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清远

相关人物:共 18 位
共 1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文琏(一○七三~一一四四),俗姓张,遂宁长江(今四川蓬溪县西南)人。
初依崇福院希澄,年二十三薙发。
钦宗靖康间,住遂宁府西禅。
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佛眼清远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十四年卒,年七十二。
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今录偈四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顺(一○七六~一一三九),俗姓文,绵州魏城(今四川绵阳)人。
住抚州白杨寺。
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佛眼清远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九年卒,年六十四。
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今录诗七首。
僧宝正续传·卷第四
禅师讳法顺。
绵州魏城文氏子。
七八岁时。
于夜暗中。
视物如昼。
父母知其异。
因令出家。
依香林院奉和得度。
游成都。
从大慈寺冲悟法师。
受圆觉起信。
至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研覃久之。
持以问悟。
悟虑胡不能决。
即勉之游方。
参谷隐静觉禅师。
大观中。
佛眼居龙门。
道风籍甚。
往依之。
竭诚累年。
备历遮务。
未尝有怠色。
一夕闻举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
忽有省。
于是离念得入之旨。
吻然玄契。
明日入室。
龙门问真。
佛在什么处。
师曰。
在不定处。
曰。
既是真佛。
为甚不定。
师云。
若定即非真佛。
龙门异之。
因问何以及此。
师告以实。
门诘之曰。
水中盐味色里胶青直下作么会。
师曰。
不用更会。
龙门可之。
自是酬酢雷动雨泣。
众目骇观。
龙门去世。
奉舍利入塔已。
即首众僧于云居。
分座接衲。
拂未授手。
而户外之屦满矣。
建炎初。
有旨应寺院之为神霄者。
悉还旧贯。
于是漕使张公琮首辟临川之广寿。
迎师开法。
绍兴改元。
太守蒋公宣卿徙住白杨。
唯老屋敷楹。
不芘风雨。
前此住僧侈瘟。
祠以仰给。
师至。
首击去之。
乃大自激昂。
多所树立。
未期年。
而四方浩然归重。
衲子竭蹶而趋之。
来者云涌。
师不起于座。
化卑陋而为宝坊。
平居汲汲于接人。
垂示勘辨。
虽造次不间也。
性鲠介。
不苟循时俗。
谈道之际。
讥诃无所避。
或问。
东山门下。
佛果孤峭。
佛眼慈软。
二人所得。
粗细何如。
师正色曰。
法顺于闹市中。
亲见爷来。
汝以软峭粗细为问。
无乃谬乎。
其析疑破妄。
类如此。
尝示众曰。
山僧从旦至暮。
手脚不曾停住东廊走过西廊佛殿。
又穿厨库三个。
和尚般柴两个匠人。
牵锯佛也。
理会不得。
教我如何来注。
露出达磨眼睛打开白杨门户。
大众不须更著赵州衫。
其下脱却娘生裤。
江西帅李伯纪慕其道。
欲一奉见。
以黄龙致请。
将命者再至。
师坚卧不赴。
九年五月一日。
集众告别。
侍者持纸求颂。
师曰。
吾平日语固多矣。
兹尚何言。
因诫左右。
今夕鸡鸣即报我。
已而忽自闻开静钟。
遂大喝一声。
左右惊视之。
则已跏趺而逝。
阅世六十四。
坐四十六夏。
火馀目睛齿舌顶骨及所持数珠不烬。
舍利五色。
塔于寺之西隅。
师退然才中人。
而神观爽迈。
操守坚正。
善为偈句。
肆笔立成。
既卓有声誉。
道方盛行。
而未艾遽尔去世。
四方衲子识与不识。
靡不伤感至泣下。
其得人心如此。
赞曰。
枢密徐公师川曰。
善哉道师明眼。
而安步方号。
足目俱到。
则高庵之所以为兄。
白杨之所以为弟也。
诚哉斯言。
详观高庵俨临巨刹。
卑躬力道。
唯众是亲。
白杨荒村废寺。
激昂崛起。
而名跨一时。
然二公弘法。
俱不满十载。
而风教言言。
虽百世尚可想见其眉宇。
鸣呼盖循道而亡。
私之效也。
比夫异时怙势肆奸刻众奉己者。
何殊粪壤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五
法顺禅师者。
绵州文氏子也。
弃蒙行脚。
观宝轮藏迅转。
顿彻教外别传之旨。
得受记于龙门佛眼
同出佛眼门者。
有高庵悟竹庵圭雪堂行辈。
顺住白杨时。
其同门俱播令名矣。
独白杨败屋数楹。
东倾西压。
以木丫支拄焉。
顺日携钵袋。
走抚之乡城。
至晚或负斗粟而还。
及门数十人乐与之。
俱每夜参。
必端据木床。
徒属或栗足侧耳而听曲折。
顺曰。
好事堆堆叠叠来。
不须造作与安排。
落林黄叶水推去。
横谷白云风捲回。
寒雁一声情念断。
霜钟才动我山摧。
白杨更有过人处。
尽夜寒炉拨死灰。
忽有个衲僧出来道。
长老少卖。
弄得恁么穷乞相。
山僧祇向它道。
却被你道著。
又曰。
鸡啼晓月。
狗吠枯桩。
只可默会。
难入思量。
看不见处。
动地放光。
说不到处。
天地玄黄。
抚州尺六。
状纸原来。
出在清江。
大众分明话出人难见。
昨夜三更月到窗。
又曰。
风吹茅茨屋脊漏。
雨打阇黎眼睛湿。
恁么分明却不知。
却来者里低头立。
顺住白杨既久。
激励学者。
妙有方略。
虽枯淡不堪。
有青原绍灯辈。
始终侍从。
后俱出世。
大显其声。
顺老疾。
一日诸山趋询。
顺起示众曰。
久病未尝离木枕。
人来多是问如何。
山僧据问随缘对。
窗外黄鹂口更多。
只如七尺之躯甚处受病。
众中具眼者。
试为山僧指出病原。
看众争下语。
顺乃拊掌一下。
作呕吐声曰。
好个木枕子。
便趋寂。
依法阇维。
收五色舍利。
并诸不坏者。
曰目睛齿舌数珠。
瘗于寺西。
初顺在龙门时。
云居虚席。
闻高庵悟表里端劲。
趋龙门聘之。
悟固辞。
佛眼勉其出住。
悟仍不就。
顺告悟曰。
先知觉后知。
先觉觉后觉。
盖素分也。
况云居为江右名刹之首。
安众甚便。
沾沾小节。
奚足喜焉。
君应之。
顺虽不敏。
愿请为辅。
悟乃欣起。
于是顺自为藏主。
邀贤真牧任维那。
通乌头典知客。
应庵华莅副寺。
德用为监寺。
自圆为首座。
