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赤松子

相关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浙江嘉善女子,字斋季,小字墨姑。九岁能诗,长而益工。刺绣刀尺无不入妙。善小楷。画摹李龙眠。十六岁未字。母死三日,亦卒。有《闺隐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八三
殳默,字斋季,小字墨姑,嘉善人。丹生女。有《闺隐集》。
槜李诗系·卷三十五
默字斋季小字墨姑嘉善殳丹生山人之女母曰陆少君姑生而奇慧九岁能诗山人有元旦家集联句姑首唱焉山人好游独姑与母居诗益工凡刺绣刀尺无不入妙习小楷摹画李龙眠白描大士年十六未字母死三日姑亦卒姑容貌端丽声影不出爱管夫人画竹一幅与同卧起并玩好文石子十许枚小白瓷罂二器凡零香断墨残绘剩绣山人悉内之棺其自跋诗卷云默三岁飘零从二亲于外郡十年梦想思一返于故园蒋湖以避水而来旧庐若望洋而止老母倚北堂而兴叹中夜挟宝瑟以长吟非无慰藉之词实多于邑之调晨窗乍启琉璃之砚匣自随夕幄徒薰翡翠之笔床不去以是长见笑于邻女不解看花或贻诮于闺人何知斗草情繇此遣绪以此深矣驾言当秋携家渡泖揽九峰之奇胜髣髴金庭专一壑之幽閒飘飖云峤精琼爢而延伫齐玉轪以上驰曰父曰兄寻采药之赤松旦暮可遇为母为女盼传书之青鸟闺阁非遥爰奉命于慈闱篇分甲乙冀流辉于彤管字辨宫商庶几染翰而成不须石墨含毫以待有取香茅
李群 朝代:后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后唐宗室。
字文干,一作文翰。
工画人物,为世所称。
有《玄宗法师像》、《孟说举鼎》、《赤松子八戒》、《醉客》等图传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字德素。
姓娄氏。
东阳乌伤人也。
世为东南著族。
有善地理学者。
使视茔墓。
曰法当出苦行而得道者。
为帝王师。
母留氏梦。
长人擎金像。
令吞之。
已而见紫光绕身。
觉而有孕。
自尔精神志操异常。
及娩。
其身香洁白晰如雪。
因名之灵粲。
七岁入学。
即诵孝经论语史传。
披文见意。
宅南果园。
邻童群采而竞。
师独以所得。
悉分与之而返。
乡土业蚕桑。
常怀悲恻。
为不服缣纩。
季父喜猎。
泣谏不少变。
每叹曰飞走去人类甚远。
而好生恶死之情。
无所异。
终绝膻腥。
以感动之。
叔则远避他处。
杀戮加于旧。
忽梦。
赤衣神人。
手持矛戟拟之曰。
汝不听菩萨教化。
而日以杀为事。
汝可就死。
惊觉流汗。
且即毁弃猎具。
悔过。
约一日至其常所猎处。
见麋鹿数十头。
腾倚随逐。
若愧谢状。
所居僻陋。
无见闻。
而约宿习冥感。
晓畅教理。
念将离俗。
而莫识所诣。
忽值僧东指云。
剡中。
佛事甚盛。
因不复见。
盖神人云。
年十二。
至剡礼塔庙。
究经典。
故东境谣曰。
少达妙理娄居士。
宋泰始四年。
辞亲剪落于上虞东山寺。
时年十七。
南林寺沙门慧静一代僧望也。
遂师事之。
俄随静住剡之梵居寺。
服勤就养。
年踰一纪。
静亡。
尽心丧之礼。
服除。
乃辟谷饵松术以遁。
及齐之季竟陵王方镇兹地。
闻风敬慕。
时与智秀昙谶慧次。
并召。
约后至。
腊又差晚。
王竟延之上座。
众咸不悦。
王曰。
此人他日且将领袖释门。
诸公幸毋过。
中书郎汝南周颙令剡。
尤加礼。
筑山茨钟山之上。
邀之。
今号草堂寺。
颙每见而叹曰。
山茨约至。
清虚满世。
太宰文简公褚渊。
太尉文献公王俭。
莫不钦属。
渊尝请讲净名胜鬘。
俭亦请开法华大品。
渊寝疾。
梦胡僧告曰。
菩萨当至。
项之约至。
所苦遂愈。
即请受五戒。
给事中娄幼瑜族祖也。
每见辄起。
或谓此君从孙。
何乃尔。
瑜曰。
