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袁登道

相关人物:共 1 位
共 1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云壑架书巢,庭户满空翠。
空翠本非色,寻声复何在。
渊明地弦琴,音在弦指外。
独坐泯见闻,悠然自来会(古云空翠难强名,翠中有声,只可意会,不可注解。)
唐故扬州庆云寺律师一公塔铭(762年10月) 唐 · 独孤及
四言诗
公讳灵一。俗姓吴。广陵人也。神气清和。方寸地灵。与太初元精。合其纯粹。闻思修惠。介然生知。九岁出家。三千断结。严持律藏。将绍法宝。示人文学。以诱世智。初不计身中有我。我中有身。德充报圆。缘断相灭。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终于杭州龙兴寺。春秋三十有六。临灭顾命。以香木茶毗。为送终之节。门弟子虔奉遗旨。粤以是月某日。焚身于某山。起塔于某原。从拘尸城之制也。右补阙赵郡李纾。殿中丞侍御史顿邱李汤。尝以文字言语。游公廊庑。至是相与追录遗懿。以诒尘劫。谓公贞静直方。渊远宏大。而密识洞鉴。天倪道机。注不满。酌不竭。冲如也。自受生至于出家。贪恚不入念。哀乐不见色。自出家至于涅槃。六根不染欲界之尘。自知道至于返真。双履不践居士之门。公之严持也。初公之先世为富家。既削发。推万金之产。悉以让诸孤昆季。所取者独衲衣锡杖。及身而三。舍七界五欲。如弃涕唾。公之纯白也。其所底止。必择山间树下无尘垢之地。初舍于会稽南山之南悬溜寺焉。与禅宗之达者释隐空虔印静虚相与讨十二部经第一义谛之旨。既辨惑。徙居馀杭宜丰寺。邻青山。对佳境。以岭松涧石为梵宇。竹风月露为丈室。超然独往。与法印俱。自是师资两忘。空色皆遣。暴风偃山。而正智不动。巨浪沃日。而浮囊自安。于是著法性论以究实谛。公之悬解也。公智刃先觉。法施无方。每禅诵之隙。辄赋诗歌事。思入无间。兴含飞动。潘阮之遗韵。江谢之阙文。公能缀之。盖将吻合词林。与儒墨同其波流。然后循循善诱。指以学路。由是与天台道士潘清广陵曹评赵郡李华颍川韩极中山刘颖襄阳朱放赵郡李纾顿邱李汤南阳张继安定皇甫冉范阳张南史清河房从心相与为尘外之友。讲德味道。朗咏终日。其终篇必博之以文。约之以修。量其根之上下而投之以法味。欲使俱入不二法流。公示教之攘门也。内张天机。外与物接。舍法无我。以虚受人。旷焉若空谷之响。止水之象。优而柔之。使自得之。其道枢未始不无为也。而饮其和者。亦虚而来。实而归。明徵其所以然。则不得其眹。公应之无涯也。宜丰寺地临高隅。初无井泉。公之戾止。有灵泉呀然而涌。喷金沙之溜。于禅庭左右。挹之弥清。之无穷。公精至感物也。呜呼。日发天启寿量彼一劫住世圣道以拯拔丧得大云而凉火宅。其公乎。吁嗟昊穹。夺我善友。使生不极其涯。道不竟其源。岂前已就。诸有可出。将转现他方乎。为应化之始终。法身之去来。非思议所及乎。凡今学徒戒归。若涉大水而无梁。抽毫强名。以志陈迹。其铭曰。
茫茫五浊。
爱习如债。
何以为师。
尸罗之戒。
卓尔上士。
一念识灭。
万法悬解。
名离性空。
破魔结坏
颖脱诸有。
狱视三界。
上德不器。
大道无方。
天纵之文。
亦和其光。
发彼蒙童。
启迪思量。
我皆令入。
直心道场。
奈何法船。
今也则亡。
适来岂逆。
适去岂顺。
施未及普。
天胡不憖。
飞鸟无迹。
法雷罢震。
福庭空虚。
来者曷问。
