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祎

相关人物:共 18 位
共 18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福建龙溪人,初名唐臣,字元凯。元顺帝至正进士。工文词。入明,与修《元史》,授吏部主事,官至登州知府。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元凯,初名唐臣,龙溪人。元末乡荐,累官漳州路知事。明初,以儒士登春官,修礼乐书。除礼部主事,历登州知府,有《梅雪斋集》
明诗纪事·甲签·卷十四
弼改名唐臣,以禁国号名氏,复名弼,字元凯,龙溪人。
元进士,漳州路知事。
洪武初召修《礼乐书》,授吏部主事。
使安南还,改丰城知县。
以事逮至京,从狱中上书,诏释之,命为吏部郎中,出为登州知府。
有《登州集》二十三卷。
(《列朝诗集》:王祎《临漳杂诗》云:「科名唐进士,道学宋先儒。
风流今孰继?
林子亦其徒。
」注云:「林子,元凯也。
」 田按:《实录》云:「元凯登元至正甲午进士第,有文词,著声闽、浙间。
入国朝,与修《元史》,授考功主事。
」而诸书又云:「以儒士登春官,修《礼乐书》。
」馀考《元史》前后两局及《礼书》,无元凯名。
续修《元史》,以洪武三年二月开局,七月书成。
纂修《礼书》,以洪武二年八月始事,三年九月书成。
元凯奉使安南在三年四月,疑未及书成以使事去。
正如操公琰之不得列名《元史》,鲁道原之不得列名《集礼》耳。
宋景濂序《元凯使南稿》,称其文辞尔雅。
吾友王内翰品评闽南人物,谓元凯为巨擘。
其为名辈推重如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明间苏州府吴县人,字仲简,号云丘道人、白羊山樵。初师张伯雨为道士,隐居鸿山。元末兵乱,以母老归,改服为儒生。洪武二年召修《元史》。工诗书画,诗淡雅温丽清深。有《云丘道人集》。
元诗选
简字仲简,吴人。
初师张伯雨为黄冠,自称云丘道人,隐居鸿山。
元季兵乱以母老归养,遂返巾服,又号白羊山樵。
洪武二年,召修元史。
玉山主人谓仲简作诗淡雅,有陶、韦风。
杨铁厓谓仲简诗工韦、柳,翰墨无俗气,而暗合书法,自诗名益著,而字画因之而并行。
王子充序仲简诗,亦曰:温丽清深,有类韦、柳。
盖元末诗人之杰出者也。
槜李诗系·卷三十八
字仲简吴人元季隐士有白羊山樵集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仲简,吴人。洪武二年召修元史。

人物简介

明诗纪事·甲签·卷十四
承直字宗弼,赣州人。
元进士。
明初被荐授国子博士,迁司业,出为浙江佥事,引疾归。
自称崆峒雪樵。
田按:《诗综》云:「承直字宗弼,以字行。
」考之他书,无云承直以字行者。
洪武二年,召修《礼书》者有刘宗弼,疑别自一人。
《实录》:「吴元年定国子学官,升博士刘承直为司业。
」既书其名矣,无缘前后互歧复以字行。
王子充《书宗弼诗后》云:「宗弼善于诗,而于《选》诗尤工。
盖出入鲍、谢,而闯曹、刘之域矣。
」又云:「君以文学起家,以政事名世。
」盖本末兼该者,惜集不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即刘涓。元明间义乌人,字德原。先世避吴越王钱镠嫌名,改姓金。尝受经于许谦,学文章于黄溍。为虞集、柳贯所知,交荐于朝,皆辞不起。明初州郡辟召,亦坚拒不赴,教授乡里以终。学者称青村先生。有《青村遗稿》。
元诗选
涓字道原,义乌人。
本姓刘,先世避秦武肃王嫌名,改姓金,生于元季。
尝受经于白云先生许谦,学文于黄侍讲溍。
淹贯经传,卓识过人,虞文靖公集、柳文肃公贯交荐之,不起。
洪武初,州郡荐辟,辄恳辞谢。
隐居教授青村,夷犹云山水石间以终。
所著有《湖西》、《青村》二集,共四十卷,兵燹之馀,散佚莫存,嘉靖间,六世孙魁搜得遗稿,付其子江为之梓。
王子充尝赠诗云:「惜哉承平世,遗此磊落姿。
