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厉鹗

相关人物:共 34 位
共 34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长洲人,字宁术,号凫乡。诸生。善填词。有《红豆树馆词》。
晚晴簃诗汇·卷一一九
陶梁,字宁求,号凫乡,长洲人。嘉庆戊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礼部侍郎。有《红豆树馆诗稿》。
词学图录
陶梁(1772-1857) 字凫芗,一作凫乡或凫香。长洲人。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授编修。官至太常寺卿、内阁士学士、礼部侍郎。以病乞归,士论多归之。诗不多作,白而不浅。尤擅倚声。编有《国朝畿辅诗传》、《词综补遗》。有《红豆树馆集》,词在集中。
红豆树馆词·王昶序
红豆出南海,载南州异物记,益部方物略诸书。
有藤种,有树种,初见于王摩诘诗,其实圆而红,然不能移植他处,故江浙间绝少。
近时惟吴门惠学士半农家有之,以名其斋,而他处无闻焉。
陶子凫乡居娄齐之间,家亦有此树。
结实累累下垂,殊可爱玩,憩其下者,每流连往复,若不能去。
盖红豆一名相思子,思发乎情,止乎礼义,乃不堕纤巧浮靡之习,得为风骚之苗裔。
今凫乡娴雅歌,通诗古文,性情风格似魏晋间人。
而尤以词擅名于时,所作前以石帚、玉田、碧山、蜕岩诸公为师,近则以竹垞、樊榭为规范。
其幽洁妍靓,如水仙之数萼、冰梅之半树,用寄其清新婉约之思,信可为南宋以来词家之别子矣。
凫乡博雅嗜古,从余游。
余缉续词综,得其搜采之功居多。
余少时于倚声一事颇曾致力,今衰老,久辍不作,而凫乡年力初壮,进而不已,行以著作擅长艺苑,集词学之大成。
读红豆词者,其以此为骥之一毛、豹之一斑可也。
昭阳大渊献寎月望日,青浦八十老人王昶序。
红豆树馆词·吴锡麒序
驻枫烟而听雁,舣葭水而寻渔。短彴遥通,高楼近接,琴横春荐,杂花乱飞,酒在秋山,缺月相候,此其境与词宜。金迷纸醉之娱,管语丝哇之奏。浦遗余佩,钗挂臣冠。满地蘼芜,夕阳如画,隔堤杨柳,红窗有人,此其情与词宜。若陶子凫乡者,家住中吴,烟波绕户,船来虎阜,罗绮生风。狎浪而订鸥盟,折花而招燕梦。东风白苧,最怜寒食之天,细雨黄梅,重认横塘之路。窟真容懒,语不嫌痴。芊绵而绿意生,宛转而红腔应。论其技则肱经三折,绎其思则肠转九回。情之引人,兴不能已,固如斯也。况复湖寻高士,庙访水仙,踵花鸟之前缘,蹑烟霞之古径。南渡之江山宛在,西泠之松柏依然。于是击钵于青豆之房,调弦于黄篾之舫。浅斟未已,逸调先铿。响落凉苔,声催落叶。流水均其采采,白雪振其霏霏。唱如小海而尤豪,人比中仙而更胜。又孰不思同旅语,并写灵襟。盖其居也如此,其游也如彼。以佳丽之地,作其謻台,以灵秀之区,为之骑驿。单衫小扇,则街子无猜,短笠大瓢,则芦人亦熟。和徵招而去,歌哨遍而来。为石门文字禅,为东泽绮语债。此红豆树馆词一编所以清而能婉,丽而不佻,得大雅之遗音,传南宋之正轨也乎。仆久违衡泌,屡溷风尘。乞食叩门,马如蛙钝,息交闭户,车类鸡栖。即欲裁寄小词,量填短拍。而故山有阻,旧雨不来,远趣莫招,孤吟易辍。兹幸遂循陔之愿,申伐木之欢。课桂隐于南湖,伫渔歌于西塞。馀情有触,结习未忘。则蚕抽未尽之丝,蝉曳将残之响,得是编而振发之,不啻迷津而逢宝筏,失路而得导师,其助予为不少也。嘉庆壬戌秋八月,钱唐吴锡麒撰。
红豆树馆词·李云章序