言之糟粕。
留为秘印(谨按自知道至于返真以下文苑英华作双舄不践居士之门六根不染欲界之尘学无常师悟不以渐内以了因證心果外以惠用接物与止水空谷同其应和而法施不住天机无方精义元言或形于章句骚雅之遗韵陶谢之缺文公能缀之其终篇必以了义博约和者量其根之上下而投以法味饱其风者亦虚而来实而归或以足言言必缘情一缘则万缘作而诸相见无乃不可乎曰佛法自利他不系于权实将善诱之心咱和之固曰示入固波可也公又尝谓无生正位实相宗本二乘所感谈者莫究于是著法性论以辨之而迦叶后问惠远奥旨騞焉疑断涣若冰释者是以为向使大启寿量好务宏道则法王度闻非公孰寄呜呼生不极其涯道不竟其源岂应物之缘住世之数止于是乎为世缔之始终报身之去来非思议之所及乎清尘缅然学者安仰若涉大水而无舟航儒生强名以志陈迹)
⑴ 英华作卓尔立志于焉悬解持佛秘藏俾道勿坏
近日霜毛一番新,别时芳草两回春。
不堪花落花开处,况是江南江北人。
薄宦龙钟心懒慢,故山寥落水奫沦。
缘君爱我疵瑕少,愿窃仁风寄老身(《纪事》云:“幼卿有别业,在常州义兴,曰玉潭庄。任滁州日,以书托刺史独孤及,及为题玉潭云:‘碧玉徒强名,冰壶难比德。唯当寂照心,可并奫沦色。’幼卿所谓故山寥落水奫沦是也。”)
寄题陈桥驿 清 · 王恪
七言律诗
五代干戈苦战争,天心拨乱主潜生。
营光久应焚香祝,检点曾传得谶惊。
仓卒黄袍酬素志,绸缪金匮负遗盟
最怜永弃幽燕地,当日师名是北征(黄袍加身后,杜太后云“我儿素有大志”,则宋祖之不臣显然矣。金匮之盟,负者太宗,而宋祖主是议亦非中庸之道也。结意燕、云永弃,强名北征,宋之积弱已萌于此。此种诗,可当后世《春秋》之笔。)
逍遥咏 其六 北宋 · 赵炅
五言律诗
道者强名立(原注:道本无名,强名曰道。既为万化之祖,爰开众妙之门。始一气以混成,终三才而定位。触类而长,何莫由斯。),清虚隐显深
欲行千里路,别探一般心
景象空天远,何劳意马寻
玄谈通智慧,曩劫至从今
⑴ 原注:清虚之理,隐显相生。彼我玄同,逍遥自得。
⑵ 原注:千里之程,起于足下。万殊之变,唯道是归。
⑶ 原注:真一之心,玄之又玄,以其无为之功大也,虽日用而不知,是得言乎别探矣。斯亦强而名之。
⑷ 原注:景中之景,象外之象,邈彼真空,明兹妙理。其或懵而求者,犹天之远,安能及哉。
⑸ 原注:既昧真源,徒奔意马,沈剑刻舟,劳而无益。
⑹ 原注:极玄妙之谈,本智慧而通也。
⑺ 原注:夫圣人之心,凭智慧之照,得玄元之妙用,悟虚无之至理。则曩劫至今不为远也。
逍遥咏 其六 北宋 · 赵炅
五言律诗
日照光文彩,周通无不关
天恩功最大,地载莫休闲
绝顶孤松老,飞云野鹤还
玄珠名隐奥(原注:玄珠强名,以况道之体。隐奥而索之,得乎罔象者矣。),杳霭路岐间
⑴ 原注:日者,实也。太阳之精照灼万物,光彩灿然也。
⑵ 原注:周于四荒,通其八极,遍该动植,无幽不烛者矣。
⑶ 原注:天有普覆之德,有下济之明。不言而化,恩莫大焉。
⑷ 原注:地者,易也。能载万物,含吐应节。春生秋成,莫可休闲也。
⑸ 原注:松生绝顶,势迥孤标。枝屈虬盘,不测纪极者矣。
⑹ 原注:飞云摇曳,野鹤徊翔。触石生而无心,仙禽还而遂性也。
⑺ 原注:杳霭妙理,恍兮惚兮。岐路之间,无而似有也。
逍遥咏 其十八 北宋 · 赵炅
七言律诗
大都滋味莫因循,减节从教岁月身
述作比图人世解,凡情谩说内丹真
消停意上宽还远(原注:原夫道心惟微,大道不器,务在养内养外,不假劳形竭神,傥消息于无名强名,则宽广于惟寂惟寞者也。),宗旨犹来最好亲
