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成济

相关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西域人。既习静虑。且以观方利物为志。而交友六人。其五人者。已證果矣。其未證者。独陀尔。愤悱之至。如不自容。于是證果之友。谓之曰。道以无心得。非可以力致也。且子于震旦。当有别缘。度二弟子。作世利益。此其所得则亦大矣。盍行乎。因复游历。至魏之北台恒安而止焉。时孝文方隆尚吾教。厚加礼遇。凿石以龛其居。给粮以饱其侣。而徵应累著。识者异之。城内康氏饶资。更为造院以遵常业。一日小儿于门隙窥陀。他无所见。但见大火赫然而已。走告其家使窥之。无见也。由是知其获證不诬。及迁都伊洛。诏于少室构寺以处之。今之少林是也。每谓众曰。此精舍将来终无所乏。吾固别召灵祇卫护之矣。故兹逮二百载。虽其间凶歉荐臻。而寺赋充实。则抑陀之愿力欤。尤善声论。后于洛。度慧光僧稠二弟子。始皆引杖以击其头。知为法器。遂以度之。异日果名天下。事各有传。陀以老不预众。感一善神与俱饮食起居。惟神是听。亦时令设馔祀飨之。已而手画其像于房壁间。未几告终。
续高僧传·卷第十六 习禅初
佛陀禅师。
此云觉者。
本天竺人。
学务静摄志在观方。
结友六人相随业道。
五僧證果。
惟佛陀无获遂。
勤苦励节如救身衣。
进退惟谷莫知投厝。
时得道友曰修道藉机时来便剋。
非可斯须徒为虚死。
卿于震旦特是别缘。
度二弟子深有大益也。
因从之游历诸国。
遂至魏北台之恒安焉。
时值孝文敬隆诚至别设禅林。
凿石为龛结徒定念。
国家资供倍架馀部。
而徵应潜著。
皆异之非常人也。
恒安城内康家。
赀财百万。
崇重佛法。
为佛陀造别院。
常居室内自静遵业。
有小儿见门隙内炎火赫然。
惊告院主。
合家总萃。
都无所见。
其通徵玄。
观斯例众也。
识者验以为得道矣。
后隋帝南迁定都伊洛。
复设静院敕以处之。
而性爱幽栖林谷是托。
屡往嵩岳高谢人世。
有敕就少室山为之造寺。
今之少林是也。
帝用居处。
四海息心之俦。
闻风响会者。
众恒数百。
笃课出要成济极焉。
时或告众曰。
此少林精舍别有灵祇卫护。
一立已后终无事乏。
由使造者弥山而僧廪丰溢沿彼至今将二百载。
虽荒荐频繁而寺业充实。
远用比之佛陀无谬传矣。
时又入洛将度有缘。
沙门慧光年立十二。
在天门街井栏上。
反蹋蹀䤻。
一连五百。
众人諠竞异而观之。
佛陀因见惟曰。
此小儿世戏有工。
道业亦应无昧。
意欲引度。
权以杖打头。
声响清彻。
既善声论。
知堪法器。
乃问。
能出家不。
光曰。
固其本怀耳。
遂度之。
解冠终古。
具如别传。
又令弟子道房度沙门僧稠。
教其定业。
自化行东夏。
惟此两贤得道记之。
谅有深疑。
年渐迟暮不预僧伦。
委诸学徒自相成业。
躬移寺外别处零房。
感一善神常随影护。
亦令设食而祠飨之。
后报欲终。
在房门之壁手画神像。
于今尚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60 【介绍】: 三国魏颍川许昌人,字玄伯。
陈群子。
初为散骑侍郎。
齐王芳嘉平初,司马懿讨曹爽,泰劝爽归罪。
迁征西将军。
高贵乡公正元二年,蜀将姜维攻魏,领兵救狄道,维受挫而退。
征为尚书右仆射,典选举。
官至左仆射。
