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元好问

相关人物:共 69 位
共 69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59—700,一作661—702 【介绍】: 唐梓州射洪人,字伯玉。陈元敬子。少任侠,后苦节读书。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随武攸宜击契丹,表掌书记,军中文翰皆委之。圣历元年以父老解职归乡,旋居父丧。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将其下狱,冤死狱中。论诗标举“风骨”、“兴寄”,反对柔靡之风,为唐诗革新先驱。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9—700,一说661—702 字伯玉,排行大,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
曾任右拾遗,后人因称“陈拾遗”。
陈子昂出身豪族,少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
睿宗文明元年(684)登进士第(此据赵儋《故右拾遗陈公旌德碑》。
按《唐才子传》云子昂登第在高宗开耀二年,误),任麟台正字。
武周代唐,陈子昂上表称颂,后升任右拾遗。
曾两度从军至北方边塞。
武后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
后为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
沈亚之以为段简乃受武三思指使(见《上九江郑使君书》)。
生平见卢藏用《陈氏别传》,新、旧《唐书》本传。
陈子昂于沿袭六朝余波之初唐诗坛深表不满,慨叹“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故欲革除“采丽竞繁”之齐梁诗风,以继承建安、正始之诗重比兴寄托之传统(见《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陈子昂之诗与其诗论相合,代表作为《感遇》38首,反映武周时代之社会现实甚为广泛,抨击时弊亦较深刻,抒写胸臆之作则慷慨深沉,风格近于阮籍《咏怀》。
另有《登幽州台歌》虽仅4句,然为历来传诵之名篇。
陈子昂于唐诗有开启之功,甚得李、杜等人之推崇,韩愈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荐士》)金元好问云:“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论诗绝句》)其诗文集以四部丛刊本《陈伯玉文集》为通行,今人徐鹏校点之《陈子昂集》最完备。
诗注本有彭庆生《陈子昂诗注》。
全唐诗》存诗2卷。
《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唐诗汇评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睿宗文明元年(684)登进士第,诣阙上书,拜麟台正字。武后垂拱二年从军北征,归朝,补右卫胄曹参军,迁右拾遗。万岁通天元年,以参谋从武攸宜北讨契丹,立志许国,然不为所用,眨暑军曹,军回,辞官还乡。为县令段简构陷系狱,忧愤而卒。子昂为诗提倡“汉魏风骨”,所为书疏,亦全用散体,为唐代文学风气转变之先驱。有《陈伯玉文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二卷。今人彭庆生有《陈子昂诗注》。
全唐文·卷二百九
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文明初举进士。诣阙上书。武后奇其才。擢麟台正字。再转右拾遗。圣历初。以父老解官归侍。县令段简觊其富。因事系狱。忧愤卒。年四十三。

作品评论

后村诗话
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唱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太白、韦、柳继出,皆自子昂发之。
瀛奎律髓
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不但《感遇诗》三十八首为古体之祖,其律诗亦近体之祖也。
周履靖《骚坛秘语》
陈子昂初变齐梁之弊,以理胜情,以气胜辞。祖《十九首》、郭景纯、陶渊明,故立意玄远而造语精圆。
《唐诗品》
唐初律体声华并隆,音节兼美,属梁、陈之艳藻,铲末路之靡薄,可谓盛矣,而古诗之流,尚阻蹊径。拾遗洗濯浮华,斫新雕朴,《感遇》诸作,挺然自树,虽颇峭径,而兴寄远矣。自馀七言诸体乃非所长,《春台》之作纯有楚声,此意寥寥,几乎尺有所短,竟使沈、宋扬波,宗称百代,慷慨瑰奇之气,尚诡于风人之度耶?
