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杜衍

相关人物:共 19 位
共 1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9—1046 【介绍】: 宋建州建安人。
曹修古弟。
性廉介自立,有声乡里。
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进士。
累官尚书都官员外郎,知邵武军。
杜衍荐为侍御史。
出知寿州,徙泉州,□濒海渠道。
恬于仕进,旋即致仕。
有文集。
全宋诗
曹修睦(九七九~一○四六),建安(今福建建瓯)人。
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进士,调抚州军事推官。
杜衍荐为侍御史。
出知寿州。
后分司南京,旋即致仕。
仁宗庆历六年卒,年六十八(清康熙《建宁府志》卷一八作五十一)。
有文集三卷,不传。
事见《宋史》卷二九七《曹修古传》,《端明集》卷三八有《尚书司封员外郎曹公墓志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6—1059 【介绍】: 宋韶州曲江人,名正,以字行。
仁宗天圣二年进士。
授大名府司理参事。
王洙主河北漕,辟为卫州推官。
以王旦、杜衍荐改著作佐郎。
历知惠州。
侬智高攻广州,仲通在惠加强战备,民赖以无恐。
秩满乞归。
全宋诗
黄仲通(九八六~一○五九),名正,字仲通,因犯从祖讳,以字行,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清光绪《曲江县志》卷二),授信州司理参军,累改著作佐郎、监广州军。迁屯田郎中。嘉祐四年卒,年七十四。事见《武溪集》卷一九《屯田郎中黄府君碑铭》。
全粤诗·卷二一
黄正(九八六 — 一○五九),字仲通,以犯从祖讳,遂称字焉。韶州曲江(今韶关)人。宋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历官信州大名府司理参军、卫州推官、著作佐郎、监广州军资库。迁秘书丞,知南仪州,以病乞换江南监当。徙监宣州商税按察使,就除太常博士,签书歙州判官公事,寻赐绯通判建州,知惠州,累迁至屯田郎中。年六十八,辞归,不复朝,卒于家。余靖《武溪集》卷一九有墓碑志,阮元修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八八有传。诗一首。
全宋文·卷三五九
黄仲通(九八六——一○五九),本名正,犯从祖讳,遂称字。
韶州曲江(今广东曲江)人。
家本寒素,天圣初登进士第,累授信州、大名府司理参军,卫州推官。
王旦、杜衍荐之,诏改著作佐郎、监广州军资库。
迁秘书丞、知南仪州,徙监宣州商税。
迁太常博士、签书歙州判官公事,通判建州,知惠州。
累迁至屯田郎中。
及罢惠州,已六十八,致仕。
嘉祐四年终于曲江,年七十四。
见余靖《武溪集》卷一九《宋故屯田郎中黄府君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0—1066 【介绍】: 宋许州郾城人,字唐卿。真宗天禧三年进士。累授屯田员外郎、通判并州。以丁度荐为侍御史,上疏请严备西羌,建议增步卒、省骑兵。历集贤校理、三司度支判官、同管勾国子监、判司农及太常寺。数考试开封国学进士,命题皆奇奥,人目为“难题掌公”。英宗朝,以工部侍郎致仕。曾预修《皇祐方域图志》、《地理新书》,校正《类篇》、《神农本草》,著有《晋阳刀笔》、《郡国手鉴》、《周易杂解》及文集。
全宋诗
掌禹锡(九九○~一○六六),字唐卿,许州郾城(今属河南)人。真宗天禧三年(一○一九)进士(《青箱杂记》卷四、《隆平集》卷八)。为道州司理参军。入为集贤校理,迁直集贤院兼崇文检讨,以尚书工部侍郎致仕。英宗治平三年卒,年七十七(《青箱杂记》卷四)。有文集二十卷,已佚。《苏魏公集》卷五六有《掌公墓志铭》,《宋史》卷二九四有传。
全宋文·卷三九四
掌禹锡(九九○——一○六六),字唐卿,许州郾城(今河南郾城)人。
天禧三年进士,为道州司理参军。
试身言书判第一,改大理寺丞,累迁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并州。
丁度荐为侍御史,杜衍荐为集贤校理,改直集贤院兼崇文院检讨。
英宗即位,自秘书监迁太子宾客,以工部侍郎致仕。
治平三年卒,年七十七。
尝预修《皇祐方域图志》、《地理新书》,校正《类篇》、《神农本草》,著《郡国手鉴》、《周易集解》。
宋史》卷二九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8—1057 【介绍】: 宋许州阳翟人,字之翰。
仁宗天圣八年进士。
杜衍荐,授秘阁校理。
献《三圣政范》,以为讽谏。
改右正言。
屡上言指摘仁宗宫廷生活侈靡,对杜衍及知交尹洙之过失亦直言不讳,并反对宋夏议和,以鲠亮不私著称。
后出知邓、安、陕、晋州,历任江东、两浙转运使、三司度支副使、河北都转运使。