」宋景濂谓青村气雄而言腴,发为文章,尤雅健有奇气,不但长于诗而已。
青村与王、宋同里而为同门生,相知最深,而推许如此,知非溢美也。
钦定四库全书·青村遗稿·提要
(臣)等谨案青村遗稿一卷元金涓撰涓字德原义乌人本姓刘先世避钱武肃王镠嫌名改姓金受业许谦之门复从黄溍游宋濂王祎皆其同学也累辞荐辟教授青村著有文集四十卷明初已佚是编乃其六世孙魁七世孙江等蒐罗散逸缀辑而成诗格清和婉约虽乏纵横排奡之才而格调舂容自谐雅度尝有和王祎诗一百九十韵极为宋濂所称今不见于集中则其所存者殆亦千百之什一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明间江西新淦人,字伯上。洪武初召为起居注。以直言忤旨,出为广德州同知,官至镇安府通判。
明诗纪事·甲签·卷二十一
高字伯上,新淦人。
元季领乡荐。
洪武中召为起居注,直言忤旨,出为广德州同知,历临汀、镇安二府通判。
有集。
田按:伯上诗音节高亮,虞伯生、王子充为作集序,惜今不传。
杨东里云:「清江刘仲修既冠未知学。
因过妇翁,同郡练伯升,翁长子婿也。
蚤有文誉,翁家特异视之,而庸众人视仲修。
既归,发愤就学,日夜不懈,学业大进,时誉更出伯升右。
」馀检《练中丞遗专录》,伯升,伯上弟也,著作今亦不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明间湖广武陵人,字启敬,号龙阳子。隐世为道士。善鼓瑟。洪武初召为协律郎,协乐章声谱,使乐生习之。较定音律及编钟、编磬等器,定乐舞之制。传谦寿逾百岁,卒于永乐初。
槜李诗系·卷七
谦字启敬嘉兴春波门内人也元中统初与刘秉忠从沙门海云游读书博学尤深于易至元间秉忠为相谦乃弃释从儒游霅川交赵孟頫常同在四明故相史弥远家观李思训画遂效之深得其趣因以善画称晓音律善鼓琴飘然有尘外想后隶淮阳遇异人授中黄大丹传张氏悟真之旨迨至正间年百馀岁矣颜如童孩值乱避地金陵卖药市中神效骇人复隐居杭州吴山洪武初授太常司协律郎与少卿陈昧学士詹同待制王祎儒士熊太古等定郊庙诸乐章谦考撰为多有友贫不能自存谦于壁间画一门门有鹤使细观之则门启入取金玉以出而不觉遗其引他日内库失金守藏吏持引姓名迹捕之因并执谦谦渴求饮拘者以瓶汲水与之谦且饮随以足插入瓶中身渐隐拘者惶急谦曰无害第持瓶至御前拘者如其言帝问谦瓶中辄应击碎之片片皆应竟不知所在后有人于蜀中见之初谦作蓬莱仙奕图以遗三丰遁老即张刺挞也永乐三年遁老手提此图以归太师淇园公丘福题其上云冷君名启敬龙阳子其别号也君有画鹤之诬隐壁仙逝此卷乃至元六年五月五日为予作者予将访君于十洲三岛恐后人不识奇仙异笔混之凡流故识此今郡城有冷仙祠祷梦者多奇验云余向购其诗不得近从吴门陆生废簏中得其一诗遂录于此刘青田有泉石歌为启敬赋及听冷协律弹琴诗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启敬,嘉兴人。洪武初太常协律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平江路人,字仲说,号御斋。本吴中世家,能去豪习,刻志诗书。年四十无子,买一妾,知为故人女,即召其母择婿厚嫁之。有《清辉楼集》。
元诗选
右字仲说,号御斋,吴中世家。
能略去豪习,刻志诗书,与缙绅先生游,恂恂若诸生。
年四十无子,买一妾颇艾,因问知为故人范复初女,即召其母择婿厚嫁之。
晚岁仍举一子。
所居东林有楼曰「清辉」,王子充、陈敬初为记。
文学行谊,一时重之。
槜李诗系·卷三十九
字仲说,吴人。

人物简介

萍影词·序·彩毫偏与庶黎亲
作者:张结 蔡淑萍词家把其新编定的《萍影词》校样寄我,要我提意见并写一篇序言。
我是从来没有也不敢为别人的作品写序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怕自己所见未必对,写成引导读者欣赏一部作品的序,如所感所谈未必恰当或甚至有误,那就变成误导了,这无论对作者和读者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作法。