李攀龙《唐诗选序》
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弗取也。
《艺苑卮言》
陈正字陶洗六朝铅华都尽,托寄大阮,微加断裁,而天韵不及;律体时时入古,亦是矫枉之过。
诗薮·内编
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
诗薮·内编
五言律体,极盛于唐,要其大端,亦有二格:陈、杜、沈、宋,典丽精工;王、孟、储、韦,清空闲远,此其概也。
唐诗归
唐至陈子昂,治觉诗中有一世界。无论一洗偏安之陋,并开创草昧之意亦无之矣。以至沈、宋、燕公、曲江诸家,所至不同,皆有一片广大清明气象,真正风雅。
唐音癸签
唐人推重子昂,自卢黄门后,不一而足。如杜子美则云:“有才继骚雅”、“名与日月悬,韩退之则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独颜真卿有异论,僧皎然采而著之《诗式》。近代李于麟,加贬尤剧,余谓诸贤轩轾,各有深意,子昂自以复古反正,于有唐一代诗,功为大耳。正如夥涉为王,殿屋非必沉沉,但大泽一呼,为群雄驱先,自不得不取冠汉史,王弇州云:“陈正字淘洗六朝铅华都尽,托寄大阮,微加断裁,第天韵不及。”胡元瑞云:“子昂削浮靡而振古雅,虽不能远追魏晋,然在唐初,自是杰出。”斯两言良为折衷矣。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陈、杜诗体浑大,非若中晚下细小工夫,作小结果。
《诗源辨体》
子昂五言近体,律虽未成,而语甚雄伟,武德以还,绮靡之习,一洗顿尽。
《诗辩坻》
陈伯玉律诗,清雄为骨,绵秀为姿,设色妍丽,寓意苍远。由初入盛,此公变之。沈、宋堂皇,悉皆祖构于此。
原诗·内篇
盛唐诸诗人,惟能不为建安之古诗,吾乃谓唐有古诗。若必慕汉魏之声调字句,此汉魏有诗而唐无古诗矣。旦彼所谓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正惟子昂能自为古诗,所以为子昂之诗耳。
《唐诗别裁》
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格未遒。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
《茧斋诗谈》
子昂胸中被古诗膏液熏蒸十分透彻,才下笔时,便有一段元气,浑颢驱遣,奔赴而来。其转换吞吐,有掩映无尽之致,使人寻味不置,愈入愈深,非上口便晓者比。但是他见得理浅,到感慨极深处,不过逃世远去,学佛学仙耳,此便是没奈何计较。
石洲诗话
子昂、太白皆疾梁、陈之艳薄,而思复古道者。然子昂以精深复古,太白以豪放复古,必如此乃能复古耳。若其揣摩于形迹以求合,奚足言复古乎?
援鹑堂笔记
射洪风骨矫拔,而才韵犹有未充,讽诵之次,风调似未极跌荡洋溢之致。
三唐诗品
骨格清凝,苍苍入汉,源于《小雅》,故有怨诽之音。《感遇》诸篇,璆然冠代,称物既芳,寄托遥远,固当仰驾阮公,俯陵左相。《幽州》豪唱,述为名言,如《河梁赠答》,语似常谈,而脱口天成,适如人意。海内文宗,非虚誉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浙江山阴人,字玉映,号映然子。丁肇圣妻。工诗文,善书画,长于花草。亦通史学。曾辑编《名媛文纬》、《诗纬》、《史愚》。著有《吟红集》、《留箧集》、《恒心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八四
王端淑,字玉映,别号映然子,浙江山阴人。思任女,诸生丁肇圣室。有《玉映堂集》、《吟红集》。
闺秀词钞
字玉映,号映然子,山阴人,礼侍季重先生女,太史丁文忠公子司理肇圣室。有《吟红》、《留箧》、《恒心》诸集。
