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慧因

相关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五
释来照,字大初。
姓樊氏,凤山人也。
其父祷于雪山寺而生。
灵根夙种,幼性聪悟。
初就外傅,卓异凡儿。
年及舞勺,游雪山寺。
见佛国威仪,辄生成慕,知昔缘有在,辞亲投唤生为师。
昏显持念,终岁不倦。
年二十四,具戒于桂昌。
穷研藏典,北请南参,圆足三学。
后归极乐,慧彻深器之,拔置首席。
雍正戊申,慧因目疾,付衣于照。
遵守绳墨,十有四载,弗敢陨越。
尝应邳宿士大夫请,主名蓝,弘敷戒法。
每谓丛林授受,最宜精审。
必其识能出类,德可表众,庶得畅厥素怀。
若非察见本原,轻率放行,如麻蒸竹苇,何埤法系。
故门下千指,而为印可者,殊无一二。
间有见其亲炙最久,当在记莂,及默叩之,乃曰:“皆不得吾真脉。
”于是人益异之,莫敢窥其涯涘。
乾隆七年五月十三日,忽书座右曰:“我七月十九日且去矣。
”及期,众以极乐法系为请。
则曰:“今且付院事于德明。
”竟如期坦化。
明既履席,兢兢自饬。
上述视风,下开来学。
辛劬三载,秩然有纪。
乾隆十年五月二十日示疾,集众告曰:“吾住无心,去亦无口。
向下文长,大众出手。
”说已,端坐而逝。
知照不轻授受,无负正传,于斯可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04 【介绍】: 明僧。苏州府吴江人,俗姓沈,字达观,号紫柏。年十七出家虎丘寺,二十从讲师受具戒参。游五台,至京师,归吴重建楞严废寺。后游大房石经,进隋僧净琬所藏佛舍利。旋以狱词牵连论死,索浴说偈端坐而逝。有《长松茹退集》。(《光绪苏州府志》卷一三四)
槜李诗系·卷三十二
真可,字达观,号紫柏,俗出吴江沈氏。尝居嘉善荒墩,五岁不语。有异僧过其门,摩顶谓曰:“此儿出家当为人天师。”言讫不见,遂能言。儿时志气雄放,不可羁勒。年十七,仗剑游塞上。至苏州,遇雨,宿虎丘。闻僧夜诵八十八佛名,心大悦,即薙发。尝过匡山,穷相宗奥义。游五台,至京师,参遍融笑岩诸老发明大事。还。住嘉善景德寺,掩关三年。郡城楞严寺久为势豪割其半,志欲复之。万历壬辰至京,于石经山得佛舍利玉函。闻于慈圣太后,赐紫伽黎迎供,因奏请兴复楞严。又刻藏经于径山,复戒坛于檀柘。西游峨眉,下瞿塘,过荆襄,登太和,憩匡庐,复归宗古寺。后闻憨山师以弘法被难,远戍雷阳。叹曰:“法门无人矣。”南康太守吴宝秀,以矿税被逮,其妻投缳死。叹曰:“阉人横行至此,世道不可为矣。”乃决筴入都,曰:“海印不归,我为法一大负。矿税不止,我救世一大负。传灯录不续,我慧命一大负。舍此一具贫骨,释此三负,不复走王舍城矣。”及妖书狱起,逮入诏狱,执政意在钩党,欲牵连杀之。被笞,血肉狼籍,索浴说偈,坚坐而逝。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句曲沈氏子。
十七剃发。
游方。
闻诵张拙偈。
至断除妄想重增病。
趋向真如亦是邪。
大疑。
一日斋次忽悟。
乃曰。
使我在临济德山座下。
一掌便醒。
安用如何若何。
京师因神宗皇帝。
手书金刚经汗下渍纸。
疑更当易函遣近侍质师。
师进偈曰。
御汗一滴。
万世津梁。
无穷法藏。
从此放光。
帝大悦。
癸卯秋。
忽妖书发。
帝见章奏甚怜之。
法不能免。
逮及拷讯。
时神色自如。
抵死不屈。
腊月五日入狱。
法司定罪论死。
师说偈曰。
一笑繇来别有
那知大块不容尘。
后兹收拾娘生足。
铁橛花开不待春。
索浴罢嘱侍者曰吾去矣。
幸谢江南诸护法。
说偈端坐而逝(观千五台山。
累载藏经板至径山重刻书本。
转发楞严寺流通。
