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栖筠

相关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维基
李崧祥(1484年—1558年),字时望,号密岩,晚号恭川,南直隶池州府贵池县人,民籍。
生于成化二十年甲辰六月二十五日。
正德八年(1513年)癸酉科应天府乡试举人,九年(1514年)联捷甲戌科二甲第四名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山东按察司佥事,嘉靖九年(1530年)十二月升山西按察司副使、备兵潞安,十三年三月升河南布政司右参政,赴任时,适逢上党青羊山贼作乱,抚按官员以崧祥有剿灭贼人的才能,特意将他留任,总领四道兵马,入山剿贼,剿平后设置平顺县,用以扼止山之要害。
升浙江按察使,十五年闰十二月升江西右布政使,十六年七月升本司左布政使,调四川左布政使,进京入觐,劝谏停止采木之徭役,因忤执政者,致仕归乡。
卒于嘉靖三十七年戊午十一月二十二日。
著有《源头李氏文献存稿》、《恭川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4—780 【介绍】: 唐僧。俗姓刘。幼出家,事灵隐谋禅师。玄宗天宝四载,受戒于东海览真,传律于会稽昙一。肃宗至德中,举高行,隶名苏州开元寺。乾元中,诏天下二十五寺,各定大德七人,长讲戒律,秀为其一。擅场十六番,律枢正持,为湖南北宗仰。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辩秀。
俗姓刘氏。
汉楚王交三十一代孙也。
秀幼孤。
诸父哀字。
礼如教立孝自天生。
而宿植缘深心田欲稔。
因请伯氏出家长行。
哀而舍旃。
事灵隐谋禅师便能问津。
图入道之意。
所闻指训。
如凉风入怀。
醒然清悟。
天宝四年受戒于东海鉴真大师。
传律于会稽昙一。
至德中举高行隶名于吴郡开元寺。
乾元中下诏天下二十五寺。
各定大德七人长讲戒律秀应其数也。
顷年于净土一门不愆于念。
尝谓人曰。
昔闻西方之行是有相大乘。
此乃蓬心不直非达观之说。
何邪夫出言即性发意皆如。
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况我正念乎。
秀坛场一十六番度人孤制。
律枢正持僧纲自肯。
湖南北皆宗仰焉。
以建中元年六月十五日寝疾而终。
春秋六十七。
法腊三十五。
当其逝日。
有庭树一本。
枝叶扶疏朝华正敷。
而遽萎瘁。
其年七月五日。
迁灵龛于武丘西寺松门之右。
门人道亮道该清会。
偕绕旃檀之香树也。
故观察使韦元甫李栖筠虢州刺史李纾。
御史中丞李道昌。
尽钦慕往德。
亦林下之交。
霅昼为碑颂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7—791 【介绍】: 唐僧。吴郡人,字恒度。俗姓徐。南朝陈徐陵七世孙。幼依钱塘龙泉道场一公出家。初进具于兴大师,通《律钞》于昙一。后十讲《律钞》,五升坛场。肃宗乾元初为大德,住开元寺讲戒律,从学者均一时闻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字恒度。姓徐氏。八代祖。摛。齐景陵王西邸学士。其子陵。梁尚书左仆射。有文章。与庚子山齐名。陈亡佐治吴邑。遂家吴。皓吴产也。姿性耿介。矫矫欲脱俗。寻依钱塘龙泉道场一公。出家。天宝六年。诏精择脩洁者。每州许度三人。皓获隶籍包山福愿道场。初从兴大师进具。后读南山律钞于昙一大师。未几。复归隐包山。乾元初。诏以天下二十七寺。各选大德七人。使长讲律法。众请住开元寺。晚年究心圆宗别置西方净社诵法华经九千馀部贞元六年十月疾。至十三月疾亟。顾谓弟子维亮曰。必归我于洞庭置塔。是夜天无云翳。而星陨如雨。遂卒于开元寺。寿七十五。腊四十三。其窆也。霅昼作碑颂。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神皓。
