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吴时

相关人物:共 21 位
共 2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84—364 【介绍】: 东晋丹阳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少贫好学。博览典籍,尤好神仙导养之法。师事郑隐、鲍玄,并得其法。惠帝太安中,以破石冰功,拜伏波将军。后还乡里,赐爵关内侯。入东晋,闻交阯出丹砂,求为句漏令,迁广州,止罗浮山炼丹,积年而卒。有《抱朴子》、《金匮药方》、《神仙传》、《集异传》等。
全粤诗·卷二
葛洪(二八四 — 三六四),字稚川。
原籍丹阳句容。
少时好学,家贫,乃自采薪以贸纸笔,夜辄写书诵习,遂以儒学知名。
性木讷寡欲,而好寻究书义,尤好神仙导养之法。
从祖玄,吴时方士,以其炼丹秘术授弟子郑隐,洪就隐学,悉得其法。
后师事南海太守鲍靓,靓以女妻之,复传靓业。
晋惠帝太安中,石冰作乱,吴兴太守顾秘檄洪为将兵都尉,讨破之,迁伏波将军。
洪见天下已乱,乃参广州刺史嵇含军事。
含遇害,遂停南土多年,始还乡里。
元帝为丞相,辟为掾。
以平贼功,赐爵关内侯。
成帝咸和初,司徒王导召补州主簿,转司徒掾,迁咨议参军。
闻交趾出丹,坚求为句漏令,将子侄俱行。
至广州,刺史邓岳留不听去,遂止罗浮山炼丹。
岳表补东官太守,又辞不就。
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述不辍,自号抱朴子,因以名书。
卒年八十一。
晋书》卷七二、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四、清宋广业辑康熙五十六年刊《罗浮山志会编》卷四有传。
诗五首。
全晋文
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吴方士玄从孙。惠帝时,吴兴太守顾秘檄为将兵都尉,迁伏波将军,后参广州刺史嵇含军事,含遇害还乡。元帝为丞相,辟为掾,以功赐爵关内侯。咸和初,司徒王导召补州主簿,转司徒掾,迁咨议参军,选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固辞,求为句漏令,刺史邓岳表为东官太守,又辞不就。卒年八十一。有《丧服变除》一卷,《抱朴子·内篇》二十一卷,《外篇》五十一卷,《神仙传》十卷,《肘后方》六卷,《神仙服食药方》一卷。
徐知證 朝代:五代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5或896—947 【介绍】: 五代时海州朐山人。
徐温第五子。
历仕吴、南唐。
吴时累州刺史至节度使。
入南唐,封江王,改魏王。
至李璟时犹见优礼,内宴辄用家人礼,起舞拜跪为寿。
知證亦以叔父自处,无所让。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海州朐山(今江苏连云港)人。
五代吴时丞相徐温第五子。
吴时历任刺史、节度使。
吴让帝天祚二年(936)为奉化节度使。
南唐烈祖升元元年(937)封江王,三年改韩王。
后又改魏王。
元宗时卒,年43岁。
马令《南唐书》卷八、陆游《南唐书》卷八有传。
庐山记》卷四收录徐知證在江州与幕僚同游庐山东林寺所作联句诗1首,《全唐诗外编》收入此诗。
全唐文·卷八百七十
知證。徐温第五子。仕吴历州刺史至节度使。入南唐。封江王。改封魏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8 【介绍】: 五代时泰州人。
李昪辅吴时,得宋齐丘荐,为昪次子景迁佐,留守东都。
