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萧伟

相关人物:共 19 位
共 1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45—518 【介绍】: 南朝梁僧。彭城下邳人,俗姓俞。少出家,受业于法颖。精律部,每讲律,听众常七八百人。梁武帝时居钟山定林寺。所撰《出三藏记集》,一称《僧祐录》,记载东汉至梁所译经、律、论等目录、序记及译经人传记,为我国现存最早佛教经录。又编《弘明集》,辑录东汉至梁一百位学者有关佛教论著。
全梁文·卷七十一
僧祐俗姓俞,其先彭城人,世民建业。宋时出家上定光寺,齐梁间见重宫省。天监中终建初寺。(案《梁书·刘协传》协早孤,依沙门僧祐居十馀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今《定林志》,经藏协所定也,如传此言,僧祐诸记序,或杂有协作,无从分别。)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生俞氏。
其先彭城下邳人。
徙居建邺。
祐儿时偶入建初寺。
留僧范道人处。
父母呼之。
不肯归。
年十四欲娶。
乃避去。
依法达薙落于定林寺。
既禀具。
从法颖究毗尼。
造诣迈先哲。
每讲演。
听众常千计。
齐竟陵文宣王梁临川王宏南平王伟仪同袁昂永康公主丁贵嫔。
黑白门徒。
万一千馀人。
所获信施。
悉以脩治塔寺。
完整经像。
故光宅摄山大像。
郯县石佛皆其经始。
今上深加礼。
遇凡僧事硕疑。
必就审决。
晚年足疾。
诏听乘舆入内。
为六宫授戒。
天监十七年五月二十六日没。
寿七十四。
撰三藏记法苑记世界记释迦谱弘明集行于世。
高僧传·卷第十一 明律
释僧祐。
本姓俞氏。
其先彭城下邳人。
父世居于建业。
祐年数岁入建初寺礼拜。
因踊跃乐道不肯还家。
父母怜其志且许入道。
师事僧范道人。
年十四家人密为访婚。
祐知而避。
至定林投法达法师。
达亦戒德精严为法门梁栋。
祐师奉竭诚。
及年满具戒执操坚明。
初受业于沙门法颖。
颖既一时名匠为律学所宗。
祐乃竭思钻求无懈昏晓。
遂大精律部有励先哲。
齐竟陵文宣王每请讲律。
听众常七八百人。
永明中敕入吴试简五众。
并宣讲十诵。
更申受戒之法。
凡获信施悉以治定林建初。
及修缮诸寺。
并建无遮大集舍身齐等。
及造立经藏搜校卷轴。
使夫寺庙开广法言无坠。
咸其力也。
祐为性巧思能目准心计。
及匠人依标尺寸无爽。
故光宅摄山大像剡县石佛等。
并请祐经始准画仪则。
今上深相礼遇。
凡僧事硕疑皆敕就审决。
年衰脚疾。
敕听乘舆入内殿。
为六宫受戒。
其见重如此。
开善智藏法音慧廓皆崇其德。
素请事师礼。
梁临川王宕南平王伟仪同陈郡袁昂永康定公主贵嫔丁氏。
并崇其戒范尽师资之敬。
凡白黑门徒一万一千馀人。
以天监十七年五月二十六日卒于建初寺。
春秋七十有四。
因窆于开善路西定林之旧墓也。
弟子正度立碑颂德。
东莞刘协制文。
初祐集经藏既成。
使人抄撰要事。
为三藏记。
法苑记。
世界记。
释迦谱及弘明集等。
皆行于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陈郡阳夏人。谢超宗子。幼清辩,号称神童。年十二,召补国子生。及长,博学有文采。仕齐官至太尉晋安王主簿。入梁,累迁尚书左丞、太子率更令。性通脱,好饮酒,不持检操,为有司纠奏,坐免官。卒于左光禄长史。
全梁文·卷四十五
