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廷相

相关人物:共 18 位
共 1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77—1526 【介绍】: 明扬州府宝应人,字升之,号凌溪。弘治十二年进士,除南京户部主事,历官陕西提学副使、云南参政。为人爽直,恃才傲物。诗宗盛唐,格调高古,与李梦阳、何景明并称十才子。有《凌溪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升之,宝应人。弘治己未进士,除南户部主事历陜西提学副使调云南升布政司参政有凌溪集
明诗纪事·丁签·卷三
应登字升之,宝应人。
弘治己未进士,除南户部主事。
迁延平知府,擢陕西按察剐使,改云南,迁布政司右参政。
有《淩溪集》十七卷。
(《艺苑卮言》:朱升之诗如桓宣武似刘司空,无所不恨。
《国雅》:升之情过其才,亦时出新语。
其《函谷关歌》全效高常侍,稍有蹇碍粗矗处。
《对雪》有「风急仍含雨,天低欲堕云」,殆佳句也。
田按:升之俪名十子,究其才品,在子衡之下,康、王之上。)
维基
朱应登(1477年—1526年),字升之,号凌溪,直隶宝应县人。明朝诗人,官员。弘治进士,官至云南参政。为“弘治十才子”之一。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弘治十一年(1498年)戊午科应天乡试举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联捷己未科进士。历官南京户部主事、知延平府,以副使提学陕西调云南,升迁为布政司右参政。世宗嘉靖五年(1526年)卒。
陈皋谟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陈皋谟(1479年—?
),字名世,振武卫军籍,山西代州人。
正德五年(1510年)庚午科山西乡试第一名举人。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中式辛巳科会试第二百五十一名,登第三甲第一百一十六名进士。
嘉靖元年(1522年)授三河县知县,嘉靖四年(1525年)闰十二月选授户科给事中,升刑科右,七年七月与兵部右侍郎王廷相清查御马监冒滥勇士。
九月升户科左,十一月升工科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开化人,字思道。正德三年进士。授昆山知县,请免民间积欠田赋。迁刑部主事,以谏武宗南巡,跪阙下五日,被杖责。官至湖广副使。有《棠陵集》、《断碑集》、《蓉溪菁屋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思道,开化人。正德戊辰进士,除昆山知县历湖广副使有棠陵集
明诗纪事·戊签·卷十
豪字思道,开化人。
正德戊辰进士,除昆山知县。
迁刑部主事,谏南巡,杖阙下。
起湖广佥事,进副使。
有《棠陵集》八卷。
田按:思道颇有时誉。
王浚川少谷子歌云:「彼时才杰游帝旁,信阳之何棠陵方。
大梁翩翩李川甫,吏部薛生尤擅场。
」今观其诗,无论何、薛,即方之川甫,亦非其伦。
维基
方豪(1482年—1530年),字思道,号棠陵,浙江衢州府开化县人。方豪于正德二年(1507年)中式浙江乡试第九名举人。正德三年(1508年)联捷三甲二百十八名进士。授昆山县知县,有政绩。正德七年(1512年)丁母忧。正德十一年(1516年)复除沙河县知县。正德十三年迁刑部湖广司主事,奉差往江南审录罪囚。正德十四年因谏明武宗南巡,跪阙下五日,受廷杖五十,罢官归。明世宗即位,复任刑部主事,命审录山东,咸称平恕。历官湖广按察司佥事,嘉靖七年(1528年)四月升福建按察司副使,以终养归。与杨一清、郑善夫、何景明等友善。嘉靖九年(1530年)七月卒,年四十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83—1521 【介绍】: 明河南信阳人,字仲默,号大复。
八岁能作文,十五中举人。