林下词选
端淑,辑《名媛文纬》、《诗纬》、《历代帝王后妃古今年号名史》行世。今侨居武林,以诗文自娱,东南闺阁之中,允为称首矣。
画徵录
端淑,博学工诗文,善书画,长于花草,疏落苍秀。卒年八十馀。
两浙輶轩录
邓汉仪曰:山阴王季重先生有八子,惟女玉映能读父书,负才工诗,初得徐文长青藤书屋居之,继又寓武林之吴山,与四方名流相倡和,对客挥毫,同堂角麈,所不吝也。
莲坡诗话
毛西河选浙江闺秀诗,独遗山阴王氏端淑,端淑寄西河句“王嫱未必无颜色,怎奈毛君下笔何。
”引用二性恰合。
妇人集
玉映,意气荦荦,尤长史学,父季重常抚而爱怜之,曰“身有八男,不易一女。”今人但知其精于诗学,无有知其通于史学者,西河“著书不让汉时史”之句,亦可为端淑小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6—1327 【介绍】: 元庆元路鄞县人,字伯长,号清容居士。举茂才异等,起为丽泽书院山长。成宗大德初,荐授翰林国史院检阅官。进郊祀十议,礼官推其博,多采用之。升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请购求辽、金、宋三史遗书。英宗至治元年,官翰林侍讲学士。泰定帝泰定初辞归。桷在词林,朝廷制册、勋臣碑铭,多出其手。卒谥文清。著有《易说》、《春秋说》、《延祐四明志》、《清容居士集》。
元诗选
桷字伯长,庆元人,宋同知枢密院事韶之曾孙也。
童子时有能文名,部使者举茂才异等,授丽泽书院山长。
大德初,阎复、程文海、王构交荐之,改翰林国史院检阅官。
时初建南郊,疏十议以进。
礼官推其博,多采用者。
擢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
累进翰林待制、集贤直学士,同修国史。
至治元年,迁侍讲学士。
泰定初辞归,卒年六十有一。
赠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追封陈留郡公,谥文清。
伯长初师事剡源戴帅初。
稍长,在王深宁之门,复从舒岳祥游。
家固多藏书,又亲见中原文献,其学最为有本。
及在词林,朝廷制册、勋臣碑铭,多出其手。
家居以后,修辟南园故址,结小亭,读书其中。
翰墨所传,极于海内。
所著有《易说》、《春秋说》及《清容居士集》五十卷。
元兴,承金宋之季,遗山元裕之以鸿朗高华之作振起于中州,而郝伯常、刘梦吉之徒继之。
故北方之学,至中统、至元而大盛。
赵子昂以宋王孙入仕,风流儒雅,冠绝一时。
邓善之、袁伯长辈从而和之,而诗学又为之一变。
于是虞、杨、范、揭,一时并起,至治、天历之盛,实开于大德、延祐之间。
伯长没后二十馀年,会修宋、辽、金三史。
遣使者求郡国遗文故事,惟袁氏所传为最多。
故家文物,萃于东南,百年以来,流风未坠,论者以伯长实有功焉,良不诬也。
词学图录
袁桷(1266—1327)元代学官、书院山长。字伯长,号清容居士。庆元鄞县(今属浙江)人。有《清容居士集》。
甬上耆旧诗·卷三
字伯长袁氏最为世族公少负异才读先世遗书至穷日夜初事戴剡原稍长在王深宁先生之门复从舒岳祥游尽传诸公之学既家有赐书又亲见中原文献得接风流故其学最为有本以辟茂异授丽泽书院长用荐入国史院历翰林院直学士侍讲早引年归里公在翰林三十年上郊祀定制十议纂脩三朝大典酌定宪令疏请购宋辽金三代遗书一时制词碑版高文典册多出公手家居以后脩辟南园故址结小亭读书其中翰墨所传极于海内卒年六十二赠行参知政事陈留郡公自宋南渡而后吾乡学者以多识相尚文清得王氏之传其于近世礼乐之因革官阀之选次朝士大夫之族系九流诸家之略录俱能溯源执本得其旨归浙河以东于斯为盛公尝言余少读书有五失泛观而无择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不敢望其失懦而无立纂录故实一未终而屡更端其失劳而无功闻人之长将疾趋而从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公所自责俱深中学者之弊故具述之至公殁二十馀年会脩宋辽金三史遣使者求郡国遗文故事唯公家上藏书数千卷足备典实至今袁氏尚盛余初选此集其后人即手钞世传遗草见示数百年文献未坠于地斯可谓故家矣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伯长,庆元人。