佛眼之风大振焉。
赞曰。
余初阅师行实。
疑其为踽凉之士。
逮味师语句。
乃政黄牛端狮子之上也。
高庵最劲挺。
不近人情。
师降尊招贤。
阐扬一代时教。
其迹岂可测哉。
然其示枯淡于一时。
流膏腴于百代。
于戏尚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如(一○八○~一一四六),俗姓胡,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
依护国瑞禅师,祝发登具。
备参浙右诸宗匠。
晚至龙门寺,悟法于清远禅师
住南康军云居寺,为南岳下十五世,清远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十六年卒,年六十七。
嘉泰普灯录》卷一六、《僧宝正续传》卷五、《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僧宝正续传·卷第五
禅师名法如。
台州临海胡氏子。
依护国瑞禅师。
祝发受具。
遍参两浙宗匠。
佛眼禅师居龙门道价甚重。
不远千里造焉。
以力参所得。
质之佛眼曰。
此皆学解。
非究竟事。
欲了生死。
当求妙悟。
师骇然谛信其语。
居一日命为典座。
师固辞。
以道业未办。
佛眼勉之曰。
姑就职。
是中大有人。
为汝说法。
未几晨兴开厨门。
望见圣僧。
豁然有省。
入见佛眼曰。
遮里还见圣僧么。
师于其前。
问讯叉手立。
佛眼肯首曰。
向汝道。
大有人。
为汝说法。
又尝问曰。
天台石桥夜来倒了也。
师遽捉住佛眼
佛眼曰。
作么。
师曰。
又道石桥倒。
佛眼深可之。
后造圜悟禅师室。
问。
汝只参佛眼
为复别见人来。
师曰。
亦曾见一人来。
曰。
是什么人。
师以手指𮌎曰法如。
圜悟曰。
汝所见只一星许。
师曰。
已是多也。
高庵悟禅师与圜悟。
相继主云居。
皆推师为第一座分席。
接衲学者亲之。
建炎初。
上蓝虚席。
洪帅胡直孺命出世。
佛眼之道。
未几虏骑传城。
隐于白水庵。
会云居烬于劫火。
绍兴初。
四易主者。
皆以艰难遁去。
漕使曾公纡乃以属师。
繇是宗风大振。
师识量冲廓。
机变如神。
见者靡不詟伏。
至于说法莅众。
辞气粹温。
旌礼贤者。
奄有古尊宿之体。
阅十馀年。
幻出宝坊。
靖深壮丽。
冠绝江表。
师益谦损。
不自以为功。
识者以此高之。
且以为弘觉再来也。
十六年三月十五日。
示疾。
升座别众又十日。
沐浴更衣。
手写法偈。
端坐而化。
世寿六十七。
僧腊四十二。
火灭得舍利。
合灵骨瘗于三塔。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士圭(一○八三~一一四六),号竹庵,俗姓史,成都(今属四川)人。
十三岁求为僧,初依成都大慈寺宗雅,后南游谒诸尊宿,师龙门佛眼清远
徽宗政和末,出世和州天宁寺。
高宗绍兴间奉诏开山雁荡能仁。
十五年(一一四五),住温州龙翔寺。
十六年卒,年六十四。
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佛眼清远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士圭诗,据《续古尊宿语要》、《嘉泰普灯录》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三七七三
士圭(一○八三——一一四六),字竹庵,号老禅,俗姓史,成都(今四川成都)人。
初依大慈宗雅出家,再师龙门佛眼远
宣和中住和州天宁,靖康初移庐山东林。
绍兴中,与宗杲居云门,撰《颂古》百馀则。
已而入闽主鼓山,更迁雁荡能仁,为第一代。
十六年七月卒,寿六十四。
有语录传世。
见《嘉泰普灯录》卷一六。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士圭号竹庵。
成都史氏子也。
初依大慈宗雅和尚出家。
心醉楞严。
后南游谒诸尊宿。
始参龙门远禅师
以平时所得白
曰。
汝解心已极。
但欠著力开眼耳。
一日侍立。
次问曰。
绝对待时如何。
曰。
如汝僧堂中白椎相似。
圭罔措。
至晚抵堂司。
圭复理前问。
曰。
闲言语。
圭于言下大悟。
正和末住和州天宁。
绍兴奉诏开山雁宕能仁。
时真歇了公居江心。
恐圭缘未熟迎至方丈。
大展九拜以诱温人。
由是人皆翕然归敬。
上堂明明无悟。
有法即迷。
诸人向这里立不得住不得。
若立则危若住则瞎。
直须意不停玄句不停意用不停机。
此三者既明。
一切处不须管带自然现前。
不须照顾自然明白。
虽然如是。
更须知有向上事。
竖拂子曰。
久雨不晴咄。
绍兴丙寅七月十八日召宗范长老付后事。
次日沐浴声钟集众就座泊然而逝。
荼毗凡送者均得舍利。
塔于鼓山。
僧宝正续传·卷第六
师名士圭。
城都史氏子。
世业儒。
师幼而明敏。
年十三。
依大慈寺宗雅首座。
落发具授。
大慈号四川学海。
师执经讲筵。
志在楞严。
阅五祀。
伯父持一居士勉之南询。
即出关。
谒玉泉勤云盖智百丈肃灵源清。
所至参承。
皆蒙咨揖。
晚依百丈归正首座。
正博贯内外典籍。
一日正语以龙门佛眼道德。
师闻而悦之。
即自百丈历东吴。
观光保社。
寻抵龙门。
以咨参。
所得扣之。
佛眼曰。
汝解心已极。
只欠著力开眼耳。
令主堂司。
一日问曰。
绝对待时如何。
佛眼曰。
如汝僧堂中白槌相似。
师罔措。
至晚。
复举前问。
佛眼曰。
闲言语。
师于言下。
顿释疑情。
曰。
东山铁酸饀。
今而后。
不复疑也。
自是师资缘契。
决择日臻玄奥。
政和末。
佛眼被旨。
迁褒禅山。
师佐其行。
和守钱公请开法天宁。
佛眼之道。
佛眼谢褒禅。
钱复请于朝。
以师继其席。
阅七稔。
九江守赵公移师东林。
未几胡马南渡。
退居分宁之西峰。
结茅于寺旁竹间。
号竹庵。
有偈曰。
种竹百馀个。
结茅三两间。
才通溪上路。
不碍屋头山。
黄叶水去住。
白云风往还。
平生只如此。
道者少机关。
及圜悟禅师归蜀。
送别次。
圜悟剧称杲妙喜。
师恨未之识。
俄避地造仰山。
适妙喜亦至。
遂相与定临济宗旨。
偕还南康之云门庵。
妙喜曰。
昔白云端师公谢事圆通约保宁勇禅师夏居白莲峰。
作颂古一百一十篇。
有提尽古人未到处。
从头一一加针锥之语。
吾二人同夏于此。
虽效颦无愧也。
遂取古人公案一百一十则。
各为之颂。
发明蕴奥。
不开知见户牖。
不涉言语蹊径。
其颂女子出定话曰。
不假文殊神通。
不用罔明弹指。
尔时灵山会中。
女子从定而起。
临济见僧入门。
便喝颂曰。
一喝喝上四禅天。