甘露二年,高贵乡公髦攻司马昭,为昭党羽贾充使成济所杀,泰见昭,力主斩充。
卒谥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17—282 【介绍】: 三国魏末西晋初平阳襄陵人,字公闾。
仕魏尚书郎。
累迁大将军司马、廷尉,为司马昭腹心。
高贵乡公曹髦攻昭,率众拒之。
又指使太子舍人成济杀曹髦,参与司马氏代魏密谋。
入晋,转车骑将军,封鲁郡公。
典定法律。
迁侍中。
以一女为太子妃,一女为齐王妃,宠信无比。
为政务农节用,并官省职。
伐吴之役,拜大都督,总统六师。
屡陈吴未可定。
及吴平,惧罪,罢节钺。
卒谥武。
全晋文·卷三十
充字公闾,平阳襄陵人,魏豫州刺史逵子。太和中袭爵阳里亭侯,拜尚书郎,后累迁黄门侍郎、汲郡典农中郎将,参大将军军事,转右长史,以从征诸葛诞功进爵宣阳乡侯,迁廷尉,转中护军,弑高贵乡公。及陈留王即位,进封安阳乡侯,加散骑常侍。晋国建,封临沂侯。武帝即王位,拜卫将军、仪同三司、给事中,改封临颍侯。及受禅,转车骑将军、散骑常侍、尚书仆射,更封鲁郡公,寻代裴秀为尚书令,改侍中,出为使持节、都督秦凉二州诸军事。不行,迁司空,寻转太尉,行太子太保、录尚书事。咸宁末,为使持节、假黄钺大都督伐吴。吴平,增邑八千户。太康三年卒,追赠太宰,礼官议谥曰荒,不纳,谥曰武。有集五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11—265 【介绍】: 三国魏河内温人,字子上。
司马懿子。
魏明帝景初二年,封新城乡侯。
齐王曹芳正始初,为洛阳典农中郎将。
曹爽攻蜀,以为征蜀将军。
曾率军抗蜀将姜维攻陇右。
参与废齐王芳、立高贵乡公髦,进封高都侯。
兄司马师死,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
又加大都督,封晋公,为相国,专擅国政。
魏高贵乡公髦因谓:“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甘露五年,髦率殿中宿卫讨昭,昭党中护军贾充命成济杀髦。
昭诿罪成济,杀之。
迎立曹奂为魏元帝。
景元四年,发兵灭蜀。
后进爵晋王。
死后数月,子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为文帝。
全晋文·卷一
帝讳昭,字子上,景帝同母弟。景初中封新城乡侯。正始初为洛阳典农中郎将,转散骑常侍,拜议郎。嘉平初为安西将军,转安东将军,镇许昌,进都督,行征西将军。高贵乡公即位,进封高都侯兼中领军,镇洛阳。正元二年进位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代景帝辅政。甘露中加大都督,假黄钺。寻弑高贵乡公。迎立常道乡公,景元四年进位相国,封晋公,加九锡。咸熙元年进爵为王。二年薨,谥曰文王。武帝受禅,追尊曰文皇帝,庙号太祖。有集三卷。
柳氏 朝代:西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晋人。
贾充母。
重节义。
成济攻杀魏帝高贵乡公。
柳氏以不忠,数骂之,而不知充与其事。
侍者闻之,无不窃笑。
及将死,充问所欲言。
柳氏曰:“我教汝迎李新妇尚不肯,安问他事!
