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孙中山

相关人物:共 51 位
共 51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维基
赵椿年(1864年—1942年)字剑秋,一字春木,晚号坡邻(因为故居在前北岸藤花旧馆东),江苏常州人。
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学者。
赵椿年13岁肄业于龙城书院,16岁中秀才头名,后入上海求志书院师从俞曲园。
光绪十四年(1888年)中举人,嗣后留在北京考取内阁中书。
光绪廿四年(1898年)中进士,同年五月,授内阁中书,后以知府分发江西,入江西巡抚幕府,帮助推行新政,起草政令规章。
宣统元年(1909年),赵椿年任资政院钦选议员。
辛亥革命时,杨士琦充南北议和北方代表,赴上海之前邀请赵椿年同行。
在上海南阳路惜阴堂,他和族叔赵凤昌相谈甚欢,“对南北和议多所赞划”。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由袁世凯接任。
庄蕴宽作为原南京临时政府代表,出任审计院院长,赵椿年任审计院副院长,二人因系“少时同学,交谊最笃”。
民国六年(1917年),赵椿年任崇文门监督。
赵椿年还两次出任北京政府财政次长。
民国十七年(1928年),北伐成功,北京政府倒台,赵椿年辞去财政次长职务。
当时,北京自来水公司准备整顿,推赵椿年任总经理。
任内,他努力经营,“未尝妄用局中一钱,博得股东及僚属交口称赞。
”赵椿年工书法及诗歌,晚年将收藏的汉魏碑帖陆续刊印为《覃研斋石鼓十种》、《考释》、《覃研斋诗存》。
民国卅一年三月廿三日(1942年),赵椿年因中风病逝于北京米市胡同48号寓所内。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宗仰(一八六五—一九二一),又称中央,别号楞伽小隐、乌目山僧。
俗家姓黄,名浩舜,常熟人。
出家三峰寺为僧,转投镇江江天寺受戒,后投身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参与辛亥革命。
圆寂于南京栖霞寺。
陆皓东 朝代:清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7—1895 【介绍】: 清末广东香山人,原名中桂,字献香。
初于上海学习电报技术,历充电报翻译生、领班。
光绪二十年随孙中山赴天津上书李鸿章。
后南下武汉,观察长江流域形势。
次年,与孙中山组香港兴中会机关,谋于广州起义。
因遭告密被捕,不屈遇害。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廉泉(1868-1931) 字惠卿,号南湖,又号岫云。
无锡人。
在杭州与上海有别墅皆号"小万柳堂",远祖廉希宪为元右丞相,曾在北京钓鱼台构别墅,周植柳数百株,名之"万柳堂",此盖袭之,以怀先德也。
杭州小万柳堂在花港观鱼处,亦名廉庄,后归蒋国榜,即今之蒋庄也。
27岁中进士。
曾参与"公车上书",结识孙中山、徐锡麟、苏曼殊、吴稚晖等。
辛亥后隐居北京潭柘寺(又名岫云寺,廉号本此),殁即葬此。
有名句"夕阳穿树补花红"。
  吴芝瑛(1868-1934) 女,字紫英,号万柳夫人。
桐城县高甸人。
廉泉妻。
生于桐城派文学家庭,父吴康之(号鞠隐),与吴汝纶为族兄弟,历任山东恽县等地知县,为官期间结识山东齐河县知县无锡人廉仲高,订儿女婚约。
光绪十一年结婚,在无锡南门水獭桥居住十二年,后随丈夫移居北京。
以诗书闻,瘦金书尤佳,慈禧称赏所书《楞严经》,特予召见,受两宫赏赐。
光绪三十三年(1907)盟妹秋瑾被害于绍兴古轩亭口,吴方病,即约盟妹徐自华在杭州西泠桥畔买墓地,义葬秋瑾,并手书墓碑"鉴湖女侠秋瑾之墓",旬余撰《秋女士传》、《秋女士遗事》。
归上海"小万柳堂"家中,供奉秋瑾遗像,改堂名"帆影楼"为"悲秋阁"。
袁世凯称帝,愤然作万言书,有云:"公朝去,而吾民早安;公夕去,而吾民晚息;公不去,而吾民永无宁日。"
人物简介
廉泉,(1868.3-1931.10),字惠卿,号南湖,又号岫云、小万柳居士,无锡城内水獭桥人。5岁入学读书,16岁中秀才,19岁与安徽桐城吴芝瑛结婚。1894年中举人。精诗文,善书法,嗜书画、金石,并以其诗文书画交游于王公贵人之间。 民国20年,他独赴北平潭柘寺养病,并因信佛而入寺为僧。同年10月6日,病逝于北平协和医院,安葬于潭柘寺旁,终年63岁。 遗著有《南湖集》、《潭柘集》、《梦还集》、《梦还遗集》等。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陈少白(1869~1934),原名闻韶,号夔石,后改号少白〖参考陈德芸述《陈少白先生年谱》,台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七十五辑,1972年,页9。
编者按:此书附有钟荣光〈陈少白先生传〉,言「随中山奔走,即于此时改名少白」,见页5。
〗,广东新会人。
光绪十四年(1888)入格致书院(岭南大学前身)就读,后因孙文引介,转入香港西医书院,由于力唱革命,与孙文、尤列、杨鹤龄被列为「四大寇」。
光绪二十年(1894)兴中会成立于檀香山,陈少白于1897年奉孙之命渡台,成立兴中会台湾分会,其在台诗歌皆为此时所作。
光绪二十五年(1899)又奉孙之命至香港组织《中国日报》,此为最早提倡革命之中文报纸,并与保皇会刊论战。
又成立振天声剧社、振天声白话剧社等以提倡民族主义。
中华民国建立之后,曾于民国十年(1921)任总统府顾问,后不喜为官,退出政坛。
民国二十三年(1934)卒于北平。
著有《兴中会革命史要》、《兴中会革命史要别录》等书。
少白在台诗作多录于《台湾新报》中,今据此编校。