南唐李璟保大初迁太仆少卿。
以谄事齐丘,累官至枢密使,与李徵古同秉政。
中兴元年,后周军直下迎銮镇,觉奉表贡方物与后周订划江称藩之约。
后齐丘败废,觉亦被谪置饶州。
寻被诛于途。
全唐文·卷八百七十一
觉。泰州人。仕南唐。累官枢密使。加兵部尚书。以矫周世宗命欲杀宰相严续。谪授国子博士。饶州安置。遣使诛于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南昌人,字伯鱼。
性聪明好学,唐末郑谷避乱宜春,鲂从之游,尽得其诗歌体法。
吴时文士骈集,鲂与沈彬、李建勋为诗社,有《题金山寺》诗,一时以为绝唱。
南唐李昪召见,授宗正郎。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伯鱼,南昌(今属江西)人。性聪明,家贫好学。唐末世乱,鲂从郑谷学诗,尽得其法。后吴王杨行密据有江淮,鲂遂依之,任郡从事。南唐烈祖时,累迁宗正郎,卒。与沈彬、李建勋友善。生平见《江南野录》卷七、马令《南唐书》卷一三、《唐诗纪事》卷七一、《唐才子传》卷一〇、《十国春秋》本传。鲂善诗,以《题金山寺》为著名。辛文房谓“骚情风韵,不减张祜”(《唐才子传》)。吴任臣亦称其“与张祜(《金山寺》)诗前后并称,一时以为绝唱”(《十国春秋》)。《宋史·艺文志七》著录《孙鲂诗集》3卷,《孙鲂诗》5卷,均佚。《全唐诗》存诗35首、断句5联。《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唐诗汇评
孙鲂,生卒年不详,字伯鱼,南昌(今属江西)人。画工之子。唐末,诗人郑谷避乱归宜春,鲂从之游,得其诗歌体法。杨行密据有江淮,文雅之士骈集,鲂亦东游,与沈彬、李建勋结为诗社。南唐建国。烈祖召见,授宗正郎,卒。有《孙鲂诗集》一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七首,残句三。

作品评论

江南野史
时(孙)鲂有《夜坐》句,美于时辈。(李)建勋因试之。先匿鲂斋中,候(沈)彬至,乃问鲂之为诗何如。彬答曰:“人言鲂非有国风雅颂之体,实得田舍翁火炉头之作,何足称哉。”鲂闻之怒,突然而出,乃让彬曰:“公何诽谤之甚,而比‘田舍翁’言,无乃太过乎?”彬答曰:“子《夜坐》句云:‘画多灰渐冷,坐久席成痕’,此非田舍翁炉上作而何!”阖座大笑,善彬能近取譬也,
唐诗纪事
鲂,南昌人。唐末,郑谷避乱归宜春。鲂往依之,颇为诱掖。后有能诗声,终于南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5—939 【介绍】: 五代时海州朐山人。
徐温第六子。
历仕吴、南唐。
吴时累迁刺史、节度使,并代兄知询为金陵尹。
入南唐,封饶王,进封梁王,镇润州,兼中书令。
好奇宝怪物。
一日,游蒜山,联虎皮为大幄,号虎帐,与宾僚会饮其中,忽暴风裂帐尽碎,知谔悸而卒。
谥怀。
吴贞启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吴贞启(1610年代—1643年),字元行,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
吴贞启是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吴俨之玄孙,万历五年进士吴梦熊之孙,吴时徽之长子,崇祯十六年进士吴贞毓是他的弟弟。
他在崇祯六年(1633年)中举人,十年(1637年)会试对策虽然笔误,但依然中会元,成二甲进士,被包尔庚戏称:「你又是一位不辨字状元了。
」之后他获授礼部主事,升任员外郎往山东主持乡试,到广东督学与族叔吴湛同行,有显赫声誉。
到十六年(1643年)他病重,一晚看见冥主拿著家牒对他说:「天下将乱,让善人先死。
