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光嗣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宋光葆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福州人。宋光嗣从弟。随光嗣同为前蜀宦官,给事黄门,官宣徽北院使。王衍时,曾请为守备,御后唐,不能用。国亡,托疾居阆州。后唐明宗时,为阆州团练使安重霸所杀。
全唐文·卷九百九十八
光葆。
光嗣从弟。
以宦者事蜀先主王建。
为给事黄门官宣徽北院使。
累迁东川节度使。
尝请诛唐使李严。
后主王衍不从。
国亡后居阆州。
后唐明宗时。
为团练使安重诲所杀。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净全(一一三七~一二○七),号无用,俗姓翁,诸暨(今属浙江)人。年二十出家,后师宗杲,祝发受戒。累典大刹,最后住庆元府天童寺。宁宗开禧三年卒,年七十一。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宗杲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二○、《宝庆会稽续志》卷六有传。今录诗七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净全。
越州诸暨人。
姓翁氏。
世业农。
少与父兄躬耕。
凡至林壑泉石间。
必宴坐忘归。
人异之。
甫冠即出家。
师授以经典。
略无所解。
乃幡然入径山。
谒妙喜。
喜问汝有何能。
曰。
能打坐。
又问打坐何为。
曰。
若问何为。
直是无下口处。
喜奇之。
师生长田家。
朴野而无缘饰。
目不知书。
人呼为翁木大。
一日集众采椒。
师与焉。
同辈戏之云。
汝试作一摘椒颂如何。
师即应声云。
含烟带露已经秋。
颗颗通红气味周。
突出眼睛开口笑。
这回不恋旧枝头。
众大惊。
自是刮目。
有檀越以一度僧牒施妙喜。
命给度一人。
喜令侍者十辈。
各探筹卜其分。
缘师得之。
九人者不平。
更相谇语。
果命复探之。
师再获。
若是三探三得之。
遂祝发受戒。
拙庵光居灵隐。
俾典宾。
混源密。
主净慈。
命分半座。
师志在晦藏。
无应世念。
然天资夙成。
不假师授。
虽不识一丁。
而吐辞发语。
形为偈颂。
老师宿学。
所不能及。
尚书尤公袤。
宝文王公厚之。
丞相钱公象祖。
皆与师为方外交。
尝自赞曰。
匙挑不上个村夫。
文墨胸中一点无。
曾把虚空揣出骨。
恶声嬴得蒲江湖。
因自号无用。
累典大刹。
最后住四明之天童。
开禧三年示寂。
世寿七十一。
僧腊四十五。
窆全身于寺之西。
混源密。
嗣晦庵光。
光嗣妙喜。
则密乃师之侄行。
而不以分座。
为嫌要之古人阐化扬道。
肝肠是务。
不拘拘于形迹间。
故可贵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7—979 【介绍】: 宋僧。
陆泽人,俗姓张。
尝至五台山华严寺,师事超化大师
又从崇法大师传《唯识论》,历数稔,精通所学。
太祖时,赐号宣教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张氏。
深州陆泽人。
幼事五台华严寺超化大师出家。
性尤强记。
凡百章疏一览即了。
不数稔获青蓝之誉。
且删多补少。
成贞辨钞。
为四卷以行世。
开宝间。
诏赐紫衣。
号宣教。
太平兴国四年七月四日。
示疾。
终于净土院。
寿六十三。
腊四十三。