几卿,陈郡阳夏人,齐黄门郎超宗子,永明中国子生,历豫章王国常侍、车骑法曹、行参军、相国祭酒,出为宁国令,入补尚书殿中郎、太尉晋安王主簿,梁受禅,除征虏鄱阳王记室、尚书三公郎,转治书侍御史,徙散骑侍郎,迁中书郎、国子博士、尚书左丞,免,起为国子博士,除河东太守,引疾解职,除太子率更令,迁南平王镇卫长史,普通六年,以军师长史加威戎将军,从萧深藻北伐,兵败,免。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会稽剡人也。
史失其氏。
少为沙门。
住石城山隐岳寺。
寺北青壁千馀尺。
中涌起如佛光𦦨。
护至其下。
每仰视。
移时不能去。
且隐隐闻弦管声。
或发光怪。
即立誓镌凿。
以像弥勒千尺之躯。
庶几以结龙华缘也。
经始于齐之建武中。
仅成面相。
而护遂以疾卒。
遗言谓再生当就吾志。
寻有沙门僧淑。
纂承其事。
弗克济。
梁天监六年。
始丰令陆咸。
宿剡溪。
风雨中梦三道人曰。
君诚信坚正。
自然安隐。
今建安殿下。
感患未瘳。
苟能成剡县僧护所造石像者。
当无恙矣。
冥理非虚。
君可发之。
咸还京师岁馀。
偶见一僧门外。
若相识者。
因小立汎语。
及剡溪所祝建安王事。
咸罔然。
僧笑去。
咸忽忆其是剡溪梦中所见者。
时建安方留京师。
闻其说。
愿为檀越。
于是诏以僧祐律师董其事。
祐未至寺。
僧慧逞梦。
神黑衣。
部曲甚都。
立石龛下。
祐至则铲深其龛。
加施顶髻于上。
座高五丈。
佛身高十丈。
前架三层台。
造门阁殿堂。
天监十五年也。
建安王宿疾既宁。
亦复改封南平云。
高僧传·卷第十三 兴福
释僧护。
本会稽剡人也。
少出家。
便剋意常苦节戒行严净。
后居石城山隐岳寺。
寺北有青壁。
直上数十馀丈。
当中央有如佛焰光之形。
上有丛树曲干垂阴。
护每经行至壁所。
辄见光明焕炳闻弦管歌赞之声。
于是擎炉发誓愿。
博山镌造十丈石佛。
以敬拟弥勒千尺之容。
使凡厥有缘同睹三会。
以北齐建武中招结道俗。
初就彫剪疏凿移年仅成面朴。
顷之护遘疾而亡。
临终誓曰。
吾之所造本不期一生成办。
第二身中其愿剋果。
后有沙门僧淑纂袭遗功。
而资力莫由未获成遂。
至梁天监六年。
有始丰令吴郡陆咸。
罢邑还国。
夜宿剡溪值风雨晦冥。
咸危惧假寐。
忽梦见三道人来告云。
君识信坚正自然安隐。
有建安殿下感患未瘳。
若能治剡县僧护所造石像得成就者必获平豫冥理非虚宜相开发也。
咸还都经年稍忘前梦。
后出门乃见一僧云。
听讲寄宿。
因言。
去岁剡溪所嘱建安王事犹忆此不。
咸当时惧然。
答云不忆。
道人笑曰。
宜更思之。
仍即辞去。
咸悟其非凡。
乃倒屣咨访追及百步。
忽然不见。
咸豁尔意解具忆前梦。
乃剡溪所见第三僧也。
咸即驰启建安王
王即以上闻。
敕遣僧祐律师专任像事。
王乃深信益加喜踊充遍。
抽舍金贝誓取成毕。
初僧祐未至一日。
寺僧慧逞梦见黑衣大神翼从甚壮立于龛所商略分数。
至明旦而祐律师至。
其神应若此。
初僧护所创凿龛过浅。
乃铲入五丈。
更施顶髻。
及身相克成莹磨将毕。
夜中忽当万字处色赤而隆起。
今像胸万字处犹不施金镈而赤色在焉。
像以天监十二年春就功。
至十五年春竟。
坐躯高五丈立形十丈。
龛前架三层台。
又造门阁殿堂并立众基业以充供养。
其四远士庶并提挟香华万里来集。
供施往还轨迹填委。
自像成之后。
建安王所苦稍瘳。
本卒已康复。
王后改封。
今之南平王是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姓王氏。
太原祁人性姿专静。
好学求师。
不惮险远。
于是事达磨。
禅师于岩谷。
而薙发焉。
既深造定宗。
又备探经论。
知圣法无二。
一以为已。
齐建武间。
南游扬辇。
爱钟山定林泉石之胜。
遂止于下寺。
王侯造请。
坐不为起。
跬步宫阙。
未尝谒觐。
高皇钦挹。
诏有司考室于开善寺。
以侍之。
副叹曰。
寰堵之室。
匡坐其间。
尚足为乐。
宁贵榱题数尺。
食前方丈哉。
