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丁谓

相关人物:共 48 位
共 48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5—1033 【介绍】: 宋博州聊城人,字舜工。
真宗咸平间进士。
累迁著作郎、馆阁校理,上《导河形胜书》,欲复九河故道,为时论所重。
因不附丁谓,罢知亳州,迁颍、晋、绛三州。
仁宗明道中还朝,欲用为知制诰,因不愿私谒宰相而出知均州。
全宋诗
李垂(九六五~一○三三),字舜工,聊城(今属山东)人。真宗咸平中进士,为解州闻喜尉。累迁秘书省著作郎、秘阁校理。历知亳、颍、晋、绛、均诸州。仁宗明道二年卒,年六十九。事见《河南集》卷一七《李公墓志铭》,《宋史》卷二九九有传。
全宋文·卷二○七
李垂(九六五——一○三三),字舜工,博州聊城(今山东聊城)人。
咸平中登进士第,上《兵制》、《将制》书。
历闻喜尉、湖州录事参军,召为崇文校勘,迁著作佐郎、馆阁校理,上《导河形势书》三篇。
又累修起居注。
以不附丁谓,罢知亳州,迁颍、晋、绛三州。
明道初还朝,旋出知均州。
二年卒,年六十九。
见尹洙《河南集》卷一七《李公墓志铭》,《宋史》卷二九九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6—1017 【介绍】: 宋建昌军南城人,字永年。
幼好学,年十三著《皇纲论》万余言。
南唐李煜召入宫与幼子游。
金陵平,师事徐铉。
太宗雍熙二年进士。
真宗景德初命直史馆兼崇文院检讨,预修《册府元龟》。
附王钦若、丁谓,预东封、西祀。
大中祥符元年与丘雍同修《广韵》。
六年为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因修国史。
九年拜刑部侍郎、参知政事。
天禧大礼,为天书仪卫副使、参详仪制奉宝册使。
卒谥文僖。
性敏给,博闻强记,详练仪制沿革、刑名之学。
有《唐纪》、《江南别录》及文集。
全宋文·卷一八七
陈彭年(九六一——一○一七),字永年,抚州南城(今江西南城)人。雍熙二年第进士,调江陵府司理参军,历澧、怀二州推官。迁秘书郎,为大理寺详断官。咸平中,召试学士院,迁秘书丞、知金州。景德初,代还,直秘阁。以杜镐等荐,命直史馆兼崇文院检讨。迁右正言,充龙图阁待制。大中祥符初,进秩工部郎中,加集贤殿修撰。三年改兵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六年,召入翰林充学士,兼龙图阁学士,同修国史。国史成,迁工部侍郎。九年,拜刑部侍郎、参知政事,进兵部侍郎。天禧元年卒,年五十七。彭年著述甚富,有文集百卷、《唐纪》四十卷,早佚。今存《江南别录》、《贡举叙略》,并预修《册府元龟》、《玉篇》、《广韵》等书。《宋史》卷二八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5—1013 【介绍】: 宋深州饶阳人,字昌武。李昉子。太宗端拱二年进士。历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真宗即位,拜起居舍人,预重修《太祖实录》。迁知制诰、判集贤院,纂《西垣集制》。景德二年为翰林学士,判太常大乐、鼓吹二署,整顿乐工,修完器具,编次律吕法度、乐物名数为《乐纂》。大中祥符中,从封泰山,同修昭应宫。拜右谏议大夫。工隶书。有《翰林杂记》、《谈录》、《大中祥符封禅汾阴记》等。
全宋诗
李宗谔(九六五~一○一三),字昌武,饶阳(今属河北)人。昉子。太宗端拱二年(九八九)进士(《隆平集》卷四),授校书郎。真宗景德二年(一○○五)为翰林学士。大中祥符元年(一○○八)改工部郎中。四年,拜右谏议大夫。六年卒(此据《学士年表》,《宋史》作五年),年四十九。有文集六十卷、《内外制》四十卷(《隆平集》、《东都事略》卷三二本传),均佚。《宋史》卷二六五有传。今录诗十二首。
全宋文·卷一九八
李宗谔(九六四——一○一二),字昌武,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昉第三子。
七岁能属文,耻以父任得官,独由乡举,第端拱二年进士。
授校书郎,迁秘书郎、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
咸平三年,命知制诰、判集贤院。
景德二年,为翰林学士。
大中祥符三年,知审官院;四年,拜右谏议大夫。
五年五月卒,年四十九。
有文集六十卷、《内外制》三十卷、《乐纂》一卷、《永熙宝训》二卷、《翰林杂记》一卷、《诸路图经》九十八卷,今存《先公谈录》、《龙瑞观禹穴阳明洞天图经》。
另与宋白纂《续通典》二百卷,与丁谓等纂《大中祥符封禅汾阴记》五十卷。