菩萨出世。
方师于天下。
岂独老夫致敬哉。
旋里省觐。
而二亲亡丧。
临诀之馀。
孺慕斯甚。
于是宿留积岁。
启迪尤多。
还都仍住草堂寺。
隆昌中。
太傅沈约。
𢹂赴外任。
在郡以禅诵自娱。
异香入室。
猛兽驯阶。
每入金华山采桔。
或游止赤松涧。
而神光相属。
赤松有馆。
道士所居也。
道士丁德静者。
为崇所病。
虽使与善方术者俱。
而崇益充斥。
病益困。
且暴亡。
于是长山令徐伯超。
议徙约为之主。
曾未旬浃。
而崇息病愈。
后𦘕卧。
见二青衣女子。
从涧出。
礼悔云。
夙障深重。
报为水精。
愿受归戒。
梁天监初。
沈位尚书仆射。
疏请偕。
许之。
先是约已预言其然。
及沈尹丹阳。
盖十一年矣。
临别之际。
辞旨悽惋。
俄而沈殂谢。
十一年。
始诏引见。
十六年己亥四月八日。
上从受菩萨戒于等觉殿。
自尔入见别施漆榻。
上先作礼。
上未受戒之一夕。
约梦自草堂至台门。
皆锦罽席路。
己坐禅床。
去地数丈。
天人围绕说法。
由是得度弟子著箓者。
四万八千人。
时有乾鹊升阶。
状若听受。
至跋事。
然后去。
又有二孔雀。
驱斥不去。
诏听上。
徐行至坛。
俛首而立。
上曰此鸟必欲别受生耳。
无何二鸟同日化。
尝燕居。
睹野媪置书数卷于按而出。
并植异树于庭云。
青廷树。
后七日有一叟。
请所置书携去。
约初不视其何等书也。
而树则叶绿华红。
扶疏至今。
且感鸟如翡翠。
赤质长尾。
群栖林木中。
大通四年。
梦旧宅白壁朱门。
赫然壮丽。
因发愿造寺。
诏号本生寺。
大同元年九月六日。
现疾北首右胁而卧。
神识恬愉。
了无痛恼。
谓弟子曰。
畴昔之夜梦。
若大众幡华迎我而往者。
我其逝矣。
十六日。
诏遣舍人徐俨参候。
至夜五更时唱异香满室者再。
左右肃然。
乃曰。
夫生之有死。
自然恒数。
勤脩念慧。
慎勿妄想。
即合掌。
如入禅定。
寿八十有四。
夏六十有三。
天子悲恸。
僚宰辍听览者。
二旬有一。
是月二十有九日。
诏塔于独龙山神僧宝志墓。
左。
初约卧疾。
见一翁。
执锡入至。
是而寤。
前日所见则志尔。
又约所乘青牛。
忽鸣吼堕泪。
至葬之日。
诏牵从部伍。
吼泪至葬所不已。
塔始建。
有白鹤一双。
绕塔鸣唳。
声甚哀。
诏王筠。
文所树碑。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慧约。
字德素。
姓娄。
东阳乌场人也。
祖世蝉联东南冠族。
有占其茔墓者云。
后世当有苦行得道者为帝王师焉。
母刘氏梦。
长人擎金像令吞之。
又见紫光绕身。
因而有孕。
便觉精神爽发思理明悟。
及载诞之日。
光香充满身白如雪。
时俗因名为灵粲。
故风鉴贞简神志凝静。
抚尘之岁有异凡童。
惟聚沙为佛塔。
叠石为高座。
七岁便求入学。
即诵孝经论语。
乃至史传披文见意。
宅南有果园。
邻童竞采常以为患。
乃舍己所得空拳而返。
乡土以蚕桑为业。
常怀悲恻。
由是不服缣纩。
季父憙畋猎化终不改。
常叹曰。
飞走之类去人甚远。
好生恶死此情何别。
乃绝膻腥。
叔父遂避于他里恣行剿戮。
梦赤衣使者。
手持矛戟谓曰。
汝终日杀生。
菩萨教化又不能止。
促来就死。
惊觉汗流。
诘旦便毁诸猎具深改前咎。
约复至常所猎处。
见麋鹿数十头。
腾倚随之。
若有愧谢者。
所居僻左不尝见寺。
世崇黄老未闻佛法。
而宿习冥感心存离俗。
忽值一僧访以至教。
彼乃举手东指云。
剡中佛事甚盛。
因乃不见。
方悟神人。
至年十二始游于剡。
遍礼塔庙肆意山川。
远会素心多究经典。
故东境谣曰。
少达妙理娄居士。
宋泰始四年。
于上虞东山寺辞亲剪落。
时年十七。
事南林寺沙门慧静。
静于宋代僧望之首。
律行总持。
为特进颜延年司空何尚之所重。
又随静住剡之梵居寺。
服勤就养年踰一纪。
及静之云亡。
尽心丧之礼。
服阕之后。
却粒岩栖。
饵以松朮。
