰五年(1855),太平军攻克武昌,湖北巡抚胡林翼向骆秉章求救。
骆秉章派鲍超赴湖北,以彭玉麟继其后。
咸丰六年(1856),曾国藩告戒其弟曾国荃要“一听骆中丞、左季兄之命,敕东则东,敕西则西!
”潘祖荫曾言:“楚军之得力,由于骆秉章之调度有方,实由于左宗棠之运筹决胜”。
咸丰十一年(1861年)任四川总督,镇压云南蓝朝鼎领导的起义势力,解绵州之围,杀四万余人。
赏加太子少保衔。
同治元年(1862年),骆秉章派重兵拢子守大渡河,断石达开后路,石达开被围于安顺场,不忍全军饿死,写信给骆秉章,希望“宥我将士,请免诛戮”。
骆佯称答应,后将石达开俘虏,解至成都凌迟处死。
同治四年(1865年),有眼病,力疾视事。
同治六年(1867年)被任命为协办大学士、四川总督,不久旧病复发,死于任所。
追赠为太子太傅,谥号“文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78 【介绍】: 清广东高要人,字赓堂。
道光十五年进士,授编修,迁御史。
因灾异上疏数千言,请罢黜枢臣穆彰阿,并下罪己诏,开直谏之路。
宣宗嘉其切直。
迁给事中。
同治初,以中外大臣荐,授河南开归陈许道,历布政使,擢河东总督。
晚晴簃诗汇·卷一三八
苏廷魁,字德辅,一字赓堂,高要人。道光乙未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东河河道总督。有《守柔斋诗钞》。
维基
苏廷魁(1800年—1878年,即嘉庆5年—光绪4年),字赓堂,广东高要人。
道光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二十二年,迁御史。
曾疏劾穆彰阿、赛尚阿等大臣。
咸丰八年,英法联军攻佔广州,苏廷魁与侍郎罗惇衍等倡设团防局,招募东莞及三元里、佛山练勇数万人,斩杀联军百馀人。
同治初年,因中外大臣推荐,授河南开归陈许道,历河南布政使,擢东河总督。
七年,因荥泽决堤,革职留任,河堤竣工后复任。
光绪四年,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01—1844 【介绍】: 清湖南益阳人,字海秋。道光三年进士,授礼部主事,官至御史。勇于言事,以劾工部尚书宗室载铨,被黜。鸦片战争时,犹条上洋务三十事。在京师有狂名,所作诗文亦豪放如其人。有《浮丘子》、《海秋诗文集》,内容多涉军国利病大事。
晚晴簃诗汇·卷一三一
汤鹏,字海秋,益阳人。道光癸未进士,历官户部郎中。有《海秋诗集》。
维基
汤鹏(1800年—?
),字海秋,自号浮邱子。
湖南益阳人。
嘉庆五年(1800年)生于益阳沙头。
自幼聪敏好学,道光二年(1822年)中举,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进士,授礼部主事,因文章“震烁奇特”,被选入军机章京,同曾国藩同为穆彰阿的门生。
历官户部主事,转贵州司员外郎,山东道监察御史。
平时“究心吏事时政”,其文“皆自道其所得”,自称“欲奄有古人而以二公为归”。
曾国藩认为汤鹏“其人诞言太多,十句之中仅一二句可信”。
作《浮邱子》一书,另有《海秋诗集》26卷。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四八
贝青乔,字子木,吴县人。有《半行庵诗存》。
半行庵诗存稿·自序
余初不解吟事,年二十八遇朱丈绶,闻其绪论,始粗识师承,然畏难未学也。阅十年,遇益困,愤懑欲有言,叶丈廷琯从而激奖之,遂委志于诗,然饥驱四方,虽好吟,究未学也。峡江之役,旧著全亡,竭思省录,十仅存五,所幸半生游迹尚可髣髴得之,恐再遗忘,姑编如左。若云学诗,终须异日。吴县贝青乔子木。
