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彻

相关人物:共 15 位
共 15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9—881 【介绍】: 唐僧。洪雅人,俗姓陈,字俊觉。年十三,讲道于蜀,时号陈菩萨。游方至京,武宗诏与道门抗论,几获罪。宣宗立,召讲,赐紫袈裟,署为三教首座。后乞归,居彭州丹景山。僖宗幸蜀,赐号悟达国师。知玄坚守禁戒,研习外典,李商隐尝师事之。有《如来藏经会释疏》,《大无量寿经》、《般若心经》、《金刚经》等疏议。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9—881 字后觉,俗姓陈,眉州洪雅(今四川洪雅)人。11岁出家。15岁即于成都大慈寺升座,耸动一时,时称陈菩萨。文宗时,入住长安资圣寺。文宗曾召之顾问。武宗会昌灭佛时,进谏而未获采纳,遂离长安,住桂林开元寺。宣宗大中初,复至长安,住宝应寺,署为三教首座。大中八年(854)归蜀,住彭州丹景山。李商隐对之执弟子礼。后曾游泽州。僖宗幸蜀时,曾召其谈法。《宋高僧传》卷六有传。著作甚多,今存《慈悲水忏法》三卷。《全唐诗》存诗3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字后觉。
姓陈氏。
眉州洪雅人。
曾祖图南。
梓州射洪令。
祖宪考邈。
皆名场不捷。
母魏。
梦月入怀而娩。
襁褓见佛像僧仪必笑。
五岁。
祖指花令赋诗。
不数步即就。
且有唯馀一朵在。
明日定随风之句。
祖吟咏久之。
叹曰。
吾望汝登高第雪耻。
今如此。
其志见矣。
则终将归于空门乎。
所居邻宁夷寺。
七岁听法泰法师讲涅槃经。
忽若有所寤。
夜又梦。
其寺之殿佛。
手为摩顶。
因力求出家。
不可禁止。
年十一。
诣唐兴四安寺落发。
其师并以大经远公义疏。
𮗿公圆旨授之。
皆习复无遗误。
年十三。
升座阐演于大慈寺之普贤阁下。
时丞相杜公元颖。
方出镇蜀。
闻其名而命之。
听者万计。
率骇服。
自是不敢斥其名。
而呼之为陈菩萨矣。
或传其前身。
盖汉州三学山知铉也。
尝讲十地经。
感地变琉璃云。
受具戒于净众寺𮗿贞律师。
禀俱舍论于十长山固律师。
于是抵三峡。
历荆襄。
而驻锡于京辇之资圣寺。
获依安国信法师。
究唯识论。
旁攻外典百家之言。
然以乡音不类忧之。
乃曰课大悲咒象耳山。
中夕梦僧易其舌。
旦能秦语文宗尤加礼重。
儒者杨茂先。
留意竺坟。
慕谢康乐之为人。
注释经义。
时就质问。
及终。
玄独见其服紫衣。
戴碧冠。
前拜谢乘空而去。
讣至。
则知其命子以紫袈裟。
碧芙蓉冠敛。
且曰。
吾非簪裳累。
则提瓶挈屦。
侍玄公久矣。
今遽尔柰何。
武宗始犹尚内教。
后惑邪说。
故群臣莫之谏。
尝以德阳节。
会缁黄麟德殿。
诏玄独抗道众。
帝躬发老子。
治大国如烹小鲜义。
使相问答。
玄所对凡数千言。
皆谓神仙固山林之事。
非帝王所宜行。
上大怒。
左军仇士良。
内枢杨钦义。
惜其才美。
密讽贡祝尧诗五章解之。
玄即日归乡里。
既而以巾栉。
游湘湖间。
方杨给事汉公。
廉问桂岭。
迎止开元寺。
属宣宗龙飞。
内枢杨公统左禁军。
以定𠕋功。
请复教。
首乞访玄声迹。
诏居宝应寺。
寿昌节讲赞。
赐紫伽黎。
署三教首座。
俄诏徙法乾寺玉虚亭。
则上于藩邸所造者。
大中三年。
诏悉兴建天下废寺。
至图玄肖象禁中。
以存模楷。
八年上章乞还山。
广明二年春。
僖宗远难幸蜀。
遣郭遵泰。
以玺书诏。
赴行在所。
仍许肩舆自随。
上降接勤重。
谈论颇悦。
且欲赐美号。
顾问诸学士。
学士未及奏。
而上遽洒御翰以悟达曰。
开示悟入法华之旨。
其宜号悟达国师。
以表朕意。
玄陈让再三。
不允。
遂辞疾归卧九陇旧庐。
正月二十七日。
见所居之室。
悉现微妙胜境。
二月七日。
忽空中有声曰。
必生净土。
问谁为此声者。
则应曰。
佛也。
若菩萨降庭。
明珠堕膝。
是岂娑婆报尽。
而宿昔罪福之感骤至耶。
七月中。
召弟子慈灯。
作遗表。
嘱后事。
以尸施鱼鸟。
叮咛告戒。
右胁面西而寂。
寿七十三。
腊五十四。
玄生平谨于持守。
而笃于进脩。
然其利物之效。
尤多著见。
骆谷真符县雍氏者。
宅当大潭上。
潭有鱼。
足而齿。
异甚。
或欲网钓。
则兴云雾拥蔽。
雍氏日豢之四世矣。
玄适抵其地而知之。
为授归戒。
出水鼓跃逝去。
夜梦雍氏曰。
吾已生天矣。
次而导江玉垒山神。
益昌北郭龙门神。
皆受戒。
徵验见弟子僧彻传。
兹不复录。
塔在今茶陇山祐圣寺。
秦蜀间。
户图事其像。
有或图李商隐执白拂。
以侍立者。
则商隐亦尝为之役也。
商隐号义山。
能辞章。
玄居京师兴善寺时。
商隐居永崇里。
尝苦眼疾。
望祷玄。
明日玄寄天眼偈三章。
疾遂愈。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知玄。
字后觉。
姓陈氏。
眉州洪雅人也。
曾祖图南任梓州射洪县令。
祖宪考邈皆名场不捷。
母魏氏梦月入于怀。
因而载诞。
虽乳哺未能言。
见佛像僧形必含喜色。
五岁祖令咏花。
不数步成云。
花开满树红。
花落万枝空。
唯馀一朵在。
明日定随风。
祖吟叹不怿曰。
吾育此孙望其登甲科雪二代之耻。
今见孺子志矣。
非贻厥也。
已必从空门乖始望也七岁果遇法泰法师。
在宁夷寺讲涅槃经。
寺与居邻。
玄日就讲集所。
一聆法语若睹前因。
是夕梦其寺殿佛手摩其顶。
寤启祖父乞为勤策。
亲党观其必不可抑夺故听之。
年十一遂其削发。
乃随师诣唐兴邑四安寺。
授大经四十二卷。
远公义疏。
辩空师圆旨。
共一百二十五万言。
皆囊括深奥矣。
方年十三指擿缁徒露老成之气。
时丞相杜公元颖作镇西蜀。
闻玄名命升堂讲谈于大慈寺普贤阁下。
黑白众日计万许人。
注听倾心骇叹无已。
自此蜀人弗厈其名。
号陈菩萨耳。
传云。
玄前身名知铉。
汉州三学山讲十地经。
感地变琉璃焉。
玄于净众寺辩贞律师所受具戒。
才听毗尼续通俱舍。
则长十山固律师之付授焉。
复从本师下三峡。
历荆襄抵于神京资圣寺。
