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渊

相关人物:共 191 位
共 191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同州冯翊人。
乔知之父。
高祖女庐陵公主,拜驸马都尉。
太宗贞观二十年,为夏州都督,与薛延陀战,败之。
高宗显庆三年,为凉州刺史。
上元二年,改华州刺史。
官至同州刺史。
有集,卢照邻为之作序。
全唐文·卷一百八十七
师望。高宗朝封襄邑县子驸马都尉。显庆三年为凉州剌史。上元二年移华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4 【介绍】: 唐宗室。
高祖第二十二子。
封滕王。
历金州刺史、苏州刺史、洪州都督、寿州刺史、隆州刺史。
武则天时进拜开府仪同三司、梁州都督。
元婴骄纵逸游,数犯宪章,曾谪置滁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8 【介绍】: 唐宗室。
高祖第十四子。
初封蜀王,后徙吴王。
太宗贞观中改封霍王。
多才气,性至孝。
历任寿、绛、徐、定、襄、青等州刺史,为政清静。
后坐与越王李贞连谋起兵,徙黔州,槛车行至陈仓而死。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88 高祖李渊第十四子。
高祖武德六年(623)封蜀王。
八年徙封吴王。
太宗贞观十年(636)改封霍王。
贞观间历任寿、绛、徐、定四州刺史。
高宗时居外藩,朝廷大事常密制询问之。
武后时历刺襄、青二州。
垂拱四年(688),坐事徙居黔州,行至陈仓而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册府元龟》卷一一〇收其与高宗等联句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李元名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9 【介绍】: 唐宗室。
高祖第十八子。
封舒王。
幼通义方,及长矜庄廉洁,不问家人产业。
历任寿、滑、许、郑、石等州刺史,有治名。
武则天时与子李亶俱为丘神绩所陷,被杀。
李灵夔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8 【介绍】: 唐宗室。
高祖第十九子。
好学,善草隶,通音律。
初封魏王,后改封鲁王。
历五州刺史,迁太子太师。
因谋起兵事泄,流振州,自缢而死。
赵瑰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8 【介绍】: 唐京兆长安人。
高祖女常乐公主。
女为周王显妃。
高宗乾封二年,官台州刺史。
历左千牛将军,定州刺史。
武则天甚恶公主,上元二年,妃坐废幽死,贬壤括州刺史,令公主随之官,绝其朝谒。
垂拱四年,为寿州刺史,以与公主预越王贞谋反事,诛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弘农华阴人。
杨师道侄。
高祖女安平公主。
高宗咸亨中,官至礼部尚书。
时一门之中,驸马三人,王妃五人,三品以上官二十余人,隆盛无比。
李盖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中山(今河北定州市)人。
少知名,历位殿中都官二尚书、左将军,封南郡公。
太武帝妹武威长公主,而出其妻舆氏。
官至尚书右仆射。
卒谥庄。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7—978 【介绍】: 五代时南唐国主。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世称李后主。李璟第六子。自太子冀以上五子皆早亡,煜以次封吴王。宋太祖建隆二年,立为太子,旋嗣位,奉宋正朔,称江南国主。常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在位十五年。国亡后被俘至汴京,封违命侯。后为宋太宗鸩杀。煜为人仁孝,颇有慧性,善属文,工书画,能音乐,尤以词名。其词前期多写宫廷生活,风格绮靡;后期因遭亡国之痛,多故国之思,风格为之一变。后人辑其词与其父璟词合刻为《南唐二主词》。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37—978 字重光,初名重嘉,号钟隐,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宋太祖建隆二年(961)继位,世称李后主。开宝八年(975),国亡,为宋所俘,封违命侯。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被毒死。有集30卷,已佚。生平见徐铉《大宋左千牛卫将军追封英王陇西公墓志铭》、《新五代史》、《宋史》及马令、陆游二《南唐书》本传。近人夏承焘有《南唐二主年谱》。善诗文、音乐、绘画,尤工词。抒写离别之思,家国之痛,情真语挚。《全唐诗》存诗18首。《全唐诗续拾》补断句10。
唐诗汇评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自称钟山隐士、莲峰居士等,徐州(今属江苏)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嗣位。开宝八年(975),宋军陷金陵,煜被俘,次年至汴京,封违命侯,改封陇西公。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被毒死。追封吴王。李煜有多方面文学艺术才能,兼擅诗、词、文。善书,工画,知音律。其遭罹多故,好为凄苦之词。有文集三十卷,已佚。《全唐诗》存诗十八首。
词学图录
李煜(937-978) 南唐后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后人将其词与其父李璟词合刻为《南唐二主词》。
全唐文·卷一百二十八
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嗣主景第六子。封安定郡公。进封郑王。徙吴王。以尚书令知政事。宋建隆二年。嗣主南迁。立为太子监国。嗣主殂。袭位。更今名。开宝七年。宋师南征。八年。金陵陷。肉袒降于军门。封违命侯。太平兴国初改封陇西郡公。三年七月薨。年四十二。赠太师。封吴王。