弘治十五年进士,授中书舍人。
正德初,刘瑾用事,谢病归。
瑾败,以荐除中书。
时武宗多以佞幸为义子。
景明疏言“义子不当蓄,宦官不当宠”。
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以病投劾归,抵家而卒。
与李梦阳齐名,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时人言天下诗文必称“何李”。
又与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称七才子,即所谓“前七子”。
然何、李成名之后,论诗每相牴牾。
申何者谓何诗俊逸,李诗粗豪,盖风格实有区别。
有《大复集》、《雍大记》、《四箴杂言》。
沧海遗珠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人,弘治十五(1502)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官至陕西提学副使。诗文与李梦阳齐名,著有《大复集》《雍大记》《大复论》等。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仲默,信阳人。弘治壬戌进士,由中书舍人转吏部员外郎历陕西提学副使有大复山人集
明诗纪事·丁签·卷一
景明字仲默,信阳人。弘治壬戌进士,授中书舍人。迁吏部员外,出为陕西提学副使。有《大复巢》三十八卷。 (《四库总目》:正、嘉之间,景明与李梦阳俱倡为复古之学,天下翕然从之,文体一变。然二人天分各殊,取径稍异,故集中与梦阳论诗诸书,反覆诘难,龂龂然不相下。平心而论,摹拟蹊径,二人之所短略同。至梦阳雄迈之气,与景明谐雅之音,亦各有所长。正不坊离之双美,不必更分左右袒也。 《空同集》:大复诗徒知神情会处,下笔成章为高,而不知高而不法,其势如搏巨蛇、驾风螭,步骤即奇,不足训也。 《国宝新编》:仲默弱冠入京,身不胜衣,驰才长赋,便淩作者。观其与李氏论文,直取舍筏登岸为优,斯将尽弃法程,专崇质性。赋咏著述,互见短长,自古恒然,匪徒今日。若乃天才腾逸,咳唾成珠,实亦人伦之隽。 《王氏家藏集》:大复欱骚俪《选》,挽视六朝,温醇典雅,丰容色泽,靡不备举。 《升庵集》:仲默枕藉杜诗,不观馀家,其于六朝、初唐末数数然也。与予及薛君采言及六朝、初唐,始恍然自失。 《诗谈》:何景明上追汉、魏,下薄初唐。大匠挥斤,群工敛手。 沈恺《环溪诗话》:何仲默诗如玉工治玉,遇方成圭,遇圆成璧,得心应手。神授非人力也。 《艺苑卮言》:伺仲默诗如朝霞点水,芙蕖试风。又如西施,毛嫱。毋论才艺,却扇一顾,粉黛无色。仲默才秀于李氏,而不能如其大,故有弱调而无累句,诗体翩翩,俱在雁行。 《四友斋丛说》:顾东桥语客曰:「何大复诗虽则稍俊,然终是空同多一臂力」。 《诗薮》:李以气骨胜,何以丰神胜。学何不至,不失雕龙;学李不成,终类画虎。 赵彦复《梁园风雅》:大复诗以清远为趣,俊逸为宗,务在舍筏,而自见神情。与献吉分镳异轸,各臻其极。一以为霆惊电煜,骇日振心;一以为落日明霞,馀晖映远。 《国史唯疑》:何大复父为渭源驿丞,太守李纪闻丞有佳儿,召与其子同学。丞致仕归,贫甚,具车马集街官郊送之,举酒酌丞曰:「吾老友。」酌大复曰:「吾小友。」前辈风流可慕。 李开先《中麓闲居集》:大复病危,属墓文必出空同手。时孟有涯、张昆仑并其侄某在侧,相与私议曰:「自论诗失欢后绝交久矣,状去空同文必不来。吾辈并樊少南、戴仲鹖亦可攒辏一空同。」 《四溟诗话》:何仲默诗曰:「元日王正月,传呼殿晚班。千官齐鹄立,万国侯龙颜。辨色旌旗入,冲星剑佩还。圣躬无乃倦,几欲问当关。」李献吉改为「不敢问当关」,曹仲礼曰:「吾舅所改未若仲默元句。」 《明诗选》:陈卧子曰:「仲默姿制羸秀,神气和朗,发徽音,吐芳讯,令人有形秽之耻。」李舒章曰:「仲默才为风始,学擅雅宗。如长江春泛,草木鱼龙咸怀凫藻。古诗上睨子建,下拂土衡,清美合度,与李竞爽。近体则初盛诸家无所常师,意之所寓,工丽即臻。惟七言律与献吉同源而异流,婉佚胜之,高深不及,似稍有伯仲之分。 王土禛《分甘馀话》:胡元瑞论明人歌行,既尊空同,而略于大复,不知何《听琴》、《猎图》、《送徐少参》、《津市》、《打鱼》诸篇深得少陵之体,特以秀色掩之耳。胡专举《明月》、《帝京》,陋矣! 《东泉诗话》:信阳古体,佳句如《种麻篇》:「孤生易憔悴,独立多忧患。」《捣衣》诗:「君子万里身,贱妾万里心。」《咏怀》诗:「浮云蔽江皋,白日忽已晚。」皆力摹六朝。 田按,大复骨清神秀,龙凤之姿。如虬髯公见太原公子,令人气夺。与空同固是劲敌。)