此寺四海三学之人会要之地。
玄敷演经论僧俗仰观。
户外之屦日其多矣。
文宗皇帝闻之宣入顾问。
甚惬皇情。
后学唯识论于安国信法师。
又研习外典。
经籍百家之言无不该综。
玄每恨乡音不堪讲贯。
乃于象耳山诵大悲咒。
梦神僧截舌换之。
明日俄变秦语矣。
有杨茂孝者。
鸿儒也。
就玄寻究内典。
直欲效谢康乐注涅槃经。
多执卷质疑。
随为剖判。
致书云。
方今海内龙象非师而谁。
次扬刑部汝士高左丞元裕长安扬鲁士。
咸造门拟结莲社。
尝一日玄宴坐。
见茂孝披紫服戴碧冠三礼毕乘空而去。
玄令人侦问。
茂孝其夕诫其子曰。
吾常欲落发披缁汲瓶挈屦侍玄公。
所累者簪冕也。
吾盖棺时殓以紫袈裟碧芙蓉冠。
至是方验先见矣。
武宗御宇。
初尚钦释氏。
后纳蛊惑者议。
望祀蓬莱山筑高台以祈羽化。
虽谏官抗疏宰臣屡言。
终不回上意。
因德阳节缁黄会麟德殿。
独诏玄与道门敌言。
神仙为可学不可学耶。
帝叉手付老氏中理大国若烹小鲜义。
共黄冠往复。
玄陈帝王理道教化根本言。
神仙之术乃山林间。
匹夫独擅高尚之事业。
而又必资宿因。
非王者所宜。
辞河下倾辩海横注。
凡数千言。
闻者为之股慄。
大忤上旨。
左右莫不色沮。
左护军仇士良内枢密杨钦义。
惜其才辩。
恐将有厈逐之命。
乃密讽贡祝尧诗。
玄立成五篇。
末章云。
生天本自生天业。
未必求仙便得仙。
鹤背倾危龙背滑。
君王且住一千年。
帝览诗微解。
帝虽不纳忠谏。
而嘉其识见口给也。
玄即归巴岷旧山。
例施巾栉。
而存戒检愈更甄明。
方扁舟入湖湘间。
时杨给事汉公廉问桂岭。
延止开元佛寺。
属宣宗龙飞。
杨公自内枢统左禁军。
以册定功高请复兴天竺教。
奏乞访玄声迹。
玄复挂坏衣归上国宝应寺。
属寿昌节讲赞赐紫袈裟。
署为三教首座。
帝以旧藩邸造法乾寺。
诏玄居寺之玉虚亭。
大中三年诞节诏谏议李贻孙给事杨汉公缁黄鼎列论义。
大悦帝情。
因奏天下废寺基。
各敕重建。
大兴梵刹玄有力焉。
命画工图形于禁中。
其优重如是。
与相国裴公休友善。
同激扬中兴教法事。
八年上章乞归故山大行利济。
受益者多。
广明二年春。
僖宗违难西蜀。
后遣郭遵泰赍玺书。
肩舆诏赴行在。
帝接谈论颇解上心。
左军容田令孜与诸达官问道勤重。
帝欲旌其美。
令诸学士撰玄师号。
皆未惬旨。
乃挥御翰云。
朕以开示悟入法华之宗旨也。
悟者觉也明也。
悟达大道悟佛知见。
又云。
悟者一刹那。
不悟河沙劫。
所以悟者真乘了然成佛之义。
今赐悟达国师为号。
虽曰强名用表朕意。
玄陈让不遂。
乃乞归九陇旧庐。
于正月二十一日卧内见所曾游历。
圣境名迹皆见在前。
二月七日闻空声曰。
必生净土。
乃讯之云。
孰之语耶。
空又应曰。
佛也。
七月中闻户外有格斗之声。
逡巡一菩萨降于庭前事摩灭矣。
渐迫仅玄身丁宁赞喻。
勿以此苦为累也。
言讫而没。
又于一夕有一珠。
自玄左足下流去。
苦楚万端。
谛视其珠中明明有晁错二字。
乃知玄是袁盎也。
曾因七国反。
盎奏斩错以谢吴楚诸王。
故为婴挠耳。
召弟子慈灯。
附口上遗表。
嘱令弃尸半饲鱼腹半啖鸟兽。
吾久与西方净土有期如斯。
諈诿讫右胁面西而逝。
享年七十三。
僧腊五十四。
玄咸通中曾游泽州。
追问小远法师同年。
亦同终日月焉。
玄坚守禁戒少欲过中不食蔬果。
服唯布褐卧则刍秆。
而六时行道夜卧一更。
馀则禅坐。
等视众生无贵贱少长。
待之如一素结情好。
深者裴相国休。
初裴镇荆门。
玄游五台山。
路出渚宫。
赠遗初无所取。
裴知其俭约。
密遣人沿路以供之。
若苏秦遣舍人阴资奉张仪也。
尝经骆谷真符县。
雍氏家枕潭。
潭中有大鱼如龙。
四足而齿牙纤利。
其家日饲以食。
已四世矣。
或欲网钓之意。
则辄云雾晦冥焉。
玄扣船抚其顶。
瞪目而鼓跃。
即为受归依。
未几乃寄梦雍氏曰。
我谢汝累世护念。
今受归依已生天。
而永诀矣。
次为导江玉垒山神李冰庙益昌北郭龙门神。
偕受戒法。
罢其血食欤。
有李商隐者。
一代文宗时无伦辈。
常从事河东柳公梓潼幕。
久慕玄之道学。
后以弟子礼事玄。
时居永崇里。
玄居兴善寺。
义山苦眼疾。
虑婴昏瞽遥望禅宫冥祷乞愿。
玄明旦寄天眼偈三章。
读终疾愈。
迨乎义山卧病语僧录僧彻曰。
某志愿削染为玄弟子。
临终寄书偈决别云。
玄生常著如来藏经会释疏二卷。
僧彻撰法鉴。
以照像若十翼焉。
大无量寿经疏二卷。
僧彻著法灯类章指焉。
胜鬘经疏四卷。
僧彻著法苑以错综。
犹纬书焉。
又般若心经金刚经各有疏义。
此外秦蜀之间。
作释氏杂文外篇箴论碑志歌诗。
录成二十馀卷。
礼忏文六卷。
通计三十万言。
后迁塔于茶笼山附圣寺矣。
中和二年弟子左街僧录净光大师僧彻述传。
法孙右街僧录觉辉。
辉弟子伪蜀祐圣国师。
重孙光业僧录。
绵绵瓜瓞。
皆名公也。
凤翔府写玄真李义山执拂侍立焉。
系曰。
玄公何云袁盎。
又为知铉二人后身耶。
通曰。
人寿百年。
自汉至唐。
玄几经出没乎。
骸山泪海断可知矣。
然则玄公多才行道近古罕闻。
法嗣蕃昌他莫与议也。
神僧传·卷第八
悟达国师知玄。与一僧邂逅京师。时僧患迦摩罗疾。人莫知其异也。皆厌恶之。知玄视候无倦色。后别僧谓知玄曰。子后有难可往西蜀彭州茶陇山相寻。有二松为志。后知玄居安国寺。懿宗亲临法席。赐沈香为座。恩握甚厚。忽膝生人面疮。眉目口齿俱备。每以饮食喂之。则开口吞啖。与人无异。求医莫效。因忆旧言。乃入山相寻。见二松于烟云间。信所约不诬。即趋其处佛寺焕俨。僧立于山门顾接甚欢。天晚止宿。知玄以所苦告之。曰无伤也。山有泉旦濯之即愈。黎明童子引至泉所。方掬水间。疮忽人语曰。未可洗。公曾读西汉书不。曰曾读既曾读之。宁不知袁盎杀晁错乎。公即袁盎吾晁错也。错腰斩东市。其冤何如哉。累世求报于公。而公十世为僧。戒律精严报不得其便。今汝受赐过奢。名利心起故能害之。蒙迦诺迦尊者。洗我以三昧法水。自此不复为冤矣。时知玄魂不住体。急掬水洗之其痛彻髓绝而复苏。其疮亦旋愈。回顾寺宇莽不复见。因卓庵其处遂成大寺。知玄感其异。思积世之冤非遇圣贤何由得释。因述忏法三卷。盖取三昧水洗冤业之义。名曰水忏云。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后觉。姓陈。眉州洪雅人。母魏氏。