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萧纪

相关人物:共 35 位
共 3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萧妃 朝代: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唐诗》小传云:“武陵郡王伯良妃。
”存《夜梦》诗1首。
然此诗实为梁武帝第八子武陵王萧纪所作,见《玉台新咏》卷七。
全唐诗》误收。
又唐代并无此萧妃。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广汉雒县朱氏子。平生于藏经。能暗诵者千卷。仍有暇与流俗游。将军尉迟迥。初承诏破益州。命执城内名僧。以待处置。而建于众中诵经自若。夜有光出建曰。达迥所止处。迥因寻光诣建顶礼。坐听至且。乃罢。遂问建。诵何经。答曰。华严经下帙第十卷。又问曷不从首诵之。答以为贫道诵次偶至此耳。迥曰法师所诵。能复多少。答曰。始愿暗诵尽一藏。然以懈怠之故。仅及千卷。迥犹未信。遽请曰。可为总诵一遍否。即设高座。使建坐诵其上。而诸僧则分执千卷。以听于下。而證之。其吐纳音句。呼噏气息。似急流之注浚壑。清风之入长松。精诚者略闻馀响。疏怠者空望尘踪。七日七夜。数已足千。迥起谢曰。弟子军事倥偬。不能久侍尘席。敢从此辞。出语人曰。昔者阿难。号为总持。以令观之。岂复足以与建杭。斯固益州之至宝也欤。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读诵篇第八
释法建者。
广汉雒县人也。
俗姓朱氏。
诵经一千卷。
仍多闲暇遨游偶俗。
无所异焉。
忽复闭门则累日不出。
无所食矣。
唯闻诵经。
然小声吟讽。
音不外彻。
有人倚壁窃听临响。
但闻亹亹细细。
似伏流之吐波。
时乃一出追从无闻武陵王东下。
令弟规守益州。
魏遣将军尉迟迥来伐蜀。
规既降款。
地内大有名僧皆被拘禁。
至夜忽有光明。
迥遣人寻光。
乃见诸僧并睡。
唯法建端坐诵经。
光从口出。
迥闻自到建所顶礼坐听。
至旦始休。
迥问曰。
法师昨夜所诵名作何经。
答曰。
华严经下帙十卷。
迥曰。
何不从头诵之。
答曰。
贫道诵次到此耳。
迥曰。
法师诵得几许。
答曰。
贫道发心欲诵一藏。
情多懈怠。
今始偍千卷。
迥惊疑不信。
将欲试之曰。
屈总诵一遍。
应不劳损耶。
建报曰。
读诵经典沙门常事。
岂惮劳苦。
乃设高座。
令诸僧众并执本逐听。
法建登座为诵。
或似急流之注峻壑。
其吐纳音句呼噏气息。
或类清风之入高松。
聪明者才似闻馀音。
情疏意逸者空望尘躅。
七日七夜数已满千。
犹故不止。
迥起谢曰。
弟子兵将不得久停。
请从此辞。
诸僧因并释散。
迥既出叹息曰。
自如来寂灭之后。
阿难号为总持。
岂能过此。
蜀中乃有如此人。
所以常保安乐。
奇哉奇哉。
建年八十终。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广汉雒县人。
姓朱。
诵经一千卷。
仍多闲暇。
遨游偶俗忽复闭门。
则累日不出。
无所食矣。
唯闻诵经。
然小声吟讽。
音不外彻。
有人倚壁。
窃听临响。
但闻亹亹溜溜。
似伏流之吐波。
武陵王东下。
令弟规。
守益州。
魏遣将军尉迟迥来代蜀。
规既降款。
城内大有名僧。
皆被拘禁。
至夜忽有光明。
迥遣人寻光。
乃见诸僧并睡。
唯法建端坐诵经。
光从口出迥闻。