临济元来不会禅。
尽道朝阳生户外。
不知夜月落阶前。
德山见僧入门。
便棒颂曰。
棒下真鍮不博金。
德山彻底老婆心。
后人只看波涛涌。
不见龙王宫殿深。
芭蕉拄杖子话颂曰。
绵州附子汉州姜。
最好沉梨出麝香。
鲁子师僧才一嗅。
鼻头裂破眼睛黄。
若此类皆奇作也。
已而入闽。
闽帅参政张公宋以圣泉处师。
稍迁乾元。
俄给事张公致远移师鼓山。
授道元馀。
创新栋宇。
尝示众曰。
巧说说不到。
心思思不及。
命断眼豁开。
半钱也不直。
又曰。
不拥其前。
不遮其后。
上下四维。
七通八透。
正当恁么时如何。
八十翁翁行不得。
又曰。
目击道存。
已涉文彩。
执鞭回首。
未免途程。
直向混沌未分时明白。
父母未生时现成。
翛然不落阴界。
自由自在。
当恁么时如何。
踏著关棙子。
处处得逢渠。
又曰。
正当明时如王宝剑。
卓拄杖下座。
又曰。
玄路绝如解开。
口说话。
圣量尽。
方得不受人瞒。
玄路不绝。
只是说道理。
圣量不尽。
依前落路岐。
丞相张公德远出师七闽。
一日谓僚属曰。
越山当福城三山之中。
院独废绝。
非老禅不能办。
即以属师。
不数月。
殿阁崇成。
他日丞相游鼓山。
目其成绩。
遂迎师复归鼓山。
是时闽中法道最盛。
盖自师与真歇净照数公振发。
绍兴甲子。
有旨移雁山能仁。
为第一代。
乙丑蒙恩。
住龙翔新寺。
丙寅秋七月十八日。
得旨谢院事。
明日汤浴更衣。
声钟集众。
师步至众集处。
方趺座。
泊然而逝。
寿六十有四。
腊五十有一。
火馀舌如红莲色。
并二牙不烬。
舍利不胜数。
门人奉遗命归之鼓山寿塔。
师风姿奇厖。
朗润。
声如钟。
学兼内外。
谈论衮衮。
操持宗柄断断。
然久益严严与贤士大夫游。
几半天下。
皆一时宗奉祖道外护佛乘者。
晚居鼓山。
自号老禅。
书揩逌媚。
尺牍所传。
人以为宝。
其所为。
禅家四六。
及五字句。
皆精绝。
自成一体。
世多传诵。
有语录。
行于世。
赞曰。
大慧禅师尝题师𦘕像曰。
赞叹竹庵。
也是妙喜骂詈竹庵。
也是妙喜。
赞之骂之。
各有所以。
赞之者。
为渠具衲僧正眼。
骂之者。
为渠浸在醋瓮里。
或曰。
如竹庵之为宗师也。
不可赞。
不可骂。
精金美玉。
自有定价。
赞之骂之。
徒增话𣠽。
妙喜闻之。
笑而不答。
但拊掌叩齿三下。
从渠钻龟打瓦。
世以为确论。
予谓。
近代宗师涉世交公卿大夫。
言行相副。
全节自高。
宏法有体。
由灵源佛鉴而后。
竹庵其贤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一
禅师名士圭。
号竹庵。
蜀郡成都史氏子。
乃龙门佛眼远公之高弟也。
说法于江南浙闽诸大名坊。
圭有密行。
喜推奖人士。
一与圭接者。
皆成美名。
圭初依止于大慈沙门宗雅。
研究楞严。
而雅亦僧杰也。
默察圭器度宏大。
意欲圭南询。
乃盛赞真歇之为人。
盖歇未出蜀时。
亦习讲于成都大慈。
圭味其指。
弃讲谒诸名宿。
虽经赏识。
未豁所蕴。
晚登龙门。
拟以平时所得举似佛眼
佛眼知圭。
命典堂司。
不得辞。
圭以未伸所解为闷。
几入方丈。
多遇高庵正堂辈在焉。
高庵正堂时称明眼。
圭惭乘间问曰。
绝对待时如何。
佛眼哂曰。
如你僧堂中白椎相似。
圭不领。
至晚理前问。
佛眼唾曰。
閒言语。
圭背汗淋踵。
弗吐一词而出。
因叹曰。
穷诸玄辨。
若一毫置于太虚。
竭世枢机。
似一滴投于巨壑。
吾蜀周金刚不谬矣。
政和间。
开法天宁。
浩归湖海。
冯济川尝以圭之玄要颂举似妙喜。
妙喜称之。
及济川除给事。
圭同日受诏。
住雁山能仁。
时称佛眼门下表里二檀树焉。
真歇居江心寺。
有大名闻。
圭将至。
恐东瓯未廓所见。
乃过江迎圭。
大展九拜。
以诱瓯人。
圭未视篆。
有嫉者深夜纵火。
能仁燬尽。
圭就故址结茅。
乃示众曰。
爱閒不打禾山鼓。
投老来看雁宕山。
杰阁岳楼浑不见。
溪边茅屋两三间。
还有共相出手者么。
喝一喝。
未几能仁复成。
初寺燬。
随圭之众。
多背去者。
寺成复归。
或曰。
彼彼以成败事师。
非义侣也。
请勿收录。
圭曰。
不然。
境风所飘。
力未充也。
若弃之。
岂慈摄之义哉。
真歇移径山。
圭补江心。
江心有僧。
久居閒房。
不预参列。
值圭升座。
搀众出问曰。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圭曰。
东家点灯。
西家暗坐。
未审意旨如何。
圭曰。
马便搭鞍。
驴便推磨。
僧礼拜。
圭曰。
灵俐衲僧只消一个。
圭乃曰。
马搭鞍驴推磨。
灵俐衲僧只消一个。
纵使东家明点灯。
未必西家暗中坐。
西来祖意问如何。
多口阿师自招祸。
其僧脱然。
终其身。
不露姓字。
圭后住闽之乾元。
有慧温入室。
圭曰。
情生智隔。
想变体殊。
不用停囚长智。
速道将来。
温有省。
大笑起曰。
拶出通身是口。
何妨骂雨呵风。
昨夜前村猛虎。
咬杀南山大虫。
圭诺之。
又移居鼓山。
进院至三门。
德升把住问曰。
国师不誇石门句。
请师速道。
圭震声喝之。
升亦领旨。
圭既年老。
罢上堂。
惟临轩随机。
不计旦暮而已。
以绍兴丙寅七月晨起。
沐浴升座。
命声鼓集众。
众方集。
圭顾视左右。
就法座。
泊然坐化。
茶毗舍利无数。
送者均得之。
塔于鼓山。
赞曰。
竹庵以魁梧奇伟之姿。
初剃染。
即受知于宗雅。
游方复际遇于龙门。
及行道。
又逢真歇而襄之。
辄与高庵正堂辈。
齐名海内。
噫其所谓狮子乳得器。
有以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士圭,字竹庵,成都史氏子也。
初依大慈宗雅出家,讲授《棱严》,潜心义奥。
后南游谒诸尊宿,始参龙门佛眼远,以平日所得白之,曰:“汝解心已极,但欠著力开眼耳。
”一日,侍立次,问曰:“绝对待时如何?
曰:“如汝僧堂中白椎相似。
”圭罔措。
至晚,抵堂司,圭复理前问,曰:“閒言语。
”圭于言下大悟。
宣和二年,住和州天𡧾。
靖康改元,江州漕使方郎中请住庐山东林,后以兵乱避地闽中。
乾元十二年,诏开山雁宕能仁,时真歇了公居江心,恐圭缘未熟,迎至方丈,大展九拜,以诱温人,由是人皆翕然归敬。
未几,其徒失火,寺为煨烬。
圭就树缚屋,升座示众曰:“爱閒不打鼓山鼓,投老来看雁荡山。
杰阁危楼浑不见,溪边茅屋两三间。
”已而听法檀施并力营建,复成宝坊。
十五年,移住龙翔。
上堂:“明明无悟,有法即迷。
诸人向这里立不得、住不得,若立则危,若住则瞎,直须意不停玄,句不停意,用不停机,此三者既明,一切处不须管带,自然现前,不须照顾,自然明白,虽然如是,更须知有向上事。
”竖拂子曰:“久雨不晴,咄!