梦月入怀而诞。七岁遇法泰法师在宁夷寺。讲涅槃经。寺与居邻。玄日就讲集所。一聆法语。若睹前因。是夕梦其寺殿佛手摩其顶。窹启祖父。乞为勤策。亲党听之。年十一削发。乃随师诣唐兴邑四安寺。授大经四十二卷。远公义疏。空师圆旨。共一百二十五万言。皆囊括深奥。方年十三。指擿缁徒。露老成之气。时丞相杜公元颖作镇西蜀。闻玄名。命升堂讲谈于大慈寺。普贤阁下。黑白众。日计万人。注听倾心。骇叹无已。自此蜀人重其名。号陈菩萨。于净众寺辩贞律师所。受具戒。才听毗尼。续通俱舍。复从本师下三峡。历荆襄。抵于神京资圣寺。文宗皇帝闻之。宣入顾问。甚惬皇情。后学唯识论于安国信法师。叉研外典经籍。百家之言。无不该综。玄每恨乡音不堪讲贯。乃于象耳山。诵大悲咒。梦神僧截舌换之。明日俄变秦语。武宗御宇。初尚钦释氏。后纳蛊惑。议祀蓬莱山。筑高台以祈羽化。虽谏官抗疏。宰臣屡言。终不回上意。因诏玄与道门敌言。神仙为可学。不可学耶。帝又手。付老氏中。理大国若烹小鲜义。共黄冠往复。玄陈帝王理道。教化根本。言神仙之术。乃山林间。匹夫独擅高尚之事业。而又必资宿因。非王者所宜。辞河下倾。辩海横注。凡数千言。闻者为之股慄。左护军仇士良。内枢密杨钦义。惜其才辩。恐有厈逐之命。乃密讽贡祝尧诗。玄立成五篇。末章云。生天本自生天业。未必求仙便得仙。鹤背倾危龙背滑。君王且住一千年。帝览诗微解。方扁舟入湖湘间时杨给事汉公。廉问桂岭。延至开元佛寺。属宣宗龙飞。杨公自内枢统左禁军。以册定功高。请复兴天竺教。奏公访玄声迹。玄归上国宝应寺。属寿昌节。讲赞。赐紫袈裟。署为三教首座。帝以旧藩邸。造法乾寺诏玄居寺之。玉虚亭。大中三年诞节。诏谏议李贻孙。给事杨汉公。缁黄鼎列论议。大悦帝情。因奏天下废寺基。各敕重建。大兴梵刹。命𦘕工。图形于禁中。其优重如是。与相国裴公休友善。同激扬中。兴教法事。八年。上章公归故山。大行利济。受益者多。僖宗令诸学士。撰玄师号。赐悟达国师。玄陈让不遂。乃乞归九陇旧庐。于正月二十一日卧内。见所曾游历。圣境名迹。皆见在前。二月七日。闻空声曰。必生净土乃讯云。孰之语耶。空又应曰。佛也。七月中闻户外有声。逡巡一菩萨。降于庭前。渐迫玄身。叮咛赞喻。勿以此苦为累也。言讫而没。又于一夕有一珠。自玄左足下流去。苦楚万端。谛视其珠中。明明有晁错二字。乃知玄是袁盎也。曾因七国反。盎奏斩错。以谢吴楚诸王。故为婴挠耳。召弟子慈灯。附口上遗表。嘱令弃尸。半饲鱼腹。半啖鸟兽。吾久与西方净土有期。言讫。右胁面西而逝。
灵秀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灵秀(1794年5月17日—?
年),乾隆五十九年四月十九日-?
年),原名淩秀,博尔济吉特氏,字子俊,号颖生。
镶黄旗蒙古人。
镶黄旗官学廪生,考取内阁中书。
道光八年(1828年)中式戊子科顺天乡试举人。
道光九年(1829年)中式己丑科第三甲第二十九名同进士出身。
掣签分发湖南以知县即用。
后署理湖南常德府龙阳县知县。
十二年(1832年),补授湖南长沙府湘潭县知县。
十三年(1833年)十一月,返京赴吏部引见。
十四年(1834年)七月,遭到京畿道监察御史刘谊奏参弹劾「贪劣不职」。
十一月,经镶黄旗蒙古都统福克津奏请,被押解前往湖南审讯,奉旨交兵部派员押解并由直隶总督及沿途各督抚派员押赴湖南交升寅归案审讯查办。
十五年(1835年)正月,审讯得实,灵秀「于署龙阳县时,辄向捕役周顺威吓,设法将伊女周氏勒买为妾,嗣复计图掩饰,卖与王国磐为继妻,强娶部内有夫妇女,辗转售卖,实属行止鄙劣」,湖广总督、湖南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因失察本案俱交吏部议处。
二月,经赛尚阿查明拟定发配伊犁充当苦差。
释智顺 朝代:明初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智顺。
字逆川。
永嘉陈氏子。
其母奉佛甚谨。
梦一僧佩圆光。
如满月形。
溯江流而上。
谓吾当为尔子。
寤而有娠。
既生。
美质夙成。
自少不喜畜发。
随长随剪。
父母了其宿因。
听出家。
受具戒于天宁院。
诵法华经。
与按句以讲。
深得经旨。
既而曰。
学尚多闻。
焉了生死。
遂更衣入禅。
走闽之天宝山。
参铁关枢公。
欲依公而住。
公叱曰。
丈夫于世。
不于大丛林。
与人相颉颃。
局此蠡壳中耶。
拂袖而入。
师下旦过寮。
潸然而泣。
公闻之欢曰。
吾知其为法器。
姑相试耳。
乃延入僧堂中。
师壁立万仞。
无所回挠。
虽昼夜明暗。
亦不能辩。
踰月。
因如厕旋睹中园瓠瓜。
触发妙机。
四体轻清。
知新浴出室。
一一毛孔。
皆出光明。
目前大地。
倏尔平沉。
喜幸之极。
亟上方丈求證。
适公入府城。
师不往见。
水滨林下。
放旷自如。
已而历抵诸师。
皆不合。
又谒千岩长禅师。
见其所应酬者。
皆涉理路。
飘然东归。
然指作发愿文。
必欲见道。
乃已复自念。
非公不足依。
荐走闽中见焉。
值公出游。
遥见师喜曰。
吾子今来也。
勉师弃前解务寔参。
厉精五月而大悟。
公始与印可。
令掌藏室。
寻命分座说法。
及公去世。
师嗣主院事。
师握祖佛心印。
既已升座说法度人。
而往往出馀力。
庄严塔庙。
使人为远罪迁善之归。
浙福二地。
师所兴建大道场。
凡十馀处。
其馀葺宗补旧。
盖不可枚举。
师有才。
为一事则挥金如土。
竟不知其所从来。
其为温城净光塔也。
方参政初尝戍其地。
欲赋民钱葺之。
命师莅其事。
师曰。
民力凋弊。
火𦦨炎炎。
而复加薪。
吾安忍为之。
必欲见用。
官中勿扰吾事。
若无所闻之可也。
方诺之。
师乃定计城中之户。
馀二万户。
捐米月一升。
月获米二百石。
陶甓抡材。
若神运鬼输。
纷然四集。
镇心之木。
以尺计者。
其长一百五十。
最难致之。
师谈笑趣办。
七成既粗完。
其下仍筑塔殿。
宏敞壮丽。
九斗之势益雄。
一旦飓风作其上。
一成挟之。
以入海涛。
众咸伤之。
师曰。
塔终不可以就乎。
持心益固。
遣其徒如闽。
铸露盘轮相。
及𦦨珠之类。
未几。
一一就绪。
金碧鲜明。
犹天降而地涌。
辨章燕只不花镇闽。