留为侍读,卒。
有《唐史记》。
全宋诗
孙甫(九九八~一○五七),字之翰,许州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隆平集》卷一四),为华州推官。知翼城、永昌县,入为秘阁校理。出知邓、安、陕、晋诸州,历江东、两浙、河东转运使。迁河北都转运使,不行,留为侍读。嘉祐二年卒,年六十(《东都事略》卷六四)。有《唐史记》七十五卷、文集七卷,均佚。《宋史》卷二九五、《东都事略》卷六四有传。今录诗十首。
全宋文·卷五三二
孙甫(九九八——一○五七),字之翰,许州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天圣八年第进士,为华州推官。
迁大理寺丞、知绛州翼城县。
杜衍辟为永兴军司录,徙知永昌县,监益州交子务。
庆历二年,杜衍荐于朝,授秘阁校理,进《三圣政范》,改右正言。
迁右司谏,出知邓州,徙安州,历江东、两浙转运使。
改直史馆、知陕州,徙晋州,为河东转运使、三司度支副使、河北都转运使,留为侍读。
嘉祐二年正月卒,年六十。
著《唐史记》七十五卷。
事迹详曾巩《孙公行状》(《元丰类稿》卷四七),《宋史》卷二九五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应天府宋城人。王尧臣从父。仁宗亲政,为翊善。以太子宾客致仕。嘉祐二年以尧臣请迁礼部侍郎,时退归已十五年。为庆历末睢阳五老会之一。
全宋诗
王涣,应天府宋城(今河南商丘)人。
仁宗时官至礼部侍郎(《乐全集》卷三○《请应天府致仕官王涣朱贯给俸劄子》),以太子宾客致仕。
庆历末曾参与杜衍等人之睢阳五老会(事详杜衍诗钱明逸序),时年九十。
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冯平,郡望始平(今陕西兴平)。
仁宗时曾以比部员外郎知眉州(《欧阳文忠公集》卷八○《比部员外郎知眉州冯平转虞部员外郎制》),以驾部郎中致仕。
庆历末,与杜衍等人为睢阳五老会,时年八十七。
事见《睢阳五老图诗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4—1083 【介绍】: 宋洛阳人,字彦国。仁宗天圣八年举茂才异等。庆历二年为知制诰,使契丹,力拒其割地之挟索,然许增岁币。三年,迁枢密使,与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至和二年,拜中书门下平章事,务守成,号贤相。神宗问边事,曰“愿二十年口不言兵”。次年拜相。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判亳州,复以抵制青苗法被劾降官。以韩国公致仕。卒谥文忠。有《富郑公诗集》。
全宋诗
富弼(一○○四~一○八三),字彦国,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仁宗天圣八年(一○三○)举茂才异等,授签书河阳判官。
通判绛州,迁直集贤院,开封府推官、知谏院。
庆历二年(一○四二),为知制诰。
三年,拜枢密副使,与杜衍、范仲淹等主持庆历新政。
四年,出知郓州。
历知青、郑、蔡、河阳、并等州府。
至和二年(一○五五),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英宗即位,为枢密使。
居二年,出判扬州,封祁国公,进封郑。
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徙判汝州。
二年,以左仆射、门下侍郎拜同平章事。
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判河南,改亳州。
后因阻青苗法受责,求归洛阳养疾,不久即致仕。
元丰六年卒,年八十。
有奏议、安边策、文集等,今存《富郑公集》一卷。
宋史》卷三一三有传。
 富弼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两宋名贤小集》卷四九《富郑公集》为底本,酌校他书引诗。
另从《伊川击壤集》等书中辑得集外诗若干,编于卷末。
全宋文·卷五九九
富弼(一○○四——一○八三),字彦国,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天圣八年,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迁直集贤院、知谏院、史馆修撰。庆历二年,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曾两使契丹。次年,拜枢密副使。至和二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嘉祐六年,以母忧去位。英宗立,召拜枢密使,封祁国公,进封郑。