蠲疾延华深有成益。
齐竟陵王作镇禹穴。
闻约风德雅相叹属。
时有释智秀昙纤慧次等。
并名重当锋同集王坐。
约既后至年夏未隆。
王便敛躬尽敬。
众咸怀不悦之色。
王曰。
此上人方为释门领袖。
岂今日而相待耶。
故其少为贵胜所崇也如此。
齐中书郎汝南周颙为剡令。
钦服道素侧席加礼。
于钟山雷次宗旧馆造草堂寺。
亦号山茨。
屈知寺任。
此寺结宇山椒疏壤幽岫。
虽邑居非远。
而萧条物外。
既冥赏素诚。
便有终焉之托。
颙叹曰。
山茨约主清虚满世。
齐太宰文简公褚渊。
太尉文宪公王俭。
佐命一期功高百代。
钦风味道共弘法教。
渊尝请讲净名胜鬘。
俭亦请开法花大品。
渊遇疾昼寝见胡僧云。
菩萨当至。
寻有道人来者是也。
俄而约造焉。
遂豁然病愈。
即请受五戒。
齐给事中娄幼瑜。
少有学术。
约之族祖也。
每见辄趣为礼。
或问。
此乃君族下班。
何乃恭耶。
瑜曰。
菩萨出世方师于天下。
岂老夫敬致而已。
时人未喻此旨。
惟王文宪深以为然。
且约孝通冥感思归遄返。
而二亲丧亡。
并及临诀。
孺慕婴号不交人世。
积时停乡以开慈道。
后还都又住草堂。
少傅沈约。
隆昌中外任。
携与同行。
在郡惟以静漠自娱。
禅诵为乐。
异香入室猛兽驯阶。
常入金华山采桔。
或停赤松涧游止。
时逢宿火乍属神光。
程异不思故略其事。
有道士丁德静。
于馆暴亡。
传云。
山精所弊。
乃要大治祭酒居之。
妖犹充斥。
长山令徐伯超立议。
请约移居曾未浃旬。
而神魅弭息。
后昼卧见二青衣女子。
从涧水出礼悔云。
夙障深重堕此水精。
昼夜烦恼。
即求授戒。
自尔灾怪永绝。
及沈侯罢郡。
相携出都。
还住本寺。
恭事勤肃礼敬弥隆。
文章往复相继晷漏。
以沈词藻之盛秀出当时。
临官莅职。
必同居府舍。
率意往来。
未尝以朱门蓬户为隔。
齐建武中谓沈曰。
贫道昔为王褚二公供养。
遂居令仆之省。
檀越为之当复入地矣。
天监元年沈为尚书仆射。
启敕请入省住。
十一年临丹阳尹。
无何而叹。
有忧生之嗟。
报曰。
檀越福报已尽。
贫道未得灭度词旨悽然。
俄而沈殒。
故其预契未然皆此类也。
既而留心方等研精九部。
皆蕴匮胸襟陶蓥怀抱。
显说弘通当仁不让。
劬劳汲引隆益群品。
皇帝斲彫文璞。
信无为道发菩提心。
搆重云殿。
以戒业精微功德渊广。
既为万善之本。
实亦众行所先。
譬巨海百川之长。
若须弥群山之最。
三果四向缘此以成。
十力三明因兹而立。
帝乃博采经教撰立戒品。
条草毕举仪式具陈。
制造圆坛用明果极。
以为道资人弘理无虚授。
事藉躬亲民信乃立。
且帝皇师臣大圣师友。
遂古以来斯道无坠。
农轩周孔宪章仁义。
况理越天人之外。
义超名器之表。
以约德高人世道被幽冥。
允膺阇梨之尊。
属当智者之号。
逡巡退让情在固执。
慇勤劝请辞不获命。
天监十一年始敕引见。
事协心期道存目击。
自尔去来禁省礼供优给。
至十八年己亥四月八日。
天子发弘誓心受菩萨戒。
乃幸等觉殿。
降彫玉辇。
屈万乘之尊。
申在三之敬。
暂屏衮服恭受田衣。
宣度净仪曲躬诚肃。
于时日月贞华天地融朗。
大赦天下率土同庆。
自是入见别施漆榻。
上先作礼然后就坐。
皇储以下爰至王姬。
道俗士庶咸希度脱。
弟子著籍者凡四万八千人。
尝授戒时有一乾鹊。
历阶而升。
状若餐受。
至说戒毕然后飞腾。
又尝述戒。
有二孔雀驱斥不去。
敕乃听上。
徐行至坛俛颈听法。
上曰。
此鸟必欲灭度别受馀果。
矜其至诚更为说法。
后数日二鸟无何同化。
又初授戒。
夜梦从草堂寺以绵罽席路。
直至台门。
自坐禅床。
去地数丈。
天人围绕为众说法。
以事而详。
等黄帝之梦往华胥。
同目连之神登兜率。
至人行止孰能议之。
而爱悦闲静祥华虚室。
寺侧依栖咸生慈道。
故使麇麚群于兕虎。
凫鹜狎于鹰鹯。
飞走腾伏自相驯扰。
非夫仁泽潜化。
孰能如此者乎。
后静居闲室忽有野媪。
赍书数卷置经案上。