自到建所。
顶礼坐听。
至旦始休。
迥问曰。
法师昨夜所诵。
名作何经。
答曰。
华严经下帙十卷。
迥曰。
何不从头诵之。
答曰。
贫道诵次到此耳。
迥曰。
法师诵得几许。
答曰。
贫道发心欲诵一藏。
今始得千卷。
迥欲试之。
曰屈总诵一遍。
应不劳损耶。
建报曰。
读诵经典。
沙门常事。
岂惮劳苦。
乃设高座。
令诸僧众并执本听。
法建登座为诵。
或似急流之注峻壑。
其吐纳音句。
呼噏气息。
或类清风之入高松。
聪明者。
才闻馀音。
情疏意逸者。
空望尘躅。
七日七夜。
数已满千。
犹故不止。
迥起谢曰弟子兵将不得久停。
请从此辞。
诸僧因并释散。
迥既出。
叹息曰。
自如来灭度后。
阿难号为总持。
岂能过此。
蜀中乃有如此人。
所以常保安乐。
奇哉奇哉。
建年八十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49—514 【介绍】: 南朝梁吴郡人,字延符。
张绪子。
少好逸游,不持操行。
年三十,始修身改节,尤明《老》《易》。
仕齐历尚书殿中郎,武陵王友。
齐武帝时,尚书令王俭用事,充与俭有隙,被免官。
齐明帝时,为义兴太守,为政清静。
萧衍开府,为大司马咨议参军。
梁武帝天监初历吏部尚书,举选平允,后为散骑常侍、国子祭酒,登堂讲说,皇太子以下皆至。
官终吴郡太守。
卒谥穆子。
全梁文·卷五十四
充字延符,吴郡人,宋太光禄大夫永从孙。齐永明中,行抚军参军,迁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武陵王友,免,起为中书侍郎,转给事黄门侍郎明帝镇军长史,出为义兴太守,历太子中庶子,迁侍中。梁台建,以为大司马咨议参军,迁梁国郎中令祠部尚书,领屯骑校尉,转冠军将军司徒左长史,天监初除太常卿,迁吏部尚书,出为晋陵太守,徵拜国子祭酒,历左卫将军、尚书仆射,除吴郡太守,十三年卒,赠侍郎、护军将军,谥曰穆子。
释慧韶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生丹阳之田里。其先颖川陈氏也。幼养于兄。以友悌称。年十二。出家禀戒。游京扬。听庄严旻公释成论。仅再讲。即尽记忆通畅。因谓同学慧峰曰。吾如是。将非其所开之义浅欤。抑其善教然欤。遂更依藏法师于开善。钻仰日至。后依龙光绰法师。贫无以得论本。众共斥不许住。时方严寒。独一帔。因鬻之以资写论。久之武陵王填巴蜀。邀与俱。训徒龙渊寺。尝讲罢。坐房中。见神人青袷服。致敬曰。法师幸常此弘道。当相拥卫也。先苦气疾。每思虑辄发。至是顿愈。法席推为成都盛。凡学者有失。皆自罚。性不骑乘。间赴贵家请。值雨潦泥淖。必策杖戴笠往。天监七年。忽染微恙。医者以猪脂药进。拒不服。而礼佛诵经。颜色怡悦如常时。候问者以为喜。乃告曰。吾兹无处不痛。政若败车行路。常患摧折。但自强耳。顷之卒于寺之摩诃堂。是年七月三日也。春秋五十四。既卒。民有应始丰者。梦被摄。至阎王所。闻趣迎韶法师。及至。王降阶。合掌顶礼。还坐殿上。画文书。作大政字。俄法师飞腾去。安浦寺尼梦。送法师等五百僧。登七宝梯。到天宫殿。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慧韶。
姓陈氏。
本颖川太丘之后。
避乱居于丹阳之田里焉。
性恬虚寡嗜欲。
沈毅少言。
童幼早孤依兄而长。
悌友之至闻于闾阎。
十二厌世出家。
具戒便游京杨。
听庄严旻公讲释成论。
才得两遍记注略尽。
谓同学慧峰曰。
吾沐道日少便知旨趣。
