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吕陶

相关人物:共 23 位
共 23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费琦(一○二七~一○八○),字孝琰,成都(今属四川)人。
仁宗皇祐中进士。
初仕兴元府户曹参军,迁知合州赤水县、定州安喜县。
神宗熙宁中通判蜀州、绵州,官至朝散郎。
元丰三年卒,年五十四。
事见《净德》卷二四《朝散郎费君墓志铭》,《宋史翼》卷一九有传。
今录诗四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1—1094 【介绍】: 宋眉州眉山人,字退翁。从刘巨读,与苏轼兄弟为同门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英宗治平初任永康司法参军。闻韩绛欲治西山道,乃谓蜀近夷,恃险以安,若堑为坦途,将有后患。绛然之,遂罢役。再调澧州司理,迁知洪雅县,佥书蜀州判官事。哲宗元祐中以左朝请郎知怀安军。复擢知嘉州,未行卒。有诗文集。
全宋诗
家定国(一○三一~一○九四),字退翁,眉山(今属四川)人。
仁宗皇佑进士。
调澧州司理,知嘉州洪雅县,佥书蜀州判官,通判泸州。
历知渠州、怀安军、嘉州。
哲宗绍圣元年卒,年六十四。
有集四十卷,已佚。
事见《净德》卷二三《冢府君墓志铭》。
范子渊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七六三
范子渊,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人。
熙宁三年进士,熙宁中为都大提举大名府界金堤,开直河。
七年,以开直河及用浚川杷之功,迁同管勾外都水监丞、知都水监丞。
元丰中,自主客郎中升金部郎中,除都水使者。
子渊以才干,为神宗、王安石信用,主持水功达十馀年。
哲宗元祐元年,除司农少卿。
御史吕陶劾其「修堤开河糜费钜万,护堤压埽之人溺死无数」,出知兖州,寻责知峡州。
见《续资治通鉴长编》第二四七、二五二、二五八、二八四、三○○、三三三、三七一、三七四等卷,道光《福建通志》卷一四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9—1101 【介绍】: 宋眉州青神人,字趣翁,一字拙翁。七岁能诗,有“农夫苦相问,燮理是何人”之句。仁宗嘉祐六年进士。授简州司理参军。历知什邡县,除成都府教授、太学博士,官终潼州府路提点刑狱。有文集。
全宋诗
杜敏求(一○三九~一一○一),字趣翁,一字拙翁(《范太史集》卷五五《手记》),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
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进士,授简州司理参军,知汉州什邡县。
除成都府教授,请罢去,改差通判定州。
迁朝请郎,除梓州路转运判官,移潼川府路提点刑狱。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官,年六十三。
有文集三十卷,已佚。
事见《净德》(《丛书集成初编》本)卷二四《朝请郎潼川府路提点刑狱杜公古诗归墓志铭》。
今录诗十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智度。号白云。处之丽水吴氏子。年十五。慨然有出尘志。父母峻拒之。师不火食者累日。若将灭性焉。父母无奈何。使归禅智寺。礼空中假公。剃发具戒。即寺侧楞伽庵。深习禅定。每趺坐。达旦不寐。如是者数年。已而叹曰。六合之大如此。颓然滞一室可乎。遂出游七闽。遍历诸山。无有契其意者。旋浙。见灵石芝公于净慈。又登天目。参断崖义公。谈锋铦利。人莫之敢撄。时无见睹公。说法天台华顶峰。大振圆悟之道。师往拜之。一见刳心焉。服勤数载。尽揭底蕴。无见嘱之曰。昔南岳。十五出家。受大鉴记莂。后得马祖。授之以心法。针芥相投。岂在多言耶。勿掉三寸舌诳人。须真正见解。著于行履。方为报佛之深恩耳。