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陈名夏

相关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张煊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51 【介绍】: 明末清初山西介休人。
明崇祯进士,由知县擢河南道御史。
坐事遣戍。
清顺治元年,荐起原官。
八年,劾陈名夏十罪两不法。
吏部尚书谭泰袒名夏,奏煊所言多不实,因坐绞。
谭泰得罪后,恤赠太常寺卿。
维基
张煊(?
—1651年),山西介休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
崇祯元年(1628年),登进士。
清朝入关后,起用浙江道监察御史,后掌河南道监察御史,顺治八年(1651年)五月,弹劾陈名夏,反被诬告处死,后赠太常寺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92—1676 【介绍】: 明末清初山东益都人,先世于明永乐中迁京师。字耳伯,号北海、退谷。明崇祯四年进士。在明官至刑科都给事中。明亡,李自成授为防御使。入清,任吏科都给事中,历官兵、吏两部侍郎。年六十,引疾归,家居二十余年而卒。有《经翼》、《春明梦馀录》、《庚子销夏记》等。
维基
孙承泽(1592年—1676年),字耳北,号北海,又号退谷,上林苑监籍山东益都人。
明末清初政治家、收藏家。
孙承泽于崇祯四年(1631年)中进士,户部观政,授陈留县知县,六年调祥符县,十年行取,十一年钦授刑科给事中。
在大顺政权中任四川防禦使。
入清后任吏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极受多尔衮的宠信,孙承泽批评说用满洲礼仪祭天不当,多尔衮仍听得下去。
顺治十年(1653年),因题奏保举大学士陈名夏担任吏部尚书,引起顺治帝不满,认为孙另有所图,于是承泽“引疾乞休,(上)允之”,隐居西山樱桃沟,顺治十一年(1654年)建退翁亭、闲者轩、砚山斋(今孙公园处)。
晚号退谷。
康熙十五年(1676年)卒,赐祭葬如例。
安徽会馆原为孙承泽寓所“孙公园”的一部分。
同治五年,安徽籍官员吴廷栋等75人倡议兴修安徽会馆,同治七年,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与湖广总督李瀚章及淮军诸将集资,购得“孙公园”的大部分,于同治八年二月修建安徽会馆。
陈献策 朝代:明至南明

人物简介

维基
陈献策(?
—17世纪),字明俞,号云韩,应天府溧阳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陈献策是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科进士,获授行人,负责册封万安王朱采𨮫,任内拒绝收受馈赠,因忤逆魏忠贤归乡。
崇祯元年(1628年)他起用为兵科给事中,呈上《击奸当伸大法》及《当务之急》两份奏疏;历任刑科、工科给事中,因为疏论云南、贵州军功,以及陵墓、黄河工事逆旨。
其后升任都给事中,管理节慎库。
明熹宗时,大型工商使用差劣材料建筑,多次拖欠;并藉清汰名义再次阴谋冒领料钱,陈献策收到移文后四次商榷,坚持不发料钱,为朝廷省下金钱十数万。
他又监查盔甲厂,查出数万件刀和数千匹布不在库内。
后来他负责东宫侍讲,延启请求赦免罪犯,很快北党抬头,他辞官归乡。
弘光帝继位,陈献策再获起用为都给事中,南京沦陷后,不再出仕。
清朝顺治间,族弟陈名夏居高官,招之不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02—1683 【介绍】: 明末清初湖南宁乡人,字仲调,一字燮友,号密庵。
明贡生。
早年入复社有名。
游浙江,与朱彝尊为友。
南明时为何腾蛟监军,永历时任翰林院检讨。
入清不仕。
顺治间被捕几死,得陈名夏援手,监禁年余得释。
晚年祝发,号忍头陀。
诗宗汉魏,多激越凄楚之音,书法钟王。
有《荣木堂集》。
槜李诗系·卷四十一
字燮友长沙人孝廉有荣木堂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仲调一字燮友宁乡人崇祯癸酉举人有荣木堂集
杨义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末清初山西洪洞人。
明崇祯元年进士,官山东聊城知县。
入清,授河南汝阳知县,升御史。
巡视两淮、长芦盐政,定行盐掣签制度,劾罢贪酷运使。
后又劾奏孙承泽党附陈名夏等事;条陈督抚出巡应简随从,勿扰民。
官至工部尚书。
顺治十八年致仕。
刘余谟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维基
刘馀谟,字潜柱,直隶安庆怀宁人,明末清初官员。
刘若宰之侄。
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应天乡试,崇祯十六年(1643年)联捷癸未科进士。
降清后,授庶吉士,上疏“垦荒兴屯疏”称湖广“弥望千里,绝无人烟”。
官至刑科右给事中。
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爆发陈名夏案,初三日刘余谟、御史陈秉彝替名夏缓颊,双方争执不下。
刘馀谟喋喋不休,帝为之大怒,下令将余谟革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09—1671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太仓人,字骏公,号梅村。
复社张溥弟子。
明崇祯四年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
弘光时为少詹事,以马士英、阮大铖当权,乞假归。
入清,闭门不出,仍主持文社,声名甚重。
后以陈名夏、陈之遴等荐,地方官敦促就道,被迫于顺治九年进京,官至国子监祭酒。