时物变态,山川殊状,人少壮老异形,目寓焉而不能留者,唯文词可以留之。昔人零篇断简偶传于世,虽数百年后、数千里外,观者辄如置身其中,与之周旋,而不胜流连嘅慕之致,以为笔墨之可以移我情矣。况在作者非深于情,而能若是哉。仆读红豆词而叹凫乡先生之情之至也。夫士方贫贱,恒郁郁无以自乐,一旦得志,律法填其膺,声色炫其外,酬应汩其神明。与之语平夙之交游、登览之胜迹,忽若梦寐,不复省忆者,往往有焉。君起寒素,结交老苍,驰骤坛坫,为江南名诸生。及入翰林,出任郡守、监司,为畿辅贤大夫而意趣无少异。俸馀则聚书画,政暇则延纳才士。每与座上客谈向时江湖之乐,徵文献,举佚事,津津然不以为疲。至亲故离合之感,俯仰陈迹,则凄然黯然莫能自已,盖居恒未尝一日而忘旧也。于是聚其旧时所著,加以近今之作,合为一编。大而父子兄弟夫妇之伦,君臣之遇合,师友之渊源,礼典政绩之敷贲,暨乎岩居川观、嬉春访秋,一觞一咏,罔不抒写性情,而芳菲恻怛之怀、绵邈庯峭之笔,白石白云合为一家。使读者展卷神往,如成连之琴、桓子野之歌,自不禁其情之与俱深也。仆与君甲子订交于人海中,兄事弟畜,意气相得。别而复聚,则升湛悬隔。然主客追陪,申之以婚姻,又十馀年于兹,而交情日益笃。以君待仆之情,知君用情之厚。词虽小技,而激发于孝友忠信之大节,无非至性所流,岂直词翰之工而已哉。道光癸巳孟夏,大兴李云章谨序。
红豆树馆词·吴长卿序
将使敦古欢于尘壒之表,延峻赏于冲漠之区。握月担风,徐仆射聊资谈助,模山范水,宗处士惟事卧游。虽复寓意丹青,希踪元素,而高风已邈,仅传竹柏之真,穆行无徵,虚忆萍蓬之迹。讵知桂辛藜苦,旧境频迁,玦判璋分,新愁易积。鸿印泥而莫定,驹过隙而难留。设非追感抚尘,兴怀坠雨。状唾月推烟之景,写牵云曳雪之情,几几乎迷五散于棋枰,索一吷于剑首矣。凫乡观察系传栗里,家住苏台。绚火凤之九苞,标石麟之独角。彩笔则平分李峤,艳锦则早夺江淹。义苑共羡其奇侅,艺海足资其荡涤。方其蜚英横塾,撷秀回泉。陈庚子之遗经,辩己亥之误字。秋澄玉宇,桂子飘来,路接金台,槐花踏遍。用是息尘鞅于梵刹,洽幽贽于礼堂。已而放棹潞河,停骖梁苑。南陔则艺兰发咏,西堂则梦草裁诗。洵足庆焦氏之福兄,颂鲁侯之寿母。无何云回鸾驭,风急鸰原。菤葹心拔而弥伤,箖箊泪清而欲槁。洎乎芝芙圆梦,鹣𪃸齐心。玉作田腴,金将屋贮。曹大家史编旧稿,浅印脂痕,卫夫人笔阵新图,浓留墨沈。著姓交推于徐淑,深情尤甚于高柔。此又茑萝莫喻其缠绵,蘅芷自成其馨逸已。是时述庵少寇方筑平津之馆,辟涑水之园。万壑涛声,曾陪讲席,九峰黛影,重访渔庄。觅旧伴于短李迂辛,赏奇文于大邢小魏。习刘孝标五十纸之课,搜李承休三万轴之储。靡不雪纂露钞,劬于淬掌,琼纲玉格,朗若列眉。重以谷人司成鸥鹭寻盟,岑苔合契。致谢混改席之敬,修袁逢分坐之仪。往往携屐探幽,支筇选胜。偶拈逸调,同谱新声。题花而香拂酒卮,伫月而凉侵琴荐。宜乎张温无辈,推重于元晏弁言也。至若瓜步潮生,蒜山月落。唤秣陵桃叶之渡,认芜城皂荚之桥。虎阜秋深,未消剑气,马塍春老,欲葬花魂。缄情则转绿回黄,选恨则等莺期蝶。又若千丝系缆,六柱移船。借蓝尾而飞觞,眼才一瞥,就红牙而按曲,肠已九回。虬漏沉沉,二分明月,蚖膏滟滟,四照琪花。亦复逞咀兰嚼蕙之妍词,抒擘石研丹之幽怨。夫禺山耀彩,五色相宣,若木舒华,千寻直上。观察握画日之笔,步登云之梯。玳筵乍启于樱厨,琳简近承夫蓬观。于是鸾坡儤直,螭陛趋班。纂有唐一代之钜文,传名山千古之绝学。美矣茂矣。长卿朅来东阁,得遂管窥,偶忆西泠,已成梗泛。乏一邱一壑之位置,慕半村半郭之嬉游。李公垂雅有同心,句传珂里,元次山请申后约,笑指杯湖。时道光癸巳孟夏,钱塘吴长卿谨序。
红豆树馆词·王柏心跋
凫芗观察曩著红豆树馆词,梓行已久。后复有感旧纪恩之作,都为八卷,合而刊之,授柏心使论其大略。余考词之始兴,大抵流连风月,泛咏皋壤,感物而动,其绪无端,以凭虚为奇,以超旷灵澹为宗。至子瞻、幼安辈为之,泛滥于子史,驰骋议论,其体一变。然以发摅其壮气雄心而已,未有综贯生平,标举志行,若年经月纬,粲然可睹指者也。兹则体沿协律,义兼纪事,排比敷陈,开昔人未辟之町畦。其伦则君亲、昆弟、夫妇、师友,其事则遨游、羁旅、敷文、纬典,其情则忻愉悲戚,其境则壮老穷达。析之各有宗旨,合之互相首尾,又能分刌节度,穷极窈眇,有启涂拓宇之观,无宫凌羽替之疾,于此体为创见,而仍不失其正宗。盛矣哉。前此所未尝有也。昔者司马子长、杨子云、班孟坚皆有自叙,杜子美北征、昔游等篇亦檃括出处,览者资为援据。独填词家无之,世遂以为束于体格,无能恢廓,至有目诗馀为小道者。今读红豆树馆词,包含宏大,直举胸情,然后知此境正自无穷,人特未能穷其所至耳。集中他美,诸公论之详矣,余以为自有倚声以来,兼众长而扩其境之所未至者,独于兹集见之。遂举所见,识之简末。时道光癸卯夏五,监利王柏心谨跋。
