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持定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
古梅禅师者。
名正友。
姓于氏。
广信人也。
住闽之高仰山。
为绝学诚禅师入室之真子。
诚得道于灵云定
嗣雪岩钦。
钦为友四世之祖也。
友为人。
文而烈。
不依违两可。
好立言行。
以洁白著声。
初依末山本得度。
本示以禅关节要。
不领。
因循住江淮两浙之间。
归省本。
本揭其所得。
友罔措。
本曰。
你参病鹤禅耳。
翥翼九天。
未有日在。
友愧无所容。
乃遍历宗庭。
因小便触地。
恍有所发。
又参绝学诚公于洪州之般若寺。
诚曰。
谛当甚谛当。
敢保老兄未彻在。
且道是许它语。
未肯语。
对曰。
言下委然。
诚大笑而起。
次早友得上方丈。
诚曰。
夜来事作么生。
友以坐具便摵曰。
灵云捉得贼。
玄沙不放赃。
即今赃贼一时断还和尚了也。
曰。
黄檗打临济意作么生。
友喝。
诚曰。
筑大愚三拳则且置。
因甚又来掌黄檗。
友拟对。
诚摇手曰。
不是。
友曰。
毕竟那个是。
诚击之曰。
不是不是。
次早友又上方丈。
诚厉声曰。
抽袈裟。
友拟议。
诚痛打三十。
友连喝。
复打六十。
次早哀求挂塔。
诚公不许。
且叱之。
于是友浮沉。
岁月自爱也。
度夏雪岩。
因读法昌语。
豁然有新證。
乃书颂古数则。
寄呈般若诚公。
诚曰。
此人得我第三番竹篦。
气力犹欠脱壳在。
今兄弟家。
三年五载做工夫。
无个入处。
将从前话头抛却。
不知行到中途而废。
可惜前来许多心机。
有志之士。
看众中柴乾水便僧堂温煖。
发愿三年不出门。
决定有个受用。
有等才做工夫。
但见境物现前。
便成四句。
将谓是大了当人。
口快舌便。
误了一生。
三寸气消。
将何保任。
若欲出离。
参须真参。
悟须实悟。
友遥闻之。
闺阁中物。
一时放下。
又三年赴斋。
打动钵盂。
乃彻法源。
披伽黎焚香。
向般若大展曰。
非吾师大机大用。
正友几成木强人耳。
住后上堂曰。
慧剑单持。
明行正令。
拟议不来。
丧身失命。
还有当锋底么。
良久云。
正好一帆风过海。
个中不遇驾涛人。
喝一喝。
又曰。
月落山头惨。
云横谷口阴。
欲明生死事。
直指本来心。
且道如何是本来心。
夜静不劳重借月。
玉蟾常挂太虚中。
至正壬辰深春高。
仰山树不颖。
泉忽涸。
众惧。
友曰。
老僧向后自有嘉徵。
五月初三。
集众跏趺。
垂训谆谆。
奄然敛目而寂。
仰山泉始涌。
树始花。
友初住天心。
掘地见藏金。
友掩之。
或曰。
无主之物。
方便纳之。
以兴佛事。
曷不可乎。
友曰。
吾教以檀施为佛事。
发藏得物。
未之载也。
冒而容之。
宁不惭乎。
其夜风雨暴作。
巨石崩压其处。
人名其山。
曰却金山。
赞曰。
蒿枝之令。
数百年来。
丛林畏而不闻矣。
是以驴乳十斛。
杂滥人间。
而端人正士。
故有流涕长太息之感也。
诚公滴桃源真乳于严霜巨冻之秋。
而古梅之器琉璃也。
自无迸裂之患。
则雪岩横出一枝。
