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潘季驯

相关人物:共 15 位
共 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十一
释松青,字空万。
姓蔡氏,安陆人。
幼性诚实,喜聆因果。
年方舞勺,便从剃落,栖于沙津清凉寺。
弱冠禀戒于旧口莲华寺,专精毗尼,笃志勤修。
尝受《华严》、《法华》、《涅槃》大乘诸经,知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
故矢志弘扬净土,以令佛为本,及从事游参,诸方尊宿,佥以法器目之。
咸丰九年,始来东山,时章华法席欲坠,沙市耆旧马印川、李星垣辈,举松为住持,请于江陵令张公,一见即相赞许曰:“松禅师神气静穆,不染浮嚣,是诚有道者。
”及入院,见败宇颓垣,荒榛满目,慨然以兴复为己任。
始事叩募,有以秽物予之,松绝不与校,坦然无忤。
虽重耳受块,师德乾唾,方之蔑然,人以是服其雅量,感厥真诚,欣欣乐助。
不二载,佛像庙貌,焕然一新。
三年退谢,尽其所馀,遗之继席,一衣一钵,飘然长往。
首登五台,旋践峨嵋,四年复返沙津,仍栖东山。
四众叩请,更还本寺,因念规制粗定,将专志净修,闭关七载。
一日寺僧上市,马君印川问曰:“松禅师何日出关耶?
”寺僧曰:“未也。
”马君曰:“吾昨于行路见之非邪?
”遂从至寺,见封识如故,乃叹其神异,久之而去。
松生平笃厚,语不妄发,六时礼诵,五十馀年无一日虚度,归依弟子数百人。
尝建涅槃会,垂数十秋。
光绪二十六年佛涅槃日,忽喟然曰:“余于斯会,止于今矣。
”明年春,果示疾,二月十九日,合掌向西,说偈而逝。
寿七十六,腊六十三。
茶毗时,五色火光似莲花飞舞,远近观者,睹此异相,嗟咨无已。
塔于本寺旧藏。
林绍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林绍(1542年—?
),字文肖,号碧潭,福建漳州府漳浦县人,民籍。
嘉靖四十年(1561年)辛酉科福建乡试举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登乙丑科第三甲第一百六十八名进士,礼部观政,本年八月授官太平知县,四十五年十一月调直隶丹阳县知县。
隆庆二年(1568年)六月升户部主事,五年二月调兵部,十月升员外,六年七月升郎中,万历元年(1573年)五月升荆州知府,五年二月升徐州兵备副使,六年十月与总河都御史潘季驯、漕运侍郎江一麟以治河议相左,各相论列,林绍被令冠带闲住致仕。

人物简介

维基
施天麟(1542年—?
),字以德,直隶池州府青阳县人。
隆庆元年(1567年)丁卯科应天乡试第九十六名举人,五年(1571年)中式辛未科会试第五十六名,二甲第六十九名进士。
历官工部郎中,管理南河,万历六年(1578年)七月被总河潘季驯弹劾耽误河工,被降调外任。

人物简介

维基
陈瑛(1545年4月30日—1594年),字廷玉,别号梅原,福建莆田县人。
父陈日孜,明代书法家。
嘉靖二十四年(1545)三月二十一日生。
隆庆四年(1570)福建乡试举人,万历二年(1574年)甲戌科进士,授崇仁县知县,擢授南户部主事,改工部虞衡司,督造清河漕艘,以旧版佐筑河。
又裒新版之羡筑高家堰,诸大臣才之。
以塞郑口功,迁员外郎,旋诏以都水郎中董中河事,因开梁山新河,经羊山至古洪,十有二里。
又开境山故河,以助梁流,省水衡金钱无算。
升俸一级。
满九载,复以宝应月河成,万历十三七月擢山东左参政,十五年六月,晋广东按察使。
河复决睢邳间,十六年五月,召还为山东按察使,徐淮兵河道,与司空潘季驯筑新旧大堤及尺横围月堤,塞决口三,砌滚水坝四,大坝二十有二,升右布政使,以外艰归,万历二十二年(1594)正月起复任山东参政兼佥事,徐州兵备,寻卒,入祀莆田乡贤祠。
河壖之民至今祀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扬州江都人,字汝培。
万历五年进士。
授御史。
张居正死后,以劾冯保,受知于神宗。
后又劾潘季驯季驯坐削籍。
帝手诏擢植为太仆少卿。
执政忌之。
贬绥德知州。
引疾归。
后再起至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又被劾家居。
维基
李植(1552年—?
