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周顗

相关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顾显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吴郡吴人,字孟著。
顾荣从子。
少有重名。
晋元帝太兴中,为骑郎。
周顗相契。
早卒。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此云吉友。
西域国王子也。
让位于弟。
如吴泰伯。
出家东游诸国。
永嘉中至关中。
值乱渡江。
止建邺建初寺。
世呼为高座。
丞相王茂弘见之曰。
我辈人也。
太尉庾元规。
光禄周伯仁
太常谢幼舆。
廷尉桓茂伦。
一时名士。
皆造门结好。
声名著缙绅间。
友尝对导解带槃薄。
尚书令卞望之适至。
友正容肃然。
人问其故。
对曰王公风鉴期人。
卞令范度格物。
吾正当以是应之耳。
桓廷尉欲为友作目。
久而未得。
或云尸梨蜜可谓卓朗。
桓绝欲以为尽品题之极。
大将军王处仲在南夏。
闻友为诸公器重。
心未然之。
及见。
不觉欣然致敬。
周顗为仆射领选。
临入局。
过语。
叹曰为朝廷选贤。
得如君者。
真令人无愧耳。
殁。
友尉其孤。
对坐作梵呗。
清响凌云。
又咒语千馀言而去。
导曰。
外国之不为富贵所惑者。
有君一人而已。
友笑曰。
若使我如诸君。
今日岂得在此耶。
时传以为名言。
友高简不学晋言。
以持咒称。
初江夏未有咒。
友译孔雀明王经诸神咒。
以授弟子觅历。
咸康中殁。
寿八十馀。
友好于石子冈行头陀。
遂葬其地。
成帝为树刹。
冢侧有沙门亡其名。
自关右来为造寺。
号高座。
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上
帛尸梨密多罗。
此云吉友。
西域人。
时人呼为高座。
传云。
国王之子当承继世。
而以国让弟。
闇轨太伯。
既而悟心天启。
遂为沙门。
密天姿高朗风神超迈。
直尔对之。
便卓出于物。
晋永嘉中。
始到中国。
值乱仍过江止建初寺。
丞相王导一见而奇之。
以为吾之徒也。
由是名显。
太尉庾元规光禄周伯仁太常谢幼与廷尉桓茂伦。
皆一代名士。
见之终日累叹。
披衿致契。
导尝诣密。
密解带偃伏悟言神解。
时尚书令卞望之亦与密致善。
须臾望之至。
密乃敛衿饰容。
端坐对之。
有问其故。
密曰。
王公风道期人。
卞令轨度格物。
故其然耳。
诸公于是叹其精神洒厉皆得其所。
桓廷尉尝欲为密作目。
久之未得。
有云。
尸梨密可谓卓朗。
于是桓乃咨嗟绝叹。
以为标题之极。
太将军王处仲在南夏。
闻王周诸公皆器重密。
疑以为失。
及见密乃欣振奔。
至一面尽虔。
周顗为仆射。
领选临入过造密。
乃叹曰。
若使太平之世尽得选此贤。
真令人无恨也。
俄而遇害。
密往省其孤。
对坐作胡呗三契。
梵响凌云。
次诵咒数千言。
声音高畅颜容不变。
既而挥涕收泪。
神气自若。
其哀乐废兴皆此类也。
王公尝谓密曰。
外国有君一人而已。
密笑曰。
若使我如诸君。
今日岂得在此。
当时为佳言。
密性高简不学晋语。
诸公与之语言。
密虽因传译。
而神领意得顿尽言前。
莫不叹其自然天拔悟得非常。
密善持咒术所向皆验。
初江东未有咒法。
密译出孔雀王经明诸神咒。
又授弟子觅历高声梵呗传响于今。
晋咸康中卒。
春秋八十馀。
诸公闻之痛惜流涕。
桓宣武每云少见高座称其精神著出当年。
琅琊王珉师事于密。
乃为之序曰。
春秋吴楚称子。
传者以为先中国而后四夷岂不以三代之胤行乎殊俗之礼。
以戎狄贪婪无仁让之性乎。