洵莫大之功也)。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五
释真可,字达观,晚号紫柏老人,姓沈氏,其先句曲人,后徙居吴江大湖滩畔。母梦异人授以桃实,枝叶相附,色鲜而大,寤而有娠。生时香气盈室,人多奇之,虽在襁褓,貌若潜沈,五岁不语,父母忧之。有异僧过门,摩顶,谓其父曰:“此儿出家,当为人天师。”言讫不见。真遂发语,不异成人。先是庭中时见巨人迹,尔后不复见。髫年嬉逐,性独雄猛,状貌魁杰,不喜见妇人,浴不许人先。一日姊先就浴,乃大怒,自是亲戚妇女莫敢近。稍长,志益壮,父母不能拘,年十七方仗剑远游塞上,行至姑苏闾门,徘徊市中,天大雨,值虎邱僧明觉冒雨来,相顾遌间,壮其貌,因蔽之以盖,遂同归寺。具夕餐驩甚,闻僧夜诵八十八佛名,心悦之。侵晨入觉室,解腰缠十馀金授觉,请剃度,因礼觉为师。是夜,即兀坐达旦。觉尝欲募铁十万两,造大钟,真曰:“吾助之。”径往平湖巨室门外,趺坐三日不食,主人进食不为动,问:“何所为苦行乃尔?”曰:“欲得铁十万两,造大钟。”主人立予之,乃受食,载铁回虎邱,归即闭户读书,年馀不越阃,人多敬惮之。年二十,从讲师受戒具。尝至嘉兴东塔寺,见僧书《华严经》,跪诵良久,叹曰:“禅者不当如是邪?”遂之武塘景德寺掩关三年,复回吴门辞觉曰:“吾将行脚诸方,历参知识。”遂仗策去。一日,闻僧诵张拙见道偈,至“断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乃大疑之,遍书二语于壁间,默思潜索,头面俱肿,偶尔举箸,忽焉而悟。淩跞诸方,尝言:“使我在临济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他为。”过匡山,穷相宗奥义。一日行二十里足痛,更以石砥脚底,至日行二百里乃止,其猛进类此。游五台至峭壁空岩,见老宿孤坐,因问:“一念未生时如何?”宿竖一指。又问:“既生后如何?”宿展两手。豁然领解,迹之失所在。至京师参遍融,问荅之间机锋敏捷,融为折服,因留居焉。九年复归虎邱省觉。更至淞江掩关百日,寻至嘉兴见太宰陆光祖,心相契。先是有密藏道开者,南昌人,弃青衾披剃于南海,闻真风,往归之。真知为法器,留侍焉。郡城楞严寺为长水法师疏经处,久废,有力者侵为园亭。真慨然伤之,欲为恢复计,属开任其事,陆太宰弟云台为建禅堂五楹。既成,真刺臂血题其柱云:“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法诋佛犹益真修。”后二十年,太守槐亭蔡公舍赀重脩之,盖真愿力所持也。居常坐叹道法陵迟,又念大藏卷帙重多,遐方僻陬有终身不闻佛法名字者,欲刻方册易流通,普使见闻,作金刚种子,即有谤者罪当自代。遂与太宰陆公及司成冯公梦祯、廷尉曾公同亨、囧卿瞿公汝稷一商度之,以开董其事,万历己丑创刻于五台,居四年,以冰雪苦寒,复移于径山寂照庵,工既成,开以病隐去。初桐城吴公用先为仪曹郎,参道入室,从容及刻藏事,真遽曰:“君与此法有大因缘。”真化后,吴公出长浙藩,用冯司成初议,脩复化城为径山下院,藏贮经版,人以为真预谶云。尝于于园书《法华经》,颜书经处曰“墨光亭”。闻妙峰建铁塔于芦芽,乃送经置塔中,且与计藏事。复之都门访憨山于东海,遂走海上至胶西,秋水泛涨,众度必不能渡,真解衣先涉,疾呼众,水已及肩,真跃而前,既渡,顾谓弟子曰:“死生关头,须直过为得耳。”众皆钦服。及底都门,访石经山,礼隋琬公塔,念琬公虑三灾劫壤,正法澌灭,创刻石藏于岩洞,感其护法深心泪下如雨。琬公塔院地已归豪右,矢复之而未果。乃决策西游蛾嵋,由三晋历关中,跨栈道至蜀,礼普贤。顺流下瞿塘,过荆襄,登太和,至匡庐寻归宗故址,唯古松一株,寺僧易米五斗,匠石将伐之,有乞者怜而乞米赎之,树赖以存。