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严栻

相关人物:共 33 位
共 33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维基
沙澄(?
—1696年),字会清,山东莱阳县人。
清初政治人物。
沙澄于顺治三年(1646年)中式丙戌科三甲进士。
选庶吉士,散馆授检讨。
官至礼部尚书。
兄弟沙瀛、沙潢。
子沙汝沣、沙汝洛(山东曲阜孔兴燮女婿、孔毓圻妹夫)。
沙汝洛孙女嫁大学士张鹏翮子张懋龄的儿子张勤辅。
张懋龄为孔毓圻女婿。

人物简介

维基
张凤翔(1558年—1602年),字辉止,号凌玄,江西建昌府南城县民籍临川县人。
小名黑龙,二十四岁补邑诸生,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江西乡试中举,二十六年(1598年)联捷戊戌科进士,奏名后观政都察院。
改翰林院庶吉士,读中秘书。
考选为刑科给事中,督青政。
三十年改任礼科右给事中,弗及见而卒,年四十五。
子张三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广东博罗人,字孟奇,号九岳,别号西园。万历中举人。官至平越知府。好学博识,贯通经史百家,能画善书。有《汇雅》。
全粤诗·卷四二一
张萱(一五五八 — 一六四一),字孟奇。
博罗人。
明神宗万历十年(一五八二)乡试以《春秋》夺魁。
肄业南雍,被推为诸生都讲。
屡赴会试不第,考中内阁制敕房中书,纂修正史,侍经筵,得发秘阁所藏书读之,有《秘阁藏书录》。
因修玉牒称旨,转北户部主事,署奏曹。
差满,奉母还里,乞终养。
擢贵州平越守,未任。
筑园榕溪之西,不入城市,海内称西园公。
立仁粟仓以济族里。
每遇荒歉,煮粥赈饥,多所存活。
郡邑有兴革事,必式闾咨访,推诚商酌,略无徇私。
生平无他嗜好,独癖书。
善书画。
著述颇丰,有《西园存稿》、《汇雅前后编》、《古韵》、《疑耀》等。
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九一有传。
张萱诗,以明刻清康熙四年张萱之子张焘等重刊《西园存稿》四十三卷本为底本,参校日本内阁文库藏明刊《归兴诗》。
他本辑得佚诗,附于末卷。

人物简介

维基
姚之骐(1562年3月24日—1609年11月1日),或作姚之麒,字汝调,号渥源,南直隶安庆府桐城县人。
身长八尺,清洁安民,卒于任上余财不能购买棺椁,湘潭县民为其备办之,被称为是应该崇拜奉祀的乡贤和湘潭名宦,葬在黄华小陈庄磨盘石下,称为神君。
《湘潭志》、《湖广江南通志》、《桐城麻溪姚氏先德传》皆有记载。
娶礼部儒士项锐女1569年7月21日(己巳年六月八日)到1653年9月21日(癸巳年七月三十日),封孺人,葬泉水塥章庄。
1562年壬戌年三月二十四日(嘉靖四十一年)出生于安庆府桐城县栗子岗南(今枞阳县麒麟镇),族谱上作湘潭公姚之骐而丁未科进士上叫作姚之麒,是姚希廉(姚旭曾孙)的次孙,姚希廉长子姚承虞的次子(哥哥姚之彦,1556嘉靖丙辰年生,早卒)。
桐城麻溪姚氏大约在元朝1335年到1340年间迁入皖的桐城,而姚之麒正是从始迁祖鼻祖姚胜三算起第十代耳孙。
姚莹在先德传中说:四代皆有隐德,孝友力田,读书好义,施予无吝。
这是典型的桐城耕读传家之风,或许是受婺源移民的影响吧。
第五代姚旭是明景泰二年(1451年)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因上书为同僚诉讼冤情,忤逆权贵,谪迁郑州州判。
后任南安知府,升云南布政使司右参政。
从桐城麻溪始迁往桐城城关居住,子孙众多,年七十卒。
自此后,硕宦名儒辈出、人文蔚起,麻溪姚跻身县城五大世家张姚马左方之列,成为著名的文化世家和仕宦望族。
于仕宦,与显赫的桐城戴冲张氏锡类堂(宰相张)并称“张姚”,清代有“桐城张姚二姓,占却半部缙绅”之说。
于文学,姚家代有传人,姚鼐更是和方苞合称“方姚”,成为桐城派的代名词,旧时有“人人桐城,家家方姚”之语。
而到了曾孙姚希廉这一代家里已经落魄贫穷,搬居在桐城县栗子岗南(今枞阳县麒麟镇)。
姚之麒比堂弟姚之兰早八天出生,等他们满月后,祖父姚希廉时年四十九岁,为人忠厚慈祥,用筐子把二孙放在里面从而玩耍嬉戏。
此时门外有一道士乞求食物,姚希廉虽然家贫却仍然施舍给道士,并抱怨说家里贫穷的问题不能解决。
道士笑着说:“一个筐子中盛放了二位进士何必忧虑贫穷呢?
