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昙询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0—560 【介绍】: 北齐僧。钜鹿人,俗姓孙。通经史,征为太学博士。年二十八出家,从道房、跋陀等习禅,多有神异。魏孝明帝三召不赴。北齐文宣帝天保二年诏请下山宏法,居云门寺,并令国内诸州别置禅肆,禅法以是大行于北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姓孙氏。
其先昌黎人。
今居钜鹿之廮陶。
性孝信。
该综经史。
时论归之。
徵为太学博士。
然厌世烦辱。
乍览佛经。
涣乎神解。
年二十八。
事里之景明寺僧寔法师。
为薙落师。
且发五愿。
以敬三宝。
以福四恩。
初从跋陀弟子房禅师受行止观。
北游定州之嘉鱼山。
敛念摄心。
全无所證。
即欲出山。
业涅槃经以度世。
会有僧自泰岳来。
稠以情告。
僧苦以禅道勉之。
使无他志。
曰。
一切含灵。
皆有初地味禅。
要必系缘无不至者。
乃从之。
旬日果得定。
常依涅槃圣行四念处法。
眠梦觉见都无欲想。
居五夏。
诣赵州漳洪山道明禅师。
受十六特胜法。
钻仰之勤。
至于九旬食唯四斗。
单敷石上。
布缕入肌。
或饔餐未熟。
嗒尔坐忘。
动移𠷳漏。
而饥鸢饿玃。
已尽所有。
且常脩死观。
贼每怖之。
了无惧色。
因为说诸行业。
皆摧弓折矢。
受戒而退。
尝于鹊山。
感神以娇姿媚态。
抱肩跲腰。
唼唇嘘气。
加挠乱。
而稠以死要心定者。
九日已而出定。
情想澄然。
究竟世间无可乐者。
即诣少林寺祖师跋陀三藏处。
呈己證。
三藏曰。
禅学于葱岭迤东。
汝其最矣。
留住嵩岳寺。
寺有泉。
常足供众。
间见妇人弊衣。
挟帚坐阶上听经。
僧呵斥之。
妇人殊愠。
以足踏泉。
泉随竭。
妇人亦没不现。
众自是苦泉不给。
以告稠。
稠遽于泉处。
呼优婆夷三。
妇人出。
稠曰。
众僧行道。
宜加拥护。
妇人以足拨泉处。
泉辄涌如初。
复尝游怀州王屋山。
两虎方怒斗。
稠以锡杖中解。
各散去。
所居床上。
忽有仙经二卷。
稠曰。
我求佛道。
而已。
长生非所脩也。
顷之。
失书所在。
徙青罗山。
诸癃疠疡瘅者。
皆致供养。
受之。
虽脓血腥臊。
无所惮。
坐久疲剧稍舒足。
遽有神从地出扶之。
还令跏趺。
一定以七日为期。
盖其晚年如此。
徙怀州马头山。
魏孝明帝三诏不起。
永熙元年。
孝武帝为立禅室于尚书谷。
徒侣骈拥。
给奉丰缛。
诏定州刺史娄睿。
彭城王高攸。
迎至文墨之大冥山。
创开归戒燕赵之境。
孚信者众。
曾莫敢血食。
苟有胶固名利者。
则为说偈。
以释其惑。
息心之俦。
进所未至。
道俗交赖。
逮齐之文宣。
尤加钦挹。
天保二年。
诏曰。
久闻风德。
诞欲弘宣。
希即荷锡暂游承明教化众生。
义无独善。
至此之日。
脱须还山。
当任东西无所留絷。
已诏定州津遣赴邺。
稠即日出山。
而两岫忽震。
响声悲切。
禽兽飞走者三日。
大驾郊迎。
扶拥入内。
跪听法要。
毛竖汗流。
既受禅法。
宜获深證。
授菩萨戒。
诏太官断酒肉。
虎圈纵鹰犬。
悉禁天下畋猎屠杀。
月六。
年三。
民以斋戒。
他日谓稠曰。
道由人弘。
诚不虚应。
师但安心。
弟子愿为外护檀越如何。
稠曰。
菩萨以护法为心。
陛下应天顺人。
栋梁三宝。
教门幸甚。
遂停止禁中。
四十馀日。
三年诏于京城西南八十里龙山之阳。
构云门寺以居之。
兼主石窟寺。
复诏境内州郡多置禅刹。
因欲尽罢诸刹之讲诵者。
上曰。
佛法大宗静心为本。
诸法师等。
徒尔嚣烦。
安能扬阐。
今并令除废可乎。
稠谏曰。
法师流通三藏。
诏继四依。
皆心学之初基。
佛乘之前导。
归信之渐发蒙斯人。
上大说。
自是议以国储三分之。
其公费私用外。
馀悉以奉稠。
诏寺中立府库。
蓄钱帛。
送者蹄踵交接于道。
稠亟奏书反之。
上嘉焉。
稠常燕处小房。
虽驾幸省问。
未尝为起。
其徒以为言。
稠曰。
昔宾头卢迎王七步。
致王失国者七年。
吾诚德不逮。
未敢自欺形相。
所以不起者。
亦冀主上获福耳。
