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杨慎

相关人物:共 53 位
共 53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28—1500 【介绍】: 明广东新会人,字公甫,号石斋,晚号石翁,居白沙里,学者称白沙先生。正统十二年,两赴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理学,居半年而归。筑阳春台,读书静坐,数年不出户。入京至国子监,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检讨,乞终养归。其学以静为主,教学者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兰溪姜麟称之为“活孟子”。又工书画,山居偶乏笔,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画多墨梅。有《白沙诗教解》、《白沙集》。
全粤诗·卷九八
陈献章(一四二八——一五〇〇),字公甫,号石斋。新会白沙里人,世称白沙先生。受学于吴弼。正统十二年(一四四七)举人。后绝意科举,以荐授翰林院检讨,乞终养归。自后屡荐不起。居乡讲学,创白沙学派。修养主静坐,以达静悟自得之境,开明代心学之先声。《明史》卷二八三有传。陈献章诗,以清康熙四十九年何九畴刻《白沙子全集》六卷本为底本(藏中山大学图书馆),参校明弘治九年吴廷举刻《白沙先生诗近稿》十卷本(简称吴本,藏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万历元年何子明刻《白沙先生全集》二十一卷(藏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万历九年何上新刻《白沙子全集》九卷本(藏中山大学图书馆);清顺治十二年黄之正刻本(简称黄本,藏中山大学图书馆)。并参考孙通海点校《陈献章集》中所录罗侨、林齐、高简、萧世延、何熊祥、王安舜诸家刻本之校记(简称孙校)。另从《陈献章诗文补遗》转录集外诗二十九首,从他书辑得集外诗五十九首,附于卷末。
明诗纪事·乙签·卷十二
献章字公甫,新会人。
正统丁卯举人,用荐授翰林检讨。
万历初,从祀孔庙,追谥文恭。
有《白沙集》。
(《麓堂诗话》:陈白沙诗极有声韵,《崖山大忠祠》曰:「天王舟楫浮南海,大将旌旗仆北风。
世乱英雄终死国,时来胡虏亦成功。
身为左衽皆刘豫,志复中原有谢公。
人众胜天非一日,西湖云掩岳王宫。
」和者皆不及。
馀诗亦有风致。
但所刻净稿者未之择耳。
升庵》:陈白沙诗五言冲淡,有陶靖节遗意,然赏者少,徒见其七言近体效简斋、康节之渣滓,至于筋斗样子,打乘个里,如禅家呵佛骂祖之语,殆是《传灯录》偈子,非诗也。
若其古诗之美,何可掩哉!
然谬解者篇篇皆附于心学性理,则是痴人谈梦矣!
《颐山诗话》:公甫自是禅学,如《午睡》诗云「道人本自畏炎炎,一榻清风卷画帘。
无奈华胥留不得,起凭香几读《楞严》」,又云「天涯放逐浑闲是,消得《金刚》一部经」是也。
又有诗云:「是身如虚空,乐矣生灭灭!
」公甫禅学满盘托出,何曾如宋人所谓改头换面者耶!
《艺苑卮言》):陈公甫如学禅家,偶得一自然语,谓为游戏三昧。
公甫少不甚攻诗,出之若无意者,微近自然。
《弇州山人续稿》:公甫诗不入法,文不入体,又皆不入题,而其妙处有超出于法与体及题之外者。
馀少学古,殊不相契,晚节始自会心,偶然读之,或倦而跃然以醒,不饮而陶然以醉,不自知其所以然也。
《梦蕉诗话》:陈献章作诗脱略凡近,其书法得之于心,随笔点画,自成一家。
广东新语》:粤人以道为诗,自白沙始。
白沙书,晚年用茅笔,奇气千万丈,峭刻槎蚜,自成一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广东临高人,字汝学。少年时受业于丘浚。正统十二年举人,历官高州、邵武同知,任满,改临江府同知致仕。所至清廉爱民,惟为人质直,始终不得擢升。卒年八十五。有《鸡肋集》、《经籍目略》、《原教篇》、《琼台外纪》、《庚申录》、《珠崖录》等。
全粤诗·卷九三
王佐(一四二八 — 一五一二),字汝学,号桐乡。海南临高人。少时从学于唐舟、丘浚之门。明英宗正统十二年(一四四七),以礼魁中举人,与同榜陈献章并称“二俊”。遂游学京师,监试每擢第一,而会试不售。成化二年(一四六六),选授高州同知,历官邵武、临江同知,所至以廉操闻。然以质直不与时合,游宦二十馀年而不得迁,后告归。有《鸡肋集》、《金川玉屑集》、《琼台外纪》等。明正德《琼台志》卷三六有传。王佐诗,别集仅存《鸡肋集》十卷(前七卷为文,后三卷为诗)一种。是集有明末刻本、清康熙五十一年刻本、民国五年刻本、明陈是集编民国二十年海南书局铅印本《溟南诗选》、民国二十四年海南书局铅印本《海南丛书》。前二种未见,今以民国五年刻本(简称民国刊本)为底本,参校海南书局民国二十年铅印本《溟南诗选》卷一所录王佐诗(简称诗选)、海南书局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海南丛书》第三卷第二集《鸡肋集》(简称丛书)。另从明唐胄纂正德十六年刊《琼台志》辑得《琼台外纪》等散篇佚诗,另作一卷,次于后。
明诗纪事·乙签·卷十八
佐字汝学,临高人。
正统丁卯举人,授高州通判。
改邵武、临江。
有《鸡肋集》。
杨慎升庵》:天顺初,英庙大猎,从官皆戎服弓矢以护跸,应制赋诗。
有祭酒刘某诗,以「雕弓」为「弓雕」。
太学生轻薄者帖诗于监门云:「猎羽杨长共友僚,雕弓诗倒作弓雕。
祭酒如今为酒祭,衔官何以答廷朝?
」广东举人王佐复上诗于刘云:「乐羊终是愧巴西,许下唯闻哭习脂。
岂是先生无好句,弓雕何愧古人诗。
」本为能得司成之喜,刘览之,愈怒。
其后王佐刻其《桐乡诗》,具载此首,遂大传其事。)

