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慧嵩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5—433 【介绍】: 亦作昙无忏、昙摩谶。十六国时北凉僧。中天竺人。幼出家,聪敏出群。年二十诵大小乘经二百余万言,明解咒术。东晋末,由龟兹至姑臧,北凉主沮渠蒙逊接待甚厚。北魏太武帝闻其名,遣使迎请,蒙逊不放。适谶请西行取经,蒙逊疑,杀之于途。译《涅槃经》前后分、《大集经》等。
全宋文·卷六十二
昙无谶,中天竺人,幼出家,以道术惧诛,奔龟兹,后归沮渠蒙逊。至宋元嘉十年,请西行,蒙逊遣刺客杀之。
神僧传·卷第三
昙无忏。或云昙摩忏。中天竺国人也。六岁遭父忧。独与母居。见沙门达摩耶舍。以忏为其弟子。习学小乘。后遇白头禅师遂业大乘。至年二十诵大小乘经二百馀万言忏从兄善能调象。骑杀王所乘白耳大象。王怒诛之。令曰。敢有视者夷三族。亲属莫敢往者。忏哭而葬之。王怒欲诛忏。忏曰。王以法故杀之。我以亲而葬之。并莫违大义。何为见怒。傍人为之寒心。其神色自若。王奇其志气。遂留供养之。忏明解咒术所向皆验。西域号为大咒师。后随王入山。王渴须水不能得。忏乃密咒石出水。因赞曰。大王惠泽所感遂使枯石生泉。邻国闻者皆叹王德。于时雨泽甚调百姓称咏。王悦其道术深加优宠。顷之王意稍歇待之渐薄。忏以久处致厌。遂辞往罽宾。欲演大乘彼国不合。乃东适龟兹(音丘慈)顷之复进到姑臧止于传舍虑失经本枕之而寝。有人牵之在地。忏警觉。谓是盗者。如此三夕。闻空中语曰。此如来解脱之藏。何以枕之。忏乃惭悟别置高处。夜有盗之者。数过提举竟不能动。明旦忏持经去不以为重。盗者见之。谓是圣人。悉来拜谢。时河西王沮渠蒙逊僣据凉土。忏尝告蒙逊云。有鬼入聚落必多灾疫。蒙逊不信。欲躬见为验。忏即以术加蒙逊蒙逊见而骇怖。忏曰。宜洁诚斋戒神咒驱之乃读咒三日。谓蒙逊曰。鬼已去矣。时境首有见鬼者云。见数百疫鬼奔骤而逝。境内获安。时魏虏拓跋焘闻忏有道术。遣使迎之。蒙逊既事忏日久不忍舍去。后又慰辞以迎。蒙逊既吝忏不遣。又迫魏之强。至蒙逊义和三年三月。忏因请西行。更寻涅槃后分。蒙逊忿其欲去。乃密图害忏。伪以资粮发遣。厚赠宝货。临发之日忏乃流涕。告众曰。忏业对将至。众圣不能救矣。以本有心誓义不容停。比发蒙逊果遣刺客于路害之。春秋四十九。是岁宋元嘉十年也。远近咸共嗟焉。既而蒙逊左右常白日见鬼神以剑击蒙逊。至四月蒙逊寝疾而亡。
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中
昙无谶。
或云昙摩忏。
或云昙无忏。
盖取梵音不同也。
其本中天竺人。
六岁遭父丧。
随母佣织毾𣰆为业。
见沙门达摩耶舍。
此云法明。
道俗所崇丰于利养。
其母美之。
故以谶为其弟子。
十岁同学数人读咒聪敏出群。
诵经日得万馀言。
初学小乘兼览五明诸论。
讲说精辩莫能詶抗。
后遇白头禅师。
共谶论议。
习业既异。
交诤十旬。
谶虽攻难锋起。
而禅师终不肯屈。
谶伏其精理。
乃谓禅师曰。
颇有经典可得见不。
禅师即授以树皮涅槃经本。
谶寻读惊悟方自惭恨。
以为坎井之识久迷大方。
于是集众悔过。
遂专大乘。
至年二十诵大小乘经二百馀万言。
谶从兄善能调象。
骑杀王所乘白耳大象。
王怒诛之。
令曰。
敢有视者夷三族。
亲属莫敢往者。
谶哭而葬之。
王怒欲诛谶。
谶曰。
王以法故杀之。
我以亲而葬之。
并不违大义。
何为见怒。
傍人为之寒心。
其神色自若。
王奇其志气。
遂留供养之。
谶明解咒术所向皆验。
西域号为大咒师。
后随王入山。
王渴须水不能得。
谶乃密咒石出水。
因赞曰。
大王惠泽所感遂使枯石生泉。
邻国闻者皆叹王德。
于时雨泽甚调百姓歌咏。
王悦其道术深加优宠。
顷之王意稍歇待之渐薄。
谶以久处致厌。
乃辞往罽宾。
赍大涅槃前分十卷并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
彼国多学小乘不信涅槃。
乃东适龟兹。
顷之复进到姑臧止于传舍。
虑失经本枕之而寝。
有人牵之在地。
谶惊觉谓是盗者。
如此三夕。
闻空中语曰。
此如来解脱之藏。
何以枕之。
谶乃惭悟别置高处。
夜有盗之者。
数过提举。
竟不能胜。
明且谶将经去不以为重。
盗者见之。
谓是圣人。
悉来拜谢。
河西王沮渠蒙逊僣据凉土。
自称为王。
闻谶名呼与相见。
接待甚厚。
