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慧通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僧行 朝代:南北朝

人物简介

名僧传抄
本姓支。
会稽山阴人。
年十三出家。
为基法师弟子。
住城傍寺。
每曰。
神仙之道终有迁坠。
玄儒之教不能出俗。
陶莹心神。
开发慧悟。
莫先乎释氏。
乃披经问道。
威仪弘备。
常惜寸阴。
和上同学僧悝。
擅名东夏。
与和上影响惠基。
共弘至教。
悝山阴人。
体度弘泰。
风味宕远。
基每曰。
能光益风化。
唯行悝而已。
和上以人间諠动。
乃移住法华寺。
自非法事。
足不下山。
永明中。
上虞县城山寺。
是蔡兴宗所立。
年岁稍久。
风范彫丧。
既阙总领。
请和上镇正。
乃拂衣就之。
于是阐扬法教。
开示诱施。
齐齐乌众。
等化之常悦。
念西方。
要期安养。
春秋五十九。
永明十一年卒。
又有同学惠通
弟子僧诞(云云)。
僧慧超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6 【介绍】: 南朝梁僧。
赵郡阳平人,本姓廉。
八岁从沙门惠通出家,广采经部,外听诸大德讲座,能研习其深义。
又善俳谐,工草隶,并能占相。
梁武帝时为僧正。
相传尝聚徒讲菩提心义,大力善神咸来受法。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廉姓。其先赵郡阳平人。避难于钟离之朝歌。遂占籍焉。八岁依临菑县建安寺慧通出家。通颛朴无业术。超祇顺罔怠。尤勤听学。虽风雨泥淖弗辞。尝有胡僧。见之嗟异曰。不为五众师。则为八州牧。后南游住南涧寺。僧宗授涅槃等经。自是宿德名匠。多所阅历。而偏以无量寿命家。吏部谢籥称之曰。君子哉若人也。梁初诏授僧正。天子给传诏羊车局足健步仪仗等。以褒宠之。且谓波若之义。真谛所宗。偏令化导。故咨质锋起。辨若悬河。先尝聚徒。讲菩提心义于都治。夜见大力善神。形甚都丽。谓当异日率集同缘来听。至是倏然满座容貌瑰异。竟席便散。莫有识者。其感应如此。然性好山水。凡所至人觉。翼从弥数里。及见则超独杖屦而已。猎者因为止息。天监中。诏受菩萨戒。又请于慧轮殿讲净名经。上躬听览。普通七年五月十六日。迁神于寺房。寿腊史不载。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慧超。姓廉氏。赵郡阳平人。中原丧乱。避难于钟离之朝哥县焉。初生之夕神光照室。幼而简静寡欲。已有成人之符也。八岁出家。从临番县建安寺沙门慧通。通素无业术立行专朴。超直心祇顺奉敬无怠。而外听诸讲勤精学业。时遇风雨艰辛泥路拥塞。不以为辞。尝寓坐有胡僧。盖不测之人也。一见嗟异曰。斯人若不为五众之杰。则为八州刺史。兼叙神光之瑞。如符契焉。遂广采经部及以数论。并尽其深义。朗若贯珠。名僧胜集稠人广坐。纷纶飞伏雍容摸揩。故早为皂白挹其高轨。后南游江左住南涧寺。僧宗见而善之。受略槃等经。开柘条绪略通幽致。历阅众师多所参涉。偏以无量寿命家。吏部谢籥每称之曰。君子哉若人也。又善用俳谐。尤能草隶兼习朱许。又工占相。齐历告终。梁祚伊始。超现疾新林情存拯溺。信次之间声驰日下。寻有别敕乃授僧正。戒德内修威仪外洁。凡在缁侣咸禀成训。天子给传诏羊车局足健步衣服等供。自声教所被。五部宪章咸禀风则。帝以般若之义真谛所宗。偏令化导故。咨质锋起悬辩若流。又经聚徒都治讲菩提心义。论谈之暇夜分未寝。忽见大力善神形甚都丽。既而言曰。当率集同缘。共来餐受。不言姓字。于此告辞。及就讲之辰倏然满坐。容貌瑰异莫有识者。竟席便散。其感迹徵异为若此也。加以性好山水亟果幽寻。而翼从之声闻于数里。山人怪视唯见超身。射猎之徒莫不自息。天监年中帝请为家僧。礼问殊积。初戒典东流。人各传受。所见偏执。妙法犹漏。皇明御宇掇采群经。圆坛更造文义斯搆。事类因果于此载明。有诏令超受菩萨戒。恭惟顶礼如法勤修。上复斋居宣室。梦其勤行戒品。面申赞悦。时共延美。而超鸣谦蹈礼好静笃学。从之游处未觌愠喜之仪。加以形过八尺腰带十围。雍容高步当时誉显。帝又请于惠轮殿讲净名经。上临听览。未启庄严寺。园接连南涧。因搆起重房。若鳞相及。飞阁穹隆高笼云雾。通碧池以养鱼莲。构青山。以栖羽族。列植竹果四面成阴。木禽石兽交横入出。又罗列童侍雅胜王侯。剖决众情。一时高望。在位二十馀年。晚以陵谷互迁世相难恃。因自解免闭房养素。以普通七年五月十六日。迁神于寺房。行路殒涕学徒奔赴。凡厥丧事出皆天府。门人追思德泽乃为立碑。湘东王绎。陈郡谢几卿。各为制文俱镌墓所。