),字汝培,号顺衡,原籍直隶江都县人,籍贯山西省大同府大同县,在张居正死后,弹劾张居正与冯保而出名。
山西乡试第二十名。
万历五年(1577年)登丁丑科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七年九月授江西道御史。
万历十年(1582年)十二月壬辰(初八日)上疏弹劾冯保十二大罪状,帝甚喜,发配冯保到南京孝陵种菜。
又联合云南道御史羊可立、山东道监察御史江东之、陕西道道御史杨四知等攻讦张居正与冯保「交结恣横」、「宝藏逾天府」。
明神宗下令籍居正之家。
又上疏弹劾潘季驯,说潘季驯“无中生有,欺皇上于今日矣。
”万历十三年闰九月因为皇陵之事忤旨,降为延绥州知州。
历升南京兵部郎中,二十二年十月升南京大理寺右寺丞,二十三年五月升南京通政司右通政,二十四年四月升光禄寺卿,二十六年五月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赞理军务兼管备倭。
万历以「尽忠言事,揭发大奸有功」,晋升为太仆寺少卿,最后官至辽东巡抚,在任期间垦土积粟,得田四万亩,岁获粮万石,户部推其为九边模范,二十九年(1601年)被劾罢官,命家居听用,竟不召至卒,熹宗时赠兵部右侍郎。

人物简介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徵复,尚书季驯子。
万历丙戌进士,历官工部郎中。
有《毗山堂诗草》。
维基
潘大复(1553年—?),字徵复,号见所,浙江乌程汇沮村(今湖州吴兴环渚街道常溪村)人古称槐溪,因村周多槐树而名。东晋后易名汇沮,取溪水会合之意,南朝宋元嘉间,有孝廉潘综舍命救父,因事迹感人而被朝廷诏旌纯孝里,2002年外溪与西邻常田圩合并,更名为常溪村。,祖籍江南西道婺源(今江西)十二世祖仲阳,仕唐宦居闽之建阳。十八世祖逢辰,唐末再徙婺源之桃溪。三十世祖万,元末回迁汇沮。,进士出身。万历十年(1582年)壬午科应天乡试三十二名,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会试一百八十三名,登三甲第一百六十名进士。礼部观政。历官溧水、东明二知县,累升工部都水司员外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62—1633 【介绍】: 明松江府上海人,字子先,号玄扈。曾入天主教,教名保禄。万历三十二年进士。由庶吉士历赞善。二十八年在南京结识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人利玛窦。此后,从学天文、数学,且口译笔录,译成《几何原本》前六卷。天启间,累官为礼部右侍郎,为魏忠贤劾罢,落职闲住。崇祯元年召还。擢礼部尚书。奏请用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及汤若望等推算历法,造《崇祯历书》,自为监督。时后金(清)之势强,议造炮、练兵,有所实施。五年,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旋进文渊阁。次年十月病卒,谥文定。见识通达。所著《农政全书》,汇集本土生产经验,兼收西法。生平常言“富国需农,强国需军”,尤切时势。没后葬故里徐家汇。
维基
徐光启(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8日),字子先,号玄扈,圣名保禄,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明朝末年儒学、西学、天学、数学、水利、农学、军事学等领域学者,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于崇祯朝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任上病逝于北京。
谥文定。
徐光启是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事业的先驱之一。
徐光启支持实学,在西学东渐,引进西式火器和发展明军炮兵抵御后金,引种和推广番薯、良种水稻等高产抗逆作物等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徐光启最著名的事迹之一是他与利玛窦合作汉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6卷,其中译定的一些重要术语沿用至今。
此外,他亲自或组织他人与来华天主教传教士合作编译了其他一系列汉文西书。