然而卓世之秀。
时生于彼。
逸群之才。
或侔乎兹。
故知天授英伟。
岂俟于华戒。
自此以来唯汉世有金日磾。
然日磾之贤尽于仁孝忠诚德信纯至。
非为明达足论。
高座心造峰极。
交俊以神。
风领朗越过之远矣。
密常在石子冈东行头陀。
既卒因葬于此。
成帝怀其风为树刹冢所。
后有关右沙门来游京师。
乃于冢处起寺。
陈郡谢琨赞成其业。
追旌往事。
仍曰高座寺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汝南安成人。
周顗弟。
小字阿奴。
王敦死后,朝廷功不及,两次上疏言之,得追赠官。
历少府、中护军,封西平侯。
卒谥贞。
全晋文·卷八十六
谟小字阿奴,顗弟。历仕元帝。至明帝时为后军将军。成帝时为少府、丹杨尹、侍中、中护军,封西平侯。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曰贞。
周闵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汝南安成人,字子骞。
周顗子。
方直有父风。
历衡阳、建安、临川太守。
为御史中丞时,曾奏阮裕、谢安违诏累载,罪应禁锢终身。
穆帝永和九年,姚襄反,谋取洛阳。
闵以吏部尚书为中军将军,缘江备守。
官至秘书监。
李络秀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汝南人。
周顗母。
父周浚为安东将军,出猎遇雨,过止其家。
会其父兄不在,与婢宰猪羊,具数十人之馔,甚精办而不闻人声。
浚见其美,因求为妾,生周顗、周嵩、周谟。
东晋时等并列显位。
李氏亦得为方雅之族。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范氏。
豫州人也。
年十二。
为儒。
深明诗礼。
十六为沙门。
以解义称。
从什公游。
为一时流辈所推。
还建邺。
止东安寺。
宋高祖礼遇特异。
方伐长安。
载与俱。
行。
及文帝嗣位。
尤所钦敬。
初帝于法未甚信崇。
元嘉十二年。
京尹萧摹之请制民间建寺铸像。
帝谓侍中何尚之。
吏部羊玄保曰。
朕少读经不多。
比日弥复无暇。
因果之事。
昧然未究。
所以不敢立异者。
正以卿辈时秀信敬故耳。
范泰谢灵运尝言。
六经法度。
本在济世。
必求妙道。
当以佛经指南。
比见颜延之析达性论。
宗炳难黑白论。
其说汪洋。
大明至理。
并足开奖人意。
若使率土之民。
皆敦此化。
则朕坐致太平。
夫复何事。
因出摹之所上疏曰。
卿等增损。
必有以遏戒浮淫。
无伤弘奖者。
乃当著令耳。
尚之对曰。
横目之俗。
多不敬信。
以臣庸陋。
独有愚勤。
寔惧缺薄。
上玷大法。
更蒙奖论。
重有愧耳。
然前代群英。
则不负明诏矣。
渡江而来。
王导周顗庾亮王濛谢尚郗起王坦之王恭王谧郭文谢敷戴逵许询。
及亡高祖兄弟。
王元琳昆季。
范汪孙绰张玄殷凯。
或宰辅冠冕。
或人伦羽仪。
或置情人天之际。
或抗迹烟霞之表。
皆倒心归依。
其间比对。
如兰护开潜渊遁崇邃。
皆亚迹黄钟。
或不测人也。
近世道俗较谈便尔。
若悉举者。
夷夏汉魏。
奇杰辈出。
不可胜数。
慧远法师云。
释迦之化。
无所不可。
适道固自教原。
齐俗亦为要务。
窃味此言。
有契至理。
若使家家持戒。
则一国息刑。
故佛图澄适赵。
而使二石减暴。
罗什在秦。
则苻健损虐。
神道助教。
昭然可观。
不可诬也。
而摹之所请。
不谓全非。
但伤蠹道俗者。
其意本在无行僧尼。
而情伪难分。
去取未易耳。
至如土木之工。
虽若糜费。
然植福报恩。
未易顿绝。
臣比斟酌。
进退未安。