」他因此准备后事,很快去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易水人。
家世善制墨,时称能品,唐末徙居歙州。
超得家法,吴时以造墨名家。
南唐时,赐姓李氏。
其子廷圭、廷宽等,能世其业。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30—1518 【介绍】: 明福建莆田人,字梁石,号翠渠。成化五年进士。任广德知州,以有善政,赐敕旌异。弘治初历四川参政、右布政使。始与陈献章友,而不以献章主静之说为然,谓学当以居敬为主,敬则心存,然后可以穷理。有《书纂》、《翠渠类稿》。
明诗纪事·丙签·卷六
瑛字梁石,莆田人。成化己丑进士,授广德知州。迁礼部郎中,出为抚州知府,改镇远,历四川参政,擢布政使。有《翠渠摘稿》七卷。 《莆阳文献》:梁石文章浑深雅健,有根底;诗格调高古;书初学晦翁,变为奇劲。 田按:梁石与陈白沙讲学旨趣不合,晚与黄未轩修《兴化府志》,持议亦抵牾,自号莆阳拗史。诗拟古音节极合,律绝亦饶风趣。
维基
周瑛(1430年—1518年),字梁石,自号蒙中子、白贲道人,晚号翠渠。
福建莆田人。
宣德五年(1430年)出生。
早年随朱煜、叶峦学习,后从吴时耕学习。
景泰癸酉(1453年)乡试,主司聂大年甚重之,置第二,后屡试不中。
成化五年(1469年)成进士,成化七年(1471年),知广德直隶州(今属安徽),有善政,“为其州多溺女”,作《戒杀女歌》,朝廷赐敕旌异。
历官南京礼部郎中、抚州(今属江西)知府。
弘治初年,吏部王恕起为四川参政,后为四川右布政使。
弘治十三年(1500年)致仕。
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80 【介绍】: 三国吴僧。康居人。明解三藏,博览群书。孙权赤乌三年至建业,为其立佛寺。孙皓立,会亟说正法。译《阿难念弥陀经》、《镜面王经》、《察微王经》等。又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三经。以疾卒。
全三国文·卷七十五
会,天竺人,幼随父居交阯,年十馀出家,其先康居人,因谓之康僧。汉末入吴,吴主权以为博士。赤乌中居建初寺,造舍利塔。中国有寺塔自此始,天纪四年吴平,寻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其先康居国人也。
父商于中夏。
往来海上。
遂家于交趾。
生会。
会幼孤为沙门。
弘雅有识量。
笃志好学善属文。
孙氏有江左。
佛教未化。
会志在振兴。
赤乌十年。
至建业。
营立茆茨。
设像行道。
国人初见沙门。
惊异之。
有司以闻。
权曰是汉明帝所梦。
佛神之遗风耶。
诏至问状。
会曰如来大师。
化已千岁。
然灵骨舍利。
神变无方。
昔阿育王奉之。
为塔至八万四千。
此其遗迹也。
权曰舍利可得乎。
曰可得。
权曰。
苟可得则当为塔之。
不然面谩之罪其无赦。
会请期以七日。
于是戒其属曰。
法之废兴。
在此一举。
宜加意焉。
至期无应。
又展七日。
又无应。
权曰。
果面谩我。
趣烹之。
会惧更请展期。
以死求之。
又七日夜。
闻有声铿然出瓶中。
视之五色之光错发。
大呼曰。
获舍利矣。
黎明进之。
权与公卿聚观。
大惊曰。
希世之瑞也。
会因言。
舍利威神。
一切世间无能坏者。
权使力士碎之。
砧椎俱陷。
而光明自若。
于是塔之佛陀里。
又为寺号建初。
志其始也。
教法因大兴。
权薨。
皓嗣位。
不道。
尽毁神祠。
波及寺宇。
臣寮谏曰。
先帝感瑞创建。
其可毁哉。
遣张昱诘会。
会挫其词理。
昱屈乃去。
会送至门。
昱指寺傍淫祠曰。
玄化远被。
近者不革。
何哉。
会应声曰。
疾雷破山。
聋者不闻。
非雷之罪。
