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深有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兴福篇
福登。
别号妙峰。
山西平阳人。
姓续氏。
春秋续鞠居之后也。
七岁。
父母值凶岁死。
无敛具。
荐席而已。
师无依倚。
为里中富人牧羊。
十二出家。
十八携钵至蒲坂。
先是。
山阴王。
建文昌阁于郡之东山。
延僧朗公居之。
师至。
日行乞于市。
晚投宿于阁中。
适王出游。
见之问朗。
朗告之故。
王曰。
当善视此子。
他日必成大器。
朗遂留为弟子。
会地大震。
师被压不死。
王闻奇之。
谓师曰。
子幸免大难。
何不痛念生死大事乎。
遂入中条山。
闭关习华严观。
取刺棘贴四壁。
不设床坐。
日夜鹄立棘中。
如此三年。
稍有开发。
乃作偈一首呈山阴。
山阴叹曰。
此子见处早如是。
不折之。
他日或狂。
因取宫人敝屣。
割其底洗净。
封寄之。
附一偈曰。
这片臭鞋底。
封将寄与你。
并不为别事。
专打作诗嘴。
师见之。
即对佛作礼。
以线系于顶上。
自此绝无一言矣。
三年破关往见王。
则具大人相。
王甚喜。
乃曰。
子虽知自己本分事。
但未闻佛法。
恐堕邪见。
时介休山中。
有法师讲楞严。
促师往听。
受具戒。
作务而听。
年二十七也。
时王深敬三宝。
居尝自恨不能瓢笠远游。
一日谓师。
为僧不游方。
如井蛙耳。
南方多知识。
子宜往参。
归来可当老夫行脚也。
师遂行。
遍历丛席。
至南京天界。
于无极老人座下。
作净头。
打扫粪秽。
洗涤筹杖。
众怪其处洁净异尝。
知净头有道者
莫知为谁。
憨师。
时为副讲。
侦之累日始得之。
与纳交。
且期同行参访。
不旬日觅之。
已潜行矣。
师归见王。
王喜问所参何人。
师具述之。
师意在居山。
复入中条最深处。
诛茆吊影。
辟谷饮水者三年。
大有开悟。
王日重三宝。
南山建大梵刹成。
强出师居之。
且欲求北藏经。
欲师亲往。
师住山日久。
发长未剪。
乃俗扮入京。
藏板贮大内。
非奉旨不可得。
且久闭不发。
师得之如掇焉。
时憨师。
先已至都下。
听忠法师讲法。
师于马上识之。
下马相劳苦笑。
谓憨曰。
视我何如。
憨曰。
本来面目自在。
因拉憨随藏出京。
曰。
子之宿愿耳。
遂入五台龙翻石。
冰雪堆中。
得老屋数椽。
共栖之。
师夜游五顶。
遣昏散。
日刺舌血。
书华严经。
经完起无遮大会。
结文殊万圣缘于塔院寺。
凡一百二十日。
九边八省缁白。
赴会者路踵相继。
法筵之盛。
前所未有也。
两宫贤师德。
温旨屡降。
私念大名之下难久居。
因入芦芽结庵。
将终身焉。
圣母求师得之。
为建大华严寺于芦芽绝顶。
命师居之。
更造万佛铁塔七成。
紫柏尊者。
手书法华经一部。
安奉其中。
寻奉慈圣懿旨。
送藏云鸡足山。
道出峨眉。
礼银色光。
密矢铜殿之愿。
人弗知也。
自滇还山阴。
请修万固寺大殿。
殿高十三丈。
阔九丈。
渭河病涉。
行者苦之。
大中丞李公。
请建桥其上。
师住二年。
修桥十三孔。
复受请建宣府大河桥两重。
重三十二孔。
大河。
自胡地入中国。
水势汹涌。
最难为力。
师竟成之。
有若神助焉。
二桥与殿。
所费数百万金。
师寔空手无一文。
信施云集雨合。
莫知所从来。
福缘成就。
殆不可思议也。
既还芦芽。
开石窟于宁化所。
窟深广高下。
各三丈五尺。
镌华严世界十方佛刹图。
万佛菩萨像。
精巧细密。
遂成一大道场。
沈藩见而喜曰。
胜因成就。
好息心住山矣。
师白峨眉未了之愿。
王乃𢌿万金于师。
取栈道入蜀。
适王中丞象乾。