今日面奉德音。
实用欣抃。
羊玄保进曰。
此谈盖天人之学。
岂臣昧陋。
所宜与闻。
窃恐秦楚论强兵之术。
孙吴尽吞并之计。
无取于此耳。
帝曰。
此非战国之具。
良如卿言。
尚之曰。
夫礼隐逸则战士怠。
贵仁德则兵气销。
傥以孙吴为志。
动期吞并。
亦将无取于尧舜之道。
岂特释教而已哉。
帝悦曰。
释门之有卿。
如孔门之有季路。
所谓恶言不入于耳。
自是崇敬教乘。
颜延之著离识论。
先以其检上帝。
帝命严辩之。
酬酢终日。
帝笑曰。
公等殆不愧支许也。
东海何承天问严。
佛国用何历。
严曰。
天竺夏至之日。
方中无影。
盖天之中也。
五行用土色尚黄。
数以五。
八寸为尺。
十两当汉十二两。
以建辰之月为岁首。
讨覈分至。
推较薄蚀。
顾步光影。
其法甚详。
宿度年纪。
咸有条例。
承天无所措词。
后波利国人来。
果同严说。
帝诏任豫受焉。
严与慧观谢灵运。
详定涅槃经。
梦神诃之曰。
涅槃尊经。
何以辄加斟酌。
严惕然而觉。
欲尽收前本。
时识者曰。
此欲戒厉后人耳。
若必不应者。
宜即于详定时。
见梦也。
严以为然。
后又梦神告曰。
君以佛经之力。
必当见佛。
元嘉二十年殁。
寿八十一。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慧严。
姓范。
豫州人。
年十二为诸生博晓诗书。
十六出家。
又精鍊佛理。
迄甫立年学洞群籍。
风声四远化洽殊邦。
闻什公在关复从受学。
访正音义多所异闻。
后还京师止东安寺。
宋高祖素所知重。
高祖后伐长安。
要与同行。
严曰。
檀越此行虽伐罪吊民。
贫道事外之人。
不敢闻命。
帝苦要之。
遂行。
及文帝在位。
情好尤密。
每见弘赞问佛法。
先是帝未甚崇信。
至元嘉十二年京尹萧摹之上启请制起寺及铸像。
帝乃与侍中何尚之吏部郎中羊玄保等议之。
谓尚之曰。
朕少来读经不多。
比日弥复无暇。
三世因果未辩厝怀。
而复不敢立异者。
正以卿辈时秀率所敬信故也。
范泰谢灵运常言。
六经典文本在济俗为治。
必求灵性真奥。
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耶。
近见颜迎之推达性论宗炳难白黑论。
明佛汪汪尤为名理并足开奖人意。
若使率土之滨皆敦此化。
则朕坐致太平。
夫复何事。
近萧摹之请制。
未全经通。
即以相示。
委卿增损。
必有以遏戒浮淫无伤弘奖者。
乃当著令耳。
尚之对曰。
悠悠之徒多不信法。
以臣庸蔽独秉愚勤。
惧以阙薄贻点大教。
今乃更荷褒拂非所敢当。
至如前代群英则不负明诏矣。
中朝已远难复尽知。
度江以来则王导周顗庾亮王濛谢尚郤超王坦王恭王谧郭文谢敷戴逵许询及亡高祖兄弟王元琳昆季范汪孙绰张玄殷顗。
或宰辅之冠盖。
或人伦之羽仪。
或置情天人之际。
或抗迹烟霞之表。
并禀志归依厝心崇信。
其间比对则兰护开潜渊遁崇邃。
皆亚迹黄中。
或不测人也。
近世道俗敷谈便尔。
若当备举夷夏爰逮汉魏。
奇才异德胡可胜言。
慧远法师尝云。
释氏之化无所不可。
适道固自教源。
济俗亦为要务。
窃寻此说有契理奥。
何者若使家家持戒则一国息刑。
故佛澄适赵二石减暴。
灵塔放光苻健损虐。
故神道助教有自来矣。
而萧摹所启亦不谓全非。
但伤蠹道俗者。
本在无行僧尼。
而情貌难分祛取未易。
金铜土木虽縻费滋深。
必福业所寄复难得顿绝。
臣比思为斟酌进退难安。
今日亲奉德音实亦深用夷泰。
羊玄保进曰此谈盖天人之际。
岂臣所宜预。
窃恐秦楚论强兵之术。
孙吴尽吞并之计。
将无取于此耶。
帝曰。
此非战国之具。
良如卿言。
尚之曰。
夫礼隐逸则战士怠。
贵仁德则兵气衰。
若以孙吴为志。
苟在吞噬。
亦无取尧舜之道。