释道暀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生周氏。汝南人。幼出家。志尚高洁。负笈居金陵高座寺。善阿毗昙心。凡所讲记。非其好也。隋开皇十二年。因偕大将军周罗睺。远游庐岳。寓止东林精舍。沙门法拥劝引之。遂栖遁。不复涉世。弘道度人。修治祠塔。未尝告倦。虽季岁𡨥扰。犹匡奖徒众自若。贞观二年九月属疾。越旬浃。忽大星陨西阁池水中。山谷大明。如秉千炬。二十三日方午食。谓弟子曰。僧食讫未。答曰未也。曰唤上座来。遽委以后事竟卒。时诸殿阁门顿开。异香满寺七日。春秋八十二矣。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习禅六
释道暀。
姓周。
汝南人。
幼而精确。
希志尚闻。
古迹胜人心愿齐之。
负笈金陵。
居高座寺听阿毗昙心妙达关键。
非其好也。
钦匡山遗轨每逸言前。
隋开皇十二年。
依大将军周罗侯。
远届庐岳止东林精舍。
心愿匿迹无事音尘。
山寺法拥劝引非一。
遂不拒命弘道度人。
修建僧坊四时无绝。
隋季寇扰华戎荐臻。
奖抚门徒如初不替。
贞观二年九月。
身示有疾。
曾未浃旬。
忽有大星天堕正在西阁大水池中。
照朗山谷逾千炬火。
二十三日。
僧正中食谓弟子曰。
僧食讫未。
答曰未竟。
又曰。
且唤上座来。
依言既至。
委以后事跏坐而卒。
诸殿阁门一时自开。
异香满寺七日便歇。
年八十二矣释法显。
姓丁氏。
南郡江陵人。
十二出家。
四层寺宝冥法师服勤累戴咨询经旨。
有闻欲界乱地素非道缘。
既已生中如何解网。
冥曰。
众生并有初地味禅。
时来则发。
虽藏心种历劫不亡。
有顗禅师者。
荆楚禅宗。
可往师学。
会顗隋炀徵下回返上流。
于四层寺大开禅府。
徒侣四百蔚尔成林。
遂依座筵闻所未悟。
但夙有成惠通冠玄踪。
霜钟暂扣已传秋驾。
顗师去后。
更求明智成彦习皓等诸师。
皆升堂睹奥。
尽斲磨之思。
及将冠具归依皓师。
诲以出要之方。
示以降心之术。
因而返谷静处闲居。
二翼之外一无受畜。
属炎灵标季荐罗戎火。
馁残相望众侣波奔。
显独守大殿确乎卓尔。
旦资蔬水中后绝浆。
贼每搜求莫之能获。
自非久入慈室已抽毒箭。
焉能忍兹疲苦。
漏此凶威。
自尔宴坐道安梅梁殿中三十馀载。
贞观之末乃出别房斯则追善吉之息嫌。
蹈空生之秘行也。
此堂有弥勒像。
并光趺高四十尺。
八部围绕。
弥天之所造也。
其宝冠华帐供具经台。
并显所营。
堂中五灯昼夜不绝。
忽一灯独炽焰高丈馀。
又一夜著五色衣人。
持一金瓶来奉。
又梦见一僧威容出类。
曰可往蕲州见信禅师。
依言即往双峰更清定水矣。
而一生染疾并信往业。
受而不治。
衣食节量柔顺强识。
所住之寺。
五十馀年。
足不出户。
永徽三年十二月八日。
梦身坐宝殿授四众戒。
因觉渐疾。
至四年正月十一日午时迁化。
时年七十有七。
显以昨日申时自能起止神彩了亮。
踞禅床盥浴剃发。
就床跏坐俨然便绝。
其月十七日葬于大明寺之北原。
未终之前。
门人见室西壁大开白光遍满。
夜有白云亘屋南北。
二道堂中佛事并摇动。
明日方绝。
自终及葬嶷然匡坐。
合境道俗奔凑凄零。
荆州都督纪王。
夙传归戒钦仰清晖。
命右记室郭瑜。