蒙逊素奉大法志在弘通。
欲请出经本。
谶以未参土言又无传译。
恐言舛于理不许即翻。
于是学语三年方译写初分十卷。
沙门慧嵩道朗独步河西。
值其宣出经藏。
深相推重。
转易梵文嵩公笔受。
道俗数百人疑难纵横。
谶临机释滞清辩若流。
兼富于文藻辞制华密。
朗等更请广出诸经。
次译大集大云悲华地持优婆塞戒金光明海龙王菩萨戒本等六十馀万言。
谶以涅槃经本品数未足。
还外国究寻。
值其母亡遂留岁馀。
后于于阗更得经本中分。
复还姑臧译之。
后又遣使于阗寻得后分。
于是续译为三十三卷。
以伪玄始三年初就翻译。
至玄始十年十月二十三日三帙方竟。
即宋武永初二年也。
谶云。
此经梵本本三万五千偈。
于此方减百万言。
今所出者止一万馀偈。
谶尝告蒙逊云。
有鬼入聚落必多灾疫。
逊不信。
欲躬见为验。
谶即以术加逊。
逊见而骇怖。
谶曰。
宜洁诚斋戒神咒驱之。
乃读咒三日。
谓逊曰。
鬼已去矣。
时境首有见鬼者云。
见数百疫鬼奔骤而逝。
境内获安谶之力也。
逊益加敬事。
至逊伪承玄二年。
蒙逊济河伐乞伏暮末于抱罕。
以世子兴国为前驱。
为末军所败。
兴国擒焉。
后乞伏失守。
暮末与兴国俱获于赫连定定。
后为吐谷浑所破。
兴国遂为乱兵所杀。
逊大怒谓事佛无应。
即遣斥沙门五十已下皆令罢道。
蒙逊先为母造丈六石像。
像遂泣涕流泪。
谶又格言致谏。
逊乃改心而悔焉。
时魏虏托跋焘闻谶有道术。
遣使迎请。
且告逊曰。
若不遣谶便即加兵。
逊既事谶日久未忍听去。
后又遣伪太常高平公李顺策拜蒙逊为使持节侍中都督凉州西域诸军事太傅骠骑大将军凉州牧凉王。
加九锡之礼。
又命逊曰。
闻彼有昙摩谶法师。
博通多识罗什之流。
秘咒神验澄公之匹。
朕思欲讲道可驰驿送之。
逊与李顺宴于新乐门上。
逊谓顺曰。
西蕃老臣蒙逊奉事朝廷不敢违失。
而天子信纳佞言苟见蹙迫。
前遣表求留昙无谶。
而今便来徵索。
此是门师当与之俱死实不惜残年。
人生一死讵觉几时。
顺曰王款诚先著遣爱子入侍。
朝廷钦王忠绩。
故显加殊礼。
而王以此一胡道人亏山岳之功。
不忍一朝之忿。
损由来之美。
岂朝廷相待之厚。
窃为大王不取。
主上虚襟之至。
弘文所知。
弘文者逊所遣聘魏使也。
逊曰。
太常口美如苏秦。
恐情不副辞耳。
逊既吝谶不遣。
又迫魏之强。
至逊义和三年三月。
谶固请西行更寻涅槃后分。
逊忿其欲去。
乃密图害谶。
伪以资粮发遣。
厚赠宝货。
临发之日。
谶乃流涕告众曰。
谶业对将至。
众圣不能救矣。
以本有心誓义不容停。
比发逊果遣刺客。
于路害之。
春秋四十九。
是岁宋元嘉十年也。
黑白远近咸共惜焉。
既而逊左右常白日见鬼神以剑击逊。
至四月逊寝疾而亡。
初谶在姑臧。
有张掖沙门道进。
欲从谶受菩萨戒。
谶云。
且悔过乃竭诚七日七夜。
至第八日诣谶求受。
谶忽大怒。
进更思惟。
但是我业障未消耳。
乃勠力三年。
且禅且忏。
进即于定中见释迦文佛与诸大士授己戒法。
其夕同止十馀人。
皆感梦如进所见。
进欲诣谶说之。
未及至数十步谶惊起唱言。
善哉善哉。
已感戒矣。
吾当更为汝作證。
次第于佛像前为说戒相。
时沙门道朗振誉关西。
当进感戒之夕。
朗亦通梦。
乃自卑戒腊求为法弟。
于是从进受者千有馀人。
传授此法迄至于今。
皆谶之馀则。
有别记云。
菩萨地持经应是伊波勒菩萨传来此土。
后果是谶所传译。
疑谶或非凡也。
蒙逊有从弟沮渠安阳侯者。
为人强志疏通涉猎书记。
因谶入河西弘阐佛法。
安阳乃阅意内典奉持五禁。
所读众经即能讽诵。
常以为务学。
多闻大士之盛业。
少时求法度流沙至于阗于瞿摩帝大寺遇天竺法师佛驮斯那。
咨问道义。
斯那本学大乘。
天才秀发诵半亿偈。
明了禅法故西方诸国。
号为人中师子。
安阳从受禅秘要治病经。
因其梵本。
口诵通利。
既而东归向邑于高昌。
得观世音弥勒二观经各一卷。
及还河西即译出禅要。
转为晋文。
及伪魏吞并西凉。
乃南奔于宋。
晦志卑身不交人世。
常游塔寺以居士身毕世。
初出弥勒。
观音二观经。
丹阳尹孟顗。
见而善之。
深加赏接。
后竹园寺慧𤀹尼。
复请出禅经。
安阳既通习积以临笔无滞。
旬有七日出为五卷。
顷之又于钟山定林寺。
出佛父般泥洹经一卷。
安阳居绝妻拿无欲荣利。
从容法侣宣通正法。
是以黑白咸敬而嘉焉。
后遘疾而终。
谶所出诸经。
至元嘉中方传建业。
道场慧观法师志欲重寻涅槃后分。
乃启宋太祖资给遣沙门道普将书吏十人西行寻经。
至长广郡舶破伤足因疾而卒。
普临终叹曰。