维基
陶梁(1772年—1857年),字宁求、凫芗,号凫香,江苏长洲县(今苏州市)人,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左侍郎。嘉庆十三年(1808年)登进士,改庶吉士。嘉庆十四年(1809年)授翰林院编修,任日讲起居注官。嘉庆十八年(1813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嘉庆十九年(1814年),林清之变,天理教徒闯入紫禁城。陶梁正在文颖馆修书,其仆骆升听闻警讯,把陶梁藏在书橱之中,只身守护,身中数刀。次日,纷乱平定,陶梁出,将骆升救醒。仁宗回銮,听说此事,赞骆升为「义仆」,并赐金。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陶梁署直隶天津道。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担任永平府知府。次年,改正定府知府。道光四年(1824年)任清河道。道光五年(1825年)加盐运使衔。道光十年(1830年)任天津道。道光十二年(1832年)署永平府知府、任大名府知府、护大顺广道。次年,护大名道。道光十七年(1837年)署大顺广道。道光十八年(1838年)任湖北荆宜施道。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任湖南粮储道、湖北汉黄德道。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任甘肃按察使、山西按察使,署山西布政使。次年,任江西布政使、太常寺卿。咸丰二年(1852年)任内阁学士、加紫禁城骑马。咸丰三年(1853年)任朝考阅卷官,管理中书科事务、署吏部左侍郎。咸丰五年(1855年)任礼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朱孝臧(1857-1931) 一名祖谋,字古微,号沤尹,又号彊村。浙江归安(今湖州)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授编修。充国史馆协修、会典馆总纂总校。历官侍讲、侍讲学士、少詹事、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兼署吏部侍郎、广东学政。称病辞归。入民国,在沪为寓公。早年工诗,及交王鹏运,始专于词。为"清季四家"之一,论者以为堪称词学一大结穴。以王沂孙为骨,以吴文英为神,以苏轼为姿态。辑刊《彊村丛书》,收唐至元一百六十余家。编有《湖州词徵》、《国朝湖州词徵》、《沧海遗音集》、《宋词三百首》。晚岁删定词集为《彊村语业》。
彊村语业
1857.7.21-1931.11.22,原名朱孝臧,字藿生,一字古微,一作古薇,号沤尹,又号彊村,浙江吴兴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因病假归作上海寓公。工倚声,为晚清四大词家之一,著作丰富。书法合颜、柳于一炉;写人物、梅花多饶逸趣。卒年七十五。著有《彊村词》。
彊村语业·序
