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完者都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0—1358 【介绍】: 元僧。庆元奉化人,字古鼎,俗姓应。年五十四始出主隆教寺,迁杭州径山,赐号慧性宏觉普济大师。有《古鼎外集》。
元诗选
祖铭,字古鼎,奉花应氏子。年十八,从金峨横山锡公学出世法,二十五得度。竺西坦公主天童,使掌书记,后遍参诸尊宿,闻元叟在灵隐,往谒焉。言下豁然开悟,元统元年,始自径山出住昌国之隆教,迁普陀,复迁中天竺。至正七年,还主径山,锡号慧性文敏宏学普济禅师。十七年,退居妙明庵。十九年书偈而逝,有《四会语录》暨外集若干卷,古鼎洞彻玄微,踔厉纵横,袁伯长、胡汲仲、黄晋卿、虞伯生、欧阳原功皆称慕之。原功赠诗,有「上人能举龙文鼎,坐断淩霄第一关」之句。初在中竺时,有童子仇姓者,从师荷包笠。夜宿苏之承天寺,见空中有一宝鼎。左右翼卫皆天神,曰:「天帝以此鼎还赐径山。」诘旦以事质其僧,曰:「此必古鼎师还迁径山也。」俄而径山命下,闻者异之。
皇明名僧辑略
师讳铭。临济十五世孙。四坐道场。将示寂。谓其徒曰。观世音持莲华至矣。安坐而逝。火化。舌根齿牙数珠不坏。五色舍利无数。国史危先生为之碑。有四会语录行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祖铭。
字古鼎。
奉化应氏子。
幼颖悟。
不近荤食。
稍长学通百氏书。
而尤嗜佛典。
年十八厌处尘俗。
从金峨锡公。
学出世法。
二十五得度受具戒。
出游诸方。
首依竺西坦公。
掌记室。
复走闽浙。
多所参访。
莫有契者。
时元叟在灵隐。
师往谒焉。
一语之下。
遂坦然无疑滞。
久之。
臻其阃奥。
一时德誉蔼著。
所与交游。
皆雅望之士。
去留为丛林重轻。
而师愈谦抑自持。
有以舆从为相迎者。
悉谢绝之。
唯杖履而已。
顺帝元统元年。
师五十有四。
始自径山出。
住昌国之隆教。
学者不惮步险。
争愿趋往座下。
后八年。
迁普陀。
浙东都元帅完者都公
威震海上。
而于师至礼甚恭。
日本商航。
数奉国命。
盛赍金币来聘。
师每避去。
未几。
迁中天竺。
至正七年。
还主径山。
师在中竺时。
有童子仇姓者。
从师荷包笠。
夜宿苏之承天寺。
见空中有一宝鼎。
左右翼卫皆天神。
若有所告曰。
天帝以此鼎。
还赐径山。
诘旦以事质。
其僧曰。
此必古鼎师。
还迁径山也。
因与之俱来。
为求给役。
俄而径山命下。
闻者异之。
朝廷以师法席之盛。
锡号慧性文敏宏学普济禅师。
十一年。
颖豪乱作。
师治妙明庵于放生池上。
曰。
吾将老于是。
十七年。
杭再受兵。
师退而庵居。
又数月。
苗獠焚掠径山。
丞相达识帖木迩。
延师入云居庵。
暇则诣师问道。
请礼弥笃。
一日请看经次。
师惟默坐。
公问。
长老何不看经。
师云。
寻行数墨为看经耶。
公无语。
师翻经云。
老僧看经。
看经去也。
公以手覆经云。
请与说破。
师云。
伊尹周公阿谁做。
公遂领悟。
已而示微疾。
更衣危坐。
致书丞相。
嘱以外护佛法之意。
俄而指语其徒曰。
观世音金台至矣。
吾平生兼修之功。
有验也。
乃大书偈曰。
生死纯真。
太虚纯满。
七十九年。
摇篮绳断。
书已掷笔而逝。
留七日。
颜貌如生。
行院概郡府官僚。
设俎奠于道。
茶毗。