十四年南归家居。
奏销案起,几至破家。
遗命以僧服殓,题“诗人吴梅村之墓”。
学问渊博,诗尤工丽,所作歌行均足备掌故。
有《梅村家藏稿》、《绥寇纪略》、《太仓十子诗选》。
晚晴簃诗汇·卷二十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太仓人。明崇祯辛未一甲二名进士,历官庶子。福王时,召拜少詹事。入国朝,授秘书院侍讲,擢国子监祭酒。有《梅村集》。
词学图录
【吴伟业】(1609-1683) 字骏公,号梅村。江南太仓人。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授编修,迁左庶子。南明弘光朝授少詹事。顺治十一年(1654)被迫出仕,历官秘书院侍讲、国子监祭酒。后二年乞假归。工诗,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少作才华艳发,吐纳风流,及阅历兴亡,则激楚苍凉。尤工七言歌行,人号"梅村体",一时称为绝调。亦工古文辞,能作戏曲。馀事填词,长调苍莽无尽,小令流丽稳妥,亦负时名。有《梅村家藏稿》及传奇《秣陵春》、杂剧《临春阁》、《通天台》。词集名《梅村词》。今人辑有《吴梅村全集》。
清诗别裁集
字骏公,江南太仓人。崇祯辛未赐进士第二人。国朝官祭酒。著有《梅村集》。○梅村七言古,专仿元、白,世传诵之。然时有嫩句、累句。五七言近体,声华格律不减唐人,一时无与为俪,故特表而出之。○梅村故国之思,时时流露。《遣闷》云:“故人往日燔妻子,我因亲在何敢死,不意而今至于此。”又《病中》词曰:“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沈吟不断。草间偷活。”“脱屐妻孥非易事,竟一钱不值何须说。”读者每哀其志。若虞山不著一辞矣。此二人同异之辨。
梅村诗馀·序
词者,诗之馀也。乃诗人与词人,有不相兼者。如李杜,皆诗人也。然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为词开山,而子美无之也。温、李皆诗人也,然飞卿《玉楼春》、《更漏子》为词擅场,而义山无之也。欧、苏以文章大手,降体为词,东坡「大江东去」卓绝千古,而六一婉丽,实妙于苏。介甫偶然涉笔,而子固无之。眉山一家,老泉、子由无之也。以辛幼安之豪气,而人谓其不当以诗名,而以词名,岂诗与词若有分量,不可得而踰者乎。有明才人,莫过于杨用修、汤若士,用修亲抱琵琶度北曲,而词顾寥寥。若士四梦,为南曲野狐精,而填词自宾白外无闻焉。即词与曲亦有不相兼者,不可解也。近日词林宗匠,往往专意诗古文,至度曲倚声,则多搁笔,兼人之才,吾目中惟见梅村先生耳。先生文章,仿佛班史,然犹谦让未遑,谓予曰:「若文则吾岂敢,于诗或庶几焉。」今读其七言古律诸体,流连光景,哀乐缠绵,使人一唱三叹,有不堪为怀者。及所制《通天台》、《临春阁》、《秣陵春》诸曲,亦于兴亡盛衰之感,三致意焉。盖先生之遇为之也。词在季孟之间,虽所作无多,要皆合于国风,好色小雅,怨诽之致。故余尝谓先生之诗可为词,词可为曲。然而诗之格不坠,词曲之格不抗者,则下笔之妙,古人所不及也。休宁孙无言遍徵当代名家词,将以梅村编首,亡何而梅村殁矣。孙子手卷不释,仍寓余评次刻之,可谓笃好深思。而余于先生,琴樽风月,未忘平生。故谬附知言,序其本末如此。予观先生遗命,于墓前立一圆石,题曰「词人吴某之墓」。盖先生退然以词人自居矣,夫使先生终于词人,则先生之遇为之也。悲夫。 兰陵邹祗谟序
槜李诗系·卷四十一
字骏公太仓人顺治初官祭酒有梅村集
维基
吴伟业(1609年6月21日—1672年1月23日),字骏公,号梅村,祖籍直隶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昆山市),祖父始迁居太仓州(今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明末清初诗人、政治人物,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为「江左三大家」。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五月二十日生于江南太仓的一书香家庭。幼时受学于同乡张溥,文名卓著,积极参加复社,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为“江左三大家”,和当时的陈维崧、吴兆骞、严绳孙等才子有交往,且与著名歌妓卞玉京有过一段姻缘。与陈之遴为儿女亲家。崇祯三年(1630年),吴伟业应应天乡试,中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联捷辛未科会试第一名,温体仁党人诬陷周延儒,伟业被控与延儒勾结作弊,崇祯帝调阅试卷,御览之后,在吴的试卷上批“正大博雅,足式诡靡”,殿试高中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赐驰节还里门”,娶先室程氏。 崇祯十一年(1638年),崇祯帝临场视学,观看皇子就学情况,亲问《尚书》大义,讲毕,获赐“龙团月片,甘瓜脆李”。历官南京国子监司业、左庶子。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明朝灭亡,清兵入关后,短暂出仕弘光帝朝廷,任詹事府少詹事,不久请假归乡。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南下,吴伟业携家眷逃难,先后投奔到同宗繇青房及公益兄弟家,之后再逃往矾清湖亲戚家,隐居不出。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二
传如,字戒山,又作介山,海盐人。
幼出家昭庆,通内外典,参空见性,与虞德园冯具区诸公善。
万历间,徒步入京,请藏。
为谤议所中,身陷法曹。
后得释。
陈百史曰:“介山一切定力为教导,主脱略世法,不拘隅曲。
后十馀年,学者思之,至有奉其教而泣下者。
予闻其苕溪说法,时有巨蟒蜿蜒,群鹊聚听,与昙超何异?