作品评论

宣和书谱
江南伪后主李煜,字重光。
早慧精敏,审音律,善书画。
其作大字,不事笔,卷帛而书之,皆能如意,世谓撮襟书。
复喜作颤掣势,人又目其状为金错刀。
尤喜作行书,落笔瘦硬,而风神溢出,然殊乏姿媚,如穷谷道人、酸寒书生,鹑衣而鸢肩,略无富贵之气。
要是当我祖宗应运之初,揭云汉奎壁,昭回在上,彼窃据方郡者皆奄奄无气,不复英伟,故见于书画者如此。
方煜归本朝,我艺祖尝曰:“煜虽有文字,一翰林学士才耳!
”乃知笔力纵或可尚,方之雄才大略之君,亦几何哉!
石林燕语
江南李煜既降,太祖尝因曲燕,问:“闻卿在国中好作诗”,因使举其得意者一联。煜沉吟久之,诵其咏扇云:“揖让巧在手,动摇风满怀。”上曰:“满怀之风,却有多少?”他日复燕煜,顾近臣曰;“好一个翰林学士!”
瀛奎律髓
李后主号能诗,偶承先业,据有江南,亦僭称帝,数十州之主也。集中多有病诗,五言律云:“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真所谓衰飒憔悴,岂“大风”、“横汾”之比乎?宜其亡也。或谓此乃已至大兴之后,即不然矣。七言有云:“衰颜一病难牵复,晓殿君临颇自羞”,又云:“冷笑秦皇经远略,静怜姬满苦时巡”,盖君临之时也,
释法道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八五○
法道(一○八六——一一四七),初名永道,俗姓毛,颍州沈丘(今安徽临泉)人。初依真戒大师安恭出家,继趋京师业唯识百法。政和三年,选补右街香积院住持。五年,赐号宝觉大师。宣和元年改佛法,以佛为金仙、僧为德士、寺为宫观,法道上疏力争,其言直甚。帝怒,黥流舂陵。建炎中,召赴临安。绍兴元年,高宗召见,嘉其强直,改名法道,特赐号宝觉圆通法济大师,俾住大中祥符寺。次年,迁住庐山东林寺。绍兴十七年卒,年六十二。见《佛祖历代通载》卷一九,《人天宝鉴》。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法道。旧名永道。顺昌毛氏。出家宗唯识百法二论。又受要天总持三藏密咒轨。及传圆顿戒法于圆照师。咸得其要。政和中赐椹衣。主左街香积院。赐号宝觉。林灵素以左道罔上。宣和初诏改僧为德士。服冠巾。天下从之无敢后。师独毅然抗诏。黥流道州。后七年还僧。建炎三年赐圆通法济号。绍兴间赐对。上面命欲为之去其涅迹。师曰。虽感圣恩。然先皇之墨不忍除也。上曰。这僧到老倔强。计自便。故事。道场僧左道右。崇观以来遂易旧制。师不能平。诣朝廷。与道士刘若谦论辨。卒获改正。十七年秋。说偈端坐而化。茶毗。舍利无数。建塔九里松。 赞曰。 维古至人  为法亡身  身既亡矣  涅奚足云 蛮乡瘴重  黼座恩新  等视无碍  太虚浮云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永道。
顺昌毛氏子也。
出家。
宗唯识百法二论。
又受西天总持三藏密法。
及传圆顿戒法于元照师。
咸得其要。
政和中。
赐椹衣。
主左街香积院。
赐号宝觉大师。
林灵素以左道罔上。
宣和初。
诏改僧为德士服冠巾。
天下从之无敢后。
师独毅然抗诏。
上书曰。
自古佛法。
未尝不与国运同为盛衰。
太武崔浩。
灭佛法。
未三四年。
浩竟赤族。
文成大兴之。
周武卫元嵩。
灭佛法。
不五六年。
元嵩贬死。
隋文帝大兴之。
唐武宗。
赵归真。
李德裕。
灭佛法。
不一年。
归真诛。
德裕窜死。
宣宗。
大兴之。
我国家太祖太宗列圣相承。
译经试僧。
大兴佛法。
成宪具在。
虽万世可守也。
陛下。
何忍一旦用奸人之言。
为惊世之举。
陛下。
不思太武见弑于阉人之手乎。
周武为铁狱之囚乎。
唐武受夺寿去位之报乎。
此皆前监可观者。
陛下何为蹈恶君之祸。
而违祖宗之法乎。
书奏。
上大怒。
命下黥流道州。
蔡京。
从容为上言曰。
天下佛像。
非诸僧自为之。
皆子为其父。
臣为其君。
以祈福报恩耳。
今大毁之。
适足以动人心。
恐非社稷之利也。
上意。
为之少回。
未几。
灵素事败。
放归赐死于道。
复教。
师量移近郡。
寻得旨放回。
敕住昭先禅院。
赐名法道。
以旌护法。
师之谪道州也。
郡守僚属。
皆先梦佛像荷枷入城。
既而师至。
皆善待之。
时军民多病。
师咒水饮之。
无不愈者。
求者益多。
乃为沼于营中以咒之。
师既还。
道人如失恃怙。
及二帝北狩。
康王即位。
东京留守宗泽承制。
命师住左街天清寺。
补宣教郎总管司。
参谋军事。
为国行法。
护佑军旅。
师往淮颖。
劝化豪右。
出粮助国。
军赖以济。
后奉诏随驾。
陪议军国事。
上欲加以冠冕。
师力辞。
诏加圆通法济大师。
一日上从容谓师曰。
上皇为妖人所惑。
毁师形服。
朕为师去此黥涅。
师对曰。
上皇御墨不忍毁除。
上笑曰。
此僧到老倔强。
乃敕住庐山太平禅寺。
故事道场僧左道右。
崇观以来。
遂易旧制。
师不能平。
诣朝廷论辩。
卒获改正。
绍兴五年。
大旱。
诏师入内祈雨。
结坛作法。
以四金瓶。
各盛鲜鲫。
噀水默祝。
遣四急足投诸江。
使未回而雨已洽。
上大悦。
赐金钵。
上以国用不足。
敕天下僧道。
纳清閒钱。
师致书于省部。
极论其非。
伤大体而阻善化。
言虽不行。
势亦少戢。
绍兴十七年秋。
说偈。
端坐而化。
阇维。
舍利无数。
塔于九山九里松。
共 191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