岂唯释教而已耶。
帝悦曰。
释门有卿亦犹孔氏之有季路。
所谓恶言不入于耳。
帝自是信心乃立。
始致意佛经。
及见严观诸僧。
辄论道义理。
时颜延之著离识观及论检。
帝命严辩其同异。
往复终日。
帝笑曰。
公等今日无愧支许。
严后著无生灭论及老子略注等。
东海何承天以博物著名。
乃问严。
佛国将用何历。
严云。
天竺夏至之日方中无影。
所谓天中。
于五行土德色尚黄。
数尚五。
八寸为一尺。
十两当此土十二两。
建辰之月为岁首。
及讨覈分至推校薄蚀。
顾步光影其法甚详。
宿度年纪咸有条例。
承天无所厝难。
后婆利国人来。
果同严说。
帝敕任豫受焉。
大涅槃经初至宋土。
文言致善。
而品数疏简。
初学难以措怀。
严乃共慧观谢灵运等。
依泥洹本加之品目。
文有过质颇亦治改。
始有数本流行。
严乃梦见一人形状极伟。
厉声谓严曰。
涅槃尊经何以轻加斟酌。
严觉已惕然。
乃更集僧欲收前本。
时识者咸云。
此盖欲诫厉后人耳。
若必不应者何容即时方梦。
严以为然。
顷之又梦神人告曰。
君以弘经之力必当见佛也。
严以宋元嘉二十年卒于东安寺。
春秋八十有一矣。
帝诏曰。
严法师器识渊远学道之匠。
奄尔迁神痛悼于怀。
可给钱五万布五十匹。
严弟子法智。
幼有神理。
年二十四往江陵值雅公讲。
便论议数番。
雅厝通无地。
雅顾眄四众曰。
小子斐然成章。
智笑曰。
乃变风变雅作矣。
于是声布楚郢誉洽京吴。
善成实及大小品。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范。豫州人。年十二为诸生。博晓诗书。十六出家。又糟练佛理。迄甫立年。学洞群籍。闻什公在关。复从受学。访正音义。多所异闻。后还京师。止东安寺。宋高祖素所知重。高祖后伐长安。要与仝行。严曰。檀越此行。虽伐罪吊民。贫道事外之人。不敢闻命。帝苦要之遂行。及文帝在位。情好尤密。每见弘赞问佛法。羊玄保进曰。此谈盖天人之际。岂臣所宜预。窃恐秦楚论强兵之术。孙吴尽吞并之计。将无取于此。帝曰。此非战国之具。良如卿言。何尚之曰。夫礼隐逸。则战士怠。贵仁德。则兵气衰。若以孙吴为志。苟在吞噬。亦无取尧舜之道。岂惟释教而已耶。帝悦曰。释门有卿。亦犹孔氏之有季路。所谓恶言不入于耳。帝自是信心乃立。始致意佛经。及见严与诸僧论道义。时颜延之著离识。及论检。帝命严辩其仝异。往复终日。帝笑曰。公等今日。无愧支许。严后著无生灭论。及老子略注等。东海何承天。以博物著名。乃问严。佛国行用何历。严云。天竺夏至之日。方中无影。所谓天中。于五行。土德。色尚黄。数尚五。八寸为一尺。十两当此土十二两。建辰之月为岁首。及讨覈分至。推挍薄蚀。顾步光影。其法甚详。宿度年纪。咸有条例。承天无所厝难。后婆利国人来。果仝严说。初大涅槃经。品数疏简。初学难以厝怌。严乃共慧观。谢灵运等。依泥洹本。加之品目。梦见一人。形状极伟。厉声谓严曰。涅槃尊经。何以趣加斟酌。严觉已惕然。乃更集僧。欲收前本。时识者咸云。此盖欲诫厉后人耳。若必不应者。何容即时方梦。严以为然。顷之又梦神人告曰。君以弘经之力。必当见佛也。以宋元嘉二十年。卒于东安寺。春秋八十有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24 【介绍】: 东晋汝南安成人,字仲智。
周浚子。
司马睿为相,引为参军。
睿为晋王,以忤旨出为新安太守。
临发,褒贬朝士,诋毁戴邈,邈密表之,睿怒,坐大不敬,收付廷尉,减罪除名。
久之,补庐陵太守,后拜御史中丞。
睿即位(元帝)以王敦势盛,疏王敦族弟司空王导等,上疏谏之。
帝感悟,导等获全。
永昌元年王敦反,杀嵩兄顗而使人吊嵩。
嵩曰:“亡兄天下人,为天下人所杀,复何所吊!