”,说完忽然就消失不见了。
而祖父姚希廉却在半年多后的1563年十二月十六日(嘉靖四十一年壬戌年)去世,曾祖母是方圭的女儿在1565二月四日(嘉靖四十三年乙丑年)去世。
1567年(隆庆元年)姚之麒六岁,因为孤独贫穷(哥哥母亲祖父曾祖母都去世)而不能有钱去购买书,用手抄写来阅读,写下来的文章华美,有文采劲道。
母亲吴氏在1568年戊辰年九月二十五日(隆庆二年)去世,父亲姚承虞时年三十三岁后来终身未娶,于万历年间去世。
姚之麒被困在童子试,不少次失败,他说:“等以后一定会遇到适合我的命数,我不过为了自己读书而已。
”(堂弟姚之兰,姚之骐三叔姚自虞之子,同为姚希廉之孙。
字汝芳,号芳麓。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登辛丑科进士,授福建海澄县知县,兴修水利,变盐碱地为良田,民称其地为姚港。
起补博野县知县,迁南礼部主事,升任郎中,出任杭州府知府,迁汀州府。
后擢郎中,出知杭州,后加按察司副使。
尝以库羡金应朝廷加征军饷,使不累民。
督饷使者以闻,将超擢,以母老请归,崇祯三年(1630年)年六十九卒,称副使公。
姚文然、姚范、姚鼐、姚莹皆是其后人。
)1585年(万历十三年乙酉)乡试十二名,期间娶礼部儒士桐城桂溪堂项氏项锐的女儿为妻,项氏封孺人1569年(隆庆三年己巳年六月八日)到1653年(清顺治十年南明永历七年癸巳年七月三十日),二子一女皆早于项氏去世,活到了曾孙姚士万出世。
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癸巳)举人,会试一百三十四名,长女姚氏本年出生,同年十一月五日姚之骐的祖母张氏去世;1596年(万历丙申三月二十六日)长子姚孙林出生;1599年(万历二十七年)姚之麒三十八岁才开始进入桐城的学校教书,桐城士子多以他为师。
1601年(万历二十七年辛丑年五月十七日)次子姚孙森出生,他即为日后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文臣,也是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的外公。
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与同县的左光斗(“东林六君子”)同期为丁未科进士,三甲四十九名,刑部政,被授予湘潭知县的职位,妻子与两个儿子也跟随父亲前往湘潭。
姚之麒为人方正,尚气节,力学积行,考进士时出自李腾芳门下,李腾芳号湘州,是湘潭本地人氏。
姚之骐上任之前,特地去向老师辞行,说:“我到湘潭任县令,一定治理好地方,以报答老师的恩德,应该使老师的声名在乡里人眼中重要,要有着长者的美誉。
”到了湘潭,果然碰上李家豪仆为非作歹,行不法之事。
姚之骐不徇私情,说:“我为你主人的门生,就跟你弟弟一样。
哪有犯法的父亲哥哥远离官宦却要子弟纵容包庇家人行不法之举的呢”。
依法惩治,当众对李氏豪仆处以鞭笞之刑。
在此之后湘潭境内居民都一副严肃谨慎的样子。
姚之骐治理事情精准核要,举发罪行的效率如若神明一样。
一位乡绅士大夫拜访他,这个士者的意图是有其他想要的,姚之麒与其交谈。
过了一段时间后,士大夫徘徊迟疑而退走加入盗贼,底下的小卒却不敢告发。