欲阅大藏尊经于家。
或以几席什器难具为辞。
师令浮屠一百七十人为什。
分办于各刹。
表以题号。
一时毕集。
仍画为图。
使按图序次列之。
给役于饮馔间者。
亦更番而进。
每以钟鼓为节。
后先不紊。
辨章悦曰。
使吾师总戎。
则无败北之患矣。
时东海有警。
元帅达忠介公。
帅师镇台。
遣使聘师入行府。
师以达公方有事干戈。
绝之弗见。
达公慕咏弗置。
篆逆川二字遗之。
师因饭囚。
戒其勿萌遁逃心。
即重见日月。
不久而赦书至。
周吴二囚。
以师为神。
其后山寇窃发。
所经之处焚毁。
欲尽归原报恩二刹。
以师故独存。
朝廷为降院额。
赐师号佛性圆辩。
及金襕法衣。
师曾不以为悦。
悉散其衣盂所畜。
退居一室。
掘地为炉。
折竹为箸。
意淡如也。
后与钟山之选。
大驾临幸。
慰问备至。
竣事还钱塘。
清远渭公。
方主净慈。
举师以为代。
净慈当兵后。
凋落殊甚。
师召匠计佣。
竭其筐箧。
欲大有设施。
而诸僧负官逋者。
系累满庭。
师为之出涕。
悉代偿之。
会中朝徵有道浮屠。
以备顾问。
众咸推师。
师至南京。
仅四阅月。
沐浴书偈而逝。
阇维于聚宝山。
获舍利无算。
师有五会语。
及善财五十三参偈。
皆传于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二
逆川禅师。名智顺。又字澄垢。东瓯瑞安陈氏子也顺母有懿德。谨于事佛。梦僧项有圆光。逆汪洋之流。而招曰。烦为母我。莫辞劳也。寤即有娠。顺生七岁。神悟特异。永嘉实际院即空禅师。牧为沙弥。诲以大法。顺信受顶戴。刻无惰容。耆老多器之。顺为大僧。辞空行脚。见诸大有道者。入闽抵天宝。参铁关法枢禅师。枢。署此庵元七世之传。寻常好问禅者。老僧舌头在么。而禅者多被抑。不敢犯其锋。顺得参堂踰月。因如厕睹园中匏瓜有省。入室呈所得。枢公曰。乍入门耳。何足重哉。曰。堂奥更有何法。乞师揭示。公大笑而罢之。于是。顺括磨究竟。盥漱悉忘。夜深常入枢公之室。参请古德因缘。或至晨钟鸣。乃趋出。枢心嘉之。一夕徐问曰。曾闻和尚遍见湖江诸大老。未知于何机下。得彻本源也。枢公曰。我当时往华藏。受业于竺西和尚。便知有此事。但胸中似有一物放不下。受具后。参中峰及庵诸老。诸老未常不以本色示我。我只不能领会。乃走石门。见我元翁先师。先师亦无长语。惟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作么生会。其时前后际断。一日斋后下床。忽踏著实地。急走方丈。先师遥见而笑曰。作么。我进曰。南泉被我捉败了也。先师曰。南泉即今在甚么处。我便喝。先师曰。离却者一喝。南泉聻。我拂袖而出。自后执侍巾瓶。一十五载。我事且置。你向何处见南泉。顺词色俱丧。愧无所容。又一夕闻参钟拟离榻。豁然大悟。趋告枢公曰。南泉败缺今已见矣。枢曰。心佛物俱不是。是个甚么。对曰。地上砖铺。屋上瓦覆。曰。即今南泉在何处。对曰。鹞子过新罗。曰。错。顺亦曰。错。明日。枢命挝鼓勘验。顺扼腕上下。顾视曰。和尚眼在甚么处。枢助喜曰。也要大家知。至正六年庚辰秋。枢公迁化。顺继天宝之席。于是。此庵之宗大振。自顺溯此庵元。其世有八。元得焦山体。体三传天竺有。有传天池元翁信。信之嗣二人。曰。大慈成。曰。铁关枢。顺既受枢公正印。号令人天。海内改观焉。从天宝迁报恩。又移居归原。而机用纵夺。益慎于居天宝时也。当是时。南北衲子骈集。朝廷知顺。乃赐衣。加号佛性圆辨禅师。顺即退居东瓯之罗山。穴地为炉。折竹为箸。不设卧榻。不贮宿舂。或以矫世讥之。顺弗顾也。平章燕只不花。镇闽。坚起顺住闽之东禅寺。又移雪峰。顺之法政。善巧圆融。座下不规而肃。听顺说法。各有领解。雪峰数百年来。称顺为中兴矣。明洪武初。诏顺升座于钟山。上临听法。悦如旧识。顺每对上。称僧而不臣。或忘而称我。上以真率美之。已而还南。南国以净慈留顺。居无何。有司复以朝旨。强顺抵京。经四月。书偈而逝。时洪武十三年夏也。阇维。所获舍利。迸若明珠。其六坐名蓝之语录。盛著于世。但颇有异迹。人以为神。且又尊之为肉佛。愚不敢赘。惧亵也。 赞曰。顺公望隆两朝。其胸吞须弥。而舌倾沧海。在他人则天葩几满绳床耳。公却素履萧然。不忝嗣祖乞士。诚有坦然与世共。信者区区。以生平异迹。而颂铢两。其然。岂其然乎。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智顺,字逆川,姓陈氏,瑞安人也。
父道羡,母娄氏。
生子辄殇,屡哭失明。
其情不胜哀,乃塑智者大师像事之。
一夕梦僧,顶有圆光,逆江流而上,谓之曰:“吾当为汝子。
”寤而有娠。
顺既生,美质夙成。
年五岁从季父学,季父引生徒渡溪,抵萃野,顺欲相随,季父麾之还。
俄而溪暴涨,季父生徒皆溺。
然自少不喜蓄发,翛然有麈外趣。
七岁依仲父慧光于崇兴精舍,稍长,受具戒于天宁禅院。
习《法华经》,三月通其文。
出游永嘉无相院,觉源璿喜其俊朗,引为己徒。
会横云岳大宏三观十乘之旨于水心法明寺,往而受其说,众推为上首。
居亡何,走雁山双峰,未契所言。
更走千佛,毒海清举为纲维,轨范肃然。
毒海入寂,感世无常,叹曰: “义学虽益多闻,难禦生死,即禦生死,舍自性将奚明哉。
”遂更衣入禅,走闽之天宝山参铁关枢,授以心要,遵而行之,似有阶渐。
一日因触瓠瓜之机,地倏平沈,毛孔发光,举以求證。
枢曰:“此第入门耳,最上一乘则邈在万里之外也,汝可悉弃前解,专于参提上致力,庶乎自入阃奥矣。
”由是精求,将踰半载,忽焉有省,如虚空玲珑,不可凑泊。
厉声告枢,曰:“南泉败阙,今已见矣。
”枢复举“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语相诘难,顺迎机契合,遂鸣钟集众,再行勘验宗门元旨,应答如响。
寻请分座说法,嗣主院事。
寺制未备,多所规画,择地构亭,以增胜槩。
众方赖之,忽尔弃去。
过杉关,抵百丈,上迦叶峰,渡江入淮,礼诸祖塔,经建业回浙中,超然如野鹤孤云,无所留碍。
及反永嘉,会王槐卿造报恩院于瑞安大龙山,首延顺主之。
参徒寖盛,至八百指,为建僧堂居之。
石室岩主江心,仰其高风,以首座招之,翩然而往。
未几,又以何山精舍,栋宇湫隘,不足以容,众拓之为大伽蓝,殿堂院庑之制,灿然毕具,像塑壁绘,次第告完。