”敦甚衔之,惧失人情,用为从事中郎。
未几,为敦诬害。
全晋文·卷八十六
嵩字仲智,顗弟,元帝为丞相,引为参军。及为晋王,又拜奉朝请,以谏称尊号忤旨,出为新安太守。临发,收付廷尉;寻除庐陵太守,未行,拜御史中丞。王敦以为从事中郎,寻遇害。敦平,追赠大鸿胪。有集三卷。
王峤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326 【介绍】: 东晋太原晋阳人,字开山。
王承族子。
怀帝永嘉末,避乱南渡。
悯帝时,屡征不就。
王敦请为参军,爵九原县公。
元帝永昌元年,王敦起兵至石头城,将杀周顗、戴若思,峤以切谏忤敦,几被杀,为谢鲲所救,出为领军长史。
敦平,迁秘书监。
成帝咸和初官至庐陵太守。
寻卒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66—324 【介绍】: 东晋琅邪临沂人,字处仲。
王导从兄。
晋武帝婿。
官扬州刺史。
琅邪王司马睿(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导同心扶助。
镇压杜韬起事,拜镇东大将军。
东晋立,迁大将军、荆州牧,手握重兵。
元帝欲抑制王氏势力,敦遂于永昌元年举兵反。
攻入建康,杀刁协、周顗、戴渊等,自为丞相,还屯武昌,遥制朝政。
明帝太宁二年,王导等乘敦病重,率军讨之。
敦命王含、钱凤等再进兵建康,旋病死,军散。
全晋文·卷十八
敦字处仲,祥弟览之孙,尚武帝女襄城公主,拜驸马都尉,除太子舍人。惠帝时,历给事黄门郎、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大鸿胪、侍中。出为广武将军、青州刺史。怀帝时徵为中书监,拜扬州刺史。元帝召为安东军咨祭酒,复拜扬州刺史,加广武将军,进左将军,又进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封汉安侯。建武初迁征南大将军,加荆州牧。永昌初,与刘隗不睦,举兵入石头,拜丞相江州牧,进爵武昌郡公,还屯武昌,自加督宁益二州。明帝时移镇姑孰,自为扬州牧。病卒,戮尸悬首南桁。有集十卷。(案:《祖纳传》,平北将军王敦辟为从事。《华阳国志》、《大同志》又有王敦,皆非处仲,盖同时同姓名有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72—1528 【介绍】: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十五岁访客居庸、山海间,纵观山川形胜。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任庐陵知县。十一年,累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镇压大帽山、浰头、横水等处山寨凡八十四处民变,设崇义、和平两县。十四年,平宁王朱宸濠之乱。世宗时封新建伯。嘉靖六年总督两广兼巡抚,镇压断藤峡瑶民八寨。先后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归,行至南安而卒。其学以致良知为主,谓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物。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以曾筑室阳明洞中,学者称阳明先生。文章博大昌达,初刻意为词章,后不复措意工拙,而行墨间自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词学图录
王守仁(1472—1528) 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余姚人。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释道,且能统军征战,为史上罕见之全能大儒。因曾在余姚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子,故学者称阳明先生。有《王文成公全书》。
黄鹤楼志·人物篇
王守仁(1472~1529) 明代官员、学者。初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子,学者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兵部尚书,封新建伯,总督两广兼巡抚。卒后赠新建侯,谥文成,从祀孔庙。为“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正德十五年(1520)作七古《梦游黄鹤楼奉答凤山院长》,被认为构思不凡、情韵隽永,是应酬诗中的佳作。
槜李诗系·卷四十
字伯安馀姚人官尚书封新建伯
明诗纪事·丁签·卷十三
守仁字伯安,馀姚人。
弘治己未造士,授刑部主事。
改兵部,以忤刘瑾杖阙下,谪贵州笼场驿丞。
起南刑部主事,改吏部,历员外飞郎中,迁南太仆少卿。
进鸿胪卿,拜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进右副都御史,论平宸濠功,擢南兵部尚书,封新建伯。
赠侯,谥文成,从祀孔子庙庭。
有《阳明全书》三十八卷。
(《四库总目》,守仁助业气节卓然。
为文博大昌明,峙亦秀逸有致。
升庵集》,慎尝反复《晋书》,国王导为叛臣,颇为世所骇异。
后见崔渠《松窗杂录》亦同。
馀近读阳明纪梦诗,尤为卓识。
其自序日:「正德庚辰八月二十八日,卧小阁,忽梦昏忠臣郭景纯以诗示馀,且极言王导之奸,谓世之人徒知王软之逆,而不知王导实阴主之。
觉而理诗,以纪其略。
」诗云:「秋夜卧小阁,梦游沧海滨。
海上神仙不可到,金银宫阙尚嶙岣。
中有仙人芙蓉巾,顾我宛若平生亲。
欣然就语下烟雾,自言姓名郭景纯。
携手历历诉衷曲,义愤感激难具阵。
切齿尤深怨王导,深于老滑长欺人。
当年王敦观神器,导宾阴主相缘夤。
不然三问三不答,胡忍使敦杀伯仁
寄书欲拔太真舌,不相为谋敢尔云。
敦病已笃事已去,临哭嫁祸复卖敦。
事成同享帝王贵,事败仍为顾命臣。
几微隐约亦可见,世史掩覆多失真。
」 《艺苑卮言》:王新建诗如长爪、梵志,彼法中铮铮动人。
王世贞《读书后》:伯安之为诗,少年时亦求所谓工者,而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衰于法。
晚节尽举而归之道,而尚为少年意所累,不能浑融而出于自然。
其自负若两得,而几所谓两堕者也。
以世眼观之,公甫固不如,以法眼观之,伯安瞠乎后矣!