语业二卷,彊村先生晚年所定也。曩者半塘翁固尝目先生词似梦窗。夫词家之有梦窗,亦犹诗家之有玉溪。玉溪以瑰迈高材,崎岖于钩党门户,所谓篇什,幽忆怨断,世或小之为闺襜之言,顾其他诗,如何匡国分,不与素心期。又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岂与夫丰艳曼睩竞丽者。窃以为感物之情,古今不易,第读之者弗之知尔。先生早侍承明,壮跻懋列,庚子先拨之始,折槛一疏,直声震天下,既不得当,一抒之于词。解佩纕以结言,欲自适而不可。灵均怀服之思,昊天不平,我王不宁,嘉父究讻之忾,其哀感顽艳,子夜吴趋,其芬芳悱恻,哀蝉落叶。玉溪官不挂朝籍,先生显矣。触绪造端,湛冥过之。信乎所忧者广,发乎一人之本身,抑声之所被者有藉之者耶。复堂老人评水云词曰,咸同兵事,天挺此才,为声家老杜。余亦谓当崇陵末叶,庙堂厝薪,玄黄水火,天生先生,将使之为曲中玉溪耶。迨至王风委草,小雅寝声,江濆飞遁,卧龙无首,长图大念,隐心已矣。慬留此未断樵风,与神皋寒吹,响答终古,向之瘏口哓音,沈泣饮章,腐心白马者,且随艰难天步以俱去。玉溪未遭之境,先生亲遘之矣。我乐也,其无知乎,我寐也,其无吪乎。是又讽先生词者,微吟焉,低徊独抱焉,而不能自已也。甲子嘉平月,遁堪居士张尔田引。
彊村语业·跋
右彊村语业三卷,前二卷为先生所自刻,而卷三则先生卒后据手稿写定补刊者也。先生始以光绪乙巳,从半塘翁旨,删存所自为词三卷,而以己亥以前作为前集,曾见庚子秋词、春蛰吟者为别集附焉。后又增刻一卷而汰去前集别集,即世传彊村词四卷本是也。晚年复并各集,釐订为语业二卷,嗣是不复多作,尝戏语沐勋,身丁末季,理屈词穷,使天假之年,庶几足成一卷。而竟不及待矣。伤哉。先生临卒之前二日,呼沐勋至榻前,执手呜咽,以遗稿见授曰,使吾疾有閒,犹思细定。其矜慎不苟如此。兹所编次,一以定稿为准,其散见别本,或出传钞者,不敢妄有增益,虑乖遗志也。壬申初夏,龙沐勋谨跋。
彊村词剩稿·彊村词原序
沤尹大兄阁下,前上书之次日,邮局即将东塾读书记、无邪堂答问各书交来。
大集琳琅,读之尤歆快无量,日来料量课事讫,即焚香展卷,细意披吟,宛与故人酬对。
昨况夔笙渡江见访,出大集共读之。
以目空一世之况舍人,读至梅州送春、人境庐话旧诸作,亦复降心低首曰,吾不能不畏之矣。
夔笙素不满某某尝与吾两人易趣,至公作则直以独步江东相推,非过誉也。
若编集之例,则弟日来一再推求,有与公意见不同之处,请一陈之。
公词庚辛之际是一大界限,自辛丑夏与公别后,词境日趋于浑,气息亦益静。
而格调之高简,风度之矜庄,不惟他人不能及,即视彊村己亥以前词亦颇有天机人事之别。
鄙意欲以己见庚子秋词、春蛰吟者编为别集,己亥以前词为前集,而以庚子三姝媚以次以汔来者为正集,各制嘉名,各不相杂。
则后之读者亦易分别。
叔问词刻集胜一集,亦此意也。
至于去取则公自为沙汰之严,已毫无尘杂,俟放暑假后再为吹求,续行奉告。
自世之人知学梦窗,知尊梦窗,皆所谓但学兰亭面者,六百年来真得髓者非公更有谁耶。
夔笙喜自咤,读大集竟,浩然曰,此道作者固难,知之者并世能有几人。
可想见其倾倒矣。
拙集既用味梨体例,则春明花事诸词,其题目儗金明池下书扇子湖荷花,题序则另行低一格,而去其弟一弟二等字,似较大方。
公集去之良是,体例决请如此改缮。
暑假不远,儗之若耶上冢,便游西湖,江干暑湿,不可久留,南方名胜当亟游,以便北首。
此颂起居,弟王鹏运再拜上言,五月廿六日。
予素不解倚声,岁丙申重至京师,半塘翁时举词社,强邀同作,翁喜奖借后进,于予则绳检不少贷,微叩之,则曰,君于两宋涂径固未深涉,亦幸不睹明以后词耳,贻予四印斋所刻词十许家,复约校梦窗四稿,时时语以源流正变之故,旁皇求索,为之且三寒暑。
则又曰,可以视今人词矣。
示以梁汾、珂雪、樊榭、稚圭、忆云、鹿潭诸作。
会庚子之变,依翁以居者弥岁,相对咄咄,倚兹事度日,意似稍稍有所领受,而翁则翩然投劾去,明年秋遇翁于沪上,出示所为词九集,将都为半塘定稿。
且坚以互相订正为约,予强作解事,于翁之闳指高韵,无能举似万一,翁则敦促录副去,许任删削,复书至未浃月,而翁已归道山矣。
自维劣下,靡索成就,即此趑趄小言,度不能复有进益,而人琴俱逝,赏音阒然,感叹畴昔,惟有腹痛。