后果有以稠傲慢谗于上者。
上怒。
将躬往加害。
稠心知之。
宿戒庖人。
大脩供。
顿乘牛车。
夜行二十里。
且独立谷口道侧。
少焉驾至。
怪问其故。
稠对以恐身血不净。
秽污伽蓝。
是以先此候耳。
上大惊。
下马拜伏。
愧悔无已。
顾谓尚书令杨道彦曰。
如此真人何可诬也。
因求负稠归寺谢罪。
稠固却之。
间问朕前生何等身。
答曰罗刹王。
其好杀习气也。
咒盆水示之。
独见其貌。
如世所画罗刹云。
黄门侍郎季奖。
偕诸大德。
请出禅要。
为著止观法二卷。
行世。
乾明元年四月十三日卒。
寿八十有一。
夏五十。
襄乐王宣。
诏吊慰曰。
故大禅师志力精苦。
感果必然。
栖心寂嘿。
虚来实反。
妙业玄风。
事高缁素。
运往神迁。
实用嗟惘。
资崇有加。
用申悽敬。
可施帛五百疋。
送千僧供于云门。
皇建二年五月。
门人昙询等。
奏请起塔。
诏曰。
故大禅师。
德业高迥。
三宝栋梁。
缘尽化终。
神游物外。
可依西域之法。
阇维起塔。
赠帛千疋。
建千僧斋。
标树芳迹。
示诸后代。
右仆射魏收。
制文勒碑。
续高僧传·卷第十六 习禅初
释僧稠。
姓孙。
元出昌黎。
末居钜鹿之瘿陶焉。
性度纯懿孝信知名。
而勤学世典备通经史。
徵为太学博士。
讲解坟索声盖朝廷。
将处器观国羽仪廊庙。
而道机潜扣欻厌世烦。
一览佛经涣然神解。
时年二十有八。
投钜鏕景明寺僧寔法师而出家。
落发甫尔便寻经论。
悲庆交并识神厉勇。
因发五愿。
所谓财法通辩。
及以四大常敬三宝普福四恩。
初从道房禅师受行止观。
房即跋陀之神足也。
既受禅法北游定州嘉鱼山。
敛念久之全无摄證。
便欲出山诵涅槃经。
忽遇一僧。
言从泰岳来。
稠以情告。
彼遂苦劝。
修禅慎无他志。
由一切含灵。
皆有初地味禅。
要必系缘无求不遂。
乃从之。
旬日摄心果然得定。
当依涅槃圣行四念处法。
乃至眠梦觉见都无欲想。
岁居五夏。
又诣赵州障供山道明禅师。
受十六特胜法。
钻仰积序节食鞭心。
九旬一食米惟四升。
单敷石上不觉晨宵。
布缕入肉挽而不脱。
或煮食未熟。
摄心入定动移晷漏。
前食并为禽兽所啖。
又常修死想。
遭贼怖之了无畏色。
方为说诸业行。
皆摧其弓矢。
受戒而返。
尝于鹊山静处感神来娆。
抱肩筑腰气嘘项上。
稠以死要心。
因證深定。
九日不起。
后从定觉情想澄然。
究略世间全无乐者。
便诣少林寺祖师三藏。
呈己所證。
跋陀曰。
自葱岭已东。
禅学之最。
汝其人矣。
乃更授深要。
即住嵩岳寺。
僧有百人泉水才足。
忽见妇人弊衣挟帚却坐阶上听僧诵经。
众不测为神人也。
便诃遣之。
妇有愠色以足蹋泉立竭身亦不现。
众以告稠。
稠呼优婆夷。
三呼乃出。
便谓神曰。
众僧行道宜加拥护。
妇人以足拨于故泉。
水即上涌。
时共深异威感如此。
后诣怀州西王屋山。
修习前法。
闻两虎交斗咆响振岩。
乃以锡杖中解。
各散而去。
一时忽有仙经两卷在于床上。
稠曰。
我本修佛道。
岂拘域中长生者乎。
言已须臾自失。
其感致幽现皆此类也。
从移止青罗山。
受诸厉疾供养。
情不惮其臭溃。
甘之如荠。
坐久疲顿。
舒脚床前。
有神辄扶之。
还令加坐。
因屡入定。
每以七日为期。
又移怀州马头山。
魏孝明帝夙承令德。
前后三召。
乃辞云。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乞在山行道不爽大通。
帝遂许焉。
乃就山送供。
魏孝武永熙元年。
既召不出。
亦于尚书谷中为立禅室。
集徒供养。
又北转常山。
定州刺史娄睿。
彭城王高攸等。
请至又默之大冥山。
创开归戒奉信者殷焉。
燕赵之境。
道未通被略言血食。
众侣奔赴礼贶填充。
时或名利所缠者。
稠为说偈止之。
闻者惭色而止。
便为陈修善偈。
预在息心之俦。
更新其器。
既道张山世望重天心。
齐文宣。
天保二年下诏曰。
久闻风德常思言遇。
今敕定州令师赴邺教化群生。
义无独善。
希即荷锡暂游承明。
思欲弘宣至道济斯苦坏。
至此之日脱须还山。
当任东西无所留絷。
稠居山积稔业济一生。
闻有敕召绝无承命。
苦相敦喻方遂元请即日拂衣将出山阙。
两岫忽然惊震。
响声悲切。
骇扰人畜禽兽飞走。
如是三日。