”遂无言。
晋武帝即位,封为鲁国太夫人。
僧法贞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1—521 【介绍】: 北魏僧。渤海人。九岁出家,为沙门道记弟子。善《成实论》,深得其趣,妙于修讲,听众千人。后因避乱南奔,为追骑所害。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未详氏族。渤海东莞人。九岁出家。居洛下广德寺。年十一。师事道记。诵法华经。意所不解。随以造问。遂通晓其义。记尤加奖。稍长善成实论。与僧建齐名。时人以建文句无双。以贞为入微独步。且相友爱。每讲。听者千数。得衬施。造像供养。清河王怿。汝南王悦。并顶礼奉训戒。会魏德衰陵。以图南迈。以梁普通二年。贞为进骑所及而死。春秋六十一矣 建清河人。又有慧聪道寂。皆记公弟子。学亦可尚。建南达江阴。止何园寺。武帝诏集僧于乐受殿立义。而建之业顿进。聪寂不知所终。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法贞。
不测氏族。
渤海东光人。
九岁出家。
俊秀之声不齐凡类。
住魏洛下之居广德寺。
为沙门道记弟子。
年十一通诵法华。
意所不解随迷造问。
记谓曰。
后来总持者。
其在尔乎。
及至年长善成实论深得其趣。
备讲之业卓荦标奇。
在于伊洛无所推下。
与僧建齐名。
时人目建为文句无前。
目贞为入微独步。
贞乃与建为义会之友。
道俗斯附听众千人。
随得嚫施造像千躯分布供养。
魏清河王元怿。
汝南王元悦。
并折腰顶礼咨奉戒训。
会魏德衰陵女人居上。
毁论日兴猜忌逾积。
嫉德过常难免今世。
贞谓建曰。
大梁正朝礼义之国。
又有菩萨应行风教宣流道法。
相与去乎。
今年过六十。
朝闻夕死吾无恨矣。
建曰。
时不可失。
亦先有此怀。
以梁普通二年相率南迈。
贞为追骑所及祸灭其身。
春秋六十一矣。
僧建清河人。
沙弥之时慧俊出类。
及长成人好谈名理。
与慧聪道寂法贞等。
同师道记。
少长相携穷研数论。
遂明五聚解冠一方。
常日讲众恒溢千人。
硕学通方悦其新致。
造筵谈赏以继昼夜。
虽乃志诲成人。
而入里施化。
魏高阳王元邕。
亟相延请累宵言散。
用祛鄙吝。
或清晨嘉会一无逮者。
辄云深恨不同其叙。
故闻风倾渴者。
遥服法味矣。
后南游帝室。
达于江阴住何园寺。
武帝好论义旨敕集学僧。
于乐受殿以次立义。
每于寺讲。
成济后业有逾于前。
慧聪立心闲豫解行远闻。
道寂博习多通雅传师业。
并终于魏土。
释安廪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姓秦氏。晋中书令靖之七世孙。南度来寓居江阴。父正善地理学。尝著入神洞历二书。廪年始十三。圣善斯逝。诗礼趋庭。多所究习。老庄之清静。孙吴之权谋。靡弗该贯。然皆非所好也。年二十五。辞亲出家。乃北游魏国。依司州光融寺容公。探受经论。听嵩高少林寺光公十诵。又明禅法。悉探玄门。在魏十有二年。讲四分律且二十遍。大乘经论相仍不辍。梁泰清元年。还届杨都。诏住天安寺。开华严。标致宏妙。易于领会。梁运既终。法轮停转。逮大陈永定元年。诏入内殿。手传香火接足。尽虔奉。承戒范。诏迁住耆阇寺。有司供给。永事弘演。于是有投老之志焉。世祖诏。开大集于昭德殿。孝宣又躬于华林园内北面禀道。至德元年正月。遘疾而逝。窆于开善之西山。寿七十有七。