师佩伏之弗敢忘。又走长沙。见无方普公。走云居。见小隐大公。皆无异辞。既而旋福林。与毒种昙。成山钦二公。互相策励。如恐失之。后从御史中丞章公溢之请。出世龙泉之普慈。众至八百人。移茅山。迁武峰。从者恒如初。国初吴元年。隐禅智之岑楼。洪武己酉。诏起天下名僧。敷宣大法。师与焉。初力辞。戍将强起之。适师至。而会事解严。遂还杭。杭人奉师居虎跑。又入华顶。未几示微疾。浩然有归志。四众坚留之。师曰。叶落归根。吾所愿也。遂回福林。五日忽沐浴易衣。索笔书偈云。无世可辞。有众可别。太虚空中。何必钉橛。掷笔而逝。寿六十七。腊五十二。阇维。得五色舍利。塔于院之西。师静谧寡言。机用莫测。临众无切督之威。严厉之色。唯以实相示人。所至之处。人皆钦慕。如见古德。或持香花供养。或绘像事之。不可以数计。见客无懈容。无蔓辞。有问则言。无则终日澄坐。所作偈语。不许人录。故今无传者。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二
禅师。名智度。号白云。处州丽水吴氏子也。初住普慈。终于福林。度居福林时。以无见睹公藤杖手卷嘱累古拙俊。是为断桥一脉。有克肖之者也。盖睹公。法继方山宝。宝嗣断桥伦。故度望断桥。为四叶之祖焉。度为人沉默而旷达。初受业于郡之白云空中假禅师。假。阴察度根器。使行卑劣行以挫之。每呼度名。度每应诺。假曰。将谓将谓。度不领。乃使度南询曰。善财。是菩萨中行脚样子也。赵州。是祖师中行脚样子也。庞蕴。是居士中行脚样子也。今人行脚。不效此三老。则枉费芒鞋。徒自困耳。度即遍参南北禅席。已而归省。假公喜曰。你来也。吾事毕矣。一日说偈曰。地水火风先佛记。掘地深埋第一义。一免檀那几片柴。二免人言无舍利。乃端坐蜕去。度掩面哭曰。苍天苍天。或曰。君哭迟矣。度乃大笑。遂庐于塔。日取楞严圆觉研究。悉能贯之。然于日用之际。又不能得大自在。叹曰。参禅不求大彻痴禅也。吾师岂虚语哉。但恨游方时。未抵天台参无见睹。当是时。睹公称为宗门绣虎。居华顶。禅流惮之。度即趋华顶谒睹。以西来密意扣之。睹掀眉视曰。得娑罗峰点头。向汝道。度以手摇曳。睹便喝。度悟旨曰。娑罗峰顶。白浪滔天。花开芒种后。叶落立秋前。睹曰。我家无残羹馊饭。曰即今亦不少。睹欣而肯之曰。我四十年住此山。一老道者耳。别无甚奇特。惟先师未了公案。今以责汝。汝善保任。睹便趋寂。度住后。以为先师遗嘱在躬。因时接物。随机开导。声重湖江。与梦堂愚庵诸老齐名。明洪武二年。有诏赴京。即疏辞还。门下有以不耐事谏者。度怒责曰。汝不闻古德有言乎。纵饶弄到帝王家。也是一场乾打閧。将来法门。滥竿窃符之弊。必汝辈也。未几。迁化于福林。有遗偈曰。无世可辞。有众可别。太虚空中。何必钉橛。火浴收五色舍利。大如菽。塔于寺西。度随所说法偈颂。弗许记录。禅者窃书其语。度乃瞋逐。曰。奴流敢裨贩吾语。作口头人事以衒丛林耶。复有老宿。以未见度语句为恨。潜探众中。值度入室。徵判险要。如揭贯花。老宿大喜曰。不意断桥犹在。 赞曰。睹公居山四十载。耽耽坐视。非白云解其项下之铃。几钝置耳。白云行道。垂手低眉。盖亦苍颉造书契。而代结绳者耶。及暮年。仍袭睹公之风。翛然高枕。瞋责子弟有窃符滥竽之弊。又何异延恩安之笑法云秀也。语云。百花丛里过。一叶不沾身。其白云乎。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智度,字白云,姓吴氏,丽水人也。
父德大,母叶氏,具有善愿。
度生而灵颖,迥异凡近。
年十五,洒然有出尘之趣,欲就浮屠学。
父母方珍爱,峻辞拒之,因不火食者累日,若将灭性,父母知不可夺,使归禅智寺,礼空中假薙发,受具戒,习禅定。
于楞伽庵,每趺坐达旦,如是者数年。
已而叹曰:“六合之大,如此颓然滞一室可乎?
”遂出游七闽,遍历诸山,无有契其意著。
复还郡之白云山,因澄禅师道场遗址,筑福林院,为憩息之所。
日取《楞严》、《圆觉》二经钞疏读之。
既熟,不假师授,章旨自通。
久居此山,遂以为号。
已而复叹曰:“拘泥文字,如油入麦粉,了无出期,德山所谓‘穷诸玄义,若一豪置于大虚’者,信不诬也。
”乃去之,出游浙河之西,见灵石芝于净慈。
未几,又上天目山,参断崖义,谭锋铦利,莫之敢撄。
时无见睹说法天台华顶峰,大振圆悟之道。
更踰涛江叩之,曰:“西来密意何如?