树塔葬舍利于龙门山宝应寺之西阜。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普胜。
姓张氏。
深州陆泽人也。
幼岁情爱媮薄。
俄决志趋五台山华严寺。
师事超化大师
或问之曰。
子胡以越山踰域而求出家。
彼饶阳者岂无仁祠哲匠乎。
胜对曰。
附神骥可以日千里矣。
某知妙吉净刹感徵胶戾令我小凡速成果證。
可不是乎。
众耹斯说。
曰任气小儿有此高识。
我曹俱弗如也。
胜曰。
某非衽金革死而不厌之徒。
也。
愿入慈门而思利物耳。
迨乎受具南临潞府讲通上生经矣。
闻崇法大师传唯识论盛化洛都。
往从学焉。
凡百章疏经目便识之。
不几稔閒习通精赡。
胜所传者中山贞辩钞讲多误失所。
然昌言曰。
繁略不均解判非当。
乃删多补少为四卷行于世。
太祖神德皇帝赐紫衣。
师号曰宣教也。
以太平兴国四年秋七月四日示疾。
终于净土院。
亨寿六十三。
坐四十三夏。
门人等收舍利葬于龙门山宝应寺西阜。
建塔旌表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80 【介绍】: 三国吴僧。康居人。明解三藏,博览群书。孙权赤乌三年至建业,为其立佛寺。孙皓立,会亟说正法。译《阿难念弥陀经》、《镜面王经》、《察微王经》等。又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三经。以疾卒。
全三国文·卷七十五
会,天竺人,幼随父居交阯,年十馀出家,其先康居人,因谓之康僧。汉末入吴,吴主权以为博士。赤乌中居建初寺,造舍利塔。中国有寺塔自此始,天纪四年吴平,寻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其先康居国人也。父商于中夏。往来海上。遂家于交趾。生会。会幼孤为沙门。弘雅有识量。笃志好学善属文。孙氏有江左。佛教未化。会志在振兴。赤乌十年。至建业。营立茆茨。设像行道。国人初见沙门。惊异之。有司以闻。权曰是汉明帝所梦。佛神之遗风耶。诏至问状。会曰如来大师。化已千岁。然灵骨舍利。神变无方。昔阿育王奉之。为塔至八万四千。此其遗迹也。权曰舍利可得乎。曰可得。权曰。苟可得则当为塔之。不然面谩之罪其无赦。会请期以七日。于是戒其属曰。法之废兴。在此一举。宜加意焉。至期无应。又展七日。又无应。权曰。果面谩我。趣烹之。会惧更请展期。以死求之。又七日夜。闻有声铿然出瓶中。视之五色之光错发。大呼曰。获舍利矣。黎明进之。权与公卿聚观。大惊曰。希世之瑞也。会因言。舍利威神。一切世间无能坏者。权使力士碎之。砧椎俱陷。而光明自若。于是塔之佛陀里。又为寺号建初。志其始也。教法因大兴。权薨。皓嗣位。不道。尽毁神祠。波及寺宇。臣寮谏曰。先帝感瑞创建。其可毁哉。遣张昱诘会。会挫其词理。昱屈乃去。会送至门。昱指寺傍淫祠曰。玄化远被。近者不革。何哉。会应声曰。疾雷破山。聋者不闻。非雷之罪。天下之理。通则万物悬应。阻则肝胆之间。不啻楚越。昱以会才高闻。皓迎至之。问曰。佛之所谓善恶报应可得闻乎。对曰。明主以孝慈治天下。则赤鸟翔而老人现。以仁德育万物。则醴泉洌而嘉禾生。善既有瑞。恶亦如之。故为恶于隐。鬼得而诛之。为恶于显。人得而诛之。易称。积善馀庆。诗言。求福不回。虽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训。皓曰。然则周孔已明。安用佛教。对曰。周孔不欲深言。故粗示其略。佛教不止浅言。故详示其要。皆为善也。圣人唯恐为善之不多。陛下以为嫌。何也。皓无以詶之。遂罢。宿卫治圃。得金像。皓使置秽处。蒙不洁。以为笑乐。俄得肿疾。呻吟彻昼夜。卜之曰。坐犯大神。祷诸神祠不效。宫人有奉佛者曰。盍亦祷诸佛乎。皓悟迎像殿上。龛而供事之。且请会说法。