明年丙寅七月十九日,召宗范长老付后事,”次日沐浴,声钟集众,就座泊然而逝。
荼毗,凡送者均得舍利,塔于鼓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
四明人,俗姓姚。
年十九试经得度,习天台教,悟一心三观之旨,未能泯迹。
遍参名宿,到龙门观水磨旋转,发明述偈,呈之佛眼
后至庐山,于同安枯树中绝食清坐。
徽宗宣和间居南岳,传每跨虎出游,儒释望尘而拜。
全宋诗
释法忠(一○八四~一一四九),字牧庵,俗姓姚,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晚住隆兴府黄龙寺。
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清远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十九年卒,年六十六(据《佛祖通载》卷三○,《嘉泰普灯录》作年六十)。
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二○、《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今录诗十三首。
全宋文·卷三七九八
法忠(一○八四——一一四九),号牧庵,俗姓姚,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年十九出家,习天台教,笃学雄辩,时称「忠虎子」。
后转而遍参禅宗名德,得舒州龙门佛眼禅师印可,自是声播丛林。
宣和中,卜居南岳妙高峰下,后历住南木、雪盖、二圣、大沩、黄龙,释子士夫,争与之游。
绍兴十九年卒,年六十六。
述《宗教正心论》十卷、补寒山诗三百篇,并行于时。
见《宝庆四明志》卷九,《历代佛祖通载》卷三○,《大明高僧传》卷五。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法忠号牧庵。
四明姚氏子也。
十九试经得度习天台教。
悟一心三观之旨未能泯迹。
故遍参名德。
后至龙门。
观水磨旋转发明述偈呈佛眼曰。
转大法轮。
目前包裹。
更问如何。
水推石磨。
佛眼曰。
其中事作么生。
忠曰涧下水长流。
眼曰。
我有末后一句。
待分付汝。
忠即掩耳而去。
后至庐山。
于同安枯树中绝食清坐。
宣和间湘潭大旱。
祷弗应。
忠跃入龙渊呼曰。
业畜当雨一尺。
雨随至。
尝居南岳。
每跨虎出游。
儒释皆望尘而拜。
上堂我有一句子。
不借诸圣口不动自己舌。
非声气呼吸非情识分别。
假使净名杜口毗耶释迦掩室摩竭。
大似掩耳偷铃。
未免天机漏泄。
直饶德山棒临济喝。
若向牧庵门下秖得一橛。
千种言万般说秖要教君自家歇。
一任大地虚空七凹八凸。
系曰。
牧庵既悟一心三观。
即当挥麈为台教吐气。
尤以未能泯迹。
乃遍扣达磨之徒。
正如香象渡河。
直欲一踏到底。
所以宜乎才跨龙门便能倾湫倒岳也。
伟哉。
世有习三观者。
且指悟之一字不知其为何物。
误认糟粕作醍醐。
诋壁观为护教。
岂非师子之虫耶。
故渰山集深斥台教传佛心印书。
后卷当删去。
盖令学者障悟门。
造地狱业不浅矣。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号牧庵。
四明姚氏子也。
十九试经得度。
习天台教。
悟一心三观之旨。
后至龙门。
观水磨旋转发明。
述偈呈佛眼曰。
转大法轮。
目前包裹。
更问如何。
水推石磨。
佛眼曰。
其中事作么生。
忠曰涧下水长流。
眼曰我有末后一句待分付汝。
忠即掩耳而去。
后至庐山。
于同安枯树中。
绝食清坐。
宣和间。
湘潭大旱。
祷弗应。
忠跃入龙渊。
呼曰。
业畜当雨一尺。
雨随至。
尝居南岳。
每跨虎出游。
儒释皆望尘而拜。
上堂。
我有一句子。
不借诸圣口。
不动自己舌。
非声气呼吸。
非情识分别。
假使净名杜口毗耶。
释迦掩室摩竭。
大似掩耳偷铃。
未免天机漏泄。
直饶德山棒。
临济喝。
若向牧庵门下。
祇得一橛千种。
言万般说。
祇要教君自家歇。
一任大地虚空。
七凹八凸。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法忠,字牧庵,四明姚氏子也。
十九试经得度,习天台教,悟一心三观之旨,未能泯迹,故遍参名德。
后至龙门,观水磨旋转,发明心性,述偈呈佛眼曰:“转大法轮,目前包裹,更问如何水推石磨?
佛眼曰:“其中事作么生?
”忠曰:“涧下水长流。
”眼曰:“我末后一句待分付汝。
”忠即掩耳而去。
后至庐山,于同安枯树中绝食清坐。
宣和间,湘潭大旱,祷弗应,忠跃入龙渊呼曰:“业畜当雨一尺。
”雨随至。
尝居南岳,每跨虎出游,儒释皆望尘而拜。
上堂:“我有一句子,不借诸圣口,不动自己舌,非声气呼吸,非情识分别,假使净名杜口毗耶,释迦掩室摩竭,大似掩耳偷铃,未免天机漏泄,直饶德山棒临济喝,若向牧庵门下秪得一橛,千种言万般说,秪要教君自家歇,一任大地虚空七凹八凸。”

人物简介

僧宝正续传·卷第五
师讳正贤。
潼川郪县陈氏子。
本朝三陈之后。
依三圣院海澄。
得度具戒。
游成都大慈寺。
从重透法师。
听经论般若。
夙悟凡典籍。
无巨细过目成诵。
义亦顿晓。
每有诘难。
宿师高坐皆莫能答。
谒正觉显禅师。
一见知为众称经藏子者。
大喜之。
嘱令负荷正法眼。
会圜悟禅师出世昭觉。
造其室。
闻举洞山麻三斤话。
言下有省。
圜悟勉之南询。
即出关氐黄龙。
参死心。
时灵源居昭默堂。
往来咨扣。
久之趋宝峰。
见湛堂。
深蒙肯可。
而疑未决。
遂造龙门。
佛眼一日室中举殷勤抱得旃檀树。
师豁然大悟。
佛眼可之曰。
经藏子漏逗了也。
自是间与师商略法藏渊奥。
至会心要处。
亹亹无尽。
佛眼必称善。
手书真牧。
授以为号。
其后再见圜悟。
嘉其大成。
或曰。
拖犁拽把去。
师内负多闻。
外峻戒节。
洎发明大事。
愈益韬晦。
绍兴初。
妙喜以所居云门庵委师。
继踵云门。
迥绝人境之外。
衲子裹粮从之。
师每说法之暇。
躬自荷锄播殖。
清规凛然。
紫微韩公驹钦重风道。
赠以诗。
略曰。
上人一口吞诸佛。
肯顾世上群儿愚。
又曰。
不须领众强自苦。
一庵高卧真良图。
圭竹庵每称。
必曰。
龙门一麟耳。
十九年。
南康归宗虚席。
太守以礼致请。
师坚卧不应。
宝文李公公懋。
尝问道于师。
因就见同邑官协诚敦勉。
不得已赴之。
嗣法佛眼。
僧问。
选佛场开。
愿闻法要。
师云。
三通鼓罢。
一炷沉烟。
与么□则皇恩佛恩一时普报。
师云。
脚跟下事作么生。
云学人礼谢。
师云。