咄咄吟·自序
咄咄吟·恽序
余去岁罢官东旋,其冬侨寓吴门,始与都人士相见。有言贝子木遗集者,将鸠赀付刻。索其诗读之,觉其有异,乃终其卷,且反覆之,不忍舍。美哉诗乎!其数十年寝食于此者乎?其沈雄坚卓,胎息于少陵,无一字一句不锤鍊而成乎?其得江山之助,与其胸中奇气相摩荡以出之者乎?余于是知有子木,且知是为子木之诗。因复询其生平,盖具有干济才,壮年尝佐扬威奕将军戎幕,不避艰险,冀有所树立。既而无成功,乃往游京师。归,复之浙,又尝之黔、之滇、之蜀,足迹半天下,而卒穷愁落寞,患难颠倒,以底于死。初,庚申之变,子木自浙迎母以去。越岁,杭城再陷,母子相失。子木出没死生,寻母不获,负罪引慝,无地自容。不得已就直隶制军刘公之聘,未及相见,道卒旅邸。呜呼!文人之穷一至此哉!顾子木之卒也,刘公即驰使,殡殓如礼,且致书其家,又厚资之,俾迎其丧以归,终葬于先人之墓。是子木不得志于生前,犹幸遇贤主人于身后,是诚刘公之高义,又孰非子木之奇才名动公卿有以致此哉?昔乾隆中,吾乡诗人黄仲则终身坎壈,殆与子木等,至于今《两当轩集》风行海内,子木之诗时有与仲则相似,他日《半行庵集》当与并传不朽乎?子木佐戎时尝有《咄咄吟》二卷,具载当时军中利病,今不及刻,刻其编次成帙者。工既竣,请序于余。余与子木素昧平生,不宜有言,言之未必尽。然读其诗,爱其才,悲其遇,恻恻焉若有不能已者。爰就所见于其诗及后所闻约略诠次如右,尚望都人士习于子木者详言之,以补余之不逮也。同治五年丙寅冬仲,阳湖恽世临次山氏。
咄咄吟·黄序
毒热盐汗,百务颓废,手扇无停麾。汪谢城孝廉触暑枉过,出一编示予,则吴门贝明经遗诗,其友叶翁调生与同志将为付刊者也。逭暑无术,倚北窗读之。苦心孤诣,盖笃于诗,亦达于世故者。贝子中年从戎浙水,继复幕游滇、黔,梯空缒幽,星饭水宿,不废铅椠。境苦而诗益工,实能锤凿天险,雕镌世态。倚船唇而构想,磨盾鼻以呕心。语奇而卓,笔纡能达,言之有物,义归劝惩。不戾于风人之旨,不乖乎古作者之心,勤矣哉!叶翁与诸子复为之订讹补佚,存诗如干首。贝子于是可传矣。乃予重有感焉。吴下诗人,予鲜交往,惟得江子韬叔,其诗亦精心结撰,不肯著一寻常吟弄语。其惨遭家难,复与贝子略相似。贝子以诸生应北直刘制军聘,在途病卒,身后得制军厚恤,而未展其才。江子以诸生屈于一尉,虽邀徐树人中丞赏识,仅糊其口,今亦病没杭州。才人坎壈,有同慨矣。顾江子所箸《伏敔堂集》续刻已成,传世可必。贝子之诗,则屡经散失,幸而仅存,非得良友为之珍护爱惜,寿诸梨枣,不几与烽燹同灰,寂灭而无闻耶?予虽不识贝子,而深有感于文章憎命,又重念夫友朋之不可少也。如是故不敢方叶翁之命,忍暑停扇,书数语于首,并质之谢城。傥谓予遂足以序贝子而传其诗,则吾其敢?同治丙寅新秋,七十二叟当涂黄富民。
咄咄吟·跋
咄咄吟》二卷,署名木居士,贝青乔子木撰。
青乔,吴县人,诸生,投效扬威将军军营。
始命入宁波城探夷情,继命监造火器,寻带领乡勇赴前敌,又帮办文案,入核消局查造兵勇粮饷清册,将军被逮,又命列叙军务始末,缮具亲供,备刑部入奏,故于兵事内外曲折,独能言其详。
先是,林文忠公烧烟治兵,理直气壮,堵禦谨严,未为失策,而枢廷穆彰阿与林不合,琦善又恐夷船直犯天津,毫无准备。
至定海失守之后,圣心亦渐转移,革林职,派琦善往许割地,偿烟价,撤守备。
而名将阵亡,关隘尽失,由粤而闽,由闽而浙,特简协办大学士奕经为扬威将军,进兵浙江。
和战之岐异,调度之乖方,威令之不行,督抚之忌刻,遂致全局损失,军威大挫。
亡国之繇,基于此役。
主之者穆彰阿,成之者琦善,而将军辈亦不得辞其责也。
开国之初,亲王将兵,实能运筹帷幄,冲锋行阵,数传而后,生长深宫,不知世事,膏粱纨绔,何足与谋大事哉?