人物简介

维基
杨维聪(1492年—1560年?
),字达甫,号方城。
北直隶顺天府固安县(今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城内人,明朝状元、政治人物、学者。
正德十四年(1519年)顺天乡试解元,次年会试联捷,正德十六年(1520年)殿试登第一甲第一名,授官翰林院修撰。
嘉靖初年“大礼议”期间,杨维聪等随杨慎力争大礼,反对世宗,遭到廷杖。
此后被外放为官,在山西、山东任职多年,累官山东布政使。
嘉靖十七年(1538年)调南京光禄寺卿,翌年调太仆寺卿,两年后致仕。
身后入祀固安乡贤祠。
杨维聪是固安县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固安城内曾建有“状元及第”等牌坊。
其著作有诗文数篇传世,并辑《性理诸家解》三十四卷。
家族文风鼎盛,父杨和中举人,兄杨维杰为榜眼,子孙亦多有科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宗室,字郁仪。太祖第十七子宁王朱权七世孙。封镇国中尉,万历二十二年管理石城王府事,宗人咸就约束。暇则闭户读书,绝绮纨鲜腆之奉。贯串经史,博览群籍,通晓朝廷典故。著书一百十二种,有《易象通》、《诗故》、《春秋戴记》、《鲁论笺》及《枳园近稿》等。私谥贞静先生。
人物简介
字郁仪,宁献王七世孙,中尉,摄石城王府事。
明诗纪事·甲签·卷二(下)
谋㙔字郁仪,石城恭靖王来孙,宁献王七世孙。
封镇国中尉。
万历二十二年管理石城王府事。
卒,私谥贞静先生。
有《枳园近稿》。
(郑仲夔《耳新》:诗有集唐集古。
余友朱郁仪《讽古》十首,乃更集诸子,镕铸之巧,妙极自然,又《闰三月饮龙沙诗》「且极天纵娱,相将倾桂醑」,盖历家谓闰月为天纵也。
郁仪博综多闻,著述之富百倍中垒,每馆阁中遇故事隐僻者,贻书相问,载答如响。
著书百有十二种,手自缮写,稿至数易。
易箦前二日,犹与诸子说《》,指示诗文宗尚。
是夕有星光大如斗,坠里中,栖鸟皆惊。
及卒,南州人士私谥贞静先生。
周亮工《书影》:西蜀杨升庵太史著书至二百馀种。
豫章朱郁仪中尉著书至一百十二种。
当时曾未闻有茂陵之求。
张天如虽一时名流,然无多撰著,当时至见之章奏求其遗书。
人有幸有不幸如此。)