人物简介

维基
张允言(1869年—1926年),字伯讷(一作伯纳),幼名荣,直隶省遵化直隶州丰润县人,曾担任大清银行总监督。
进士出身。
光绪十五年(1889年),参加光绪己丑科殿试,登进士二甲123名。
同年五月,著主事,分部学习。
光绪26年,八国联军佔领北京,慈禧太后逃到山西,张允言这个户部小官追随慈禧到西安避难。
一年后,李鸿章与八国签订辛丑条约后,圣驾回銮。
回京后的两年,张允言获升为户部郎中,类似现在的财政部长,官秩正五品。
光绪29年,慈禧下旨,命令外务部左侍郎载振与户部右侍郎那桐,选带户部两名司员,组成代表团,赴日本大阪参观第五届劝业博览会,考察日本的银行、金镑及印花税等情况。
在日本参观访问期间,那桐与张允言、瑞丰参观了日本与三井等多家银行,并访问大藏省,张允言更与瑞丰同日本银行家进行座谈,收集有关书刊及文件,了解近代银行的规章制度与经营管理模式。
回国后,张允言著手创建户部造币总厂,同时兼任财政处兼职提调,官职有提举调度的意思,是经济管理机构的高级官员。
两年后,清廷为了整理币制,成立大清户部银行,以负责铸造货币及代理国库等特殊业务,军机大臣鹿传霖举荐张允言出任总办,成为第一任国家行长,拟定了试办户部银行章程32款。
到了光绪32年,清廷因推行新政,户部改称度支部,户部银行因而改名为大清银行。
为了培养金融人才,后来更成立大清银行学堂。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是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美国经香港回国抵达上海;29日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次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此时除上海分行尚在支撑门面,大清银行在各地的分支机构均已歇业。
两天后,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由吴鼎昌、叶揆初、宋汉章等发起成立大清银行商股联合会,请求将大清银行改组。
孙中山下令将大清银行改组以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1912年2月5日,在上海汉口路3号原大清银行旧址,中国银行开始营业。
张允言在辛亥革命后閒居天津,到1926年病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9—1936 【介绍】: 清末浙江馀杭人,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光绪二十三年任《时务报》撰述,二十六年入“张园国会”,力倡革命排满。二十八年往日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纪念会,图求推翻清政府。后与蔡元培共组中国教育会,设爱国学社于《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及《革命军序》等。“苏报案”后被捕入狱。出狱后至东京,入同盟会,任《民报》主编,抨击改良派。辛亥革命后归国,任总统府枢密顾问。后曾因策动讨袁遭软禁。晚年寓苏州,立章氏国学讲习会,从事讲学。对文字学、声韵学、经学、诸子学都有精深研究。著《訄书》、《文始》、《国故论衡》等刊入《章氏丛书》、《续编》、《三编》。
全台诗
章炳麟(1869~1936),字枚叔,号太炎,浙江馀杭人。
少从朴学大师俞樾学经史。
1897年任职《时务报》期间,因参与维新运动被清廷通缉。
光绪戊戌年(1898)十月来台,主持《台湾日日新报》,并参加日人在台创设的汉诗社「玉山吟社」,翌年离台。
1899年东渡日本,结识孙中山,同年返沪办报。
1902年再次赴日本,号召推翻清政府,与蔡元培等人组成中国教育会,设立爱国学社。
1903年发表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因此触怒清廷而被捕。
1906年出狱后赴日本,参加同盟会。
1909年与陶成章等人重组「光复会」,出任会长。
辛亥革命后,曾先后担任南京临时大总统府枢密顾问、中华民国联合会会长、总统府高等顾问东三省筹边使等职。
袁世凯任大总统时,应召前往北京;宋教仁被害后,参与反袁活动。
1924年脱离国民党,在苏州以设会讲学为业,长期从事学术著述和教育工作。
1936年6月14日,病逝于苏州,被公认为清末民初学贯中西的一代宗师。
〖参考欧修梅〈章太炎在台湾〉,收于林庆彰编《中国知识分子在台湾》,台北:万卷楼,2002年10月。
〗以下诗作,录自《台湾日日新报》、连横《台湾诗荟》所收《太炎诗录》、吴德功编《瑞桃斋诗话》、赖子清《台湾诗海》、吴幅员《台湾诗钞》、陈汉光《台湾诗录》、赖子清《台海诗珠》、钱仲联《清诗纪事》。
词学图录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馀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著述甚丰。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上探语源,下明流变,颇多创获。又有《儒术新论》、《订孔》等。一生著作约有400余万字,除刊入《章氏丛书》、《续编》外,遗稿又刊入《章氏丛书三编》。