当时洞庭湖一带盗贼劫掠频繁,守令为之所忧患,而姚之麒请求让自己去捕捉盗贼,守令以不是湘潭的事务问您不合适推辞,姚之麒说:“潭邑离往洞庭湖不远,而且湘潭人经过时也会被盗寇用异样眼光看待(指钱财),我现在就离境前往洞庭湖出盗不意,必然成功擒获他们"。
姚之麒率领健壮的军卒飞奔直入贼巢,果然一举擒获盗寇首领并诛杀了他们,于是远近范围内从此都安定宁静。
姚之骐性格严肃而待人宽厚不为自己着想往往先人后己,为官刚直清廉,杜绝一切不正之风,民间有民谣称赞他:「只吃湘潭一口水,不惹长沙半点泥」,在湘推举名宦,在桐崇举乡贤,洁己惠民,尤加注意学宫教育,勤于授课教士,分校礼闱,号称得人。
因为廉洁出名被朝中推荐,即将进入京师任职。
1609年十一月一日(万历三十七年己酉年)姚之骐年四十八,因辛劳过度而致身体衰弱染病而卒于任上。
驻湘潭兵备副使王知远素不与他相洽,闻到了其死亡的消息,驰马快跑到县署,看到姚之麒囊中仅有府给路费一百二十金,家无长物,四壁书架上放置的公文账目却井井有条、分毫不差。
等到见到姚之骐停在房屋,尸身尚未入殓,衣服物品极其贫寒简陋,两名幼子姚孙林和姚孙森哀痛到难以正常行走,但应对提问待人接物却如同成人一般,询问他们丧事怎么办却回答说一点都没有准备,室内听到后一片肃然。
遗物中有金钱价值的只有图书和生前著作的诗文,上面净都沾染了汗水,这些都是姚之麒徒手抄写下来的。
湘潭的财政出入和想要改革的事项文书都封存在一只很坚固的木匣子里,王知远打开木匣子,里面装的却都是湘潭县本地优良人士和奸恶小人的行为记录。
王知远看到后,也跟其他人一样抚摸着尸体,大声痛哭。
王副使叹道:“咫尺就有名贤在而我却不能觉察,冥冥之中辜负这个良友,姚公独为君子我怎么比得上呢!”。
官宦县民父老子弟听闻姚公去世的消息来奔丧,哭声响彻天际。
王副使安慰他们说:“父老乡亲们再继续哭泣有什么益处呢?
姚君刚刚去世方未入殓,身长八尺(约合现在184.8厘米),怎么才能得到这样的巨大棺材呢?”。
某位官署官员七十多岁,扶着拐杖进入说:“老人我身长和贤侯等同,我有自备的棺材在,请姚公以此棺入殓。”。
姚之骐勤勉履职,家境竟如此贫寒,于是人们感动之余,上至抚台官员,下至同僚吏属,还有普通百姓,都纷纷赠送吊唁礼金。
姚夫人项孺人一律敬谢不受,只接受了老人备的棺材。
王知远安抚众人整理吊唁礼金,竟有上千两银子,项孺人坚决不收。
带着棺材返回家乡安葬归往桐城之日,舟车目送项孺人的队伍络绎不绝长达数百里。
王副使派遣官吏护送,等到了安庆项孺人仍然坚持自己的志气不接受赙金。
赙金嘱咐给了安庆府知府,于是写信给桐城人,桐城民众为姚之麒的遗孤姚孙林姚孙森出钱养置,也请求把姚之骐在名宦祀祭祀,桐城民众听闻姚之骐的事迹后也在乡贤祀祭祀怹。
1611年(万历三十九年),姚之骐长女的丈夫桐城诸生吴道震早卒,姚氏当时十九岁,她的儿子姚之骐的外孙吴德坚还是婴儿。
于是姚氏忍住没有徇死抚养二十六年,看到吴德坚成家立室。
至1637年(崇祯丁丑年),流贼掠桐城。
姚之骐长子姚氏的弟弟姚孙林奉母项孺人命自舒城回桐城,前往潜山避难,姚氏跟吴德坚都同行。
贼人到了,姚孙林,让仆人护送母亲归家,与姐姐以及外甥吴德坚断后,骂贼格斗而死。
吴德坚驮着姚氏逃跑。
氏曰:“事急矣,汝一介书生焉能背着我远行,倘若贼人追及,那就是都死的下场,汝不能保全母亲的姓名,难道还要断绝父亲的香火祭祀吗!