而平阳吴德大创归源寺,亦请开山。
至则为造钟鼓法器,授职分班,动合规则。
时东海有警,元帅达忠介公,帅师镇台,遣使邀顺入行府,顺辞不见,达慕咏弗置,篆“逆川”二字遗之。
尝因饭囚,戒其“勿萌遁逃心,当重见日月”。
不久而赦书至,周吴二囚以为神。
其后山寇窃发,二囚实为渠魁,所经之地,焚毁略尽,而报恩归源以顺故独存。
朝廷闻之,为降寺额,赐以“佛性圆辩禅师”之号,及金襕法衣。
顺曾不为意,悉散其衣盂所蓄。
退居一室,掘地为炉,折竹为箸,怡然自适。
温城净光塔雄镇一方,年久将坏,修葺粗完,忽飓风大作,其上一乘挟之入海。
顺精诚宏愿,誓成此塔,遣其徒如闽,铸露盘轮相及燄珠之类,终遂所志。
九斗七成,鬼输神运,涌峙海隅。
辨章燕只不花出镇闽彊,道过东瓯,夜观塔镫荧煌,知顺所造,命驾造访,与谈《般若经》,心相悦怿,呼舟同载入闽。
宣政分院请居东禅废刹。
不一载,殿宇庑库,森如煜如,梵容穆冲,随相变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
补刊“开元藏经”,仍印施之。
先是,净业、庆城、东报国、舶塔、宝月、松峰诸寺,兵燹之馀,鞠为荒榛。
福建行中书省将籍其产于官,顺言于辨章,得仍其旧,已而思还温方,参政具船迎之。
千佛院灾,无有起其废者,顺为剔除荒莽,一弹指顷,高阁立成。
俄而东瓯内附,潜居林泉,若将终焉。
有明初造,尊尚佛乘,召江南高行僧十人,于钟山建无遮法会。
顺与其列,升座演讲,听者数千人。
事已还钱塘,复振钖往净慈,以兵燹凋残,欲大有设施,会中朝徵有道浮屠,以备顾问,聚咸推顺。
顺至南京仅四阅月,超然善逝,洪武六年八月二十日也。
阇维得舍利无算,其徒文显兴富持灵骨归,建塔藏焉。
著有《五会语》若干卷,《善财五十三参偈》一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9—1112 【介绍】: 宋僧。
温州乐清人,俗姓贾氏,字伯威,号潜涧。
少敏悟,经史过目能诵。
出家于明庆院,宗天台宗。
后至钱塘从南屏臻禅师,明《法华》诸经。
与名僧道潜、思聪等友善。
博学能文,作诗词尤典雅,书法有晋宋遗规。
哲宗元祐间出游归永嘉,寓净光、大云、开元诸寺,门徒甚众。
卒后弟子辑其遗文为《潜涧集》。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处严。
字伯威。
温州乐清贾氏子。
母万。
方娠。
一夕梦黑龙自天跃而下。
俄化为道人入其家。
及产有异相。
警悟不凡。
经史过目辄成诵。
少长不茹荤。
母强之。
卒不从。
一日游精舍。
归白其母曰。
儿蔬食。
居俗非所宜。
愿出家学佛。
落发于明庆院。
初习讲教义。
发明师说。
了无疑滞。
同辈尚编录。
务相诘难。
师心非之。
遂弃教而崇禅。
历访先辈老宿。
叩击玄旨。
多所契会。
有以座首命之者。
师弗顾而去。
师于己事外。
博学能诗文。
醇重典雅。
且工书。
有晋宋法。
时道潜思聪二公。
与东坡游。
声名籍甚。
或劝以所作谒缙绅求知己。
师笑曰。
古之桑门。
与士大夫游。
非求之也。
道自合焉尔。
故终身不以一字干谒。
识者高之。
元祐间。
还永嘉。
净光大云开元诸刹。
其徒翕然宗之。
扣门请益者。
履相蹑也。
师训以本业。
外复以诗书子史导之。
凡经指授者。
咸见头角。
元符初。
归故山。
诛茆结庐。
循除蓄流。
自号潜涧。
赋诗鼓琴以自娱。
有古人林下风。
师有辞辩。
长于讲释。
乡里巨室。
欲屈师讲经莫能致。
因具法筵。
集广众。
预设巍座。
俟师至。
与众迫之。
师匇遽就席。
阐扬奥旨。
缘饰以文。
音吐鸿亮。
听者惊悦。
郡守张公平。
从师受楞严大义。
初以僧正命师。
又命主禅席。
皆力辞弗受。
每诣府。
手提一笠。
又以师为府座所尊。
因嘱以事。
师。
正色峻拒。
府政有不便于民者。
委曲以告。
守改容听之。
瑞安令吕公勤。
邂逅师喜甚。
与俱还邑。
筑庵于厅治后园。
命师居之。
为留三宿而去。
晚景绝人事。
精修净业。
讽诵楞严圆觉维摩光明法华等经。
精熟如流。
静夜孤坐。
焚香暗诵。
琅琅之声。
出于林表。
尝手书法华光明二经。
报母德。
又书华严经八十卷。
首末不懈。
字法益工。
以政和壬辰正月二十日示寂。
年五十四。
僧腊三十九。
阇维。
得舍利数百颗。
明莹如珠。
植塔于故庐之后。
以遗骨并舍利葬焉。
师于佛学。
无不通晓。
尤深于禅。
而接物以教。
故以阇黎著名。
平生制述甚多。
稿随毁失。
圆寂后。
弟子收拾遗文。
编成二卷。
曰潜涧集。
人有得其片纸只字。
皆宝藏之。
其文翰见重于人如此(王梅溪十朋之母有娠。
产之日。
梦师来惠以金环。
梦觉时。
传师适坐化。
翌日梅溪生。
人皆谓为师后身。
故其为师作铭序有云。
师殁之岁。
而某始生。
师旧书石桥寺碑。
梅溪。
佥判绍兴。
道经寺。
寺僧先梦迓严阇黎。
次日梅溪至。
僧以梦告。
有诗云。
人唤我为严首座。
前身曾写石桥碑。
甄龙友。
和公双峰诗云。
诗老前身法号严。
正用此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一
释处严,字伯威。
姓贾氏,乐清人也。
父靖,居乡以长者称。
母万氏,方娠,梦黑龙自天而下,俄化为道人,入其家。
及严生有异相。
幼时警悟不凡,经史过目辄能成诵。
舅氏东平先生规,邑之名儒也。
试之联语,随声应答,由是奇之。
少长,不茹辛膻,母强之,卒不从。
一日游精舍,归白其母曰:“儿蔬食居俗非所宜,愿出家学佛,惟慈亲割爱。
”遂往里之明院庆礼僧知性为师。
既落发受具,游历郡刹。
初学律,未几,习天台教观,慨然叹曰:“吾邦僻在海隅,见闻不广。
”遂之钱塘,依南屏臻公听天台大部,明法华诸经。
时学者尚编录,务相诘难,严听法罢,端然默坐。
同辈问之,发明师说,了无遗误,因谓之曰:“文字分别,驰骢法相,吾不能为。
”乃远游禅林,访寻老宿,叩击玄旨。
严志节清高,学识超迈,扙锡所至,道眼相契为多。
会有以首座诏之者,严曰:“吾宅心世外,逍遥自适,能为人役耶?