会指其理要晓譬之。皓求读沙门戒本。会取本业百二十五愿。分二百五十事。以示皓。而使皓于行住坐卧。增益其善意。皓既受五戒。疾良已。乃严饰其像。而身事之。凶虐为稍减。会译小品六度集杂譬喻等经。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三经。天纪四年四月吴亡。九月会殁。晋咸和中苏峻叛。火所建塔。司空何充复脩完之。平西将军赵诱谓人曰。言塔有光诞也。俄光五色出塔顶。诱肃然增敬。又于寺东。重造小塔云。 会未至吴时。有优婆塞支谦字恭明。一名越。本月氏人。又有支谶支亮。亮字纪明。学于谶。谦又学于亮。博观群书。通六国语。为人颀瘠而黑。眼白童子黄。时为之语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小是智囊。献帝末避地于吴。权召见悦之。拜为博士。使辅东宫。吴志略之云。
神僧传·卷第一
释僧会。
俗姓康氏。
其先康居国人。
世居天竺。
其父因商贾移于交阯。
会年十馀岁。
二亲并亡。
以至性居忧。
服阕出家。
厉行甚峻。
为人弘雅有识量。
笃志好学。
明解三藏博览六经。
天文图纬多所综涉。
辨于枢机颇属文翰。
时孙权已制江左。
而佛教未行。
赤乌十年初达建业。
营立茅茨设像行道。
时吴国以初见沙门。
睹形而未及其道。
疑为矫异。
有司奏曰。
有胡人入境。
自称沙门。
容服非常。
事应检察。
权曰。
昔汉明帝梦神号称为佛。
彼之所事岂其遗风耶。
即召会诘问。
有何灵验。
会曰。
如来迁迹忽逾千载。
遗骨舍利神曜无方。
昔阿育王起塔及八万四千。
夫塔寺之兴以表遗化也。
权以为誇诞乃谓会曰。
若能得舍利当为造塔。
如其虚妄国有常刑。
会请期七日。
乃谓其属曰。
法之兴废在此一举。
今不至诚后将何及。
乃共洁斋静室。
以铜瓶加几烧香礼请。
七日期毕寂然无应。
求申二七。
亦复如之。
权曰。
此欺诳将欲加罪。
会更请三七日。
权又特听。
会谓法侣曰。
宣尼有言。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法云应降。
而吾等无憾。
何假王宪。
当以誓死为期耳。
三七日暮犹无所见。
莫不震惧。
既入五更。
忽闻瓶中鎗然有声。
会自往视果获舍利。
明旦权自手执瓶泻于铜盘。
舍利所冲盘即破碎。
权肃然惊起曰。
希有之瑞也。
会进而言曰。
舍利威神岂直光相而已。
乃劫烧之火不能焚。
金刚之杵不能碎。
权令试之。
会更誓曰。
法云方被苍生仰泽。
愿更垂神迹以广示威灵。
乃置舍利于铁砧磓上。
使力者击之。
于是砧磓俱陷舍利无损。
权大嗟伏。
即为建塔。
以始有佛寺故号建初寺。
名其地为佛陀里。
由是江左大法遂兴。
至孙皓即位法令苛虐废弃淫祀毁坏佛寺。
尝使卫兵入后宫治园。
于地得一金像高数尺呈皓。
皓使著不净处以秽汁灌之。
共诸群臣笑以为乐。
俄尔之间举身大肿。
阴处尤痛。
叫呼彻天。
太史占言。
犯大神所为。
即祈祝诸庙求福。
婇女即迎像置殿上。
香汤洗数十遍。
烧香忏悔。
皓叩头于枕。
自陈罪状。
有顷痛间。
遣使至寺请会说法。
会即随入。
皓具问罪福之由。
会为敷析辞甚精要。
皓有才解欣然大悦。
因求看沙门戒。
会以戒文禁秘不可轻宣。
乃取本业百三十五愿。
分作二百五十事。
行住坐卧皆愿众生。
皓见慈愿广普益增善意。
既就会受五戒。
旬日疾瘳。
乃于会所住更加修饰。
宣示宗室莫不尊奉。
会在吴朝亟说正法。
以皓性凶粗不及妙义。
唯叙报应近事以开其心。
天纪四年皓降晋。
九月会遘疾而终。
是岁晋武太康元年也。
至晋成帝咸和中苏峻作乱。
焚会所建塔。
司空何充复更修造。
平西将军赵诱世不奉法傲蔑三宝。
入此寺谓诸道人曰。
久开此塔屡放光明。
虚诞不经所未能信。