”姚氏呵斥让吴德坚离开,吴德坚哭泣不忍离开,姚氏推吴德坚坠落层崖之下,想着有可能保全儿子性命。
过了一会贼人都追上来了,斥骂姚氏说:“出金可免你一死。
”姚氏说:“我流落失散在离家遥远的地方,哪里来的钱。
”贼人令手下解开姚氏衣裳检验之,姚氏骂曰:“你这贼奴是什么东西,但敢说这样的话!”贼人大怒,姚氏在刃交下死。
《桐城县志·忠节》有记载姚孙林的节行;《明史·卷三百〇三列传第一百九十一·列女三》有记载姚氏的节行。
姚之骐次子姚孙森,跟父亲被比作神君荀淑一般因道德才行被朝中比作东汉的关西孔子杨震。
也学习兵法事项,杀了他哥哥姐姐的同伙流寇们攻桐城,被佐邑令守御城,桐城才得以不被攻陷。
1651年八月二十六日(顺治八年辛卯年)姚孙森去世,湘潭公姚之骐妻子项孺人1653七月三十日(顺治十年癸巳年)去世1659年(清朝顺治十六年己亥年)姚之麒的孙子姚孙森的次子张廷玉舅舅姚文燮登进士,授福建建宁府推官,1669年(康熙八年)任直隶保定府雄县知县,之后升任至云南开化府同知,摄曲靖府阿迷州事。
1673年(康熙十二年)时值,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商议撤藩,平西王吴三桂心不安,以反清复明为号召,于同年十二月处决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周王,以“大明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之名义起兵反清,以次年(1674年)为“周启元年”,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察哈尔亲王布尔尼、南明延平王台湾统治者郑经(郑成功嫡子)等人先后响应,史称三藩之乱。
吴三桂大军初时势如破竹,贵州巡抚曹申吉、提督李本深、云南提督张国柱等人立刻响应,总督甘文焜被叛军所害,吴军兵不血刃取得云贵全境。
姚文燮也陷入吴军营中。
密与建义将军林兴珠有约,为吴三桂所察觉,被关联详查,姚文燮乘隙逃遁,在归家回国的道路中到了湘潭,湘潭父老乡亲询问关切他。
姚文燮说:“这我乃是前朝神君的亲孙子呀!
(此前朝神君之孙也 荀彧祖父荀淑亦有神君的称谓)”,此时吴三桂军势已经侵入湖南了,姚文燮因湘潭父老的庇护才得以脱身。
之后拜见到安亲王爱新觉罗岳乐军中。
安亲王听闻后,召姚文燮至京,召见回答问题,询问军事都甚为熟悉。
三藩之乱平定后,姚文燮辞职回桐城奉养母亲(桐城桂林方氏六房方大羹女),之后醉心于诗词古文和山水画,他的次子姚士万中进士,姚士万的长子姚孔鈛中举人,姚孔鈛的玄孙姚镶,字季生,原名立隽,号石樵,诰授资政大夫二品,安徽省道台,是李鸿章和曾国藩的前辈。
从桐城范岗移居现今安庆城区,宅屋足足两百多平米,一妻六侧室共生十子七女。
这其间少不了神君姚之麒的庇护呀。
姚之骐堂弟姚之兰的云孙姚莹按照《湘潭县志》、《湖广通志》、《 江南通志》中记载的湘潭公姚之骐的仕途功绩为怹记录,内容由姚之骐的曾孙姚孙森的孙子姚文焱的长子姚文燮的侄子姚士万的堂弟张廷玉的舅表兄:姚士黉亲自撰写,新旧二文合并记录在《麻溪姚氏族谱先德传·卷二仕绩上》当中。

人物简介

维基
张邦纪,字完璞,号金台,燕山左卫军籍,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
万历二十五年丁酉科顺天府乡试举人,二十六年成戊戌科进士。
初选庶吉士,二十八年授翰林院检讨,三十年奉命编纂六曹章奏。
三十四年典试湖广,三十七年升右春坊右赞善,寻管理诰敕。
四十二年升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读,清理贴黄,四十三年升右庶子,四十四年皇太子朱常洛出阁讲学,为讲读官。
四十五年改左庶子仍兼翰林院侍读,掌左坊印。
四十六年会推为国子监祭酒,主顺天府乡试。
升少詹事,以礼部右侍郎孙如游暂假调理,代知贡举,又为殿试读卷官。
四十七年十一月引疾归。
明熹宗即位,荫子张永祚入监读书。
天启二年(1622年)四月升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管理贴黄,充实录副总裁。
五年请告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2—1711 【介绍】: 清江南丹徒人,字素存。顺治十八年进士。康熙间授编修,历国子监司业、日讲起居注官、詹事、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刑部尚书、礼部尚书,二十九年授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历官凡五十年,为太平宰相二十年。卒谥文贞。小心谨慎,远避权势,故为圣祖所信任。
晚晴簃诗汇·卷三十一
张玉书,字素存,丹徒人。顺治辛丑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文华殿大学士。谥文贞。