稠顾曰。
慕道怀仁触类斯在。
岂非爱情易守放荡难持耶。
乃不约事留杖策漳滏。
帝躬举大贺出郊迎之稠年过七十。
神宇清旷动发人心。
敬揖情物乘机无坠。
帝扶接入内为论正理。
因说三界本空国土亦尔。
荣华世相不可常保。
广说四念处法。
帝闻之。
毛竖流汗即受禅道。
学周不久便證深定。
尔后弥承清诲。
笃敬殷重。
因从受菩萨戒法。
断酒禁肉放舍鹰鹞去官畋渔郁成仁国。
又断天下屠杀。
月六年三敕民斋戒。
官园私菜荤辛悉除帝以他日告曰。
道由人弘。
诚不虚应。
愿师安心道念。
弟子敢为外护檀越何如。
稠曰。
菩萨弘誓。
护法为心。
陛下应天顺俗。
居宗设化。
栋梁三宝导引四民。
康济既临义无推寄。
即停止禁中四十馀日。
日垂明诲。
帝奉之无失。
后以道化须布。
思序山林。
便辞还本住。
帝以陵阜回互咨谒或难。
天保三年下敕于邺城西南八十里龙山之阳。
为构精舍。
名云门寺。
请以居之。
兼为石窟大寺主。
两任纲位。
练众将千。
供事繁委。
充诸山谷并敕国内诸州。
别置禅肆。
令达解念慧者就而教授时扬讲诵。
事事丰厚。
帝曰。
佛法大宗静心为本。
诸法师等徒传法化。
犹接嚣烦未曰。
阐扬。
可并除废。
稠谏曰。
诸法师并绍继四依弘通三藏。
使夫群有识邪正达幽微。
若非此人将何开导。
皆禅业之初宗。
趣理之弘教。
归信之渐发蒙斯人。
帝大喜焉。
因曰。
今以国储分为三分。
谓供国自用及以三宝。
自尔彻情归向通古无伦。
佛化东流此焉盛矣。
具如别纪。
即敕送钱绢被褥。
接轸登山。
令于寺中置库贮之以供常费。
稠以佛法要务志在修心。
财利动俗事乖道化。
乃致书返之。
帝深器其量也。
敕依前收纳。
别置异库。
须便依给。
未经王府。
尔后诏书手敕月别频至。
寸尺小缘必亲言及。
又敕侍御徐之才崔思和等。
送诸药饵观僧疾苦。
帝常率其羽卫。
故幸参觐。
稠处小房宴坐都不迎送。
弟子谏曰。
皇帝降驾。
今据道不迎。
众情或阻。
稠曰。
昔宾头卢迎王七步。
致七年失国。
吾诚德之不逮。
未敢自欺。
形相冀获福于帝耳。
时亦美其敦慎大法得信于人。
黄门侍郎李奖。
与诸大德请出禅要。
因为撰止观法两卷。
味定之宾家藏本据。
以齐乾明元年四月十三日辰时。
绝无患恼。
端坐卒于山寺。
春秋八十有一。
五十夏矣。
当终之时异香满寺。
闻者悚神。
敕遣襄乐王宣慰曰。
故大禅师。
志力精苦感果必然。
栖心寂默虚来实返。
业畅玄风事高缁素。
运往神迁寔深嗟惘。
资崇有嘉用申悽敬。
可施物五百段。
送千僧供于云门以崇追福。
至皇建二年五月。
弟子昙询等。
奏请为起塔。
下诏曰。
故大禅师。
德业高迥三宝栋梁。
灭尽化终神游物外。
可依中国之法阇毗起塔。
建千僧斋赠物千段。
标树芳迹示诸后代。
敕右仆射魏收为制碑文。
其为时君所重。
前后皆此类也。
既而剋日准敕。
四部弥山人兼数万。
香柴千计。
日正中时焚之以火。
莫不哀恸断绝哭响流川。
登有白鸟数百徘徊烟上。
悲鸣相切移时乃逝。
仍于寺之西北建以塼塔。
每有灵景异香应于道俗。
初稠奉信出家知奇齐魏。
克志禅业冠绝后尘。
而历履大行往还朝野。
鸣谦抱素能扇清风。
加又威棱群贼势慑山魑。
解虓虎之斗情。
禁稍养之深毒。
大儒皇氏躬为负粮。
青罗猎客执刀剪发。
或德感上玄泽流奉敬之苗。
幽诚所致粟满信心之室。
树神遮道。
随器欲而法流。
文豹净房。
衔秽幞而遥弃。
或猛虎驯狎即背垂衣。
颓山将陊召出存命。
若斯灵相振古罕俦。
具如云门象图所纪。
又初敕造寺面方十里令息心之士问道经行。
稠曰。
十里大广。
损妨居民。
恐非远济。
请半减之敕乃以方五里为定。
使将作大匠纪伯邕缔构伊始。
邕集诸乡邑问此地名。
忽闻空中大声答曰。
山林幽静。
此处本号云门。
重问所由。
了无一人知者。
帝闻异之。
因从空响焉。
今名光严寺是也。
又尝有客僧。
负锡初至。
将欲安处。
问其本夏。
答云。
吾见此中三为伽蓝。
言终而隐。
既而掘地为井。
果得鸱吻二焉。
又所住禅窟前有深渊。
见被毛之人。
伟而胡貌。
置釜燃火。
水将沸涌。
俄有大蟒从水中出欲入釜内。
稠以足拨之。
蟒遂入水。
毛人亦隐。
其夜因致男子神来。
顶拜稠云。
弟子有儿。