真闻而兴感,树根为樵斧剥斲,势将折,真砌石填土,咒愿复生,以卜寺重兴兆。后树日长,寺竟复,其愿力固如此。过安庆,阮君自华请游皖公山马祖庵,喜其超绝,属建梵刹。江阴居士赵我闻谒请出家,遂薙发于山中,命名曰法铠,所谓最后弟子也。复北游至潭柘,慈圣太后闻之,命近侍陈儒致齐供特赐紫伽黎。因随过云居,礼石经于雷音寺,启石室,佛座下得金函,贮佛舍利三,光烛岩壑,因奉舍利入内供三日,出帑金重藏于石窟,以圣母赐金赎琬公塔院。初在潭柘,居常礼佛后方食。一日,客至误先举食,乃对知事曰:“今日有犯戒者,命尔痛责三十棒,轻则倍之。”知事愕然,不知为谁,真乃自伏于佛前,受杖如数,股尽墨。乃云:“众生无始习气,如油入灰牢不可破,苟情折不痛,未易调伏也。”又与憨山议脩《大明传灯录》,以禅宗凋敝,往浚曹溪以开法脉,先至匡山以待,时癸巳秋七月也。越三年乙未,憨山供奉圣母赐《大藏经》建海印寺成,以别缘触圣怒,诏逮下狱,鞫无他辞,遣戍雷阳,毁其寺。真在匡山,闻报,为诵《法华经》百部,冀祐不死。往探曹溪,回即赴都下救之。及闻南放,遂待于江浒,执手欷歔曰:“君不生还,吾不有生日。”濒行且属曰:“吾他日即先君死,后事属君。”遂长别。庚子,朝廷以三殿工榷矿税,中使者驻湖口。南康太守吴宝秀劾奏被逮,其夫人哀愤以环死。真在匡山闻之,曰:“时事至此,其如世道何!”遂杖策赴都门。吴入狱,真多方调护,授以毗舍浮佛半偈,谓诵满十万,当出狱。吴持至八万声,果蒙上意解,得末减。每叹法门无人,谓:“憨山不归,则吾出世一大负;矿税不止,则吾救世一大负;传灯未赎,则我慧命一大负。若释此三负,当不复入王舍城矣。”居无何,妖书发,震动中外,忌者乘间劾真,竟以是罹难,及输司寇,乃索浴罢,属侍者性田曰:“吾去矣,幸谢江南诸护法。”因说偈端坐而逝。御史曹公学程以建言逮系,闻之即趋至,抚之曰:“师去得好。”真复开目视之,微笑悠然而息,时癸卯十二月十七日也。世寿六十有一,法腊四十有一,越十一年乙卯葬于双径山。后弟子法铠启之,以丙辰十一月十九日荼毗,归灵骨塔于五峰内文殊台。真生平以荷负大法为怀,每见古刹荒废必思恢复,始从楞严,终至归宗云居,重兴梵刹一十五所。既刻大藏,凡古尊宿语录,若寂音尊者所著诸经论文集,及苏长公易解,尽搜刻之行于世。性耽山水,云行鸟飞,一衲无馀,气雄体丰,面目严冷,而立心最慈。每示弟子,必令自参以发其悟,直至疑根尽拔而后已。所著有《内外集》若干卷行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五
释祥珠,字云浦。
姓曹氏,滁州人。
父必达,母石氏。
年十四,依近邑护国灵峰剃度。
讨习经论,孜孜十载。
乾隆癸酉,年二十四,偕善学赴潭柘,求戒于恒实。
依正律宗,研究二持。
甲戌 夏,与善学同为引礼,各司一堂。
丙子春,闻嘉兴达天讲说《法华》,抠𪗋趋座,与聆玄旨。
又参恢慈禅师于拈花,方欲结冬,正待决疑,而岫云琮璋招之还山,任以旧职。
初岫云以戒为法,恒实窥其气度澹逸,迥出尘表,特为记别。
戊寅秋,寿圣灵师年逾七十,倦于院事,遣招祥珠。
遂一瓶一钵,飘然南下。
鹾运高公,伫闻远誉,久企芳躅。
拥彗清尘,迎之入院,就正法席。
但寺古年湮,荆棘满砌。
荒秽塞途,环堵萧然,势难复振。
乃竭精诚,历三寒暑。
鸠工庇材,金碧一焕。
道场之盛,遂甲淮北。
尝渡南海礼普陀,过江浙诸名山。
偶尔驻锡,缁素景从。
所在随缘,与众俱化。
最后至阿育王寺,观塔中舍利,以證道果。
及归维扬慧因度夏,念前日拈花旧疑,久思请益。
甲申冬,再至广陵,晤高旻昭月。
时昭欲北上,偕之同行。
舟至五台,阻风不进。
登岸数步,憩于上方寺竹西亭。
下有池水,空明可爱。
昭折竹枝,点水谓祥珠曰:“识此否?