无言而出。
并持异树自植于庭云。
青庭树也。
约曰。
此书美也不我俟看。
如其恶也亦不劳视经七日又见一叟请书而退。
此树叶绿花红扶疏尚在。
又感异鸟。
身赤尾长形如翡翠。
相随栖息出入树间。
中大通四年梦见旧宅。
白壁朱门赫然壮丽。
仍发愿造寺。
诏乃号为本生焉。
大同一年又敕。
改所居竹山里。
为智者里。
缙云旧壤传芳图谍。
山川灵异擅奇函夏。
福地仙乡此焉攸立。
而约饭饵松朮三十馀年。
布艾为衣过七十载。
鸣谦立操擅望当时。
乃以大同元年八月。
使人伐门外树枝曰。
舆驾当来勿令妨路。
人未之测。
至九月六日现疾。
北首右胁而卧。
神识恬愉了无痛恼。
谓弟子曰。
我梦四部大众幡花罗列空中迎我凌云而去。
福报当讫。
至十六日敕遣舍人徐俨参疾。
答云。
今夜当去。
至五更二唱异香满室左右肃然。
乃曰。
夫生有死自然恒数。
勤修念慧勿起乱想。
言毕合掌便入涅槃。
春秋八十有四。
六十三夏。
天子临诀悲恸。
僚宰辍听览者二旬有一。
其月二十九日。
于独龙山宝志墓左𡒨之。
初约卧疾。
见一老公执锡来入。
及迁化日。
诸僧咸卜寺之东岩。
帝乃改葬独龙。
抑其前见之叟。
则志公相迎者乎。
又临终夜所乘青牛忽然鸣吼泪下交流。
至葬日敕使牵从部伍发寺至山。
吼泪不息。
又建塔之始。
白鹤一双绕坟鸣泪声其哀婉。
葬后三日欻然永逝。
下敕竖碑墓左。
诏王筠为文。
神僧传·卷第四
释慧约。
字德素。
姓娄氏。
东阳乌伤人也。
祖世为东南仕族。
有占其茔墓者云。
后世当有苦行得道者为帝王师焉。
母留氏梦长人擎金像令吞之。
又见紫光绕身。
因而有孕。
便觉精神爽发思理明悟。
及载诞之日。
光香充满身白如雪。
俗因名为灵粲。
儿童时聚沙为佛塔。
垒石为高座。
七岁便求入学。
即诵孝经论语。
乃至史传披文见意。
宅南有果园邻童竞采常以为患。
乃舍己所得空拳而返。
乡土以蚕桑为业。
常怀悲恻。
由是不服缣纩。
季父喜畋腊化终不改。
常叹曰。
飞走之类去人甚远。
好生恶死此情何别。
乃绝膻腥。
叔父遂避于他里恣行剿戮。
梦赤衣使者手持矛戟。
谓曰。
汝终日杀生。
菩萨教化又不能止。
捉来就死。
惊觉汗流。
旦便毁诸猎具深改前咎。
约复至常所猎处。
见麋鹿数十头腾倚随船。
若有愧谢者所居。
僻左不尝见寺忽值。
一僧访以至教彼乃。
举手东指云剡中。
佛事甚盛因仍。
不见方悟。
神人至年。
十二始游于剡遍礼。
塔庙肆意。
山川远会。
素心多究。
经典宋泰。
始四年于上虞东山寺辞亲剪落时年。
十七事南。
林寺沙门慧静。
随静住剡之梵居寺。
服勤就养年踰一纪。
及静之亡。
尽心丧之。
礼服阕之。
后却粒岩栖饵以松朮。
蠲疾延年深有成益。
齐太宰文简公褚渊。
尝请讲净名胜鬘。
渊遇疾昼寝。
见梵僧云。
菩萨当至。
寻有道人来者是也。
俄而约造焉。
遂豁然病愈。
即请受五戒。
齐给事中娄幼瑜少有学术。
约之族祖也。
每见辄起为礼。
或问。
此乃君族下班。
何乃恭耶。
瑜曰。
菩萨出世方师于天下。
岂老夫致敬而已。
时人未喻此旨。
惟王文宪深以为然。
后还都又住草堂。
少傅沈约。
隆昌中外任携与同行在郡。
惟以静漠自娱禅诵为乐。
异香入室猛兽驯阶。
常入金华山采结。
或停赤松涧。
有道士丁德静。
于馆暴亡。
传云。
山精所毙。
乃要大治祭酒居之。
妖犹充斥。
长山令徐伯超立议请约移居。
曾未浃旬而神魅弭息。
后昼卧见二青衣女子从涧水出。
礼悔云。
夙障深重。
堕此水精。
昼夜烦恼。
即授以归戒。
自尔灾怪永绝。
天监十八年己亥四月八日。
天子发弘誓心受菩萨戒。
乃幸等觉殿。
皇储已下爰至道俗士庶。
咸希度脱。
弟子著录者凡四万八千人。
尝受戒时。
有一乾鹊历阶而升。
状若餐受。
至说戒毕然后飞腾。
又尝述戒有二孔雀。
驱斥不去。
敕乃听上。
徐行至坛俛颈听法。
上曰。
此鸟必欲灭度别受馀果。