岁岁为恶神所啖。
儿子等惜命不敢当。
弟子衰老将死。
故自供食。
蒙师护故得免斯难。
稠索水噀之。
奄成云雾。
时或谗稠于宣帝以倨傲无敬者。
帝大怒自来加害。
稠冥知之。
生来不至僧厨。
忽无何而到云。
明有大客至。
多作供设。
至夜五更先备牛舆。
独往谷口。
去寺二十馀里。
孤立道侧。
须臾帝至。
怪问其故。
稠曰。
恐身血不净秽污伽蓝在此候耳。
帝下马拜伏。
愧悔无已。
谓尚书令杨遵彦曰。
如此真人何可毁谤也。
乃躬负稠身往寺。
稠磬折不受。
帝曰。
弟子负师。
遍天下未足谢愆(云云)。
因谓曰。
弟子前身曾作何等。
答曰。
作罗刹王。
是以今犹好杀。
即咒盆水令帝自视。
见其影如罗刹像焉。
每年元日常问一岁吉凶。
后至天保十年云。
今年不能好。
文宣不悦。
帝问师复何如。
答云。
贫道亦不久。
至十月帝崩。
明年夏首稠丧。
验之果矣。
尝以暇日帝谓曰。
弟子未见佛之灵异。
颇得睹不。
稠曰。
此非沙门所宜。
帝强之。
乃投袈裟于地。
帝使数十人举之不能动。
稠命沙弥取之。
初无重焉。
因尔笃信兼常。
寺宇僧供劳赐优渥。
齐灭周废。
以寺赐大夫柳务文。
文又令其亲辛俭守。
当将家入住。
有神怒曰。
何敢凌犯须陀洹寺。
而俭未几便卒。
隋初兴复奄同初构。
六时禅忏著声寰宇大业之末贼所盘营。
房宇孑遗馀皆焚荡。
余以贞观初年陟兹胜地。
山林乃旧情事惟新。
触处荒凉。
屡兴生灭之叹。
周睇焚烬。
频曀黍离之非。
传者亲阅行图。
故直叙之于后耳。
神僧传·卷第三
释僧稠。姓孙氏。元出昌黎末。居钜鹿之瘿陶焉。性度纯懿。一览佛经涣然神解。幼落发为沙弥时。时辈每暇。常角力为戏。而稠以劣弱见凌侮。稠羞之。乃入殿中闭户抱金刚足。而誓曰。我以羸弱为等辈轻侮。汝以力闻当祐我。我捧汝足七日当与我力。如不与必死无还志也。如是至第六日。将曙金刚形现手执一钵筋谓稠曰。小子欲力当食此筋。稠辞以斋故不欲食。神乃怖以杵。稠惧遂食。食已神曰。汝已多力。然善持教勉旃。神去且晓。乃还所居。同列复戏侮。稠曰。吾有力矣。恐汝不能堪。众试引其臂。筋骨强劲殆非人也。方惊疑。稠曰。吾与汝试之。因入殿中横蹋壁行。自西至东凡数百步。又跃首至于梁数四。仍引重千钧。拳捷骁趫动骇物听。众皆惊服。尝住嵩岳寺。僧有百人泉水才足。忽见妇人弊衣挟帚却坐阶上听僧诵经。众不测为神人也。便诃遣之。妇有愠色以足蹋泉。水立枯竭身亦不现。众以告稠。稠呼优婆夷。三呼乃出。便谓神曰。众僧行道宜加拥护。妇人以足拨于故泉。水即上涌。众叹异之。后诣怀州西王屋山修习前法。闻两虎交斗咆响震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一时忽有仙经两卷在于床上。稠曰。我本修佛道。岂拘域中长生者乎。言已须臾自失。后移止青罗山受诸疠疾供养。情不惮其臭溃甘之如荠。坐久疲顿舒脚床前。有神辄扶之还令加坐。因屡入定。每以七日为期。闻有敕召绝无承命。苦相敦喻方遂允请。即日拂衣将出山阙。两岫忽然惊震响声悲切。骇扰人畜禽兽飞走。如是三日。稠顾曰。慕道怀仁触类斯在。岂非爱情易守放荡难持耶。乃不约事留杖策漳滏(扶甫切)又尝有客僧负锡初至。将欲安处问其本夏。答云。吾见此中三为伽蓝。言终而隐。既而掘地为井果得鸱吻二焉。又所住禅窟前有深渊。见被毛之人伟而胡貌。置釜然火水将沸涌。俄有大蟒从水中出。欲入釜内。稠以足拨之蟒遂入水。毛人亦隐。其夜因致男子神来顶拜稠云。弟子有儿。岁岁为恶神所啖。儿子等惜命不敢当。弟子衰老将死。故自供食。蒙师之力得免斯难。稠索水噀之奄成云雾。时或谗稠于宣帝以倨傲无敬。帝大怒自来加害。稠冥知之。生来不至僧厨。忽无何而到云。明有大客至多作供设。至夜五更先备牛舆。独往谷口。去寺二十馀里。孤立道侧。须臾帝至。怪问其故。稠曰。恐身血不净秽污伽蓝。在此候耳。帝谓尚书令杨遵彦曰。如此真人何可毁谤也。因谓曰。朕未见佛之灵异。颇可得睹否。稠曰。此非沙门所宜。帝强之。乃投袈裟于地。帝使数十人举之不能动。稠命沙弥取之。初无重焉。嵩阳杜昌妻柳氏甚妒。有婢金荆昌沐令理发。柳氏截其双指。无何柳被狐刺螫(音栻)指双落。又有一婢名玉莲。能唱歌。昌爱而叹其善。柳氏乃截其舌。后柳氏舌疮烂事急。