且安而能迁。
古人所与。
何必滞此。
以玩耳目之好。
会西昌侯萧渊藻。
出镇庸蜀。
因附以西。
由是默契之指。
被于邛𤏡。
久之南还。
住开善如初。
先是南平王观疾。
有野人可规得佛经一帙于胡翼山下。
其授经者曰。
予此山之神也。
为我语王。
疾无足忧者。
但依经法行斋三七日。
即愈矣。
且曰如不晓。
当问副禅师。
异日持以问副。
副惊以为此慧印三昧经也。
奚从致之。
教之行斋法。
王疾果瘳。
普通五年。
春秋六十一。
其未卒也。
或劝脩福。
遽起坐而厉声曰。
麋财费。
以延命资后有。
是岂达性空者所为。
房中什物。
并以施僧。
勿营棺垄。
弃尸山谷。
以饱鸟兽。
不亦善乎。
门徒涕泣莫从。
永兴公主素所归敬启请东宫著文。
湘东王绎。
为树碑焉。
续高僧传·卷第十六 习禅初
释僧副。
姓王氏。
太原祁县人也。
弱而不弄。
鉴彻绝群。
年过小学识成景行。
乡党称奇。
不仁者远矣。
而性爱定静。
游无远近。
裹粮寻师访所不逮。
有达摩禅师。
善明观行。
循扰岩穴言问深博。
遂从而出家。
义无再问一贯怀抱。
寻端极绪为定学宗焉。
后乃周历讲座备尝经论。
并知学唯为己圣人无言。
齐建武年南游杨辇。
止于钟山定林下寺。
副美其林薮。
得栖心之胜壤也。
行逾冰霜言而有信。
三衣六物外无盈长。
应时入里道俗式瞻。
加以王侯请道颓然不作。
咫尺宫闱未尝谒觐。
既行为物览。
道俗攸属。
梁高素仰清风。
雅为嗟贵。
乃命匠人考其室宇于开善寺以待之。
恐有山林之思故也。
副每逍遥于门。
负杖而叹曰。
环堵之室蓬户瓮牖。
匡坐其间尚足为乐。
宁贵广厦而贱茅茨乎。
且安而能迁。
古人所尚何必滞此。
用赏耳目之好耶。
乃有心岷岭观彼峨眉。
会西昌侯萧渊藻。
出镇蜀部。
于即拂衣附之爰至井络。
虽途经九折无忘三念。
又以少好经籍。
执卷缄默动移晨晷。
遂使庸蜀禅法自此大行。
久之还返金陵。
复住开善。
先是胡翼之山有神人现。
以慧印三昧授与野人何规曰。
可以此经与南平王观为病行斋三七日也。
若不晓此法。
问之于副。
时以访之。
果是其曾所行法。
南平遂行斋祀。
疾便康复。
岂非内因外构更相起予。
不久卒于开善寺。
春秋六十有一。
即普通五年也。
窆于下定林之都门外。
天子哀焉。
下敕流赠。
初疾殛之时。
有劝脩福者。
副力疾而起厉声曰。
货财延命去道远矣。
房中什物并施招提僧。
身死之后但弃山谷。
饱于鸟兽不亦善乎。
勿营棺陇以乖我意。
门徒涕泪不忍从之。
将为勒碑旌德。
而永兴公主素有归信。
进启东宫请著其文。
有令遣湘东王绎为之。
树碑寺所。
王缉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全梁文·卷四十八
缉,志子,天监初,建安王伟板为功曹。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9—520 【介绍】: 南朝梁吴兴故鄣人,字叔庠。武帝天监初,吴兴太守柳恽召为主簿。日与赋诗,文体清拔有古气,时称“吴均体”。官至奉朝请。撰《齐春秋》,武帝以其书不实,书焚官免。寻又奉命撰《通史》,未竟而卒。有《后汉书注》、《十二州记》等。明人辑有《吴朝请集》。
全梁文·卷六十
均一作筠,字叔庠,吴兴故鄣人。
天监初为郡主簿,历建安王伟记室,补国侍郎兼府城局,还徐奉朝请,有范晔《后汉书注》九十卷,《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唐先贤传》五卷,《续文释》五卷,集二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5 【介绍】: 南朝梁济阳考城人,字休映。初仕齐,为奉朝请。为江祏所重,参掌机务。入梁,迁御史中丞,奏弹不避权贵。随豫章王萧综镇彭城,城陷,为魏所俘,临危不屈,寻放还。官至南北兖两州大中正。刚直廉洁,为权势所嫉。卒谥强子。有文集。