全台诗
张玉书(1876~1939),字笏山。
草鞋墩(今南投草屯)人。
原为商贩,好读书,自学有成。
后于双冬富户黄春帆家任掌匮,因而结识雾峰林烈堂、林阶堂,与雾峰林家有生意及诗文上的往来。
由于林家主管台中地方樟脑事务,张玉书因而得以在草屯创办「脑馆」,多年经营,终成地主。
子张深切为知名作家及民权斗士。
〖据张深切描述:「父亲的民族意识也是很强,但他是文人,不是实行家。
他的诗文中,时常透露爱国的情绪,不过他不赞成直接行动。
」,参考氏著《我与我的思想》,台中:中央书局,1948年。
〗大正九年(1920)张玉书加入栎社,大正十一年(1922)秋游历中国,赋诗多首。
返台后〖唐羽《基隆颜氏家乘》载,「大正十一年(1922)秋,将游大陆,过基,尝作客陋园。
」傅锡祺《栎社沿革志略》载,1922年10月22日栎社召开二十周年纪念大会时,张玉书已远游大陆。
1923年2月25日,栎社于雾峰林家宫保第大花厅召开春季例会时,张玉书已亲自出席。
由此推知张玉书返台时间在1923年2月25日之前。
〗 ,陆续披载于《诗报》及其他报刊。
曾参加台中「东墩吟社」、「墩风吟会」;复于草屯创「碧山吟社」,于南投创「南陔吟社」。
著有《笏山诗草》,收于《栎社第一集》,未印行单行本 〖参考傅锡祺《栎社沿革志略》,台北:台湾银行,1963年;王建竹《台中诗乘》,台中市政府,1976年;唐羽《基隆颜氏家乘》,台北:基隆颜氏家乘纂修小组,1997年12月;张淑玲《台湾南投地区传统诗研究》,中国文化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2003年。
〗。
以下诗作自《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台南新报》、《台湾文艺丛志》、《三六九小报》、《风月报》、《诗报》以及《栎社十周年大会诗稿》、《栎社癸丑年第一期课卷》、《栎社第一集。
笏山诗草》、《瀛洲诗集》、《东宁击钵吟前后集》、《铁峰山房唱和集》、《瀛海诗集》等报刊诗集辑录编校。
清诗别裁集
字素存,江南丹徒人。顺治辛丑进士,官至大学士,谥文贞。○文贞古今文俱以风度胜,诗品亦然,令读者如饮醇醪,自然心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77—1853 【介绍】: 清江苏娄县人,字春木,一字子寿,号樗寮。监生。在京师与洪亮吉、张问陶等唱和,有诗名。后受学姚鼐,以古文名。曾主讲荆南、景吴书院。工画墨竹。有《通艺阁诗录》、《晚学斋文录》、《樗寮文续稿》。又辑《清文录》。
晚晴簃诗汇·卷一二三
姚椿,字子寿,号春木,娄县人。监生,举孝廉方正。有《通艺阁集》。
船山诗草·序
尔来作者,彫文织采,终朝点缀,文章殆同书抄,体裁绮密,便称才子,但自然英旨,罕值其人。张公,名家子,有殊才。仗气爱奇,自致远大,人实贫羸而文采高丽。推其文体,不避危仄,皆由直寻。善自发诗端,感荡心灵,动无虚散,因物喻志,怀寄不浅,甚有悲凉之句,又巧构形似之言,无雕虫之功,而韵入歌唱,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至乎吟咏性情,羌无故实,言在耳目之内,寓目辄书,使人忘其鄙近。然奇章秀句,良有凿裁,得景阳之諔诡,含茂先之靡漫,虽复千篇,犹一体耳。尝谓余曰:「我诗有生气,譬应变将略,讵出经史?纵有乖文体,亦能自迥出。」余谓文制,理过乎辞,精而难晓,此意锐而才弱也。动辄用事,拘挛补衲,伤其真美,有芜漫之累矣。所以诗不得奇,殆均博弈。夫属词比事,但令清浊通流而鲜明紧健,斯为足矣。陈思赠弟,阮籍咏怀,谢客山泉,王微风月,季鹰黄华之唱,陶公咏贫之制,亦何以加焉?嵘今所录,如流风回雪,似落花依草,一句一字,赏心流亮。每观其文,幽居靡闷,欣欣不倦,请寄知者尔。乾隆壬子花朝,集钟嵘《诗品》序,遂宁灵泉寺僧道嵘。
船山诗草·自叙
自十五岁乾隆戊戌年始,至四十岁嘉庆癸亥年止,共二十六年,得诗三千五百五十二首,删存一千七百四十六首,分为十五卷。其甲子四十以后诗,另卷附后,观存者之有不必存,知删者之有不应删矣。惬心之事,难哉。嘉庆戊辰冬日,船山记,时年四十有五。
船山诗草补遗·序
余未及冠,居里门,为博士弟子,与二三同志学为诗歌。
客有自京师来者,盛称翰林检讨张船山先生之诗,见示一二篇,余读之飘飘有仙气,心窃爱慕之。
又数年,有以先生《宝鸡道中题壁》诗抄示者,余始骇然以惊。
见其跋涉关河,崎岖戎马,欲歌欲泣,情见乎辞,以为太白、少陵复出也。
又数年而先生解组侨寓吴门,余以南北奔驰,留京师者十年,恨未之见。
及丁丑旋里,而先生归道山矣。
然所作诗业已刊行,悬书林不胫而走。
余乃购得而尽读之,则见其诗空灵缥缈,感慨跌荡,脱尽古人窠臼,自成一家。
如万斛泉源,随地涌出,洵乎天才亮特,非学力所能到也。
然所刊诗,先生手自删定,而叙中所言多至三千馀篇,存者仅千馀篇。
余平日所见,如所作《分龙行》七言古风及《赠姚春木上舍》五言律数首,集中不载,意集外之诗,必有佳作弗得见者焉。
先生所自言存有不应存,删有不应删者,其信然乎?