既刊翁半塘定稿,复用翁旨,薙存拙词若干首,姑付剞氏,即以翁书弁之首,以永予哀云。
乙巳夏五月,上彊村人记。
彊村词剩稿·跋尾
彊村词剩二卷,归安朱先生语业删馀稿也。先生既于光绪乙巳薙存丁酉以来所为词,刻彊村词三卷,前集别集各一卷,而三卷末有丁未年作。是此集虽开雕于乙巳,亦续有增益,以汔于宣统辛亥,足成四卷,而汰其前集别集不复附印,世几不获见先生词集之全矣。戊午岁先生复取旧刊各集,益以辛亥后作,删存一百一阕,为彊村乐府,与临桂况氏蕙风琴趣以活字版合印为鹜音集。后五年癸亥续加订补,刻语业二卷,先生词盖以是为定本焉。其癸亥以后有手稿题语业卷三者,已为写定续刊矣。先生临卒之前数月,曾举手圈彊村词四卷本及前集别集见付。其词为定本所删者过半,在先生固不欲其流传,然先生所不自喜者,往往为世人所乐道,且于当时朝政以及变乱衰亡之由,可资考镜者甚多。乌可任其散佚,爰商之夏闰枝、张孟劬两丈,仿先生刻半塘翁词例,取诸集中词为语业所未收者次为剩稿二卷,而以辛亥后存有手稿不入语业卷三者别为集外词,以附遗书之末,俾世之爱诵先生词者不复以缺失为憾云。壬申冬十二月,龙沐勋谨跋于真如寓居。
彊村集外词·跋
彊村集外词一卷,据先生手稿写定。稿原二册,于先生遗箧中检得之。大抵皆二十年来往还吴门沪渎閒所作,亦有成于国变前者。料其初当为零缣断楮,掇拾汇存,故不尽依岁月编次。各词每自加标识,隐寓去取之意,今悉仍之。其卷首买陂塘一阕,则江阴夏闰枝丈自旧京录示者也。先生晚岁酬应题咏之笔,閒或假手他人,即此册中亦复时有代做作。先生往矣,辄本过而存之之意,并付手民。学者分别观之可也。校录既竟,附识数语于此。壬申重九,龙沐勋谨跋于真茹寓居之受砚庐。

人物简介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陈三立(1859-1940),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九江修水)人。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合称“维新四公子”。光绪15年己丑(1889)进士,官吏部主事,期间曾参加强学会。光绪21年(1895),弃吏部主事官职,往湖南协助其父推行新政,办时务学堂、武备学堂、算学馆、《湘报》、南学会,罗致了包括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在内的维新志士,湖南风气为之一变,成为全国维新运动的中心之一。戊戌(1898)政变后,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职,移居于江西南昌西山峥庐。后出任三江师范学堂总教习。清亡后以遗老自居,1937年卢沟桥事变,绝食五日而死。其诗宗尚黄庭坚,风格清奇拗涩,是近代同光体赣派的领袖,梁启超称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浓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有《散原精舍诗》、《散原精舍诗续集》、《散原精舍诗别集》。
词学图录
陈三立(1858-1937) 字伯严,一字敬原,义宁州(今修水县)人。晚清维新名臣陈宝箴长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近代同光体重要代表人物。年少博学,不拘世俗,因深恶"八股文",应乡试不遵八股文体,初选遭弃,后被主考官陈宝琛发现,大加赞赏,从落第卷中抽出选拔为举人。光绪十二年赴京会试中进士,授吏部主事官职。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来中国,徐志摩等由北平前往上海欢迎,邀至杭州,泰戈尔特地到净慈寺拜晤陈三立。