总制其地。
迎师问心要。
因笑谓师曰。
三大士兄弟行也。
师于普贤如此。
不虑观自在文殊。
谓师不平等耶。
师曰。
贫道不过空拳。
效奔走耳。
若如所云。
有公力大人在。
王曰。
唯唯。
师一言而三铜殿岿然矣。
随殿各有渗金诸像。
峨眉五台各一。
普陀者不果行。
安置南京之华山。
两宫颁旨。
为三山护持。
复举七处九会道场。
于台山永明寺。
庆赞之。
嗣后建太原之塔。
修阜平之桥。
又辟茶药庵于龙龙关。
上亲书其额。
又修滹沱河大桥。
长五里。
又修省城大塔寺。
寻还台山。
料理所建上下道场。
立为十方丛林。
不留法属一人。
万历庚申八月。
赐金佛绣冠千佛磨衲紫衣。
并真来佛子之号。
是冬十二月。
示微疾。
群鸟悲鸣。
异光匝地。
师乃集众开示毕。
端坐而逝。
年七十三。
腊五十一。
讣闻。
两宫遣中尝侍致祭赐葬于永明之西冈。
立塔焉。
慈宫。
别赐举葬之费。
师貌不胜衣。
语不出口。
始以小王助道。
终致圣天子圣母诸王为檀越。
凡所营建。
应念云涌。
投足所至。
遂成宝坊。
动费辄累钜万。
悉听能事有实行者主之。
师萧远自如。
一衲之外无长物。
飘然若浮云之聚散。
孤鹤之往来。
苟非深證唯心。
遇缘即宗。
其能尔耶。
侍御苏云浦。
尝问道于师。
深有契于心。
乃曰。
人以妙师。
为福田善知识。
而实不知其超悟处也。
大司马汪伯玉。
尝谓憨师。
方今无可为公师者。
唯妙峰耳。
故憨师。
倾心服之严事之。
亦无两人也。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七
释福登,字妙峰。姓续氏,平阳人,续鞠居之裔也。生秉奇姿,唇掀齿露,鼻昂喉结。七岁失怙恃,为里人牧羊。年十二祝发,携一瓢至蒲坡,行乞村市,夜栖文昌阁庑下,阁为山阴王所建。一日,王晨出游,值登裴回阶间,见而异之,谓阁僧曰:“是子五官皆露,而神凝骨坚,他日造诣,殊未可量,曷善视之。”顷之,地大震,屋宇倾覆,登压于下,三日不死。王闻,益奇之,因修中条栖岩兰若,使居焉。登乃闭关习禅,取棘剌列四旁,以绝依倚,不设床坐,尽夜鹄立,三年心忽开悟。始至介休山,听讲《楞严》,遂受具戒。策杖南走,遍参知识,浮南海礼普陀而归。复于中条深处,诛茆辟谷,日饮勺水。又三年,大有会心,山阴王建梵宇于南山,延登居之。登每念二亲,幽灵未妥,卜吉迁葬。剌舌血书《华严经》一部,欲报劬劳,藉感人天。复下山设无遮大会,结文殊万圣缘。时明神宗御极,皇储久虚,遣官武当,祷祈请乞,礼视高媒。登闻之乃曰:“吾徒凡所为,皆为国报本,今宜专诚尽忠,为皇上祈子。”乃启会至百二十日,九边八省,缁白奔赴者,道路不辍。事毕,一钵飘然,结庵芦芽。期年,皇长子生。奉敕就芦芽建华严寺,造万佛铁塔于山巅,加赐金帛,命往秦晋中州饭僧已,忽念故山,往修万固寺,三载,塔殿楼阁,焕然一新。渭川河水病涉,宣府西院议建大河桥。登应命至,度之,水阔沙深,乃建桥二十三孔,亦竟成。尝愿范金成三大士像,以铜为殿,送三名山,各就其显化之地祀焉。己亥春,杖锡潞安,谒藩王。王适造渗金普贤像,送峨嵋。登言铜殿事,王问:“费几何?”登曰:“每座须万金。”王欣然,愿造峨嵋者,即具缁重,送登至荆州,听其监制,用取足于王。殿高广丈馀,渗金雕镂,诸佛菩萨像,精妙绝伦,世所未有。殿成,送至峨嵋。大中丞霁宇王公抚蜀,闻登至,请见,问心要有契,公即愿助南海者。乃采铜于蜀,就匠氏于荆门,工成,载至龙江。时普陀僧力拒之,不果往,遂卜地于南都之华山,奏圣母赐建殿宇安置,遂成一大刹。登乃造五台者,所施皆出于民间,未几亦就,乙巳春躬送至五台,议建台怀显通寺。上闻,遣御马太监王忠,圣母遣近待太监陈儒,各赉帑金往视,卜地建殿安奉。