就稠忏悔。稠已先知谓柳氏曰。夫人为妒。前截婢指已失双指。又截婢舌。今又合断舌。悔过至心乃可免。柳氏顶礼求哀。经七日稠大张口咒之。有二蛇从口出。一尺以上。急咒之遂落。舌亦平复。当终之时异香满寺。闻者悚神。既而剋日。准敕四部弥山。人兼数万香柴千计。日正中时焚之以火。莫不哀恸哭响流川。顷有白鸟数百徘徊烟上。悲鸣相切。移时乃逝。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孙。元出昌黎。末居钜鹿之瘿陶。性度纯懿。孝信知名。而勤学世典。备通经史。徵为太学博士。一览佛经。涣然神解。年二十有八。投钜鹿景明寺。僧实法师。而出家落发。更寻经论。识神厉勇。复从道房禅师。受行止观。房即跋陀神足。北游定州嘉鱼山。敛念久之。全无摄證。便欲出山诵涅槃经。忽遇一僧。言从泰岳来。稠以情告。彼遂苦劝修禅。慎无他志。由一切含灵皆有初地味禅。要必系缘。无求不遂。乃从之旬日。摄心果然得定。常依涅槃圣行四念处法。乃至眠梦觉见。都无欲想。岁居五夏。又诣赵州漳洪山道明禅师。受十六特胜法。节食鞭心。九旬一食。或煮食未熟。摄心入定。动移𠷳漏。前食并为禽兽所啖。又常修死想。遭贼怖之。了无畏色。方为说诸业行。皆摧其弓矢。受戒而返。常于鹊山静处。感神来娆。稠以死要心。因證深定。九日不起。后从定觉。情想澄然。便诣少陵寺。祖师三藏。呈己所證。跋陀曰。自葱岭已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乃更授深要。即住嵩岳寺。僧有百人。泉水才足。忽见妇人。毙衣挟帚。却坐阶上。听僧诵经。众不测为神人也。便诃遣之。妇有愠色。以足蹋泉。水立枯竭。身亦不现。众以告稠。稠呼优婆夷。三呼乃出。便谓神曰。众僧行道。宜加拥护。妇人以足拨于故泉。水即上涌。时共深异。因屡入定。每以七日为期。齐文宣天保二年。下诏敦喻。方遂允请。即日拂衣。将出山阙。两岫忽然惊震。响声悲切。骇扰人畜。禽兽飞走。如是三日。倜顾曰。慕道怀仁。触类斯在。岂非爱情易守。放荡难持耶。乃不约事留。杖策漳滏。帝躬举大驾。出郊迎之。倜年过七十。神宇清旷。动发人心。敬揖情物。乘机无坠。帝扶接入内。为论正理。因说三界本空。国土亦尔。荣华世相。不可常保。广说四念处法。帝闻之。毛竖流汗。即受禅道。学习不久。便證深定。尔后弥承清诲。笃敬殷重。因从受菩萨戒法。断酒禁肉。放舍鹰鹞。去官畋渔。郁成仁国。又断天下屠杀。月六年三。敕民斋戒。官园私菜荤辛悉除。帝以他日言曰。道由人弘。诚不虚应。愿师安心道念。弟子敢为外护檀越。稠曰。菩萨弘誓。护法为心。陛下应天顺俗。居宗设化。栋梁三宝。导引四民。康济既临。义无推寄。即停正禁中。四十馀日。日垂明诲。帝奉之无失。后以道化须布。思序山林。便辞还本住。帝以陵阜回互。咨谒或难。天保三年。又敕于邺城西南。八十里。龙山之阳。为搆精舍。名云门寺。请以居之。兼为石窟大寺主。两任纲位。练众将千。供事繁委。充诸山谷。并敕国内诸州。别置禅肆。令达解念慧者。就为教授。以齐乾明元年。四月十三日辰时。绝无患恼。端坐卒于山寺。春秋八十有一。敕遣襄乐王。宣慰起塔。右仆射魏收为制碑文。
僧智舜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3—604 【介绍】: 隋僧。赵州人。俗姓孟。少习儒业,博览典籍,工书善说。后厌世出家,师事云门僧稠。习禅定而时或有妄念,乃以锥刺股,由是内彻外化,尘庐不入。辞师入赞皇山,山中猎者感其化,舍其业而从智舜习道。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生赵州大陆孟氏。
少为书主。
博通竹素。
工书善说。
庠序之人附焉。
年馀二十。
厌世出家。
事云门稠公。
性乐幽隐。
一志定业。
居白鹿十载。
常有灵祇阴赞。
或动身衣。
或现声相。
白服丈馀。
绕院巡警。
后居赞皇许亭山。
独与沙门昙询依倚四年。
而其他有资给者。
则谢绝无所受。
且悲悯物类。
一雉尝为猎者所窘。
飞入其庐。
而苦劝猎者放之。
终不听。
因持雉去。
舜即割耳使遗之。
以感动其心。
而猎者遂投弓解鹰。
从舜脩习。