十万八千未是远。
问。
久默斯要。
已泄真机。
学人上来请师开示。
师云。
耳朵在什么处。
曰。
一句分明该万像。
师云。
分明底事作么生。
曰。
台星临照枯林。
曰春。
师云。
换却你眼睛了也。
曰。
法灯和尚道本欲深。
藏岩穴隐遁过时。
盖为清凉有未了公案。
出来为他了却。
此意如何。
师云。
铁额铜头未透关。
曰。
果然作家师云。
放你三十棒。
曰。
当时。
有僧出云。
如何是清凉未了底公案。
法灯云。
祖祢不了殃。
及儿孙誵讹。
在什么处。
师云。
一言截断千差路。
曰。
佛眼和尚道本欲抛掷。
岩阿混同沙砾。
苦为诸人敦逼。
不免细说来由。
且道与法灯是同是别。
师云。
你向什么处见佛眼
曰千圣同归一路行。
师云。
退步翻身子细看。
曰。
既到遮里。
如何是佛眼未了底公案。
师云。
脑后看取。
僧礼拜。
师乃云。
若向这里承当得彻。
有什么事看他。
玄沙不出岭。
宝寿不渡河。
得个什么。
便千休万□歇。
去云岩在百丈二十年。
长庆在雪峰二十年。
失个什么。
便尔千辛万苦难会去。
须知得无所得。
失无所失。
释迦老子也只道。
我于然灯佛所。
实无一法可得。
然灯佛即与我授记。
遂举拂子云。
无量诸佛尽在拂子头上。
为大众證明成佛了也。
若唤作拂子。
即被拂子碍。
若不唤作拂子。
亦被拂子碍。
还透得么。
如今有异方便。
令大众普皆成佛去。
乃云。
若唤作拂子于法得自在。
若不唤作拂子亦于法得自在。
还承当得么。
良久云。
弹指圆成八万门。
一超直入如来地。
又曰。
第一句如何道。
汝等诸人。
若向世界未成时。
父母未生时。
佛未出世。
祖师未来时道得。
已是第二句。
第一句如何道。
直饶你十成。
道得未免。
左之右之。
所以万法本闲。
而人自闹。
文殊堂里万菩萨。
即不问你。
且道东海波斯鼻孔长多少。
上堂横柱杖云。
拄杖子横也。
横亘十虚。
包裹六趣。
复竖云。
拄杖子坚也。
上穷碧落。
下透风轮。
良久云。
不如休去。
便休去。
欲觅了时无了时。
掷拄杖下座。
上堂良久云。
大众作么生。
若也拟议。
贤上座瞒诸人去也。
打地和尚瞋他秘魔。
岩主擎个叉儿。
胡说乱说遂将一掴成齑粉散。
在十方世界。
还知么。
举拂子云。
而今却在拂子头上。
说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
故还闻么。
阎老子知得。
遂云。
贤上座你若相当去。
不妨奇特。
或不相当。
总在我手里。
只向他道。
阎老子你也退步。
摸索鼻孔看。
以拂子击禅床下座。
下堂。
嘘两𡄔却大笑。
又嘘一𡄔乃云。
笑复嘘复。
复笑清谈。
哑子高𡄔。
叫嘘复笑。
笑复虚蟭。
螟眼里马拖车。
拈拄杖云。
只遮从来无影杖。
不相于处。
也相于大众如何。
良久云。
直须师子吼。
莫作野干鸣。
阅五年。
迁云居。
法席之盛。
卓冠诸方。
衲子争为宣力。
作新栋宇。
一时贤士夫质疑问道。
而参政张公寿法偈。
往还倡和。
相得尤深。
二十九年七月五日。
升座辞众。
明日唱衣置供。
又明日就浴更衣。
遍访诸徒。
勉以道。
九日斋毕。
集主事垂诫。
末后跏趺而寂。
寿七十六。
﨟五十七。
阇维舍利五色。
合灵骨藏云居之东塔云门之汤源。
师皃古而气刚。
志大而心慈。
平居若不能言者。
至排邪破妄。
决择宗乘。
得乐说无碍辩才。
浩然不见其涯涘。
初居云门。
峰顶高寒。
草庐穿穴。
雪霜满床。
处之垂二。
十年。
𥙿如也。
晚移云居。
法席日盛。
遮务繁剧。
师提纲振领。
应机酬酢。
迎刃而解。
至于常住之物豪发不□用。
虽自所得衬利。
犹以三分之一。
归之常住。
以补陪涉之费。
出则芒鞋竹杖。
居则弊衣粝食。
其孤节苦行。
以身律众。
大抵与高庵相埒。
而精严奉法。
卑躬下人。
毕世不易其度。
著华严指南宝藏论发隐补僧史八书笔论一编。
语录偈颂一卷。
行于世。
赞曰。
愚初著佛运通鉴二书成。
即以呈师。
答曰。
比览佛运甚详。
通鉴亦有史体。
承谕有劝。
吾兄将为三教统纪。
鄙意辄究之。
虽及年代治乱迁革。
以至儒宗道教贤哲出没之迹。
然非纪二教。
但约其时。
以明佛运耳。
拙意欲吾兄去却图字。
标为佛运统纪。
以对释氏通鉴。
不亦宜乎。
又曰。
深喜吾兄此段有补于宗教。
至矣。
大率佛祖闲邪禦侮。
不必与之竟。
但伸自理。
彼自破矣。
昔雁门法师超悟高忘如此。
及正续传。
复以寄答曰。
辱寄僧宝正续。
即勉病披味。
足见吾兄。
孜孜于此道。
前传所遗。
而能拾以补之。
亦法门之大者。
更俟参味其间妙处。
当以为师也。
呜呼师之言论。
风旨笔墨。
具在其宏范真风。
昭融法通。
虽片言只字之间。
而体致如此。
辄击之于篇。
遮几具眼者。
知所为书。
无欺于神明焉。
噫师之亡也。
正法眼藏不在兹矣夫。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端裕(一○八五~一一五○),号蓬庵,俗姓钱,吴越王之裔,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年十八得度受具,往依净慈法真一禅师。
后竟龙门远,甘露卓、泐潭祥。
晚见克勤于钟阜,顿去所滞,侍克勤居天宁。
后开法邓州丹霞佛智寺,冷迁虎丘,又庵于西华。
敕居建康保宁,后移苏城万寿及闽中贤沙、寿山西禅。
复被旨补灵隐,乞归西华旧隐。
高宗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四明育王遣使固邀,月馀始就。
二十年卒,年六十六。
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四、《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今录诗十二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0 【介绍】: 宋僧。会稽人,俗姓钱氏,号佛智。吴越王之裔。年十四出家,十八得度受具。往谒众寺院,皆以颖迈见推。晚于钟阜事圆悟,道声大著。奉召演法,赐金襕袈裟。高宗绍兴间居育王山,唱道无倦。卒谥大悟禅师。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端裕。
号佛智。
吴越钱王之裔也。
六世祖守会稽因家焉。
师生而岐嶷眉目渊秀。
十四驱乌于大善寺。
十八得度受具。
往依净慈一禅师。
未几偶闻僧系露柱曰尔何不说禅。
裕忽有微省。
去谒龙门远甘露卓泐潭祥。
皆以颖迈见推。
晚见圆悟于钟阜。
一日悟问。