矜其至诚更为说法。
无何二鸟同化。
后静居闲室。
忽有野媪赍书数卷置经案上。
无言而出。
并持异树自植于庭云。
青庭树也。
约曰。
此书美也不俟看之。
如其恶也亦不劳视。
经七日又见一叟请书而退。
此树叶绿花红扶疏尚在。
又感异鸟身赤尾长形如翡翠。
相随栖息出入树间。
大通四年梦见旧宅白壁朱门赫然壮丽。
仍发愿造寺。
诏乃号为本生焉。
又敕改所居竹山里为智者里。
大同元年八月使人伐门外树枝曰。
舆驾当来勿令妨路。
人未之测。
至九月六日现疾北首右胁而卧。
神识恬愉了无痛恼。
谓弟子曰。
我梦四部大众幡花罗列空中迎我凌云而去。
福报当讫。
至十六日敕遣舍人徐俨参疾。
答曰。
今夜当去。
至五更二唱。
异香满室。
左右肃然。
乃曰。
夫生有死自然恒数。
勤修念慧勿起乱想。
言毕合掌便入涅槃。
春秋八十有四。
六十三夏。
初卧疾时。
见一老公执锡来入。
及迁化日诸僧咸卜寺之东岩。
帝乃改葬独龙。
抑其前见之叟则志公相迎者乎。
又临终夜所乘青牛。
忽然鸣吼泪下交流。
至葬日敕使牵从部伍。
发寺至山吼泪不息。
又建塔之始白鹤一双。
绕坟鸣泪声甚哀惋。
葬后三日欻然永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江。
建阳人。
幼出家。
寻加戒品。
而究其学。
天宝元年。
事道一禅师于州之佛迹岩。
汲水采薪。
未尝告劳。
遂遁居金华山赤松洞。
天大旱。
贤因望空击石。
慢骂曰。
汝等业龙。
无能为也。
若是善萨龙王。
则当遵佛敕。
以救众生。
击石才毕。
雨果霈然。
后游长安。
名檀屡以大寺请住持。
贤弗为屈。
遂登五台。
止太原甘泉寺。
道属之参扣者。
麇至。
忽无疾而卒。
谥大远禅师。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志贤。
姓江。
建阳人也。
夙心刚整幼且成规。
既遂出家寻加戒品。
沾尝渐教守护诸根。
抗节修心不违律范。
大宝元年于本州佛迹岩承事道一禅师。
曾无间然。
汲水拾薪惟务勤苦。
游方见金华山赤松洞是黄初平叱石羊。
之地郁林峻岭泉湖百步许。
意乐幽奇既栖巅顶。
野老负香粇蔬茄以供之。
时天大旱。
贤望空击石曼骂诸龙曰。
若业龙无能为也。
其菩萨龙王胡不遵佛敕救百姓乎。
敲石才毕霈然而作。
婺人咸悦。
后游长安名公硕德列请为大寺功德之师。
贤悚然不顾。
明日遂行登五台。
寻止太原甘泉寺。
道俗请学禅理者继至。
无疾而终。
敕谥大远禅师旌乎厥德矣。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江。
建阳人。
夙心刚整。
幼且成规。
既出家。
寻加戒品。
抗节修心。
不违律范。
大宝元年。
于本州佛迹岩。
承事道一禅师。
汲水拾薪。
惟务勤苦。
游方。
见金华山赤松洞。
是黄初平叱石羊之地。
郁林峻岭。
泉湖百步许。
意乐幽奇。
既栖巅顶。
野老负香粇蔬茹以供之。
时天大旱。
贤望空击石。
曼骂诸龙曰。
若业龙无能为也。
其菩萨龙王。
胡不遵佛敕。
救百姓乎。
敲石才毕。
霈然而作。
婺人咸悦。
后游长安。
名公硕德。
列请为大寺功德之师。
贤悚然不顾。
明日遂行。
登五台。
寻止太原甘泉寺。
道俗请学禅理者继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01 【介绍】: 明应天府上元人,字元玉,自号赤松山农。工诗善画,与徐霖、陈铎等谈艺南都,不喜与王公大人往来。
明诗纪事·丙签·卷十
琮字元玉,上元人,自号赤松山农。
(《金陵琐事》:山农金元玉书,初法赵子昂,晚学张伯雨,精工可爱,落笔人便持去。
吴中文徵仲极赏之,凡得片纸,装潢成卷,题曰「积玉」。
画梅花有逃禅老人笔意,自题绝句云:「一别西湖未得归,孤山风月近何如?