非定力能如是乎。”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传如,本名兴如,字介山,亦作戒山,姓顾氏,武原人。母梦金甲神推车上堂,遂举子。童时往僧舍,见《棱严经》,恍如宿习,归白母矢愿出家。投杭之昭庆,礼镜湖为师,其祖大慈曰:“予尝梦慈恩窥基尊者过吾家,此子相貌奇伟,殆类之。”名之曰兴如,谓能兴佛道也。后为真寂百松所器,易名传如,摩顶谓之曰:“三千界如是,传佛心镫以此准,子其勉之。”尝至嘉兴东塔翻阅藏经,沈居士继山随取般若部经一函,试令背诵,传如立诵数卷,继山惊服曰:“此神僧也。”东走鄮峰,礼阿育王设利二七日,设利放百宝光,光中涌见无数佛菩萨,一一皆身在其前瞻礼,向有碍胸之物,至是一时空荡,以此质于百松,松曰:“此普现色身三昧,是方便境,须修法华忏法,方不住此位。”及受具区冯公西溪安乐之请,修法华忏法六载,默證师言。尝从妙峰法师学天台教,与人谭论,口如悬河,辩者莫当。庚子入都,欲奏开昭庆戒坛,并请龙藏,与紫柏可公甚契。及妖书事起,如已南归,乃并逮如,如易服自诣县,县主曰:“何来自罹苦趣?”如曰:“解京游方也,坐狱住静也,受刑苦行也,就死舍身也,除此四法,何处更有安心法门?”赴京与可同就狱,刑部主政鲁史曾游西山佛寺,逢异僧语之曰:“吾教中有二大士,将以挂误入法网,公当主此案,幸左右之。”鲁问为谁,僧指庭柏及山示之。鲁心识已久,及阅谳辞,见紫柏、介山名,心感悟,竭力剖护,事得释。丙午,因经厂王太监奏请,得赐《大藏经》,赐金建阁。归构斋堂、寮舍,登坛讲演经论,愿力毕遂。癸亥驻锡塘栖大善寺,甲子还真寂,示微疾,更衣趺坐,说《金刚经》及《十六观》题毕,寂然而逝。世寿六十三,塔于瓶匋骆园,后迁本山卧牛石侧。所著有《法华抒海》、《棱严歇》、《棱严截流》、《老子芺》、《庄子参》若干卷。有《赠大善宾岳上人》,诗云:“江海足优游,尝虑风波恶。郊园可卜居,尘俗纷相错。动止皆畏途,何方堪著脚。但教身云飞,悠然自宾岳。”亦有感而言也。又真可圜中寄如诗云:“谁能念尔冲寒去,傀儡提携岂有神。长别莫谈身后愿,好从当下剖微尘。”盖如释,可犹未释故云。又冯梦祯与如书云:“洪钟不叩不鸣,公顷无俗事,吾几失公矣。蛣𧏙六即之说,敢不击节以副赏音。”见推当代名流如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南溧阳人,字玉佩。
陈名夏女,方中通妻。
工诗,语多触事兴悲。
有《文阁诗选》。
人物简介
陈舜英,字佩玉,江苏溧阳人,相国陈名夏女,桐城方中通室。
著有《文阁诗集》一卷行于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溧阳人,字岩尹,后改名长恤,字蒿子。
明季诸生。
博通群书,文行为一时之冠,同学陈名夏等均师事之。
入清隐居,足不履城市达四十年。
当路致书信,概不拆看。
有《礼记通志》、《纲目分注补遗》、《沧浪亭集》。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