人物简介

维基
唐锜(1493年—1559年),字子荐,号池南,云南晋宁州(今云南省晋宁县)人,明代官员。
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
官至河南佥事。
唐锜出身于晋宁唐氏家族,祖籍浙江淳安,为唐佑之子,一说为唐佐之子。
唐锜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中举,嘉靖五年(1526年)中进士,成为晋宁唐家唯一金榜题名之人。
户部观政,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母丧丁忧。
嘉靖十年(1531年)任直隶定远知县,当地人民感其有德行,为之立生祠。
升监察御史,巡按陕西,参劾陕西按察使刘雍、右参议乔英贪纵,结果经巡抚赵廷瑞复核,认为所奏不实,唐锜遭降级外任。
累官河南按察司佥事。
唐锜处事严明果决、淡泊金钱、多为百姓谋利,因此得到百姓的爱戴。
因忤权要,致仕归。
回乡后,与当时谪居云南的杨慎结为文字友,为“杨门六学士”之一。

人物简介

维基
余承勋(1494年—1573年),字懋昭,别号方池,四川眉州青神县(今属四川眉山市)人,军籍,治《诗经》,正德丁丑进士。
正德十一年(1516年),余承勋中式丙子科四川乡试第三十九名。
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科进士第二甲第二名。
授翰林院庶吉士。
丁忧服阙,授编修,升修撰。
大礼议期间,随杨慎等在左顺门哭争,廷杖后免职,居青神城南之中岩寺读书著文。
隆庆时,追赠太常寺卿。