”语未毕,枝上飞流,洒及其面,当下有省,遂留偈别去。
己丑春,重修大殿。
广募万缘,三载告竣。
殿后左右,并建二楼,以广其制。
初,恒实慨律门寖衰,欲修灯谱,以永其传,久之未就。
祥珠独善继述,躬任劳瘁,殚心校雔,卒成《律宗灯谱》十卷。
释之善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六
禅师名之善。
吴兴人也。
其先刘姓。
世历膴仕。
善自视欿。
然年十三。
志决出尘。
其亲谓之曰。
吾家欬唾青云之上。
若更何慕而欲为。
之善对。
曰欲为佛耳。
其亲恻异。
知不可禁。
乃许受业于齐政沙门。
内行纯粹。
人敬爱之。
出入经论。
胸无宿义。
乃遍扣禅坊。
未得究竟。
晚谒佛炤光禅师。
辨论风幡公案。
光不诺。
善固求明破。
光示曰。
非风幡话露全机。
千古丛林起是非。
咄者新州卖柴汉。
得便宜是失便宜。
善厉声曰。
啊㖿却只恁么。
光以杖击曰。
今日与君通一线。
斩钉截铁起吾宗。
光自此旬月不下堂。
问其故。
光曰。
吾妙喜先师。
担子幸卸肩矣。
善历衡湘。
游庐岳。
保养圣胎。
于妙高峰下。
叠柴为室。
不谋宿舂。
一住十载。
时以妙峰尊宿称之尝咏曰。
庐陵米价报君知。
浩浩尘中识者稀。
回首不知何处去。
白云流水共依依。
又曰。
有时笑兮有时哭。
调高和寡难拘束。
一派清音彻九天。
风前谁解联芳躅。
邻山有座主。
自负妙悟楞严。
携数徒属访善善揖坐相视移时。
座主曰。
昨见大慧。
有八还颂曰。
春至自开花。
秋来还落叶。
黄面老瞿昙。
休摇三寸舌语虽工俏。
但未出经意耳。
善蓦召座主。
座主应诺。
善曰经意且止。
还出得大慧老人意么。
座主咿唔莫措。
善呵呵大笑而起。
座主归避席数月。
复具师弟。
礼请益于。
善善示偈曰。
没弦琴上无私曲。
一曲弹来转辘辘。
断崖流水少知音。
六六不成三十六。
善东游雁山。
阐法于临海。
慧因历洪福。
迁万年。
乃示众曰。
久参高士。
眼空四海。
鼻孔撩天。
见也见得。
亲说也说。
得亲行也行。
得亲用也用。
得亲只是未识。
老僧拄杖子在。
何故将成九仞之山。
不进一篑之土。
是时善之名满江南。
卒退休皋亭。
道俗仍以明州瑞岩居。
善居无何。
平江晋陵请符叠至。
善任缘而应。
不执可否。
善既久领众事。
法令益略。
衲子益新。
及却天童赴灵隐。
盖暮年也。
虽檀旋憧憧。
善仍萧然一衾室中。
长物竹篦禅杖而已。
端平二年。
自题小像。
遗龙济宗鍪。
复诫诸弟子曰。
像法垂秋。
名利根深。
如象没深泥。
珠沉巨海。
识浪尘缘。
终无了日。
我为僧七十馀载。
目之所到。
耳之所闻。
卫护法门。
隐忍受垢者。
间或有之求。
其不奉明诏。
不接公卿。
如寒岩枯木。
确不可回者鲜矣。
人但知法门繇显而盛。
殊不知繇盛而衰。
故有缘之功于法门者。
其功一时也。
无缘之功于法门者。
其功万世也。
谚云。
庭前生瑞草。
好事不如无。
又岂谬哉。
九月二十八日。
书偈趺坐。
瞑目而寂。
寿八十四。
僧夏七十有一。
火浴。
舍利无数。
门人善珍。
号藏叟。
丐清之郑公为铭。
塔于灵隐之西冈。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之善,字妙峰,姓刘氏,吴兴人。
参佛照光于鄮山,照举风幡语,妙峰直截了当,机锋不让,遂印可,赠偈曰:“今日与君通一线,斩钉截铁起吾宗。
”乃游匡庐,面壁妙高峰下十载,出世慧因、洪福、万年诸刹。
会天童虚席,时郑清之秉钧轴,谓非妙峰莫属,勉其行,妙峰答曰:“老僧踰耄矣,尚夜行不休乎?