但作者说,近几年她常以新作见示,我也陆陆续续地在信中写过一些意见,有一些还是对的,鼓励我写出自己的想法。
情不可却,只好勉强一试。
我知道作者的名字和读她的作品,已近二十年,但见到她和在一起工作,却是六七年前的事,那是作者应聘到《中华诗词》杂志,主持日常的编务,而我担负部分刊物的终审工作,所看到的正是她所编出的稿件,可以说从一开始,对很多问题就有比较一致的看法。
从2003年到2006年初的三年中,共同对稿件决定取舍和进行必要的修改润色,中间还到不少地方采风和参加多次大赛的评奖,合作得一直很好。
以后她回故乡成都定居时,我曾以“每因好句沉吟久,愿与斯民苦乐同”的诗句送她,那确实是我当时的所想。
她返乡后时常以新作见寄,要我提出修改意见,看法上的交流比她在北京时反更频繁一些,对她的作品及人生经历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作者生于1946年,在她读初中时,就出现了虽在席卷全国的“文革”风暴以前、但已远远不是青萍之末的强风。
由于她父亲的问题,作者也被视为“另类”,只是在师长、同学的帮助下勉强念到高中,毕业后无法上大学,回乡务农,一家人连最起码的衣食也无法保证。
到“文革”初期,她又为谋生远赴新疆,却连一个“农工”的身份也得不到,干的是“家属队”,过的是“羊儿扒雪觅衰草,我拾枯枝烤冻馕”、“风雪牧归唯犬伴,荒原圃作畏狼来”的日子。
直到1979年初她的父亲得到平反,她才被批准为农工并“以工代教”当上中学教师,后来也才有机会学习写词。
她的第一首词作也是本集首篇的《少年游》,得到诗友们的称赞,鼓励她继续写下去,从此走上了诗词创作的道路。
在这首词以及以后的很多作品中,作者虽然也写到自己艰苦的生活、复杂的情绪,但更多地是把它升华到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憧憬,对同样生存艰辛的人们的同情和关怀上。
像她的《八声甘州 冬夜》: 又一年逝水叹如斯,灯下漫销凝。
纵窗前月淡,瓶中梅好,无奈凄清。
一个钟儿小小,恨嘀嗒声声,只管催人老,不管伤情。
怅对素笺难写,是如烟旧事,如梦生平。
便而今细数,碌碌事何成!
想佳人、犹依修竹,待何时、共赏万山青?
搴帘处、有孤桐影,伴我寒庭。
上阕写凄冷的心情,感情细腻婉转,又不沉溺于一己的哀怨。
下片则从凄清中仍朝前看,其中的“佳人”,应为作者所追求的美好的东西,是理想中的自我。
作者写这种虽身处逆境或曾经遭受的苦难、却着眼于未来的例子还很多,如《蝶恋花 己巳中秋》中面对“黯淡云如叠”的如磐夜色,却相信也终于迎来了“天意应知怜蹀躞,中宵放出盈盈月”的清光泻水般的中秋之夜;《虞美人 游南温泉》中,面对“菰蒲荇藻横窗牖,昨夜山洪骤”的一片狼藉,仍宣言“凭栏莫悔此番来,待得雪时还访腊梅开”,等等,这些均非有意之作,但都反映了作者的性格。
而正是这种追求和期待,使作者顽强地生活和写作下去。
尽管作者对自己的遭遇并没有着力去写,却对同样遭际厄运甚至付出了生命代价的弱者怀着深切和强烈的同情。
《浣溪沙 悼少年刘永》中,作者为一个因饥饿难忍不得不去偷食青苗而遭受殴打并最终被赶入嘉陵江致死的少年,发出了“此其人世乎?
”的责问,并写下“底事群氓人作兽,无端江水碧成殷。
深悲巨愤泪汍澜”的有异于她的其他词作风格的词句。
这使我想起杜甫的《又呈吴郎》,对因难耐饥饿来打枣子充饥的邻家老妇,杜甫想到的是“不为困穷宁有此,祗缘恐惧转须亲”,劝吴郎不要为阻止她而插上稀疏的篱笆,最后发出了“正思戎马泪盈巾”的浩叹。
我不知道作者在写《悼少年刘永》时有没有想到杜甫的诗,但这种深切的悲悯情怀和人本思想却是相同的,这也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个亮点而绝不是暗点。
作者是重感情的,在新疆,她遥望故乡,写出了“月明千万里,乡思无穷已。
不敢问姮娥,家山夜若何”(《菩萨蛮 中秋》)那样魂牵梦绕、情思悱恻的词句,而在她离开新疆之后 ,却又视那片粗砺广袤的土地为第二故乡,充满“问缘何、乡愁难泯,待归时、塞上又情牵?