全梁文·卷五十
革字休映,济阳考城人,齐永明初补国子生,举高第,历司徒竟陵王西邸学士,举南徐州秀才,除奉朝请。
东昏即位,为仆射江┙府丞,除尚书驾部郎。
武帝入建康,令掌书记。
天监初,出为建安王伟镇北记室参军,带中庐令,随府迁丹阳尹记室,领五官掾,除通直散骑常侍,历秣陵建康令,入为中书舍人、尚书左丞、司农卿,复出为晋安王云麾长史、寻阳太守,行江州事,徙庐陵王仁威长史,迁御史中丞,除少府卿。
普通中,出为豫章王综镇北长史广陵太守,随府移镇彭城,城陷,为魏所擒,寻遣还,除临川王太尉长史,复为少府卿,出除武陵王纪东中郎长史会稽郡丞,行府州事,徵都官尚书,寻监吴郡,复除武陵王南中郎长史、寻阳太守,入为度支尚书,除光禄大夫,领步兵校尉、南北兖二州大中正,大同元年卒,谥曰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5—527 【介绍】: 南朝梁吴郡吴人,字士简。张瑰子。能诗文。年十二,日作诗或赋一篇,至年十六,积二千余首。齐明帝建武三年,举秀才,除太子舍人。为沈约所称,与任昉友善。梁武帝天监初,为司徒谢朏掾,直文德待诏省。奉命抄乙部书,撰古妇人事送后宫。作《待诏赋》奏之,甚见称赏。迁秘书丞,后入寿光省,修丙丁部书抄。累官黄门侍郎,新安太守。有《文衡》等,皆佚。
全梁文·卷五十四
率字士简,充从弟,宋右光禄大夫永孙。
齐建武初为著作佐郎,举秀才,除太子舍人,迁尚书殿中郎、太子洗马。
梁台建,为相国主簿。
天监初为鄱阳王友,迁司徒谢朏掾,进秘书丞,历中权建安王中记室参军、云麾晋安王中记室,随府转宣毅咨议参军,除中书侍郎,复为晋安王宣惠咨议,领江陵令,随府迁江州咨议,领记室,出监豫章临川郡,还除太子仆,迁招远将军、司徒右长史、扬州别驾,又迁太子家令、黄门郎,出为新安太守,有《文衡》十五卷,集三十八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486—549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景则。
萧子恪弟。
齐世,封祁阳县侯,拜太子洗马。
梁武帝天监初降爵为子,除大司马南平王从事中郎。
以文才为王所爱,誉为宗室奇才。
使作《千字文》,其辞甚美。
府中文笔,皆使草之。
历官十余年,不出诸王藩府,意甚不平,后为秘书监。
简文帝立,召为光禄大夫。
卒谥文。
有集已佚。
全梁文·卷二十三
子范字景则,齐豫章王嶷第六子。
永明十年,封祁阳县侯,除太子洗马。
梁受禅,例降爵为子,历后军记室参军、司徒主簿、丹阳尹丞、太子中舍人。
出为建安太守,还除大司马南平王户曹属从事中郎,迁宣惠咨议参军护军临贺王正德长史。
随府迁信威长史,领丹阳尹丞,除中散大夫,迁光禄廷尉卿。
出为戎昭将军、始兴内史,还除太中大夫,迁秘书监。
简文帝即位,召为光禄大夫,不拜,卒。
元帝追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曰文。
有《千字文》一卷,《集》十二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1—522 【介绍】: 南朝梁南阳宛人,字文逸。
少仕州为治中从事史,后为建安王别驾。
寻去职归山,居于东林寺。
博涉群书,尤精释典,善谈论,工隶书,远近归慕,赴之如市。
共 1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