宋史》卷二六五《李昉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8—1041 【介绍】: 宋应天府人,徙居杭州馀杭,字公量。太宗端拱二年进士。补济阴尉。累迁尚书屯田员外郎。契丹扰边,数上疏论边事。奉使陕西还,绘《西域图》、《河西陇右图》。累擢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坐交通周怀政,出知光州,再贬和州团练副使。复为翰林学士、给事中。仁宗景祐二年拜参知政事,迁知枢密院事,坐事罢。复知扬州,加资政殿学士知应天府。卒谥文肃。尝奉诏同编《续通典》、《文苑英华》,有《愚谷》、《银台》、《中书》、《枢中》等集。
全宋诗
盛度(九六八~一○四一),字公量,馀杭(今属浙江)人。
太宗端拱二年(九八九)进士(《咸淳临安志》卷六一),补济阴尉。
试学士院,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
奉使陕西,绘《西域图》以献。
改开封府判官,坐决狱失实,降监洪州税。
起知建昌军,三司盐铁判官,改起居舍人、知制诰。
为翰林学士,加史馆修撰,同编《续通典》、《文苑英华》。
寇准罢相,出知光州。
丁谓贬,起知筠州,更虔、滁、苏三州。
还知审刑院,出知扬州。
仁宗景祐二年(一○三五)为参知政事,迁知枢密院事。
罢知扬州、应天府。
以太子少傅致仕。
康定二年卒(《宋会要辑稿》礼四一之四六),年七十四(《东都事略》卷五五)。
谥文肃。
有《愚谷》、《银台》、《中书》、《中枢》等集,已佚。
宋史》卷二九二、《东都事略》卷五五、《咸淳临安志》卷六五并有传。
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二一○
盛度(九六八——一○四一),原名玄,字公量,世居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后徙杭州馀杭县(今浙江临安东旧馀杭)。端拱二年进士。历直史馆、知制诰,入翰林为学士,加史馆修撰,进承旨,以礼部侍郎兼端明殿学士。景祐二年,拜参知政事,迁知枢密院事,后知应天府,以太子少傅致仕。庆历元年八月卒,年七十四。谥文肃。尝奉诏同编《续通典》、《文苑英华》,有《愚谷》、《银台》、《中书》、《枢中》四集,又有《中书》、《翰林》二制集。《宋史》卷二九二有传。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五。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陈宗道,字道夫,长汀(今属福建)人。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一○○八)进士。
以文墨议论见知于丁谓、寇准。
擢开封府教授,卒。
事见《八闽通志》卷六九。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李拱,真宗时人,与杨亿,丁谓同时(《诗话总龟》前集卷一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1 【介绍】: 宋开封人,字咏之,号深宁子。
第进士。
历知钱塘、山阴县。
仁宗即位,召为监察御史。
以忤王钦若,出通判信州,徙邵州。
钦若卒,还为殿中侍御史。
历三司盐铁判官、权同判吏部流内铨、二司盐铁副使、判登闻检院。
不避权贵,遇事敢言,对朝官阿附丁谓、曹利用者多所抨击。
有《道释杂言》。
全宋文·卷三三○
鞠咏(?——一○三一),字咏之,自号深宁子,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幼孤好学,举进士,试秘书省校书郎、知钱塘县。仁宗即位,以太常博士召为监察御史。出通判信州。还为殿中侍御史,三司盐铁判官。以尚书礼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权同判吏部流内铨,为三司盐铁副使。天圣八年为天章阁待制,明年卒。尝著《道释杂言》数十篇。《宋史》卷二九七有传。
刘若虚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0—1019 【介绍】: 宋福州闽县人,字叔扬。
真宗咸平五年进士。
以大理评事历屯田员外郎,知邵武军。
事亲以孝闻。
丁谓为相,闻其名,欲见之,若虚终辞不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1—1047 【介绍】: 宋濮州鄄城人,祖籍赵郡,字复古。
真宗景德二年进士第一。
历将作监丞、翰林学士。
熟知陕西驻军及粮储,为真宗赏识。
天禧间,历给事中、参知政事、集贤殿大学士。
丁谓不和,出知郓州。
仁宗初反对立刘氏为皇后,贬衡州团练副使。
后复相。
复与吕夷简交恶,贬官。
卒谥文定。
全宋诗
李迪(九七一~一○四七),字复古,濮州鄄城(今属山东)人(《东都事略》卷五一)。
真宗景德二年(一○○五)进士(《咸淳临安志》卷六一),授将作监丞,通判徐州、兖州。
四年,迁著作郎、直史馆(《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六)。
大中祥符四年(一○一一),知亳州(同上书卷八二)。