字恒度。
姓徐氏。
八代祖摛齐竟陵王西邸学士。
子陵梁尚书左仆射。
其文与庚子山齐名。
迨陈国亡。
因佐吴邑。
遂家姑苏。
皓乃为吴郡人也。
天性耿洁风韵朗迈。
幼负脱俗之姿。
寻依钱塘龙泉道场一公出家。
天宝六年降版诏精择真行一州许度三人。
皓居荐首。
因隶僧籍于包山福愿道场。
初进具于兴大师。
次通律钞于昙一。
后士讲律钞。
五升坛场遂乘舟归包山。
使野叟诛茅山童扫石。
逍遥栖息旋增修屋宇。
乾元元祀有诏天下二十七寺。
各奏大德七人长讲戒律。
因请住开元寺。
欲果其愿且惧简书。
遂僶俛从命。
奉戒弟子开州刺史陆向前给事中严涚服道弟子礼部侍郎刘太真前大理评事张象钦风弟子前廉史亚相李栖筠
请纲任海隅。
一邑缁伍三变至于道。
末年工于圆宗。
别置西方法社。
诵法华经九千馀部。
贞元六年十月开元寺遇疾至十二月顾嘱弟子维亮曰。
我弃世后可归洞庭故山置塔。
说法而终。
是夜琉璃色天星霣如雨。
西方兆眹密现于前。
春秋七十五。
僧腊四十三。
门人维亮。
有文有道独步当时。
执师之丧不以證而废教也。
传法弟子道超灵俊道浚道棱维让维诚。
皆一时英迈。
霅昼为坟塔碑颂美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3 【介绍】: 唐华州华阴人,字叔敖。
登进士第,为江陵吕諲判官。
方士申泰芝得幸于肃宗,郢言其左道,流建州。
代宗初,召为监察御史。
李栖筠荐,拜河南尹。
大历末,进拜京兆尹。
明持法令,疾恶抚穷,敢诛杀,号称职。
德宗时,为宰相杨炎恶,阴讽御史劾之,削兼御史中丞,后以事罢为大理卿。
炎罢,卢杞引郢为御史大夫,共谋炎罪。
天下以郢挟宰相报仇为不宜。
然杞忌郢才,因事出郢为费州刺史,岁余卒。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二
郢字叔敖。华州华阴人。第进士。补太常协律郎。代宗初为监察御史。累拜河南尹。大历末进拜京兆尹。罢为大理卿。迁御史大夫。出为费州刺史。
裴胄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9—803 【介绍】: 唐绛州闻喜人,字胤叔。
裴宽弟子。
擢明经第。
初在李抱玉凤翔幕府,更从宣歙观察使陈少游,抱玉怒,劾贬桐庐尉。
李栖筠为浙西观察使,引胄为支使。
代宗召栖筠为御史大夫,除胄殿中侍御史。
为元载所恶。
栖筠卒,胄护丧归洛阳,人为危之,胄屹然不沮惴。
载败,始拜刑部员外郎,累迁荆南节度使。
每中使至,待之有节,饷直不数金,以是人称之。
卒谥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中宝鼎人,字公和。
肃宗至德二载,为右补阙,于凤翔主贡举,放进士二十一人。
代宗大历二年,为礼部侍郎,连知四年贡举。
迁吏部侍郎。
八年,李栖筠劾其典选违格,贬歙州刺史。
大历末,为宣歙观察使,有惠政,州立去思碑。
德宗建中元年,入为尚书左丞。
寻坐在宣州时盗隐官物,贬桂州长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泉州莆田人,字茂彦。
读书强记,以明经擢第。
临汀多山鬼淫祠,民厌苦之,撰《无鬼论》。
刺史樊晃奏署临汀令,以治行迁别驾。
李栖筠荐授太子詹事。
子九人俱官刺史,号九牧林家。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4?—? 一作林丕。字茂彦,一字茂则,号师道,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玄宗天宝十二载(753,一作十一载)20岁以明经登第。除临汀郡曹掾。刺史樊晃荐其署临汀令。代宗初,授临汀别驾,知州事。卒年不详。事迹散见《新唐书·林蕴传》、《永乐大典》卷七八九三引《临汀志》、《登科记考》卷九。《全唐诗》存诗1首。