徐光启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尽晚年心血的主要工作是编纂集中国古代农学之大成的《农政全书》和系统介绍西方古典天文学(主要是第谷体系)理论和方法的《崇祯历书》name="崇祯历书"等百科全书式巨著除了徐光启及其门生、合作者编著的《农政全书》(1639年刊行)、《崇祯历书》(1634年完成)、《徐氏庖言》等以及编译的《天学初函》、《泰西水法》、《坤舆格致》等,明代重大的科技文集还有:火器全书《火龙神器阵法》(1403年),朱橚等编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书《普济方》(1406年),朱橚著《救荒本草》,李时珍著药物全书《本草纲目》(1578年),朱载堉著《乐律全书》、《律学新说》(1584年)、《律历融通》、《算学新说》,程大位著《算法统宗》(1592年),屠本畯著水产书《闽中海错疏》(1596年),潘季驯著《河防一览》,陈实功著《外科正宗》(1617年),茅元仪等编大型军事类书《武备志》,宋应星著技术全书《天工开物》(1637年),徐霞客著《徐霞客游记》(1640年),吴有性著《瘟疫论》(1642年),方以智著《物理小识》(1643年),熊明遇著西学东渐笔记《格致草》,孙云球著光学仪器专著《镜史》(已佚)等;而明初官修的《永乐大典》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
徐光启还著有军事文集《徐氏庖言》和数量可观的天主教传道护教文章。
徐光启病逝后,此前由李之藻辑大量徐光启译著等成丛书《天学初函》刊行。
在西学方面启蒙于郭居静、受教于主要合作者利玛窦,徐光启深感中国传统学术于逻辑的严重欠缺和中国数学的停滞落后,因而高度重视演绎推理,以数学为着力点,倡导数学的研习、普及和应用;同时,他以理论指导实践,长期身体力行地进行天文、水利、农业等方面的科学实验和测量以及天文望远镜、西式火炮等的制造,归纳总结实践经验。
徐光启生活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与培根、伽利略、笛卡儿等西欧学术名家同时代且并驾齐驱,在一些方面或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华民国各界纪念徐光启逝世300周年时,竺可桢于1933年发表《纪念明末先哲徐文定公》一文;又于1934年发表《近代科学先驱徐光启》,文中比较了徐光启和英国近代实验科学的倡导者弗兰西斯·培根这两位同时代的高官学者,认为徐光启在科学思想、科研实践、科研组织、品行声誉、政绩效果等方面均胜于培根。。
在对待西学和西方文明的态度问题上,远早于且不同于清末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中体西用”等思想,徐光启不仅试图组织人才队伍在道理和技艺各层面虚心学习和利用西方优秀文明成果(“博求道艺之士,虚心扬榷,令彼三千年增修渐进之业,我岁月间拱受其成”),还提出了逐步而全面地理解、融汇并超越(“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
”)的发展路线。
徐光启希望以“修身事天”的基督教信仰匡救时弊,挽回世道人心,“补儒易佛”,改良中华文化。
徐光启是罗马大公教会汉传开教之初的教友领袖和护教士,是中国基督教史上影响力最大、官位最高的奉教士大夫,被称为中国天主教「圣教三柱石」之首。
1933年,徐光启被圣座宣告为“天主之仆”,启动列真福品案;2010年前后,利玛窦、徐光启列真福品案分别重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37—1688 【介绍】: 清浙江秀水人,一作钱塘人,字天裔,一字天一,号有斋。
河督靳辅见其邯郸吕祖祠题诗而异之,聘为幕客,多资其经画。
明潘季驯束水攻沙之说,治河以导为主。
康熙帝南巡阅工,特赐参赞河务、按察司佥事衔。
辅罢,削职衔,逮京师,未入狱,病卒。
张霭生采其所论,成《治河述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12—1578 【介绍】: 明河南新郑人,字肃卿。嘉靖二十年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穆宗为裕王时,拱为侍讲九年,甚受器重。累官礼部尚书。四十五年,由徐阶荐为文渊阁大学士。穆宗即位,以帝旧臣自负,屡与阶倾轧,不自安,乞病归。隆庆三年冬,复起为大学士兼掌吏部事。行事颇与徐阶修怨,阶子弟颇横乡里,拱使监司蔡国熙编戍其诸子。次年,与张居正力排众议,促成俺答封贡,北边安定。神宗即位,欲去中官冯保,卒为居正、保所排,罢去。有《高文襄公集》等。