“郑公高之。
晚住灵隐,上堂云:“久参高士,眼空四海,鼻孔撩天,见也见得亲,说也说得亲,行也行得亲,用也用得亲,只是未识老僧拄杖子在。
何以故?
将成九仞之山,不进一篑之土。
”妙峰平生善诱,一经指授,辄神融意悟。
端平二年九月示寂,寿八十四,腊七十一。
荼毗,舍利不可数计,塔灵隐西冈,郑清之为之铭。
僧瑾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沛国隐士朱建子也。少博览。尤善庄老。至广陵。诣沙门昙因落发。为弟子游建邺。湘东王从受五戒。及王践祚。诏以瑾为天下僧主。好营福业。所俸给赐予。起灵基灵招两寺。上晚多讳。犯者辄死。瑾以匡谏。免者众。然恩礼亦自此衰矣。元徽中没。寿七十。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僧瑾。
姓朱。
沛国人。
隐士建之第四子。
少善庄老及诗礼。
后行至广陵见昙因法师
遂稽首一面伏膺为道。
游学内典博涉三藏。
后至京师值龙光道生。
复依凭受业。
初憩治城寺。
宋孝武敕为湘东王师。
苦辞以疾。
遂不获免。
王从请五戒甚加优礼。
先是智斌沙门。
初代昙岳为僧正。
斌亦德为物宗善三论及维摩思益毛诗庄老等。
后义嘉构衅。
时人谗斌云。
为义嘉行道。
遂被摈交州。
时湘东践祚。
是为明帝。
仍敕瑾使为天下僧主。
给法伎一部亲信二十人月给钱三万。
冬夏四时赐并车舆吏力。
凡诸外镇皆敕与。
瑾辞。
四方献奉。
并问僧正得未。
其见重如此。
瑾性不蓄金皆充福业。
起灵根灵基二寺。
以为禅慧栖止。
及明帝末年颇多忌讳。
故涅槃灭度之翻。
于此暂息。
凡诸死亡凶祸衰白等语。
皆不得以对。
因之犯忤而致戮者十有七八。
瑾每以匡谏恩礼遂薄。
时汝南周颙入侍帷幄瑾尝谓颙曰。
陛下比日所行殊非人君举动。
俗事讽谏无所复益。
妙理深谈弥为奢缓。
唯三世苦报最切近情。
檀越傥因机候正当陈此而已。
帝后风疾。
数加针灸痛恼无聊。
辄召颙及殷洪等。
说鬼神杂事以散胸怀。
颙乃习读法句贤愚二经。
每见谈说辄为言先。
帝往往惊曰。
报应真当如此。
亦宁可不畏。
因此犯忤之徒屡被全宥。
盖瑾之所因为得人也。
瑾以宋元徽中卒。
春秋七十有九。
复有沙门昙度。
续为僧主。
度本琅琊人。
善三藏及春秋庄老易。
宋世祖太宗并加钦赏。
及少帝乖礼。
度亦行藏得所。
举动无忤。
止于新安寺。
同寺又有释玄运者。
亦精通大小乘。
张永张融并升堂问道。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朱。
沛国人。
隐士逮之第四子也。
少善庄老。
及诗礼。
后行至广陵。
见昙因法师
遂稽首伏膺。
游学内典。
博涉三藏。
后至京师。
值龙光道生。
复依受业。
初憩冶城寺。
宋孝武敕为湘东王师。
王从请五戒。
甚加优礼。
时湘东践祚。
是为明帝。
仍敕瑾为天下僧主。
给法伎一部。
亲信二十人。
月给钱三万。
冬夏四赐。
并车舆吏力。
瑾性不蓄金。
皆充福业。
起灵根灵基二寺。
以为禅慧栖止。
及明帝末年。
颇多忌诵。
故涅槃灭度之幡。
于此暂息。
凡诸死亡凶祸衰白等语。
皆不得以对。
因之犯忤而致戮者。
十有七八。
时汝南周颙。
入侍帷握。
瑾谓颙曰。
陛下比日所行。
讽谏无益。
唯三世苦报。
最切近情。
檀越倘因机候。
正当陈此。
帝后风疾数加。
痛恼无聊。
辄召颙及殷洪等。
说鬼神杂事。
以散胸怀。
颙乃习读法句。
贤愚二经。
每见谈说。
辄为言先。
帝往往惊曰。
报应真当如此。
亦宁可不畏。
因此犯忤之徒。
屡被全宥。
瑾以宋元徽中卒。
春秋七十有九。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九九○