涅槃后分与宋地无缘矣。
普本高昌人。
经游西域遍历诸国。
供养尊影顶戴佛钵。
四塔道树足迹形像。
无不瞻觌。
善梵书备诸国语游履异域。
别有大传。
时高昌复有沙门法盛。
亦经往外国立传。
凡有四卷。
又有竺法维释僧表并经往佛国云云。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中天竺人。
幼孤。
母佣织毾㲪。
取资以养之。
六岁使师达摩耶舍。
十岁习小乘五明学。
诵经日万言。
莫有敢抗者。
时白头禅师号宿纳。
谶攻离不能屈。
疑其有异书。
求教焉。
禅师以树皮涅槃经授之。
谶读而悟。
乃集大众悔过。
年二十。
诵二百万言。
而大乘诸经。
披玩略尽。
兄以善调象。
获幸于王。
佗日王之白耳象死。
王诛之。
令曰。
敢收葬者。
夷三族。
谶收葬之。
卫卒执以闻。
王怒趣烹谶。
谶曰。
王以法杀。
弟以义收。
此天下之通理也。
王由是加敬。
谶于咒尤效验。
号大咒师。
尝与王山行乏水。
咒石使觱沸。
诸国闻之交聘。
久之奉涅槃前分。
并菩萨戒本。
游罽宾。
罽宾皆小乘违之。
之龟兹。
止姑臧传舍。
疑有盗。
枕经以寝。
梦人引衣语曰。
此如来解脱藏也。
敢忘敬乎。
遂惊悟。
置经高处。
盗果饶力不能举。
旦日谶负经去。
盗以为神。
向之忏谢。
沮渠蒙逊据凉土。
然待谶尤勤至。
于是请译经本。
谶以未习华语。
不即许。
居三年。
译涅槃前分大集大云悲华地持优婆塞戒金光海龙王菩萨戒本等六十馀万言。
辞制工密。
文藻妍富。
沙门慧嵩道朗等。
深相推重。
犹以涅槃品数未足。
乞西还究寻之。
凡四十二卷。
曰。
此经本三万五千偈。
此方才百万言耳。
吾所出者。
止一万偈。
谶多异迹。
魏拓拔焘闻其名。
遣使迎请。
谕云。
知逊尊宠。
若不遣。
顾有兵耳。
逊因表留谶。
魏又遣高平公李顺。
策拜逊侍中都督凉州西域诸军事。
太傅骠骑大将军凉州牧凉王。
加九锡。
谕曰。
昙摩谶道德广大。
朕思一瞻礼。
可驿驰以至。
逊谓顺曰。
臣奉事朝廷。
无所负。
上信邪言见逼。
何耶。
前表乞留谶。
今遽来追。
此臣师也。
愿与俱死。
死要不免。
迟疾亦非所较也。
顺曰。
王诚款先著。
遣子入侍。
朝廷钦王忠义。
故显加殊礼。
今乃以一胡道人。
亏损大功。
失朝廷待遇之意。
窃为大王不取也。
逊曰。
如太常言固美。
弟恐情不副此耳。
逊竟不遣。
义和三年三月。
谶固请西行。
求涅槃后分。
逊忿其去。
且恐为魏得也。
遣刺客中路杀之。
寿四十九。
闻者为流涕。
宋元嘉十年也。
初谶出关日。
谓送客曰。
业对至矣。
虽众圣不能救也。
方谶在姑臧。
有张掖沙门道进者。
从谶受菩萨戒。
谶曰。
当洗心自悔七日乃来。
既诣谶。
谶忽怒。
进曰此夙障也。
进复精勤三年。
梦释迦如来为授戒法。
同夕十馀人梦如进所见。
进于是又诣谶。
谶望见大惊曰。
善哉已感戒矣。
今为汝作證。
沙门道朗。
盖同梦者。
愿下其腊。
兄事进。
从以受戒者千馀人。
昔有别记曰。
菩萨地持经。
是伊婆勒菩萨当传此土。
后谶果出此经。
则谶之地位可知矣。
浮陀跋摩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此云觉铠。西域人也。少有节橾。习三藏。尤精毗婆沙论。常诵持以为心要。元嘉元年至西凉。沙门道泰志用强果。少游诸国。得毗婆梵本。十四年请跋摩译之。道泰笔受。慧高道朗等详正。凡百卷。乱离亡失四十卷。后归西域。
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下
浮陀跋摩。
此云觉铠。
西域人也。
幼而履操明直聪悟出群。
习学三藏偏善毗婆沙论。
常诵持此部以为心要。
宋元嘉之中达于西凉。
先有沙门道泰。
志用强果。
少游葱右遍历诸国。
得毗婆沙梵本十有万偈。
还至姑臧。
侧席虚衿企待明匠。
闻跋摩游心此论。
请为翻译。
时蒙逊已死子茂虔袭位。
以虔承和五年岁次丁丑四月八日。
即宋元嘉十四年。
于凉州城内闲豫宫中请跋摩译焉。
泰即笔受。
沙门慧嵩道朗与义学僧三百馀人考正文义。
再周方讫。
凡一百卷。
沙门道挻为之作序。
有顷魏虏托跋寿西伐姑臧。
凉土崩乱。
经书什物皆被焚荡。
遂失四十卷。
今唯有六十存焉。
跋摩避乱西反。