舌根数珠不坏。
得五色光舍利无算。
建塔于径山及隆教普陀青山。
有四会语录。
暨外集若干卷。
传于世。
师意度直率。
不为缘饰。
居处物用。
清苦淡泊。
晨兴盥颒以至浣濯。
未尝役童仆。
自幼至耆年。
未尝少休。
修净业礼观音像。
日必千拜。
而于大法。
洞彻玄微。
开示直截。
踔厉纵横。
应变无穷。
虽门庭峻拔。
若不可少杀。
随其夙器。
慈悲诱掖成就为多。
至于文学。
乃师之世业。
里中袁文清公桷。
金华胡公长孺。
黄公溍。
蜀郡虞文靖公集。
长沙欧阳公玄。
咸称慕之。
见诸文字者。
举可徵已。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
古鼎禅师。讳祖铭。出于四明应氏。风骨轩昂。谈论超人意表。得道于元叟端公。出世。谈禅之会有四。皆名山广泽之中。四众围绕。其升堂入室之鼓。日不停声。当是时。六宗之徒。互相犯诤。铭著书千百言以解之。声达朝廷。朝廷赐铭号。曰慧性文敏弘学普济禅师。丛林共美其功。楚石琦有语曰。具眼宗师。超方哲匠。传列祖之灯。息六宗之抗。身非身相非相。天教擎在千峰上。盖铭初与楚石。同参元叟端。端公喜怒不测。所举者皆流俗鄙事。所诃者皆贤圣章句。铭大疑之。乃诣端公之室。端呵呵大笑。铭曰。自远趋风。师何谑耶。端公蓦起顿足曰。山僧罪过不少。铭瞠愕而却。会书记寮虚职。林首座知铭。欲举铭补之。端曰。见弹而求鸮炙。不亦早乎。林曰。何谓也。曰。待渠识得西来意方可耳。不然流成文字蠹鱼。何益哉。铭闻大惭陨涕。自誓求决大事。一日参罢。铭复进曰。黄龙南倾心。请益于慈明。慈明屡诟骂之。何也。端曰。赵州道。台山婆子。被我勘破。与慈明笑曰。是骂耶。为复肝胆相似。为复鼻孔不同。铭曰。一对无孔铁锤。曰。南立悟去。又且如何。铭曰。病眼见空花。端曰。金沙混杂。政未得在。铭又拟进语。端震声喝之。铭失声笑曰。祖铭此回做得书记也。端公亦笑而许之。住后僧问。如何是佛。铭曰。秤锤蘸醋。又曰。如何是佛向上事。铭曰。仰面不见天。僧曰。云门乾矢橛。又作么生。曰。不是好心。僧曰。乾矢橛与秤锤蘸醋。相去多少。曰。镬汤里𨁝跳。僧又拟问。铭便喝。铭言行平易。不以绳墨制学者。尝曰。沧海有择流之心。则成牛迹。春日有偏炤之意。仍似萤光。所以大冶烹金。不须九转。众生成佛。只在刹那。分之别之。远之弃之。岂大慈长者之心哉。晚住径山。禅流益心归之。恕中愠。早受业于元叟。既出游方。闻铭继径山之席。乃归访铭。铭请愠归蒙堂。间与商确古今。于是二公互相肯可焉。及愠出世灵岩。法嗣紫箨道公。铭复称之。或曰。愠公向亲先老人。今其背德承绍无名老衲。师反奖之。何也。铭曰。不然。当今吾老人之望。故重天下矣。裨贩之徒。往往承虚接响。愠公得意于紫箨。不以声名而忘其本。节操如此。岂可及哉。铭年垂耄。爱携衲子山游。不计远近。意得即到。归便高枕。鼻息如雷。一日命侍者遍插香。声钟告寂。众趋绕之。铭则宴然侧身长往矣。有遗偈曰。生死纯真。太虚纯满。七十九年。摇篮绳断。其门下继居径山者。象源淑也。居径山。百尔躬先率之。勤奋乃言。先老人。弗以絮务劳贤者。淑曰。安有贤者。而弗劳乎。于是。冰风四峻。廉士大集。一日趋出门。大叫曰。杀来了。杀来了。众惊集。淑乃庄立蜕去。其次门人力金者。主持天界。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1285~1373)元末临济宗僧。浙江慈溪人,俗姓王。字梦堂,号酉庵。