天下之理。
通则万物悬应。
阻则肝胆之间。
不啻楚越。
昱以会才高闻。
皓迎至之。
问曰。
佛之所谓善恶报应可得闻乎。
对曰。
明主以孝慈治天下。
则赤鸟翔而老人现。
以仁德育万物。
则醴泉洌而嘉禾生。
善既有瑞。
恶亦如之。
故为恶于隐。
鬼得而诛之。
为恶于显。
人得而诛之。
易称。
积善馀庆。
诗言。
求福不回。
虽儒典之格言。
即佛教之明训。
皓曰。
然则周孔已明。
安用佛教。
对曰。
周孔不欲深言。
故粗示其略。
佛教不止浅言。
故详示其要。
皆为善也。
圣人唯恐为善之不多。
陛下以为嫌。
何也。
皓无以詶之。
遂罢。
宿卫治圃。
得金像。
皓使置秽处。
蒙不洁。
以为笑乐。
俄得肿疾。
呻吟彻昼夜。
卜之曰。
坐犯大神。
祷诸神祠不效。
宫人有奉佛者曰。
盍亦祷诸佛乎。
皓悟迎像殿上。
龛而供事之。
且请会说法。
会指其理要晓譬之。
皓求读沙门戒本。
会取本业百二十五愿。
分二百五十事。
以示皓。
而使皓于行住坐卧。
增益其善意。
皓既受五戒。
疾良已。
乃严饰其像。
而身事之。
凶虐为稍减。
会译小品六度集杂譬喻等经。
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三经。
天纪四年四月吴亡。
九月会殁。
晋咸和中苏峻叛。
火所建塔。
司空何充复脩完之。
平西将军赵诱谓人曰。
言塔有光诞也。
俄光五色出塔顶。
诱肃然增敬。
又于寺东。
重造小塔云。
会未至吴时
有优婆塞支谦字恭明。
一名越。
本月氏人。
又有支谶支亮。
亮字纪明。
学于谶。
谦又学于亮。
博观群书。
通六国语。
为人颀瘠而黑。
眼白童子黄。
时为之语曰。
支郎眼中黄。
形躯虽小是智囊。
献帝末避地于吴。
权召见悦之。
拜为博士。
使辅东宫。
吴志略之云。
神僧传·卷第一
释僧会。俗姓康氏。其先康居国人。世居天竺。其父因商贾移于交阯。会年十馀岁。二亲并亡。以至性居忧。服阕出家。厉行甚峻。为人弘雅有识量。笃志好学。明解三藏博览六经。天文图纬多所综涉。辨于枢机颇属文翰。时孙权已制江左。而佛教未行。赤乌十年初达建业。营立茅茨设像行道。时吴国以初见沙门。睹形而未及其道。疑为矫异。有司奏曰。有胡人入境。自称沙门。容服非常。事应检察。权曰。昔汉明帝梦神号称为佛。彼之所事岂其遗风耶。即召会诘问。有何灵验。会曰。如来迁迹忽逾千载。遗骨舍利神曜无方。昔阿育王起塔及八万四千。夫塔寺之兴以表遗化也。权以为誇诞乃谓会曰。若能得舍利当为造塔。如其虚妄国有常刑。会请期七日。乃谓其属曰。法之兴废在此一举。今不至诚后将何及。乃共洁斋静室。以铜瓶加几烧香礼请。七日期毕寂然无应。求申二七。亦复如之。权曰。此欺诳将欲加罪。会更请三七日。权又特听。会谓法侣曰。宣尼有言。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法云应降。而吾等无憾。何假王宪。当以誓死为期耳。三七日暮犹无所见。莫不震惧。既入五更。忽闻瓶中鎗然有声。会自往视果获舍利。明旦权自手执瓶泻于铜盘。舍利所冲盘即破碎。权肃然惊起曰。希有之瑞也。会进而言曰。舍利威神岂直光相而已。乃劫烧之火不能焚。金刚之杵不能碎。权令试之。会更誓曰。法云方被苍生仰泽。愿更垂神迹以广示威灵。乃置舍利于铁砧磓上。使力者击之。于是砧磓俱陷舍利无损。权大嗟伏。即为建塔。以始有佛寺故号建初寺。名其地为佛陀里。由是江左大法遂兴。至孙皓即位法令苛虐废弃淫祀毁坏佛寺。尝使卫兵入后宫治园。于地得一金像高数尺呈皓。皓使著不净处以秽汁灌之。共诸群臣笑以为乐。俄尔之间举身大肿。阴处尤痛。叫呼彻天。太史占言。犯大神所为。即祈祝诸庙求福。婇女即迎像置殿上。香汤洗数十遍。烧香忏悔。皓叩头于枕。自陈罪状。有顷痛间。遣使至寺请会说法。会即随入。皓具问罪福之由。会为敷析辞甚精要。皓有才解欣然大悦。因求看沙门戒。会以戒文禁秘不可轻宣。