斯何故耶。
将非所闻义浅。
为是善教使然乎。
乃试听开善藏法师讲。
遂觉理与言玄。
便尽心钻仰。
当夕感梦。
往开善寺采得李子数斛。
撮欲啖之先得枝叶。
觉而悟曰。
吾正应从学必践深极矣。
寻尔藏公迁化。
有龙光寺绰公继踵传业。
便回听焉。
既阙论本制不许住。
惟有一帔又属严冬。
便撤之用充写论。
忍寒连噤。
方得预听文义。
兼善独见之明卓高众表。
辩灭谛为本有。
用粗细而折心。
时以为穿凿有神思也。
梁武陵王出镇庸蜀。
闻彼多参义学。
必须硕解弘望。
方可开宣。
众议荐举皆不合意。
王曰。
忆往年法集有伧僧韶法师者。
乃堪此选耳。
若得同行。
想能振起边服。
便邀之至蜀。
于诸寺讲论开道如川流。
当于龙渊寺披讲将讫。
静坐房中感见一神。
青衣帢服致敬曰。
愿法师常在此弘法。
当相拥卫。
言讫而隐。
遂接席数遍。
清悟繁结。
昔在杨都尝苦气疾。
缀虑恒动。
及至蜀讲众病皆除。
识者以为寺神之所护矣。
于时成都法席恒并置三四。
法鼓齐振竞敞玄门。
而韶听徒济济莫斯为盛。
又率诸听侣。
讽诵涅槃大品。
人各一卷合而成部。
年恒数集伦次诵之。
如有谬忘及讲听眠失者。
皆代受罚。
对众谢曰。
斯则训导不明耳。
故身令奖物。
其勤至若此。
武陵布政于蜀。
每述大乘及三藏等论。
沙门宝彖保该智空等。
并后进峰岫。
参预撰集。
勒卷既成。
王赐钱十万。
即于龙渊寺分赡学徒频教令掌僧都。
苦辞不受。
性不乘骑。
虽贵胜请讲逢值泥雨。
辄自策杖戴笠。
履芒屩而赴会焉。
少而斋洁不涉珍羞。
后遇时患药杂䐗脂。
拒而不服。
非时浆饮故绝生常。
候病者仰观。
颜色怡悦礼诵不替。
当似微差。
乃告曰。
吾今无处不痛。
如坏车行路常欲摧折。
但自强耳。
恨所营尊像未就。
吾将去矣。
遗属道俗凭为庄严。
便洗浴剃发剪爪礼拜嗽口。
坐于龙渊寺摩诃堂中。
奄然而卒。
春秋五十有四。
即天监七年七月三日也。
时成都民应始丰者。
因病气绝而心上温。
五日方醒云。
被摄至阎王所。
闻处分云。
迎韶法师。
须臾便至。
王下殿合掌顶礼更无言说。
惟画文书作大政之字。
韶便出外。
坐于旷路树下。
见一少童以漆柳箕擎生袈裟令韶著之。
有数十僧来迎。
丰惟识智慈二禅师。
幡花列道腾飞而去。
又当终夕有安浦寺尼。
久病闷绝。
及后醒云。
送韶法师及五百僧。
登七宝梯。
到天宫殿讲堂中。
其地如水精。
床席华整。
亦有麈尾几案。
莲华满地。
韶就座谈说。
少时便起。
送别者。
令归。
其生灭冥祥感见类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1—540 【介绍】: 南朝梁陈郡阳夏人,字千里。袁顗子。仕齐为王俭镇军府功曹史,累迁御史中丞,劾奏不惮权豪。后为吴兴太守。梁师起,昂拒不受命。建康平,始至京师,武帝宥之不问。历位侍中,吏部尚书,武帝谓曰:“齐明帝用卿为黑头尚书,我用卿为白头尚书,良以多愧。”寻迁尚书令。在朝正直敢言,世号宗臣。雅有人鉴,入其门者号登龙门。武帝大通中,位司空。卒谥穆正。
全梁文·卷四十八
昂字千里,陈郡阳夏人,宋雍州刺史凯子。
齐初为冠军安成王行参军,迁征虏主簿、太子舍人、镇军王俭功曹史,进秘书丞、黄门侍郎,出为安南鄱阳王长史寻阳公相,还为太孙中庶子、卫军武陵王长史、右军邵陵王长史,迁御史中丞,出为豫章内史,历建武将军、吴兴太守。
入梁为后军临川王参军,除给事黄门郎,迁侍中,出为寻阳太守,行江州事,徵为左民尚书兼右仆射,除国子祭酒,领豫州大中正,复为仁威将军、吴郡太守,进五兵尚书,领起部尚书,加侍中,进尚书令宣惠将军,普通中为中书监、丹阳尹,进号中卫将军,复为尚书令,领国子祭酒。