深斟酒,向东风祝,春满天山”(《八声甘州 读〈军垦颂〉寄唐世政先生》)的感激之情。
她的亲情、友情以至遣怀寄兴、登临咏唱诸作也都情重于辞,读来令人有沉甸甸之感,觉得那都是她用自己的生活、情感堆积起来的,从而为读者所喜爱。
在写作时,作者不但要求感情上的真,甚至事实和细节上也要求真实(尽管作为文学创作,进行集中、想象和夸张是完全可以的),一定要写自己的亲身所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和真心所感,再从中撷取带有典型意义和生活情趣的画面如实写出,往往形象鲜明,生动传神。
我很喜欢她的《江城子 故乡行四首》中的《春日即事》,其下片是: 少妇园中正种瓜。
小娇娃,坐爬沙。
篱外人声,笑问:“崽他爹?
”“上月买来新‘解放’,‘疯’不够,肯还家?
” 它的主人公是一个刚刚摆脱贫困初步踏入小康之门的农村少妇,她对新生活的满足和喜爱、对刚购置了“解放”牌汽车因跑运输往往很晚才回家的丈夫似嗔实喜的感情,都跃然纸上。
而十多年后,作者又一次回到故乡,却写了这样一首《长亭怨慢》: 问何事、真关情处?
记得家山,惠风初度。
眼里新苗,耳边言笑,共谁语?
笔端词赋。
祈父老、从今富。
一十五年间,便梦里、乡情千缕。
延伫。
叹归来半日,不是旧时心绪。
艰难稼穑,怎忍尽、七旬翁妪!
过学校、哪有书声,但萧瑟、窗前风雨。
愧懵懂年来,看惯升平歌舞!
词生动地写出了农民进城务工大潮下的一些农村的情景,眼前田间的“七旬翁妪”和空荡荡的学校,使作者对“一十五年间,便梦里、乡情千缕”的故乡农村,产生了现实并不是那种“升平歌舞”情景的感叹。
中国的农民工现象,是一个新的也是复杂的问题,无可讳言,它在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也给农民带来了财富的同时,也有不少待解决的问题,包括作者所看到的一些现象。
它要求多方面包括各级政府以及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的共同努力。
作者忠实于自己的所见所想,说出强烈要求说出的话,则不仅反映了真貌,表现了一位诗人的责任感和忧思,也会有利于读者对作者的经历、思想和她当时的所处环境有更多的了解。
对作者的词风,有不少读者喜爱其婉约清新的一面,这自然是完全有理由的。
但早年生活的磨练和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怀,又使她具有坚强甚至执著的性格,使我觉得她的作品总非婉约二字所能概括。
《水龙吟 梅花》的下片: 写尽暗香疏影,也难描,风流情味。
桥边驿外,芳馨如故,岂为尘被?
深院华堂,凡风吹上,自成清气。
纵愚顽弄巧,斫残致病,骨何曾媚!
就不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李易安,也不是写“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样闲适清雅名句的林逋,而只能是虽曾饱经忧患却依然端正站立的作者自己了。
至于“满目芳菲花共柳,谁护春光,不许阴霾骤?
万里长江排远岫,涛声欲作风雷吼”(《蝶恋花 丙寅清明》)和“欲挽长江黄河水,洗神州大地无污垢”(《金缕曲 吊无名烈士墓》)等句,就更充满了胸怀祖国的大气,这一切都出自作者的内心,并没有给人以不自然或不协调之感。
这次出版的《萍影词》,是作者对其作品进行了修改、增补的结果,虽沿袭了十多年前的原书名,而内容已有很大的不同。
其一,是对初版所收的作品作了认真的修改和审订,而这一部分只占全书的三分之一稍多;其二,是增加了作者自1996年迄今的词作;第三,是作为附录编入了作者的诗。
关于前二者,读者会从审订后的作品看出作者对其旧作近于苛刻的要求,从她新的作品也可看出作者依然葆其赤子之心、又不断探索追求的努力。
对于第三点即她的诗,也许由于其中不少作品我曾经看过,觉得还有一些想法要说。
作者写作诗的时间要晚一些,从她编定作品的时间看,是始于1996年,但从那时起,作者对诗的写作就付出不下于词的精力,本书所收的在几乎同一时期所写的诗甚至稍多于词,便是证明。
在作者早期的诗中已有不少好句,以后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如其中写于汶川大地震之后的一首七律《有所思》: 晨昏独坐对荧屏,无限伤心总莫名。
援救真倾全国力,死伤多是少年英。
地心奥秘何由解?
筑室坚牢竟未能!