三复此编,泪如泉涌。
岁在甲寅二月,吴兴刘承干跋。
咄咄吟·自跋
道光二十五年春,与客共阅邸钞,知四粮台报销事始竣。客曰:「是何迟也。」仆曰:「是不迟,盖有故焉。」初,将军幕中日行事件,惟以堂簿为凭。凡一日中咨会劄付札子及批发各员申文禀帖,皆节录事由于簿上,晚管理印务之员率二供事,抱簿呈将军前,阅毕,标以某日下判花字,然后以将军印钤于纸缝,以防抽减页数之弊。盖堂簿若是其郑重也。然而各员请行之事,日凡数十件,少亦十馀件,(此就和议未决时言。)或经将军面许,或竟不置可否,或转饬印务处批发,而印务处乃庋诸高阁,以故载在堂簿者十不及二三,其馀散卷,杂乱贮之,积久多至八箱,其中遗失脱漏,并有前后自相矛盾者,亦无人检视也。继闻将军有回京之信,或谓宜将散卷咨交兵部,或谓宜移交浙抚,或谓宜发给四粮台,而各员恐有揭其弊者,力求将军祗将堂簿移交浙抚,以为报销之左證,而散卷八箱益成废纸,遂为将军旧友金坛生员史鉴携去。及浙抚刘韵珂之查办报销也,披阅堂簿,见有补书募乡勇一事。韵珂久与将军龃龉,及得此间,遂指为大弊。盖进兵之始,各员召募南勇,皆面禀将军允行。至申报起撤日期,又皆杂置散卷中,而为堂簿所不载。及以堂簿移交浙抚时,各员始恳将军补书簿上,而又以堂簿有骑缝印,不能载入二十一年分,以致韵珂大加駮诘,谓初进兵之事,何以书在二十二年九月间?显有捏报乡勇之弊,欲将承办各员奏参。各员大惧,申明有史鉴携去原卷可查,乃遣人取诸鉴家,而仍恐其中之多所窒碍也,抽换过半,仅存二箱,呈诸韵珂。会韵珂升授浙闽总督去,接办报销者乃护理浙抚卞士云。士云曾管理粮台,深悉其中有不可上闻者,遂将原卷全行弃置,另按《军需则例》令各员缮造报销清册。未几士云死,新任浙抚管遹群继之。遹群仍宗士云议。未几,遹群又死,东抚梁宝常调浙抚。宝常于此事固全未有知者,专委前任广西布政使郑祖琛董其事。祖琛乃通盘筹画,将各员所领饷银、所发兵粮、所募乡勇,移多就少,合为一案,于是各员中苦乐不均,互相观望。祖琛又设法浮报十馀万两,名为各员捐输,怂恿宝常奏请议叙,并以其半行贿于部中,以免斥駮,此报销之大略也。然则报销之人非即用饷之人,一宜迟也;名曰报销,而又不能实报所销之饷,必牵合定例,始不遭部駮,二宜迟也;既牵合定例矣,而不先行贿于部中,仍不免斥駮,是筹备部费尤极难处之事,三宜迟也。有此三端,而乃以三年了之,犹得嫌其迟耶?既为客述其原委,即书《咄咄吟》后,以补注中所未及云。
续修四库总目《半行庵诗存稿》·提要
半行庵诗存稿》八卷。同治五年刻本。吴县贝青乔撰。青乔字子木,咸丰时名诸生,具有干济才。壮年尝佐扬威奕将军戎幕,不避艰险,冀有所树立。既而无成功,乃往游京师。归,复之浙,又尝之黔、之滇、之蜀,足迹半天下,而卒穷愁落寞,患难颠倒,以底于死。初,庚申之变,子木自浙迎母以去。越岁,杭城再陷,母子相失,子木出没死生,寻母不获,负罪引慝,无地自容。不得已,就直隶制军刘公之聘,未及相见,道卒旅邸,世人哀之。既而刘公驰使,殡殓如礼,且致书其家,又厚资俾迎其丧以归,始葬于先人之墓。以是《苏州府志》无从得其行略,遂未立传。兹则据卷首恽世临序所云,录之如是。是集乃友朋所代梓者,凡六卷,录古今体诗八百三十有一首,略以作诗年代先后为次。首有自序,略谓「余初不解吟事,年二十八遇朱丈绶,闻其绪论,始粗识师承,然畏难未学也。阅十年,遇益困,愤懑欲有言。叶丈廷琯从而激奖之,遂委志于诗。然饥驱四方,虽好吟,究未学也。峡江之役,旧著全亡。竭思省录,十仅存五,所幸半生游迹尚可髣髴得之。恐再遗忘,姑编如左,若云学诗,终须异日」云云。是则子木之诗,渊源有自,而又得于山川之助者为多。集中诸诗,大率以登山临水之作为众。其江行诸诗如《咏博望滩》诗云:「汉使寻河源,假涂走江峡。