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孙尚于

共 3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① 舟人口号云大水大湘小水茶阳谓水落时茶阳最险也
大水大湘,小水茶阳。
亘川塞路,如牛如羊。
叱之不动乃是石,波臣横踞千步冈。
当时大禹疏凿不到此,渐长牙角势莫当。
弃置九州外,放流比投荒。
如今郡县辟海外,尚于中道梗咽为民殃。
何人为铲除,母令与水争强梁。
石言吾何辜,水性本易怒。
请君看取淮扬交,正坐中流无砥柱。
发短各已白,眼昏谁复明。
残春断花柳,晚日闭柴荆。
潦倒书常废,驱驰梦或惊。
尚于团聚乐,虽老未忘情。
昨据漕臣奏,黄水复淤清。
以致江西帮,尚于淮阴停
恐蹈去年辙,切切为不宁。
兹接河臣奏,天佑灵雨零。
季夏月上旬,优渥沾时行。
清水长七尺,禦黄刷沙并。
因更煞黄势,坝放王家营
重运或可进,得以速达京。
并据书麟报,安徽麦价平。
迩复屡霈甘,沟浍皆充盈
斯则益增慰,慰仍增惕情。
独是漕臣疏,尚未以时呈
为之意踌蹰,南望犹怦怦
⑴ 昨据毓奇奏五月初七日清水一带水势陡耗以致清弱黄淤漕船浅滞江西饶州九江等帮船皆于平桥宝应停泊必须俟河口船只挨次过渡方能衔尾抵淮盘验
⑵ 兹据李奉翰等奏淮安清口一带自六月初六日以来初八九及十一二等日澍雨如注霶霈优渥湖水逐日加长高堰志桩已至七尺三寸淮扬运河水势倍加深畅两岸浮沙刷涤宽深江广重运足资浮送仍一面遵旨将裴家场张家庄天然等三道引河次第开放一面将王家营减坝开放使黄水由盐河减掣既减黄水之势复助清水之力自可乘势畅出刷沙重运即可遄行等语
⑶ 同日据书麟奏安省各府州属报五月连次得雨四五六七八寸至尺馀不等六月初旬以来又复得雨三四寸至七八寸不等通省各属得雨普遍沾足沟池塘堰处处充盈禾苗发荣畅茂米价较前平定麦价大减农民欢豫倍常等语
⑷ 阅李奉翰书麟所奏为之稍慰惟漕臣毓奇尚未据奏报
⑸ 惟冀漕艘遄行渡黄亟盼毓奇由驿驰奏南望仍殷悬注耳
我固阅人非草草,君于前辈亦拳拳。
经师未数郯夫子,笔力方窥李谪仙。
所恨尚于收第晚,将诗空与背时传。
频年不信灯花报,报得人来亦可怜。
茅有众灵。名之为盛。
虽百代以呈质。终三脊以居正。
每彰封禅之期。如受鬼神之命。
生于古既光七十之君。献于今更表千里之圣。
出于淮甸。来彼江潭。
使驰于北。星流于南。
捧执而有严有翼。缄縢而再四再三。
及夫睹至尊。呈大国。
致于金华之上。启于瑶池之侧。
施陈而百瑞惭容。抚玩而千官变色。
美其出有常地。生必旧形。
非成野鹿之礼。宁假澄酒之馨。
超常伦而荐阙。殊众品而实庭。
理尽三分。似叶通三之化。
体皆一类。欲明得一之灵。
隐见之时。吉蠲中礼。
独标珍草之状。悉皆兄弟之体。
整齐而玉匣遥传。洁静而琼华新启。
应盛礼而居首。表常度而为后。
道未格也。虽有采而必无。
岳可封焉。纵不求而自有。