”于是西游帝都,观伊洛,南周旋江淮间,凡名山胜境,丛林巨刹,靡不至焉。
时道潜、思聪与东坡居士游,声名籍甚,二僧咸与严善,数以篇章往来。
严博学能文,诗词尤典雅,且工书,有晋宋法。
或劝以所作谒缙绅,求知己,严笑谢曰:“古之桑门,上首与士大夫游,非求之也,道自合焉尔。
”故终身不以一字干谒,识者高之。
元祐间,还永嘉,寓净光、大云、开元诸寺,其徒翕然归之,扣门请益者,屡相蹑也。
严训以本业,复以《》、《》、《子》、《史》导之,凡经指授者,咸见头角。
时开元建护国天王殿,命严作记,文辞雄伟,太守范公见之称叹良久,命刻之石,昭垂来许。
元符初,归故山诛茅结庐,循除蓄流,自号“潜涧”,赋诗鼓琴以自娱,有古林下风。
严有辞辨,长于讲释,里中巨室欲屈之讲经,恐不能致,因具法筵,广集众侣,预设巍座,俟其至,与众迫之,忽遽就席,阐扬奥旨,缘饰以文,吐音鸿亮,听者忻悦。
明庆自创业几七百年,无文迹可考,严始为撰记并书之,时称二绝。
郡守张公平闻其名,以礼致之,躬受《楞严》大义,欲授以僧正,且请主禅席,皆力辞之。
每诣府手提一笠,未尝舆也。
人以为府座所厚,或属以事,则正色峻拒,然政有不便于民者,委曲以告,守改容听之。
瑞安令吕公勤,慕其道学,初相邂逅,要与俱还,为筑庵于厅治后圃,为留三宿而去。
邑令丁公湛,每访严,谈道终日忘返。
晚岁绝人事,惟精修净业。
所讽《楞严》、《圆觉》、《维摩》、《光明》、《法华》诸经,精熟流畅,静夜孤坐,焚香高诵,琅琅之声,出于林表。
尝手书《法华》、《光明》二经,以报母德。
又书《华严经》八十卷,首末不懈,字法益工。
宋政和壬辰正月二十一日示寂,年五十四,腊三十九。
三月,阇维得舍利数百,明莹如珠。
明年九月,植塔于故庐之旁,以遗骨并舍利葬焉。
后四十馀年,县人梅溪王十朋为之铭。
十朋之生也,即严寂日。
其母梦严来,惠以金环,觉而举子,忽闻严化,以此异之。
十朋之大母,严之同母娣。
严弟子宝印,又十朋之叔父也。
尝以伏腊相过从,故其母识严。
及十朋长,道经石桥寺,寺僧先夕梦迎严和尚,诘旦而十朋至,故其诗云:“人唤我为严首座,前身曾写石桥碑。
”铭有别致,见《梅溪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31—1588 【介绍】: 明僧。浙江乌程人,号月亭,又号千松。尝至中竺谒万松禅师,松化去,改事祗园法师。后还经山,力参数年得悟。居嘉兴东禅寺,以传法为己任。
大明高僧传·卷第四 解义篇第二之四
释明得号月亭。
以绍万松林禅师法嗣故又号千松。
湖州乌程周氏子也。
师生即颖异岐然不凡。
髫时随父入西资道场。
遂指壁间画罗汉像问父曰。
僧耶俗耶。
父曰僧也。
师慨然曰。
吾愿为是矣。
于是力求出家。
父母不听。
至年十三始投郡之双林庆善庵。
从僧真祥习瑜珈教。
越四载祝发。
闻有向上事乃首参百川海公。
不契。
因而单衣芒屩遍游丛席。
匍匐叩请备历艰辛。
自念般若缘薄。
拟投天竺哀恳观音大士祈值明师。
道经中竺。
闻万松说法先入礼谒。
万松问曰。
大德何来欲求何事。
对曰。
欲叩普门求良导耳。
松竖一指曰。
且去礼大士却来相见。
师泫然再拜求决生死大事。
松曰。
子欲脱生死。
须知生死无著始得。
师闻罔然。
依受具足戒。
自尔朝参夕叩久无所入。
松不得已授以楞严大旨。
于是苦心研究。
至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处。
恍然若云散长空寒蟾独朗。
遂作偈呈曰。
楞严经内本无经。
觌面何须问姓名。
六月炎天炎似火。
寒冬腊月冷如冰。
松颔之嘱曰。
汝既悟教乘。
异日江南讲肆无出尔右。
向上大事藉此可明。
松住径山。
师为众负米采薪不惮劳苦。
偶行林麓间有虎踞道。
师卓锡而前。
虎遁去。
尝阅枣伯合论至十地品。
中宵隐几而坐。
梦游兜罗绵世界。
登座阐华严奥旨。
至于结座乃说偈曰。
从本已来无。
今日何曾有。
一毛头上现。
虚空笑开口。
咄一咄下座。
寤白松。
松抚之曰。
此圣力之冥被耳。
非惟吾道之将行。
清凉一宗亦大振矣。
无何松化去。
师悬铛守塔三载。
闻佛慧祇园法师讲席之盛戴笠投之。
祇园亦默识而爱重。
其弟子沙泉颇自负不籍师名。
师遂挂锡报先寺。
报先与佛慧咫尺之间。
故晨则持钵。
午则听讲。
夕则与同参十馀人敷其义趣。
于是众日渐益香积不继。
师阴祷于伽蓝神曰。
倘吾与圣教有缘。
神其无吝诃护。
移时有外道自云间来施米百石。
自是报先之盛过于佛慧。
开堂之日祇园命侍僧奉以衣拂。
而谢还之。
瓣香为万松拈出。
已而孑身复径山凌霄峰。
为碍膺未破又力参三年。
一夕初夜趺坐。
豁尔心境冥会疑滞冰释。
乃跃然说偈曰。
千年翠竹万年松。
叶叶枝枝是祖风。
云岳高岑栖隐处。
无言杲日普皆同。
趋礼万松塔曰。
老汉不我欺也。
自此道誉益隆学者辐辏。
四方交聘岁无虚日。
开堂灵隐。
门庭严峻无赖。
僧彻空天然辈睨视不敢近。
竟以不测事诬师。
不终日事白天然坐诬遁。
馀党笞死者二十人。
师南游赤城。
外道归化者不可胜纪。
台郡教乘之被实师始也阐玄谈于大中庵。
三日庵灾。
独师之丈室岿然无恙。
讲圆觉疏钞于法海。
地产白莲华。
紫芝生于厕。
五台居士因匾其堂曰涌莲。
师居东禅夜梦。
文殊跨狮出。
乃遗狮乘空而去。
狮忽化为童子。
师故问曰。
尔方狮今童耶。
试开口。
童子启颊口如丹朱。
师抚其背曰。
尔犹狮也。
童曰。
师口何如。
师张口示之。
童踊入咽。
师惊觉而汗。
且喜曰。
文殊大智在我腹中矣。
不数月五台陆公率众命讲华严大钞。
众常千指妙峰觉法师入室弟子也。
遥宗四明弘天台教观之道。
以师阐贤首未谙台衡故。
质六即蛣蜣之义。
师曰。
天台六即在行人迷悟之分耳。
如我在名字则十界皆名字。
我證究竟则十界皆究竟。
若我蛣蜣十界皆蛣蜣也。
非蛣蜣上别有六即。
觉曰。
不然。
天台六即不论世出世间有情无情。
物物皆具随举一法六即在焉。