1937年芦沟桥事变,曾言"我决不逃难。"平津继陷,日军欲招致三立,不应,侦探日伺其门,三立怒,呼佣持帚驱逐,自此五日不食,忧愤而死。1948年迁葬杭州牌坊山。为诗初学韩愈,后师山谷,好用僻字拗句,流于艰涩,自成"生奥衍"一派。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醇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其比。"有《散原精舍诗》及《散原精舍诗续集》、《散原精舍别集》,又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子衡恪为著名画家,寅恪为著名史学家。
散原精舍诗集·序
伯严诗余读至数过,尝有越世高谈、自开户牖之叹。己酉春始欲刊行,又以稿本授余曰:「子其为我择而存之。」余虽亦喜为诗,顾不能为伯严之诗,以为如伯严者,当于古人中求之。伯严乃以余为后世之相知,可以定其文者耶?大抵伯严之作,至辛丑以后,尤有不可一世之概。源虽出于鲁直,而莽苍排奡之意态,卓然大家,未可列之江西社里也。往有钜公与余谈诗,务以清切为主,于当世诗流,每有张茂先我所不解之喻。其说甚正。然余窃疑诗之为道,殆有未能以清切限之者。世事万变,纷扰于外,心绪百态,腾沸于内,宫商不调而不能已于声,吐属不巧而不能已于辞。若是者,吾固知其有乖于清也。思之来也无端,则断如复断、乱如复乱者,恶能使之尽合?兴之发也匪定,则倏忽无见、惝恍无闻者,恶能责以有说?若是者,吾固知其不期于切也。并世而有此作,吾安得谓之非真诗也哉?噫嘻!微伯严,孰足以语此?宣统元年五月,郑孝胥。
散原诗集·序
处乱世而有重名,则其言论予夺,将为天下视听之所系。昔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孔子无尺寸之柄,彼乱臣贼子何惧于孔子?亦惧其名而已。今之天下,是乱臣贼子而非孔子之天下也。为孔子之徒者,其将以廋词自晦,置天下之是非而不顾欤?抑将体《春秋》之微旨,以天下之是非自任欤?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亡,《》亡而后《春秋》作。盖《》之义婉而《春秋》之义严,此难于强通者也。散原使余删其诗,余谓散原:「既有重名于天下,七十老翁,何所畏惧?岂能以山川风月之辞与后生小子争轻重哉?」使天下议散原之诗非诗而类于《春秋》,乃余之所乐闻也。郑孝胥书,壬戌八月。
庐山志历代诗存·陈三立识语
有清三百年来,诗坛作者踵起,类多趣于神理声调,不敢少越新城、秀水、瓯北、樊榭诸子之绳武。
及至同光间,遵义郑子尹、独山莫子偲、长洲江韬叔辈出,始稍稍矫其趣。
至先生而益皎明昌大,天下靡然向风,称为陈郑(孝胥)体。
然世尚多以先生之诗瓣香其乡先辈山谷,为江西派中宗匠。
及至先生之集出,方晓然如郑君序先生之诗,所谓越世高谈,自开户牖,不仅隶于江西社里也。
先生之文,金石铭志,早已光烛四裔,其不拘拘于桐城,亦正如其诗之不可囿于双井也。
承学之士,自能辨之。
际兹世风板荡,俗学浇漓,幸硕果仅存,皤然一老,为群流仰止,不独为吾乡耆献之光,其高躅灵襟,亦镇自与名山同垂不朽也。
壬申季冬,南丰吴宗慈附识。
跋义宁师手写诗册·袁思亮
右义宁师为茶陵谭瓶斋丈难寓所为古今体诗二十馀首,岁在丁卯,自杭迁沪之明年也。师用诗古文辞主东南坛坫者几三十年,独未尝致力于书,而持缣楮求索者无不应。尝为人写小文,其人即据以入石,以拓本遗师,师持示思亮曰:「吾书乃寿贞珉,不亦可以诧今之知书家者耶?」然成巨帙如此者,亦不一二觏也。当是时,师卜居塘山路,与丈宅密迩,思亮数相从两家饮啖语笑,往往移日。自师去沪,斯乐不可复得。今师已前归道山,一时同游诸耆宿,无复存者,丈宅亦熸于兵,十馀年间,死丧离乱之迹遂已如此,可嘅也夫! 散原诗集录入:顾青翎
附录·黄遵宪题识