春来剩有看花兴,又向君家写折枝。
」 顾起元《客座赘语》:金元玉尝游浙之赤松山,爱其佳,徘徊不能去,因自号赤松山农。
居常遐视清啸,人莫能窥。
王公贵人雅相倾慕,非先施未尝一至其门。
《辛丑消夏记》:蔡之定云:赤松锐于临池,每夜作书,以五寸烛为度,烛尽而止。
其勤如此。
其书品在莫云卿、聂大年之上。)
释神暄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建阳之留氏。
幼沈静。
有问而后有言。
稍长客婺女。
遂以净人。
入开元寺出家。
一日婺守过之。
见曰。
此儿精神卓朗。
异时必围绕千众。
利益世间。
宜趣薙落。
以务进修。
既受具。
乃止息金华山北百家严石穴中。
常昼夜持诵七佛俱胝咒不辍。
上无屋庐。
下无床榻。
雨露霜雪之变。
则有紫云覆之。
如盖状。
久之徙居赤松洞之东峰。
祯瑞尤著见。
贞元二年。
遇志贤禅师。
为说心法。
获證悟。
而持诵益效。
元和八年。
中丞范扬遣使。
施乳香毡罽器皿。
而暄即以散之。
无所受。
中书舍人王仲。
请就大云寺。
授四众菩萨戒。
十二年尚书孟简。
请说法于会稽。
固辞不往。
八月竟归。
示寂开元寺。
春秋七十六。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神暄俗姓留建阳人也。
幼而沈静非问不言。
客游婺女入开元寺。
志愿出家焉。
无何本郡太守入寺访其师。
见暄神彩朗练。
太守善相人也。
顾之数四。
且曰。
是子真出尘之器。
异日承受深法千众围绕。
必超上果非凡气也。
乃诵七佛俱胝神咒昏晓不绝。
纳戒毕于金华山北洞百家岩有石穴暄居中止息。
不构庵室作露地头陀。
复无床榻。
然有神人吐紫色云气。
而高覆之。
遐望冉冉犹独柱观焉。
其神人时来问道。
拱手白暄曰。
赤松洞之东峰有林泉卓异。
师可居之否。
暄随请往住数年。
越多徵瑞。
贞元二年遇志贤禅师问暄。
如此持诵魔事必生。
欲灭魔怨须识身本。
身本既真无魔无佛。
豁然开悟理事俱成。
神咒功倍。
元和八年范扬中丞知仰遣使赍乳香毡罽器皿施暄。
并回施现前大众。
次中书舍人王仲。
请于大云寺为众受菩萨戒。
十二载平昌孟简尚书。
自会稽甄请不赴。
八月俄回旧山人莫详测。
倏云示灭。
春秋七十六。
弟子建塔焉。
一云。
暄在金华山北多寒少阳。
神人问曰。
师须何物。
曰吾在山之阴苦于凛冽神曰。
小事耳。
至夜闻暄阗之声。
明旦见一小峰移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2—1098 【介绍】: 宋僧。饶州浮梁人。俗姓林,字觉老,号佛印。云门偃公五世法裔。博通中外,工书能诗,尤善言辩。神宗元丰中主镇江金山寺,与苏轼、黄庭坚等均有交游。有语录行世。
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了元(一○三二——一○九八),字觉老,号佛印。生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林氏。幼业儒,后尽捐旧学,白父母出家。游庐山,后嗣江州承天法席,移淮山之斗方,庐山之开先、归宗,丹阳之金山、焦山,江西之大仰,又四住云居,凡四十年。苏轼久与之游。元符元年卒,年六十七。见《禅林僧宝传》卷二九。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九
禅师名了元。
字觉老。