维基
何景明(1483年—1521年8月5日),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河南信阳人。明朝作家。明朝文学家前七子之一,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何景明幼时聪慧,弘治十五年(1502年),20岁即中进士,授为中书舍人,但因向朝廷上书指控宦官刘瑾,被免官。正德六年(1511年)复职,十二年升为吏部员外郎,十三年迁陕西提学副使,正德十六年(1521年)病故,年仅三十九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85—1523 【介绍】: 明福建闽县人,字继之,号少谷。弘治十八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榷税浒墅。愤嬖幸用事,弃官归。正德中,起礼部主事,进员外郎。谏南巡,受廷杖,力请归。嘉靖初,以荐起为南京吏部郎中,途中病死。工画善诗。有《少谷集》、《经世要谈》。
明诗纪事·丁签·卷四
善夫字继之,闽人。
弘治乙丑进士,除户部主事。
改礼部,以谏南巡,杖阙下,寻乞归。
用蔫起南刑部郎中,改吏部。
有《少谷山人集》二十五卷。
(《园宝新编》:继之气秀岩谷,发情声诗,虽才韵弗充,而古色精言,高映霞表,飘飘然有逍遥远举之志。
《艺苑卮言》:郑继之诗如黄河冰棱,石岭天骨。
继之初不识王仪封廷相,作《漫兴》诗有云:「海内谈诗王子衡,春风坐遍鲁诸生。
」后郑卒,王始知之,为位而哭,走使千里致奠,为经纪其丧,仍刻其遗文。
人之爱名也如此。
艺圃撷馀》:郑善矢气骨棱棱,差堪旗鼓中原。
《国雅》:继之才赋英迈,往往有新语。
邓原岳《西楼集》:先生诗以气格为主,以悲壮为宗。
古诗、乐府原汉、魏,下及六朝,歌行近体抵掌少陵,绝句翩翩有青莲之致。
书法尤入神,真行斟酌《圣教》;狂草奔放,纵横烂漫,颠、素而下弗论也。
间又创意点染花草,丛筱怪石。
得象外趣。
邓原岳《闽诗正声》,洪、永之间,专谭兴趣。
则林膳部、王典籍名其家。
弘,正之时。
气格为宗,则郑吏部擅其誊。
《谈艺集》:继之沈郁之恩,慷慨之词,如苍松挺秀,古梅含芬。
《焦弦竑笔乘》:予家有善夫批点杜诗,其指摘疵颣,不遗馀力,然实子美之知已,馀之议论虽多,直观场之见耳。
尝记其数则,一云:「诗之妙处正在不必说到尽,不必写到真,而其欲说欲写者,自宛然可想,虽可想而又不可道,斯得风人之旨。
杜公往往要到真处尽处,所以失之。
」一云:「长篇沈著顿挫,指事陈情,有根节骨格,此杜者独擅之能,唐人皆出其下。
然正不以此为贵,但可以为难而已。
宋人学之,往往以文为诗。
雅道大坏,由杜者启之也。
」一云:「杜陵只欲脱去唐人工丽之体,而独占高格,盖意在自成一家,不肯随场作剧也。
如孟诗云:『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便自风度,视『玉佩仍当歌』不啻霄壤矣。
此诗终以兴致为宗,而气格反为病也。
」善夫之诗,本出子美,而其持论如此,正子瞻所谓知其所长,而又知其敝者也。
列朝诗集》:林尚书贞恒撰《福州志》,刺少谷诗专仿杜,时靡天宝,地远拾遗,以为无病而呻吟。
以毅皇帝时政观之,视天宝何如?
犹曰无病呻吟,则为臣子者,必将请柬封、颂巡狩而后可乎?
甚矣尚书之颠也。
徐熥《晋安风雅》:正、嘉之际,郑吏部善夫实执牛耳,虎视中原。
而高、傅二山人左提右挈,闽中雅道遂曰中兴。
《笔精》:郑继之野兴诗末云:「年来混迹渔樵下,况有铜鞮伯氏风。
」用《春秋》晋叔向兄铜鞮伯华事耳。
向见郑诗刻本,疑用「白铜鞮」故事,改曰「习氏」,不惟失作者本意,而于题旨句法不相符矣!