观王者之得失。知礼事之臧否。
且夫玉帛广矣。何尚于茅。
岂不以贵称三脊。重载六爻。
始汇征于吴楚。终遍藉于陶匏。
奉上之时。且报云亭之兆。
升中之后。因知天地之交。
吾皇由是命太史。诏宗伯。
议封山。谋勒石。
备文物与礼器。修玉函与金策。
使圣功登于九天。灵茅光于三脊。
使臣稽首。称万寿以旋役。
次韵秉之 明 · 王鏊
七言律诗
三十休誇陆氏庄,菜园滋味晚尤长。
致君素许孤忠赤,涉世空馀两鬓苍。
懒性尚于登览健,晏眠无复趁朝忙。
焚香日日观心坐,便是人间不老方。
达万类者莫尚于和气。
郁万类者莫极于幽情。
故登台而豁望。
得寓目于春荣。
高临乎双阙。
迥出乎重城。
洞千门而拂曙。
披九陌于初晴。
云当轩而气润。
风溢槛而光清。
阴始分而土膏起。
阳已动而泉脉生。
缥缈九层之端。
希微四达之眺。
春驭兴而摇裔。
兴牵春而窈窕。
鸧鹒来于东野。
鸿雁去于南津。
爱烟霞而改旧。
嘉草树而含新。
思欣欣于丽景。
情艳艳于韶春。
虽懵阴阳之义。
且知天地之仁。
我国家道洽众灵。
化涵诸夏。
吹律岂劳于邹衍。
操音宁藉于子野。
德被荒遐而有截。
泽周品物而无假。
因寿域以同归。
奚乐郊而独写。
是知气之所感者情。
情之所和者气。
气苟达而内惬。
情必洽而外慰。
等彼纯绵之温。
若享太牢之味。
因在极于羡溢。
宁止臻于髣髴。
不然者。
太昊之令何荣。
老氏之言安贵而已也。
春台高兮势峨峨。
莺乱啭兮传伐柯。
聊登陟兮一过。
揽春心兮未和。
春台晓兮光淡淡。
花竞落兮如菼菼。
远凭临兮一览。
袅春心兮多感。
感因外而重遣。
和自中而再寻。
任三阳之荣悴。
齐万化以浮沈。
风何知于虎啸。
云何识于龙吟。
犹春台之蹈泰。
与圣政之同深。
以威治国者国罔乂,以义服人者人必归。
故王者因善胜而无越,在黩武以诚非。
将成不阵之功,岂烦戎事;
自得无为之战,奚用兵机?
斯盖本道德以为治,异权谋而尚威者也。
伊昔良臣,上言圣者,以为君有其德,则固于邦本;
国用其武,则黩于天下。
但为善之可胜,必兴戎而无假。
既守不争之道,率服群心;
奚资固敌之劳,始平诸夏?
善教旁出,纯诚诞敷。
自格华夷之俗,且忘征战之虞。
盖以道自吾有,争将尔无。
不怒而威,岂假阗阗之旅;
惟仁无敌,奚烦赳赳之夫?
且夫耀德者,匪尚于观兵;
修文者,是期于偃武。
嘉圣治以昭格,且军仪而何取?
自然邦乃其昌,人谁敢侮?
运筹于帷幄之内,岂尚戈矛;
折冲于樽俎之间,讵扬卒伍?
则知善而能胜者,由教化以弥敦;
胜而不武者,示威怀而可尊。
既蒸黎而自化,信攻敌以无烦。
所以舜格苗民,且班师而勿用;
周降崇国,惟务德以斯存。
此则治道光昭,圣猷丕阐,括民下以远服,恶戎容而外显。
不战而尅,非劳缮甲之能;
广德而强,讵假行兵之善?
彼大勇推乎不斗,善结本于无绳,曷若我守彼自强之志,昭夫去敌之称?
武王之七伐乃齐,终惭拨乱;
文公之一战而霸,岂足矜能?