不知所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西域人。以博晓经义为僧众所推。来中原翻译瑜珈法门,会文宗开成中甘露之变,朝廷无复纪纲,不暇翻译。知玄礼以为师,深得其指授,并请翻诸禁咒,因译《陀罗尼集》及《佛为毗戍陀天子说尊胜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西域人也。开成中。进梵夹。会有甘露之祸。不暇翻译。悟达国师知玄。好声明学。师事月。因请出诸禁祝。偕菩提嚩日啰金刚悉地。出陀罗尼集四卷。又出佛为毗戍陁天子所说尊胜经一卷。较旧译尤详。 有般若斫迦三藏者。华言智慧轮。大中间。行大㬅拿罗灌顶法。为阿阇梨。著佛法根本。其说以为陀罗尼者。法之根本。盖大毗卢遮那。寔诸佛所依。至于出生无边法门。学者脩戒定慧而以总持助成之。务令速疾。无不可者。又述示教指归。 𡺈嵝
宋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第一之三
释满月者。
西域人也。
爰来震旦务在翻传。
瑜伽法门一皆贯练。
既多神效众所推钦。
开成中进梵夹。
遇伪甘露事去未旋踵。
朝廷无复记纲不暇翻译。
时悟达国师知玄。
好学声明。
礼月为师。
情相款密指教梵字并音字之缘界。
悉昙八转深得幽趣。
玄曰。
异哉。
吾体两方之言。
愿参象胥之末可乎。
因请翻诸禁咒。
乃与菩萨嚩日罗金刚悉地等。
重译出陀罗尼集四卷。
又佛为毗戌陀天子说尊胜经一卷。
详覈三复曲尽佛意。
此土先已有陀罗尼集十二卷。
新翻四卷未闻入藏。
月等俱不测其终。
次有般若斫迦三藏者。
华言智慧轮。
亦西域人。
大中中行大曼拿罗法。
已受灌顶为阿阇梨。
善达方言深通密语。
著佛法根本。
宗乎大毗卢遮那。
为诸佛所依。
法之根本者陀罗尼是也。
至于出生无边法门。
学者修戒定慧以总侍助成。
速疾之要无以超越。
又述示教指归共一十馀言。
皆大教之钤键也。
出弟子绍明。
咸通年中刻石记传焉。
论曰。
无漏海中震潮音而可怪。
总持言下书梵字而不常。
未闻者闻。
闻光音天之馀响。
未解者解。
解最上法之所诠。
圣贤饮之为醇醪。
凡劣啜之成糟粕。
若夫有缘则遇。
无道则违。
秦狱既械其利防。
此无缘也。
汉庭肇迎其白马。
斯有感焉。
听彼异呼览其横字。
情可求而呼相乱。
字虽殊而意且同。
是故周礼有象胥氏通六蛮语。
狄鞮主七戎。
寄司九夷。
译知八狄。
今四方之官。
唯译官显著者何也。
疑汉已来多事北方。
故译名烂熟矣。
又如周秦輶轩使者。
奏籍通别国方言。
令君王不出户庭坐知绝遐异俗之语也。
若然者象胥知其远也。
方言知其近也。
大约不过察异俗达远情者矣。
懿乎东汉始译四十二章经。
复加之为翻也。
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
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
由是翻译二名行焉。
初则梵客华僧。
听言揣意方圆共凿。
金石难和。
碗配世间。
摆名三昧。
咫尺千里。
觌面难通。
次则彼晓汉谈。
我知梵说。
十得八九。
时有差违。
至若怒目看世尊。
彼岸度无极矣。
后则猛显亲往。
奘空两通。
器请师子之膏。
鹅得水中之乳。
内竖对文王之问。
扬雄得绝代之文。
印印皆同。
声声不别。
斯谓之大备矣。
逖观道安也论五失三不易。
彦琮也籍其八备。
明则也撰翻经仪式。
玄奘也立五种不翻。
此皆类左氏之诸凡。
同史家之变例。
今立新意成六例焉。
谓译字译音为一例。
胡语梵言为一例。
重译直译为一例。
粗言细语为一例。
华言雅俗为一例。
直语密语为一例也。
初则四句。
一译字不译音。
即陀罗尼是。
二译音不译字。
如佛胸前卐字是。
三音字俱译。
即诸经律中纯华言是。
四音字俱不译。
如经题上<T50p0723_01.gif<T50p0723_02.gif二字是。
第二胡语梵言者。
一在五天竺纯梵语。
二雪山之北是胡。
山之南名婆罗门。
国与胡绝书语不同。
从羯霜那国。
字源本二十馀言。
转而相生。
其流漫广。
其书竖读。
同震旦欤。
至吐货罗言音渐异。
字本二十五言其书横读。
度葱岭南迦毕试国。
言字同吐货罗。
已上杂类为胡也。
若印度言字梵天所制。
本四十七言。
演而遂广。
号青藏焉。
有十二章教授童蒙。
大成五明论。
大抵与胡不同。
五印度境弥亘既遥。
安无少异乎。
又以此方始从东汉传译至于隋朝。
皆指西天以为胡国。
且失梵天之苗裔。
遂言胡地之经书。