六岁丧父,奉母命习儒。及长志求出世间法,礼奉化广法院良公为师。二十三岁,礼谒长芦之雪庭传公,剃发受具足戒。后闻元叟行端自中天竺寺移住灵隐寺,前往参谒,大悟,嗣其法,司内记,任径山之书记。至元五年(1339)驻锡于四明咸圣寺,后移住慈溪开寿寺。帝赐号“佛真文懿”。至正十七年(1357),师为瑞光院之开山。八十二岁,编集六学僧传三十卷。洪武二年(1369),以高僧敕住国清,奉号“佛真文懿大师”。洪武三年(1370),帝召见众僧时,师为众僧之首,住天界寺。洪武六年示寂于国清寺,世寿八十九。(六学僧传序、南宋元明僧宝传卷十、增续传灯录卷四、佛祖纲目卷四十一、五灯严统卷二十二、宋学士集卷三十三)p6239。《元无见睹和尚塔铭》:“天台山景德国清禅寺住持佛真文懿大师昙噩撰文”。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昙噩。
字无梦。
自号酉庵。
慈溪王氏子。
祖申。
举进士于宋。
父禄。
任于元。
母周夫人。
师生六岁而丧父。
夫人命从乡校。
师游气岸高。
骞有一日千里之意。
无书不探。
学文于胡长孺。
藻思浚发。
纵横逆顺。
随意之所欲言。
声名顿出诸老生上。
已而心有所感。
叹曰。
攻书修辞。
此世间相尔。
曷若求出世法乎。
遂别夫人。
走长芦礼雪庭传公。
薙发为僧。
春秋二十有三矣。
具戒后。
游心于教。
复弃教而即禅。
及雪庭迁灵隐。
师往侍焉。
雪庭示寂。
元叟端公。
来补其处。
元叟。
风规严峻。
非宿学之士。
莫敢闯其门。
师直前咨叩。
了无畏惧。
机锋交触。
情想路绝。
自一转至于六七。
语愈朗烈。
元叟欣然颔之。
延佑初。
诏建水陆大会于金山。
名浮屠贤士大夫毕集。
师佐元叟。
敷陈法要。
及与群公辩论。
义趣英发。
莫不推敬。
镇南王闻之。
延至广陵。
尊礼备至。
弥年方遣重纪。
至元五年。
浙东帅阃。
合府公邑令。
请师出世庆元之保圣。
再迁慈溪之开寿。
三转于国清。
师所至。
皆以荷担大法为己任。
煅炼学徒。
孳孳如不及。
多有开悟之者。
瑞龙院。
易甲乙住持为禅刹。
师为开山。
院因赖以增重。
直与名伽蓝相齐。
海上飓风发。
骤雨如注。
层楼修廊俱仆。
师所居亦就压。
人意师齑粉矣。
亟撤其覆索之。
一钜木横支榻上。
师危坐其下。
若神物为之护者。
师凡四坐道场。
去留信缘。
皆略无凝滞。
不久引退。
丛林慕其名德之高。
每辟室以居之。
师教戒诸徒曰。
吾与尔等。
研究空宗。
当外形骸忘寝食。
以消累劫宿习。
然后心地光明耳。
自是日唯一食。
终夜凝坐。
以达于旦。
洪武二年。
就有道徵。
馆于天界寺。
既奏对。
上悯其年耄。
放令还山。
越四年。
无疾而终。
年八十有九矣。
遗言云。
三界空华。
如风捲烟。
六尘幻影。
如汤浇雪。
亘古亘今。
唯一性独存。
吾之幻躯。
今将入灭。
灭后阇维。
煅骨为尘。
不可建塔以累后世。
师修身广颡。
昂然如鹤峙鸡群。
文思泉涌。
有持卷轴求诗文者。
积如束笋。
当风日晴美。
从容就席。
纵笔疾挥。
须臾皆尽。
长短精觕。
无不合作。
袁文清公。
尝指师谓人曰。
此阿罗汉中人也。
观其为文。
骎骎逼古作者。
渡江以来。
诸贤蹈袭苏李。
以雄快直致为誇。
相帅成风。
积弊几二百年。
不意山林枯槁之士。
乃能自奋至于斯也。
翰林学士张公翥曰。
噩师。
仪观伟而重。
戒行严而洁。
文章简而古。
禅海尊宿。