灼可观焉。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妙高。字云峰。福之长溪人。家世业儒。母。梦婴儿坐莲华心。手捧得之。觉而生师。因名梦池。神采秀澈。嗜书力学。尤醉心内典。汲汲以入道为请。父母以梦故。不夺其志。俾从云梦泽公。受具戒。锐意求道。首参痴绝冲。冲曰。此儿。语纚纚有绪。吾宗瑚琏也。次见无准范。范犹器爱。拟以侍职处。师叹曰。怀安败名。遂去。之育王见偃溪。掌藏钥。一日溪。举譬如牛过窗棂。头角四蹄俱过。因甚尾巴过不得。师划然有省。答鲸吞海水尽。露出珊瑚枝。溪可之。寻住南兴大芦。遂为偃溪嫡嗣。迁保安江阴劝忠霅川何山。云衲四来。三堂皆溢。朝命升蒋山。德祐乙亥。寺被兵。军士有迫师求金者。师曰。此但有寺有僧。无金与汝。偶以刀儗师颈。荡磨之。师曰。欲杀即杀。吾头非汝砺刀石。军士感动掷刃去。寺得无恙。至元庚辰。迁径山。山经回禄。草创才什一。师悉力兴建。才还旧观。明年己丑正月复火。刹那而烬。寺众大骇。师喟然曰。吾宿生负此山。吾偿之勿忧。忧诸人不解狗子无佛性耳。众为悚然。遂竭力再营。至壬辰十月落成。为屋千楹。计工百万。师虽治土木。而晨夕唱道。云衲奔凑。瓶锡几几。宴若无事。甫十年间。两建钜刹。如探诸怀。功亦伟矣。时教徒肆毁禅宗。上将信之。诸禅老缩项无声。师闻之叹曰。此宗门大事。吾当忍死以争之。遂拉一二同列趋京。有旨。大集禅教两门廷辩。上问。禅以何为宗。师奏。净智妙圆。体本空寂。非见闻觉知。思虑分别所能到。宣问再三。师循源溯流。缘词会理。约二千馀言。如泻泉鸣籁。以答宸衷。上大悦。自是使讲徒。不复有言于禅。而当世之主。遂深信于禅。皆师回天之力也。陛辞南还。以癸巳六月十七日。书偈而逝。阅世七十有五。腊五十有九。塔于寺西之居顶庵。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八
妙高禅师者。
号云峰。
闽之长溪人也。
其母梦池上出大莲花。
有婴儿。
合爪坐华心。
以手捧得之而娩。
故小名梦池。
幼明敏好学。
诸老宿皆以奇童称之。
爱其吐词。
有关圣化。
年未及冠。
忽记宿因。
乃弃业为大僧。
一锡吴楚。
首参痴绝冲。
冲以道德文章。
倾动一时。
高微露风采。
冲大喜曰。
此子有冲霄之质。
若坚其羽翮。
饱足秋风。
实吾宗之望也。
因指见无准范。
范公不近人情。
及升堂入室。
高对语雍容。
范甚器爱。
已而复见偃溪闻禅师。
闻住育王。
使高司藏钥。
一日闻公顾高曰。
不道子无见处。
老僧只道未在。
高对曰。
未在底正是妙。
高受用处。
闻曰。
牛过窗棂头角。
四蹄都过了因。
甚尾巴过不得。
高连下语。
闻但摇首曰。
未在。
高词穷。
愧汗横流。
仰面视闻。
闻震声曰。
过也过也。
高忽彻。
乃踊跃作礼曰。
鲸吞海水尽。
露出珊瑚枝。
闻公笑曰。
子此回可以说禅也。
于是从闻迁南屏。
适宜兴。
大芦虚席。
勤旧请命于闻。
闻以高主之。
及行。
闻乃谓高曰。
先师淅翁琰和尚尝云。
我自离佛照老人之门。
一味因时度。
日不敢过为。
盖恐辱吾老人也。
嗟乎先师德业冠世。
犹其竞业若此。
汝今此行当体先人苦口。
使大慧门风不滥。
则足矣。
馀何图哉。
高既居大芦。
四众知名。
迁居江阴之劝忠寺。
又迁霅川之何山。
景定间。
有诏移高居蒋山。
上堂曰。
世界未形。
乾坤泰定。
生佛未具。
觌体全真。
无端镜容大士。
鹰巢跃出。
𠢐破面门。
早是遭人描摹。
那更缺齿老。
胡不依本分。
遥望东震旦。
有大乘根器。
迢迢十万里。
来意在搀行。
夺市直得凤。
堂鼓响阿阁。
钟鸣转喉触。
讳插脚无门。
合国难追重。
遭讦露蒋山。
迫不得已。
跨他船舷。
入它界分。
新官不理旧事。
毕竟如何戌搂。
夜贮千峰。
月塞草閒。
铺万里秋。
元兵渡江。
或请避其锋。
高曰。
尽大地是戈矛。
汝拟向何处。
去避山门否。
泰在我一人。
汝勿复言。
兵至。
有迫高索金者。