续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三
释安廪。
姓秦氏。
晋中书令靖之第七世也。
寓居江阴之利成县焉。
考王妙思滔玄怡心届寂。
乃制入神书一首洞历三卷。
青乌之道莫不传芳。
廪幼而聪颖独悟不群。
十三偏艰。
孝知远近。
断水骨立。
闻者涕零。
古人有言。
知子父也。
乃摄以典教。
业遂多通。
而性好老庄。
早达经史。
又善太一之能。
并解孙吴之术。
是以才艺有功文武清播。
仍欲披榛问隐荜门圭窦。
而虚怀机发体悟真权。
年二十五启敕出家。
乃游方寻道。
北诣魏国。
于司州光融寺容公所采习经论。
容律训严凝肃成济器。
并听嵩高少林寺光公十地。
一闻领解顿尽言前。
深味名象并毕中意。
又受禅法悉究玄门。
请业之徒屡申弘益。
在魏十有二年。
讲四分律近二十遍。
大乘经论并得相仍。
梁泰清元年始发彭沛。
门人拥从还届杨都。
武帝敬供相接。
敕住天安。
讲花严经。
标致宏纲妙指机会。
值梁运既终法轮停转。
洎大陈御寓。
永定元年春乃请入内殿。
手传香火接足尽虔。
长承戒范。
有敕住耆阇寺。
给讲连续。
既会夙心遂欣久处。
世祖文皇又请入昭德殿。
开讲大集。
乐说不穷重筵莫拟。
孝宣御历。
又于华林园内北面受道。
阐化涉劳因以遘疾。
至德元年建寅之月迁化于房。
皇心恻悼𮚐赠有嘉。
即以其月窆于开善之西山。
春秋七十有七。
门人痛其安放。
士庶失其归依矣。
释宝彖 朝代:北周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安汉赵氏。徙居绵州隆昌之苏溪。始周岁。父母以诸物罗置其前。观其所取。以见其宿习。彖悉拨弃。而独取书疏。众共叹异。七岁至巴西。太守杨眺问曰。或谓儿颇读书。且道老子何以得名。答曰。以其生则头白耳。年十六为道士童子。事梁平西王。使知营功德事。偶见佛经。读而喜之。由是每求访奥旨。以袪昏蔽。年二十有四。乃获出家。受具戒。先究律藏。后研成实。乐于传授。有欲得其私记者。即以付之。无所靳惜。未几。又听韶法师讲。武陵王门师。大集摩诃堂。命讲请观音经。此经素无文疏。而创兹开演。标叙委悉。词义允畅。四席欢庆。因辑其言。为文疏行世。复还涪川。化度道俗。内外坟典相续训释。拔邪归正。十室而九。且钞写医方以疗疾苦。或报以金帛。无所受。因之以投诚舍俗者甚众。不然犹持八戒。以致其虔恪云。尝著大集经疏。至虚空藏品。义未通彻。方闭目长想。不觉身在空中。去所坐床三四尺许。豁然大悟。疏成。益州武担寺僧宝请讲。属僧崖菩萨为造经本。遂流通至今。又著涅槃法华等疏。每言吾命不久。忽染风疾不能出声。临终遽诲戒弟子。分付衣物。既而如故。侍者以浆饮进。闭口拒之。兀然终日略无顾恤。惟称佛名。辄合掌加额。竟卒于潼州光兴寺。即今之绵州大振响寺也。当保定元年十月二十三日。寿五十。先是寺山无故崩裂。山北人见寺像乘空北逝。幡华列前。僧众拥后。彖时方讲。或以其所见白之。彖曰凡为我也。已而卒。
续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篇四
释宝彖。
姓赵氏。
本安汉人。
后居绵州昌隆之苏溪焉。
天性仁让慧心俊朗。
婴孩有异。
二亲欲试其度。
以诸䌽帛花果弓矢书疏。
罗置其前。
彖便拨除饼果。
止取书疏。
众共叹异。
咸知必有成济也。
及年七岁。
有缘至巴西郡。
太守杨眺问云。
承儿大读书。
因何名为老子。