若必自睹所不论耳。
言竟塔即出五色光照曜堂刹。
肃然毛竖。
由是敬信。
于寺东更立一小塔。
唐高宗永徽中复见形于越。
称是游方僧。
而神气瑰异。
见者悚然。
罔知阶位。
时寺纲紏诘其由骂驱逐之。
会行及门。
乃语之曰。
吾康僧会也。
苟能留吾真体。
楅尔伽蓝。
跬步之间立而息绝。
既而双目微瞑。
精爽不销。
举手如迎揖焉。
足跨似欲行者。
众议偃其灵躯寘于窀穸。
人力殚绝略不倾移。
遂迁于胜地别立崇堂。
越人竞以香花灯烛缯䌽幡盖果实衣器请祈心愿多谐人意。
初越之军旅多寓永欣。
其妇女生产。
兵士荤血触污僧蓝。
人不堪其秽恶。
会乃化形往谒闽廉使李若初。
且曰。
君侯领越之藩条。
托为迁之军旅。
语罢拂衣而去。
寻失踪迹。
李公喜而骇。
且记其言。
后果赴是郡。
及上官讫便谒灵迹。
认当时言者即斯僧也。
命撤军家勒就营幕。
又匹妇夜临蓐席且无脂烛邻无隙光。
俄有一僧秉烛自牖而入。
其夫旦入永欣认会貌。
即是授火救产之僧。
自尔民间多就求男女焉。
又尝就闾阎家求草屦。
至今越人多以芒鞋油幡上献。
感应盻蚃。
各赴人家。
不可周述号超化禅师
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上
康僧会。其先康居人。世居天竺。其父因商贾。移于交趾。会年十馀岁。二亲并终。至孝服毕出家。励行甚峻。为人弘雅有识量。笃至好学。明解三藏。博览六经。天文图纬多所综涉。辩于枢机颇属文翰。时孙权已制江左。而佛教未行。先有优婆塞支谦。字恭明。一名越。本月支人。来游汉境。初汉桓灵之世有支谶。译出众经。有支亮字纪明。资学于谶。谦又受业于亮。博览经籍莫不精究。世间伎艺多所综习。遍学异书通六国语。其为人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时人为之语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汉献末乱避地于吴。孙权闻其才慧。召见悦之。拜为博士。使辅导东宫。与韦曜诸人共尽匡益。但生自外域。故吴志不载。谦以大教虽行。而经多梵文未尽翻译。已妙善方言。乃收集众本译为汉语。从吴黄武元年至建兴中。所出维摩大般泥洹法句瑞应本起等四十九经。曲得圣义。辞旨文雅又依无量寿中本起。制菩提连句梵呗三契。并注了本生死经等。皆行于世。时吴地初染大法。风化未全。僧会欲使道振江左兴立图寺。乃杖锡东游。以吴赤乌十年。初达建邺营立茅茨设像行道。时吴国以初见沙门。睹形未及其道。疑为矫异。有司奏曰。有胡人入境。自称沙门。容服非恒。事应检察。权曰。昔汉明帝梦神号称为佛。彼之所事岂非其遗风耶。即召会诘问。有何灵验。会曰。如来迁迹忽逾千载。遗骨舍利神曜无方。昔阿育王。起塔乃八万四千。夫塔寺之兴以表遗化也。权以为誇诞。乃谓会曰。若能得舍利当为造塔。如其虚妄国有常刑。会请期七日。乃谓其属曰。法之兴废在此一举。今不至诚后将何及。乃共洁斋静室。以铜瓶加凡烧香礼请。七日期毕寂然无应。求申二七亦复如之。权曰。此寔欺诳将欲加罪。会更请三七。权又特听。会谓法属曰。宣尼有言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法灵应降而吾等无感。何假王宪。当以誓死为期耳。三七日暮犹无所见。莫不震惧。既入五更。忽闻瓶中鎗然有声。会自往视果获舍利。明旦呈权。举朝集观。五色光炎照耀瓶上。权自手执瓶泻于铜盘。舍利所冲盘即破碎。权大肃然惊起而曰。希有之瑞也。会进而言曰。舍利威神岂直光相而已。乃劫烧之火不能焚。金刚之杵不能碎。权命令试之。会更誓曰。法云方被苍生仰泽。愿更垂神迹以广示威灵。乃置舍利于铁砧磓上。使力者击之。于是砧磓俱陷舍利无损。权大叹服。即为建塔。