彦琮法师独明斯致。
唯徵造录痛责。
弥天符佛地而合阿含。
得之在我。
用胡名而迷梵种。
失则诛谁。
唐有宣公亦同鼓唱。
自此若闻弹舌。
或睹黑容印定呼为梵僧。
雷同认为梵语。
琮师可谓忙于执斧捕前白露之蝉。
瞢在回光照后黄衣之雀。
既云西土有梵有胡。
何不南北区分。
是非料简致有三失。
一改胡为梵。
不析胡开胡还成梵。
失也。
二不善胡梵二音。
致令胡得为梵。
失也。
三不知有重译失也。
当初尽呼为胡。
亦犹隋朝已来总呼为梵所谓过犹不及也。
如据宗本而谈。
以梵为主。
若从枝末而说。
称胡可存。
何耶。
自五天至岭北。
累累而译也。
乃疑琮公留此以待今日亦不敢让焉。
三亦胡亦梵。
如天竺经律传到龟兹。
龟兹不解天竺语。
呼天竺为印特伽国者。
因而译之。
若易解者犹存梵语。
如此胡梵俱有者是。
四二非句。
纯华言是也。
第三重译直译者。
一直译。
如五印夹牒直来东夏译者是。
二重译。
如经传岭北楼兰焉耆不解天竺言且译为胡语。
如梵云邬波陀耶。
疏勒云鹘社。
于阗云和尚。
又天王梵云拘均罗。
胡云毗沙门是。
三亦直亦重。
如三藏直赍夹牒而来。
路由胡国。
或带胡言。
如觉明口诵昙无德律中有和尚等字者是。
四二非句。
即赍经三藏。
虽兼胡语到此不翻译者是。
第四粗言细语者。
声明中一苏漫多。
谓汎尔平语言辞也。
二彦底多。
谓典正言辞也。
佛说法多依苏漫多。
意住于义不依于文。
又被一切故。
若彦底多非诸类所能解故。
亦名全声者。
则言音分明典正。
此细语也。
半声者。
则言音不分明而讹僻。
此粗语也。
一是粗非细。
如五印度时俗之言是。
二唯细非粗。
如法护宝云奘师义净洞解声明音律用中天细语典言而译者是。
三亦粗亦细。
如梵本中语涉粗细者是或注云此音讹僻即粗言也。
四二非句。
阙第五华言雅俗者。
亦云音有楚夏同也。
且此方言语雅即经籍之文。
俗乃术巷之说。
略同西域。
细即典正粗即讹僻也。
一是雅非俗。
如经中用书籍言是。
二是俗非雅。
如经中乞头博颊等语是。
三亦雅亦俗。
非学士润文信僧执笔。
其间浑金璞玉交杂相投者是。
四二非句。
阙第六直语密语者。
二种作句。
涉俗为直。
涉真为密。
如婆留师是。
一是直非密。
谓婆留师翻为恶口住。
以恶口人人不亲近故。
二是密非直。
婆留师翻为菩萨所知彼岸也。
既通达三无性理。
亦不为众生所亲近故。
三两亦句。
即同善恶真俗。
皆不可亲近故。
四二非句。
谓除前相故。
又阿毗持呵娄(目数数得定)郁婆提(目生起拔根弃背)婆罗(目真实离散乱)此诸名在经论中例显直密语义也。
更有胡梵文字。
四句易解。
凡诸类例括彼经诠。
解者不见其全牛。
行人但随其老马矣。
或曰。
翻梵夹须用此方文籍者。
莫招滥涉儒雅之过乎。
通曰。
言不关典非子史之言。
用其翻对。
岂可以委巷之谈而糅于中耶。
故道安云。
乃欲以千载上之微言传所合百王下之末俗。
斯为不易矣。
或曰。
汉魏之际盛行斯意。
致使陈寿国志述临儿国云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而相出入。
盖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为浮屠。
此为见译家用道德二篇中语。
便认云与老子经互相出入也。
设有华人能梵语与西僧言说。
两相允会。
可便谓此人为天竺人耶。
盍穷其始末乎。
是知若用外书须招此谤。
如童寿译法华。
可谓折中有天然西域之语趣矣。
今观房融润文于楞严。
僧肇徵引而造论。
宜当此诮焉。
苟参鄙俚之辞。
曷异屠沽之谱。
然则糅书勿如无书。
与其典也宁俗。
傥深溺俗厥过不轻。
折中适时自存法语。
斯谓得译经之旨矣。
故佛说法多依苏漫多也。
又传译之兴。
奉行之意。
不明本起何示将来。
今究其宣扬略陈梗概。
夫教者不伦有三畴类。
一显教者。
诸乘经律论也(不同瑜伽论中显了教是多分大乘藏教)二密教者。
瑜伽灌顶五部护摩三密曼拿罗法也(瑜伽隐密教是多分声闻藏教)三心教者。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法也。
次一法轮者。
即显教也。
以摩腾为始祖焉。
次二教令轮者。
即密教也。
以金刚智为始祖焉。
次三心轮者(义加此轮)即禅法也。
以菩提达磨为始祖焉。
是故传法轮者。
以法音传法音。
传教令轮者。
以秘密传秘密。
传心轮者。
以心传心。
此之三教三轮。
三祖自西而东。