铭之于彼。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0—946 【介绍】: 五代时僧。蓟州人,俗姓巨。少于蓟州出家,受戒于金台宝刹寺。后梁太祖开平中,历游南北,至随州观音院遇岩俊,话道相得,遂共参投子山大同禅师,得传禅要。乾化二年,至东都汴州。四年,住宝积坊罗汉院。寺后赐额天寿,为四方僧聚之地。历三十五载,供僧二百万,师会用其财宝,无少混淆。后晋高祖天福七年,敕赐紫衣。出帝开运元年,赐号法相。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姓巨氏。汉荆州刺史武之后。祖北徙。遂为蓟门人。考知古。母赵氏会幼从乡里之温泉院道丕出家。年满受具于金台宝刹寺坛。梁开平中。北游河朔南走江淮。迄未有所得也。抵汉南遇观音院岩俊。问会曰。子闻投子山大同禅师否。曰。闻。曰尝往见否。曰未之见也。曰宜亟往。毋缓也。于是会以为然。既见。语果契。乾化二年。特过俊公谢曰。微子吾几空度此生。时俊公居汴。因亦留会佐法席。四年秋宝积坊罗汉院住持志脩。愿举会自代。会让不可。且顾其院隘陋莫足容众。俄檀越尚书左丞吴蔼兵部侍郎张衮共疏请额于朝。诏赐额天寿自尔翕然兴起。矣天福七年。诏赐紫衣。开运初。赐号法相。如是历三十五载。饭僧满二百馀万。其所得所用无小差互。其操守廉洁槩可见。三年七月二十六日。嘱累门人。泊然而化。寿六十七。腊四十八。阇维收舍利。起塔于东郊汴阳乡刑部侍郎边归谠文其碑。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师会。
俗姓巨。
汉荆州刺史武之后。
祖徙家北燕。
遂为蓟门人也。
考讳知古。
母赵氏。
会童孩出俗。
礼蓟州温泉院道丕为师匠焉。
业成年满受具于金台宝刹寺坛。
梁开平中萍梗任飘于河朔。
杯盂随步于江淮乃抵汉南遇观音院岩俊。
班荆话道抵掌论心。
且曰。
子还闻投子山有大同禅师已否。
曰闻而未见。
曰宜亟往焉。
及参大同。
跬步之间。
举扬之外。
洗焉明白。
其安坦然。
乾化二年来梁苑谢俊公曰。
始者攸攸岐路茫茫生死。
紫实昧朱狂斯滥哲。
苟不奉师友指归。
几一生空度。
今以秽莸请与薰同器而藏可乎。
俊公与会胥德留入法席。
四年秋有宝积坊罗汉院志修。
坚请会代居所住焉。
苫盖五间而已。
乃感檀越尚书左丞吴蔼兵部侍郎张衮。
若袁粲之谒宝亮。
徐湛之礼惠通
共发奉章赐额曰天寿焉。
四海之僧翕然而至。
历三十五载供僧二百馀万。
用其财宝无少混淆。
耿介可知也。
天福七年晋高祖以会行成于内声闻于外。
敕赐紫衣。
开运元年赐号曰法相。
紫衣则藏以受持。
师号则蔑其称谓。
且曰。
我本不求名。
名来自求我。
知其白而守其黑。
和其光而同其尘。
世幻逡巡时不我与。
三年七月二十六日。
累诸门人帖然而灭。
春秋六十七。
夏腊四十八。
阇维收舍利数百粒。
起塔于东郊汴阳乡也。
刑部侍郎边归谠为碑颂德云。

人物简介

维基
王纶(1465年—1521年),字演之,陕西庆阳卫军籍,西安府咸宁县人,弘治丙辰进士,正德间官至江西参政。
参与宁王之乱被诛。
陕西乡试第六十一名举人,弘治九年(1496年)丙辰科三甲第一百九十三名进士。
他经常同王守仁一起就思想、哲学上的有关问题研究、辩论,因此名气很大,重于当世,有南王、北王之称。
官兵部主事,十八年(1505年)七月奉命往军前协同纪功,赞画都御史史琳军务。
因阿附刘大夏触忤刘瑾,正德二年(1507年)正月贬顺德府推官,并勒令致仕。
正德六年(1511年)正月起复原职,三月升四川按察司佥事,八年二月升副使,累官江西左参政。
朱宸濠叛,王纶降,授兵部尚书,参赞军务。
兵败以大逆被判处凌迟。
静海县庆阳王纶撰正德二年碑碣石《西峰寺重修记》原在元蒙口村,后存县胜利公园。
碑载(摘录,下同):“由瀛州东北百八十里许,有邑名静海,屹然当南北之冲也。
邑城西南地方三十里有元蒙口,旧有古刹西峰寺在焉,寺之建既兴寻复废。
入国朝来,其废如故,茅茨得以蔓兴,土荆又得以滋其旁,僧迹亦少矣,顾其遗址,依然犹存。
仗锡来典是教日:“兴遗而举废,吾侪之分也。
”“乃募遐迩善款……爰市美材,召匠卜日以兴造,其功囗就大佛殿而化往矣,和疏请上赐额西峰寺。
云弘治年间,主持僧人道教绪和尚修置香花佛像,而寺之森然。
罗汉、观音、地藏一堂,建若伽蓝、祖师二殿。
正德二载重建金刚殿。”