八年,知永兴军。
九年,为陕西都转运使,入为翰林学士(同上书卷八五、八六)。
天禧元年(一○一七),拜给事中、参知政事(同上书卷九○)。
四年,为吏部侍郎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仁宗即位,因忤丁谓贬衡州团练副使。
不久,起知舒州。
历知江宁、兖、青、河南、河阳等州府。
仁宗亲政,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景祐二年(一○三五),罢知亳州(同上书卷一一六)。
多次出入内外,以太子太傅致仕。
庆历七年卒(《乐全集》卷三六《李公神道碑铭》),年七十七。
谥文定。
宋史》卷三一○有传。
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二七五
李迪(九七一——一○四七),字复古,濮州鄄城(今山东鄄城北)人。
景祐二年进士第一。
历徐、兖通判,郓、亳知州,进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永兴军,徙陕西都转运使,入为翰林学士。
天禧元年拜给事中、参知政事;四年,继寇准为相。
旋因与丁谓不和,出知郓州。
刘太后听政,贬衡州团练副使。
明道二年,仁宗亲政后,自工部尚书知河阳召为资政殿大学士、判尚书都省,寻复相。
景祐二年,以与吕夷简不和,出知密、徐、兖等州。
以太子太傅致仕。
庆历七年卒,年七十七。
见张方平《乐全集》卷三六《李公神道碑铭》,《宋史》卷三一○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1—1031 【介绍】: 宋大名人,字子仪。
真宗咸平元年进士。
杨亿试选人校太清楼书,擢第一,以大理评事为秘阁校理,预修图经及《册府元龟》。
真宗、仁宗两朝,屡知制诰及知贡举,预修国史。
尝拒草丁谓复相位制。
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兼龙图阁直学士,终知庐州。
工诗,与杨亿时号“杨刘”。
与杨亿、钱惟演等合编《西昆酬唱集》,后世称“西昆体”。
有《刑法叙略》、《册府应言》、《玉堂集》等。
全宋诗
刘筠(九七一~一○三一),字子仪,大名(今属河北)人。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进士(《郡斋读书志》卷一九)。授馆陶尉。五年,入为大理评事、秘阁校理(《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三)。景德元年(一○○四),为大名府观察判官。与修《册府元龟》,书成,转左正言、直史馆。大中祥符七年(一○一四),迁右司谏、知制诰(同上书卷八三),加史馆修撰。出知邓州,徙陈州。还,知贡举,迁尚书兵部员外郎。天禧中为翰林学士。五年(一○二一),以右谏议大夫知庐州(同上书卷九七)。乾兴元年(一○二二),迁给事中,复召为翰林学士。踰月,拜御史中丞(同上书卷九九)。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枢密直学士、礼部侍郎、知颍州(同上书卷一○二)。四年,为翰林学士承旨、权判都省(同上书卷一○五)。六年,以龙图阁直学士再知庐州。九年卒(同上书卷一○六),年六十一。谥文恭。有《册府应言集》十卷、《荣遇集》十二卷、《肥川集》四卷、《表奏》六卷、《刀笔集》二卷等(《郡斋读书志》卷一九、《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已佚。《宋史》卷三○五有传。 刘筠诗,今存《肥川小集》一卷,见《两宋名贤小集》。又《西昆酬唱集》收诗七十二首,多不见于《肥川小集》。今录《西昆酬唱集》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宛珠堂本为底本,录《肥川小集》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并以前者为主,凡有重出则删后者,二书异文酌出校记。又从《会稽掇英总集》、《古今岁时杂咏》、《天台续集》等辑得诗二十二首,合编为三卷。
全宋文·卷二七五
刘筠(九七一——一○三一),字子仪,大名(今河北大名)人。咸平元年进士及第,为馆陶县尉。还,会诏杨亿试选人校太清楼书,擢筠第一,为秘阁校理。真宗北巡,命知大名府观察判官事。预修《册府元龟》。迁左司谏、知制诰,加史馆修撰,出知邓州,徙陈州。还,纠察在京刑狱。进翰林学士,知庐州。仁宗即位,复召为翰林学士,拜御史中丞。出知颍州,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判尚书都省。再知庐州,卒。筠文辞善对偶,与杨亿齐名,时号「杨刘」。著有《册府应言》、《荣遇》等七集,《宋史》卷三○五有传。
共 48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