人物简介

明诗纪事·甲签·卷二十三
廷瑞,杨林人。
田按:廷瑞诗见杨升庵《丹铅录》。
袁文典谓是廷秀弟也。
绝句殊有风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32—1498 【介绍】: 明应天府江浦人,字孔旸,学者称定山先生。成化二年进士。授翰林检讨。因谏内廷张灯忤旨,谪桂阳州判官,改南京行人司副。以忧归,居定山二十余年。弘治间起为南京吏部郎中,罢归卒。刻意为诗,而喜用道学语。有《庄定山集》。
槜李诗系·卷三十九
字定山江浦人官吏部郎
明诗纪事·乙签·卷十二
昶字孔旸,江浦人。
成化丙戌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
以谏谪桂阳州判,迁南行人司副,进礼部郎中。
天启初,追谥文节。
有《定山集》。
(《四库总目》:昶癖于讲学,故其文多阐太极图之义,其诗亦全作击壤集主体。
然如「山随病起青逾峻,菊到秋深瘦亦香」,「土屋背墙烘野日,午溪随步领和风」,「碧树可惊游子梦,黄花偏爱老人颜」,「酒残漫倾刚月上,钓丝绕扬觉风和」,录之以备别格,亦论唐诗者存《寒山子集》之意也。
麓堂诗话》:庄定山未第时,已有诗名,苦思精链,累日不成一章。
如「江稳得秋天」,「露冕春停江上树」,往往为人传诵。
晚年益豪纵,出入规格,如「开辟以来元有此,蓬莱之外更无类」之类。
陈公甫有曰「百练不如庄定山」,有以也。
升庵》:庄定山早有诗名,诗集刻于生前。
浅学者相与效其「太极圈儿大,先生帽子高」,以为奇绝。
又有绝可笑者,如「赠我一壶陶靖节,还他两首邵尧夫」,本不是佳语,有滑稽者改作外官答京宦苞苴诗云「赠我两包陈福建,还他一疋好南京」,闻者捧腹。
然定山晚年诗入细有可并唐人者。
古诗如《题竹》及《养庵》雨篇,七言如《题玉川尽》。
五言律如「野暝微孤树,江清著数鸥。
与君真自厚,不是两相留」,七言律如《游琅邪寺》「偶上蓬莱第一重,道人今夜宿芙蓉。
尘埋下界三千丈,月在西岩七十峰」,又「秋灯小榻留孤艇,疏雨寒城打二更」,「北海风回帆腹饱,长河霜冷岸痕高」,和沈仲律原字韵「心无牛口干秦穆,迹继龙头愧邴原」,寄刘东山云「尘外有人占紫气,镜中疑我尚朱颜」,《次东桥》诗云「电悬双眼疑秋水,髻拥三花禦野风」,又「岂无湖水甘神瀵,更有溪毛当紫芝」,又「招隐谁甘同寂寞,著书不独为穷愁」,《木昌道中》云「行客自知无岁暮,宾鸿不记有家归」,《寄邓五羊》云「后时自许甘丘壑,前席将无问鬼神」,「浮世虚名非得已,出山小草却悲人」,「别时笑语风吹断,会处迷离梦写真」,此数首若隐其姓名以示人,观者决不谓定山作也。
(《艺苑卮言》:庄孔旸佳处不必言,恶处如村巫降神,里老骂坐。)
维基
庄(1437年—1499年),字孔抃,又字孟旸,号定山,直隶江浦县(今属江苏省南京市)人。成化二年(1466年),登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与编修章懋、黄仲昭疏谏内廷张灯,后忤旨廷杖二十,谪桂阳州判官。后改南京行人司副,三年后母丧丁忧,之后父丧,哀毁,丧除不复出。学者称「定山先生」。弘治七年,因举荐奉诏起用,担任行人司副,后升南京吏部郎中。次年因病乞归,部臣不为代奏。次年京察,尚书倪岳以老疾罢其官。居二年卒,年六十三。天启初年,追谥文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09—1671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太仓人,字骏公,号梅村。复社张溥弟子。明崇祯四年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弘光时为少詹事,以马士英、阮大铖当权,乞假归。入清,闭门不出,仍主持文社,声名甚重。后以陈名夏、陈之遴等荐,地方官敦促就道,被迫于顺治九年进京,官至国子监祭酒。十四年南归家居。奏销案起,几至破家。遗命以僧服殓,题“诗人吴梅村之墓”。学问渊博,诗尤工丽,所作歌行均足备掌故。有《梅村家藏稿》、《绥寇纪略》、《太仓十子诗选》。
晚晴簃诗汇·卷二十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太仓人。明崇祯辛未一甲二名进士,历官庶子。福王时,召拜少詹事。入国朝,授秘书院侍讲,擢国子监祭酒。有《梅村集》。
词学图录
【吴伟业】(1609-1683) 字骏公,号梅村。江南太仓人。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授编修,迁左庶子。南明弘光朝授少詹事。顺治十一年(1654)被迫出仕,历官秘书院侍讲、国子监祭酒。后二年乞假归。工诗,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少作才华艳发,吐纳风流,及阅历兴亡,则激楚苍凉。尤工七言歌行,人号"梅村体",一时称为绝调。亦工古文辞,能作戏曲。馀事填词,长调苍莽无尽,小令流丽稳妥,亦负时名。有《梅村家藏稿》及传奇《秣陵春》、杂剧《临春阁》、《通天台》。词集名《梅村词》。今人辑有《吴梅村全集》。
清诗别裁集
字骏公,江南太仓人。崇祯辛未赐进士第二人。国朝官祭酒。著有《梅村集》。○梅村七言古,专仿元、白,世传诵之。然时有嫩句、累句。五七言近体,声华格律不减唐人,一时无与为俪,故特表而出之。○梅村故国之思,时时流露。《遣闷》云:“故人往日燔妻子,我因亲在何敢死,不意而今至于此。”又《病中》词曰:“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沈吟不断。草间偷活。”“脱屐妻孥非易事,竟一钱不值何须说。”读者每哀其志。若虞山不著一辞矣。此二人同异之辨。
梅村诗馀·序
词者,诗之馀也。
乃诗人与词人,有不相兼者。
如李杜,皆诗人也。
然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为词开山,而子美无之也。
温、李皆诗人也,然飞卿《玉楼春》、《更漏子》为词擅场,而义山无之也。
欧、苏以文章大手,降体为词,东坡「大江东去」卓绝千古,而六一婉丽,实妙于苏。