乃取本业百三十五愿。分作二百五十事。行住坐卧皆愿众生。皓见慈愿广普益增善意。既就会受五戒。旬日疾瘳。乃于会所住更加修饰。宣示宗室莫不尊奉。会在吴朝亟说正法。以皓性凶粗不及妙义。唯叙报应近事以开其心。天纪四年皓降晋。九月会遘疾而终。是岁晋武太康元年也。至晋成帝咸和中苏峻作乱。焚会所建塔。司空何充复更修造。平西将军赵诱世不奉法傲蔑三宝。入此寺谓诸道人曰。久开此塔屡放光明。虚诞不经所未能信。若必自睹所不论耳。言竟塔即出五色光照曜堂刹。肃然毛竖。由是敬信。于寺东更立一小塔。唐高宗永徽中复见形于越。称是游方僧。而神气瑰异。见者悚然。罔知阶位。时寺纲紏诘其由骂驱逐之。会行及门。乃语之曰。吾康僧会也。苟能留吾真体。楅尔伽蓝。跬步之间立而息绝。既而双目微瞑。精爽不销。举手如迎揖焉。足跨似欲行者。众议偃其灵躯寘于窀穸。人力殚绝略不倾移。遂迁于胜地别立崇堂。越人竞以香花灯烛缯䌽幡盖果实衣器请祈心愿多谐人意。初越之军旅多寓永欣。其妇女生产。兵士荤血触污僧蓝。人不堪其秽恶。会乃化形往谒闽廉使李若初。且曰。君侯领越之藩条。托为迁之军旅。语罢拂衣而去。寻失踪迹。李公喜而骇。且记其言。后果赴是郡。及上官讫便谒灵迹。认当时言者即斯僧也。命撤军家勒就营幕。又匹妇夜临蓐席且无脂烛邻无隙光。俄有一僧秉烛自牖而入。其夫旦入永欣认会貌。即是授火救产之僧。自尔民间多就求男女焉。又尝就闾阎家求草屦。至今越人多以芒鞋油幡上献。感应盻蚃。各赴人家。不可周述号超化禅师。
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上
康僧会。其先康居人。世居天竺。其父因商贾。移于交趾。会年十馀岁。二亲并终。至孝服毕出家。励行甚峻。为人弘雅有识量。笃至好学。明解三藏。博览六经。天文图纬多所综涉。辩于枢机颇属文翰。时孙权已制江左。而佛教未行。先有优婆塞支谦。字恭明。一名越。本月支人。来游汉境。初汉桓灵之世有支谶。译出众经。有支亮字纪明。资学于谶。谦又受业于亮。博览经籍莫不精究。世间伎艺多所综习。遍学异书通六国语。其为人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时人为之语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汉献末乱避地于吴。孙权闻其才慧。召见悦之。拜为博士。使辅导东宫。与韦曜诸人共尽匡益。但生自外域。故吴志不载。谦以大教虽行。而经多梵文未尽翻译。已妙善方言。乃收集众本译为汉语。从吴黄武元年至建兴中。所出维摩大般泥洹法句瑞应本起等四十九经。曲得圣义。辞旨文雅又依无量寿中本起。制菩提连句梵呗三契。并注了本生死经等。皆行于世。时吴地初染大法。风化未全。僧会欲使道振江左兴立图寺。乃杖锡东游。以吴赤乌十年。初达建邺营立茅茨设像行道。时吴国以初见沙门。睹形未及其道。疑为矫异。有司奏曰。有胡人入境。自称沙门。容服非恒。事应检察。权曰。昔汉明帝梦神号称为佛。彼之所事岂非其遗风耶。即召会诘问。有何灵验。会曰。如来迁迹忽逾千载。遗骨舍利神曜无方。昔阿育王。起塔乃八万四千。夫塔寺之兴以表遗化也。权以为誇诞。乃谓会曰。若能得舍利当为造塔。如其虚妄国有常刑。会请期七日。乃谓其属曰。法之兴废在此一举。今不至诚后将何及。乃共洁斋静室。以铜瓶加凡烧香礼请。七日期毕寂然无应。求申二七亦复如之。权曰。此寔欺诳将欲加罪。会更请三七。权又特听。会谓法属曰。宣尼有言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法灵应降而吾等无感。何假王宪。当以誓死为期耳。三七日暮犹无所见。莫不震惧。既入五更。忽闻瓶中鎗然有声。会自往视果获舍利。明旦呈权。举朝集观。五色光炎照耀瓶上。权自手执瓶泻于铜盘。舍利所冲盘即破碎。权大肃然惊起而曰。希有之瑞也。会进而言曰。