生饶州浮梁林氏。
世业儒。
父祖皆不仕。
元生三岁。
琅琅诵论语。
诸家诗。
五岁诵三千首。
既长从师授五经。
略通大义去。
读首楞严经。
于竹林寺。
爱之尽捐旧学。
白父母。
求出家度生死。
礼宝积寺沙门日用。
试法华。
受具足戒。
游庐山。
谒开先暹道者。
暹自负其号。
海上横行。
俯视后进。
元与问答捷给。
暹大称赏。
以为真英灵衲子也。
时年十九。
已而又谒圆通讷禅师。
讷惊其翰墨曰。
骨格已似雪窦。
后来之俊也。
时书记怀琏。
方应 诏而西。
讷以元嗣琏之职。
江州承天法席虚。
讷又以元当迁。
郡将见而少之。
讷曰。
元齿少而德壮。
虽万耆衲。
不可折也。
于是说法。
为开先之嗣。
时年二十八。
自其始住承天。
移淮山之斗方。
庐山之开先归宗。
丹阳之金山焦山。
江西之大仰。
又四住云居。
凡四十年之间。
德化缁白。
名闻幼稚。
缙绅之贤者。
多与之游。
苏东坡谪黄州。
庐山对岸。
元居归宗。
詶酢妙句。
与烟云争丽。
及其在金山。
则东坡得释还吴中。
次丹阳。
以书抵元曰。
不必出山。
当学赵州上等接人。
元得书径来。
东坡迎笑问之。
元以偈为献(或作戏)曰。
赵州当日少谦光。
不出三门见赵王。
争似金山无量相。
大千都是一禅床。
东坡抚掌称善。
东坡尝访弟子由于高安。
将至之夕。
子由与洞山真净文禅师。
圣寿聪禅师。
连床夜语三鼓矣。
真净忽惊觉曰。
偶梦吾等谒五祖戒禅师。
不思而梦。
何祥耶。
子由撼聪公。
聪曰。
吾方梦见戒禅师。
于是起。
品坐笑曰。
梦乃有同者乎。
俄报东坡已至奉新。
子由𢹂两衲。
候于城南建山寺。
有顷东坡至。
理梦事问。
戒公生何所。
曰陕右。
东坡曰。
轼十馀岁时。
时梦身是僧。
往来陕西。
又问。
戒状奚若。
曰。
戒失一目。
东坡曰。
先妣方娠。
梦僧至门。
瘠而眇。
又问戒终何所。
曰高安大愚。
今五十年。
而东坡时年四十九。
后与真净书。
其略曰。
戒和尚不识人嫌。
强颜复出。
亦可笑矣。
既是法契(或云法器)。
愿痛加磨励。
使还旧观。
自是常著衲衣。
故元以裙赠之。
而东坡酬以玉带。
有偈曰。
病骨难堪玉带围。
钝根仍落箭锋机。
会当乞食歌姬院。
夺得云山旧衲衣。
又曰。
此带阅人如传舍。
流传到我亦悠哉。
锦袍错落尤相称。
乞与佯狂老万回。
元所居方丈。
特高名妙高台。
东坡又作诗曰。
我欲乘飞车。
东访赤松子
蓬莱不可到。
弱水三万里。
不如金山去。
清风半帆耳。
中有妙高台。
云峰自孤起。
仰观初无路。
谁信平如砥。
台中老比丘。
碧眼照窗几。
巉巉玉为骨。
凛凛霜入齿。
机锋不可触。
千偈如翻水。
何须寻德云。
只此比丘是。
长生未暇学。
请学长不死。
太子少保张公方平安道。
为滁州日。
游琅琊山藏院。
呼梯梯梁。
得木匣发之。
忽悟前身。
盖知藏僧也。
写楞伽经。
未终而化。
安道续书残轴。
笔迹宛然如昔。
号二生经。
安道欲刻以印施四方。
东坡曰。
此经在他人。
犹为希世之瑞。
况于公乎。
请家藏为子孙无穷之福。
元请东坡代书之。
镂板金山。
时士大夫。
师欧阳文忠公为古文。
公佐韩子。
诋我以原性。
性者与生俱生之论。
为铨量。
元故以是劝之。
又尝谓众曰。
昔云门说法如云雨。
绝不喜人记录其语。
见必骂逐曰。
汝口不用。
反记吾语。
异时裨贩我去。
今室中对机录。
皆香林明教以纸为衣。
随所闻即书之。
后世学者。
渔猎文字语言。
正如吹网欲满。
非愚即狂。
时江浙丛林。
尚以文字为禅。
谓之请益。
故元以是讽之。
高丽僧统义天。