熙宁二年,以左仆射、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时王安石用事,弼与之不合,求退,以同平章事出判河南,改亳州。复以诋青苗法被劾,以仆射判汝州。遂请老,拜司空,进韩国公致仕。元丰六年卒,年八十,赠太尉,谥文忠。弼谙熟边事,与范仲淹分主西、北边务,又尝与仲淹推行「庆历新政」。有奏议十二卷、劄子十六卷等,今存《富郑公诗集》一卷。见《范忠宣集》卷一七《富郑公行状》,《东坡集》卷三七《富郑公神道碑》,《韩南阳集》卷二九《富文忠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三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睢阳人,字贯道。官至兵部郎中致仕。为仁宗庆历末睢阳五老会之一。八十八岁以后卒。
全宋诗
朱贯,字贯道,应天府宋城(今河南商丘)人。
仁宗朝,以兵部郎中分司南京。
庆历末与杜衍等人为睢阳五老会,时年八十八(《睢阳五老图序》谓少王涣二岁)。
事见《乐全集》卷三《请应天府致仕官王涣朱贯给俸劄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8—1049 【介绍】: 宋绵州盐泉人,字子美,号沧浪翁。
苏舜元弟。
仁宗景祐元年进士。
少有大志,当天圣中,学者为文多病偶对,独其与穆修好为古文歌诗,一时豪杰多从之游。
初以父荫补官,累迁大理评事。
庆历中,范仲淹荐其才,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
岳父杜衍与仲淹主新政,多遭谗陷,舜钦坐售故纸钱召妓乐会宾客除名。
流寓苏州,买水石作沧浪亭以自适。
工诗文,其体豪放,时发愤于歌诗中。
又善草书,每酣酒落笔,为时人所传。
后为湖州长史卒。
有《苏学士集
全宋诗
苏舜钦(一○○八~一○四九),字子美,原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东南),自曾祖起移家开封(今属河南)。
仁宗景祐二年(一○三五)进士(《隆平集》卷六),历任蒙城、长垣县令,入为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
杜衍、富弼、范仲淹执政,主持“庆历新政”。
苏舜钦为杜衍婿,因进奏院祠神,以出售废纸公钱宴会,为人所劾,以监守自盗罪削职为民,闲居苏州。
后复为湖州长史,庆历八年(一○四八)十二月卒(《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一《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年四十一。
有《苏学士文集》十六卷。
宋史》卷四四二有传。
 苏舜钦诗,以沈文倬点校《苏舜钦集》为底本。
沈氏点校本以清康熙中宋荦校定徐惇复刊印本为底本,曾参校清黄丕烈过录何焯校本(简称黄本)、陈乃乾过录何焯校本(简称陈本)、清光绪中李星根等重编校刊十卷本(简称李本)、黄丕烈过录顾广圻校记(简称顾校)、陈乃乾过录钱泰吉校记(简称钱校)等。
此次据《全宋诗》体例,对底本校语作若干删节、调整,并据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苏学士集》(简称四库本)予以补正。
辑录所得集外诗,另编一卷
词学图录
苏舜钦(1008-1048) 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迁居开封。苏易简孙。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庆历革新,见嫉于守旧党,罢职闲居苏州。后复起为湖州长史,不久病故。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有词见《花庵词选》。
全宋文·卷八七四
苏舜钦(一○○八——一○四八),字子美,绵州盐泉(今四川绵阳东南)人。
舜元弟。
少慷慨有大志,以父荫补太庙斋郎,调荥阳县尉。
景祐元年举进士中第,改光禄寺主簿,知蒙城县。
丁父忧,居丧于长安。
服除,知长垣县,迁大理评事,监在京店宅务。
庆历四年,以范仲淹荐,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
以岳父杜衍与仲淹、富弼主新政,为人倾陷,坐用鬻故纸公钱召 妓乐会宾客被劾除名。
寓居苏州,买水石作沧浪亭,益读书,时发愤懑于诗文。
八年,复官为湖州长史,同年十二月卒,年四十一。
诗文豪健,善草书。
有集十六卷。