人物简介

维基
梁士诒(1869年5月5日—1933年4月9日),字翼夫,号燕荪,广东省广州府三水县人。
清代光绪二十年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等职。
1912年,梁士诒促成了袁世凯对孙中山“筹划全国铁路全权”的任命,他还筹组全国铁路协会,是民国政府交通系首领,几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职务,有“活财神”、“小总统”之称。
1916年,他被《纽约时报》称为“中国的大脑”、“王座背后的权臣”,是清末民初非常活跃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

人物简介

维基
王廷扬(1866年—1937年)字孚川,浙江金华蒲塘人。
清末民初政治人物、教育家。
清朝光绪二十年(1894年),王廷扬中举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进士。
此后历任工部屯田司主事、江苏、广东知县加同知衔。
曾襄办龙州边防。
后又历任留日学生监督、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监督、浙江省视学等职。
王廷扬早年曾入绍兴大通学堂,后来参加了中国同盟会,和孙中山频繁通信。
清廷向英国借款,出让苏杭甬铁路权,浙江各界乃于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十六日在杭州召开了特别抵制会,王廷扬被推为副会长,负责主持会务。
后来,浙江各界的抵制取得成功。
宣统元年(1909年)当选为浙江咨议局议员、资政院议员。
中华民国成立后,任浙江都督府顾问,义乌县民政长。
后来,王廷扬当选为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浙江省议会议员。
民国3年(1914年)起,历任江西省高等审判厅书记官长、井冈山统税局长、浙江省临时参议会议员、第二届浙江省议会议员、临时参议院议员、内务部秘书、浙江省军务善后督办公署咨议、浙江省长公署顾问、浙江自治筹备处评议员、中国国民党浙江省党部监察委员。
1937年(民国26年),王廷扬在杭州病逝。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徐绍桢,1861-1936。
广东番禺人。
徐达十四世孙。
绍桢清末曾任江西常备军统领、苏淞镇总兵、江北提督等职。
1911年响应武昌起义,被推为江浙联军总司令。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设直隶于大总统的南京卫戍总督,徐绍桢受命任之,负责南京卫戍及治安。
此后,历任参政院参政、广州卫戍总司令、孙中山总统府秘书长、大本营参谋长、广东省省长、临时参政院参政等职。
后移居上海。
有《学寿堂丛书》。
共 51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