大通初进号中抚军大将军,迁司空,加特进左光禄大夫,大同六年卒,年八十,谥曰穆正公。
卢广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范阳涿人。
自云为晋代卢谌后裔。
少明经,有儒术。
梁武帝天监中归梁,为步兵校尉,兼国子博士。
遍讲《五经》,言论清雅。
与徐勉相好。
后为寻阳太守、武陵王长史。
卒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5 【介绍】: 南朝梁济阳考城人,字休映。初仕齐,为奉朝请。为江祏所重,参掌机务。入梁,迁御史中丞,奏弹不避权贵。随豫章王萧综镇彭城,城陷,为魏所俘,临危不屈,寻放还。官至南北兖两州大中正。刚直廉洁,为权势所嫉。卒谥强子。有文集。
全梁文·卷五十
革字休映,济阳考城人,齐永明初补国子生,举高第,历司徒竟陵王西邸学士,举南徐州秀才,除奉朝请。
东昏即位,为仆射江┙府丞,除尚书驾部郎。
武帝入建康,令掌书记。
天监初,出为建安王伟镇北记室参军,带中庐令,随府迁丹阳尹记室,领五官掾,除通直散骑常侍,历秣陵建康令,入为中书舍人、尚书左丞、司农卿,复出为晋安王云麾长史、寻阳太守,行江州事,徙庐陵王仁威长史,迁御史中丞,除少府卿。
普通中,出为豫章王综镇北长史广陵太守,随府移镇彭城,城陷,为魏所擒,寻遣还,除临川王太尉长史,复为少府卿,出除武陵王纪东中郎长史会稽郡丞,行府州事,徵都官尚书,寻监吴郡,复除武陵王南中郎长史、寻阳太守,入为度支尚书,除光禄大夫,领步兵校尉、南北兖二州大中正,大同元年卒,谥曰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1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明周。
萧纪子。
梁武帝中大同初,为益州东斋郎,宋宁、宁兴二郡太守。
帝死,父自立于蜀,并以圆照为皇太子。
之构衅,多出其谋。
为萧绎(元帝)所败,被执,绝食死。
全梁文·卷二十二
圆照字明周,武帝第八子武陵王纪之长子。
中大同初,为益州东斋郎、宋宁、永兴二郡太守。
建号,立为皇太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4 【介绍】: 北周傥城兴势人,字玄邈。
少雄武,为乡闾所信服。
北魏孝明帝孝昌初,由奉朝请累官安康郡守。
入梁,武帝大同元年除飘武将军、西益潼刺史,太清末,迁潼、南梁二州刺史。
萧纪、萧绎争帝称兵,乾运通款于宇文泰,授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梁州刺史。
卒于长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1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明允。
萧纪子。
初封江安侯,历西阳太守。
居上流,附者甚众。
侯景之乱,圆正收兵万人,跋扈中流,不从王命。
景破,父自立于蜀,封为西阳王。
湘东王萧绎使南平嗣王萧恪等醉而囚之。
父败,与兄萧圆照绝食死。
共 3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