”无见曰:“待娑罗峰点头,乃与汝言。
”度儗答,无见遽喝,度曰:“娑罗峰顶,白浪滔天,花开芒种后,叶落立秋前。
”无见颔之,服勤数载,乃翩然辞还。
无见嘱之曰:“昔南岳十五岁出家,受大鉴记莂,后得马祖授之以心法,针芥相投,岂在多言?
勿掉三寸舌诳人,须真正见解,著于行履,方为报佛深恩。
”度佩服之,弗敢忘。
然既有所證入,俨然如白云在天,卷舒无碍。
又走长沙见无方普,入云居见小隐大,当机问答,无异华顶。
元至正甲申,县令长徇缁素之请,迎还福林,与毒种昙、成山钦,互相策励,如恐失之。
甲午,复隐楞迦庵。
壬寅,王府参军胡公深安复请至福林。
甲辰,御史中丞章公溢招致龙泉之普慈,徒侣景从,云输川委,至八千馀指,而檀施日集,食用无缺。
乙巳,移茅山。
丙午,迁武峰。
元季乱扰,复隐岑楼。
明室龙兴,首崇正教。
洪武己酉,始建法会于蒋山,有诏起天下名僧,敷宣大法,而度与焉。
初犹力辞,戍将疆起之。
度曰:“心境双忘,随缘去住,复何拘碍。
”遂行,将至而会散,乃还杭。
杭人奉居虎跑,历夏及秋,便趋华顶。
明年春二月,示微疾,浩然有归志,四众坚留之。
度曰:“落叶归根,吾所愿也。
”遂旋福林,五日,忽沐浴易衣,索笔书偈曰:“无世可辞,有众可别。
大虚空中,何必钉撅。
”掷笔而逝。
时洪武庚戌三月一日也,寿六十七,腊五十二。
阇维之夕,送者千馀人,火馀得五色舍利及齿牙数珠。
弟子仁哲瘗骨院西,善女子唐净德为建塔其上。
度静谧寡言,机用莫测,临众无切督之威,严厉之色,唯以实相示人。
所至人皆钦慕,如见古德,或持香华供养,或绘像事之,不可数计。
盖信心为一切功德之母,苟能信,奚道之不造,法之不明。
自圆悟八传,至于无见,究其所得所證,何莫不由于此。
度自幼龄,即能信道,决可脱离死生,一息不少怠,所以卒能彻究心源,纵横自在。
平昔教人,随机开导,无懈容,无蔓辞,有问则言,否则终日澄坐而已。
金华宋濂为之铭曰:“华顶之峰,有道所居。
随时演法,大音铿如。
当机一喝,见者惊愕。
言出霆奔,无蛰不作。
振锡而归,我亦何心。
举首睇之,白云在岑。
乘运而游,或出或处。
落叶归根,古今一轨。
尘缘既尽,翛然而化。
掷笔坐蜕,如人赴家。
世相有灭,其性常在。
谁谓师亡,青山不改。”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师体(一一○八~一一七九),号或庵,俗姓罗,黄岩(今属浙江)人。年十五师妙智院守威,弱冠为沙弥,初参此庵元于天台护国,后为虎邱瞎堂慧远禅师首座。历住吴之报觉,润之焦山。孝宗淳熙六年卒,年七十二。为南岳下十六世,护国此庵景元禅师法嗣。有《语录》一卷传世。《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有传。 释师体诗,据《续古尊宿语录》所收《或庵体禅师语》及他书所录,编为一卷。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师体。号或庵。台州罗氏子。初参此庵元布衲。于天台护国。因举庞马选佛颂。至第三句。此庵喝之。师大悟。遂匿迹深山中。丞相钱象先。慕其为人。致以天封。勉令出世。师摇手曰。我不解悬羊头卖狗肉也。即宵遁去。乾道初。瞎堂住国清。因见师圆通像赞。惊喜曰。不谓此庵有此儿。遍索之。得之江心于稠人中。请为第一座。及瞎堂迁虎丘。师访焉。平江道俗。请住觉报。觉报旧名老寿庵。师曰。先师嘱我。他日逢老寿止。今若合符契。遂欣然应命入院。小参曰。道常然而不渝。事有弊而必变。昔江西南岳诸祖。各稽古为训。考其当否。持以中道。务合人心。以悟为则。所以素风泠然。逮今未泯。若约衲僧门下。言前荐得。屈我宗风。句下分明。沉埋佛祖。然虽如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繇是。缁素喜所未闻。归者如市。淳熙六年。移焦山。将化示微恙。手书附砚一只。别郡守侍郎曾。逮至中夜说偈。毕脱去。年七十二也。曾公以偈悼之曰。翩翩只履逐西风。一物浑无布袋中。留下陶泓将底用。老夫无笔制虚空。曾亦知言者矣。师荷法以身为教。不专于言。常曰。丛林保于衲子。衲子保于道德。又曰。得一身之荣。不如得一世之名。得一世之名。不如得一贤衲子。使后学有师。丛林有主。呜呼。天下之至私者。无如此身。远得一步身。近得一步道。故师二保三得之说。诚绝世名言。愿终身诵之。不敢忘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二
