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孙升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79—1539 【介绍】: 明山东堂邑人,字伯潜,号玄庵。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翰林检讨,嘉靖时官至南京太常寺卿。晚年学宗王守仁,且融入佛道学说。卒谥文简。有《读易录》、《尚书困学》、《前汉通纪》、《游艺集》、《玄庵晚稿》。
明诗纪事·丁签·卷十
孔晖字伯潜,堂邑人。
弘治乙丑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
以忤刘瑾改礼部主事。
瑾诛,复故官,历司业、侍讲、庶子、侍讲学士、尚宝司卿、南太仆少卿,进本寺卿。
赠礼部侍郎,谥文简。
(《国史唯疑》:词林岁时会分韵唱酬,赵大洲《赠孙季泉》诗:「季子文章伯,王孙忠孝家。
」又穆孔晖题南司业邸有「书声山下月,诗思竹边秋」之句,为崔子钟叹赏并脍炙人口,称雅事。
今寥寥绝响数十年,遂无谈及,可欢也。)
维基
穆孔晖(1479年—1538年),字伯潜,号玄庵,山东堂邑县人,明朝心学家、理学家,政治人物,弘治甲子解元,乙丑联捷进士,官至太常寺卿。弘治十七年(1504年)甲子科山东乡试第一名(解元)。弘治十八年(1505年)联捷乙丑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任翰林院检讨,为刘瑾所恶,调南京礼部主事。刘瑾败,穆孔晖复官。历升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讲学士、太常寺卿。嘉靖十八年(1539年)八月卒,年六十一。赠礼部右侍郎,谥文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42—1613 【介绍】: 明浙江馀姚人,字文融,号月峰。
孙升子。
万历二年会试第一。
为文选郎中,澄清铨法。
累进兵部侍郎,加右都御史,代顾养谦经略朝鲜,还迁南兵部尚书。
请从重典治不法矿监,被劾乞归。
有《孙月峰全集》、《今文选》等。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文融,馀姚人。万历甲戌会试第一历官太子太保南兵部尚书有居业编
维基
孙矿(1543年4月21日—1613年5月27日),字文融,号月峰,浙江余姚县(今浙江慈溪)人,锦衣卫官籍,明朝大臣、学者。隆庆四年(1570年)顺天府乡试第四十七名举人,三十二岁登万历二年(1574年)甲戌科会试第一名,第二甲第四名进士。授吏部主事,历任员外、郎中,十二年二月升太常寺少卿。十八年九月起用为太常寺少卿,十九年四月升右通政,十月升为左佥都御史协理院事,二十年四月升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提督营田军务,二十一年七月升刑部左侍郎,二十二年六月兼右佥都御史,代顾养谦总督蓟辽经略,二十七年九月,以东征功成,受赏赐。万历三十二年十月,起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三十三年十一月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三十四年五月,以三年考满,加封太子少保。三十七年九月,以留都天鸣奏闻,因乞求罢,优旨许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84—1544 【介绍】: 明浙江鄞县人,字常甫,号甬川,别号兀涯。弘治十八年进士。授检讨,出为湖广提学副使。嘉靖间为吏部侍郎,人不可以干私。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学宗程朱,躬修力践。与王守仁友善,论学则不合。卒谥文定。有《学庸传》、《五经说》、《兀涯汉书议》、《环碧堂集》、《纾玉楼集》及《四友亭集》。