唐宋以来,一切名士才人之集所作之语,此集扫除不少。然尚当自辟境界,自撑门户,以我之力量,洗人之尘腐。古今诗人,工部最善变格,昌黎最工造语,故知诗至今日,不变不创,不足与彼二子者并驾而齐驱。义理无穷,探索靡尽,公有此才识,再勉力为之,遵宪当率后世文人百拜敬谢也。四月望日,醉中宪又识。 凡知友往还见于诗题者,尝欲自定一例: 不称辈行。唐人最重氏族,以此自诩,人亦附和之。今则父子不相及,兄弟各异籍者有之矣。 不必称官。唐之诗人多有官职,(《高适传》所谓「诗人之达者,惟适一人」,语不可解。如张九龄、张说皆丞相,白居易、元稹皆尚书,韩愈亦侍郎,何云不达也?)文酒酬酢,多属宦游;今则诗人不必官,官人不知诗,两不相涉矣。鄙意不如称名,或用通称之字而注名于下,屡见不一见者名、字不必拘。宴集人多,不必明为何人。题图诗何能盎删?其人其事于图于诗有关系者存之,否则删之可也。质之伯严先生,以谓何如?不得已而称官,以古官易今制,固不当。然当曰侍郎、尚书,不当曰吏部、户部;当曰员外、主事、编修、检讨,不当曰翰林某部也。外官如总督、巡检,出身如进士、举人,均当直书。惟有一二难事:一为候补道、(吾意实官如兵备、督粮、巡盐,均可直书。)候补知府,(实官知府,亦可直称或系以地。)一为廪膳生员、附学生员。生员犹可,候补甚难。辞穷则变,或以此种借用观察。秀才,未为不可。易苏州府为姑苏,固滋淡笑矣,然观察、秀才既为今日通称,似亦无害。盖措辞不当之咎,举世当之,于我无与也。 伯严以为然否? 乙未四月望日,遵宪妄书。
寓无竟室悼亡草·自记
悼亡而有辞,以宣典悲也。然则亦宣其悲而止尔,奚有于辞乎。昔者庄生之妻死,庄生鼓盆而歌,论者达之。夫庄生之歌,庄生之悲也。庄土之悲之结而不解,而宣之于辞也,何达之有焉?余之为悼亡辞,先后若干篇,集而存之,以遗夫戚友之稔余悲者。凡以宣其悲,且广之于无穷,而非区区传其辞而然也。光绪七年辛巳春二月,义宁陈三立伯严自记于河北分守道厅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浙江钱塘人,字栾城,一字个亭。
诸生。
能诗。
曾与同里吴焯、陈芝光、符曾、赵昱、赵信、厉鹗等捃摭南宋旧闻,合成《南宋杂事诗》,世甚称之。

人物简介

简介
高野竹隐(1862-1923),日本人,从佐藤牧山治经学,从森春涛学汉诗,与春涛子槐南为莫逆。
初为诗学厉鹗,后森槐南邀其填词,二人酬唱甚多。
晚年居京都,任伊势神宫皇学馆教授。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1861-1912,字符九,号占斋,江西南城县人。光绪十一年(1885)贡生,不久中举人,十五年考授内阁中书。二十年成进士,选授编修。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芝祥随光绪帝和慈禧太后逃至西安。二十八年赴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翌年典试湖北,因奔祖母丧未赴任。时值清廷废科举,郡绅推芝祥主建昌府中学堂讲席,在家乡兴办实业,创立厚生种植公司。光绪三十四年被召回京,擢御史,补辽沈道,又转任四川道监察御史。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相继去世后,芝祥上疏弹劾内监李莲英,认为其罪当诛,一时声振朝野。与新昌(今宜丰县)胡思敬并有“西江二御史”之誉。参与清廷“预备立宪”事宜。宣统三年(1911) 四川爆发保路风潮,芝祥上疏请撤总督赵尔丰,但未被采纳,后调任贵州铜仁知府。赴任途中,辛亥革命爆发。次年,抑郁病逝于南昌。芝祥为文“骈散兼工”,奏议“博辞穷辩”,著名的有《请诛内监李莲英折》、《弹两广总督袁树勋折》等,所撰传记、序、铭尤受桐城派影响,为晚清同光体巨擘陈衍所推崇。亦擅草行书。著有《占斋诗文集》。
泗州杨尚书遗词