以始有佛寺故号建初寺。因名其地为佛陀里。由是江左大法遂兴。至孙皓即政。法令苛虐废弃淫祀。乃及佛寺并欲毁坏。皓曰。此由何而兴。若其教真正。与圣典相应者。当存奉其道。如其无实皆悉焚之。诸臣佥曰。佛之威力不同馀神。康会感瑞大皇创寺。今若轻毁恐贻后悔。皓遣张昱诣寺诘会。昱雅有才辩。难问纵横。会应机骋词。文理锋出。自旦之夕。昱不能屈。既退会送于门。时寺侧有淫祀者。昱曰。玄化既孚此辈何故近而不革。会曰。雷霆破山聋者不闻。非音之细。苟在理通。则万里悬应。如其阻塞则肝胆楚越。昱还叹会才明非臣所测。愿天鉴察之。皓大集朝贤。以马车迎会。会既坐。皓问曰。佛教所明。善恶报应。何者是耶。会对曰。夫明主以孝慈训世。则赤乌翔而老人见。仁德育物。则醴泉涌而嘉苗出。善既有瑞恶亦如之。故为恶于隐鬼得而诛之。为恶于显人得而诛之。易称积善馀庆。诗咏求福不回。虽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训。皓曰。若然。则周孔已明。何用佛教。会曰。周孔所言略示近迹。至于释教则备极幽微。故行恶则有地狱长苦。修善则有天宫永乐。举兹以明劝沮。不亦大哉。皓当时无以折其言皓虽闻正法。而昏暴之性不胜其虐。后使宿卫兵入后宫治园。于地得一金像高数尺呈皓。皓使著不净处以秽汁灌之。共诸群臣笑以为乐。俄尔之间。举身大肿。阴处尤痛。叫呼彻天。太史占言。犯大神所为。即祈祀诸庙永不差愈。婇女先有奉法者。因问讯云。陛下就佛寺中求福不。皓举头问曰。佛神大耶。婇女云。佛为大神。皓心遂悟具语意故。婇女即迎像置殿上。香汤洗数十过。烧香忏悔。皓叩头于枕自陈罪状。有顷痛间。遣使至寺。问讯道人。请会说法。会即随入。皓具问罪福之由。会为敷析辞甚精要。皓先有才解欣然大悦。因求看沙门戒。会以戒文禁秘不可轻宣。乃取本业百三十五愿。分作二百五十事。行住坐卧皆愿众生。皓见慈愿广普。益增善意。即就会受五戒。旬日疾瘳。乃于会所住更加修饰。宣示宗室莫不必奉。会在吴朝亟说正法。以皓性凶粗不及妙义。唯叙报应近事以开其心。会于建初寺译出众经。所谓阿难念弥镜面王察微王梵皇经等。又出小品及六度集杂譬喻等。并妙得经体。文义允正。又传泥洹呗声。清靡哀亮一代模式。又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等三经。并制经序。辞趣雅便义旨微密。并见于世。至吴天纪四年四月。皓降晋。九月会遘疾而终。是岁晋武太康元年也。至晋成咸和中。苏峻作乱。焚会所建塔。司空何充复更修造。平西将军赵诱。世不奉法傲慢三宝。入此寺。谓诸道人曰。久闻此塔屡放光明虚诞不经所未能信。若必自睹所不论耳。言竟塔即出五色光。照曜堂刹。诱肃然毛竖。由此信敬。于寺东更立小塔远由大圣神感。近亦康会之力。故图写厥像传之于今。孙绰为之赞曰。 会公箫瑟  寔惟令质  心无近累 情有馀逸  属此幽夜  振彼尤黜 超然远诣  卓矣高出 有记云。孙皓打试舍利。谓非其权时。余案皓将坏寺。诸臣咸答。康会感瑞大皇创寺。是知初感舍利必也权时。故数家传记。咸言。孙权感舍利于吴宫。其后更试神验。或将皓也。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其先康居人。世居天竺。其父因商贾。移于交阯。会年十馀岁。二亲并亡。以至性奉孝。服毕出家。励行甚峻。为人弘雅有识量。明解三藏。博览六经。天文图纬。多所综涉。颇属文翰。时孙权已制江左。而佛教未行。先有优婆塞支谦。字恭明。本月支人。来游汉境。初汉桓灵之世。有支谶。译出众经。有支亮。资学于识。谦又受业于亮。博览经籍。莫不精究。汉献末乱。避地于吴。孙权闻其才慧。召见悦之。拜为博士。使辅导东宫。与韦曜诸人。共尽匡益。谦以大教虽行。而经多梵文。乃收集众本。译为汉语。从吴黄武元年。