闽小纪》:郑善夫尝雪中游天台,美髯白皙,毛褐笋舆,戒从者勿言姓名,人以为神仙,甚传郡中。
太守顾璘闻之,曰:「此必吾继之。
」亟使人要之。
善夫答以诗云:「客有飘飘者,闲来湖海游。
云端寻雁宕,雪里过台州。
白业藏贤达,浮槎近斗牛。
丰干漫饶舌,太守是闾丘。
」 《坚瓠集》:郑少谷《上泰陵》诗云:「苦忆焚香赐第日,报恩真愧济时才。
」盖泰陵乙丑科宫中焚香祝天,愿得贤才以辅太平。
故云。
《明诗选》:陈卧子曰:「继之雅质,故铺叙之言独长。
」 《池北偶谈》:宋、明以来,诗人学杜子美者多矣。
予谓子瞻得杜气,鲁直得杜意,献吉得杜体,郑继之得杜骨。
《龙性堂诗话》:吾郡林子羽、郑继之成工七律。
子羽刻意三唐,已造堂奥,继之仿佛工部,几夺神骨。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郑少谷古厚郁啬,七子外别树一帜。
田按:少谷清才,集中仿魏、晋以来无所不有,但摹壮为多耳。
大约气格雄浑,五律歌行最胜;音节浏亮,七言律绝为优。
但摹拟极肖,融化为艰;短制偏工,大篇未化。
其品次在何、李、边、除之亚,馀子不及也。)
维基
郑善夫(1485年—1523年),字继之,号少谷,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明代儒学家(阳明学)、诗人、政治人物。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生于高湖,世代书香,少有才名,精于易经、数学和历法。弘治十七年(1504年)举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正德元年(1506年),以候补官员在京纂修《苏松常镇实录》。正德六年(1511年),任户部广西主事。因宦官当政,辞官,筑少谷草堂于金鳌峰下,闭门读书,曰:“俟天下之清也。”正德十三年(1518年),诏任礼部主事,升任员外郎。正德十四年(1519年)因痛斥江彬被廷杖三十,罚跪午门五日,辞官未获准。隔年辞官获准,与傅汝舟、福州太守汪文盛有来往。嘉靖元年(1522年),都御史周季风荐任南京刑部郎中,未几,改任吏部验封司。嘉靖二年(1523年)游武夷山,感染风寒返家,两天后病逝,葬于福州西郊梅亭山。善夫精于天文、算学,能推算日蚀、月食,上疏请改历元。《明史·文苑传》有传,称其“闽中诗文,自林鸿、高柄后,阅百余年,善夫继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486—1541或1544 【介绍】: 明广东南海人,初名献科,字叔贤,号西樵。弘治十八年进士。正德中授礼部主事,调吏部员外郎,旋从王守仁问学,谢病归西樵山中,读书十年。嘉靖初还朝,以议大礼称帝意,骤进少詹事。累官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入阁辅政。持论和平,而舆论视为奸邪,连被劾。又见帝恩威不测,三疏引疾归。有《周易传义约说》、《西樵遗稿》。
全粤诗·卷一九○
方献夫(?—一五四四年),字叔贤。南海人。明孝宗弘治十八年(一五〇五)进士,改庶吉士。正德中,授礼部主事,调吏部,进员外郎。与主事王守仁论学,悦之,遂请为弟子。寻谢病归,读书西樵山中者十年。嘉靖改元,还朝,道闻大礼议未定,草疏具见。由是荷帝眷。寻进少詹事,谢病去。六年,与同里霍韬并被召,修《明伦大典》。寻命署大理寺事,拜礼部右侍郎,仍兼学士,代桂萼为吏部左侍郎,复代为礼部尚书。《明伦大典》成,加太子太保,晋吏部尚书。两疏引疾,报允,犹虚位以待。十年,召还,献夫以疾辞。及使命再至,云将别用,乃就道。至都,命以故官,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辅政。居职二载,三疏引疾,许之。家居十年卒,赠太保,谥文襄。著有《西樵遗稿》八卷。方献夫诗,以清康熙三十五年方林鹤刻本《西樵遗稿》为底本,参校清温汝能《粤东诗海》所选献夫诗。
维基
方献夫(1485年—1544年),初名献科,字叔贤,号西樵,广东南海县(今广东省佛山市)人,祖籍福建莆田,弘治乙丑进士,嘉靖间累官至内阁首辅、礼部尚书。
方献夫出生时父亲已经去世。
弘治十八年(1505年)登进士,改庶吉士,乞归养母。
不久母丧丁忧。
正德年间,授礼部主事,调吏部,升吏部员外郎。
曾拜主事王守仁为师。
不久,因病归乡,在西樵山中读书十年。
明世宗即位,方献夫在“大礼议”期间支持世宗立生父为皇考,受重用为侍讲学士,成为朝臣众矢之的。
嘉靖四年(1525年),方献夫升任詹事府少詹事,然而终不自安,借病辞职归乡。
嘉靖六年(1527年),召修《明伦大典》,随后命署大理寺事。
同年九年,升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直经筵日讲官。
又代替桂萼为吏部左侍郎,升任礼部尚书。
《明伦大典》书成,加封太子太保,后辞官举荐梁材、汪鋐、王廷相,而自己隐居西樵山,搆筑石泉精舍,“藏书甚富。
”,讲学于石泉书院。
嘉靖十一年(1532年),重新起用担任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进入内阁辅政。
此后吏部尚书王琼去世,方献夫掌管吏部。