何必以我迷悟观彼优劣哉。
师曰。
圣人设教诚为汲引迷涂。
若云随举一法六即在焉是为惟谈世谛成于戏论。
学人何有哉。
前五即置所弗论。
如云究竟一究竟则一切皆究竟。
如金出矿。
似璧离璞。
是故如来初成正觉观于九界。
一切众生同时成佛。
非惟九界正报。
全体遮那则九界依报无非寂光。
所以叹云。
奇哉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
乃因妄想不自證得。
岂非以我成佛观彼皆成佛也。
果如子言。
其究竟蛣蜣永无成佛日矣。
一切众生而无一人发菩提心。
所谓十法界都为一队无孔铁锤。
若言究竟蛣蜣容有成佛。
如来何日复迷而作众生金重为矿其失孰大。
觉曰。
究竟蛣蜣非是说也。
以其心体本具故曰理即。
色相已成方称究竟。
一界既尔。
界界总然。
当界而论。
六即自备。
何必以其成佛不成佛难耶。
师笑曰。
子去做一个究竟蛣蜣也。
闻者无不高其论。
吴俗尚崇事玄武。
比丘亦有披僧伽衣而礼者。
师见故逆而问曰。
汝奚为而来。
曰礼祖师也。
师叱曰。
汝身为比丘心实外道。
其玄武北方一水神耳。
教中所谓毗娑门天王是也。
彼以神力为佛外护。
称其为祖师。
乃披七佛衣拜之。
不亦谬且倒乎。
遂毁其像易事达磨之像。
谓其僧曰。
此尔祖师也。
凡所过名兰精舍有事玄武三官尽去之。
俾学人专心正道。
其护教概如此也。
师为人脩干孤高性度刚毅。
以传法为已任。
故祸患不避其身而欣戚不形乎色。
至于登座则慈云霭然。
七众无不渥其沛泽。
白椎则三千炳著八万森严。
室中虽不横施棒喝。
闻毒鼓而心死者众矣。
万历丁亥秋告众曰。
吾为汝等转首楞严法轮作再后开示。
无复为汝更转也。
冬示疾。
尤谆谆嘱以教乘事。
明年正月望后二日吉祥而逝。
世寿五十有八。
腊四十有六。
荼毗塔于径山。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号月亭。
以绍万松林禅师法嗣。
故又号千松。
湖州乌程周氏子也。
生即颖异。
岐然不凡。
髫时随父入西资道场。
遂指壁间𦘕罗汉像。
问父曰。
僧耶俗耶。
父曰。
僧也。
慨然曰。
吾愿为是矣。
年十三。
投郡之双林庆善庵。
从僧真祥习瑜珈教。
越四载祝发。
闻有向上事。
乃首参百川海公不契。
因而单衣芒屩。
遍游丛席。
备历艰辛。
自念般若缘薄。
拟投天竺。
哀恳观音大士。
祈值明师。
道经中竺。
闻万松说法。
先入礼谒。
万松问曰。
大德何来。
欲求何事。
对曰。
欲叩普门。
求良导耳。
松竖一指。
曰且去礼大士。
却来相见。
师泫然。
再拜。
求决生死大事。
松曰。
子欲脱生死。
须知生死无著始得。
师闻罔然。
依受具足戒。
自尔朝参夕叩。
久无所入。
松不得已。
授以楞严大旨。
于是苦心研究。
至清净本然。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处。
恍然若云散长空。
寒蟾独朗。
遂作偈呈曰。
楞严经内本无经。
觌面何须问姓名。
六月炎天炎似火。
寒冬腊月冷如冰。
松颔之。
嘱曰。
汝既悟教乘。
异日江南讲肆。
无出尔右。
向上大事。
藉此可明。
松住径山。
师为众。
负米采薪。
不惮劳苦。
偶行林麓间。
有虎踞道。
师卓锡而前。
虎遁去。
常阅枣柏合论。
至十地品。
中宵隐几而坐。
梦游兜罗锦世界。
登座阐华严奥旨。
至于结座说偈。
窹白松。
松抚之曰。
此圣力冥被耳。
非惟吾道将行。
清凉一宗。
亦大振矣。
无何松化去。
师守塔三载。
闻佛慧祇园法师讲席之盛。
戴笠投之。
祇园亦默识而爱重。
其弟子沙泉。
颇自负不籍师名。
师遂挂锡报先寺。
报先与佛慧。
咫尺之间。
故晨则持钵。
午则听讲。
夕则与同参十馀人。
敷其义趣。
于是众日渐益。
香积不继。
师阴祷于伽蓝神曰。
倘吾与圣教有缘。
神其无吝诃护。
移时有外道。
自云间来。
施米百石。
自是报先之盛。
过于佛慧。
开堂之日。
祇园命侍僧奉以衣拂。
师谢还之。
瓣香为万松拈出。
已而孑身复径山凌霄峰。
为碍膺未破。
又力参三年。
一夕初夜趺坐。
豁尔心境冥会。
疑滞冰释。
乃跃然说偈曰。
千年翠竹万年松。
叶叶枝枝是宗风。
云岳高岑栖隐处。
无言杲日普皆同。
趋礼万松塔曰。
老汉不我欺也。
自此道誉益隆。
学者辐辏。
四方交聘。
岁无虚日。
开堂灵隐。
门庭严峻。
无赖僧彻空天然辈。
睨视不敢近。
竟以不测事诬师。
不终日事白。
天然坐诬。
遁。
馀党笞死者二十人。
师南游赤城。
外道归化者。
不可胜纪。
台郡教乘之被。
实师始也。
阐玄谈于大中庵。
三日庵灾。
独师之丈室。
岿然无恙。
讲圆觉疏钞于法海地。
产白莲华。
紫芝生于厕。
五台居士因匾其堂曰。
通莲。
师居东禅。
夜梦文殊跨狮出。
乃遗狮。
乘空而去。
狮忽化为童子。
师故问曰。
尔方狮。
今童耶。
试开口。
童子启颊。
口如丹朱。
师抚其背曰。
尔犹狮也。
童曰。
师口何如。
师张口示之。
童跃入咽。
师惊觉而汗。
且喜曰。
文殊大智。
在我腹中矣。
不数月。
五台陆公。
率众命讲华严大钞。
众常千指。
妙峰觉法师入室弟子也。
遥宗四明。
弘天台教观之道。
以师阐贤首。
未谙台衡。
故质六即蛣𧏙之义。
师曰。
天台六即。
在行人迷悟之分耳。
如我在名字。
则十界皆名字。
我證究竟。
则十界皆究竟。
若我蛣𧏙。
十界皆蛣𧏙也。
非蛣𧏙上。
别有六即。
觉曰不然。
天台六即。
不论世出世间。
有情无情。
物物皆具。
随举一法。
六即在焉。
何必以我迷悟。
观彼优劣哉。
师曰。
圣人设教。
诚为汲引迷途。
若云。
随举一法。
六即在焉。
是为惟谈世谛。
成于戏论。
学人何有哉。
前五即置弗论。
如云究竟。
一究竟则一切皆究竟。
如金出矿。
似璧离璞。
是故如来初成正觉。
观于九界一切众生。
同时成佛。
非惟九界正报。
全体遮那。
则九界依报。
无非寂光。
所以叹云。
奇哉众生。