而近归远慕。
杀生之酷。
为屏绝。
然操行尤谨。
深僻无人。
则以火净发。
稍昏则引锥刺股。
御疏茹粝。
昼夜鞭策。
抚收冻馁。
常自空匮。
晏如也。
所亲化之依以练心者十人。
仁寿四年正月二十日。
以气疾。
终于元氏悬屈领之禅坊。
年七十二。
葬禅坊之侧。
已而或窃徙以葬之房子县界嶂洪山云。
更三年后。
发而焚之。
以起白塔。
盖界嶂洪山之名。
以舜故斯重矣。
开皇十年尝诏曰。
皇帝敬问。
赵州房子界嶂洪山。
南谷旧禅房寺智舜禅师。
冬日极寒。
禅师道体清胜。
教导苍生。
蚤使成就。
胜甚嘉焉。
朕统在兆民之上。
弘护正法。
夙夜无怠。
今遣开府卢元寿。
往宣指意。
并送香物。
如别诏。
时刺史杨达。
以舜素无名闻。
而踪靡定。
乃漫系名果愿寺。
以承诏旨。
舜亦避谢不赴。
弟子智赞能继其绪。
虽屡徵聘。
终贲林泉。
燕寂之馀。
尤究志于摄论涅槃 。
续高僧传·卷第十七 习禅篇之二
释智舜。
俗姓孟。
赵州大陆人。
少为书生。
博通丘索工书善说。
庠序附焉。
年二十馀。
厌世出家。
事云门稠公居于白鹿。
始末十载。
常乐幽隐不事嚣杂。
才有昏情便有灵祇相诫。
或动身衣。
或有声相。
又现白服。
形量丈馀绕院相警。
往往非一。
尝与沙门昙询
同修念定经于四年。
后北游赞皇许亭山。
依倚结业声绩及远。
有资其道供者。
便权避之。
遂经纪载不须资待。
又猎者逐雉飞入舜房。
苦加劝勉终不肯止。
遂将雉去。
情不忍此。
因割耳遗之。
感舜苦谏。
便投弓解鹰。
从舜请道渐学经义。
于是课笃数村舍其猎业。
斯则仁济之诚也。
后专习道观不务有缘。
妄心卒起不可禁者。
即刺股流血。
或抱石巡塔。
须臾不逸其虑也。
故髀上刺处。
班駮如铺锦焉。
其翘励之操。
同伍诚不共矣。
处山积岁剪剃无人。
便以火烧发。
弊服遗食屡结寒炎。
度景分功无忘造次。
性少贪恼手不执财。
每见贫馁泪垂盈面。
或解衣以给。
或割口以施。
由此内撤外化。
所亲之中。
见其弥敬十人出家。
并依舜行。
练心节量。
踵武扬风。
后年疾既侵身力斯尽。
常令人称念。
系想净方。
遂终于老。
末感气疾忽增。
十有五日。
励念如初。
卒于元氏县屈岭禅坊。
时年七十有二。
即仁寿四年正月二十日也。
初葬于终所山侧。
后房子县界嶂洪山民。
素重舜道。
夜偷尸柩瘗于岩中。
及往追觅皆藏其所。
三年之后开示焚之起白塔于崖上。
自舜之入道精厉其诚。
昔处儒宗颇自矜伐。
忽因旬假得不净观。
肠腑流外惊厌叵陈。
所见馀人例皆不净内溢。
乃就稠师具蒙印旨。
为云门官供当拟是难。
因就静山晓夕通业。
不隶公名不行公寺。
而内德潜运远闻帝阙。
开皇十年下诏曰。
皇帝敬问赵州房子界嶂洪山南谷旧禅房寺智舜禅师。
冬日极寒。
禅师道体清胜。
教导苍生。
使早成就。
朕甚嘉焉。
朕统在兆民之上。
弘护正法夙夜无怠。
今遣上开府卢元寿。
指宣往意。
并送香物如别。
时赵州刺史杨达。
以舜无公贯素绝名问。
依敕散下方始知之。
乃为系名同果寺。
用承诏旨而舜亦不临赴。
山民为之起寺。
三处交络四方闻造。
欣斯念定。
而莫堪其精到。
不久还返。
斯勇猛之诚不可例也。
每于冬初化诸缘集。
多办复贮之衣。
就施狱囚。
春秋二时方等行道。
馀则加坐幽林。
块然不寐及登耳顺心用力疲。
转读藏经凡得四遍。
左手执卷右手执烛十宿五宿目不曾敛。
佛名赞德诵阅如流。
昏昼六时礼忏终化。
有弟子智赞。
幼奉清诲长悟玄理。
摄论涅槃是所综博。
今住蓝田化感寺。
承习禅慧荣其光绪。
比多徵引终遁林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4—635 【介绍】: 隋唐时僧。临邑人,俗姓唐。从明及法师学,通诸经论。至京师,初住仁觉寺。大庄严寺闻其名,延居华馆。有《百识观门》、《智照自体论》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生齐郡临邑唐氏。
初从颖川明及法师。
究十地地持。
又从魏郡希律师禀四分晚从河内询禅师习定。
俄以京邑静业尤盛。
杖锡造焉。
既授仁觉寺沙门昙迁摄论之旨。
遂辞去。
隐于终南山之骆谷。