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
即今是灭不灭。
曰请和尚合取口好。
悟曰。
此犹未出常情。
裕拟对。
悟击之裕顿去所滞。
侍悟居天宁命掌记室。
寻分座道声蔼著京西。
宪请开法丹霞。
次迁虎丘径山。
谢事徇平江道俗之请庵于西华。
阅数稔敕居建康保宁。
后移苏城万寿及闽中玄妙寿山西禅。
复被旨补灵隐慈宁。
皇太后幸韦王第。
召裕演法赐金襕袈裟。
乞归西华旧隐。
绍兴戊辰秋赴育王之命。
上堂曰。
德山入门便棒。
多向布袋里埋踪。
临济入门便喝。
总在声尘中出没。
若是英灵衲子。
直须足下风生超越古今途辙。
拈拄杖卓一下喝一喝曰。
秖这个何似生。
若唤作棒喝。
瞌睡未惺。
不唤作棒喝。
未识德山临济。
毕竟如何。
卓一下曰。
总不得动著。
僧问。
如何是宾中宾。
裕曰。
尔是田库奴。
僧曰。
如何是宾中主。
曰相逢犹莽卤。
僧曰。
如何主中宾。
曰剑气烁愁云。
曰如何是主中主。
师曰。
敲骨打髓。
裕莅众色必凛然寝食不背众唱道无倦。
绍兴庚午十月初示微疾。
至十八日首座法全请遗训。
师曰。
尽此心意以道相资。
语绝而逝。
火后目睛齿舌不坏。
其地发光终夕。
得设利无算。
踰月不绝。
黄冠罗肇常平日问道于裕。
适外归独无所获。
罗念勤切。
方与客食。
咀噍间若有物。
吐哺则设利也。
大如菽色若琥珀。
好事者持去。
遂再拜于阇维所。
闻香箧有声。
亟开所获如前而差红润。
门人奉遗骨分塔于鄮峰西华。
谥大悟禅师。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端裕出钱氏。
吴越王裔也。
六世祖守会稽。
因家焉。
师生而秀异。
十四驱乌于大善寺。
十八得度受具。
往依净慈一禅师。
闻僧击露柱曰。
尔何不说禅。
师忽微省。
历谒龙门远
甘露卓。
泐潭祥。
皆以颖迈见推。
晚见圆悟于钟阜。
一日悟问。
谁知正法眼藏。
向者瞎驴边灭却。
且道即今是灭不灭。
对曰。
请和尚合取口好。
悟曰。
此犹未出常情。
师儗对。
悟击之。
师顿去所滞。
侍悟居天宁。
命掌记室。
寻分座。
道声蔼著。
出世屡住大道场。
如丹霞虎丘万寿保宁。
及闽中玄沙寿山西禅。
平江道俗。
请庵于西华。
有终焉之志。
俄被旨补灵隐慈宁。
皇太后请说法。
赐金襕衣师号。
乞归西华。
未许。
且下育王之命。
师莅众。
色必凛然。
𥨊食不背众。
唱道无倦。
将化。
弟子请遗训。
师曰。
尽此心意。
以道相资。
语绝而逝。
火后。
目睛齿舌不坏。
其地发光终夕。
得舍利者无数。
踰月不绝。
黄冠罗肇常。
平日问道于师。
适外归。
独无所获。
道念勤切。
方与客食。
呾噍间若有物。
吐哺则舍利也。
大如菽。
色若琥珀。
好事者持去。
遂再拜于阇维所。
闻香奁有声。
亟开所获如前。
而差红润。
门人奉遗骨于鄮峰西华。
谥大悟禅师。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三
禅师名端裕。会稽人。吴越钱王之裔也。年十四。驱乌于境之大善寺。目光外射。有异量。每闻灯笼露柱佛殿山门之语。则罔然。行脚经宿净慈。有僧击露柱云。如何不说禅。裕有省。谒诸名宿。皆以特迈见推。裕终歉然。别见佛果勤和尚于钟阜。勤每瞬目顾之。裕不领。一日勤问曰。谁知正法眼藏。向瞎驴边灭却。即今是灭不灭。裕对曰。和尚合取口好。曰。此犹未出常情在。裕拟进语。勤击之。裕顿去所滞。自此当机敏绝。会朝廷加勤圆悟师号。主天宁。裕以毫彩。典记室。价倾一时。初出住丹霞。众盈千辈。每挂牌入室。罕有搆机者。裕垂涕长叹不已。众俱愤发自新。及迁虎丘双径。成大器者数十人。尝示众曰。德山入门便棒。多向皮袋里埋踪。临济入门便喝。总是声尘中出没。若是英灵衲子。直须足下风生。超越古今涂辙。卓拄杖喝云。秖者个何似生。若唤作棒喝。瞌睡未醒。不唤作棒喝。未识德山临济。毕竟如何。复卓拄杖喝云。总不得动著。又曰。动则影现。觉则冰生。直饶不动不觉。犹是秦时𨍏轹钻。到者里。便须千差密照。万户俱开。毫端拨转机轮。命脉不沉毒海。有时觉如湛水。有时动若星飞。有时动觉俱忘。有时照用自在。且道正恁么时。是动是觉。是照是用。还有区分得出么。铁牛横古路。触著骨毛寒。又曰。行时绝行迹。说时无说踪。行说若到。则朵生招箭。行说未到。则神锋划断。就使说无渗漏。行不迷方。犹滞壳漏在。若是大鹏金翅。奋迅百千由旬。十影神驹。驰骤四方八极。不取次啖啄。不随处埋身。且总不依倚。还有履践分也无。刹刹尘尘是要津。又曰。尽大地是沙门眼。遍十方是自己光。为甚东弗于逮打鼓。西瞿耶尼不闻。南阎浮提点灯。北郁单越暗坐。直饶向个里。道得十全。犹是光影活计。摵拂子云。百杂碎了也。作么生是出身一路。掷拂云参。绍兴庚午十月。示微疾。尤示众谆切异往时。众多涕下。门人法全请垂遗训。裕振色曰。尽此心意。以道相资。语讫而逝。茶毗。目睛齿舌不坏。其地发光终夕。得舍利者无计。踰月不绝。弟子分塔于鄮峰西华两处。有黄冠罗肇常。频经问道于裕。适远归。独无所获。慕念诚切。方与客食咀嚼间。若有物吐哺。则舍利大如菽。色如琥珀。遂再拜于茶毗所。闻香奁有声。函开所获如前。而差红润。裕凡十历名刹。赐号佛智禅师。终于育王。谥曰大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端裕,字佛智,吴越钱王之裔也。
六世祖守会稽,因家焉。
裕生而岐嶷,眉目渊秀。
十四驱乌于大喜寺,十八得度受具,往依净慈一禅师。
未几,偶闻击露柱曰:尔何不说禅。
裕忽有微省。
去谒龙门远、甘露卓、泐潭祥,皆以颖迈见推。
晚见圆悟于钟阜,一日问:“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即今是灭不灭?
”曰:“请和尚合取口好。
”悟曰:“此犹未出常情。
”裕拟对,悟击之,裕顿去所滞。
侍悟居天宁,命掌记室。
寻分座,道声蔼著。
京西宪请开法丹霞,次迁虎邱径山。
谢事后复徇平江道俗之请,庵于西华。
阅数稔,敕居建康保宁,更移姑苏万寿,及闽中玄妙,寿山西禅。
复被旨补灵隐,慈宁皇太后幸韦王第,召裕演法,赐金襕袈裟。
乞归西华旧隐。
绍兴戊辰秋,赴育王之命,上堂曰:“德山入门便棒,多向布袋里埋踪,临济入门便喝,总在声尘中出没,若是英灵衲子,直须足下风生,超越古今。
”遽起,拈柱杖卓一下,喝一喝,曰:“秪这个何似生?
若唤作棒喝,瞌睡未惺,不唤作棒喝,未识德山、临济,毕竟如何?
”卓一下,曰:“总不得动著。
”僧问:“如何是宾中宾?
”裕曰:“汝是田库奴。
”僧曰:“如何是宾中主?
”曰:“相逢犹莽卤。
”僧曰:“如何主中宾?
”曰:“剑气烁愁云。
”曰:“如何是主中主?