净源(一○一一——一○八八),俗姓杨,字伯长,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
初依东京报慈寺海达大师得度,历参名师,得《华严》奥旨,声誉籍甚,四方宿学推为「义龙」。
尝开法泉之清凉、苏之观音、杭之祥符、湖之宝阁、秀之善住,后主杭之慧因院。
屡坐大道场,阐扬圆顿极旨。
著述颇丰,有《法华集义通要》十四卷、《华严经疏注》一百二十卷(残存)、《华严原人论发微录》三卷(存)、《仁王经疏》四卷(存)、《肇论中吴集解》三卷(存)等。
元祐三年卒,年七十八。
见《补续高僧传》卷二,《释氏疑年录》卷七。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净源。
字伯常。
姓杨氏。
生而敏慧。
依东京报慈寺海达大师得度。
奋志参寻。
初见华严承迁。
次见横海明覃。
后见长水子璿。
尽得华严奥旨。
声誉籍甚。
住泉之清凉。
苏之观音。
杭之祥符。
湖之宝阁。
秀之善住。
左丞蒲公守杭。
尊其道。
慧因院易禅为教。
命师居之。
所至。
缁素景慕。
师笔力遒劲。
合华严證圣正元二疏为一以便观览。
制华严楞严圆觉三忏法。
及作法华集义通要十四卷。
又疏解仁王般若等经。
高丽国王子为僧曰统义天。
航海而来。
问法于师。
朝廷遣侍讲杨杰馆伴。
化及外国。
其道可知矣。
元祐三年冬示寂。
茶毗。
得舍利无数。
瘗于慧因院之西北。
寿七十八。
先世泉之晋水人。
故学者以晋水称之。
赞曰。
法界无尽  一心洞明  奋厥馀力  诠释群经 作式垂范  聿有骏声  慕法者众  海国扬舲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净源。
字伯长。
杨氏子。
生而敏慧。
依东京报慈寺海达大师得度。
奋志参寻。
初受华严于五台承迁。
次见横海明覃。
后谒长水璿法师。
尽得华严奥旨。
四方宿学。
推为义龙。
声誉籍甚。
开法泉之清凉。
苏之观音。
杭之祥符。
湖之宝阁。
秀之善住。
屡坐大道场。
阐扬圆顿极旨。
左丞蒲公守杭。
尊其道。
慧因院。
易禅为教。
请师居之。
道风大振。
师笔力遒劲。
合华严證圣正元二疏为一。
以便观览。
制华严楞严圆觉三忏法。
及作法华集义通要十四卷。
又疏解仁王般若等经。
义天者。
高丽国王第四子。
辞荣出家。
封祐世僧统。
元祐初。
入中国上表。
乞传贤首教。
归朝弘扬。
敕有司。
举可授法者。
以诚法师对。
诚法师者。
住东京觉严寺。
讲华严经。
历席既久。
学者依以扬声。
其为人。
纯至少缘饰。
高行远识。
近世讲人。
莫有居其右者。
上表举师自代。
曰。
臣虽刻意讲学。
识趣浅漏。
特以年运已往。
妄为学者所推。
今异国名僧。
航海问道。
宜得高识博闻者。
为之师。
窃见杭州慧因院僧净源。
精练教乘。
旁通外学。
举以自代。
实允公议。
上可其奏。
遣朝奉郎杨亿馆。
伴至慧因
受法诸刹。
迎饯如行人礼。
初华严疏钞。
久已散坠。
义天持至咨决。
遂得复全。
义天。
业就还国。
留金书华严三译本。
一百八十卷。
慧因
师乃建阁。
奉安之。
时称师为华严中兴之祖。
师。
之道遂大行海外矣。
元祐三年冬。
示寂。
茶毗获舍利无数。
塔于院西北。
寿七十有八。
义天念法乳。
遣侍僧寿介等。
过海致祭焉。
师先世。
泉之晋水人。
故学者。
称晋水法师。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三六○