或庵禅师。名师体。台州罗氏子也。师事此庵。兄事简堂。简堂既得契證。因密言于此庵曰。体公他日十倍于某。愿和尚怜之。此庵默然。自是护国诸役。皆遣体任之。体勇于谋道。虽百冗终岁。未见喜愠之色。忽彻旨于此庵一喝之下。乃投颂曰。商量极处见题目。途路穷边入试场。拈起毫端风雨快。者回不作探花郎。此庵密书片纸而付体曰。老寿开花。隹火结子。体乃匿迹天台。居无定所。崖穴之士。率得法利。丞相钱公象先。遂以天封招提。勉令应世。体宵遁去。钱公深为太息。乾道初。远公瞎堂住国清。因见体题圆通像赞曰。不依本分。恼乱众生。瞻之仰之。有眼如盲。长安风月贯今昔。那个男儿模壁行。惊喜曰。不谓此庵有此儿耶。遍索之。得于江心寺。固于稠人中。请充第一座。僧问体曰。一种没弦琴。久居在旷野。不是不会弹。未遇知音者。知音既遇。未审如何品弄。体曰。钟作钟鸣。鼓作鼓响。丛林杂然称善。瞎堂迁虎丘。体就省。道俗闻体高风。力以觉报兰若延之。觉报旧名老寿庵。体忻然来就。以为此地符先师所谶。体初住老寿。衲子难搆。瞎堂尝谓体曰。人之才器。自有大小。诚不可强。故楮小者不可怀大。绠短者不可汲深。鸱鸺夜撮虱。察秋毫。昼出瞋目。不见丘山。盖分定也。于是体别展机宜。以归来学。室中常摩捋苕帚柄。问学者曰。依稀苕帚柄。彷佛赤斑蛇。学者拟议。辄舞苕帚柄驱之。有老衲请其旨。体曰。棒下无生忍。临机不见爷。僧传至虎丘瞎堂曰。者个山蛮杜拗子。放拍盲禅。治你那一队野狐精。体闻说偈曰。山蛮杜拗得能憎。领众匡徒似不曾。越格倒拈苕帚柄。拍盲禅治野狐僧。瞎堂知之大笑而已。晚移焦山。上堂举临济四喝话。乃召众曰。者个公案。天下老宿。拈掇甚多。第恐皆未尽善。焦山不免四棱著地。与诸人分明注解。如何是金刚王宝剑咄。如何是踞地狮子咄。如何是探竿影草咄。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咄。若也未会。拄杖子与焦山吐露看。卓一下曰。笑里有刀。又卓一下曰。毒蛇无眼。又卓一下曰。忍俊不禁。又卓一下曰。出门是路。更有一机举话。长老也理会不得。又曰。道生一。无角铁牛眠少室。一生二。祖父开田说大义。二生三。梁间紫燕语呢喃。三生万物。男儿活计离窠窟。多处添少处减。大虫怕吃生人胆。有若无。实若虚。争掩骊龙明月珠。是则是。祇如焦山坐断诸方舌头一句。作么生道。肚无偏癖病。不怕冷油齑。拍禅床下座。又云水率以十智同真。浩浩商量。体曰。朝暮三四。岂良狙哉。乃大书于僧堂曰。阳春白雪非难和。藻鉴水壶岂足观。一把柳丝收不得。和烟搭在玉阑干。有居士。爱问诸禅曰。夫妇相打。通儿子作證。且道證父即是證母即是。江湖对者。不满其意。体寄以语曰。小出大遇。居士从此不问话。淳熙己亥八月示疾。召众言别曰。先师结子之谶。今其时矣。众涕哀不已。体挥其手。复弹指曰。铁树开花。雄鸡生卵。七十二年。摇篮绳断。遂趋寂。先一日。手书并砚寄别侍郎曾公。逮曾公奔至。以偈恸曰。翩翩只履逐西风。一物浑无布袋中。留下陶泓将底用。老夫无笔判虚空。 赞曰。千峰合岳。岳影自崇。万籁灵秋。秋光自迥。盖理之必然也。顾瞎堂索或庵于寂寞穷海之心。岂閒相识哉。然或庵一出。天下英灵霍然左袒。揆厥所繇。聱头之禅峻矣。乃其后叶与瞎堂远公齐鸣。岂非汉家子弟尽隆准乎。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师体,字或庵。
姓罗氏,台人也。
赋性醇朴,不随尘俗。
初在天台,丞相钱公象先请主天封,师体即宵遁去。
宋乾道中,访瞎堂远于虎邱,吴人请主报觉,师体欣然从之。
曰:“先师教我逢老寿止,今信矣。
”盖报觉,旧名老寿庵也。
既悟夙因,聿修净德,芳声速鬯,契结时贤。