”曰:“敲骨打髓。
”裕莅众,色必凛然,寝食有常度,唱道无倦。
绍兴庚午十月初,示微疾,至十八日首座法全请遗训,裕曰:尽此心意,以道相资。
语绝而逝,火后,目晴齿舌不坏,其地发光终夕,得设舍利无鼻,踰月不绝。
黄冠罗肇常平日问道于裕,适外归,独无所获,罗念勤切,方与客食,咀噍间若有物,吐哺则设利也,大如菽,色若琥珀,好事者持去,遂再拜于闇维所,闻香箧有声,亟开,所获如前,而差红润。
门人奉遗骨分塔于鄮峰西华,谥“大悟禅师”。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明辩(一○八五~一一五七),号正堂,俗姓俞,湖州(今属浙江)人。
年十九事报本蕴禅师,圆颅受具。
后谒径山妙湛慧禅师等名宿,晚依清远
住湖汌道场寺。
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清远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二十九年卒,年七十三。
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今录诗六十二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四
禅师讳明辨。
吉安州俞氏之子。
说法于郡之道场山。
以正堂自号。
据令端方。
毫不苟贷。
每缁素入山请法。
必令先具香设拜佛眼远和尚
然后受谒。
谒者悚然。
有问。
语默涉离微。
如何通不犯。
辨曰。
横身三界外。
独脱万机。
前曰。
秖如风穴道。
长忆江南三月里。
鹧鸪啼处百花香。
又作么生。
辨曰。
说者个不唧𠺕汉作么。
曰。
嫩竹摇金风细细。
百花铺地日迟迟。
曰。
你向甚么处见风穴。
僧曰。
耳里眼里绝萧洒。
曰。
料掉没交涉。
又问。
如何是佛。
辨曰。
无柴烧猛火。
如何是法。
曰。
贫做富装裹如何是。
僧曰。
卖扇老婆手遮日。
如何是一喝如金刚王宝剑。
曰。
古墓毒蛇头带角。
如何是一喝如踞地狮子。
曰。
虚空笑点头。
如何是一喝如探竿影草。
曰。
石人拍手笑呵呵。
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
曰。
布袋里猪头。
如何是向上事。
曰。
锯解秤锤。
如何是和尚栗棘蓬。
曰。
不答此话。
曰。
为甚么不答。
辨大笑曰。
吞不进。
吐不出。
辨机要精悍。
每经旬掩室。
即近侍罕得见进。
然其章训痛绝。
名根不把玩不暴用。
故及门皆三二十载。
韬神晦颖。
诸方有盛名者。
率闻而钦畏之。
暮年上堂云。
猛虎口边拾得。
毒蛇头上安排。
更不钉桩摇橹。
回头别有生涯。
婆子被我勘破了。
大悲院里有村斋。
又上堂。
以杖左卓云。
三十二相无此相。
右卓云。
八十种好无此好。
僧繇一笔。
画成志公。
露出草稿。
又卓杖顾众曰。
莫懊恼。
直下承当休更讨。
下座。
归方丈。
跏趺而化。
火后得舍利。
塔于仙人山。
雪堂。
见辨达磨赞乃叹曰。
当今满目珠玑。
慰我白首。
独有此耳。
其词曰。
升元阁前懡㦬。
洛阳峰畔乖张。
皮髓传成话𣠽。
只履无处埋藏。
不是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赞曰。
辨公初至少林。
览立雪遗迹。
乃至陨涕。
及出世。
必指人知其得法源委。
昧者往往以世谛失之。
盖择乳在鹅王也。
当时佛眼门下。
作略逸群。
独于辨公。
俱嗟不及。
呜呼熠熠赤帜。
皎皎白眉。
千秋节合。
其揆一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善悟,字高庵,俗姓李,洋州(今陕西洋县)人。
年十一得度,师事佛眼清远禅师。
后住南康云居寺。
《新续高僧传》四集有传。
今录诗九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善悟号高庵。洋州李氏子。年十一得度。生有夙慧灵根自发。闻冲禅师举梁武帝问达磨因缘。如获旧物遽曰。我既廓然。何圣之有冲异其语勉之南询。遂谒龙门佛眼。一日有僧被蛇咬。佛眼问众曰。既是龙门为甚却被蛇咬。悟应声曰。果然现大人相。眼器之。后传此语至佛果。果曰。龙门有此僧。东山法道未寂寥。尔上堂心生种种法生。森罗万象纵横信手拈来。便用日轮午后三更。心灭种种法灭。四句百非路绝。直饶达磨出头也是眼中金屑。心生心灭是谁木人。携手同归。归到故乡田地犹遭顶上一锤。
僧宝正续传·卷第四
禅师名善悟。
生李氏。
洋州兴道人也。
舍家诵经。
得度具戒。
夙慧警敏。
初闻冲禅师举达磨廓然无圣之语。
即曰。
我既廓然。
何圣之有。
冲奇其语。
发之南询。
周流舒蕲间。
参叩宗匠。
抵龙门见佛眼禅师。
闻举云门语云。
直得山河大地。
无纤毫过患。
犹是转句。
不见一色。
始是半提。
更知有全提。
始得。
师心有契遂依止焉。
一夕佛眼谓曰。
汝闻孤鸾对舞乎。
昔有二鸾。
每对舞。
尝丧其一。
止不复舞。
智者以鉴向之。
孤鸾顾见自影辄舞。
师豁然悟。
一日猫执鼠过前。
佛眼指以示师。
师曰。
皖公山倒。
佛眼喜之。
因命分座说法。
尝举德山夜参因缘曰。
悟上座今夜亦不答话。
或有僧出。
只向道。
你许多时。
向甚处去来。
佛眼动容曰。
吾高枕矣。
自是道声四驰。
宣和初。
出世吉州天宁。
明年徙南康之云居。
宗风大振。
师性方严。
语不妄发。
以身循众。
虽祁寒酷暑。
必伴众。
夜卧三椽下。
有怠堕起不时者。
必扣枕以警之。
凡方丈服用之具皆虚设。
而未尝御也。
自号高庵。
时泐潭祥禅师。
雅自标置。
大抵与师德望相埒。
而苦节堪忍得众。
则师过之。
阅七年。
圜悟禅师得旨住云居。
有敕移师金山。
以疾固辞。
明年圜悟归蜀。
南康守复师云居。
寻以兵乱谢去。
避地天台。
寓居韶国师庵。
绍兴二年。
台州得旨。
革浮山鸿福寺。
为禅居。
遴选大有道者𢌿之。
郡守以屈师。
师固辞。
即请于朝。
六月命下。
师不获已诺之。
时参徒裹粮而从者。
尚以百数。
一日举世尊垂入灭示𮌎前卐字因缘。
乃披襟谓众。
瞻仰取足。
无令后悔。
既而曰。
吾衰矣。
盖归故山之三塔乎。
僧曰。
方领浮山奈何。
师曰。
死可以住持而留邪。
僧曰。
几时可去。
师曰。
俟有人提草鞋即去。
曰。
某甲去得否。
师曰。
解插觜即得。
僧曰。
诺诺。
师笑而止。
七月一日。
侍者趣办。
行师不塔。
明日昼寝起。
语如平时。
遽挥侍僧曰。
去去。
僧退。
少选候之。
则已趺坐而逝。
住世五十有九。
安居四十一夏。
灵骨舍利一归云居之三塔。
一葬浮山。
祀为始祖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善悟,字高庵,洋州李氏子。生有夙慧,灵根自发。年十一得度,闻冲禅师举梁武帝问达摩因缘,如获旧物,遽曰:“我既廓然,何圣之有?”冲异其说,勉之南询,遂谒龙门佛眼。一日,有僧被蛇咬,佛眼问众曰:“既是龙门,为甚郤被蛇咬?”悟应声曰:“果然现大人相。”眼器之,后传此语至佛果,果曰:“龙门有此僧,东山法道殊未寂廖。”上堂:“心生种种法生,森罗万象纵横。信手拈来便用,日轮午后三更。心灭种种法灭,四句百非路绝。直饶达摩出头,也是眼中金屑。心生心灭是谁,木人携手同归。归到故乡田地,犹遭顶上一锤。”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行(一○八九~一一五一),处州(今浙江丽水)人,俗姓叶。