以丙午夏五月兴工鼎新,创立大殿,前后六层,周匝楼阁,重重列耸,规模壮丽,赐额“大护国圣光永明寺”。工竣,先事蛾嵋,继事南海。会倭夷搆难,海氛未靖,中途而止。乃三卜三吉,至得宝华山,诣京都奏请,特敕许之,赐予有加,慈圣太后更赐造寺金及藏经、佛像、幢幡之属。落成乃之五台,鸠工庀材。帝与太后复赐内帑建寺赐额,建华严七处九会道场,所费悉出内帑。初五台山路崎岖,行者苦之,至是平铺石片,三百馀里,溪有津梁,道有亭院,以相接待,迄今利赖。造桥于阜平县,赐名曰“普济”。筑庵于龙关外,敕曰“惠济院”。渴饮病医,皇慈施舍,岁费帑金。御书著妙峰额之于院,随颁龙藏,起阁供之。更创七如来殿。又于阜平立长寿庄,为太后祈福,建殿阁七层,赐“慈佑圆明”额,以尊异之。他如修会城道路石桥,皆人力所不能,登一一成之,人服其神。忽以微疾还山。一日,鸟雀翻飞,绕檐喧噪,逐之不去。登曰:“百鸟哀鸣,吾将行矣。”即命治龛,众见红光接引,端然而逝,寿七十有三。帝闻,赐葬祭,建塔于永明之西,御书封号“真正佛子妙峰高僧之塔”。太后赐金千两,布五百匹,供葬事。登起于孤微,刻志苦修,终身胁不著席,一衲外无长物。足迹所至,屡有建立,动费亿万,天子圣母王侯卿相,皆乐助其成,岂偶然哉。
释广真 朝代:

人物简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五
大师广真者。
字吹万。
西蜀僰道宜宾人。
姓李氏。
父祖世籍婆罗门。
师生惟慕事佛。
得法于月明和尚。
万历戊午年。
说法于潇湘之湖东禅院。
次迁忠州聚云。
夔州宝峰。
及云来兴龙。
巴台诸刹。
阐扬大慧宗风。
崇祯己卯七月三十日。
唱灭于本山。
嗣法门人曰。
慧机。
慧芝。
慧丽等。
依法阇维。
阇维时。
遍地荷香袭人。
烟至松羃。
结为五彩。
火后收舍利三百馀颗。
复得黄金锁子骨三茎。
当门二齿。
变为紫色。
建塔于三目山之阳。
属四川观察使田华国。
为塔上之铭。
署师为大慧十四世之孙。
懒庵鼎需禅师之裔。
盖。
大慧初开法于洋屿庵。
时需得法为第十三位。
今灯谱。
载大慧下法嗣。
共九十四人。
讹列需为第三十五位。
需既得旨。
韬光于福唐山水之间。
及大慧从梅阳生还时。
始开法于西禅。
入室之子。
仅得安永。
南雅。
志清。
安分四人。
分于元至正间。
庵居剑门。
志清。
住天王。
南雅。
住龙翔。
安永说法于鼓山。
是为鼓山永。
永付悟明法坚二人。
坚。
住承天。
明。
住净慈。
纂修联灯会要。
座下衲子虽众。
独以大法嘱太原苦口益。
益付筏渡慈。
当益慈之时。
约在明之中。
叶丛林先德物故。
禅门死于绳规。
凡我行道之士。
无不藉赖。
中贵给劄住持慈公辈。
或不忍视。
而恬退于山边水边。
保任乃事随方接纳一个。
半个尚以笃实。
承继祖宗命脉。
慈。
得一言显。
显。
付小庵密。
密。
出二仰钦。
钦。
无念有
已上俱语录机缘。
付荆山宝。
宝。
付铁牛远。
远。
付月明池。
此三代。
惟述相见之语。
并付嘱之偈。
月明池公。
以源流大法。
付与真公大师。
至师崛起中兴。
光显大慧之宗。
师初出世楚之湖南潇湘小院。
衲子。
相传上堂示众入室机缘。
丛林识者。
惊为大慧再来。
崇祯辛未腊八日。
布金檀越内卿田素庵。
诸师居忠州聚云禅院。
拈香毕。
竖拂云。
从上古人。
只为者个东西。
颟顸了许多英雄豪杰。
赚陷了许多高人达士。
抛撒了许多油盐酱醋。
今日老僧。
不徇人情。
向汝诸人道破。
只要汝等于日用二六时中。
行住坐卧处。
穿衣吃饭处。
运水搬柴处承当。
若承当得来。
英雄豪杰。
也颟顸他不得。
高人达士。
也赚陷他不得。