舍利威神岂直光相而已。乃劫烧之火不能焚。金刚之杵不能碎。权命令试之。会更誓曰。法云方被苍生仰泽。愿更垂神迹以广示威灵。乃置舍利于铁砧磓上。使力者击之。于是砧磓俱陷舍利无损。权大叹服。即为建塔。以始有佛寺故号建初寺。因名其地为佛陀里。由是江左大法遂兴。至孙皓即政。法令苛虐废弃淫祀。乃及佛寺并欲毁坏。皓曰。此由何而兴。若其教真正。与圣典相应者。当存奉其道。如其无实皆悉焚之。诸臣佥曰。佛之威力不同馀神。康会感瑞大皇创寺。今若轻毁恐贻后悔。皓遣张昱诣寺诘会。昱雅有才辩。难问纵横。会应机骋词。文理锋出。自旦之夕。昱不能屈。既退会送于门。时寺侧有淫祀者。昱曰。玄化既孚此辈何故近而不革。会曰。雷霆破山聋者不闻。非音之细。苟在理通。则万里悬应。如其阻塞则肝胆楚越。昱还叹会才明非臣所测。愿天鉴察之。皓大集朝贤。以马车迎会。会既坐。皓问曰。佛教所明。善恶报应。何者是耶。会对曰。夫明主以孝慈训世。则赤乌翔而老人见。仁德育物。则醴泉涌而嘉苗出。善既有瑞恶亦如之。故为恶于隐鬼得而诛之。为恶于显人得而诛之。易称积善馀庆。诗咏求福不回。虽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训。皓曰。若然。则周孔已明。何用佛教。会曰。周孔所言略示近迹。至于释教则备极幽微。故行恶则有地狱长苦。修善则有天宫永乐。举兹以明劝沮。不亦大哉。皓当时无以折其言皓虽闻正法。而昏暴之性不胜其虐。后使宿卫兵入后宫治园。于地得一金像高数尺呈皓。皓使著不净处以秽汁灌之。共诸群臣笑以为乐。俄尔之间。举身大肿。阴处尤痛。叫呼彻天。太史占言。犯大神所为。即祈祀诸庙永不差愈。婇女先有奉法者。因问讯云。陛下就佛寺中求福不。皓举头问曰。佛神大耶。婇女云。佛为大神。皓心遂悟具语意故。婇女即迎像置殿上。香汤洗数十过。烧香忏悔。皓叩头于枕自陈罪状。有顷痛间。遣使至寺。问讯道人。请会说法。会即随入。皓具问罪福之由。会为敷析辞甚精要。皓先有才解欣然大悦。因求看沙门戒。会以戒文禁秘不可轻宣。乃取本业百三十五愿。分作二百五十事。行住坐卧皆愿众生。皓见慈愿广普。益增善意。即就会受五戒。旬日疾瘳。乃于会所住更加修饰。宣示宗室莫不必奉。会在吴朝亟说正法。以皓性凶粗不及妙义。唯叙报应近事以开其心。会于建初寺译出众经。所谓阿难念弥镜面王察微王梵皇经等。又出小品及六度集杂譬喻等。并妙得经体。文义允正。又传泥洹呗声。清靡哀亮一代模式。又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等三经。并制经序。辞趣雅便义旨微密。并见于世。至吴天纪四年四月。皓降晋。九月会遘疾而终。是岁晋武太康元年也。至晋成咸和中。苏峻作乱。焚会所建塔。司空何充复更修造。平西将军赵诱。世不奉法傲慢三宝。入此寺。谓诸道人曰。久闻此塔屡放光明虚诞不经所未能信。若必自睹所不论耳。言竟塔即出五色光。照曜堂刹。诱肃然毛竖。由此信敬。于寺东更立小塔远由大圣神感。近亦康会之力。故图写厥像传之于今。孙绰为之赞曰。 会公箫瑟  寔惟令质  心无近累 情有馀逸  属此幽夜  振彼尤黜 超然远诣  卓矣高出 有记云。孙皓打试舍利。谓非其权时。余案皓将坏寺。诸臣咸答。康会感瑞大皇创寺。是知初感舍利必也权时。故数家传记。咸言。孙权感舍利于吴宫。其后更试神验。或将皓也。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其先康居人。世居天竺。其父因商贾。移于交阯。会年十馀岁。二亲并亡。以至性奉孝。服毕出家。励行甚峻。为人弘雅有识量。明解三藏。博览六经。天文图纬。多所综涉。颇属文翰。时孙权已制江左。而佛教未行。先有优婆塞支谦。字恭明。本月支人。来游汉境。初汉桓灵之世。有支谶。译出众经。有支亮。资学于识。谦又受业于亮。博览经籍。莫不精究。汉献末乱。避地于吴。孙权闻其才慧。召见悦之。拜为博士。