之后再次被弹劾离职。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去世,赠太保,谥文襄。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3? 【介绍】: 唐相州内黄人,字云卿。高宗上元二年进士。武则天长安中,累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由协律郎累除给事中、考功员外郎。中宗神龙初,坐赃配流岭表。后召授起居郎,加修文馆直学士,常侍宴宫中。历中书舍人、太子詹事。工诗,尤长七言,始定七律体制。诗与宋之问齐名,时号“沈宋”。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6—715 字云卿,排行三,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人。
官终太子少詹事,世称沈詹事。
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任协律郎。
武周时为通事舍人,曾与修《三教珠英》。
大足元年(701)迁考功员外郎,次年,复迁给事中。
四年坐贿入狱,旋获释。
次年,中宗复辟,坐阿附张易之流驩州,越明年,遇赦北返。
景龙中,以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终太子少詹事,约当玄宗开元初。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一。
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
于律体定型,其功尤伟,时称“苏(味道)李(峤)居前,沈宋比肩”(《新唐书·宋之问传》),而佺期之与七律形成较之问作用更大,为王维前唐代七律创作成就最著者。
其所作,虽多奉和应制,而每能心与境会,自铸秀句。
五律如《游少林寺》、《铜雀台》,或清丽警秀,或吞吐含芳;七律如《兴庆池侍宴应制》、《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均揽景阔远,词气飞动。
凡此均承上官仪而转变,初见开宕起伏之工。
又七律《龙池篇》、《独不见》,一气盘旋,含秀俊于古雅,最能见出七律由骈俪化歌行蜕出之步武。
南贬中所作,更承四杰之绪,题材扩大,洗削铅华,如五律《过七盘岭》、《岭表逢寒食》,七律《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等,均通篇沉挚,清丽中见凄惋抑郁,下启张说,得盛唐先声。
此外七古《入少密溪》整丽虽不脱初唐体格,而尽去浮词肤言,由即目之秀景,婉转以见清远之意,为当时仅见,预示王维《桃源行》一路格调。
张说称:“沈三兄诗,直须还他第一”(《隋唐嘉话》卷下),可见当时声望之高。
原集10卷,久佚,明王廷相辑为《沈詹事诗集》7卷。
明以来各本多作2卷。
宋人又著录5卷本,有抄本传世。
注本有今人陶敏《沈佺期集校注》。
全唐诗》编其诗为3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2首,断句4联。
唐诗汇评
沈佺期(656?-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高宗上元二年(675)登进士第。武后荃历中累迁通事舍人,转考功员外郎,授给事中,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中宗景龙间,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佺期工诗,尤长于律体,与宋之问并称“沈宋”。有《沈佺期集》十卷,已佚。今存清抄本《洸云卿文集》五卷。又有《沈詹事诗集》七卷,乃明人所辑。《全唐诗》编诗三卷。
词学图录
沈佺期(656-714) 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上元二年进士及第。由协律郎累迁考功员外郎。曾因受贿入狱,后复职,迁给事中。中宗即位,因谄附张易之,被流放。神龙三年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常侍宫中。后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史论以为律诗体制定型代表诗家。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沈佺期集》。曾作《回波乐》词。
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五
佺期。相州内黄人。第进士。神龙中历官太子詹事。开元初卒。

作品评论

《唐诗品》
云卿诗,其命意周委,如雪舞岩林,随形宛转,无象不得,其𣁎词丽则,如春在瑶池,气色照映,自含华态,可谓意象纵横、同锋姿媚者也。其拙语如田家,而殊深俊朗;其形器如木石,而更被华要。仰承贞观,弥见周留:俯待开元,先咀意旨。旷代高之,无以为过。置之往哲之中,岂但叔源失步,明远变色者耶!