往居海上,座间闻杨公杏城与朱古微侍郎论词,颇疑其素不倚声,而忽重此,或以侍郎故,遂未觉其辞之微微耶。
迨公薨后,存诗如干首,词终未一见,今始就丛稿中检出三阕,清丽似樊榭
片羽足珍,亟刊布之。
赣一谨识于睇向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1862-1918年,字杏城,清同治元年1862年)生于泗州招贤乡(今盱眙县鲍集乡梁集村),杨士骧之弟。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报捐道员。十一年,捐指直隶试用,10余年一直总办关内外铁路事宜。光绪二十五年,杨为两广总督李鸿章重用,与兄士骧同赴广州效命。后李迁北洋大臣,而兄弟同回北京参预机密,双双青云于北京幕府。此间,与庆亲王奕劻及袁世凯过往甚厚。翌年,曾上书袁世凯请求镇压义和团运动,并担任李鸿章与八国联军议和中的联络员。二十七年,李死后,杨转身投靠袁世凯,任洋务总文案献,成为袁“运动亲贵,掌握政权”的马前卒,持续十数年受宠不衰,被袁视为心腹,且素称“智囊”。《辛丑条约》既订,杨受袁世凯重托,持银10万两贿赂庆亲王,以其乖巧的口舌,应变的心计,将奕、袁拉入一伙,一跃擢任邮传部长。光绪三十二年九月,袁世凯责任内阁制度失败。杨主动充当袁排除异己瞿鸿禨、岑春煊阴谋的主角,与奕合作,密调戊戌政变前的档案,另耗银 2万两,得陷害瞿、岑2人佐证,其心计高深莫测,为世之稀。辛亥革命告成。杨随机应变,力劝袁世凯迫清帝退位,与南方议和,自甘为议和专使唐绍仪随员。民国4年(1915年),杨深知袁反对共和、乐于称帝的心理,一拍即合,于次年元月,极力拥戴袁登上“洪宪皇帝”的宝座。旋,又因是袁世凯的幸臣之缘,再迁升政事堂左臣。权力竟驾于国务卿徐世昌之上。民国7年,杨士琦伴随袁世凯破灭2年已久的“皇帝梦”,于郁郁不得“志”中,结束其一生。
泗州杨尚书遗词
往居海上,座间闻杨公杏城与朱古微侍郎论词,颇疑其素不倚声,而忽重此,或以侍郎故,遂未觉其辞之微微耶。
迨公薨后,存诗如干首,词终未一见,今始就丛稿中检出三阕,清丽似樊榭
片羽足珍,亟刊布之。
赣一谨识于睇向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安徽歙县人,籍江苏仪徵,字友声,号松门。
乾隆诸生。
画山水每以秃笔渴墨,运以中锋,沉郁苍浑。
诗出王士禛之门,与陈撰、方士庶、厉鹗为诗画友。
清诗别裁集
字友声,江南歙县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浙江仁和人,字麟徵。
康熙末诸生。
工诗,与厉鹗、金农等人相唱和。
有《静便斋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76—1733 【介绍】: 清浙江钱塘人,字尺凫,号绣谷。工诗词。喜藏书,多宋椠元钞。被聘修浙江通志及西湖志。有《药园诗稿》、《渚陆鸿飞集》、《玲珑帘词》等。
晚晴簃诗汇·卷五十一
吴焯,字尺凫,号绣谷,钱塘人。有《药园诗稿》。
词学图录
吴焯(1676--1733) 字尺凫,号绣谷,晚号绣谷老人,室名瓶花斋。
钱塘人(一说安徽歙县人)。
以家有古藤,花垂如璎珞,遂构亭名"绣谷"。
《杭州府志·文苑》:"吴焯九岁能诗,毛奇龄执手称畏友,康熙四十四年南巡献赋,召试。
五十六年奏进所著书。
所居瓶花斋聚书万卷,莳花种竹,足不越户外而车辄常满。
流连文酒,自抒所学,撰述十余种。
"与同郡小山堂赵昱友好,每得一书,彼此抄存。
精校勘。
洪亮吉曾把瓶花斋与宁波天一阁、江苏昆山传是楼等并提。
有《径山游草》、《南宋杂事诗》(与厉鹗、赵昱合写)、《药园诗稿》、《渚陆飞鸿集》、《玲珑帘词》等。
共 34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