曾此覆其槎,鱼腹经一劫。至今浊浪飞作堆,浪势撼山山扇开。舟人放胆不敢渡,恐有蛟鳄掀春雷。独不见支矶石畔银河洛,天上曾容客星托。归来笑语严君平,风波毕竟人间恶。」又如《永安宫怀古》诗云:「驻跸空山气郁森,猇亭东败恨何深。锦城犹望全师返,玉殿偏教顾命临。六尺藐孤高帝脉,三分炎祚老臣心。铜台一样传遗诏,未见英雄泪满襟。」并苍凉古朴,雄厚嵚奇,得于李、杜者为多。又如子木于下滩覆舟诗云:「歘见风樯逐浪摧,无多行李夺难回。书生共说贫如洗,只我今朝洗过来。」又云:「百条生命一条存,哀绝江头泪暗吞。不道酬神前夜酒,满船轰饮尽残魂。」又云:「最惜诗囊手自删,半生搜斡鬓成斑。苦吟偏触阳侯忌,不许长留天地间。」又云:「飘蓬身世复何之,凄切邻船附载时。祗是归装无一物,入门未免骇孀慈。」自注谓「下滩船破,人物荡然,幸先在麓,一身仅存,惊定作诗」云云。则是诗乃再生之作,故不觉言之慨然而凄凉如是也。当涂黄富民评其集谓「实能锤凿天险,雕镌世态,倚船唇而构想,磨盾鼻以呕心。语奇而卓,笔纡能达,言之有物,义归劝惩,不戾于风人之旨,不乖乎古作者之心」,盖能深道其所得也。
续修四库总目咄咄吟·提要
咄咄吟》二卷,附一卷。清贝青乔撰。青乔字子木,自号木居士,吴县人,诸生。道光中,扬威将军奕经督师援浙江,投效军中。曾临前敌,继佐理文案,于军事皆目击始末,辄纪以诗。公七绝一百二十首,自加详注。诗分二卷,其附卷乃纪事后造军用报销之事,橐藏于家。入民国,吴兴刘承干得之,始刊入丛书。案广东禁烟之役,始则操之过急,兵衅遂开。粤海防禦尚严,敌师未得逞。移犯闽浙,先后陷定海、镇海、宁波踞之。朝廷厌兵,以琦善代林则徐督两广,始创和议,为敌所诳挟。目于奕山率师往援大挫,乃命奕经为扬威将军,往援浙江,责以恹复失地。奕经以兵将不可恃,招募庄勇,广收投效,冀得奇才异能之士。然懵不知兵,为疆吏所轻,不听调度。所募新营率多乌合,浮薄游士争献奇策,轻举妄动,每战辄败,敌焰转增。及江苏亦被蹂躏,江宁城下之盟,和议遂成,丧权辱国,后患无穷。奕经之败,适以促成之。青乔作诗以抒忧愤,身在军中,记载翔实。古人所谓「棘门灞上皆儿戏」,此殆儿戏之尤者也,官家史册所不能详,观此可为殷鉴云。(录入:顾青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7—1901 【介绍】: 清浙江瑞安人,字韶甫,号渠田。
道光二十一年进士。
累迁至侍读学士。
年末五十即罢归,主讲金陵、龙门等书院。
曾劾穆彰阿为今之秦桧、严嵩。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病卒。
有《止庵遗书》。
晚晴簃诗汇·卷一四四
孙锵鸣,字韶甫,号蕖田,瑞安人。道光辛丑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侍读学士。重宴琼林,赐侍郎衔。有《海日楼诗文集》。
维基
孙锵鸣(1817年—1901年),字绍甫,号蕖田,晚号止园、止庵,浙江瑞安县人。清朝官员、学者。孙衣言仲弟。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辛丑恩科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道光二十九年八月初一(1849年9月17日),由翰林院编修调任广西学政。累迁侍读学士,年未满五十即罢归,曾任苏州正谊、金陵钟山、金陵惜阴、沪滨龙门、沪滨求是等书院主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