彖曰。
始生头白故也。
眺密异之。
十六事梁平西王。
初为道士童子。
未学佛法。
平西识其机鉴。
使知营功德事。
因见佛经欣其文名重其义旨。
就检读诵迷悟转分。
恒求佛法用祛昏漠。
年二十有四。
方得出家。
即受具戒。
先听律典。
首尾数年略通持犯。
回听成实传授忘倦。
不吝私记须便辄给。
研心所指科科别致。
末又听韶法师讲偏穷旨趣。
武陵王问师大集摩诃堂。
令讲请观音。
初未缀心本无文疏。
始役情慧抽帖句理。
词义洞合听者盈席。
私记其言因成疏本。
广行于世。
后还涪川开化道俗。
外典佛经相续训导。
引邪归正十室而九又钞集医方疗诸疾苦。
或报以金帛者一无所受。
便有衔义怀德者舍俗出家。
或缘障未谐者尽形八戒。
彖虽道张井络风播岷峨。
而志意颓然唯在通于正法。
诚心标树不竞人物。
见大集一经未弘蜀境。
欲为之疏记使后学有归。
乃付著经律。
就山修缵。
而众复寻之致有烦扰。
再稔方就一无留难。
初至虚空藏品。
于义不达。
闭目思之。
不觉身上空中离床三四尺许。
欻然大悟。
竟文慧发。
写不供宣。
据此为言。
志力难拟矣。
时益州武誓寺僧宝愿。
最初请讲。
大众云集闻所未闻。
莫不叹悦。
又属僧崖菩萨出世为造经本。
因尔传持至今不绝。
故宝坊一学曲被剑南。
后制涅槃法花等疏。
皆省繁易解听无遗閟州境皂素生难遭想。
每言。
吾命不长。
唯当自励身心节约衣食望引残运耳。
故粗弊接报弘诱为心护生安众以为恒务。
忽感风疾不言久之。
命将欲绝。
私心发誓愿。
诸佛护念得分付诸物。
作是念已欻然能语。
顾命子弟诲示祸福。
吾即当去。
催作遗疏分处衣资倍奉三宝。
下笔署讫。
还不能言。
侍人逼以浆饮。
闭口拒之。
疾甚为唤佛名。
便合掌在额。
奄然而卒于潼州光兴寺。
今所谓绵州大振向寺也。
春秋五十。
即周之保定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矣。
初未终之前。
本所住山于五月内无故自崩尘雾闇天。
举众惊骇莫测其怪。
至于八月中。
山北村人并见尊像从山寺来乘空北逝。
幡花列前僧众从后。
往问寺中都无知者。
当尔之时彖赴光兴寺讲。
因以白之。
彖曰。
此我之徵相。
不豫他也。
及终于此寺。
果如所图云。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出会稽山阴顾氏。梁大通间。京辇盛弘成实。荣时始听。即能尽所辩论。一众骇异。由是远播闻望。益力学。不事世务。间得父母书问。辄焚弃。未尝视。谓其友曰。予岂无情哉。顾书中但二字耳。见之徒废吾业。诘其二字。则答惟凶吉耳。如是三十馀年。至年五十。乃大弘法席。会梁昭明在座遣问讲者谁欤。即抗声曰。禹穴慧荣。太子国之储君。而不识是。何见之狭耶。闻者掩耳。荣从容如平常。后偕其徒还乡里。独其母无恙。因叹曰。十五辞邻故。五十还故邻。少年不识我。长老无一人。邑中争歆艳之。而恶其傲诞。遂大集众令竖义。荣曰。予学岂诸公可及哉。苟竖义则恐诸公难于应对。请从众举。而我应之。众乃举八寸种好。盖意其不能尽记持也。荣曰。竖义之法。当如是乎。此虽文繁。义则易知。即部分上下牒数列名出体。众莫之难激。至德之季。卒于杨都。
续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篇四
释慧荣。
姓顾氏。
会稽山阴人也。
梁高祖大通年。
辞亲出听。
时建初彭城盛弘成实。