余以亏累被劾,匏系皖城,赖笔墨消遣,而陈君驭珊频来视余,閒与谈艺。
先生其乡人也,因言先生之诗不主故常,空诸依傍,句句出人之意外,语语入人之意中,心灵笔妙,为人所难及。
尚有未刻之诗十五六卷,在其犹子张君立轩处,传作尚多,可取以观。
余闻之不禁狂喜。
翼日,果偕立轩挟诗以来,请于余日:「此先叔父删剩之诗也,命藏于家,弗灾枣梨。
而吾乡诸耆宿咸以为可传,愿代为决择,序而传之。
」余惟先生之诗,如波斯宝藏,珊瑚木难、明珠翠羽充牣于中,而富商大贾往往不自宝重,及寒俭之家得其一二,方且誇耀于人,诧为希有,一旦委而弃之,不深可惜哉!
爰择其词之名隽及有关风教者,复得四百馀篇以授立轩,谓之补遗。
余不足以序先生之诗,而有不能已于言者,以道其平日爱慕如此也。
道光二十有九年岁次己酉十月朔,梁溪后学顾翰蒹塘氏谨撰。
船山诗草·跋
船山先生名噪海内,所刻《诗草》二十卷,久已家置一编矣。顾其诗乃先生手定,割爱颇多,往往有脍炙人口之作而集转不载,读者不能无遗珠之叹。余与先生皆蜀人,慕先生之风,窃欲搜其原稿,为之补刊,而有志未逮。今年春,先生犹子立轩自蜀来皖,相遇于旅邸。启其箧,得先生未刻遗稿,喜不自胜,因谋为重梓。而同乡官皖中者,时有毛丹云、文钟山、余方屏、李雨亭、周笏山、林辛柏诸君,复各出廉俸以襄厥成。爰倩顾君蒹塘选为六卷,弁以序言,付诸剞劂。其助为校勘者,则又先生族人张君春衢与其弟仲昭也。道光己酉嘉平月,涪陵后学陈葆森谨跋。 (录入:顾青翎 校对:周沛)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陈震曜(1779~1852),字焕东,号星舟,嘉义人,后居郡治。
少聪敏,博通经传。
与郡城士子张青峰、陈廷瑜十数人,在府城宁南坊吕祖庙建「引心文社」,一时文风大振。
清嘉庆十五年(1810),以优行贡太学,召试。
嘉庆二十年(1815)回省,历署建安、闽清、平和等县教谕。
道光五年(1825)监理福建鳌峰书院,助修《福建通志》,访刻先儒遗书;并募资扩建省城贡院,亲自董其事,历时一载而成。
道光六年(1826),任同安县训导,又倡修邑志。
道光十二年(1832),张丙起事,随军渡台,办理团练抚恤诸务。
事平后,数次上书制府,建议减戍兵,添募乡勇。
曾应凤山知县之聘,主凤仪书院。
日集诸生讲经,间为诗文,自是凤人始知励学。
又奉巡抚命,委同凤山、嘉义两知县督办采访册,送省补修通志。
并应彰化知县之聘,参与纂修《彰化县志》。
道光十七年(1837)任陕西宁羌州州同。
在任十数年,廉洁慈惠,州民爱之如父母。
道光三十年(1850),因病返乡。
咸丰二年(1852),卒于家,年七十有四。
光绪八年(1882),台人请祀乡贤祠,诏可〖参考连横《台湾通史》〈列传〉,台银本。〗。
  陈震曜著有《小沧桑外史》四卷、《风鹤馀录》二卷、《海内义门集》八卷、《归田问俗记》四卷、《东海壶杓集》四卷,皆未刊刻。
同治十三年(1874),钦差大臣沈葆桢访求遗文,别录副本携去。
陈氏生平著作虽多,可惜今未得见。
仅《彰化县志》〈艺文〉收其古文一篇〈天赦云记〉。
以下所录,见于陈廷瑜《选赠和斋诗集》。
(施懿琳撰)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七○
易顺鼎,字实甫,一字中实,龙阳人。光绪乙亥举人,历官广东钦廉道。有《琴志楼集》。
全台诗