油盐酱醋。
也抛撒他不得。
且问。
大众如何是者个东西参。
东吴有居士刘墨仙。
久游玄墓之门。
持圣恩问道录访师。
论及杨岐九峰之语。
师徵云。
正恁么时。
杨岐在。
前九峰在前。
仙良久云。
和尚又作么生。
师便喝。
仙云。
者一喝。
是前是后。
师翘一足。
仙礼拜。
玄墓汉月藏禅师书至。
师以为千里同风。
即挝鼓升堂。
说妙法语。
语见聚云全录。
命维那。
对众宣读其书。
曰。
大慧禅师。
说尽人间禅病。
四百年内。
望之如渴人求井。
不料一枝埋没。
向三峡锦江之上。
前得来书。
语录已见作略过人。
第未得从容谈三月于水流石上。
为恨不浅。
兹闻已返峡中。
略伸四问。
万乞答。
我更欲禅师起已坠之禅于今日。
令后辈。
重见天日于座下。
断不令山野遗恨耳。
书尾复致四问。
曰。
正睡著时与死了烧了。
心之与性。
牙齿打不著。
须向者里希取大用始得。
如何是此处底大用。
师答云。
宁向太阳妆罗刹。
不来黑暗扮睹音。
二问。
沿流不止。
绝却真照。
照不到处。
如河是吹毛用了急须磨。
且道。
磨个甚么。
师答折脚铛里淡黄齑。
三问。
明处既已脱却心性。
切莫在离心性处躲跟。
除此二途。
如何相见。
师答。
才过驴胎。
又闯马腹。
四问。
近世野狐。
都说心性禅。
不知姓张姓李。
请禅师代答一转语。
贵图天下衲僧脱却腥臭。
师答夺者老贼头。
拄杖拗折。
莫言不道。
已而师于回书之尾。
亦致四问。
以问汉师。
作相问。
用水一碗贮米七粒。
架茅草十字在上。
请道是甚么义。
二问□□沩仰九十六种圆相。
收尽六义问。
个收在那一义。
三问。
古人道。
八角磨盘空里走。
不知是空走磨。
磨走空。
四问。
老鼠吞大象。
虾蟆口咬著。
吞不入。
拖不出。
苍头老儿跳一步。
请下一转语。
汉师或有答斯未载焉。
师之说法。
垂机勘辨。
约类如此。
正录十卷。
广录三十种。
共六十六卷。
属水部尚书郎熊汝学。
捐俸刊行。
板存忠州治平禅院。
系法孙灯来编次。
来住高峰。
铁壁慧机之子也。
赞曰。
真师既出世于万历之间。
我禅门正当肇兴之时。
至天崇间诸方有大名称者。
书问交通往来。
未见一言表出大慧宗系之名。
何也。
无乃各阐己宗为急务。
未暇轻重之耶。
然亦是吴越燕赵众生鲜福。
未获沾师法雨耳。
康熙丙寅冬。
余为天童封龛佛事。
经四明。
过寿昌禅林访旧。
遇师之玄孙统公别庵禅师。
始悉真师三代全录。
不得不为之传。
补入僧宝。
否则阙典之责。
其在余乎。
(正录三卷。
并师下三世语录若干卷。
属四川向化侯谭养元捐俸梓板。
附嘉兴楞严藏流通。)。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二二九
智谦,号圆澄大师,绍兴间为明州(治今浙江宁波)宝云寺住持。见所撰《摹刻宝云通公法师真赞书后》。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五
禅师湛然者。
讳圆澄。
别号散木。
出会稽夏氏。
母。
梦梵僧入室而娠。
娠十四月而生。
师生。
大目昂鼻。
哆唇露齿。
直肠信口。
不肯从事于学。
亲殁窭甚。
充邮卒以传符。
踰期亡去。
径投隐峰。
峰示念佛谁是令。
师究竟三昼夜辄有省。
时年二十矣。
入天荒山。
礼妙峰斩发。
择最苦行行之。
间闻傅大士法身偈。
一切经义。
便能记持。
寻乞满分戒于云栖宏公。
徵以毗尼节。
要师悉达其指。
返越。
掩关宝林兰若。
因忆乾峰举一不得举二话。
乃大通玄旨。
有颂曰。
举一举二别端倪。
个里元无是与非。
雪曲调高人会少。
独许韶阳和得齐。
二老何曾动舌。
诸方浪自攒眉。