素未陈略即尽清辩。
一众同嗟便开令望。
而禀性虚廓不指世务。
惟以法事馀全无叙。
乡邑二亲哀其弱丧。
数因行李寄以书信。
荣得而焚之。
顾诸友曰。
余岂不怀乎。
废余业也。
书中但二字耳。
复何开乎。
人问是何。
答吉凶也。
如此积功三十馀载。
不号义龙誓无返迹。
自是专业勇铠。
声称弥远。
即而讲悟。
学者归之。
年至五十门人亦尔。
乃大弘法席广延缁素。
时梁储在坐素不识之。
令问讲者何名。
乃抗声曰。
禹穴慧荣江东独步。
太子不识何谓储君。
一坐掩耳。
以为彭亨之太甚也。
荣从容如旧旁若无人。
后与诸徒还归故邑。
其母尚在馀并物故。
乃喟然叹曰。
十五辞邻故。
五十还故邻。
少年不识我。
长老无一人。
本邑道俗欲光其价。
而忌其言令也。
大集诸众令其竖义。
荣曰。
余学广矣。
辄竖恐致馀词。
任众举其义门。
然后标据。
众以其博达矜尚。
乃令竖八十种好。
谓必不能诵持。
荣曰。
举众无人也。
斯乃文繁义可知耳。
即部分上下。
以法绳持。
须臾牒数列名出体。
佥虽难激盖无成济
晚又出都。
相仍讲授。
至德末年卒于杨都。
僧靖嵩 朝代: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7—614 【介绍】: 隋僧。涿郡固安人,俗姓张。年十五出家。博习众经,妙通玄理,北齐琅邪王甚器重之,特开讲座,以靖嵩为法主。导悟诸徒,响誉河东。入隋,文帝开皇中敕住崇圣寺。礼诵精苦三十载,其叩头手膝所按之地,悉凹陷成印迹。著有多种经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生涿郡固安之张氏。十五岁出家。有沙门靖融。秦究杂心。兼通大小经论。嵩始依之。每以奥义问融。融莫知所答。因劝使往京邺受学。曰必成大器。既登具。从太学寺融智律师。究涅槃十地论。寻诣晖云二律师所求诲。唯未遑详阅小乘为恨。复就道猷法诞二论主。探讨成杂。凡婆沙迦延舍利弗等。皆旁通博揽。声名藉甚。齐琅邪王深加器重。每春聚徒设席。奉为法主。以励后学。属周氏之变。遂偕玄侣法贵法侃等。三百馀僧。渡江。时宣帝遣侍中袁宪。至京口礼接。继遣驸马蔡凝。宣旨云。至人以身许道。法师等。义明治乱。归寄有叙。深可嘉尚。宜于都郭大寺安置。所司供给。务令周洽。于是僧正使嵩贵对弘。听众馀五百。会天竺真谛三藏。既译摄舍二论。而未之讲授。法门法泰。独得其传。嵩咨决数年。遂臻壶奥。自佛性中边无相唯识异执等。四十馀部。其实则二部所区分也。隋开皇十年北还。诏改前京兆王寺。为崇圣。以居之。专开摄论。撰摄论疏六卷。杂心疏五卷。九识三藏三聚戒。二生死等玄义。行世。炀帝在蕃邸。出填扬越。立四道场。尝召嵩。嵩不起。及御宸极召之。亦固辞。门人问其故。曰沙门名解脱。何返自累如此。吾昔游两都。屡加劳役。虽内道场。不如物外。故其诵脩。垂三十载。精苦犹一日。其手按膝跪。扣头之迹。久而宛尔不灭。性爱文藻。乐泉石。大业十年卒。寿七十有八。
续高僧传·卷第十 义解篇六
释靖嵩。
俗姓张。
涿郡固安人。
幼抱贞干在物不群。
迫以俗尘期之道务。
十五出家。
有同学靖融。
早达经论。
通该小大尤究杂心。
每以佛宗深要。
曲流委示。
嵩神气俊越聪悟天机。
随览义门覆疏陶练。
重以心计不测。
返以问融。
融无以对也乃告曰。
卿稚齿末学。
彻悟若斯。
可往京邺。
成济器。
及登冠受具。
南游漳辇。
属高齐之盛佛教中兴。
都下大寺略计四千。