人类家园唯有此,反思方足慰亡灵。
它可以说是作者强烈的人文关怀的自然流露。
在巨大的震情和全国人民竭尽全力救援的感人事迹面前,诗人会从各个角度写出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而作者首先想到的则是那些“少年英”,是那些本来可以减轻和今后应考虑如何避免的损失,首先是人的损失。
这和作者“也为曾经多郁结,爱他豪放喊山声”(《晨登宜宾翠屏山》)中追求个性解放、“放歌一曲原生态,如听松间涧上风”(《灵芝湖听彝族姑娘歌唱》)的要求尊重和善待自然,也有其相同的地方。
在四川苍溪游览时,作者还写了“惜我今来春欲尽,一湾瘦水不堪看”(《杜甫放船石》)的诗句,我想作者也不只是在发怀念杜甫的思古之情,更有着对眼前“一湾瘦水”的沉思和忧虑。
这一切,我们在作者的词中似乎都曾经看到,不过表现在词中更低回宛转,表现在诗中更明快深切罢了。
因之作者的诗在本书中虽然只是作为附录刊出,我想无论对喜爱作者作品还是希望了解其整体创作的读者来说,都是有机的一部分。
拉拉杂杂写了以上这些,反而增加了在本文开始时写到的担心。
好在作者的作品俱在,如作者一定要把这些想法作为“序言”,我想读者会在读后得出更全面的结论,以纠正本文的不足以至错误。
最后,拟以两首写读时所感的小词为此文作结: 浣溪沙 读《萍影词》有感 其一 廿载尘沙杂鬓丝,身何坎坷意何痴,倚声自学小山词。
大漠雪峰徒涉日,枯枝野火烤馕时。
情怀天下几人知?
其二 边雁衔秋入远云,沙原绿野斗诗新,当时赞誉自纷纷。
四纪悲欢成旧梦,一编珠玉记前痕。
彩毫偏与庶黎亲。
己丑冬日于北京
萍影词·后记
这本诗词集终于付梓了,心里很有些感慨。我生在贫困山乡并不富裕的农家,比较正规的学校学习,只到高中,而就这样,还是家族有史以来学历最高的第一人,所以,所谓家学渊源,名校深造,在我是没有概念的。人到中年以后,有机会念函授,挣了两个专科文凭,一个本科文凭,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不是因为特别喜爱,而是荒废近二十年后,别的学科自觉已经捡不起来。但是,念函授和上全日制大学是有区别的,那是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沉重的家庭负担之余进行的,所以,考试通过了,书读了多少呢,真的很难说啊。 正如拙作中所记叙的,我学习作词和作诗,都很偶然。回顾自己学诗的经过,确实对很多人心存感激。我退休前的十几年,工作在民盟重庆市委机关,有幸接触到不少盟内前辈和同志,他们也许并不写诗词,但他们给予我思想上的营养,却是重要而丰富的;我最先参加的诗词组织是四川省诗词学会,学会的领导和师友,对我的创作给与了很多关怀、教导、勉励,使我学诗的路子基本上是对的;我以诗词为“主业”,是到《中华诗词》杂志社作编辑,虽然时间只有短短的三年,但由于杂志社的领导和同仁,给了我学习、工作、发展的空间和条件,我觉得自己在这几年中也有相当的进步;但我毕竟基础差,尤其在诗词语言的把握运用上,常感力不从心,不少诗友曾提出过具体字句的修改意见,让我从中领悟到一些道理。在此,谨向所有指导、帮助、欣赏、鼓励我的前辈、师长、朋友,表示诚挚的谢意。 《中华诗词》主编张结先生慨允赐序,使本书增色,并命题为“彩毫偏与庶黎亲”,令我感动而惭愧,这个题目,是张老对我以往作品鼓励性的评价,也是对我以后写作的期望;十四年前,我印过一本非正式出版的小册子《萍影词》,承蒙著名书法家、盟内前辈徐文彬先生题写书名,这次出书,仍沿用了徐老题写的原书名;四川诗词学会李维嘉老会长十分关心此书的出版,滕伟明、杨启宇、赵洪银、刘静松诸君给予了切实的帮助,在此一并深表感谢。 学诗近三十年,一直有一个追求目标,就是用“浅近”的语言,记下“自己”的经历、见闻、感想,风格上最好能够稍微接近前人标榜的“语浅情深”、 “言近旨远”,内容上最好能够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即在拙作《踏莎行 到澄江》一词中说的,“非关一己闲愁怨”),以期引起读者的一点共鸣。想是这样想啊,也这样努力了,但那目标却还在遥远的前方,看着眼前薄薄的一叠书稿,真是心有遗憾。无论如何,这本小书,就要送到师长、朋友、读者的手中了,希望有读者有耐心读它,希望有读者喜欢它,希望有读者指出它的不足,帮助我进一步提高。谢谢! 蔡淑萍 2009年12月于成都
共 18 首上一页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