使辅导东宫。与韦曜诸人。共尽匡益。谦以大教虽行。而经多梵文。乃收集众本。译为汉语。从吴黄武元年。至建兴中。所出维摩大般泥洹法句瑞应本起等。四十九经。曲得圣义。并注了本生死经等。时吴地初染大法。风化未全。僧会欲使道振江左兴立图寺。乃杖锡东游。以吴赤乌十年初。达建业。营立茅茨。设像行道。有司奏曰。有番人入境。自称沙门。容服非恒。事应检察。权曰。昔汉明梦神。号称为佛。彼之所事。岂其遗风耶。即召会诘问。有何灵验。会曰。如来迁迹。忽逾千载。遗骨舍利。神曜无方。昔阿育王起塔。八万四千。夫塔寺之兴。以表遗化也。权以为誇诞。乃谓会曰。若能得舍利。当为造塔。如其虚妄。国有常刑。会请期七日。乃谓其属曰。法之兴废。在此一举。今不至诚。后将何及。乃共洁斋靖室。以铜瓶加几。烧香礼请。七日期毕。寂然无应。求申二七。亦复如之。权曰。此欺诳。将欲加罪。会更请三七。权又特听。会谓法属曰。法灵应降。而吾等无感。何假王宪。当以誓死为期耳。三七日暮。犹无所见。莫不震惧。既入五更。忽闻瓶中铿然有声。会自往视。果获舍利。明旦呈权。举朝集观。五色光炎。照耀瓶上。权自手执瓶。泻于铜盘。舍利所冲。盘即破碎。权大肃然惊起曰。希有之瑞也。会进言曰。舍利威神。岂直光明相而已。乃劫烧之火不能焚。金刚之杵不能碎。权命令试之。乃置舍利于铁砧磓上。使力者击之。于是砧磓俱陷。舍利无损。权大嗟服。即为建塔。以始有佛寺。故号建初寺。因名其地。为佛陀里。由是江左大法遂兴。至孙皓即正。法令苛虐。废弃淫祠。乃及佛寺。诸臣佥曰。佛之威力。不同馀神。康会感瑞。大皇创寺。今若轻毁。恐贻后悔。皓遣张昱诣寺诘会。昱雅有才辩。难问纵横。会应机骋辞。文理锋出。自旦之夕。昱不能屈。昱还。叹会才明。非臣所测。愿天鉴察之。皓大集朝贤。以车马迎会。会既坐。皓问曰。佛教所明善恶报应。何者是耶。会对曰。夫明主以孝慈训世。则赤乌翔。而老人星见。仁德育物。则醴泉涌。而嘉苗出。善既有瑞。恶亦如之。易称积善馀庆。诗咏求福不回。虽儒典之格言。即佛之明训。皓曰若然。则周孔已明。何用佛教。会曰。周孔所言。略示近迹。至于释教。则备极幽微。故行恶则有地狱长苦。修善则有天宫永乐。举兹以明。劝沮不亦大哉。皓当时无以折其言。虽闻正法。而昏异之性不胜其虐。后使宿卫兵入后宫治园。于地中得一立金像。高数尺。呈皓。皓使著不净处。以秽汁灌之。共诸群臣笑以为乐。俄尔之间。举身大肿。阴处犹痛。叫呼彻天。太史占言。犯大神所为。即祈祀诸庙。永不差愈。采女先有奉法者。因问讯云。陛下就佛中求福不。皓举头问曰。佛神大耶。采女云。佛为大神。皓心遂悟。采女即迎像置殿上。香汤洗数十过。烧香忏悔。皓叩头于枕。自陈罪状。有顷痛间。遣使至寺请会说法。会即随入。皓见问罪福之由。会为敷析。辞甚精要。皓欣然大悦。因求看沙门戒。会乃取本业百三十五愿。分作二百五十事。行住坐卧。皆愿众生。皓见慈愿广普。益增善意。即就会受五戒。旬日疾瘳。乃于会所住处。更加修饰。宣示宗室。莫不必奉。会在吴朝。亟说正法。以皓性𠒋粗。不及妙义。唯叙报应近事。以开其心。会于建初寺。译出众经。如阿难念弥陀经。镜面王察微王梵皇经等。又小品及六度集杂譬喻等。又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等三经。并制序。至吴天纪四年四月。皓降晋。九月。会遘疾而终。乃晋武太康元年。
夏方 朝代: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晋初会稽永兴人,字文正。
年十四,家遭疫疠,死者十三人。
躬自负土,历十七年葬送得毕。
吴时拜仁义都尉、五官中郎将。
吴亡入晋,除高山令。
百姓有罪应加捶挞者,方向之涕泣而不加罪,百姓为之感动。
在官三年,还家卒。
年八十七。
共 2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