化凡而圣。
流十五代(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朱梁后唐石晋刘汉郭周今大宋)法门之贻厥孙谋。
万二千年。
真教之克昌厥后。
或曰。
译场经馆设官分职不得闻乎。
曰此务所司先宗译主。
即赍叶书之三藏明练显密二教者充之。
次则笔受者。
必言通华梵学综有空。
相问委知然后下笔。
西晋伪秦已来。
立此员者。
即沙门道含玄赜姚嵩聂承远父子。
至于帝王。
即姚兴梁武天后中宗。
或躬执干。
又谓为缀文也。
次则度语者。
正云译语也。
传度转令生解。
亦名传语。
如翻显识论沙门战陀译语是也。
次则證梵本者。
求其量果密能證知。
能诠不差所显无谬矣。
如居士伊舍罗證译毗柰耶梵本是也。
至有立證梵义一员。
乃明西义得失。
贵令华语下不失梵义也。
复立證禅义一员。
沙门大通充之。
次则润文一位。
员数不恒。
令通内外学者充之。
良以笔受在其油素。
文言岂无俚俗。
傥不失于佛意。
何妨刊而正之。
故义净译场。
则李峤韦嗣立卢藏用等二十馀人次文润色也。
次则證义。
盖證已译之文所诠之义也。
如译婆沙论。
慧嵩道朗等三百人考正文义。
唐复礼累场充任焉。
次则梵呗。
法筵肇启梵呗前兴。
用作先容令生物善。
唐永泰中方闻此位也。
次则校勘。
雠对已译之文。
隋前彦琮覆疏文义。
盖重慎之至也。
次则监护大使。
后周平高公侯寿为总监检校。
唐则房梁公为奘师监护。
相次许观杨慎交杜行顗等充之。
或用僧员。
则隋以明穆昙迁等十人。
监掌翻译事诠定宗旨。
其处则秦逍遥园。
梁寿光殿瞻云馆。
魏汝南王宅。
又隋炀帝置翻经馆。
其中僧有学士之名。
唐于广福等寺。
或宫园不定。
又置正字。
字学玄应曾当是职。
后或置或否。
朝延罢译事。
自唐宪宗元和五年至于周朝。
相望可一百五十许岁。
此道寂然。
迨我皇帝临大宝之五载。
有河中府传显密教沙门法进。
请西域三藏法天译经于蒲津。
州府官表进。
上览大悦。
各赐紫衣。
因敕造译经院于太平兴国寺之西偏。
续敕搜购天下梵夹。
有梵僧法护施护。
同参其务。
左街僧录智照大师慧温證义。
又诏沧州三藏道圆證梵字。
慎选两街义解沙门志显缀文。
令遵法定清沼笔受。
守峦道真知逊法云慧超慧达可瑰善祐可支證义。
伦次缀文。
使臣刘素高品王文寿监护。
礼部郎中张洎光禄卿汤悦次文润色。
进校量寿命经善恶报应经善见变化金曜童子甘露鼓等经。
有命授三藏天息灾法天施护师号。
外试鸿胪少卿赐厩马等。
笔受證义诸沙门各赐紫衣并帛有差。
御制新译经序冠于经首。
观其佛日重光法轮发轫。
赤玉箱而启秘。
青莲朵以开芳。
圣感如然。
前代就堪比也。
又以宣译之者乐略乐繁。
隋之已前经题简少。
义净已降经目偏长。
古则随取强名。
后则繁尽我意。
又旧翻秘咒。
少注合呼。
唐译明言多祥音反。
受持有验。
斯胜古踪。
净师犬译诸经偏精律部。
自高文彩最有可观。
金刚智也秘藏祖师。
阿目祛也多经译匠。
师资相接感应互彰。
无畏言辞且多朴实。
觉救加佛顶之句。
人无间然。
日照出显识之文。
刃有馀地。
思惟罥索。
学喜华严。
密语断章大人境界。
流志宝积。
菩提曼茶。
华胥之理致融明。
灌顶之风标秘邃。
迪公勤其笔受。
般若终乎译场。
其馀诸公皆翻夹牒欲知状貌聊举喻言其犹人也。
人皆人也。
奈何姿制形仪。
各从所肖。
肖其父焉。
若如此大则同。
而小有异耳。
良由译经是佛法之本。
本立则道生。
其道所生唯生释子。
是以此篇冠首。
故曰。
先王将禜海。
必先有事于河者。
示不忘本也。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同新。
字仲益。
别号月泉。
燕都房山郭氏子。
从鞍山坚公祝发。
能以苦行事众。
日执役。
夜读经。
聪慧顿发。
欲寻诸方。
向同行诉参访之意。
同行杂笑之。
师不胜愤。
书偈于壁而去。
曰。
气宇冲霄大丈夫。
寻常沟渎岂能拘。
手提三尺吹毛剑。
直取骊龙颔下珠。
谒清安方公。
公问。
欲行千里。
一步为初。
如何是最初一步。
师叉手进前。
公曰。
果是脚根不点地。
师拂袖便出。
复见大明皓公。
杖拂之下。
多所资发。
终以碍膺未尽。
思还清安。
方公固无恙。
示以恶辣钳槌。
又三年。
方始豁然。
晦迹未久。
耆宿拥而归鞍山。
海云简禅师寔为之首。
林泉伦公。
为引座度衣。
一音才举。
万众驩呼。
大元皇帝御宇。
帝师癹斯八。