易顺鼎(1858~1920),字实甫,又字中硕,自号眉伽、哭庵。湖南龙阳(今湖南汉寿)人。1875(光绪元年)举人,张之洞曾聘他担任两湖书院经史讲习。光绪21年(1895)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易氏曾两次上书都察院条陈时务,力陈不可割地赔款。割台议定后,更自动请命于光绪21年5月、7月间两度携军饷赴台湾,协助刘永福、黎景嵩抗拒日军之接收。其著作《魂南记》是以日记形式,记录自光绪21年5月1日请命赴台,至9月刘永福内渡福建为止的抗日经过,〈魂南集〉则是当时经各地吟咏所作。  易氏在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其后历任广西、云南、广东道台。辛亥革命爆发后逃居上海,后赴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有交情,袁氏称帝,被任为代理印铸局局长,帝制失败,易氏益纵情歌楼妓馆。  易氏平生诗作近万首,结集成册者有20馀种,其中《四魂集》共分五卷,含〈魂北集〉、〈魂东集〉、〈魂南集〉、〈归魂集〉、〈魂南记〉等。今台湾银行发行的「台湾文献丛刊」将〈魂南记〉、〈魂南集〉合并为一册发行。(廖振富撰)
词学图录
易顺鼎(1858-1920) 字仲硕,一作中实、中硕,又字实甫,号眉伽,又号哭庵。湖南龙阳(今汉寿)人。光绪元年(1875)举人。入资为刑部郎中。以同知候补河南。寻补道员。湖广总督张之洞延主两湖书院讲席。入民国,任印铸局长。少称神童。诗与樊增祥齐名称"樊易",体格屡变,风流自赏。古体务为恣肆,近体工于裁对。亦工词。有《琴志楼丛书》。词集有《鬘天影事谱》、《楚颂亭词》等。
哭庵词
1858-1920,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琴台梦语词·序
琴台梦语词二卷,吾友易子中实游艺江南之所作也。
中实渊闻赡学,年少多通,以诗人绪余,乐府新律,纂绣骚雅,雕镂情文,倚声而歈,引节弥韵,华缛丰艳,自其天才。
而跌宕风尘,驱染烟墨,江山之胜,抑有助焉。
当夫子美去蜀,季野入吴,张翰相知,伯喈流寓,欢缔吟社,豪张酒军。
会苏家之旧亭,访钱氏之故馆。
金阊晓而春丽,锦泾暮以秋凄,此一境也。
古梦无痕,游悰式写,废苑独往,灵岩遂攀,鞭影辟疆之园,剑气要离之墓。
廊沈屧响,寺阁钟声,驻舄鲈乡,题襟虎阜,邓尉之梅花似雪,苏台之杨柳如烟,此又一境也。
登山曰归,临流斯畅,虹桥小泛,鹤涧幽探,打桨莲泾之湾,攲篷荷荡之曲,横塘渺渺,香水盈盈,此又一境也。
尔乃峭帆半偃,侧帽孤征,睇虞仲之岩栖,迹焦先之谷隐,揽飞楼于北固,问故土于南朝,建业之镇荒凉,秦淮之流呜咽,即遗宅而谢安不作,觅新亭而王导无人,销沈钟阜之灵,悽怆台城之乱,俯仰百代,低徊万端,此又一境也。
若夫闲怀宛,宛,影事依依,眷同心之旧盟,订促膝之新侣,玉箫倚袖,金筝侑觞,白门暄而雾晴,青泾涨而波阔,缆莫愁之芳树,采元武之瘦菱,写照荷华,销魂桃叶,夜夜奈何之月,朝朝恁处之云,竹写丝陶,金悽粉怨,此又一境也。
其或独寐无那,端居不憀,花菲菲而勒寒,雨萧萧而作暝,莺朝倦赏,雁晚枯吟,蝶衣午慵,螀笛宵冷,数抵金之漏刻,耽软玉之华年,含酲未醒,抚景谁语,此又一境也。
中实于此纵横两戒,规模万族,飞行南斗之表,抗声北宋而还,江管牙雕,涛笺手擘,敲唾壶而欲碎,洒墨花其若飞,至于读画分题,裁筒答和,愁侬欢坠,感物情来,王宽寄妇之篇,鲍照与妹之作,莫不翘思绮烂,触绪丝萦,作之者按谱传歌,读之者回肠荡气,可谓深美闳约,恻隐盱愉,采不浮缛,神不虚艳者矣。
若乃尚论昔贤,窃比高唱,则流水孤村之萧远,晓风残月之凄清,金戈铁马之雄深,宝函钿雀之瑰丽,静窈若暗香疏影,缠绵若浅醉闲眠,温柔若香冷猊金,幽秀若梦回鸡塞,夫固奄有众妙,不名一家,谅哉赏音,弗予河汉。