《沈诗评》
沈诗五言宛丽,迥出一时。
《艺苑卮言》
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律为音律、法律,天下无严于是者,知虚实平仄不得任情而度,明矣。二君正是敌手,排律用韵稳妥,事不傍引,情无牵合,当为最胜。摩诘似之,而才小不逮。少陵强力宏蓄,开合排荡,然不无利钝。馀子纷纷,未易悉数也。
诗镜总论
沈佺期吞吐含芳,安详合度,亭亭整整,喁喁叮叮,觉其句自能言,字自能语,品之所以为美。苏、李法有馀闲,材之不逮远矣。
《诗源辨体》
初唐七言古,自王、卢、骆再进而为沈、宋二公,宋、沈调虽渐纯,语虽渐畅,而旧习未除。……然析而论之,沈气为促,宋实胜之。
《诗源辨体》
七言古,沈如“水晶帘外金波下,云母窗前银汉回”、“燕姬彩帐芙蓉色,秦子金炉兰麝香”、“灯华灼灿九衢映、香气氤氲百和然”、“朝霞散彩羞衣架,晚月分光让镜台”、“玳瑁筵中别作春,琅玕窗里翻成昼”等句,偶偭极工,语皆富丽,与王、卢、骆相类者也。
《诗源辨体》
五言自王、杨、卢、骆,又进而为沈、宋二公,沈、宋才力既大,造诣始纯,故其体尽整栗,语多雄丽,而气象风格大备,为律诗正宗。或问:以入录观沈宋五言律,制作实工,而后人独推盛唐,何耶?曰:盛唐五言律入圣者,虽人止数篇,然化机流行,在在而是。沈宋制作虽工,而化机尚浅,此升堂、入室之分也。
《唐律消夏录》
沈、宋工力悉敌,确是对手。其高妙不及射洪,遒密不及必简,然闲情别绪,句剪字裁,已极文人之致。若沈虽沉切处时有轩豁,宋虽显露处更觉粘滞,此则两人心地中事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古称沈为靡丽,今观之,乃见朴厚耳。……然朴厚自是初唐风气,不足矜,当取其厚中带动,朴而特警者。如《芳树》、《和赵麟台元志春情》、《叹狱中无燕》、《和元万顷临池玩月》,最其振拔。
《载酒园诗话又编》
长律至沈而工,较杜、宋实为严整。然唯“卢家少妇”篇首尾温丽,馀亦中联警耳。结语多平熟,易开人浅率一路,若从此入手,恐不高。
围炉诗话
沈、宋诸公七律之高华典重,以应制故,然非诸诗皆然,而可立为初唐之体也?
《唐诗英华》
七律肇自唐初,工于沈、宋,浸淫渐盛,率务高华。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陈德公先生曰:沈、宋上接六代,下开盛唐,进绮丽而益工,运便妍而极秀。音韵吐含,温婉不迫;姿态流媚,生溢行间。王、岑由此准绳,钱、刘亦共嗣续。唐代正音,端在是尔。济南止拔华亮,不录尖新,所谓崇雅味于生致者欤?