航海至明州。
传云。
义天弃王者位出家。
上疏乞遍历丛林。
问法受道。
有诏朝奉郎杨杰次公。
馆伴所经。
吴中诸刹。
皆迎饯如王臣礼。
至金山。
元床坐。
纳其大展。
次公惊问故。
元曰。
义天亦异国僧耳。
僧至丛林。
规绳如是。
不可易也。
众姓出家。
同名释子。
自非买崔卢。
以门阀相高。
安问贵种。
次公曰。
卑之少徇时宜。
求异诸方。
亦岂觉老心哉。
元曰。
不然。
屈道随俗。
诸方先失一只眼。
何以示华夏师法乎。
朝廷闻之。
以元为知大体。
观文殿学士王公韶子淳。
出守南昌。
自以久帅西塞。
滥杀罚。
留神空宗。
祈妙语。
以藻雪之。
而元适至。
子淳请说法于上蓝。
元炷香曰。
此香为杀人不眨眼上将军。
立地成佛大居士。
一众哗曰善。
子淳亦悠然意消。
灵源清禅师在众时。
厕云居法席。
痛自韬晦。
而声名自然在人口。
元升座。
举以为堂中第一座。
丛林服其公。
非特清公。
如感铁面哲真如。
百丈肃。
仰山简。
皆元所赏识也。
李公麟伯时。
为元写照。
元曰。
必为我作笑状。
自为赞曰。
李公天上石麒麟。
传得云居道者真。
不为拈花明大事。
等闲开口笑何人。
泥牛漫向风前嗅。
枯木无端雪里春。
对现堂堂俱不识。
太平时代自由身。
元符元年正月初四日。
听客语有会其心者。
轩渠一笑而化。
其令𦘕笑状。
而赞之。
非苟然也。
阅世六十有七。
坐五十有二夏。
元骨面而秀清。
临事无凝滞。
过眼水流云散。
其为人服义疾恶。
初举感铁面。
嗣承天。
感曰。
使典粥饭。
供十方僧。
可也。
如欲继嗣。
则慈感已有师。
元奇之。
又举宣长老住甘露。
宣后卖元。
元白于官曰。
宣演法未有宗旨。
乞改正。
宣竟以是遭逐。
杨次公曰。
牵牛蹊人之田。
而夺之牛也。
元不恤。
元尝游京师。
谒曹王。
王以其名。
奏之神考。
赐磨衲。
号佛印。
东坡滑稽于翰墨。
戏为之赞。
世喜传。
故并记之。
赞曰。
佛印种性从横。
慧辨敏速。
如新生驹。
不受控勒。
盖其材足以御侮。
观其临事。
护法之心深矣。

人物简介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子象初名璿字文卿上元人有野全子集
明诗纪事·丁签·卷十五
承举初名璿,字文卿,更字子象,上元人。
有《东村稿》、《采毫录》、《西游录》、《在客稿》、《日得录》、《广陵杂录》、湘中漫录。
(顾磷《息园存稿》:谢子象八岁善诗,客命赋《暮秋》,援笔立就,至「紫塞风寒雁叫霜」,客惊叹,呼为奇童。
稍长从吴元玉学,见其「深林下马苍苔滑,野寺入门秋爽多」句,击节鉴赏。
柴墟储静夫为南考功,作檀园诗社,引子象与诸文士联句,往往出奇绝众,常屈一座。
兄弟四人各善诗画,风流清迈,时拟谢庭诸郎。
《金陵琐事》:李著学画于沈启南,学成归家,只彷吴次翁之笔以售,缘当时陪京重次翁之画故耳。
谢子象题其画云:「银河无路泛仙槎,一舸空江此是家。
残月照人秋睡稳,不知清梦在芦花。
」 田按:盛仲交合史痴翁、金赤松诗为《江南二隐稿》。
子象诗品尝在二人之上,痴翁、赤松自以书画重耳。)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盛旷,字元放,武林(今浙江杭州)人。
年十岁学道于金华三洞,十五六岁迁寓赤松
高宗绍兴间召见,赐号至乐先生。
卒年七十馀。
有《华松篇》,已佚。
事见《金华赤松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