见住僧尼仅将八万。
讲席相距二百有馀。
在众常听出过一万。
故宇内英杰咸归厥邦。
有大学寺融智法师。
大齐国统法上之神足也。
解贯众师道光二藏。
学徒五百负帙摩肩。
常讲涅槃及地论。
嵩闻之乃投诚焉。
北面从范。
攻研数载。
随闻覆述。
每击奇致。
于即学徒举目相与推师。
又以行要肇基必先戒约。
乃诣云晖二律师所。
博求明诲。
涉问二载薄镜宗条。
唯有小乘未遑详阅。
遂从道猷法诞二大论主。
面受成杂两宗。
咨诹幽奥纂习馀烈。
数百僧徒各启龙门。
人分凤翼。
及嵩之位席。
上经五遍。
旁探婆沙迦延舍利弗等。
妙通文理屡动恒神。
便又博观众经师模论道。
势倾八位词号四飞。
独步河山舟航三藏。
凭附参请智光时杰。
齐琅耶王深相器重。
弘扇风猷。
每于肇春广延学侣。
大集邺都。
特开法座。
奉嵩为法主。
进励学徒。
因尔导悟成津弥逢凉燠。
传芳接武响誉东河。
俄属周武屏除释门离溃。
遂与同学法贵灵侃等三百馀僧。
自北徂南达于江左。
陈宣帝远揖德音。
承风迎引。
令侍中袁宪至京口城礼接登岸。
帝又使驸马蔡凝宣敕云。
至人为法以身许道。
法师等善明治乱归寄有叙。
可谓怀道正士。
深可嘉之。
宜于都郭大寺安置所司供给务令周洽。
仍令推荐义学长者即弘像教。
时建业僧正。
令嵩贵二人对弘小论。
神理疏畅赡勇当时。
学侣相近数过五百。
晷漏分业茂绩新奇。
有天竺三藏厥号亲依。
赍摄舍二论。
远化边服。
初归梁季终历陈朝。
二十馀年通传无地。
虽云译布讲授无闻。
唯嵩独拔玄心玩味兹典。
才有讲隙便诣沙门法泰咨决疑议。
数年之中精融二部。
自佛性中边无相唯识异执等论四十馀部。
皆总其纲要。
剖会区分。
隋高廓清百越文轨大同。
开皇十年敕僚庶等。
有乐出家者并听。
时新度之僧乃有五十馀万。
爰初沐化未曰知津。
嵩与灵侃等二百许僧。
闻机乘俱还江北。
行达徐方盛开讲肆。
上柱国徐州总管乞符令和。
率其所部。
同延住前京兆王寺。
具状闻奏。
有敕给额为崇圣寺焉。
于是常转法轮。
江淮通润遂使化移河北。
相继趋途望气相奔俱咨摄论。
嵩学资真谛义寔天亲。
思逸言前韵高传后。
大乘极旨于是乎通。
自此领匠九州垂章四海。
撰摄论疏六卷杂心疏五卷。
又撰九识三藏三聚戒二生死等玄义。
并流于世。
为时所宗。
隋文封禅岱宗銮驾齐鲁。
关中义学因从过于徐部。
诣嵩法肆伏膺受业。
由此门徒推盛。
章疏大行。
隋炀昔镇杨越立四道场。
教旨载驰。
嵩终谢遣。
及登紫极又有敕徵。
固辞乃止。
门人问其故。
答曰。
王城有限动止严难。
虽内道场不如物外。
沙门名为解脱。
如何返以事业累乎。
吾曾游两都屡逢播荡。
弊此劳役耳。
恒每清素自洁私立道场。
日加礼诵修诸净业。
讲道相续策众六时。
精苦已来垂三十载。
然其扣头手膝按地之所悉成坑迹。
状若人模。
其景行徵明为若此也。
自有论师多迷行旨。
而嵩奉遵法度初不坠伦。
常遇天雨澡罐在庭。
恐伤地性令净人知举。
方自从用。
同诸学士咸敬惮其知量焉。
加以性爱文藻时摛诗颂。
重复嘉尚林泉。
每登践陟。
子史篆隶摸揩于今。
世论剧谈颇有承绪。
忽以大业十年遘疾卒于本寺。
春秋七十有八。
光禄大夫彭城道留守顺政公董纯。
与部内道俗殡于神皋之原。
益州道基昔预末筵。
餐风饮德。
悼流魂之安放。
悲坟隧之荒侵。
为之行状广于世矣。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