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一《苏君墓志铭》,《宋史》卷四四二《文苑传》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7—1072 【介绍】: 宋吉州庐陵人,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欧阳观子。少贫,从母郑氏学。仁宗天圣八年进士。调西京推官,与尹洙、梅尧臣以歌诗唱和。景祐间为馆阁校勘,作文为范仲淹辩,贬夷陵令。庆历中召知谏院,改右正言、知制诰,赞助新政。新政失败,上疏反对罢范仲淹政事,出知滁、扬、颍等州。召为翰林学士。嘉祐二年知贡举,倡古文,排抑“太学体”,文风大变。五年,擢枢密副使,次年拜参知政事。英宗初,以尊英宗父濮王为皇,起濮议之争。神宗立,请出知亳、青、蔡三州。以反对王安石新法,坚请致仕。能诗词文各体,为当时古文运动领袖,后人称唐宋八大家之一。平生奖掖后进,曾巩、王安石、苏洵父子俱受其称誉。亦擅史学,与宋祁等修《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集古录》、《六一词》等。
全宋诗
欧阳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号醉翁,晚又号六一居士,卢陵(今江西吉安)人。
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
景祐元年(一○三四),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
三年,因范仲淹事切责谏官高若讷,降为峡州夷陵令。
四年,移乾德令。
宝元二年(一○三九),迁武成军判官。
康定元年(一○四○),复馆阁校勘。
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
四年,为河北都转运使。
五年,庆历新政失败,因力为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韩琦、杜衍等申辩,贬知滁州,徙扬州、颍州。
至和元年(一○五四),权知开封府。
五年,拜枢密副使。
六年,进参知政事。
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罢为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知亳州。
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徙知青州,因反对青苗法,再徙蔡州。
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
五年,病逝颍州汝阴,年六十六。
谥文忠。
有《欧阳文忠公集》。
又撰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
宋史》卷三一九有传。
宋胡柯编有《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
 欧阳修诗,以《四部丛刊》影元本《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为底本。
参校宋庆元二年周必大刻本(卷三至卷六缺,简称周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刻本(存《居士集》五十卷,有校,简称宋刻、宋刻校,藏北京图书馆)及明正统刻《居士集》(有元曾鲁考异,简称曾本、曾本校)。
底本系年原注目录下,今移至正文题下。
底本孙谦益等所作校记,除删去少数异体字校外,皆予保留;卷末所附考證及续添校记,亦以续校名义补入正文。
另辑得集外诗句,附于卷末。
词学图录
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史》有传。有《新五代史》、《集古录》、《欧阳文忠集》、《六一词》。
全宋文·卷六六三
欧阳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幼孤力学,天圣八年第进士,任西京留守推官。景祐初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以范仲淹谪降事致书责谏官高若讷,贬峡州夷陵令,移光化军乾德令。康定初召还复职,庆历间历知谏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出为河北都转运使。以支持「庆历新政」,贬知滁州,徙扬州、颍州。至和初召为翰林学士,修《唐书》。累擢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治平末,出知亳州。神宗立,徙知青州。议青苗法与王安石异,再徙蔡州。熙宁四年致仕归颍,明年卒于汝阴,年六十六,谥文忠。尝集三代以来金石铭刻为一千卷,撰《新唐书》纪、志、表七十五卷,《五代史》七十四卷,《诗本义》十四卷,后人集其文为一百五十三卷。见吴充撰行状、韩琦撰墓志铭,《宋史》卷三一九有传。
共 1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