侍郎曾公相就问道,及曾公守润请主焦山,飞锡戾止,缁侣翕然。
淳熙六年己亥八月四日示微疾,手书并砚,一别曾公,逮中夜书偈辞众,掷笔而寂,年七十有二。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王吉,淮东人。
试校书郎(《南滁会景编》卷首《古今题名》)。
吕陶同时,尝荐举王庠(《宋史》卷三七七《王庠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庄公岳,字希仲,泉州惠安(今属福建)人。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进土(明嘉靖《惠安县志》卷一二)。神宗熙宁间为司农寺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八)。历秘书丞,河东转运判官,成都提刑(《惠安县志》卷一三)。官终吏部郎中、湖南提刑(同上书卷一二)。
全宋文·卷一六五一
庄公岳,泉州惠安(今福建惠安)人。
嘉祐四年登进士第。
熙宁中为知司农寺丞、兼提点开封府界常平诸事。
改秘书丞。
元丰中,权河东转运判官。
元祐中,历成都提刑,吏部郎中,鸿胪少卿,迁吏部右侍郎。
元祐初上疏极谏时事,玺书褒答。
绍圣中降为淮南转运副使。
见苏辙《栾城集》卷二七《除成都提刑制》,吕陶净德》卷六《尚书吏部郎中庄公岳可鸿胪少卿制》,《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八、二八○、《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六之一九、六六之三○、食货五之一六,《万姓统谱》卷五○,《宋诗纪事补遗》卷一五,道光《福建通志》卷一四七。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李騊,唐安(今四川崇庆县东南)人。
神宗元丰初,知汉州绵竹县(《净德》卷二五《著作佐郎李府君墓志铭》)。
四年(一○八一),通判达州(《鸡肋集》卷六五《晁夫人墓志铭》)。
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通判秦州(《金石萃编》卷一四三)。
今录诗九首。
全宋文·卷二五七一
李騊,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大临子。尝从司马光于洛阳,在钱塘苏轼赠之诗。元丰中为绵竹令,改通判达州、秦州,擢知洋州。大观四年知遂州。见乾隆《潼川府志》卷一一,《宋诗纪事补遗》卷二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无为人,字明叔。
进士及第。
调常州司法参军。
哲宗元祐初,迁左司谏。
吕陶党附苏轼兄弟,出知怀州。
次年,复入为侍御史。
上书论事,言颇切直,然皆老生常谈。
又痛诋苏轼兄弟,议者由是薄之。
出知宣州,徙苏、徐州。
元符中累谪邵州安置。
徽宗立,召为太常少卿,进右谏议大夫,改权刑部侍郎。
终以宝文阁待制知邓州。
卒年七十三。
全宋文·卷二五六八
贾易,字明叔,无为(今安徽无为)人。少孤贫力学,年逾冠,中进士甲科,调常州司法参军。元祐初,为太常丞、兵部员外郎,迁左司谏,出知怀州,徙广德军。明年,提点江东刑狱,召拜殿中侍御史。荐章劾奏苏轼兄弟,时论薄之,由是出知宣州,历苏州、徐州。元符二年累谪邵州安置。徽宗朝,进右谏议大夫,改权刑部侍郎。崇宁元年,以宝文阁待制知邓州,隶党籍。年七十三卒。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八、四八一、五一六,《宋史》卷三五五本传,《宋元学案补遗》卷三○,《北宋经抚年表》卷二。
共 23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