拟议鹞过新罗。
刻舟求剑元迷。
再谒云栖。
呈见于宏公。
会入室。
宏举海底泥牛衔月。
赴语未竟。
师推出一僧曰。
大众證明。
宏深器之。
于是。
激扬法席倾一众焉。
万历辛卯。
适大觉念公南游。
师趋谒之。
念曰。
止风涂向青山近。
越王城傍沧海遥时如何。
曰。
月穿潭底破。
波斯不展眉。
念又问。
洞上宗旨。
师曰。
五位君臣切要知。
个中何必待思惟。
石女贯弄无针线。
木偶能提化外机。
井底红尘腾蔼。
蔼山头白浪滚飞飞。
诞生本是无功用。
不觉天然得帝畿。
念欣然。
书偈印之。
未几。
出住云门。
次迁径山。
历禾之东塔乃至显圣天华。
前后垂二十载。
法席为之大震。
其上堂曰。
老侬不识元字脚。
强出人前要说法。
错认曾参作鲁参。
合堂大众皆笑杀。
这一笑中有妙。
若还悟得其中意。
点破当天者一窍。
大众如何是这一窍。
良久云。
动容扬古路。
不堕悄然机。
小参云。
烟雨盗将山色去。
溪风送得水声来。
本来法法皆如此。
莫教心识强安排。
众中若作境会。
许你具一只眼。
若作佛法会。
打碎你头。
何故我王库内无如是刀。
又提纲云。
唤二作一。
指七为八。
手秉太阿。
圣凡尽杀却。
忆东村王大姐倒。
戴西村李公袜。
无论贫富贵贱。
见者闻者。
皆笑杀。
且道。
山僧今日解何宗。
噫嘻嘘阿喇喇。
师之提唱。
率多如此。
僧问。
如何是圆相。
师曰。
大烧饼。
如何是暗机。
师曰。
凌霄峰。
如何是义海。
师曰。
半山亭。
如何是意證。
师曰。
哑子咒人。
如何是默论。
师曰。
温伯见孔子。
如何是回互。
师曰。
孝子讳爷名。
诸方珍之。
为师法续洞室机类。
云门临济。
其伯仲也。
又师初在京。
会达观禅师。
于嘉熙寺。
月川座主太史陶石篑黄慎轩。
同玩月次。
慎轩卧问。
马祖玩月因缘。
师曰。
汝卧我坐。
不得为公说耳。
轩亟起谢。
月川笑曰。
内翰错过了也。
观云。
我下语。
不及此公一筹。
又过武林。
闻谷慧闻等。
属望一方。
会诸绅遣使耑迎。
及启。
慧闻札曰。
今日大家。
欲与和尚作家相见。
若来已堕情识。
不来犹缺慈悲。
师扯破札。
正色曰。
者些客作汉。
敢于老僧纳败缺也。
至即升堂正立。
慧闻进曰。
和尚莫要班门弄斧。
师把住曰。
速道速道。
慧面赤无语。
师把开曰。
死汉。
闻谷。
遂率众作礼。
苏巡漕问曰。
鸳鸯绣出从君看。
不把金针度与人。
如何是金针。
师曰。
我在京都走一遭。
不曾遇著一个人。
苏拟议。
师曰。
古佛过去久矣。
无念有禅师
居黄檗。
独持风节。
呵骂诸方。
特访之。
师曰。
古人道。
如红炉上飞片雪柏似。
且道。
古人还具透关眼也未。
曰我不见甚么古人。
师急指曰。
背后聻。
念休去。
师之勘辨。
约此类。
又尝叹末流谬惑大乘。
遂著说若干篇曰。
宗门或问。
慨古录楞严臆说。
涅槃会疏。
法华意语。
金刚三昧经注。
思益梵天经解谛。
理迈伦。
一时所宗焉。
天启丙寅季冬。
书显圣遗嘱。
即至天华。
辞众。
复夜话至丑。
乃右胁长往。
阅世六十六。
坐三十八腊。
得法者九人。
编随机录八卷。
流通于世。
赞曰。
余初过会稽。
师谢世未久。
观其遗风谡谡然。
尚在山中。
耆德。
序师之妙韵。
为法苦心求人之概。
私心窃向往之。
续读师集。
至题无趣录云。
夫祖道不可绝继。
风穴于法堂。
痛哭克家之子难逢。
仰山自记再来。
莫不以诸佛慧命为怀。
以度生为急务者也。
嗟乎。
师之心。
至矣尽矣。
以度生为务矣。
然非夙承愿力者。
欲窃符以存国。
余亦深知其不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