有严(一○二一——一一○一),字昙武,号楂庵,俗姓胡,临海(今浙江临海)人。十四受具戒于阅寿禅师,复谒神照法师学台教,博通三藏,潜志净土。任台州崇善寺。晚岁隐居,庐于楂木之傍,二十年中,专事净业。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一。著《法华经玄签备检》四卷、《法华经文句记笺难》四卷、《摩诃止观辅行助览》四卷,今存。见《释门正统》卷六,《补续高僧传》卷二,《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二七。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有严。
台之临海胡氏子。
母将孕。
号痛顿什。
其兄沙门宗本曰。
是必有异。
若生男当出家。
母闻合掌以许。
既而痛止。
果生男。
六岁从师。
十四受具戒阅寿禅师。
心赋若有所悟。
即往东山。
谒神炤。
于一心三观之道。
法华三昧之行。
莫不神解。
而躬行之。
尝读止观。
至不思议境。
曰。
万法惟一心。
心外无一法。
心法不可得。
是名妙三千。
初主无相。
慧因法真。
自赤城迁东掖。
举师以代。
尝谓。
去佛久远。
人迷自性。
凡宣演之际。
必近指一心。
使之易领。
闻者皆能有入。
绍圣中。
郡请主东掖。
师曰。
智者年未五十。
已散徒众。
吾老矣。
可堪此耶。
卒不赴。
隐居故山东峰。
庐于楂木之傍。
自号楂庵。
一钵无长物。
躬拾薪汲水。
食唯三白。
二十年中。
专事净业。
以安养为故乡。
作怀净土诗八章。
辞情凄切。
人多乐诵。
母病目。
师对观音。
想日精摩尼手。
母即梦神擎日当前。
觉而目明。
师于三昧中。
多获瑞应。
不可枚举。
建中靖国元年。
定中见天神。
告曰。
师净业成矣。
又梦池中生大莲华。
天乐四列。
乃作饯归净土之诗。
越七日。
趺坐而化。
以陶器。
塔于庵北。
有光在塔。
如月形。
三夕乃没。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有严,字楂庵,姓胡氏,临海人。六岁侬灵鹫从师,年十四进具。往东山学于神照,契一心三观之旨,修法华三昧。寻主赤城寺。绍圣中,隐故山东峰,卢于楂木之旁,因以为号。有严严戒律,一钵之外,不蓄分寸。所修三昧,每见瑞应,专事净业。其所谕述多激劝往生。建中靖国元年孟夏,一日入定,若天神降空中曰:“师戒珠圆,净业成矣。”又梦池中大莲华,天乐围绕,乃作《自饯诗》示众。后七日跏趺而化。
释慧超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丹阳沈氏子。
出家。
以诵法华经为专务。
时光州大苏山慧思禅师。
悟一乘之理。
明三观之。
心超与江陵顗公。
仙城命公。
笃志相亲。
积年请业。
行优一众。
德冠诸贤。
思谓其徒曰。
超得忍人也。
复获偕览衡岳之胜。
隋受禅。
乃北入嵩高。
饵药坐禅。
太子勇既召集天下名德。
而遣还之。
以超尤诣道。
独留供养。
及勇废。
徙居定水。
会蓝法师。
以蓝谷之悟真寺迎之。
共隐八年。
倍勤三慧。
大业初。
京师创建大禅定寺。
诏超之。
后以疾辞。
允其归。
皇家肇运。
望重畴昔。
高僧慧因保恭等。
咸就栖止。
未几卧疾。
弟子跪问其所以自任者。
曰生不忻。
死不戚。
吾之素也。
面西坐曰。
第一义空。
遂长往。
俨如入定。
武德五年十二月六日也。
春秋七十有七。
弟子法成等。
以遗训。
露骸月馀日。
色不变。
时太宗开天策府。
闻而叹异。
仍建白塔于寺之北峰。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读诵篇第八
释慧超。
姓汎氏。
丹阳建元人。
禀怀温裕立性怀仁。
弱龄厌俗。
自出家后。
诵法华经闻光州大苏山慧思禅师独悟一乘善明三观。
与天台智者仙城命公。
笃志幽寻积年请业。