举茂才异等授丽泽书院山长以荐累擢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历侍讲学士卒谥文清有清容居士集五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6—1202 【介绍】: 金盖州熊岳人,字子端、号黄华山主。
世宗大定十六年进士,调恩州军事判官,有政声。
章宗时试馆职,罢归,读书黄华山寺,因以自号。
后召为应奉翰林文字。
累迁翰林修撰。
诗书画均工,尤善山水墨竹。
元好问有“百年文坛公主盟”之誉。
有《丛辨》与文集。
词学图录
王庭筠(1151-1202) 字子瑞,号黄华山主、黄华老人。熊岳人。官至翰林修撰。精书画,学米芾,能诗词。有《黄华集》,存词12首。
中州集
庭筠,字子端,熊岳人。父遵古,字仲元,正隆五年进士,仕为翰林直学士,才行兼备,道陵所谓昔人君子者也。子端早有重名,大定十六年甲科,文采风流照映一时,历州县用荐者供奉翰林。承安中,为言事者所累,谪郑州幕官。未几,复应奉,稍迁修撰,卒官,年四十七。子端诗文有师法,高出时辈之右。字画学米元章,其得意处颇能似之。墨竹殆天机所到,文湖州巳下不论也。平生爱天平黄华山水,居相下十年,自号黄华山主,有集传于世。其殁也,道陵有诗悼之,其引云:王遵古,朕之故人也。乃子庭筠,复以才选直禁林者,首尾十年。今兹云亡,玉堂东观中,无复斯人矣。其家以遗文来上,寻绎之久,良用怆然。诗不录。屏山故人外传云:子端出家子,风流酝藉,冠冕一时。为人眉目如画,美谈笑,俯仰可观,外视若简贵人,初不敢与接,一见之后,和气津津,溢于衡宇间。又其折节下士,如恐不及,苟有可取,极口称道之,故人人恨相见之晚也。子万庆,字禧伯,诗笔字画俱有父风,仕为行尚书省左右司郎中。犹子明伯,幼岁学书,书家即称赏之。倜傥无机,膂力绝人。曾有诗云:钓鳌公子铁心胸,兴在三山碧海东。千尺云帆巳高揭,不知何日得秋风。死于邓州,年未四十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一作灏。元临汾人,字希白,号白云子。有诗名。
元诗选
皞字希白,□□人。
自号白云子。
诗多别致,如《戊子》云:「行非杨秉三无惑,性似嵇康七不堪。
」《寄段诚之》云:「多语数穷深可戒,虚名无用不宜贪。
」造语亦新。
时有涉腐气类邵尧夫者,悉为汰去。
元遗山续夷坚志》载:希白家卢氏时,客至,烹一鸡,其雄绕舍悲鸣三日,不饮啄而死。
文士多为诗文,予号贞鸡。
惜遗稿失传。
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五十五
补房皞字希白自号白云子

人物简介

元诗纪事
撖降字彦举,陕人。
有函谷道人集。
案:元遗山有为橄子醵金诗云:「秋来闻说酒杯疏,却为穷愁解著书。
」与困学斋杂录合,惟「撖」字又作「橄」。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61—1217 【介绍】: 金泽州陵川人,字晋卿。
举进士不第。
元好问从之学。
天挺谓:“读书不为艺文,选官不为利养。
”又勉之云:“大丈夫若不能耐饥寒,一事不可为。
”生平专事教学,虽落魄困穷,终不一至豪富之门。