介甫偶然涉笔,而子固无之。
眉山一家,老泉、子由无之也。
以辛幼安之豪气,而人谓其不当以诗名,而以词名,岂诗与词若有分量,不可得而踰者乎。
有明才人,莫过于杨用修、汤若士,用修亲抱琵琶度北曲,而词顾寥寥。
若士四梦,为南曲野狐精,而填词自宾白外无闻焉。
即词与曲亦有不相兼者,不可解也。
近日词林宗匠,往往专意诗古文,至度曲倚声,则多搁笔,兼人之才,吾目中惟见梅村先生耳。
先生文章,仿佛班史,然犹谦让未遑,谓予曰:「若文则吾岂敢,于诗或庶几焉。
」今读其七言古律诸体,流连光景,哀乐缠绵,使人一唱三叹,有不堪为怀者。
及所制《通天台》、《临春阁》、《秣陵春》诸曲,亦于兴亡盛衰之感,三致意焉。
盖先生之遇为之也。
词在季孟之间,虽所作无多,要皆合于国风,好色小雅,怨诽之致。
故余尝谓先生之诗可为词,词可为曲。
然而诗之格不坠,词曲之格不抗者,则下笔之妙,古人所不及也。
休宁孙无言遍徵当代名家词,将以梅村编首,亡何而梅村殁矣。
孙子手卷不释,仍寓余评次刻之,可谓笃好深思。
而余于先生,琴樽风月,未忘平生。
故谬附知言,序其本末如此。
予观先生遗命,于墓前立一圆石,题曰「词人吴某之墓」。
盖先生退然以词人自居矣,夫使先生终于词人,则先生之遇为之也。
悲夫。
兰陵邹祗谟序
槜李诗系·卷四十一
字骏公太仓人顺治初官祭酒有梅村集
维基
吴伟业(1609年6月21日—1672年1月23日),字骏公,号梅村,祖籍直隶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昆山市),祖父始迁居太仓州(今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明末清初诗人、政治人物,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为「江左三大家」。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五月二十日生于江南太仓的一书香家庭。幼时受学于同乡张溥,文名卓著,积极参加复社,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为“江左三大家”,和当时的陈维崧、吴兆骞、严绳孙等才子有交往,且与著名歌妓卞玉京有过一段姻缘。与陈之遴为儿女亲家。崇祯三年(1630年),吴伟业应应天乡试,中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联捷辛未科会试第一名,温体仁党人诬陷周延儒,伟业被控与延儒勾结作弊,崇祯帝调阅试卷,御览之后,在吴的试卷上批“正大博雅,足式诡靡”,殿试高中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赐驰节还里门”,娶先室程氏。 崇祯十一年(1638年),崇祯帝临场视学,观看皇子就学情况,亲问《尚书》大义,讲毕,获赐“龙团月片,甘瓜脆李”。历官南京国子监司业、左庶子。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明朝灭亡,清兵入关后,短暂出仕弘光帝朝廷,任詹事府少詹事,不久请假归乡。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南下,吴伟业携家眷逃难,先后投奔到同宗繇青房及公益兄弟家,之后再逃往矾清湖亲戚家,隐居不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35—1508 【介绍】: 明福建莆田人,名潜,号退岩居士,以字行。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以直谏被杖,谪湘潭知县,又改南京大理评事。后以亲不逮养,遂不出。弘治初起江西提学佥事。久之乞归,日事著述,学者称未轩先生。有《未轩集》、《八闽通志》等。
明诗纪事·丙签·卷五
仲昭名潜,以字行,莆田人。
成化丙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纶修。
坐谏鳖山烟火予杖,谪湘潭知县,迁南大理评事,进寺副,乞休。
弘治初,起江西提学佥事,寻致仕。
有《未轩集》十四卷。
(《升庵文集》:宋时御前内宴,翰林撰致语,八节撰帖子,虽欧、苏、曾、王、司马、范镇皆为之,盖张而不弛,文武不能,百日之蜡,一日之泽,圣人亦不之非也。
成化中,黄编修仲昭、庄检讨昶不撰元宵词,又上疏论列以去,以此得名。
然自是而后,内外隔绝,每有文字,别开幸门,有文华门、仁智殿辈,每得美官,至蠹政害人,曷若仍旧之愈乎!
愚谓于丽语中寓规谏意,如六一公「玉辇经年不游幸,上林花好莫争开」,「君王念旧怜遗族,长使无权保厥家」,亦何不可?
田按:成化三年,宪宗将以元夕张灯,命词臣撰诗词进奉。
仲昭与编修章懋、检讨庄昶谏:张灯岂尧舜之道?
诗词岂仁义之言?
乞将烟火停止。
帝以元夕张灯,祖宗故事,仲昭等妄言,并杖之阙下,左迁其官。
时修撰罗伦先以言事被黜,人称翰林四谏。
检程克勤《篁墩集》有《元夕观灯应制》诗云:「五朝故事传来久,乐与民同上元酒。
想像先皇得众心,尚有灯词播入口。
」「太平喜是百载过,边燧不惊天气和。
古来张弛皆有道,赏心一日非为多。
」未免近于迎合上旨矣!
维基
黄仲昭(1435年—1508年),名潜,字仲昭,以字行,号未轩,福建莆田县(今莆田市)东里(今荔城区英龙街东里巷)人,明朝官员。明宣宗宣德九年(1435年)出生,“性端谨”,“年十五、六即有志正学”。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与编修章懋等上《谏<元宵烟火>诗》疏,讽朝廷耽于逸乐,谪为湘潭知县。弘治元年(1488年),由吏部尚书推荐,弘治三年(1490)任江西提学佥事。弘治八年(1495年),辞官返乡。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十一月一日,黄仲昭病逝,葬于华亭云峰。
共 53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