斯所谓圣化光敷,民心向应,非烈烈以威取,盖巍巍而道胜。
故得大邦怀德,而小邦畏威,成功允称。
智囊赋(835年) 唐 · 李德裕
余尝感汉晁错魏桓范。皆号为智囊。不能全身。竟罹大患。扬子称或问多以智杀身。雄对曰。皋陶以其智为帝谟。箕子以其智为武王陈洪范。杀身者远矣。余久欲赋之。比属逾纪总戎。愿言不暇。今俟罪江徼。徬徨岁深。筐箧之中。典籍皆阙。聊以所记古今兴败。粗成此赋。
夫天之清气为人。
而人之清气为智。
苟虚心而冲用。
必穷神而索至。
况恬养以保身。
岂忧患之能累。
何与败之相诡。
乃躁静而殊致。
或明远而无疵。
或驰骛而役思。
故由于彼而入圣门。
出于此而争利器。
若乃淡然元默
应变无方。
韬随和而不耀。
匣干越而宝藏。
虽不止如炙輠。
犹渊然如括囊。
君子所以有斯号者。
盖欲保无咎于末光。
夫智可以养生。
乃能周物。
道无夷险。
用有工拙。
得于身也。
祭以免而荀以全。
失于邦也。
臧不容而汤不没。
彼前轨之昭然。
曾未戒于危辙。
嗟乎。
水济舟以致远。
亦覆舟于畏途。
智排患以解纷。
亦有患于不虞。
将不殆于无涯。
信莫尚于冥枢。
或有好学务敏。
择仁乃庐。
斯先哲之所履。
亦庶几于不渝。
然则天智闲闲。
不婴世故。
举始终而后入。
先奔沉而预虑。
或卫足之无术。
故离形而尽去。
吕易宗于奇货。
疾知来于武库。
虽乘势与亿中。
非淑人之所务。
鸱夷子喟然叹曰。
昔我经世。
徒闻智忧。
索遗珠而不得。
复明烛其焉求。
与万物而道夭。
又何谟于大猷。
今我所谓智者。
乘五湖之浩荡。
永终老于扁舟。
知止赋(836年) 唐 · 李德裕
古人称山林之士。往而不能返。朝廷之士。入而不能出。先哲所以趋舍异怀。隐显殊迹。盖兼之者鲜矣。今余自春秋至西汉。取其卿大夫进能知止退不失正者。缀为此赋。
观春秋与汉册。
求知止之大夫。
鲁莫高于柳惠。
卫莫贵于宁俞。
吴乃得于延州。
楚乃尚于于菟。
虽至圣无轨。
超然不拘。
犹叹行藏以与颜。
称卷舒而善蘧。
则由圣门而进退者。
岂不勇于知止乎。
在汉留侯。
与道为徒。
厌华屋而不处。
思赤松以游娱。
清则两龚。
美则二疏。
父子欣以相顾。
衰老至而归欤。
祁祁青衿。
载负经书。
蔼蔼元冕。
祖我城隅。
叹冥鸿之不及。
皆雪涕以涟如。
嗟余生之疲病。
念寄世之须臾。
曾涉险而知惧。
痛摧轮之不虞。
谅难复于玷缺(原注韦元成作诗自著复玷缺之艰难)
且覃思于元虚。
聊挥金于馀日。
乃回驾于迷途。
况乎托北阜以为宅
就东山而结庐
仲既得于清旷
陶岂叹于将芜。
其远眺也。
则伊出陆浑。
北绕皇居。
度双阙之苍翠。
若天泽之逶迂。
少室东映于原隰。
鸣皋西对于林闾。
其近玩也。
则槛泉流于一壑。
嘉木盈于万株。
径被芳荪。
沚映芙蕖。
听求友之鸣禽。
见自乐之鯈鱼。
徙奇树于台岭。
隐翠叶而垂珠。
得怪石于震泽。
耸青岑而韬瑜
昔有淮侯种瓜。
陶相灌蔬。
窃比君子。
亦能荷锄。
或引蔓于长坂。
或遵流于清渠。
傲情人世之外。
寄迹羲皇之初。
望夕景于平林。
眺寒烟于故墟。
麇麚远而腾倚。
凫雁去而相呼。
酌盈樽而自慰。
赖鸣琴而不孤。
怀绮皓而披素卷。
想瀛洲而观画图。
何必尚遍游于名岳。
蠡长往于五湖。
嗟夫。
世于知止之道。
若存若无。
李斯忘于税驾。
惠子疲于据梧。
尽生涯以自若。
何智力之有馀。
庶收光之未晚。
期终老于桑榆。
⑴ 原注应璩书曰南临洛水北据邙山托崇岫以为宅因茂林以为荫
⑵ 原注左思徙居洛城东著经始东山庐诗
⑶ 原注仲长统论曰欲卜居清旷以乐吾志
共 3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