粒食艰继。
授受须净。
于时有请益信士张晖下山。
大雪迷道。
七日方达。
弹指出定。
从之受食。
盖哲坚守正念。
有食无法。
宁死而已。
既而徙居大庄严寺华馆。
日中分卫。
谢却僧利。
众益重之。
盩庢县民。
营构梵宇。
致徒进业。
道俗屯赴。
一且告别门人。
东归庄严。
问讯耆德。
奄然而卒。
贞观九年正月也。
春秋七十二。
始葬于京师之西郊。
久之盩厔之人发之以归火厝。
而以馀烬。
起砖塔于城西龙岸乡端正树侧。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 习禅五
释道哲。
姓唐。
齐郡临邑人。
初投颍川明及法师。
学十地地持。
为同听者所揖。
具戒已后正奉行门。
又从魏郡希律师禀承四分。
希亦指南一时盱衡五众。
受教博晓将经六载。
经重筌宗究其文体。
但为戒慧虽通未怀定业。
有河内询禅师
众推不测匠首当今。
嘉哲至诚倾襟为说。
一悟真谛霍然大通。
禅侣相谢解齐登室。
闻京邑道盛。
乃步从焉。
初至住仁觉寺。
沙门昙迁有知人之誉。
敬备师礼从受摄论。
研味至理晓悟其文。
标拟有方岂惟声教。
遂厌辞人世。
潜于终南之骆谷也。
山粒难接授受须净。
既阙使人。
遂虚腹累宵。
欣兹味空有清信士张晖。
陪从多年请益供奉。
因暂下山忽逢重雪。
悬路既拥七日方到。
哲以虽对食具为无人授。
守死正念。
晖披雪至庵。
弹指觉悟方从定起。
斯寔谨慎资持为此例矣。
京师大庄严寺以哲素有道声。
延住华馆。
初从众意退居小室。
一食分卫不受僧利。
众益重之。
盩厔县民。
昔以隐居骆谷。
得信者多。
相率迎请。
乃往赴焉。
营构禅宇立徒策业。
山俗道侣相从屯赴。
教以正法训以律仪。
野逸是凭闻诸京辅。
忽一旦谓门人曰。
无常及矣。
大众难见。
冥目既至长恨何言。
遂东归庄严。
讯问名德。
奄然卒于故房。
春秋七十二矣。
即贞观九年正月也。
葬于京之西郊。
长城故人慕仰声范。
遂发冢迎柩还归盩厔。
行道设斋以从火葬。
收其馀烬为起塔于城西二里端正树侧龙岸乡中。
列植杨柏行往揖拜。
然哲迥发天才学不师古。
撰百识观门十卷智照自体论六卷大乘闻思论等行世。
弟子静安道诚。
并承习厥宗。
匡务有叙。
安掩迹林泉念定存业。
诚行感玄解谦穆自修。
包括律部讲道时接。
初住大庄严寺。
以传业高今徵入瑶台匡化于彼。
馀波潜被盛绩京师。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姓陈氏。
河北陕人。
少为父母逼妻之。
非其志也。
年甫冠。
罹二亲忧。
因亦遣累。
入道于乡之大通寺清禅师所。
时则开皇十二年也。
既受具。
依静洪律师习毗尼。
再阅寒暑。
乃诣询禅师于卫州林落泉。
究定学焉。
岁馀颀挹风槩。
询公授以分灯之记。
俾住山西陶研。
未至。
十八年。
慧由白鹿山柢百家岩坐夏。
或谓。
首山麻谷尤胜绝。
秋遂趋蒲坂。
筑室以安四众。
赢粮蹑屩。
蔚成丛社。
历十有八载。
而获利益者。
不可殚纪。
然独杰昂二子为称首。
仁寿四年。
诏住栖岩寺。
大业元年。
饵黄菁辟谷百日。
而貌愈敷腴。
其徒有窃效之者。
不能也。
徙居杯盘谷。
虎为之避。
虽僻远无测景之器。
而起居饮食。
不失常节。
若有神物以相之。
大业十一年。
十月七日。
以疾卒于麻谷。
春秋四十七。
阇维塔舍利如法。
续高僧传·卷第十八 习禅三
释真慧。
陕州河北人。
姓陈氏。
河北诸陈代称冠族。
远称汉右相陈平。
中云魏向侯陈陟。
乃至江表陈代并出此乡。
真早厌身城。
父母留碍逼纳妻室不免外情。
玉洁之志涅而逾净。
开皇十二年。
年财及冠二亲俱往。
既将出俗犹萦妻累。
先劝喻已便为解发。
资给道具送往尼寺。
真往陕州大通寺清禅师所。
出家受具。
清示以学方次第有本。
曰尸罗不净三昧无由。
令往邺下静洪律师所。
因循两载备探幽致。
又诣卫州淋落泉询禅师所。
朝授夕悟经历岁馀。
所得略贯终始。
禅侣三百嗟咏声驰。
摩其顶堪传灯法。
令往山西启诸未悟。
真以学日既少。
恐有差分。
更住陶研乃经两载。
一一呈示去取无疑。
开皇十八年承命西归。
路经白鹿百家岩。
时号幽绝。
山势穷美。