甬上耆旧诗·卷八
公字常甫母沈太夫人方妊梦神人奉玉笈宝签相授及生公有云如盖降于庭少资性绝人于书无所不读精思善学期造为圣贤年十四即能著作十七举以明经计偕中进士改庶吉士内阁刘文靖公李文正公每称公不容口由是名重馆阁问正德初年进简讨时逆阉刘瑾擅政朝士多附其门公居常愤愤著张骞乘槎赋以见意盖以瑾喻西域以骞喻附瑾者也竟力请补外以便迎养出为湖广提学副使公至楚修岳麓明山二书院身为诸生说经且下令曰学不师孔颜行不希曾闵即有文如雄褒吾且斥之世庙时在安陆藩欲就学告试公为别设一台课文送入学至今张提学名重楚中未几竟致仕嘉靖改元冉起为四川福建提学历国子祭酒南京吏部侍郎居父忧帝尝奉章圣皇太后过天寿山谒诸陵言及择相太后曰先王尝言提学张邦奇器识他日必为太平宰相其人安在帝谢曰尚未用也即不俟公服阕召为吏部侍郎帝每阅公章奏辄称善以指书公名衣带间宫监数望见以白公公答曰上用我当以尧舜之道进舍我亦有田可耕此非吾所关心也诸珰为色沮帝常与翊国郭公内阁李文康公论及人才二公谓公学行文章当世第一帝欣然曰朕意亦然时公迁左侍郎摄太宰故事选部除擢率先白政府公曰黜陟自有至公今乃觇当轴为用舍岂国家设铨衡意耶遂不往白李公心不平适主断诏狱翊国夜舁金四万诣公第请宽其家人罪公不受曰法者天下所共即天子亦不得私之况我曹耶卒入其罪翊国更深衔之及帝欲迁公太宰此二人竟尼之且别使人摄公不为动帝数欲相公都尉崔公秉一陶真人俱帝所最幸闻其语因各遣人道意但一枉临即可得相公谢终不往裕景二王册封朝议谓秦晋齐楚建国甚多今宜营浙闽以均民力公独不可曰江南财赋所出且接壤留都国初封吴王即改于周二百年来谁敢复建此议事遂寝帝慕道于无逸殿改称永光宫欲令内直大臣簪冠如道家内阁夏公谋之公答曰使我等背圣人不能从也母老久思故乡今日乞归有名矣诸公任为之帝闻乃止同里部郎丰坊坐废家居数从公求复用公不可乃辑世统谓圣祖系出文王宜建明堂封禅以示万世为图说成帙献之帝惑其言心动召所幸诸大臣与语俱请退咨于公公曰其人少有文学行多不检圣朝岂乏此一人今郊庙土木大兴疆埸不靖若复有此举海内何堪诸大臣以复帝更召公赐问公答如初帝乃止坊候久冉上卿云颂以伺意帝终念公言但宣付史馆而已坊竟不用太后将合葬献陵帝召诸大臣曰廷臣惟张邦奇至孝可授礼部尚书兼都御史以行翊国奏曰张某虽诚谨然其才不足大用且年浅严相嵩久嫉公亦奏曰国家礼卿无兼宪职例帝默然而罢公复以母年踰九十力请改南乃出为南京兵部尚书然帝常念公辄曰张某何在数欲召公入相嵩更具密劄谓公性至孝母老不乐北来即强之必不为用也帝颇信之会荧惑入南斗留都雷震中夜星殒于江公谓天变异常宜严武备占者曰应在德望重臣次日公不能冠栉卒年六十有一是日鄞江潮赤涌起高丈馀帝闻讣惊悼数曰可惜张某可惜张某即面谕辅臣遣恤俱谓例应自请乃止后阁中拟谥以文恪文敏进帝于疏右御书云人谓张邦奇真道学抹去原拟四字大书定字于后赠太子太保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常甫,鄞县人。弘治乙丑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累官南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文定,有集。
明诗纪事·丁签·卷十
邦奇字常甫,鄞人。
弘治乙丑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
出为湖广提学副使,改四川、福建,入为右庶子,迁南祭酒,擢南吏部侍郎,召拜吏部侍郎。
历掌翰林院、詹事府事,加太子宾客,进礼部尚书,改南吏部,就改兵部。
赠太子太保,谧文定。
有《觐光楼》、《纡玉楼》、《四友亭》、《养心亭》、《靡悔轩》、《环碧堂》、《甬川》等集。
田按:「书提学湖广时,世宗在潜邸,就试学使,以此受知。
帝奉太后谒天寿诸陵,语及择相,太后曰:「献皇尝言提学张邦奇,他日可为宰相。
其人安在?