以刃拟高。
高延颈曰。
要杀便杀。
吾头非汝砺刃处。
即有金乃十方物也。
终不敢奉君以求生。
执刃者悚然。
目之舍而去。
丞相伯颜勾戟长铍环错而进。
高趺坐绳床。
不涉言色。
颜公甚致敬焉。
乃舍牛百头粮五百石。
后伯颜问道于灵云定禅师
乃言蒋山高公。
有德圆通之雅量。
惜当时军务在握。
未及盘桓。
元世祖庚辰岁。
高迁径山。
席未温。
寺罹于火。
众有咨嗟。
下涕惜其旧。
而难其新。
高曰。
兴废繇人。
法无定相。
于是整理火场。
而安众曰。
五峰峭峙。
到者须是其人。
一镜当空无物。
不蒙其照祖师基业。
依然犹在衲僧活计何。
曾迁变著。
手不得处。
正要提撕。
措足无门。
时方可履践。
直待山云淡泞涧水。
潺湲一曲。
无私万邦乐业正。
恁么时功归何所。
车书自古同文轨。
四海如今共一家。
阅九年。
径山复旧。
戊子有毁我宗于朝廷者。
以为禅说不合圣经。
高闻而奋起曰。
此宗门大事也。
吾虽老尚强。
一行至京。
得旨集诸宗徒廷辩。
元世祖问。
禅以何为宗。
高对曰。
净智妙圆。
体本空寂。
非见闻觉知思量分别所能到。
惟悟得證。
宣问再三。
高历举西东诸祖。
至德山临济棒喝因缘大抵。
禅是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趋最上乘。
孰有过于禅。
词旨明彻。
朝廷震动。
乃宣高进便殿赐坐。
又宣百法论师仙林者。
与高持论。
仙林曰。
昔佛始从鹿野苑。
终至跋提河。
于是二中间不曾说一字。
五千馀卷。
且道自何而来。
高答曰。
一代时教。
如标月指。
了知所标。
毕竟非月。
仙林曰。
如何是禅。
高以手打圆相。
仙林曰。
何得动手动脚。
高曰。
上座讲得千经万论。
且道者一圈。
落在甚么法门。
仙林不能对。
乃避座称谢。
高曰。
似则也似。
是则未是。
世祖大悦。
左右皆呼万岁。
于是天下禅风大振。
径山复火。
高曰。
老僧宿负此山耳。
又力营建。
不三载。
以次落成。
南北禅流大集。
或请高说生平行实。
高笑曰。
衲被蒙头万事休。
此时山僧都不会。
竟入灭。
时世祖十四年癸巳也。
阅世七十五。
坐五十九夏。
塔于寺西。
赞曰。
妙高禅师出居双径。
席未煖而寺遭燬。
能以坚忍力。
而复新五峰楼阁。
其事迹灼类无准。
年垂七十。
尚抵京廷辩。
又类净因成之。
逢善华严忠国师之验大耳三藏。
嗟乎岂非蛟龙斗则水势洪。
金石击而火光烈。
所谓小出大遇。
千秋一合者耶。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一
释妙高,字云峰,长溪人。母梦池上婴儿合掌,坐莲花中。两手承之,举抱入怀。觉而生子,因名梦池。出家见无准于径山,准器之,拟以侍职。辞曰:“一事未明,不遍参诸方不止。”遂之育王见偃溪闻,即请入侍掌藏。一日溪举“如水牛过窗棂,头角四蹄过去,如何尾不得过?”高有省,答曰:“鲸吞海水尽,露出珊瑚枝。”溪可之。会蒋山虚席,直指佥议,无以易高,朝旨从之。历十有三年,众逾五百。德祐乙亥,乱兵入境,焚毁庐舍,寺几不保。有军卒数人,迫高求金。高曰:“此荒寺贫僧,布施久绝,何从得金?”卒怒以刃临之,试摩其顶。乃延颈曰:“欲杀即杀,非汝砺石。”辞气雍容,了无布畏。军卒歛锋而退。伯颜丞相见之加敬,舍牛头赍粮五百石,寺赖以济。伯颜且诫诸将曰:“此老僧非常人,宜异待之。”以故寺得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