钱德江《阳明年谱》:先生谪龙场驿丞,至钱塘,刘瑾遣人随侦,先生度不免,乃托言投江以脱之。
因附商船游舟山,遇飓风,一日夜至闽界。
登岸至一寺,寺有异人,当识于钱柱宫,约二十年相见海上,至是出诗,有「二十年前曾见君,今来消息我先闻」之句。
与论出处,且将远遁,其人曰:「汝有亲在,万一瑾怒逮尔父,诬以北走胡南走越,何以应之?
」因为蓍得《明夷》,遂决策返。
先生题诗壁间曰:「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因取间道由武夷返钱塘,赴龙场驿。
西湖游览志馀》:守仁之既擒宸濠也,忽傅王师已及徐淮,遂乘夜出发至钱塘,凛凛尤栗,作诗云:「灵鹫高林暑气清,竺天石壁雨痕晴。
客来湖上逢云起,僧住峰头话月明。
世路久知难直道,此身那得尚浮名。
移家早定孤山计,种果诛茅却易成。
」顷之,王师遣人追宸濠复还江西,遂谢病居净慈寺。
邝露《赤雅》:文成《谒伏波庙》诗:「楼船金鼓宿鸟蛮,鱼丽群舟夜上滩。
月绕旌旗千嶂静,风传铃铎九溪寒。
荒夷未必先声振,神武由来不杀难。
相见虞廷新气象,两阶干羽在黴端。
」少时萝中有时云:「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
云迷铜柱雷蠢折,六字题诗尚不磨。
」文成身后谤兴削爵,与薏苡之事略同。
列朝诗集》:先生在郎署与李空同诸人游,刻意为词章,居夷以后,讲道有得,遂不复措意工拙,然其俊爽之气,往往涌出于行墨之间。
《明诗选》:李舒章曰:「文成才情振拔,少年颇擅风雅,自讲学后,多作学究语,乃不堪多录。
」 田按:文成谪吾黔龙场驿丞时,提学副使席书修葺会城书院,率诸生以师礼事之。
是时风气未开,文成举知行合一之教,纷纷异同,罔知所入。
厥后文成弟子道林蒋信以副使提学贵州,重举阳明学旨以教诸生。
贵阳心奄马廷锡独有悟入。
清平淮海孙应鳖见知于提学徐越,即传阳明心斋之学,又走桃冈印證于道林。
思南同野李渭自传家学,亦谒道林,陈楼上楼下光景,终明之世,吾黔学祖断以文成为开先矣。
文成居龙场有龙冈书院、寅宾堂、何陋轩、君子亭、玩易窝、阳明小洞天;居会城有文明书院。
居夷集中有诸生来诗云:「门生颇群集,樽斗亦时展。
讲习性所乐,记问复怀观。
」诸生夜坐诗云:「讲习有真乐,谈笑无俗流。
」诸生诗云:「嗟我二三子,吾道有真趣。
胡不携书来,茆堂好同住。
」《夜宿汪氏园》诗云:「他年贵竹传遗事,应说阳明旧草堂。
」今祀先生于会城之贵山书院,城外之芙风山藏庋遗像焉。
斯不祧之俎豆矣。)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