」帝憬然曰:「尚未用也。
」即召为吏部侍郎。
会以母老便养,改南京。
帝念邦奇不已,与分宜语及之。
分宜以邦奇至孝,母老不乐北来对,遂终不召。
卒后阁拟谧文恪、文敏。
帝抹去四字,大书「定」字,遂谧文定。
庙堂制作,颇称庄雅。
《观光楼集目》,乐章仅列《秋享上帝》、《祀皇天上帝》二章,后人不知,妄将洪武及嘉靖时改制乐章一切阑入集中。
后之读文定集者,所当知也。
维基
张邦奇(1484年—1544年),字常甫,号甬川、兀涯,浙江鄞县人。学者。与张时彻为叔侄亲戚,又同为南京兵部尚书,故二人有“叔侄尚书”之谓。为学以程朱理学为宗,以涵养为事;与王守仁多有往来,为好友,但思想多有不合。弘治十四年(1501年),张邦奇中式辛酉科浙江乡试第十四名举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登乙丑科进士,由庶吉士授检讨,参与《明孝宗实录》的编写修订。以双亲年老求便,出为湖广提学副使。正德十年(1515年),任湖广提学副使,任上修缮了明山书院、岳麓书院、崇正书院。之后,历职有四川提学、福建提学、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讲。明世宗时,历职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部侍郎。因丁外艰归家。明世宗曾经与母亲蒋太后拜谒天寿山的皇陵。谈到择相时,蒋太后说:“先皇尝言提学张邦奇器识,他日可为宰相,其人安在?”明世宗醒悟道:“尚未用也。”张邦奇服阕后,任吏部右侍郎,并代理尚书职。明世宗欲授张邦奇为吏部尚书,被大学士李时、郭勋二人所阻。嘉靖十六年,执掌翰林院事。嘉靖十七年,任会试主考官,《玉牒》纂修官。嘉靖十八年,任太子宾客,充日讲官。后进礼部尚书,以母亲年迈改任南京吏部尚书,后改任南京兵部尚书。明世宗曾想将他召北京。严嵩答:“邦奇性至孝,母老,不乐北来。”,世宗信之,此事作罢。嘉靖二十三年,张邦奇逝世。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七五三
杨文俪,南海人。士贞女。事见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九六。
列朝诗集
杨氏名文俪,仁和人。
工部员外郎应獬之女。
馀姚孙文恪公升之继室也。
以子铤翰林编修满得封夫人。
文恪四子皆至九卿,而夫人所出者二。
诸孙皆贵显。
孙鑨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25—1594 【介绍】: 明浙江馀姚人,字文中,号立峰。
孙升子。
嘉靖三十五年进士。
授武库主事,历武选郎中。
世宗斋居二十年,谏者都获罪,鑨请朝群臣,且力诋近臣方士,不报,遂引疾归。
隆庆元年起南京文选郎中。
万历初累迁光禄卿,又引疾归,里居十年。
再起原官,进大理卿,历南京吏部尚书,入为吏部尚书。
大计京官,力杜请谒。
首斥其甥文选员外郎吕胤昌。
凡政府私人,贬黜殆尽,执政皆不悦。
乞休归,卒谥清简。
维基
孙鑨(1525年—1594年),后人有误传作“孙龙”,字文中,号立峰,锦衣卫官籍浙江余姚县(今属浙江省慈溪市)横河孙家境人,明朝大臣。时与平湖陆光祖、余姚陈有年并称为“浙中三贤太宰”,闻名天下。嘉靖二十二年癸卯科顺天府乡试第二十名举人,三十五年丙辰科会试二百十名,廷试二甲第二名进士,吏部观政,授兵部武库司主事,三十七年升员外郎,四十二年复除原职,升郎中。任武选司郎中的时候,当时的尚书杨博很器重孙鑨。明世宗好仙道之术,斋居深宫长达二十年,官员进谏即获罪,孙鑨仍竭力指出宠幸方士术士之害。孙鑨之言少有人听,于是他只好告病回乡。隆庆元年,起用任南京吏部文选司郎中,三年正月升南京尚宝司卿,六年正月升南京鸿胪寺卿。万历三年(1575年)三月升提督四夷馆太常寺卿,十月升通政司右通政,四年十月升光禄寺卿。后告病还乡,一住十年,居于故里一小楼,宾客很少能见到他。十五年再次启用,官复原职,九月进大理寺卿。常据理力争,帝均从其议。十六年七月升刑部右侍郎,十七年六月升左侍郎,八月改吏部左侍郎,十八年五月升南京吏部尚书,二十年三月改任南京兵部,参赞机务,几日后又改任吏部尚书。二十一年曾卧病三月,上书十次请求辞官回乡,至七月才被允许回籍。二十二年(1594年)逝世后,二十三年六月赐祭葬,二十七年赠太子太保,谥清简,葬于会稽铸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