中州集
天挺,字晋卿,陵川人。家世儒素。伯父子飏有诗名,号东轩老人。先生少日有赋声,早衰多疾,厌于名场,遂不复就举。贞祐之兵,避于河南,往来淇、卫间。为人有崖岸,耿耿自信,宁落薄而死,终不一傍富儿之门。年五十七,卒于舞阳。临终浩歌自得,不以死生为意,其平生自处为可见矣。好问十四五,先人令陵川时,从先生学举业。先生教之曰:今人赋学,以速售为功。六经百氏,分磔缀缉,外或篇题句读之不知。幸而得之,不免为庸人,况一败涂地者乎。又曰:读书不为艺文,选官不为利养,唯通人能之。又曰:今世仕宦,多用贪墨败官,皆苦于饥冻,不能自坚者耳。男子生世不耐饥寒,则虽小事不能成,子试以吾言求之。先生工于诗,时命好问属和。或言令之子欲就科举,诗非所急,将无徒费日力耶?先生曰:君自不知所以教之作诗,正欲渠不为举子耳。子思温,字和之。孙经,字伯常,今居顺天。
释法赟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赟。
兖州侯氏子。
幼事嵫阳明首座为师。
大定间。
以诵经通得僧服。
从事义理之学。
根性颖利。
同学者少所及。
游参叩诘。
洞见深秘。
告山明和尚。
灵岩才师。
皆授以印记。
寻领众。
主告山。
阐抉幽微。
方世路清夷。
禅林轨则未改。
师道风蔼然。
为诸方所重。
移兖州普照。
倅路公宣叔。
潜心内乘。
与师为法喜淘汰之游。
师登座。
宣叔。
朝服顶礼。
法重身尊。
哲胜倾下。
然师沉嘿自守。
不以文字言语。
惊流俗为门户计。
住持不务修营。
学者繁盛。
动则蜂拥。
迄无显受灌顶者。
其不轻许与如此。
师有弟子曰汴公者。
嗣法于亨虚明亭。
亭直上不为震云凌雨之所摧偃。
当龙兴禁荡之馀。
破屋数椽。
残僧三四辈。
灌园自给。
不肯轻旁时贵之门。
或赠之诗云。
道大宜高謇。
禅枯耐寂寥。
盖头茅一把。
绕腹篾三条。
风味可想而见。
其孤峻自拔。
必有所从来其自师乎。
后汴归自南。
哀叙曰。
汴落发事师五六年。
始避兵而南。
比归师去世已久。
师生于正隆初。
而殁于兴定之末年。
过六十。
但以丧乱之后。
时事凋残。
师之行事无从考。
按至于卒葬时日。
亦不能知者。
特汴未南渡时事耳。
元好问
据此以铭师塔。
释法云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法云。
住南阳之灵山。
往在乡里时。
以弃家为佛子。
遭岁饥。
乃为父母。
挽车就食千里。
母下世。
庐墓旁三年。
号哭无时。
父殁亦然。
山之人谓之坟云。
元光二年冬。
夜中有僧诣师。
求讲法界观。
天明且出门。
见庵旁近。
雨雪皆成花。
大如杯碗状。
居民闻之。
老幼毕集。
其在塼瓦上者。
皆持去。
文士为赋诗道其事。
又山之东。
水泉不给。
讲学者患之。
一日寺西岩石间。
出一泉。
甘美异尝。
用之无竭。
师临海人。
姓刘氏。
七岁不茹荤。
十一出家于洪洞。
二十五具戒。
受义学于广化。
学禅于韶山。
来南阳。
主崇胜之观音院。
住灵山起报恩寺。
以正大三年。
寿六十四。
示疾而化。
刘邓州光父。
师乡曲也。
知师为详。
元遗山
铭其塔云。
世之桑门。
以割爱为本。
至视其骨肉如路人。
今师孝其亲。
乃如此。
然则学佛者。
亦何必皆弃人而逃之。
然后为出家耶。
予。
为刘不妄许可者。
乃为之铭。
僧云之来晋临汾。
六年居庐哭亲坟。
地泉觱沸天花纷。
孝声如香世普薰。
何以表之今有文。

人物简介

湘雅摭残
字仙亭,自少笃好为诗,乃湘乡东山十子之一。
由光绪戊子举人官至安徽和州知州。
著有《昆仑楼诗存》。
仙亭之诗,乃祖少陵而宗遗山,其气体亦兼摩唐李义山宋陆放翁明七子之垒,典雅工整,有副笄六珈之资,无乱头粗服之致,而其真气具矣。
共 69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