今一人耳。
其为缙绅所推许。
类若此。
师平生著作甚富。
悉不存稿。
晚年重修历代高僧传。
笔力遒劲。
识者谓。
有得于太史迁。
日本国王。
虽僻在东夷。
亦慕师道行。
屡发疏迎致之。
师坚不往。
王与左右谋。
欲劫以归。
浙江宣慰使完者都
藏之获免。
自是厥后。
凡遇师手迹。
必重购之而去。
且诧其能放异光云。
其为海外所钦重如此。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
禅师梦堂。名昙噩。与楚石琦。同籍明州。琦出象山朱氏。噩出慈溪王氏。同出元叟之门。同赴明君之诏。噩之祖父。以仕显家。贵且富。罗绮交错。噩生其间。为童时。喜衣布裘。喜餐蔬食。喜坐静舍。目不遍眨。如在定僧伽。然与世交。谈吐风云。变幻莫状也。于诸子史。一阅不再。因游郡城延庆讲堂。见六祖坛经。遂窃怀归翻读。连日夕不释手。乃至忘餐寝。竟辞脱发。父兄莫能阻之。具戒。遍历禅丛。乃罢参于径山。噩事径山既久。名知林下。深圣禅寺请噩。噩则欣然肯来。居无何迁开寿。谙熟典故。师僧皆从之。噩画一规曰。僧堂内外有阅经书者。罚油若干。一僧每逢朔望。纳油库司。读梵网经。一僧纳油。读传灯录。一僧纳油读易。噩笑而怜之曰。立法之弊。宁至此乎。及移居天台国清寺。年垂七十矣。耳聪目察。敷扬宗旨。有道衲子趋焉。元顺帝赐号佛真文懿禅师。年八十有八。赴明天子之诏。馆南都天界。天界金白庵。名驰当世。学冠诸老。与噩夜话。词气尽索。退而雅称曰。此翁齿牙带戟。不可与争衡也。噩南归。虚其名位。而规训门人。复说偈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要得分明。涅槃后看。泊然示化。时洪武辛亥。其年八十九矣。 赞曰。楚石愚庵梦堂行道。际遇于离乱之秋。俱持风采。称为狂澜砥柱。暮年感有国者与交游。光鲜元叟家声。虽三公一时之方便。于法门则有力焉。经云。但以假名字而引导之。此之谓也。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二
释昙噩,字无梦,亦号梦堂,晚题所居曰“西庵”。姓王氏,慈溪人也。依净慈雪庭传薙发受具。台衡贤首慈恩诸文,昼夜研磨,不知有饥渴寒暑。及雪庭迁灵隐,仍侍左右。雪庭寂后,元叟端来补其处。风规严峻,非宿学莫故闯其门。噩值前咨叩,自一转至于六七转语,机锋交触无畏,端颔之,命掌内记。与群侣辩论,莫不推敬。元至元初,出主庆元宝圣,迁鄞之开寿、台之国清,后居瑞龙。一日飓风骤雨,殿宇俱仆,噩所居亦就压。人意其齑粉矣,掘覆索之,一巨木横支榻上,噩危坐其下,若有神物为之呵护者。噩凡四坐道场,不久即退。尝游越中,诗人刘梦熙、唐处敬辈集曹娥祠。噩敝衣坐船尾,众方分韵赋诗,殊不相顾。俄而作礼曰:“有剩韵乞布施一字。”拈蕉字与之。噩即应声赋诗云:“平明饭罢促高梢,撑出五云门外桥。离越王城一百里,到曹娥渡十分潮。白翻睛雪浪花舞,绿弄晚风蒲叶摇。西北阴沈天欲雨,卧听篷韵学芭蕉。”众惊曰:“公非噩梦堂乎?”遂邀入社。明洪武三年,诏徵奏封,闵其年耄,敕令还山。日本国王慕其道行,屡发疏请,欲迎致之,噩坚不往。凡遇噩手写经论,必重购之而去,且诧其放异光云。越四年,谓其徒曰:“吾有一物,无头无面。要得分明,涅槃后看。”言讫歛目,趺坐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