幼有出尘志,间从天宁微禅师游。
年十九,礼普照觉印英禅师,得度。
去参佛眼清远禅师,契悟。
后辞省亲。
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徐康国知处州,请开法于寿宁。
次迁法海天宁乌巨。
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从知饶州陈璹请,至饶。
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
称雪堂道行禅师。
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佛眼清远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今录诗四十六首。
全宋文·卷三九七四
道行(一○八九——一一五一),号雪堂,俗姓叶,处州(治今浙江丽水)人。
初依普照英公得度,复参佛眼禅师,遂大悟。
出世初住南明,历主荐福、乌巨。
绍兴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
有《雪堂行拾遗录》一卷(存)、《金刚经注》三卷。
见《嘉泰普灯录》卷六,《补续高僧传》卷一○。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道行号雪堂。
处州叶氏子也。
初依普照英得度。
出游参佛眼
一日闻眼举玄沙筑著脚指话遂大悟。
住郡南明。
上堂会得便会玉本无瑕。
若言不会碓嘴生花。
试问九年面壁何如大会拈花。
南明恁么商确也。
是顺风撒沙。
次迁乌巨示众举。
玑和尚问僧。
禅以何为义。
众虽下语未契厥心。
众僧请益玑代云。
以谤为义。
师曰。
三世诸佛是谤。
西天二十八祖是谤。
唐土六祖是谤。
天下老和尚是谤。
诸人是谤。
山僧是谤。
于中还有不谤者无。
谈玄说妙河沙数。
争似双峰谤得亲。
忽示微疾。
门弟子教授汪乔年至省。
遂以后事委之。
说偈曰。
识则识自本心。
见则见自本性。
识得本心本性。
正是宗门大病。
又注曰。
烂泥中有刺。
莫道不疑好。
黎明沐浴更衣加趺而逝。
阇维获五色舍利。
烟所至处舍利累然。
齿舌不坏。
塔于寺西。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道行。
号雪堂。
处州叶氏子。
依泗州普炤英公得度。
既参佛眼
一日闻举玄沙筑着脚指话。
遂大悟。
出世住南明荐福乌巨。
所至道声弘宣。
龙象景附。
极一时法道之尊。
时称龙门法幢高庵雪堂禅。
不至二老之门则非禅也。
师慈仁忠恕。
尊贤敬能。
戏笑俚言。
罕出于口。
无峻阻不暴怒。
至于去就之际。
极为介洁。
住乌巨时。
衲子有献铁镜者。
师曰。
溪流清泚。
毛发可鉴。
蓄此何为。
谢却之。
应庵住明果。
师。
未尝一日不过。
从间有窃议者。
师曰。
华侄为人难得。
予因重之。
数往何伤。
师虽见道龙门。
而持身行事之间。
实得之家教。
尝谓弟子云。
予弱冠之年。
见独居士言。
中无主不立。
外不正不行。
此语宜终身践之。
圣贤事业备矣。
予佩其语。
在家修行。
出家学道。
以至率身临众。
如衡石之定重轻。
规矩之成方圆。
舍此则事事失准矣。
一日示疾。
门弟子教授汪乔年至省候。
以后事委之。
示以偈曰。
识则识自本心。
见则见自本性。
识得本心本性。
正是宗门大病。
注曰。
烂泥中有刺。
莫道不疑好。
黎明沐浴更服。
跏趺而逝。
阇维。
五色舍利。
烟所至处累然。
齿舌不坏。
瘗而奉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四
禅师名道行。
号雪堂。
处州人也。
其父叶公常游禅社。
自称见独居士。
以积厚流光而生行。
行生而岐嶷。
壮克节俭绝笑。
俚爱博施。
叶公尝谓行曰。
中无主不立。
外不正不行。
此语宜终身践之。
圣贤事业备矣。
行茂年不乐。
与诸子伍。
乃依普照英禅师得度。
英有鉴裁。
舂汲樵㸑。
必使行董之。
行乘间参请不倦。
无所得辞。
英参佛眼
因与高庵竹庵。
同得究竟法。
方是时。
佛果佛鉴人满大江南北。
佛眼下诸贤。
多驰化于浙水东西。
是以东山法道大阐于三佛。
高庵初在龙门时。
骨鲠寡交独喜。
行盘桓不间。
尝叹曰。
稠人广众中。
鄙者多。
识者少。
鄙者易习。
识者难亲。
果能自奋于其间。
如一敌万。
庸鄙之习。
力尽真挺特。
没量汉也。
行感佩其言。
如雪峰之事岩头。
故终其身未尝不举高庵之为人。
行居荐福。
谓众曰。
佛眼老人
住龙门时。
龙象满席。
尚自潸然太息。
以为终愧老东山也。
今山僧复愧老人倍倍耳。
其流涕太息。
可胜道哉。
行虽寓名山。
去就如流云。
闻妙喜之子博山本有贤操。
遂达郡守吴公。
以本住持荐福。
行迁乌巨。
为终焉计。
及门者有且庵仁退庵休晦庵光辈。
俱为懿范。
行老且病。
汪乔年王十朋来往问道。
行答不厌频。
尝谓十朋曰。
金堤千里溃于蚁壤。
白璧之美罹于瑕玷。
况无上妙道。
非特金堤白璧也。
而贪欲非特蚁壤瑕玷也。
要心之端谨。
行之精进。
守之坚确。
修之完美。
然后可以自利而利他也。
又示乔年曰。
识则识自本心。
见则见自本性。
识见本心本性。
正是宗门大病。
一日召乔年。
嘱以后事。
沐浴更衣。
跏趺而寂。
阇维。
齿舌不坏。
五色舍利。
烟所至处。
人皆获之。
塔于西寺。
赞曰。
济下宗师。
如钜鹿鏖兵。
万夫辟易。
壮矣。
行公去临济。
其世十三番。
为名葩秋月。
人人得而就之。
经云。
具足优婆夷。
得菩萨无尽福得藏解脱门。
能于小器中。
随诸众生种种欲乐。
出生种种美味珍奇。
悉令充足。
其行公之谓耶。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道行,字雪堂,处州叶氏子也。
初依普照英得度,出游参佛眼
一日闻眼举“玄沙筑著脚指”话,遂大悟。
住郡南明,上堂:“会得便会,玉本无瑕,若言不会,碓嘴生花,试问九年面壁,何如大会拈花?
南明恁么商确也?
是顺风撒沙。
”次迁乌巨,示众,举“玑和尚问僧禅以何为义?
”众虽下语,末契厥心,众僧请益,玑代云以谤为义。
道行曰:“三世诸佛是谤,西天二十八祖是谤,唐土六祖是谤,天下老和尚是谤,诸人是谤,山僧是谤,于中还有不谤者无?
谈玄话妙河沙数,争似双峰谤得亲。
”忽示微疾,门弟子教授汪乔年至省,遂以后事委之,说偈曰:“识则识自本心,见则见自本性。
识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门大病。
”又注曰:“烂泥中有刺,莫道不疑好。
”黎明沐浴更衣,跏趺而逝,阇维获五色舍利,烟所至处,舍利累然,齿舌不坏,塔于寺西。
共 1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