因登游观。
又为留连夏坐栖之。
又陈禅道。
至秋择地无越晋川。
遂之蒲坂首山麻谷。
创筑禅宇。
四众争趋端居引学蔚成定市。
十有八载成就极多。
栖岩杰昂最称深入。
仁寿四年召与僧名住栖岩寺。
其为人也谅直刚决。
清俭退让安苦忍乐。
容止可观。
独处乐静不希华靡。
大业元年。
饵黄精绝粒百日。
检校教授坐禅礼忏不减生平。
后觉肥充。
恐有学者便休服饵。
于闲田原北杯盘谷。
夏坐虎窟。
虎为之移。
及秋虎还返窟。
常有山神节度时分。
如有迟延必来警觉。
以大业十一年十月七日。
因疾卒麻谷禅坊。
春秋四十有七。
初将终夕神彩若常。
曰吾将生净土。
见莲花相候。
又闻异钟声幽净异香充蔚。
斯相既至潜然而绝。
门人道俗依而阇维收骨。
起塔于麻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8—937或941 【介绍】: 五代时僧。永嘉人,俗姓陈。六岁削发于本州开元寺。既而抵闽谒雪峰禅师,妙契宗旨,时谓小怤布衲。归住东府镜清寺,倡雪峰之法,学者奔凑。副使皮光业辞学宏赡,屡击难之,退谓人曰:“怤师之高论,人莫窥其极也。”钱俶私署顺德大师。钱元瓘命主天龙寺,后创龙册寺,延请居焉。吴越禅学自此始兴。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8—937 俗姓陈,温州(今属浙江)人,禅宗僧侣。早岁出家,尝谒灵云志勤、曹山本寂,终为雪峰义存法嗣。参学诸方,凡对机缘,悉皆冥契。后自闽返越,居镜清寺,世谓之镜清和尚。吴越王钱镠父子深赏识之,命住天龙寺,又为造尤册寺。私署顺德大师。后晋高祖天福二年(937)卒。《祖堂集》卷一〇、《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八有传。后二书存诗偈9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姓陈氏。永嘉人。幼恶鯹血。亲戚强啖之。辄呕哕不已。因求出家于郡之开元寺。既受具。即遍参请。入楚抵临川。尤于曹山寂公。微诘不小挫。入闽遂服膺雪峰。一日峰。问什么处人。怤答温州。峰云恁么是一宿觉乡人也。怤云只如一宿觉是什么处人。峰云好吃捧。且放过。 怤问峰云。古德以心传心。心如何传。峰良久。怤礼谢。峰云更问我一转语好。怤云就和尚请取问头。峰休去。其机锋峻捷。时丛林称小怤布纳。盖太原有与同名者。年腊稍高云。 出世居越之镜清院。上堂如今事不得已。向汝道个著实亲切处。到汝分上。因何特地生疏。只为汝抛家日久。流浪年深。一向缘尘。致见如此。所以唤作背觉合尘。亦名舍父逃逝。今劝兄弟。未歇歇去好。未彻彻去好。大丈夫儿。得恁么无气槩。还惆快么。终日茫茫地。何不且觅取个管带路好。时有僧问。如何是管带路。怤嘘嘘云。要棒吃么。僧云。恁么即学人罪过也。怤云几被汝打破蔡州。尤与皮公光业相往来。公日休子也。辞章宏赡。议论该博。笃志禅学。尝谓人曰。镜清深造远诣。莫臻其极。吴越钱氏钦慕之。命居天龙寺。及建龙𠕋寺。请为第一世。天福元年丁酉八月示灭。寿七十四。茶毗于大慈山。坞塔舍利于龙姥山前。僧主汇征著塔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道怤。
俗姓陈。
永嘉人也。
丱总之年性殊常准。
而恶鯹血之气。
亲党强啖以枯鱼。
且虞呕哕。
求出家于开元寺。
具戒已游闽入楚。
言参问善知识要决了生死根源。
见临川曹山寂公。
大有徵诘若昙询之间僧稠也。
终顿息疑于雪峰。
闽中谓之小怤布纳。
时太原同名年腊之高故。
暨回浙住越州鉴清院。
时皮光业者日休之子。
辞学宏赡探赜禅门。
尝深击难焉。
退而谓人曰。
怤公之道崇论闳议莫臻其极。
武肃王钱氏钦慕命居天龙寺。
私署顺德大师。
次文穆王钱氏创龙册寺。
请怤居之。
吴越禅学自此而兴以天福丁酉岁八月示灭。
春秋七十。
茶毗于大慈山坞。
收拾舍利起塔于龙姥山前。
故僧主汇征撰塔铭。
今舍利院弟子主之香火相缀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