至建兴中。所出维摩大般泥洹法句瑞应本起等。四十九经。曲得圣义。并注了本生死经等。时吴地初染大法。风化未全。僧会欲使道振江左兴立图寺。乃杖锡东游。以吴赤乌十年初。达建业。营立茅茨。设像行道。有司奏曰。有番人入境。自称沙门。容服非恒。事应检察。权曰。昔汉明梦神。号称为佛。彼之所事。岂其遗风耶。即召会诘问。有何灵验。会曰。如来迁迹。忽逾千载。遗骨舍利。神曜无方。昔阿育王起塔。八万四千。夫塔寺之兴。以表遗化也。权以为誇诞。乃谓会曰。若能得舍利。当为造塔。如其虚妄。国有常刑。会请期七日。乃谓其属曰。法之兴废。在此一举。今不至诚。后将何及。乃共洁斋靖室。以铜瓶加几。烧香礼请。七日期毕。寂然无应。求申二七。亦复如之。权曰。此欺诳。将欲加罪。会更请三七。权又特听。会谓法属曰。法灵应降。而吾等无感。何假王宪。当以誓死为期耳。三七日暮。犹无所见。莫不震惧。既入五更。忽闻瓶中铿然有声。会自往视。果获舍利。明旦呈权。举朝集观。五色光炎。照耀瓶上。权自手执瓶。泻于铜盘。舍利所冲。盘即破碎。权大肃然惊起曰。希有之瑞也。会进言曰。舍利威神。岂直光明相而已。乃劫烧之火不能焚。金刚之杵不能碎。权命令试之。乃置舍利于铁砧磓上。使力者击之。于是砧磓俱陷。舍利无损。权大嗟服。即为建塔。以始有佛寺。故号建初寺。因名其地。为佛陀里。由是江左大法遂兴。至孙皓即正。法令苛虐。废弃淫祠。乃及佛寺。诸臣佥曰。佛之威力。不同馀神。康会感瑞。大皇创寺。今若轻毁。恐贻后悔。皓遣张昱诣寺诘会。昱雅有才辩。难问纵横。会应机骋辞。文理锋出。自旦之夕。昱不能屈。昱还。叹会才明。非臣所测。愿天鉴察之。皓大集朝贤。以车马迎会。会既坐。皓问曰。佛教所明善恶报应。何者是耶。会对曰。夫明主以孝慈训世。则赤乌翔。而老人星见。仁德育物。则醴泉涌。而嘉苗出。善既有瑞。恶亦如之。易称积善馀庆。诗咏求福不回。虽儒典之格言。即佛之明训。皓曰若然。则周孔已明。何用佛教。会曰。周孔所言。略示近迹。至于释教。则备极幽微。故行恶则有地狱长苦。修善则有天宫永乐。举兹以明。劝沮不亦大哉。皓当时无以折其言。虽闻正法。而昏异之性不胜其虐。后使宿卫兵入后宫治园。于地中得一立金像。高数尺。呈皓。皓使著不净处。以秽汁灌之。共诸群臣笑以为乐。俄尔之间。举身大肿。阴处犹痛。叫呼彻天。太史占言。犯大神所为。即祈祀诸庙。永不差愈。采女先有奉法者。因问讯云。陛下就佛中求福不。皓举头问曰。佛神大耶。采女云。佛为大神。皓心遂悟。采女即迎像置殿上。香汤洗数十过。烧香忏悔。皓叩头于枕。自陈罪状。有顷痛间。遣使至寺请会说法。会即随入。皓见问罪福之由。会为敷析。辞甚精要。皓欣然大悦。因求看沙门戒。会乃取本业百三十五愿。分作二百五十事。行住坐卧。皆愿众生。皓见慈愿广普。益增善意。即就会受五戒。旬日疾瘳。乃于会所住处。更加修饰。宣示宗室。莫不必奉。会在吴朝。亟说正法。以皓性𠒋粗。不及妙义。唯叙报应近事。以开其心。会于建初寺。译出众经。如阿难念弥陀经。镜面王察微王梵皇经等。又小品及六度集杂譬喻等。又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等三经。并制序。至吴天纪四年四月。皓降晋。九月。会遘疾而终。乃晋武太康元年。

人物简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九
禅师名大證。
号无印。
鄱阳史氏子也。
年十四。
投昌国寺智节出家。
以所习试。
优等得度。
为大僧。
乃焚膏继𠷳。
研穷秘典。
节喜资證。
游方首谒荆溪琬禅师于庐山之圆通寺。
琬貌寒寻常。
鼻涕沾衣。
證易之欲发去。
复心计曰。
逢人草草。
安辨玄黄也。
因私入室。
求说祖师心诀。
琬换手槌胸。
大叫曰。
逼杀人。
證疑惧而退。
