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智命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释辩义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具州清河马氏子。
小年辞俗。
即学杂心。
甫登弱冠。
已就讲说。
有昙散者。
方以材解自名。
意以为义易摧挫。
遂与往反十番。
散不能继。
义曰。
理势未穷。
何不更进。
散曰。
予素所拟如此。
虽欲更进可得耶。
属周虐煽腾。
遂南达金陵。
旋臻中土。
炀帝在蕃邸。
招聘名德。
命住日严寺。
后入京。
若昙恭道抚赜净等。
一时俊彦。
皆执文座下。
咨议深隐。
仁寿二年。
汉王谅入朝。
志念法师五所礼敬。
乃于禅林寺建法集。
使三辅之士。
咸废其本习。
而同趣向焉。
义亦始预其列。
心不平之。
因质所封滞。
周旋三日。
念率杜辞莫对。
献后崩。
炀帝居春坊。
召日严大德四十人。
对扬玄理。
而义为允。
沙门道岳。
宗禀俱舍。
而无所师授。
就取决焉。
洽闻之美。
见称于时。
智矩吉藏慧乘。
三十馀人。
同止日严。
每谈及杂心。
则众推让焉。
大业二年。
以疾卒于寺。
春秋六十又六。
葬京郊之南。
东宫舍人郑颋制文立碑。
先是仁寿二年。
诏送舍利于乡州之宝融寺置塔。
四年又送庐州独山梁静寺。
其所见徵祥。
虽不同而俱盛。
具载别传。
释慧海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张氏。河东虞乡人。年十四落发。为大昭玄统昙延法师弟子。年十八。即讲涅槃。既受具戒。专崇禅业。隐于弘农之伏犊山。会周武悉毁仁祠。乃入陈避之。以故戒品无亏。法衣不舍。又采听摄论。研穷其旨。逮大隋御宇。始践京邑。皇姊成安长公主。为建静法寺使居之。门徒济济。传美至今。然性嗜燕嘿。不事讲说。直心道场于斯见矣。仁寿初。诏送舍利于定林恒岳寺。置塔。顷之又送于熊州十善寺。其瑞应皆具别传。大业二年五月二十七日。卒于寺。春秋五十七。遗言薄葬。弟子不敢违。
续高僧传·卷第十一 义解篇七
释慧海。
姓张氏。
河东虞乡人。
久积闻熏早成慧力。
年在童龀德类老成。
所以涉猎儒门历览玄肆。
虽未穷其章句。
略以得其指归。
乃曰。
可以栖心养志者。
其惟佛法乎。
年至十四。
遂落发染衣。
为沙门大昭玄统昙延法师弟子也。
流心宗匠观化群师。
十八便讲涅槃。
至于五行十德二净三点。
文旨洞晓词采丰赡。
既受具戒转厌嚣烦。
屏迹山林专崇禅业。
居于弘农之伏读山。
会周武肆勃仁祠废毁。
乃窜身避难奔齐入陈。
戒品无亏法衣不舍。
又采听摄论研穷至趣。
大隋御宇方践京邑。
帝姊城安长公主。
有知人之鉴。
钦其德望为立伽蓝。
遂受以居之。
今之静法寺是也。
课业四部三学兼弘。
门徒济济于今传美。
末爱重定行不好讲说。
缄默自修唯道是务。
而无恃声望不言加饰。
直心道场于斯人矣。
仁寿已前。
文帝频颁玺书分布舍利每感异祥。
恒有延誉之美。
故感应传云。
初海造塔于定州恒岳寺。
塔基之左有滢。
名曰龙渊。
其水不流深湛悬岸。
及将安置即扬涛。
沸涌激注通于川陆。
父老传云。
此水流竭不定。
但有善事相投。
必即泄流奔注。
其徵感如此类也。
后又送舍利于熊州十善寺。
有人𨇼躄及痼疾者积数十年。
闻舍利初到。
舆来礼忏心既殷至。
忽便差损轻健而归久值亢旱飞尘天塞。
又感甘泽地如油涂。
日朗空清来苏数万。
大业二年五月二十七日卒于本寺。
春秋五十有七。
初病极命诸徒曰。
吾闻上栋下宇生民之偓龊。
外椁棺内世界之萦羁。
既累形骸于桎梏亦碍生世于大患。
岂揖礼义于嚣尘。
卜宅葬于烦饰者也。
宜宗薄葬用嗣先尘贻诸有类矣。
弟子钦崇德范。
收骨而建塔于终南之峰。
即至相之前岭也。
刻石立铭树于塔所。
自海之立寺。
情务护持勤摄僧伦延迎宾客。
凶年拯及振名京邑云尔释辩义。
姓马氏。
贝州清河人也。
少出家。
沈静寡世事。
志怀恢厚善与人交久而笃敬。
言无勃怒滔然远量。
初归猷论师。
学杂心贯通文义。
年始登冠便就讲说。
据法传道疑难纵横。
随问分析曾无遗绪。
有沙门昙散者。
解超遂古名重当时。
闻义开论即来雠拟。
往返十番更无后嗣。
义曰。
理势未穷何不尽论。
散曰。
余之难人问不过十。
卿今答势不尽。
知复何陈。
当即惊誉两河甫为称首。
属齐历云季周丧道津。
乃南达建业。
传弘小论屡移声价。
更隆中土。
隋炀搜选名德令住日严。
以义学功显著遂之关辅。
咨义决疑日不虚席。
京师俊德昙恭道抚及赜净等。
皆执文咨议穷其深隐。
并未尽其怀也。
后以世会明时寺多高达。
一处五讲常系法轮。