动静机关勿劳苦,坎离卦象善调匀
⑴ 原注:老氏云:五味令人口爽。又云:味乃腐肠之药。是知却彼滓秽,存乎冲和,不可荏苒因循,耽溺于味也。
⑵ 原注:节啄腐吞腥之患,从吐故纳亲之门,延岁月于身中,期升腾于象外。
⑶ 原注:圣人述作,广布仙经,比欲世人,闻之即解。
⑷ 原注:外丹者,烹金鍊石,内丹者,存神固身,此乃修鍊得门,方能成办。而凡常情见,未及精修,自谓了其内丹,斯则诚为虚说。
⑸ 原注:道者万物之宗,其旨冲邃,是以黄帝有崆峒之问,庄子喻蝼蚁之微。仲尼复云:丘之道也,其由醯鸡。斯诸圣人,皆亲于至道者也。
⑹ 原注:恬澹清净,朴素和平,不施机关,本无动静。若违而求者,徒劳若焉。
⑺ 原注:坎为水为阴,离为火为阳,水目则静,火炎则动,《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或其道既济,必大象和匀,理契自然,斯为善矣。
逍遥咏 其二十 北宋 · 赵炅
五言律诗
得一便须休,真空象外求(原注:象外无物,真空强名,无求而求,真空自證如求者也。)
昭然宽世界,幻化似浮沤
秘隐玄中理,幽深事莫投
天涯无畔岸,宝月顺波流
按:《御制逍遥咏》卷五
⑴ 原注:天清地宁,神灵谷盈,皆资妙用,而得一者也。学道之士,得真一之道者,可以休息矣。
⑵ 原注:道既融明,心虚浩荡,蓬岫昆丘之远,丹台紫府之遥,俯地拾芥耳。
⑶ 原注:既达清虚之域,却观幻化之身,不异浮沤,倏无忽有矣。
⑷ 原注:玄中之理,众妙之门。恐执玄为滞寄,又玄以遣玄,秘之隐之者也。
⑸ 原注:希夷之渊,乃幽深之事,忘视忘听,莫可投之矣。
⑹ 原注:天无涯际,六合至大,巨海至广,道皆居之,何所拘碍乎。
⑺ 原注:月在晴空,影沈波内,道隐象外,妙合身中,宝而贵之,随流而已。
逍遥歌 其十五 北宋 · 赵炅
七言绝句
直须意遣凡庸道,所以难言论秘奥
先令顿悟了然空(原注:象生于以为,心忘而象寂,则外无所蔽也;心生于象,象了而心空,则内有所明也。故强名曰司矣。),方扣玄关驱烦恼
⑴ 原注:常人不达,攻乎异端,谓金石可以假其精,谓芝朮可以登其算,亦以为道也,何足可依。
⑵ 原注:圣人所以秘而重之者,真一奥枢也,可以神会,勿以事求,故其言也不亦难哉,
⑶ 原注:既而外无所取,内无所舍,取舍既绝,彼此宁拘。寂兮寥兮,至矣大矣,夫如是则可以造玄关,可以涤烦恼。
逍遥咏 其一 北宋 · 赵炅
七言律诗
道妙怀真纪异常,人间天上若存亡
潜机物类多中觑,纳取虚无定久长
碧落遨游归洞府,黄金不买自馨香
参同契合诸经说,精魄夺来烂紫光(原注:得真一之气,精魄复还,颖脱五行,超绝五色,乃强名乎紫光也。)
⑴ 原注:至道体虚,用虚含妙,鸿纤不弃,纲纪恒存,故曰异常。
⑵ 原注:至体周通,至性无碍。存而不有,亡而不无。《道经》云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⑶ 原注:潜运玄机,何往弗济,应乎万化,生成密观。
⑷ 原注:体道治物,功成不矜,自然与天地同休,能长且久也。
⑸ 原注:大丹既服,仙界如归,恣羽驾之盘游,见玄功之不忒。
⑹ 原注:河车正气,金砂妙丹,本自天成,岂劳力致,馨香袭景,善不可加。
⑺ 原注:达人著述,妙不师心,契往圣之玄言,作今时之《洪范》。
共 1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