岁在丁亥仲冬朔日。
长沙张百熙拜序于京师宣武坊南之寓斋。
琴台梦语词·自序
杨子云曰,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人生三十曰壮,正余今日之谓矣。子云所称雕虫篆刻者,指赋而言也。况于词又下赋一等者乎。虽然,余鄙人也,少充国宝,长未尝有当世之务。其所与游处又皆江湖山泽穷愁枯槁之民。语曰吾绋讴所生,必于斥苦,此非空言也。夫以穷愁枯槁之民而欲其为铿訇炳丽发皇之辞,以惊世而震俗,固已难矣。太史公曰,诗三百篇,大抵皆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太史公可谓知言矣。夫人孰能无情,情孰能无所寄,寄之于今则实事生焉,寄之于古则空言出焉,寄之于实事则功名富贵生焉,寄之于空言则忧患贫贱出焉。虽所寄不同,而其不能无所寄一也。使余与诸子或膺尺一之组,劳形于簿书,或持丈二之殳,效命于沙漠,此虽欲强以雕虫之事而有所不能矣,岂非天哉。光绪丁亥,余三十之年也。是年在姑苏,尝与数友登灵岩琴台,悲歌吊古,意气甚壮,九月之望,骊驹入燕,曾几何时而旧游已如梦幻,仅存此数十篇之词,亦如梦中语耳。余又何能无槩耶。且余固尝悔词,悔之而不废者何也,哀乐难忘而聚散可感也。不知我者以为雕虫篆刻之事,而知我者必以为穷愁枯槁所为也。虽然,屈灵均有言曰,老冉冉其将至,惧修名之不立,行年三十而犹不免为子云所笑,亦余之过也夫,亦余之过也夫。 十一月庚申,易顺鼎自叙。
鬘天影事谱·自序
余年十三四即学为词,篇成,虽友人称善,未能自慊也。曩岁游京师,始获读宋名家词如吴君特、周公瑾其人者,寻声按谱,时一效颦,抱瑟空弹,背灯独语。盖自春明下第,万感无聊,而于此道乃稍稍进矣。余性疏慵,脱稿后每不置副本,久多散佚。爰检录近作自丙子春仲迄丁丑春孟,得词百首,分篇四卷于左。今夫凄虫警秋,如泣如诉,不自知其声也。繁葩绚春,如睇如笑,不自知其色也。余之于词,岂故为是曼音纤态以求悦夫时辈之听睹哉。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藉此陶写哀乐,消磨岁时,词之为功与丝竹等。而况佛子秋波,可参妙悟,美人香草,终属寓言。则举连篇累牍之梦蝶惊鸿,皆一例空中语耳。又安能索纸上之真真而呼之欲出耶。虽然,离忧{斁/皿}性,多感靡骨。矧雕虫小技,壮夫不为,锓而存之,聊志吾过。纨情易感,尚传秋士之悲;绮念将离,庶启冬郎之悔云尔。 光绪丁丑二月易顺鼎眉伽甫识于忏绮斋。
张善政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张善政,字麟壤,号苎萝,河南开封府陈州西华县人。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科河南乡试举人,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进士,补中书舍人,内外制敕多出其手。
又充京闱分试官,拔名士十人,悉登甲第。
崇祯初,授南京江西道御史,八月巡视南都京营,兼理屯田。
后又巡察马政,尝念九边多事,度支告匮,历任所积俸金三千两尽以输边为兵饷之助理,上嘉其急公,特旨褒奖。
以疾请归,晋中宪大夫,予告。
致仕后辟圃栽花,以山水琴书自娱者八年,乃卒。
崇祀乡贤祠。
弟张善继,字升宇,与兄同领万历癸卯乡荐,而名在兄前,有以宋祁兄弟同榜事比者,一时以为荣。
晚年学易,学者多师之,称为升宇先生。
子张若星。
共 33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