命师主济南灵岩寺。
时云水四集。
师毋德之。
不无贤愚之别。
繇是。
口语纷然。
师引退归鞍山。
众遮留。
不可。
师。
每念兵火荐经。
藏教残阙。
学士无从获睹其完。
于是。
厚损衣钵。
并倡惬同志。
自走江南购求之。
载罹寒暑。
跋涉艰难。
始获全文而归。
远近奔赴。
皆得见闻随喜。
不翅白马西来也。
山东东西道提刑耶律公。
相访以祖道迎。
往济南观音院。
结夏。
师疾作矣。
呼侍僧示以法要。
说偈云。
咄憨皮袋。
兀底相殃。
伎俩不解。
思想全忘。
来无所从。
去亦无方。
六凿空空。
四达皇皇。
且道。
这个还有质碍也无。
良久云。
撒手便行。
云天茫茫。
偈毕俨然而逝。
世寿六十有六。
僧腊四十有五。
师性豪迈。
道眼清明。
接运有机变。
长韵语。
善谈论。
麈尾一扬。
倾座耸听。
终日而无厌也。
且滑稽辩给。
人不敢以轻率触。
有雪窦持之风。
茶毗时。
送者万人。
香花彩幡塞路不可行。
非道化入人之深。
乌能至是。
诚一代英杰衲子也。
僧道庄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5—605 【介绍】: 隋僧。扬州建业人。习经史,能诗文。初从宝琼学《成实》,又从兴皇朗法师听酌四论。闻则明悟,因负令誉。先入居慧日道场,后住日严寺,讲《法华经》。著有《法华疏》及集数十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扬州建业人。姿性雄爽。仪轨端雅。少为侪辈所尚。始禀彭城寺琼法师成实论。学者尤所推挹。及琼疾。而议所传。众咸让。不敢当。而庄独无所歉。琼曰。庄首大足小。终无所成。且恐其徙辙馀宗耳。后庄果从。兴皇朗法师。听四论。入内道场弘演。炀帝在春坊。宠眷日甚。盖居蕃时。已致书问。詶和篇章云。俄入住日严寺。屡赐燕见。仍就宫闱讲授。晚又讲法华于日严。著疏三卷。帝初即位。以旧恩。赐帛五百匹毡三十领。随驾雒阳。终年八十一矣。即大业初也。有集数十卷。
续高僧传·卷第九 义解篇五
释道庄。
杨州建业人。
游践经史听习玄论。
皆会其标诣。
而仪止弘雅立性滔然。
故少为同伦所尚。
初听彭城寺琼法师。
禀受成实。
宗匠师表门学所推。
琼后年疾相侵。
将欲传绪。
通召学徒宗猷顾命。
众咸揖谢于庄。
允当遗寄。
琼曰。
庄公学业优奥。
诚如弘选。
理副诸望。
用光于后。
然其首大足小。
终无后成。
恐其徙辙馀宗耳。
遂不行众议。
庄后果鄙小乘归崇大法。
从兴皇朗法师。
听酌四论。
一闻神悟挺慧孤超。
后入内道场时声法鼓。
一寺荣望无不预筵。
咨谒前疑披解无滞年德既富皆敬而推焉。
帝昔处蕃。
致书礼问。
诗论嘉篇每令扣击。
词采丰逸屡动人心。
末又追入京师。
住日严寺。
频蒙谒见酬抗新叙。
引处宫围令其讲授。
言悟清华玄儒总萃。
皆叹其博要也。
晚出曲池日严本室。
又讲法华。
直叙纲致不存文句。
著疏三卷。
皆风骨雅趣。
师者众焉。
炀帝初临以庄留连风雅道味所流。
赐帛五百段毡四十领。
随驾东指。
因疾而卒于洛阳。
时年八十一矣。
即大业之初也。
有集数十卷多在淮南。
少流北壤。
僧志念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5—608 【介绍】: 隋僧。冀州信都人,俗姓陈。初从道长法师学,后游历诸讲肆,备探经论玄妙,务尽其幽微。时《迦延》本经脱落四纸,由来已久,志念乃推测本经上下文补成之,一如原著。著有《迦延杂心论疏》及《广钞》各九卷行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俗缘陈氏。
冀州信都人。
其先颖川盖蕃之裔也。
后因仕宦徙焉。
念既出家。
即志访道。
昉受具。
趋邺都道长法师学智论。
历数载。
卒与其座下所谓诞劄休继等。
齐名。
俄诣道宠法师。
究十地论。
时高昌国慧嵩法师
专解小乘。
世号毗昙孔子。
其弟子有道猷智洪晃觉散魏。
尤英俊。
念欲依之而不果。
会刺史任城王彦。
帝之介弟。
方镇乡里。
为张法席。
召与僧琼法师对讲。
前开智度。
后发杂心。
时州都正法继谓念。
以为必名垂不朽。
于是二十年中。
频弘二论。
逮周氏废教。
遂同俗服。
逃祸海隅。
隋兴。
诏访其所在。
开皇四年。
先使其法弟志湛。
宣言于明彦法师。
而彦公因与门人洪该等三百馀辈邀之。
以阐心论。
撰疏及钞各九卷。
盖能正其谬误。
且补其遗脱云。