萧存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颍川人,祖籍南兰陵,字伯诚。
萧颖士子。
能文辞,与韩会、沈既济、梁肃等善。
浙西观察使李栖筠表为常熟主簿。
颜真卿在湖州,与存及陆鸿渐等讨摭古今韵字所原,作书数百篇。
德宗建中初由殿中侍御史四迁比部郎中。
后张滂主财赋,辟存留务京师。
裴延龄与滂不协,存疾其奸,去官,风痹卒。
徐岱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嘉兴人,字处仁。
家世务农,于学无所不通。
代宗大历中,刘晏表为校书郎。
浙西观察使李栖筠钦其贤,署所居为复礼乡。
历迁偃师尉、太常博士。
从德宗走奉天,以膳部员外郎兼博士。
贞元初,为太子、诸王侍读,进给事中、史馆修撰。
性笃慎,不言人短。
宗族孤遗者,皆为婚嫁。
卒年五十。
有《奉天记》。
释道兴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刘氏。
秦州人。
隋季天下大乱。
兴八九岁。
常欲出家。
父母不允。
辄逃诣寺。
挽之无还意。
父母患焉。
年十九。
竟自隐匿大光寺。
父母遍求不可得。
众悯其志。
为劝喻。
即剃落。
尝语其徒曰。
人身难得。
宜持戒毋怠。
贼虏其母以去。
兴方以沙弥。
于寺营务。
闻之遽夜驰六十里。
诣贼所。
拜且泣。
乞与母俱还。
贼刃之未殊。
念曰。
此僧以其母故。
死不惧。
岂非至孝。
杀至孝不祥。
因裂裳裹创。
使负其母。
由间道走城。
后避难。
入蜀道。
逢一老僧与同行。
老僧谓兴。
吾有黄金十两。
幸达宁静地。
共分之。
愿勿惮负荷也。
兴意以为金贾祸物。
如来且不许手持宝。
况负荷耶。
乃辞老僧独行抵河池县而赞皇公偶识之。
为发仆卫。
送至梁州。
或传。
老僧遇贼于三泉县。
杀而取其金云。
兴既进具。
行头陀。
依智舜律师习毗尼。
听五过。
能覆述。
舜深奇慧解。
复承首律师于京师。
大义益通贯。
还蜀。
博综经论。
又禀受心要于江禅师下。
然于律则尤所究意焉。
每叹曰。
佛法渐替。
轻慢日增。
吾亦焉敢亵渎哉。
故凡戒非三二十请。
未尝许其开授。
则其重法可知矣。
当其沥六趣生死苦语以励众。
至有垂涕泣者。
兴充福胜寺都维那。
寺主以有司命。
戒不得停客。
客之来者。
兴皆宿食之。
无所拒。
主大怒曰。
年少敢尔。
我语不见用。
并不用官司命邪。
兴从容进曰。
官不容针。
私通车马。
僧三宝也。
于法宜受。
否则违佛制。
佛制官司命。
其孰轻重。
主愈怒。
久之乃悔。
贞观中青城戴令来。
暮夜宿兴房中。
三鼓矣。
忽惊走出外曰。
见一僧服赤。
执杖击其背云。
何故宿此。
急呼火视背。
有杖痕。
阔三指。
旋从兴忏罪而去。
尝疾病。
盛闻音乐。
室中独念。
以为吾平生求佛果。
人天报非所求也。
应念声灭。
疾随差。
自尔日礼千佛。
永徽中。
玄奘法师。
送以所获于西天舍利。
使供养。
兴于房中。
别立道场。
发愿曰。
若其传法礼佛。
契圣心者。
请放光瑞證明。
俄而一室尽金色。
显庆四年终。
寿六十七。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明律下之馀
释道兴。
姓刘。
本住秦州。
八九岁时常念出家。
私诣僧寺不肯还。
二亲恐失。
年十九。
决意定诣大光寺求出家。
僧众悯之。
二亲苦求隐避不失。
众为解喻便许剃落。
时天下大乱贼𡨥交横。
死者山积。
兴为沙弥语诸徒曰。
人身难得持戒第一。
母为贼掠将去。
离城六十里。
兴没命寻逐。
至已被伤未绝。
贼见曰。
此僧诚为至孝。
逐母至此。
便不尽命。
乃背负母还城。
城中咸怪。
贼路凶险何因得返。
避难投蜀至河池县。
赞皇公蒙被安慰。
送至梁州。
兴与一老僧相随。
彼有金十两。
谓兴曰。
吾有金可为负至蜀共分。