有宿衲思庵睿者。
以年迈寓国通。
閒房晦养。
自怡林下。
虽知名不得而亲之。
證几欲就请。
莫得其便。
一日睿如厕归。
證从后随入。
睿曰。
是谁。
證曰。
欲求法耳。
睿大怒趁出。
便掩户。
證大惊疑。
复乘间乞见睿。
睿曰。
佛法自有方丈。
汝到此讨甚热碗。
證曰。
大證初参。
不蒙方丈和尚指示。
但见其槌胸大叫而已。
睿曰。
头上安头。
證恍然涕泣。
礼谢曰。
吾师婆心一至此乎。
睿曰。
据子机智。
不宜滞此。
比来天童有云外岫禅师。
提唱洞宗。
昨见新录。
巧譬傍引。
奔逸绝尘。
其绵密可观。
子宜往事之。
盖岫嗣直翁举。
举嗣东谷光。
光嗣华藏祚。
净慈晖。
晖乃弘智觉之子也。
證机投云外岫公。
乃灯传弘智七世焉。
岫公一日上堂罢。
厉声叫曰。
天童今日大死去也。
你作么生救。
證对曰。
请和尚吃饭。
又曰。
天童今日大死去也。
你不要相救。
又对曰。
作么作么。
又曰。
天童今日大死去也。
阿谁与我同行。
證又对曰。
和尚先行。
大證随后。
岫公呵呵大笑而殁。
證乃备述岫公风度于中峰本和尚。
峰喜而赞曰。
太白峰为屏。
二十里松为座。
云影外藏身。
几多人蹉过。
不蹉过元是隰州古佛再来。
切忌机前说破。
于是诸方共称岫公。
为弘智真传也。
丞相脱欢公。
请證出世衢之南禅。
而次地迁锡。
六会说法。
然所居之室。
如传舍。
惟入草求人。
不厌饥渴。
尝曰。
我当时错登圆通门。
入思庵室。
被渠哄。
到江浙。
七上八落。
至今没个合煞。
若有代山僧。
鼻孔出气者。
山僧两手分付。
虽然相逢没量汉。
莫作假鸡声。
晚居雪窦。
示众曰。
千说万说。
不若觌面。
一见昨日二十九。
今朝七月一报你参玄人。
光阴如箭疾。
娘生两只眼。
个个黑如漆。
急急急回头。
看取天真佛。
良久云。
是何面孔。
下座。
巡堂吃茶。
又曰。
妙不妙衲僧鼻孔无多窍。
玄不玄刹竿头上无青天。
至士宁容袖手。
良马岂待挥鞭。
全超棒喝不落蹄筌。
百鸟不来春又去。
岩房赢得日高眠。
證老年退居定水之圆明庵。
其示寂时。
春秋六十有五。
阇维有不坏者二。
曰牙齿。
曰数珠。
舍利明莹。
门人景云建窣堵于本庵。
赞曰。
洞室宗旨绵密。
弘智数传之下。
弗克大鬯者。
何也。
盖学者卤莽。
艰于入彀耳。
至无印师资力挥鲁戈。
顿返羲轮。
猗欤杰也。
若以临末舍利明莹。
而识其生平。
则负圆通老衲。
不胜言矣。

人物简介

唐诗汇评
张蠙,生卒年不详,字象文,清河(今属河北)人。
成通中,屡举进士不第,与许裳、张乔等合称“咸通十哲”。
乾宁二年(895),登进士第,授校书郎。
历栎阳尉、犀浦令。
王建称帝,拜膳部员外郎,为金堂令。
后主王衍游大慈寺,见蠙壁间题诗,甚爱赏之,欲召掌制诰,为宦官朱光嗣所阻。
有《张蠙诗集》二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一卷。

作品评论

《唐才子传公》
张蠙生而秀颖,幼能为诗,登单于台有“白日地中出,黄河天上来”句,由是知名。初以家贫累,下第留滞长安,赋诗云:“月里路从何处上,江边身合几时归?十年九陌寒风夜,梦扫芦花絮客衣。”主司知为非滥成名。馀诗皆佳,各有意度,过人远矣。
《唐诗品》
蠙诗稍通格调,力去补衲之弊,遂木复用事。然天才本少,英旨未奇,至于写物象情,乃多肖似。
《五朝诗善鸣集》
象文有“夜烧冲星赤”句,自上而言;“烽高影入河”句,自下而言,皆极奇警。
《载酒园诗话又编》
蠙诗亦多佳,但其最警处,辄不能出前人范围。如《丛苇》诗是集中之冠,“花明无月夜,声急正秋天”,又一时之冠也,不觉已犯义山《李花》诗“自明无月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