维基
高拱(1513年1月19日—1578年8月4日),字肃卿,号中玄,河南开封府钧州新郑县人,祖籍腹里洪洞,官至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为内阁首辅。
先世避元末乱迁徙新郑。
曾祖父高旺,祖父高魁,为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举人,官至工部虞衡司郎中。
父高尚贤,为正德十二年进士,官至光禄寺少卿。
高拱幼聪颖,“五岁善对偶,八岁诵千言”。
嘉靖七年(1528年)高中戊子科河南乡试第五名举人(经魁),嘉靖二十年(1541年)登辛丑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一年后授编修。
穆宗为裕王时,任侍讲学士,在裕邸九年全力维护裕王地位,君臣形同密友。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因首辅徐阶推荐,拜文渊阁大学士。
然性情高傲,“性迫急,不能容物,又不能藏蓄需忍,有所忤触之立碎。
每张目怒视,恶声继之,即左右皆为之辟易”,与徐阶相抗,竟至相互攻讦,后为胡应嘉、欧阳一敬所逼退。
隆庆二年(1568年)七月,徐阶退休归乡,隔年冬天,张居正与李芳等奏请复起高拱,以内阁兼吏部尚书领吏部事,尽改徐阶旧制,“授诸司以籍,使署贤否,志爵里姓氏”,有官员被黜,高拱必亲“告以故”,黜者“无不慑服”。
隆庆四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把汗那吉来降,高拱和张居正采纳宣大总督王崇古建议,先授予其指挥使官衔,乘机与俺答达成封贡互市协议,史称俺答封贡。
又推荐殷正茂为总督平定云南苗变,推荐潘季驯治理黄河。
改兵部一尚书二侍郎制为一尚书四侍郎制,侍郎们分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12—1584 【介绍】: 明江西万安人,字士南。嘉靖十一年进士,历官福建提学副使、山东巡抚,四十四年进工部尚书,总理河漕,开新河,筑堤防决。万历初以忤张居正,言官劾其刚愎无人臣礼,遂乞休归。著有《道南源委录》。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士南,万安人。嘉靖壬辰进士,知尤溪婺源二县授刑部主事历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累迁工部尚书兼副都御史总理河漕加太子少保召还掌部事有钟山槁
维基
朱衡(1512年—1584年),字士南,号镇山,江西吉安府万安县人,民籍。
正月二十日生,行一,治《易经》,由县学生中式江西乡试第九名举人,年二十一岁中式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科会试中式第九十八名,第三甲第七十七名进士。
观工部政,授福建尤溪县知县,调直隶婺源县。
升迁刑部主事,升员外郎、郎中。
丁忧服阙,复补礼部主客司郎中。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五月,擢福建提学副使。
历四川布政司左参政,复除河南左参政,三十七年十一月升山东按察使,累官山东左右布政使。
三十九年五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四十年七月升工部右侍郎,改吏部右侍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五月升本部左侍郎,六月升南京刑部尚书,未任,八月改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及漕运事务,与潘季驯共事,以邹县知县章时鸾建议,开挖南运新河,从南阳至留城,长140里。
隆庆元年(1567年)六月,叙治河功,加太子少保,加俸一级。
三年正月回工部管事,六年正月,兼任左副都御史经理河工,疏请修筑徐州至宿迁长堤凡三百七十里,并缮治礼沛大黄堤。
神宗继位,隆庆六年六月辅臣高拱特请解除工部尚书朱衡督理河工,改任总理穆宗山陵事务。
万历二年(1574年)五月为礼科给事中林景旸论劾,朱衡因再疏乞休,加太子太保,给驿去。
不久因明昭陵裬恩门里外砖石沉陷,被革去太子太保。
万历十二年去世,十三年正月复赠太子太保。
共 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