行优智远德冠时贤。
思对众命曰。
超之神府。
得忍人也。
及游衡岭。
复与同途留诵经。
停亟移岁序。
自隋初廓定。
北入嵩高。
饵药坐禅冀言终老。
隋太子勇。
召集名德总会帝城。
以超业行不群。
特留供养。
而恭慎凝摄不顾世华。
及勇废免一无所涉。
晚移定水高振德音。
道俗归宗仰其戒范。
会净业法师卜居蓝田谷之悟真寺。
钦超有道躬事邀迎。
共隐八年倍勤三惠。
及大业承运。
禅定初基。
爰发诏书延入行道。
屡辞砭疾。
后许还山。
德感物情颇存汲引。
四川贵望一县官民。
莫不委质投诚请传香德。
并为经始伽蓝。
继综羞粒。
大唐伊始荣重于前。
京邑名僧慧因保恭等。
情慕隐沦咸就栖止。
荫松偃石论详道义。
皆曰。
斯诚出要乐也。
后卧疾少时。
弟子跪问。
答曰。
吾之常也。
长生不欣夕死不戚。
乃面西正坐云。
第一义空清净智观。
言如入定奄遂长往。
春秋七十有七。
即武德五年十二月六日也。
露骸松石一月馀日。
颜色不变。
天策上将闻称希有。
遣人就视。
端拱如生。
自超九岁入道。
即诵法华五十馀年万有馀遍。
感灵获瑞不可胜言。
弟子法成等。
为建白塔于寺之北峰焉。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六
释如通,字易庵,姓杭氏。
母氏潘,梦梵僧借宿而觉,是日生。
通年十五出家,礼大海为师。
未几,往双径万松,抉择心要。
松问:“如何是白云不倚青山住?
”通曰:“明月常悬古涧心。
”松为首肯,乃付以法。
嘉靖癸亥,司寇五台陆公延主南山慧因,前后改观。
万历壬午,蒙宰元洲张公礼致北山灵隐,重建大觉殿。
十五年瓦砾,一旦更新,其功不可泯也。
先是宣德九年,寺燬于火,有伐石良玠者,方建姑苏虎邱寺大殿。
郡人慕之,礼主灵隐。
前后建置,多其力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论法师之神足也。
论见别传。
行所居无常处。
山谷市廛。
时复见之。
而青溪则常所游历也。
一日道由覆船因造绝顶。
爱其流泉茂木。
顾谓其徒曰。
十年之后。
当有大福慧人。
营此为伽蓝。
及智者成先告果符其记。
又尝于当阳执竹弓射城。
已而山贼攻城而围之。
然每预言国之休咎。
宣帝恶之。
遣使召至都。
行拒不旨前。
曰吾当偿命于此地而已。
无所复往也。
会后使至。
命就其地斩之。
临终乃说偈。
述业报不可逃避之意。
皆词理切至。
多莫具载。
刑馀无血。
旋亦失其尸云。
唐仆射瑀曰。
先人以缵承。
故致杀圣人。
其罪重矣。
屡造四望山因禅师所。
追为宣帝忏悔。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释法行者。
不知何人。
即论法师之神足也。
论本住玉泉。
炀帝隆重见于别传。
行性素不伦言多卓异。
或居山谷。
时入市廛。
每往清溪。
路由覆船顶。
见泉流茂木乃顾曰。
十年之后。
当有大福慧人营搆伽蓝。
及智者来仪。
果成先告。
又尝往当阳城。
执竹弓射之。
后有山贼围城。
如所前相。
然每出异言。
云梁休咎。
宣帝恶之。
令追将戮。
随使至焉。
抗不前曰。
吾偿命于此地。
寻有使至。
随致命。
尽遂斩之。
而无有血。
临终说众要偈。
辞理切附不可具载。
皆述业报不可逃避。
及戮讫。
逡巡间尸灵遂失。
仆射萧瑀。
行至四望山。
因禅师所为宣帝忏曰。
先人杀圣人罪者。
礼悔之馀。
愿为及也。
传曰。
以为。
后梁缵历。
势不超挺。
孤守一城。
傍被禦卫。
有何荣荷。
随妄造愆。
故斩圣人。
望延厚祚。
所谓前望失于后途。
不久追入流离关壤。
无辜之责诚不可欺。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