具有如来智慧德相。
乃因妄想不自證得。
岂非以我成佛观彼皆成佛也。
果如子言。
其究竟蛣𧏙。
永无成佛日矣。
一切众生。
而无一人发菩提心。
所谓十法界。
都为一队无孔铁锤。
若言究竟蛣𧏙。
容有成佛。
如来何日复迷。
而作众生。
金重为矿。
其失孰大。
觉曰。
究竟蛣𧏙。
非是说也。
以其心体本具。
故曰。
理即色相已成。
方称究竟。
一界既尔。
界界总然。
当界而论。
六即自备。
何必以其成佛不成佛难耶。
师笑曰。
子去做一个究竟蛣𧏙也。
闻者无不高其论。
万历丁亥秋。
告众示疾。
谆谆嘱以教乘事。
明年正月望后二日。
吉祥而逝。
世寿五十有八。
腊四十有六。
茶毗塔于径山。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明得。号月亭。以绍万松禅师法。又号千松。乌程周氏子。幼歧嶷不凡。尝随父赴西资佛会。指𦘕像问曰。是非僧耶。父曰然。遂求出家。依庆善庵祝发。初习瑜伽佛事。知非而弃之。谒海百川求出世。法机不契。遍参名宿。备历艰辛。益发愤厉志。诣武林上竺哀吁大士。求值明师。乃遇万松于中竺。问以来意。以礼普门对。万松。竖一指曰。汝去见了观音来。师方下顿有所省。再拜。求了生死之诀。万松授以摄心念佛法。因留侍左右。朝夕参承。凡十载。一日阅楞严。至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豁然契入。又入径山。结茆凌霄峰绝顶。独坐三年。四方禅侣。接踵而来。师随机响应。无不迎刃而解迁传衣庵。讲楞严。既游天台。彼中缁素。邪正淆混。师为讲华严等经。化外道以千计。讲甫毕。堂内宝花遍生。今扁为涌莲堂云。比归。司寇韫庵吴公。时为杭守。延师演法于灵隐。佥宪东溟管君。以天池请。仪部观颐沈君。延主圆證寺。五台陆公。复延讲华严于秀水之东禅。师乐其雅僻。乃相与葺法云堂以居。遂为师示寂之所矣。师为人。修干玉立。性度。高简伉直。以道自重。遇公卿。未尝降礼。作卑谄态。群小或憎诟之。百折不回。保护正法。毅然不为身谋。其寓天池日。有豪贵挟妓游僧寮。师会众逐之。无所顾惮。世方崇事真武。师以彼不过玄武之神主。治一隅耳。何至奔走天下若狂也。我薄伽梵。为天人师。何不易彼事此耶。往往改像设而更庙貌。性喜汲引后学。而视外道如雠。同衣有过。讥弹不少借。以故招忌者之口。非有诸缙绅。为之金汤。几不免矣。以万历十六年归寂。寿仅五十有八。师与五台公。有法喜深缘。而为铭王村之塔曰。惟师以苦行得见地。以强毅任永法。余获交师三十年。所受教益非一。期晚年相与修东林故事。而师先化去。谁为余作莲邦指南车耶。塔。后迁于径山。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五
释明得,字月亭,以绍万松林法,故又号千松,乌程周氏子也。
生即颖异,岐然不凡。
髫时随父入西资道场,遂指壁间画罗汉像,问父曰:“是何人耶?
”父曰:“僧也。
”因慨然曰:“吾愿为是矣。
”于是力求出家,父母不听。
至年十三,始投郡之双林庆善庵,从僧真祥习瑜伽教,越四载祝发,闻有向上事,乃首参百川海,不契,因而单衣芒屩,遍游丛席,匍匐叩请,备历艰辛。
自念般若缘薄,拟投天竺哀恳观音大士,祈值明师。
道经中竺,闻万松说法,先入礼谒。
万松问曰:“大德何来?
欲求何事?
”对曰:“欲叩普门,求良导耳。
”松竖一指,曰:“且去礼大士,却来相见。
”得泫然再拜,求决生死大事。
松曰:“子欲脱生死,须知生死无著始得。
”得闻罔然。
依受具足戒,自尔朝参夕叩,久无所入。
松不得已,授以《楞严大旨》,于是苦心研究,至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处,恍然若云散长空,寒蟾独朗,遂作偈曰:“《楞严经》内本无经,觌面何须问姓名。
六月炎天炎似火,寒冬腊月冷如冰。
”松颔之,嘱曰:“汝既悟教乘,异日江南讲肆无出尔右,向上大事藉此可明。
”松住径山,得为众负米采薪,不惮劳苦。
偶行林麓间,有虎踞道,得卓锡而前,虎遁去。
尝阅枣伯《合论》至《十地品》,中宵隐几而坐,梦游兜罗绵世界,登座阐《华严》奥旨,至于结座,乃说偈曰:“从本已来无,今日何曾有。
一毛头上现,虚空笑开口。
”寤白松,松抚之曰:“此圣力之冥被耳,非惟吾道之将行,清凉一宗亦大振矣。
”无何,松化去,得悬铛守塔三载。
闻佛慧祇园法师讲席之盛,戴笠投之,祗园亦默识而爱重之。
其弟子沙泉颇自负,不籍得名,遂挂锡报先寺。
报先与佛慧咫尺之间,故晨则持钵,午则听讲,夕则与同参十馀人敷其义趣,于是众日渐益,香积不继,得阴祷于伽蓝神曰:“倘吾与圣教有缘,神其无吝诃护。
”移时,有外道自云间来,施米百石,自是报先之盛过于佛慧。
开堂之日,祇园命侍僧奉以衣拂,得谢还之,瓣香为万松拈出。
已而孑身登径山凌霄峰,为碍膺未破,又力参三年。
一夕初夜趺坐,豁尔心境冥会,疑滞冰释,乃跃然说偈曰:“千年翠竹万年松,叶叶枝枝是祖风。
云岳高岑栖隐处,无言杲日普天同。
”趋礼万松塔曰:“老汉不我欺也。
”自此道誉益隆,学者辐辏,四方交聘,岁无虚日。
开堂灵隐,门庭严峻,无赖僧彻空、天然辈睨视不敢近,竟以不测事诬得,不终日事白。
天然坐诬遁,馀党笞死者二十人。
得南游赤城,外道归化者不可胜纪,台郡教乘之被,实得始也。
阐玄谈于大中庵,三日庵灾,独所居丈室无恙。
讲《圆觉疏钞》于法海,地产白莲华,紫芝生于前,五台居士因匾其堂曰“涌莲”。
得居东禅,夜梦文殊跨狮出,乃遗狮乘空而去,狮忽化为童子,得故问曰:“尔方狮,今童耶,试开口?
”童子启颊,口如丹朱,得抚其背曰:“尔犹狮也。
”童曰:“师口何如?
”得张口示之,童跃入咽,得惊觉而汗,且喜曰:“文殊大智在我腹中矣。
”不数月,五台陆公率众命讲《华严大钞》,众常千指。
共 15 首上一页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