兴曰。
此危身物。
佛又不许。
不可将行。
若不信者善恶应验。
逐舍而独往。
彼持金者至三泉县逢贼致死。
既至蜀川年满进具。
常行兰若头陀乞食。
智舜律师当衢讲匠。
依听五遍便能覆述。
每有异见舜深奇之。
后至京师首律师下伸大义。
如别所引。
后还蜀川。
广听经论。
不爽光阴。
又于江禅师下禀受禅道。
以为徵心要术也。
自舜没后接构律筵。
每年讲席极为稽引。
三十二度来请者方许开宗。
每叹云。
佛法渐替轻慢日增。
余不敢轻。
所以为重法故尔。
即以慇勤郑重为善法种子。
若无此种何由可遇。
所以每讲律部。
及发菩提心。
以此励众。
听者垂泣恩诲。
兴待众涕泣静已。
久久方令唱文。
如此非一。
四远来投无客主。
兴知都维那。
于时官府急切不许客住。
诸寺无停者咸来。
即安抚。
寺主曰。
依官制不许。
何得停之。
兴曰。
官不许容针。
私容车马。
寺主岂不闻耶。
寺主大怒曰。
年少不用我语。
兴曰。
此三宝也。
敬则见善。
嫌则感恶。
寺主愤恚还房。
眼看袈裟不见。
又往三门王家会。
受饭谓言。
是血食。
人喻之竟不食。
返寺向兴忏悔。
寻终行兰若。
时鬼来恼乱。
兴出绳床。
鬼退为受三归已。
为礼佛名。
鬼亦随礼。
贞观中。
青城戴令。
来慕欲与兴同房宿。
夜中眠惊走出房外云。
见一赤衣僧。
执杖打背云何因在此宿。
以火照背。
如三指大。
隐轸赤色。
因求悔过。
兴遇疾甚。
闻室中音乐声。
自念。
我所求者本在佛果。
不愿人天。
所愿不虚诸有魔乱自应消灭。
言已声灭。
自此便差。
常礼千佛日别一遍。
永徽三年。
玄奘法师送舍利令供养。
兴获已于房内立道场发正愿曰。
若一生传法。
并礼贤劫千佛。
如契圣心请放光明。
如语一室并为金色。
弟子咸见。
以显庆四年月日。
终于福胜。
春秋六十有七。
兴自在道行节在怀。
昼夜恒坐曾不偃亚。
未常诣市不受别利。
乞食之外不出寺门。
不乘畜生不服非。
法益部五象敬而重之。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刘。
本住秦州。
八九岁时。
常念出家。
年十九。
决意诣大光寺。
僧众悯之。
二亲苦求。
众为解喻。
便许剃落。
时天下大乱。
贼寇交横。
死者山积。
兴为沙弥。
语诸徒曰。
人身难得。
持戒第一。
母为贼掠将去。
离城六十里。
兴没命寻逐。
至已被伤未绝。
贼见曰。
此僧诚为至孝。
逐母至此。
便不尽命。
乃背负母还城。
城中咸怪。
贼路凶险。
何因得返。
避难投蜀。
至河池县。
赞皇公
蒙被安慰。
送至梁州。
年满进具。
常行兰若。
头陀乞食。
智舜律师。
当衢讲匠。
依听五遍。
便能覆述。
每有异见。
舜深奇之。
后还蜀川。
广听经论。
不爽光阴。
又于江禅师下。
禀受禅道。
以为徵心要术。
自舜没后。
接讲律筵。
每讲律部。
及发菩提心。
以此励众。
听者垂泣。
四远来投。
于时官府急切。
不许客住。
诸寺无停者。
咸来即安抚。
寺主曰。
依官制不许。
何得停之。
兴曰。
官不许容针。
私容车马。
寺主岂不闻耶。
寺主大怒曰。
年少不用我语。
兴曰。
此三宝也。
敬则见善。
嫌则感恶。
寺主愤恚还房。
眼看袈裟不见。
又往三门王家会受饭。
谓言是血食。
人喻之竟不食返寺。
向兴忏悔。
寻终行兰若。
时鬼来恼乱。
兴出绳床。
鬼退。
为受三归已。
为礼佛名。
鬼亦随礼。
贞观中。
青城戴令来暮。
欲与兴同房宿。
夜中眠惊。
走出房外。
云见一赤衣僧。
执杖打背。
云何因在此宿。
以火照背。
如三指大。
隐轸赤色。
因求悔过。
兴遇疾甚。
闻室中音乐声。
自此便差。
常礼千佛。
日别一遍。
永徽三年。
玄奘法师。
送舍利令供养。
兴获已。
于房内立道场。
发正愿曰。
若一生传法。
并礼贤劫千佛。
如契圣心。
请放光明。
如语一室并为金色。
以显庆四年月日。
终于福胜。
春秋六十有七。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