《石州诗话》
沈、宋律句匀整,格自不高。杼山目以“射雕手”,当指字句精巧胜人耳。
《石州诗话》
沈、宋应制诸作,精丽不待言,而尤在运以流宕之气。此元自六朝风度变来,所以非后来试帖所能几及也。
三唐诗品
其源亦出谢、沈,植骨清隐,舒芬华秀,在考功之亚,名并当时。律体特取风神,开盛唐之派。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89—1566后 【介绍】: 明河南祥符人,字川甫,一作川父,号嵩渚。正德九年进士。任沔阳知州、同知宁波府,升山西佥事。少负俊才,尝驰马夷门外,酾酒悲歌,慨然慕信陵君、侯生之为人。里居四十余年而卒。博学多闻,以古文名于时。曾作《理情赋》,李梦阳见而往访。濂初甚得意,久之,乃知梦阳持论偏颇。有《祥符乡贤传》、《汴京遗迹志》、《医史》、《观政集》、《嵩渚集》等。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川父,祥符人。正德甲戌进士,授沔阳知州历山西按察司佥事有嵩渚集
明诗纪事·戊签·卷六
濂字川父,祥符人。
正德甲戌进士,授沔阳知州。
迁宁波同知,擢山西按察佥事。
有嵩渚集》一百卷。
(《四库总目》:《嵩渚集濂》所自订,皆于七子之外自为一格。
大抵笔锋踔属,泉涌飙驰;而裁剪尚疏,不免才多之患。
濂跋石宝《熊峰集》,谓「诗文传世,岂贵于多」,其说良是。
而自定已作乃不能尽剪楱枯,信乎割爱之难也田按:川父作《理情赋》,左舜齐持以示李献吉,献吉大惊,访之吹台。
王子衡《少石子歌》云:「大梁翩翩李川父。
」薛君采梁圆歌》云:「大梁李侯才绝妙,司马邹生尔同调。
」其为名辈推譬如此。
馀检《嵩渚集》,大约近体胜于古体,七言胜于五言。
川父尤留心乡邦故实,所著《汴京迹志》二十四卷,博综典洽,几兴《长安志》、《雍录》抗行。
又撰《祥符乡贤傅》八卷、祥符文献志十七卷,著述繁富,不仅以诗歌擅名已也。)
维基
李濂(1489年—1566年),字川甫,号嵩渚。河南祥符县(今属开封市)人,明朝官员、文学家。李濂生于弘治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489年2月),年少即身负俊才,时常跟从豪侠少年奔骑出城,搏兽射雉,酒酣悲歌,仰慕信陵君、侯生之为人。与李梦阳内弟左国玑并称田、左。曾作《理情赋》,李梦阳大加赞赏,并在吹台拜访李濂。李濂自此知名于河、雒间。正德八年(1513年),李濂高中河南乡试第一名,正德九年(1514年),联捷甲戌科二甲进士,次年授官沔阳知州,十六年迁宁波府同知,嘉靖二年(1523年)擢升山西屯田佥事,后摄学政。嘉靖五年(1526年)免归。居乡四十馀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490—1559 【介绍】: 明庐州府无为人。
字崧伯,号苏原。
正德十四年举人,十六年进士。
历任兵部、户部主事,吏部文选司郎中。
出为广东佥事,后任浙江、山西参议。
中年即辞官归里。
早年曾上书王守仁,又与其门徒欧阳德辩论。
后受王廷相影响,反对程朱理学。
其七言律诗疏爽俊朗。
有《湖山小稿》、《苏原全集》等。
维基
吴廷翰(1491年—1559年),字崧柏,又字嵩伯、崇伯,别号苏原,别署苏原居士、苏原山人。中国明朝哲学家、政治人物。南直隶无为州(今安徽省无为县)人。濡须吴氏四世吴景昭之长子。吴廷翰十二岁时学习《易经》,补县学生员。当时吴景昭督遣备至,吴廷翰婉为承顺,名声鹊起。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为府守向公、督学林公所知,都非常赞赏他,次年吴景昭命他改学《礼记》,长进明显。正德十四年(1519年)中举,正德十六年(1521年)中进士。历任兵部主事、户部主事、吏部文选司郎中。吏部铨选时因为推荐直言谏官,得罪上司,调任广东佥事,转任岭南分巡道兼督学政。他以廉洁著称。曾奉命采买端溪砚,而自己不留一砚。他弹劾权贵,权贵不敢以私事嘱托,改任浙江右参议、山西参议。山西荒年,他力请赈济,出库金,救活饥民。中年即辞官归里。
张承祚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张承祚,河南汝宁府光山县人。
嘉靖进士。
嘉靖五年(1526年)丙戌科进士。
历户部郎中。
曾分管辽东粮务。
嘉靖十三年(1534年)出为山西太原府知府。
嘉靖十七年(1538年),升天津兵备副使。
嘉靖十八年(1539年),世宗南巡,入河南境,抵达裕州,供具不给。
于是河南参政张思聪、副使胡廷禄、陈逅、南阳知府王维垣皆下诏狱,黜为民。
世宗下旨,严责负责此事之行在兵部掌都察院事王廷相,命其彻查个怠政官员,廷相汇列奏闻,开具顺天府尹邵锡、密云副使高金等七十二员,张承祚亦在其中。
审讯之后,锡降二级调外任,高金、张承祚等均黜为民。
共 1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