义皆周历观详折中弘理。
而晦景消声不咎前失。
必应机坠绪者并从容辞让无何而退。
不欲显黜于前故。
英雄敬其卑牧。
传芳又甚于昔。
仁寿二年。
隋汉王谅。
远迎志念法师。
来华京室。
王欲衒其智术也。
乃于禅林寺创建法集。
致使三辅高哲咸废讲而同师焉。
义厕其筵肆聆其雅致。
乃以情之所滞。
封而问之。
前后三日。
皆杜词莫对。
念处座命曰。
向所问者乃同疑焉。
请在下座返询其志。
义潜隐容德世罕共宗。
及见慧发不思。
合京竦神传听。
其为显晦皆此类也。
炀帝昔位春宫。
献后云背。
召日严大德四十馀人。
皆四海宗师一时翘楚。
及义对扬玄理。
允塞天心。
沙门道岳命宗俱舍。
既无师受投解莫从。
凡有疑议皆赍而取决。
岳每叹曰。
余之广扬对法。
非义孰振其纲哉。
故洽闻之美见称英达。
时有沙门智矩吉藏慧乘等三十馀人。
并炀帝所钦。
日严同止。
请义开演杂心。
顾惟不竞。
即就元席。
既对前达不事附文。
提举纲纽标会幽体。
谈述玄极不觉时延。
其为时贤所重如此。
以大业二年遘疾卒于住寺。
春秋六十有六。
葬京郊之南。
东宫舍人郑颋
为之碑颂。
初义仁寿二年。
奉敕送舍利于本州宝融寺既达州治忽放光明。
寺僧智耀先有舍利九分。
将入道场。
数之加得十二分。
又放光明。
随人缘念色相不同。
青红紫白同时异见。
或佛像僧形重沓而出。
前后放光日流数度。
将入塔夕。
复于基上气发黄紫。
去地四尺。
填平后夜又放大光。
上属星汉下遍城邑。
合境顶戴欣其嘉瑞。
四年春末。
又奉敕于庐州独山梁静寺起塔。
初与官人案行置地行至此山。
忽有大鹿从山走下。
来迎于义。
腾踊往还都无所畏。
处既高敞而恨水少僧众汲难。
本有一泉。
乃是僧粲禅师烧香求水。
因即奔注。
至粲亡后泉涸积年。
及将拟置。
一夜之间枯泉还涌。
道俗欣庆。
乃至打刹起基。
数放大光如火如电。
旋绕道场。
遍照城郭。
官民同见共嗟希有。
释安含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海东高僧传·卷第二
释安含。
俗姓金。
诗赋伊飧之孙也。
生而觉悟。
性乃冲虚。
毅然渊懿之量。
莫穷涯畛。
尝浪志游方。
观风私化。
真平二十二年约与高僧惠宿为伴。
拟将乘桴泛泥浦津。
过涉岛之下。
忽值风浪。
回泊此滨。
明年有旨简差堪成法器者。
入朝学问。
命法师𠃔当行矣。
乃与聘国使同舟涉海。
远赴天庭。
天王引见。
皇情大悦。
敕配于大兴圣寺居住。
旬月之间洞解玄旨。
于是[荔/十]山仙掌十驿之程。
即日午行回。
谁闻夕鼓。
秦岭帝宫千里之地。
即星驰陟降。
岂待晨钟。
十乘秘法。
玄义真文。
五稔之中莫不该览。
越二十七年。
爰与于阗沙门毗摩真谛。
沙门农加陀等俱来至此。
西域胡僧直到鸡林。
盖自兹也。
崔致远所撰义相传云。
相真平建福四十二年受生。
是年东方圣人安弘法师与西国二三藏。
汉僧二人至自唐。
注云。
北天竺乌苌国毗摩罗真谛年四十四。
农伽陀。
年四十六。
摩豆罗国佛陀僧伽。
年四十六。
经由五十二国始汉土。
遂东来住皇龙寺。
译出旃檀香火星光妙女经。
乡僧昙和笔授。
未几汉僧上表。
乞还中国。
王许而送之。
则安弘者殆和尚是也。
又按新罗本记。
真兴王三十七年。
安弘入陈求法。
与胡僧毗摩罗等二人回。
上楞伽胜鬘经及佛舍利。
自真兴末至真平建福。
相去几五十年。
何三藏来之前却如是。
或恐安含。
安弘。
实有二人。
然其所与三藏不殊。
而厥名不殊。
今合而立传。
又未详西国三藏去留所终。
和尚返国。
以后作谶书一卷。
字印离合。
为之者罕测。
宗[辶+((立-〦)/木)]幽隐。
索理者难究。
如云鸺鹠鸟(碑文隐晦未详)散。
又云。
第一女主葬忉利天。
及千里战军之败。
四天王寺之成。
王子还乡之岁。
大君盛明之年。
皆悬言遥记的如目睹。
了无差脱。
善德王九年九月二十三日。
终于万善道场。
享年六十二。
是月乡使从汉而邂逅法师。
敷座于碧浪之上。
怡然向西而去。
真所谓腾空步阶坐水行地者矣。
翰林薛某奉诏撰碑。
其铭云。
后葬忉利。
建天天寺。
怪鸟夜鸣。
兵众旦殪。
王子渡关入朝。
圣颜五年。
限外三十而还。
浮沈轮转。
彼我奚免。
年六十二。
终于万善。
使还海路。
师亦交遇。
端坐水上。
指西而去(碑文苔蚀字缺十。
丧四五。
略取可观拟以成文)。
盖不待他。
亦髣髴其遗迹矣。
赞曰。
师之神通解脱。
去住自在。
大菩萨之闲事。
岂容笔舌于其间哉。
然入朝始与西域三藏。
手派真源。
吹法螺而雨法雨。
河润海陬。
真弘法之圣人字也。
字经三写。
乌焉成马。
予疑含弘二字之有一错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