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周之训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39 【介绍】: 明苏州府长洲人,字用晦。崇祯四年进士。授御史。曾抗疏劾论杨嗣昌等人。十一年,巡按山东。方行部章丘,闻清兵逼济南,驰还,预守城事。城破死。
维基
宋学朱(1594年—1639年),字用晦,号旭初,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市)人。
明末政治人物。
崇祯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崇祯十一年冬,清军经居庸关入华北,宋学朱巡按山东,防守济南,城破殉国。
崇祯三年(1630年)庚午科应天乡试举人。
崇祯四年(1631年)联捷辛未科进士,授南京工部屯田司主事,补礼部主事,升精膳司员外,崇祯十一年改云南道监察御史。
为党人所忌。
十一年冬,清兵破居庸关南下,宋学朱正巡按山东,至章丘时,济南告急。
学朱急驰前往,上疏求援,杨嗣昌檄巡抚颜继祖移师德州,督军高起潜拥兵临清不救。
学朱自叹必死,与布政使张秉文、副使周之训、翁鸿业,参议邓谦,盐运使唐世熊等守城。
不久,城陷,学朱偕周之训力战南门城上,殉国。
济南知府苟好善、推官陆灿、同知陈虞胤、通判熊烈献、历城知县韩承宣皆死。

人物简介

维基
邓谦(?
—1639年),字少于,湖广孝感县人。
崇祯元年进士,累官山东参政。
崇祯十一年冬,清军经居庸关入华北,邓谦随同布政使张秉文、巡按御史宋学朱等防守空城济南,城破殉国。
邓谦自幼仰慕景泰间名臣于谦为人,读到其文集中「一腔热血不知竟洒何地」等文字,激动不已。
崇祯元年(1628年),中式戊辰科进士,由京官出为山东参政。
崇祯十一年冬(1639年),清兵破居庸关南下,进逼山东。
杨嗣昌檄巡抚颜继祖移师德州,督军高起潜拥兵临清不救。
邓谦与布政使张秉文、巡按御史宋学朱、副使周之训、翁鸿业及盐运使唐世熊等率残兵守城。
捍禦十昼夜,城陷遇害。
其母黄氏也绝世而死。
朝廷追赠中宪大夫,谥忠毅。

人物简介

维基
苟好善(?
—1639年),字若诚,号海来,陕西醴泉县(今礼泉县)人。
明末政治人物。
天启进士,官至山东济南府知府。
崇祯十一年冬,清军经居庸关入华北,苟好善偕同布政使张秉文、巡按御史宋学朱等防守空城济南,城破殉国。
天启五年(1625年)乙丑科进士,历官湖广道监察御史,迁济南府知府。
崇祯十一年冬,清兵破居庸关南下,杨嗣昌檄巡抚颜继祖移师德州,督军高起潜拥兵临清不救。
布政使张秉文、巡按御史宋学朱、副使周之训、翁鸿业,参议邓谦,盐运使唐世熊等率残兵守城。
不久,城陷,周之训、宋学朱、苟好善、济南同知陈虞胤、通判熊烈献、历城知县韩承宣皆殉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福建漳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历工科给事中。屡上疏言政事、劾乱党,帝多纳其言。累迁太常少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崇祯十一年,清兵南侵,畿辅戒严,本兵杨嗣昌命专防德州,济南由此空虚。继祖屡请增援,援师皆逗留不进。济南卒陷。继祖竟以此下狱弃市。有《双鱼集》、《又红堂诗集》。
维基
颜继祖(?
—1639年),字绳其,号同兰,室名又红堂,福建龙溪(今龙海市)人,明末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福建乡试二十一名举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联登己未科进士,授行人司行人。
天启七年(1628年)十二月,改工科给事中。
崇祯二年(1629年)九月,升任工科右给事中;次年六月,改户科右给事中,崇祯四年(1631年)九月,改左给事中。
同年十一月,改吏科都给事中,崇祯五年(1632年)正月,降左给事中,之后改太常寺少卿。
崇祯九年(1636年)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
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清军经居庸关入华北,南下山东。
杨嗣昌令颜继祖专防德州,济南空虚,不久清军破城,山东布政使张秉文、巡按御史宋学朱、副使周之训、翁鸿业等殉国,德王朱由𣒻被捕。
事后,言官交章弹劾,颜继祖上疏归咎于杨嗣昌,自请撤职,然而崇祯帝坚持将其下狱,不久弃市。

人物简介

全台诗
谢汝铨(1871~1953),字雪渔,号奎府楼主,晚署奎府楼老人。
台湾县东安坊(今台南市)人,日治后,迁居台北。
年十五从台南举人蔡国琳学,光绪十八年(1892)取中秀才。
乙未之际,曾协助许南英办理团练。
改隶后,力习日文,乃首位以秀才身份入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者。
明治三十四年(1901)自国语学校国语部毕业,任职台湾总督府学务课,参与编辑《日台会话辞典》。
不久,转任警察官吏练习所台语教师。
明治三十八年(1905)入《台湾日日新报》担任汉文记者,并任马尼拉《公理报》,与《昭和新报》、《风月报》等主编。
明治四十二年(1909)与洪以南等倡设台北「瀛社」,为北台第一大诗社,并于洪氏去世后继任第二任社长。
战后曾担任台湾省通志馆顾问。
平生所作诗文有《奎府楼吟草》三卷、《诗海慈航》二卷、《周易略说》等,多发表于报章杂志。
〖参考《台湾日日新报》,「岛政」栏,国语卒业,1901年4月5日,第三版;刘篁村〈稻江见闻录〉,《台北文物》第二卷第三期,1953年11月;郑明珠〈谢雪渔小说《樱花梦》研究〉,东海大学中文所硕论,2009年6月。
〗王国璠认为谢氏诗:「词尚浅白,且多写实;尤以感旧、寄怀之作,更存台湾近代关系人物之事迹,以人存史,颇具文献价值。
」《奎府楼诗草》及《蓬莱角楼诗存》两诗集曾于日治时期刊行,民国八十一年(1992)龙文出版社将二者合印,总名为《雪渔诗集》。
另有〈蓬莱角楼诗话〉、〈奎府楼诗话〉不定期刊载于《风月报》,未见刊行本。
今谢氏诗作辑录自龙文版《雪渔诗集》、《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时报》、《诗报》、《东宁击钵吟前后集》、《风月报》、《崇圣道德报》等诗集报刊,依时间先后排序编校。
(黄美娥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