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含光

相关人物:共 1 位
共 8 首
三藏者何。于心为戒定慧。于学为经律论。惟西域二大士。以正智法器为天人师。大宏教和尚本号金刚智。南印度人。出家于那兰陁寺。道成于迦毗罗卫国。事龙智阿堵梨。通总持灌顶之法。入师子国。登楞伽山。航海涉险。聿来中土。开元中。随銮辂于两都。大智大慧。皆抠衣请益。春秋七十三。夏腊五十。化灭于洛京。起塔于龙门。传法于大辩正和尚。和尚法号不空。师子国人。母氏方娠。梦佛光照顶。弱冠受具。通三密法。尝赍国信。往诣他方。讽真言而海风恬息。结秘印而狂象调伏。若岁大旱。实作霖雨。内出方袍之锡。犹命服焉。至德初。宣皇受命于灵朔。译不动尊经以献。凡所以顺天心而导善气者。又何可胜言。自开元末至大历中。三朝尊奉。以密行救世。代宗授以特进鸿胪卿。赐号大广智三藏。既以众生病为病。于卧内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萧国公。大历九年夏六月既望。示灭于兴善寺。追命司空。不视朝三日。尊名曰大辩正。遣中谒者吊祠。报年减先师三岁。而休夏同数。初武皇帝崇大师以次公命卿也。先师有仪同之赠。宏教之谥。大师之弟子曰沙门含光昙贞觉超惠应于邻潜真惠觉等。或为肃宗灌顶阿堵梨清凉山功德使。或为内道场三教大德。或为僧录。皆伟然龙象。为法栋梁。而惠应惠觉。传授秘藏。永怀世道。乃于仁祠法堂。严事华饰。仪同在西。萧国在东。睟容德宇。瞻仰如在。应公又推本其教曰。昔毗卢遮那如来入不空王三昧。说瑜珈最上乘义。授于普贤。以平等性智而造妙觉。一印含万法。五部周四方。金刚之坚利。莲花之清静。悟入之速。可思议哉。普贤授龙猛。龙猛授龙智。凡千百载。而先大师授于大师。纂服六叶之教。绍明三摩之法。摄护成就。斯为妙门。大凡翻经七十七部一百卷。命书悯册。表章荅礼。传译之差次。弟子之号名。环周素壁。耸视生敬。净名会中。亦参世典。宏明集内。无匪佛乘。初先大师之灭也。吕工部向杜卫公鸿渐为之记。大师之云亡也。严京兆郢沙门飞锡为之碑。感缘行化。皆以详熟。今应公以二大师遗影之在此堂也。不可以不识。应公入大师之室。德舆入应公之藩。以兹因缘。俾揭文字。铭曰。
法身遍照,六叶传妙。
惟二大师,三朝演教。
天竺西极,瑜珈度门。
莲开法界,月破重昏。
俨然象设,复获亲觐。
如闻软语,如结秘印。
一室之中,寂然感通。
道行无穷,法子之功。
含光法师 明末清初 · 徐枋
五言律诗
支公挥麈地,法席据高岑。
世界悲陵谷,精蓝无古今。
论诗一夜月,听讲十年心。
嗣响真无愧,松枝𥪡义深。
伊蒲盛馔只茶瓜,执麈摇松影未斜。
片滴味全诸海水,十玄门具一莲华。
经函日照分龙鬣,团扇风清起象牙。
身在普光明殿里,无容赞叹手频叉。
清斋燕处得香严,落落圆音解缚黏。
两镜金容光互摄,千珠帝网影交拈。
披襟净月常悬座,凭几凉风自捲帘。
重向雪山餐药树,始知食蜜未为甜。
鸯伽六术并三玄,穴纸分明见大千。
世界莲华咸法尔,手中叶物总茫然。
身云坐向千光涌,心月行依百器圆。
兰𦿆花针谁拾得,莫将瞽眼说随缘。
浮生如听魇人谈,雪顶方依除馑男。
身座肉灯思往劫,纸皮墨骨誓新参。
日光定处天宫上,烟水行时古庙南。
弹指即看楼阁启,宵来弥勒许同龛。
含光法师像二首 其一 明末清初 · 钱谦益
七言绝句
莲子峰头说法僧,青松骨格鹤仪形。
何当兀坐看云汉,应与虚空共讲经。
含光法师像二首 其二 明末清初 · 钱谦益
七言绝句
讲罢清凉疏一回,西堂趺坐陷炉灰。
谁拈咬蚤家常话,忽漫天花下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