得其传者。
如法懿怀正等。
数百人。
俄汉王谅镇晋阳。
别筑城置塔。
构开义寺迎居之。
遣开府咨议参军王颇宣教旨命。
即弘演于大兴国寺。
仁寿二年。
献后崩。
念偕王入朝。
复扬唱焉。
听者千计。
留百馀日。
仍还住宝相寺开授。
未几。
文帝晏驾。
汉王即世。
念归乡里。
绍承旧业。
寔沙门空明之力为多。
大业初。
住慧日。
屡诏不赴。
四年卒。
春秋七十四。
续高僧传·卷第十一 义解篇七
释志念。
俗缘陈氏。
冀州信都人。
其先颖川寔蕃之后胤也。
因官而居河朔焉。
念冰清表志岳峙澄神。
俊朗绝伦观方在虑。
爰至受具问道邺都。
有道长法师精通智论。
为学者之宗。
乃荷箱从听经于数载。
便与当席擅名。
所谓诞礼休继等。
一期俊列连衡齐德。
意谓解非满抱终于盖棺。
乃游诸讲肆。
备探冲奥务尽幽赜。
又诣道宠法师。
学十地论。
听始知终闻同先览。
于即道王河北。
流闻西秦有高昌国慧嵩法师
统解小乘。
世号毗昙孔子。
学匡天下众侣尘随。
沙门道猷智洪晃觉散魏等。
并称席中杞梓慧苑琳琅。
念顾眄从之。
成名猷上。
皆博通玄极堪为物依。
乃旋踵本乡将弘法泽。
时刺史任城王彦。
帝之介弟。
情附虚宗。
既属念还为张法会。
与僧琼法师。
对扬道化。
盛启本情双演二论。
前开智度后发杂心。
岠对勍锋无非丧胆。
时州都沙门法继者。
两河俊士燕魏高僧。
居坐谓念曰。
观弟幼年慧悟超迈若斯。
必大教由兴。
名垂不朽也。
于即频弘二论一十馀年。
学观霞开。
谈林雾结。
齐运移历周毁释经。
遂乃逃迸海隅同尘素服。
重寻小论亟动天机。
疑虑廓销伫聆明运。
值隋国创兴佛日还复。
敕访之始即预出家。
而包蕴迦延未遑敷述。
至开皇四年。
谓弟沙门志湛曰。
吾穷冠小乘。
自揣与罗汉齐镳也。
但时未至故且敛翮耳。
湛夙餐法味。
欣其告及。
以事达明彦法师。
彦成实元绪素重念名。
与门人洪该等三百馀人。
躬事邀延阐开心论。
遂骋垂天之翼。
弘盖世之功。
俯仰应机披图广论。
名味之聚缘重之识。
卷舒夐古之下。
立废终穷之前。
大义千有馀条并为轨导。
至如迦延本经传谬来久。
业揵度中脱落四纸。
诸师讲解曾无异寻。
念推测上下悬续其文。
理会词联皆符前作。
初未之悟也。
后江左传本。
取勘遗踪。
校念所作片无增减。
时为不测之人焉。
撰迦延杂心论疏及广钞各九卷。
盛行于世。
受学者数百人。
如汲郡洪该。
赵郡法懿。
漳滨怀正。
襄国道深。
魏郡慧休。
河间圆粲。
俊仪善住。
汝南慧凝。
高城道照。
洛寿明儒。
海岱圆常。
上谷慧藏。
并兰菊齐芳踵武传业。
关河济洽二十馀年。
隋汉王谅作镇晋阳。
班条卫冀搜选名德预有弘宣。
念与门学四百馀人。
奉礼西并将承王供。
谅乃于宫城之内更筑子城。
安置灵塔别造精舍。
名为内城寺。
引念居之。
开义寺是也。
劳问殷至特加尤礼。
又令上开府咨议参军王颇宣教云。
寡人备是帝子民父。
莅政此蕃。
召请法师等远来降趾。
道不虚运必藉人弘。
正欲阐扬佛教使慧日清朗兆庶蒙赖法之力也。
宜铨举业长者。
可于大兴国寺宣扬正法。
当即大众还推念焉。
既预经纶即弘敷训。
先举大论末演小乘。
辩注若飞流。
声畅如天鼓。
三乘并骛四部填堙。
其知名者。
则慧达法景法楞十力圆经法达智起僧鸾僧藏静观宝超神素道杰等五百馀人。
并九土扬名五乘驰德。
精穷内外御化一方。
销鄙吝于筵中。
断封疑于理际。
仁寿二年献后背世。
有诏追王入辅。
王乃集僧曰。
今须法师一人神解高第者可共寡人入朝。
拟抗论京华传风道俗。
众皆相顾未之有对。
王曰。
如今所观念法师堪临此选。
遂与同行。
既达京师。
禅林创讲。
王自为檀越经营法祀。
念登座震吼四答冰消。
清论徐转群疑潜遣。
由是门人慕义千计盈堂。
遂使义窟经笥九衢同轨。
百有馀日盛启未闻。
王又与念同还并部。
晋阳学众伫想来仪。
王又出教令。
于宝基寺开授。
方面千里法座辍音。
执卷承旨相趋阶位。
会隋高晏驾。
中外相疑。
汉王列境举兵鲸鲵海陆。
念乘衅还里。
与沙门明空等讲宣二论。
绍业沧溟望风总集。
大业之始载荡妖氛。
招引义学充诸慧日。
屡诏往徵。
频辞不赴。
以大业四年卒于沧土。
时年七十有四。
渤海太守金紫光禄大夫历阳公宋元亮。
及诸缁素。
若丧厥亲。
为之建塔。
益州福成寺道基法师。
慧解通徵祖习有所。
乃为之行状。
援引今古。
文质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